我想知道紫微斗数是什么
紫微斗数是古代中国的一种算命术,也被认为是一种占星术。其基于天文观测,将十二宫位和五行相互结合,根据出生日期、出生时间及出生地点等信息,运用各种数理技巧和占星术语,以推算出个人的运势和性格特点。这种算法被认为能够揭示个人未来之路和机遇,因此在中国古代被广泛使用。
清代中央首辅机构 清初期,承袭未入关前的旧规,以满洲特有的旗制为其本部骨干,基本上按明代制度统治汉人。直到雍正、乾隆两朝,才逐步调整,得以比较稳定下来。中央机构设置如下:
一、内阁
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七月,清王朝参照明制,改内三院为内阁。大学士改加殿、阁头衔,称“中和殿大学士”、“保和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乾隆十三年去掉中和殿,增入体仁阁,成为三殿三阁)。大学士的品级改为正五品,这也是参照明制,怕大学士权力过重,而特降低其品秩,借以抑制。这时的内阁,虽具有掌握最高政权的中枢机关的雏形,但因大学士降低了品秩,又减少了办事人员,所以其权任反较顺治初年之内三院为轻了。
内阁大学士的品级,到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满、汉俱定为正一品。至此,大学士成为清王朝最高的官员,犹如历朝的丞相。《清史稿•大学士年表序》说:
清大学士满、汉两途,勋高位极,乃以相授……其品列皆首文班。任军机者,自亲王外,其领袖者必大学士,唐、元三公尚不及也。
这说明清代大学士的地位是极为尊崇的。
协办大学士,犹如宋之参知政事,为大学士之副职。初期未有定额设置,遇有大学士在内廷行走或奉差在外,才另选人员协办阁务。早在雍正元年至五年间(公元1723—1727)有署大学士,六年(公元1728年)又有额外大学士。十年至十三年(公元1732—1735年)再设协理大学士。到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才有协办大学士,以后并改为常设。其品级比大学士稍低,从一品。
内阁学士的品级为从二品,均兼侍郎衔(乾隆五十八年以后去兼衔)。其职掌是:满学士掌奏本章,汉学士掌批“题本”(内外官员汇报皇帝之文书)。若依其应有权任,并不仅于此。如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谕:“学士乃参赞政事之官,如有所见,应行启奏。近来并无与议者,若惟送本接本,用一笔帖式足矣,何必设立学士?此后各有所见,俱令敷陈。”①虽有此谕,可是一般学士仍按部就班,作一些例行之事而已,远不如军机章京职责之重。
内阁人员的额数,据《大清会典》、《清史稿》等书的记载,规定为:大学士满、汉各2人,协办大学士满、汉各一人,学士满6人、汉4人,典籍满、汉、汉军(编入八旗之汉人)各2人,侍读学士满4人,蒙、汉各2人,侍讲满10人,蒙、汉、汉军各2人,委署侍读无定员,中书满70人,蒙16人,汉30人,汉军8人,帖写中书满40人,蒙古6人(以上各员额时有增减),撰文中书无定员,供事62人,总人数为288人(委署侍读是由典籍内派委、撰文中书是由中书内派委,都不占额数)。
内阁乃诸曹总汇之区。其职掌据《光绪会典》卷2载:“掌议天下之政,宣布丝纶、厘治宪典,总钧衡之任,以赞上理庶务。凡大典礼,则率百寮以将事”。其具体的职务有:
第一,掌议政事,宣布纶音(皇帝的诏令)。
内阁为正一品衙门,位在六部之上。大学士“位尊望重”,其职务首先是议政事,宣布纶音。阁臣常在皇帝的左右,充当顾问。他们不但对答政事中的疑难问题,而且为皇帝办理公文,草拟谕旨。内阁所承办的公文有制、诏、诰、敕、题、奏、表、笺。据《光绪会典》卷2载:
凡纶音之下达者,曰制、曰诏、曰诰、曰敕,皆拟其式而进焉。凡大典宣示百寮,则有制辞。大政事、布告臣民,垂示彝宪,则有诏,有诰。覃恩封赠五品以上官,及世爵承袭罔替者,曰诰命。敕封外藩、覃恩封赠六品以下官,及世爵有袭次者,曰敕命。谕告外藩及外任官坐名敕、传敕,曰敕谕。
内阁为丝纶重地,每日钦奉上谕,由军机处承旨,凡应发钞者,皆下于内阁。此外,内阁还负责记载纶音,所载事项分为三册:凡每日发科本章,满汉票签处当直中书摘记事由、详录圣旨者分为一册,称为“丝纶簿”;特降谕旨者分为一册,称为“上谕簿”;中外臣工奏折,奉旨允行,及交部议覆者,分为一册,称为“外记簿”。三册存放内阁,以备参考。
第二,办理本章。
内阁的日常事务,是为皇帝办理本章。《内阁志》中说:“大学士于军国,事无不统,其实每日所治事,则阅本也。”《皇朝文献通考》卷80载,大学士的职务主要也是办理本章。清代内外官的本章可分为通本和部本两类。凡各省将军、督抚、提镇、学政、盐政、顺天府尹、盛京(今辽宁省)五部本章,俱通过通政司再送内阁,称为“通本”;在京六部及各院、府、寺、监衙门本章,称为“部本”。通本到阁后因无满文部分,先由汉本房将其贴黄翻译为满文,转满本房校阅,缮写清楚粘贴于后。部本原系满、汉文合璧,与译好的通本一并交汉票签处。由中书草拟票签,经侍读学士校阅,由大学士审阅后,交满、汉票签处缮写满、汉文正签。经内奏事处进呈御览;皇帝批阅后,交批本处,汉学士批汉字于正面,翰林满人中书批满字于反面,至此成为“红本”。接着是下达执行:由满本房领出交红本处,每日六科给事中来处承领,到科后抄发各衙门执行;每年终,由六科给事中回缴红本处,转交典籍北厅,再入红本库保存。此外,内阁还处理部分奏折。
第三,办理典礼祭祀的有关事宜。
凡是比较隆重的典礼和祭祀,如皇帝登极、立后、祭天地、祖宗等,都由内阁办理。《光绪会典》卷2载:
凡大祀、中祀,前期书祝版。奉神位于坛庙,则视镌与其饰青。制册宝亦如之。皇帝登极则奉诏,授受大典,奉宝亦如之。册立册封则授节。命将出师,授敕印亦如之。文武传胪则奉榜。凡大朝会、进表,则展表所宣焉。
第四,组织修书,存贮档籍。
纂修史籍,本是翰林院职掌。顺治初,以翰林院分隶内三院,修书各馆,也附设于内三院。康熙以后,虽分设翰林院,但各书修纂,仍以内阁大学士任监修总裁官,学士则分兼副总裁、总纂、纂修等职。此外,内阁还负责档案典籍保藏。在东华门内置红本、实录库,这是清政府重要的档案库。另外还收存揭帖。《光绪会典事例》卷14载,“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议准,各省题奏本章,俱增写揭帖一通,送起居注馆,俟记注后,将揭帖转送内阁收存。”内阁收存最大量的档案是红本,其他还保存实录、圣训。
内阁的内部设有典籍厅、满本房、汉本房、蒙古房、满票签处、汉票签处、诰敕房、稽察房、收发红本处、饭银处、副本库、批本处等机构,分掌各项事务,其设官员额及具体职掌分别如下:
典籍厅:是内阁的秘书部门,有学士10人(满6人,汉4人)、典籍6人(满、汉、汉军各2人),供事22人。此外侍读学士、侍读、中书等兼在典籍厅办事者,由大学士派委,无定员。其办事之所,分南、北两厅。南厅职掌有四:
(一)掌关防。内阁无印,对外行文,用典籍厅关防。
(二)收发及办理文稿。各衙门来文,直送两厅,再按事务性质分送各房。
(三)官员考绩事务。负责对侍读、典籍、中书等官的考绩。
(四)管理“吏役”事务。考取助理事务的“供事”及管辖皂役等事。
北厅职掌也有四项:
(一)掌奏章。拟办陈事请旨之奏本及进贺表等。
(二)办理大典事务。即关于大典礼的筹备应办事项。
(三)用宝洗宝。请用国家宝玺及岁终封宝日洗宝事务。
(四)收藏红本图籍,并收贮表章等。
满本房,或称满本堂或满洲堂。有侍读学士2人,侍读4人,中书39人,贴写中书24人,供事3人,共72人(均为满员)。掌校阅题本的满文部分,管理内阁大库及皇史宬的收藏事务。如收贮实录、圣训、起居注、史书、方略及经略将军的印信等物。收发和每日向皇帝进呈实录,增修王公世爵谱册以及缮写各项满洲文字。
汉本房,又名汉本堂,有侍读学士4人(满、汉各2人),侍读5人(满3人,汉2人)、中书42人(满31人,汉军8人,汉3人),贴写中书16人(都是满员),供事3人。其职掌为收发通本,翻写贴黄及各项应翻为满文之文书,如上谕、碑文、册宝、祝版应译为满文者均属之。故又有翻译房之称。
蒙古房,又称蒙古堂,有侍读学士2人,侍读2人,中书16人,贴写中书16人(以上均蒙员)。掌翻译蒙、回、藏等各种文字以及外国来文。凡遇有各藩部陈奏事件及表文,皆译出具奏。凡颂扬各藩部诰敕、碑文、匾额以及奉旨特交事件,俱由蒙古房译出缮写。并管理蒙古实录,圣训。凡外国文字,如俄国照会,即召翰林院俄罗斯馆官员至房翻译。西方各国来照,即召西洋馆官员翻译。
满票签处,有侍读3人(满员),中书22人(满20人,蒙古2人),贴写中书8人(满员)、供事4人,此外尚有委署侍读(满员)若干人。满票签处掌校阅满文本章并撰缮满文票签,皇帝出巡时,发递本报。京内外官员的奏折,经皇帝批阅,应交在京各衙门知道或办理的,由军机处交满票签处,传知各衙门钞回办理。
汉票签处,有侍读2人,中书27人(以上均汉员),供事4人。此外有委署侍读若干人。掌校阅汉文本章,撰缮汉文票签;撰拟御制文字,如制、诏、诰、敕、册文、祝文、封号等。
诰敕房,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始设诰敕房,隶汉本房兼管。专司校勘和收发诰敕。凡汉票签处撰拟诰敕,由诰敕房审核,缮定正本,用宝颁发。封赠诰敕,按定式刊刻存储,凡用时交中书科填写,经诰敕房校阅颁发。
稽察房,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令各部院衙门将每日事件已结、未结情由声明送内阁,于月底汇齐奏报,这时始设稽察房①。其职官由大学士于满、汉侍读、中书内派委,无定员。额设供事4人,凡交部议复事件,按日记档,俟各部院移会到时,逐一核对,分别已结、未结,每月汇奏一次,叫“月折”。每日军机处发出满、汉文谕旨,由满票签处移至稽察房存储,至月底,缮写满汉文合璧奏折汇奏,称为“汇奏谕旨”。
收发红本处,又称红本处、收本房。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会典》均未见记载。《嘉庆会典》始有此名称。约成立于乾嘉年间。司员由大学士于满、汉中书内派委,无定员。凡批过的题本,交由红本处每日发给六科传钞,年终缴回汇集,贮入红本库。
饭银库,又称饭银处,其司员由大学士于满洲侍读、典籍、中书内派委,无定员。专掌收支内阁司员饭银。这种饭银由各省总督、巡抚及布政使咨送。分配办法是:大学士每日银三钱,以下官员递减,至中书每日银六分,以充飧食费用②。
副本库,约成立于乾嘉年间,《嘉庆会典》始有此名。其司员由大学士于满、汉中书内派委,无定员,掌收题本之副本。乾隆以前,每到年终收藏副本,都派汉票签处的中书送存皇史宬厢房,年久贮满,无地存收,才另设副本库。
批本处,乾隆以前称“红本房”,设于宫廷之内。其司员有满洲翰林院官1人(于翰林各职事内选用),中书7人,掌进本之收发与批本事务。每日进本,由满票签处中书送交批本处,由批本处送内奏事处进呈,待发下以后,批本处照皇帝阅定满文签,用红笔批于本面,再交满票签处中书带回内阁,遇有改签及“折本”,皆存记档案,按日交发办理。
清内阁自天聪十年(公元1636年)设内三院起,至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止,掌握国政有270多年之久,但其势力不是始终如一的,是屡有演变的。初设内三院时,尚在关外,并有议政处分其权。那时只是初具规模。入关后,为加重内三院之职权,明命条陈政事或外国(对外)机密或奇特谋略,都由内三院转奏。并定内三院品级与六部同(先是低六部一级)。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正式改为内阁,只是沿袭明代官制,并不是加强内阁职权,相反却降低大学士的品级(正五品),减少了它的职官人数,其权势反而低于内三院。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再改回内三院,大学士品级又同于六部。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恢复内阁,大学士兼尚书。康熙亲政后,军国机要,始终归内阁。至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大学士升为正一品,在各部尚书之上(尚书为从一品),当时虽已设军机处,但任军机大臣者,除亲王外,其首领必是大学士,所以当时的大学士是勋高位极,因称内阁为“宰辅”。至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再设军机处后(军机处停设了二年),机要章奏都下到军机处。凡军国要务,都要由军机大臣承旨出政,内阁之权便轻,只是办理一些例行事务。赵翼在《檐曝杂记》中说:“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清史稿•大学士年表序》说:“雍正以后,承旨寄信有军机处。内阁宰辅,名存而已。”原来具有宰相身分的内阁大学士,成为进爵的虚衔,内阁便沦为办理例行政务、颁发文告的机关。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八月改题为奏,内外臣工的奏章,一般都采用奏折。改题为奏后,各省督抚就不须把题奏事件的副本交通政司转送内阁了,内阁便成了“闲曹”。这时的内阁公署,仅成了储存档案之所。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四月,另组西欧式的责任内阁,旧内阁废。
二、军机处
清初沿明旧制,“章疏票拟,主之内阁。军国机要,主之议政处”①。到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因西北用兵,往返军报频繁,内阁距内廷太远,皇帝不便亲授机宜,故在这年元月,在内廷设立军机处,其全称为“办理军机事务处”。初设时名为“军机房”,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改名办理军机处。
军机处是分割内阁之权,所以说它是“内阁之分局”。军机处在清代统治了180余年,成为大政所出的宰辅之区。它的体制特殊,职官简练,有官而无吏。它的全部工作,由军机大臣主持,军机章京办理。
军机大臣俗称“大军机”,分设满、汉员,由满、汉大学士、各部尚书、侍郎、总督等奉特旨应召入值,为兼差,人员无定额;由亲王或大学士满、汉各一员为首领,当时称为“揆首”、“领袖”。依清制,亲王不能入军机。嘉庆四年一月,曾以军机处事繁,命成亲王永瑆在军机处行走。同年十月,又以“非祖制”罢值。至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以后,始有亲王任军机大臣。初期,凡应皇帝召见商议政务,或依皇帝旨意起草诏谕等,均为领班军机大臣之责。凡经皇帝选调到军机处工作的军机大臣,则称为“军机处行走”或“军机大臣上行走”。初入值军机处者,若因其资历或能力尚浅,则命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即是见习之意,其地位稍低,排班时列于后。一、二年后,再由领班军机大臣专折奏请皇帝,除去“学习”二字。各军机大臣之间,也有资格、品位高低之分,权力各不相同。例如有的满洲大臣只准阅看满文奏折,或新任大臣不准阅看皇帝朱批的奏折。这些不同待遇都是由皇帝亲定。
据《光绪会典》卷1017记载,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规定:军机大臣只准在军机处承写当日所奉上谕,部院稿案不准在军机处办理(因军机大臣为兼职,仍保留部院原职实缺)。各部司员不准至军机处“回事”(找他们本衙门堂官请示事务)。军机章京办事之处,不准闲人窥视。自王以下满、汉文武大臣,都不准到军机处找军机大臣谈话,“违者重处不赦”。为了严格执行这些规定,每天派都察院御史一人到军机处旁边的内务府值房监视,军机大臣散值后,才准他们退值。
军机处初设时,所掌仅限军务。《清史稿•军机大臣年表序》说:“初只承庙谟商戎略而已。”但以后事权逐渐扩大,以至军国大计莫不总揽。其具体职掌有如下几方面:
一、负责皇帝下达谕旨的撰拟和参与官员上报之奏折文书的处理。官员上报的文书,凡折奏“请旨”者归军机处,照例的题本归内阁,直到清末未变。
二、办理皇帝交议的大政,凡遇重要政事,皇帝不能裁决的,或交军机处议奏,或密议,或交军机处会同关系衙门议奏。特交的,由军机处查议其可否,密拟办法上奏;会同议奏的,或由军机处主稿,或由所会衙门主稿,临时酌定。
三、某些重大案件,皇帝特交军机大臣审理拟定,或由军机大臣会同三法司审拟。军机大臣可在军机处提讯,也可使用刑讯。应刑讯时,选用内务府公所或于步军统领衙门进行。凡秋审案件,军机大臣也参与。
四、重要文武官员之任免及各部尚书、侍郎、各省总督、巡抚、以至道、府、学政、关差、盐政以及驻防将军、都统、驻各边疆地区之领队大臣、办事大臣等官员的补放,均由军机大臣负责开列应补人员名单,交皇帝选择任用。遇科考,也由军机大臣开列主考、总裁名单,奏请皇帝选用。复试或殿试,军机大臣负责核对试卷、检查笔迹或任命阅卷官。
五、考查行军之山川、道里与兵马钱粮:凡有行军,军机处根据有关图书,考查山川险要,道里远近,如系边远地区,图书中没有记载的,要考查新旧档案并加谘访。应用的兵马、钱粮,则由户部、兵部、理藩院等衙门取简明确数备查。遇有皇帝查讯的问题,即时呈递。
六、军机大臣可奉皇帝旨意,以“钦差”身分,往各地检查或处理一些政事。
军机章京,俗称“小军机”,早期也称为“司员”。最初,章京无一定额数,在内阁中书等官员中选调。乾隆初,改由内阁、各部、理藩院等衙门调派。自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始,定军机章京分满、汉各两班,每班8人,共32人。各班设领班、帮领班章京各1员,由军机大臣于章京中选资深望重者任之。军机章京的选任,据《枢恒纪略》卷7载:“汉军机章京由内阁中书、六部郎中、员外郎、主事、七品小京官由进士、举人出身者兼充;满军机章京以内阁中书、六部、理藩院郎中、员外郎、主事、笔帖式兼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确定汉章京额缺为20人。
军机章京也是兼差,凡承旨入值军机处的官员,仍为原衙门的实缺并照例升转。军机章京一般为五、六品,领班章京为从三品或正四品。军机章京按例不参加京察,其奖叙升转由军机大臣酌情保奏,平时每届三年奏保,凡遇修补档案,编修方略等事结束时,均照例特保,故章京的提升较快,当时人视之为升官的捷径。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十二月初十日奏定变通军机章京升补章程,定军机章京为实缺,其领班章京秩视三品,帮领班章京秩视四品,以下各章京俱按原品实授。并规定了三年递升一级的升补办法①。军机章京办理军机处的日常工作,处理文书,记注档册,撰拟文稿等。自乾隆时傅恒任领班军机大臣始,军机章京亦同时负撰拟谕旨之责;还参与军机处新承办案件之审理;跟随军机大臣或单独奉派往各省查办和处理政务。
军机处设于禁廷隆宗门内靠北、乾清门外西侧,军机大臣办公处名为军机堂。军机处内部组织,不见记载。从军机处档案的《交片档》看,有满、汉军机处之分,或简称“满屋”、“汉屋”,由满、汉章京分别任事。又《行文档》中有“清档案处”、“汉档案处”之设,或称“清档房”、“汉档房”,这是管理满、汉档案的分工。在宫廷之内,满屋的办公处设在隆宗门内之南,在军机堂对面之左,右为汉屋。其职掌据《光绪会典》卷3所载,满屋分管在京旗营及各省驻防和西北两路军营官员的补放事务,负责内、外蒙古、藩部及喇嘛等朝贡时拟赏单,并掌管军机处本身的一切事务性工作;汉屋办理在京部院及各省文职官员、绿营武职官员的补放进单,王公内外大臣赏单及拟给外国朝贡使臣赏单,办理皇帝交下的应当查考和应当办理的一切事情,以及负责军机处的对外联系,管理军机处的档案等工作。
军机处的设立,是清王朝对中央行政机构的一次重大变革,表现出清代前期政治制度高度集权的趋向。军机处成立以后,逐渐代替了清建国以来所依靠的满洲亲王,贝勒参与议政的制度,废除了议政处;同时也削弱了内阁参与国政的权力。军机处以“君权附庸”的地位,成为凌驾于内阁及各部、院之上的全国政务的总汇机关,军国大计,无不总揽。
三、通政使司
通政使司是沿袭明制。清入关后,于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设立的。名为“通政”,是以政务比水,欲其上下常通之意。据《清朝文献通考》卷82载,通政司“掌受内外章疏,臣民密封申诉之事,凡在外之题本、奏本,在京之奏本,并受而进之于朝,核其不如式及程途稽限者。凡大政大狱,咸得偕部院予议焉。”其具体任务是,收各省题本,校阅后送内阁;查有题本不合规制的,送内阁参处;有逾限期的,移交关系衙门议办。各省将军、副都统与总督、巡抚、提督、总兵等官,按季将奏过本章造具印册,咨送内阁查核。
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七月,通政使因“事务甚简,半属有名无实”,而被并入内阁。不久,旋于八月十一日又下谕恢复。至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因改题为奏,职无专司,才被正式裁撤。
通政使司设通政使2人(满、汉各1人,正三品),副使2人(满、汉各1人,正四品),参议2人(满、汉各1人,正五品),经历2人(满、汉各1人,正七品),知事2人(满、汉各1人,正七品),笔帖式8人(满6人,汉2人),经承15人。分设启奏科、稿房、吏房、礼房、上房、火房等单位。
通政司所属机构有“登闻鼓厅”,管军民击鼓伸冤之事,由参议1人兼管,由知事率役巡查,并有笔帖式满洲1人,汉军1人,经承6人,分设吏、户、礼、兵、刑、工六房,分别办理所属事务。如有击鼓之人,由通政使讯供,确有冤枉,奏报皇帝交刑部审办。如系诬告,即送刑部按律加一等治罪①。“登闻鼓”,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设于都察院,由御史一人监管。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移置长安右门外,以给事中或御史1人更替管理。到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才并入通政使司。这是统治者表示为人民“雪冤”的设施。
从两人的排行其实就已经明白了,朱厚熜和朱厚照两人是堂兄弟,自古以来皇位继承要么是“父死子继”要么就是“兄终弟及”。
(一)正德与嘉靖
正德皇帝,朱厚照出生于1491年10月27日,而嘉靖皇帝,朱厚熜则是出生于1507年9月16日,所以从时间上来看,正德就是嘉靖的堂哥。这两人,可以算是同祖父的堂兄弟,明宪宗朱见深的孙子,在宗法制度上来说,属于至亲。
在弘治十八年(1505年),三十六岁的明孝宗英年早逝,皇太子朱厚照继位,成为大明第十代皇帝,次年改年号正德。这就是历史上的明武宗正德帝。 到了1521年4月20日,朱厚熜的堂兄,武宗正德帝朱厚照在京师驾崩,没有儿子,也没有亲兄弟,大明皇位一下子空缺。对于何人继承皇统,在辅臣杨廷和为首的文臣们商议后,并报孝宗皇后、武宗生母张太后批准。
朝廷以武宗遗诏名义颁旨:“兄终弟及”、“伦序当立”,以兴献王世子朱厚熜亲缘最近、世序最高,命其缩短守孝时间(按制度,兴世子为兴献王守孝二十七个月,此时尚不满二十个月),袭爵兴王,并在朝廷迎接使臣到安陆后,接兴王至京师继承大明社稷。
到了1521年4月22日,远在安陆的朱厚熜被接回北京。而在入京的时候,还未登基的朱厚熜就与朝臣发生了剧烈的冲突。原本入京之时,杨廷和是想用太子的礼仪来迎接朱厚熜,即由东华门入,居文华殿。但是朱厚熜却不想如此,他说到“遗诏以我嗣皇帝位,非皇子也。”,说我是来继承皇帝的,而不是来做武宗的皇子的。 在僵持不下之时,杨廷和等百官只得妥协。于是最后由皇太后下令,群臣在郊外直接上笺劝进,朱厚熜在郊外受笺,从大明门入。 1521年5月27日,朱厚熜正式即皇帝位,次年改元嘉靖。
(二)二者之评价
正德皇帝继承的是弘治中兴留下的锦绣江山,虽然在史家眼中他的行为确实有点离经叛道,但实际上朱厚照为人聪明机警,不受束缚。 弹指之间诛刘瑾,平宁王、安化王之乱,大败蒙古小王子,也因此近代以来,史学界逐渐对其理性看待,认为 其在位时期,正好是百姓个性开始解放的历史时期。比如,他自封为大将军,下江南,平乱 ,虽然朝中大臣对其多有阻挠,但是从来没有因为大臣阻挠劝谏而诛杀一人。同时还多次下诏减免赋税,维护了当时社会继续保持平稳发展的态势。
而嘉靖因为在位时期太长,毁誉参半。即位之后,前期还算励精图治,因此有了所谓的“嘉靖中兴”,但是其后期怠政、崇道,让严嵩父子专权二十余年,导致朝廷民间怨声载道,明朝国势也随之急转直下。 所以,客观上来说,正德柄政治国远超嘉靖有余,虽然嘉靖权谋水平在明朝多帝中属于上乘,但是没有将其放在正途之上,殊为可惜。
所谓“天机”,就是不当说的事情,譬如您懂得中医,遇见一个人,他印堂发黑,脸色灰暗,一看就知道对方已经病的很严重了,虽然说自己懂中医,当以救人为上,但您看到对方五官面相,了解这个人的性格和习性,知道即便跟他讲他有病,而且病不轻,他也不会相信,弄不好他还会恼羞成怒,揍您一顿,在这样的情况下,只能用一些巧妙的方法,旁敲侧击,试图提醒他,结果他还真的有一点相信您了,于是追问您,当您为了避免矛盾,不能一下说破,只能神乎其神的用一句“天机不可泄露”搪塞他,他一听到这句话,反到开始小心谨慎的注意自己的言行习惯,如此不经意之间,就改善了自己的病体,这就“天机”的意义!
由于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世间有很多道理,是无法用语言来阐述清楚的,因此很多道理,只能点到而止,绝不能说破,说破了反而适得其反,越说越糟糕!
“天机”还有另外一个更深层的意义,是说我们这个世界,一切存在的事物,都有规律且有内在联系的,就譬如一个人的 健康 与否,小的看是由这个人的性格、心态以及习性影响的,但进一步的看,这个人的 健康 与否,跟他的生活环境有关系,如果更广义的讲,这个人的 健康 与否,更整个宇宙天地都息息相关的,如果一个人透彻这个道理,他对于生活当中,任何发生的事情,都不会去干涉,因为所有发生的事情,都是有着内在联系的自然规律,如果主观的干涉,就会打破整个自然界的正常运行,同时也会使自己卷入自然矛盾中,而不得善终,所以即使有人问他某件事情的结果,他都会避而不答,对方问急了,他就会用一句“天机不可泄露”来搪塞对方,这种人就是所谓的世外高人,他们为了避免自己无意当中干涉自然规律,常常会成为隐士,而远离 社会 人群,以一个清净寡欲,冷清平和的心态,观察世界的一切,使整个世界的本质和变化规律,默然于胸!
“天机不可泄露”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句经典话语。不管是从小到大一直都在看的“西游记”、“封神榜”等神话小说,还是现实中很多人或故作深沉、或故弄玄虚的卖弄,这句话,都可以排得上我们最熟悉的口语之一。
在我看来,“天机不可泄露”指的应该是“有所言,有所不言”。俗话说,“饭可以乱吃,话不可以乱说”,有些话,真的只能烂在肚子里,打死也不能说。
小时候,我和几个同学一起上了初中。学校离家远,平时必须住校,只有星期六、星期天才可以翻越及时里的山路,回家小住两日。于是,大家纷纷找平时跟自己聊得来的“要好”朋友搭伙,两人共用一副铺盖,一起睡觉。当时,条件还不宽裕,大家一起住在一个大会堂里,每两人共用一个铺位,想要自己一个人睡一个铺位,没门。
有两个同学,一个是我本村的阿宏,另一个是邻村的阿鹏,他们俩因为在小学的时候就已经很要好,所以,顺理成章地,到了初中,两人一拍即合,马上开始愉快地“同居”起来。
而我当时掌握着一个“秘密”,那就是:因为我在阿鹏那个村子有亲戚,经常去那边走动的缘故,知道阿鹏的父母早逝的原因,是因为肺结核病亡的。当时,肺结核几乎就是不治之症。而阿宏虽然知道阿鹏的父母早就不在了,但却不知道他们的死因是肺结核这样一种当时很可怕的传染病。作为一起长大、共同度过五六年寒窗时光的发小,我其实跟他俩都挺合得来,关系很好。要不要告诉阿宏,阿鹏也许是个传染病患者呢?当时的我很纠结。
最后,还是“老乡情谊”战胜了我的理智,让我把这个秘密偷偷地告诉了阿宏。因为,阿宏家,就在我的隔壁,我俩在同一个客家土楼的院子里成长,可以说是形影不离的好伙伴。当时幼稚的我心想,相比阿鹏,阿宏跟我更亲,我不能让他万一染上传染病,否则,我会对不起他,对不起他的父母,对不起我们这个宗族。
在告诉阿宏这个秘密的时候,我反复交代他,千万不能泄露是我说的!当时的阿宏,脸色惨白,吓得不轻,只是茫然地点了点头,算是答应了我的要求。
当天,阿宏就跟阿鹏“分道扬镳”,分开睡了。当阿鹏质问他这样做的原因时,阿宏毫不犹豫地出卖了我。
当天晚上,下了晚自习,我被阿鹏同村的阿富叫到了操场外面,只见阿鹏和另外五六个他同村的同学站在那里,脸色铁青。我一看,立即明白了怎么回事,吓得两腿发抖,想要跑,却被身后紧紧跟着我的阿富一把扭住,动弹不得。
阿鹏红着双眼,默默地走到我的面前,伸出双手,抓住了我的衣领。我绝望地闭上眼睛,准备承受一顿暴风骤雨般的痛击。谁知道,心惊胆战地等了半天,也没有等来阿鹏的暴击。过了一会儿,感觉衣领被松开了,我睁眼一看,阿鹏已经转过身,默默地离去了。而阿富他们五六个人,也在纷纷痛骂我“小人”、“叛徒”之后,赶上阿鹏,一起走了。
现在回想起来,我当年的愚蠢之举,给阿鹏造成了多么严重的伤害啊!更因为头脑发热的幼稚病,而使得我在今后的人生中,失去了原本应该是挚友的两个发小的珍贵情谊。虽然,长大后,特别是大家都成家立业之后,每次与阿鹏或者阿宏邂逅,大家都还是有说有笑,但是,心灵深处的那道阴影,总是难以消逝,挥之不去,隐藏在各自躲闪的眼神里
这就是“天机不可泄露”!这就是当年少不经事的我,不明白这句话的深刻含义,而付出的沉重代价
我是老郭,有生活,有故事,欢迎关注
在辅导孩子做作业时,如果孩子遇到难题,你会轻易的把答案告诉他吗?在这里答案就是“天机",不直接告诉他就是"天机不可泄露”。
在医院,一位有医德有经验的医生,如果发现自己的患者,己没多长时间的生命,他会把这“天机"直接告诉患者吗?
在前沙俄时代,虽然,老沙皇早己选择了波得做为自己的接班人,但,他不但没先告诉他,反而把他送到 社会 最低层去体验生活,所以,后来才有了使沙俄振兴,不可一世的波得大帝,如果老沙皇的"天机"过早的泄露了给他,他还会努力吗?
天地之数55,大衍之数50,天机49,那个5和一才是根本,其它都随天地规律这个机制自然产生的,知不知道都一样,说出来怕吓着人,于是就有了“天机不可泄露”了,不过这只是山人的一家之言,不可当真!
天机就是“无名(当时还不知其名),天地之始”《道德经1章》的始动法式机理。解密为“中国阴阳五行法理天机”。其与西方哲学有三个规律不同,有“道生方向命运,(运有)阴阳反向运动、用新弱胜旧强、有生于有与新有生于无”《道德经42、40章章》四序五行循环过程。即每一基本循环都有四程序,到第四程序又可分出“有生于有延续和新有(基因变异)生于无提高”两个交替链接乃成四序五行过程。何为阴阳五行天机?《皇帝内经》指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属于本《黄帝内经》,中国古来认为天下人与万物生死运动变化“都无不在阴阳五行”之中,连老子也不知其是谁之子,以为是在宇宙世界(象帝)形成之先就有了,这就是天机。为何“天机不可泄露”?这是因为阴阳五行之首是“道生方向命运”,在四序五行之间又都有“限度”链接规定性,限度不到不会发生事物本质改变,超过限度才能发生质变,老子叫作“守中、稽式”《道德经5、65章》,孔子叫“中庸”,《易经》叫“求中”是预测事物变化的核心,是阴阳五行最不易认知掌握的精髓。而人为超前会一事无成,超过限度不变就要出错遭灾,不得安宁。故限度不到就不能泄露天机,谁泄露了天机,谁就要遭到天道灾祸的报应!即使是老子、鬼谷等“侧面泄露天机”(都读不懂),也都不知所终、去向不明。所以一旦时机达到,天道自会选择注定某人通俗解密出阴阳生克法理天机。一旦被人们接受认知,将迫使人类从此走向“尊天道从命运”而实现世界规律性稳定和平发展道路。还是都相信天道命运吧!因为“命中有的终会有,命中没有莫强求”。信不信由你。
“ 天机,不可泄露。"这是一句经典语言。天理地缘人脉事构,都有临机态势的应点存在。天地人三态中,互相有联系。
天机,代指事物丶事情的平衡要素支点和态势突变的临界点。这两个奇点的存在和适度把握,也称对事态的控情。
不可泄露。特指不能公之于众或大范围扩散。说话要分场合丶势阵,分别特殊和普情。硬核丶专利丶隐私丶企业秘密丶国家安全数据丶各种不宜张扬的核心内容,就得管理好言行。
天机不可泄露。就要求行事丶说话有度衡,有底线,有规程。不乱说乱为!
天机一旦泄露,就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出现,从而打乱有关部置,扰乱筹谋!
所谓天机,要把它讲明白,需要借助一句广告词——“格力,掌握核心 科技 ”天地万物运转的核心规律是什么,天机就是什么。
什么是核心规律?举个例子。
我们都知道草药能治病,现在不管你去药店还是药房,都有中成药和中药。而且只要用对药,效果非常不错的。
那么问题来了——
“草药为什么能治病?”没有多少人知道,甚至没有多少人提出过这样的问题。我知道,但是我不能告诉你,这就是天机。
天机不可泄露,何为“不可泄露”
这个问题我给你解答了,我就是在泄露天机了。所以我不能给你解答。
要想知道天机为何不可泄露,就首先需要知道,什么是“天机”?
什么是天?看一下“天”字的演变,就会发现,天字,甲骨文与金文,下面是一个“大”字,大就是伸开双臂的人。上面一个方块或圆形。天就是人头顶上的那个东西。很有意思的是,头顶上的那个东西,并没有与“大”分离,而是在一起的。这就是中国传统的观念“天人合一”。这个,到了佛教,就变成了“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什么是机?“机”是“机”的简化字。机,从木从几,几从丝从戍,意思是,把丝线斩断的东西。加木之后,意思就是把丝线梳理的工具,也就是织布机了。
天机,就是把天进行梳理,那就是天理。所以,天机就是天理,就是天道,就是规律。
那么,为什么天机不可泄露呢?
这个,就要上溯到人类之初,8000年前的上古时代。
在人类最早期,是政治与巫术合而为一。也就是说,那个时候的大头领,就是巫师,巫师就是一个部落最高的头领。
就《易经》的流传来说,易经历经三圣,伏羲创立先天八卦,周文王演绎后天八卦,孔子为六十四卦作《十翼》。从这个过程可以看出,伏羲的时候,伏羲既是大头领,同时,也是大巫师,到了周文王的时候,也是如此。而到了孔子的时候,这时开始政教分离,到了后来,姜子牙,诸葛亮,刘伯温,完全政教分离,巫师不再是最高统帅,而是退居二线,变成国师。
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有一个史实不能被忽略,那就是“绝地天通”。
什么是绝地天通呢?《尚书孔氏传》说:“帝命羲、和,世掌天、地、四时之官,使人、神不扰,各得其序,是谓‘绝地天通’。”
颛顼命令羲、和两个人,或者两大家族,世袭制,掌管天、地、四时。使人、神不扰,各得其序,这个就叫”绝地天通。
这里面有三个信息,第一个,从黄帝这个时候开始,就政教分离了,玄学这一部分,由专人管理。第二个,玄学,不是谁想学就能学,只掌握在极个别极个别人手里。第三个,使人、神不扰。什么是神呢?
神者申也,申者贯通也。孔子在《易传》中说:“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说白了,神就是上晓天文,下明地理,天文地理都知道,这就是神。“使人、神不扰,各得其序”,说白了,就是天文地理的那些东西,不能让一般人知道!
天文地理,要是一般人知道了会怎样?“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真把这套东西整明白了,就可以称王称帝了!!!
天子是不允许下面的人称王称帝的,所以,这些东西就不能让一般人知道,这就是天机不可泄露!
孔子在《系辞》里说:“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现在,好象终于明白这句话的深意了。为什么百姓日用而不知?是上位的人不允许你知!为什么君子之道鲜矣?是这些道理,只可能掌握在少数的统治阶级中!
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先秦诸子百家古籍,皆被焚毁。其根本目的,就是继续黄帝以来的”绝地天通“,不让人们去研究玄学。
江晓原所著《天学真原》一书,专列《历代对私藏、私习天学之厉禁》:
(秦始三年)禁星气谶纬之学。(《晋书》卷三武帝纪)
诸玄象器物、天文图书、谶书、兵书、七曜历、太一、雷公式,私家不得有,违者徒二年。私习天文者亦同。(《唐律疏议》卷九)
诸道所送知天文相术等人凡三百五十有一,(宋高宗太平兴国二年)十二月丁巳朔,诏以六十有八人隶司天台,余悉黥面流海岛。(《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八十)
(宋真宗景德元年春)诏:图纬推步之书,旧章所禁,私习尚多,其申严之。自今民应有天象器物、谶候禁书,并令首纳,所在禁毁。匿而不言者论以死,募告者赏钱十万。星算伎术人并送阙下。(《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六)
(元世祖至元二十一年)括天下私藏天文图谶、太一、雷公式、七曜历、推背图、苗太监历。有私习及收匿者罪之。(《元史》卷十三世祖纪之十)
(明太祖洪武六年诏:钦天监)人员永不许迁动,子孙只习学天文历算,不许习他业;其不习学者发南海充军。(《大明会典》卷二二三)
国初学天文有历禁,习历者遣戍,造历者殊死。至孝宗驰其禁,且命征山林隐逸能通历学者以备其选,而卒无应者。(《万历野获编》卷二十历法)
所以,这一路看下来,已经非常清楚了。之所以天机不可泄露,泄露必遭其殃。天机,就是天文地理玄学。不是不可泄露,是上位的人不让你泄露。必遭其殃,这个殃来自哪里?来自天子。
天机不可泄露亦作“ 天机不可泄漏 ”。指某些机密的事情,不到时机,不能公开。
《儒林外史》第七回:“那时老先生尚不曾高发,天机不可泄露。”《官场现形记》第二五回:“天机不可泄漏,到时还你分晓。” 阳翰笙 《两面人》第二幕:“‘天机不可泄漏’,让你都懂了我的干法之妙了,那还成为一种干法吗!”
为何天机不可泄露,我们先看“天机”何意?
(1)犹灵性。谓天赋灵机。 《庄子·大宗师》 :“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 北齐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 :“及至冠婚,体性稍定,因此天机,倍须训诱。”
(2)谓天之机密,犹天意。 宋陆游 《醉中草书因戏作此诗》 :“稚子问翁新悟处,欲言直恐泄天机。”后亦以泛指秘密,故不能透露秘密谓之“天机不可泄漏”。
(3)国家的机要事宜。 《三国志·吴志·吴主传》 :“君临万国,秉统天机。”
(4)星宿名。即斗宿。
明白了天机何意,就知道了“天机”为什么不可泄露,这句话的核心在于并不是因为真的存在有不可泄露的天机,而是说我们不可以去破坏事物自然发展的规律。应遵循“易”而生机,不可逆天而行。
这要问道家,从小到大老师教的都是天机不可泄露。看西游记那个神算子因为泄露了天机,就很快over了。所以很多能人异士都说话说一半,另一半自己脑补,就是怕说的多了命不久矣~
1、文官
一品仙鹤补,朝冠顶饰东珠一颗、上衔红宝石;吉服冠用珊瑚顶;岁奉180两;
二品锦鸡补,朝冠顶饰小宝石一块,上衔镂花珊瑚,吉服冠用镂花珊瑚顶;岁奉155两;
三品孔雀补,朝冠顶饰小红宝石,上衔小蓝宝石,吉服冠用蓝宝石顶;岁奉130两;
四品云雁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衔青晶石,吉服冠用青金石顶;岁奉105两;
五品白鹇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衔水晶石,吉服冠用水晶石顶;岁奉80两;
六品鹭鸶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顶砗磲,吉服冠用砗磲顶;岁奉60两;
七品鸂鶒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顶素金顶,吉服冠用素金顶;岁奉45两;
八品鹌鹑补,朝冠阴文镂花金,顶无饰;吉服冠用镂花素金顶;岁奉40两;
九品练雀补,朝冠阳文镂金顶,吉服冠用镂花素金顶。岁奉35两;
御史大人,补服绣獬豸,代表公正。
2、武官
一品麒麟补,朝冠顶饰东珠一颗、上衔红宝石;吉服冠用珊瑚顶;岁奉81两,加支528两;
二品狮子补,朝冠顶饰小宝石一块,上衔镂花珊瑚,吉服冠用镂花珊瑚顶;正二品岁奉155两,加支 444两;从二品岁奉53两,加支324两;
三品豹子补,朝冠顶饰小红宝石,上衔小蓝宝石,吉服冠用蓝宝石顶;岁奉39两,加支204两;
四品老虎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衔青晶石,吉服冠用青金石顶;岁奉27两,加支114两;
五品熊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衔水晶石,吉服冠用水晶石顶;岁奉18两,加支72两;
六品彪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顶砗磲,吉服冠用砗磲顶;岁奉14两,加支35两;
七品犀牛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顶素金顶,吉服冠用素金顶;岁奉23两;
八品犀牛补,朝冠阴文镂花金,顶无饰;吉服冠用镂花素金顶;岁奉12两;
九品海马补,朝冠阳文镂金顶,吉服冠用镂花素金顶。
扩展资料
顶戴的顶珠:一、二品都是红色(一品为红宝石,二品为珊瑚)三、四品都是蓝色(三品为蓝宝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六品都是白色(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砗磲),七品以下为金色(七品为素金,八品用阴纹缕花金,九品为阳纹镂花金)。无顶珠者无官品。
“花翎”是皇帝特赐的插在帽上的装饰品,一般是赏给有功的人或对朝廷有特殊贡献的人。翎分蓝翎和花翎两种。花翎是孔雀翎,它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分。
五品以上赏给单眼花翎,双眼花翎赏给级别较高的官员,三眼花翎则是赏给亲王、贝勒等皇族和有特殊功勋的大臣(爵位中最为显贵的亲王、郡王、贝勒,按清初的规定是不戴花翎的;乾隆年后部分亲王、郡王、贝勒开始佩戴)。
六品以下的官员只赏给蓝翎。蓝翎为鹖鸟羽毛所做,无眼,赐予六品以下以及在皇宫和王府当差的侍卫官员享戴,也可以赏赐给建有军功的低级军官。
在阶级分明的阶级社会练就火眼金睛识别官级的大小是一项必备的生存技能,等级森严是皇权社会的特征,更是激励官员积极办事的动力,从而壮大朝代的发展。
-清朝官阶
满洲八旗:共有正黄,镶黄,正白,正蓝,镶白,正红,镶红,镶蓝八个部分。
http://pub3shtueducn/charsly/new_page_3htm
详情到这里看
本文2023-08-21 12:34:48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637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