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祥瑞之兽有哪些?金蟾成为招财进宝的象征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1浏览:3收藏

古代祥瑞之兽有哪些?金蟾成为招财进宝的象征,第1张

中国古代人民看到天上出现彩云或者干旱时节涌出甘泉,人们就会将这些现象称之为祥瑞之兆,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寄托。那么有祥瑞之兆肯定也会有祥瑞之兽,中国古代有很多祥瑞之兽,你们都清楚吗接下来就由本站我为大家盘点了以下古代祥瑞之兽,感兴趣的不妨一起往下看看~~

古代祥瑞之兽

一、甪端

与麒麟相似,头上一角,甪端据说能够日行一万八千里,通四方语言,而且只陪伴明君,专为英明帝王传书护驾。寄寓着:国泰民安、人世昌隆。

二、当康

传说中的瑞兽,是一种兆丰穰的瑞兽,它是一个“其形如猪,身长六尺,高四尺,浑身青色,两只大耳,口中伸出四个长牙,如象牙一般,抱在外面’’,这个长相有点八戒的韵味。因为它的体型的原因,它也就被人们认为是很可爱的一种瑞兽,传说在丰收的年岁里当康会鸣叫着自己的名字跳着舞出现,象征着:丰收呜瑞,五谷丰登。这种瑞兽是很受老百姓爱戴的,很多百姓都希望见到它,因为这样就会有一个特别好的收成。

三、龙

龙是中华文化里的主要图腾、主要象征,有帝座的寓意。在中华主族(即大多数华人)及朝鲜人、越南人、柬埔寨人自称龙的传人。龙也是封建时代中国等东亚各国帝王的象征。

香港渣打银行在1979年起发行的钞票都是以这些瑞兽为题材。龙在中国传统的十二生肖中排列第五位,对应的地支是辰,所以有辰龙一说。在中华,龙文化、龙的传说(这些词条里有各种分支内容)蕴涵着中国人所重视的天人合一的 宇宙 观;仁者爱人互主体观的诉求;阴阳交合的发展观;兼容并包的多元文化观。

四、貔貅

貔貅又名天禄、辟邪,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兽。貔貅有龙头、马身、麟脚,形状似狮子,毛色灰白,会飞。貔貅凶猛威武,它在天上负责的巡视工作,阻止妖魔鬼怪、瘟疫疾病扰乱天庭。

它是古代瑞兽,有独角、双角之形,独角者称为天鹿,两角者称为辟邪,辟邪便是貔貅了。其形短翼、卷尾、鬃须。人们视貔貅为吉祥,貔貅的口越大,就说挣得越多钱,肚子越圆,就装得越多钱,貔貅倍受喜爱,是因为貔貅有一个极为罕见的特点:有嘴巴,但是没有排泄器官,也就是只有进而没有出。于是希望能像貔貅一样“只有进而没有出”,人们才会不惜万金以求招徕无尽财气。

一般做偏行的人都认为“貔貅”会旺偏财的,所以他们都会在公司或营业地方摆放一只貔貅,属偏行的行业有外汇、股票、金融、赛马、期货等等。但对作奸犯科者不灵,因为其为灵兽。

五、乘黄

传说中的瑞兽,《山海经·海外西经》:“白民之国在龙鱼北,白身披发。有乘黄,其状如狐,其背上有角,乘之寿二千岁。 ”象征着长寿。乘黄是一种神马,其身子像马,还长着龙的翅膀,背部长着两个角。传 说黄帝就是在乘坐乘黄之后才飞升成仙的。这种神兽恐怕谁都想遇到了吧。因为骑一下就能活两千岁。

六、麒麟

中国传统瑞兽,性情温和,传说能活两千年。古人认为,麒麟出没处,必有祥瑞。麒麟一直以来都是士子们的神兽,想自己能够遇到这种神兽,那样就可以飞黄腾达,高中榜首了。《琅琊榜》中称赞梅长苏为“麒麟才子,得之便得天下。”麒麟多寓意着:德才兼备、才冠绝伦。可见它是科举考试中的神兽,常年受到人们的供奉。

七、獬豸

这种神兽,体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类似麒麟,全身长着浓密黝黑的毛,双目明亮有神,额上通常长一角。獬豸拥有很高的智慧,懂人言知人性。它怒目圆睁,能辨是非曲直,能识善恶忠奸,发现奸邪的官员,就用角把他触倒,然后吃下肚子。它是勇猛、公正的象征。这种神兽一般不怎么出现,出现也是人间正义,勇猛的化身,人们对它大多比较尊敬,当然坏人们也很怕他。每当奸臣当道之时,人们就祈求它能出现。

八、金蟾

招财的瑞兽。传说吕洞宾弟子刘海功力高深,喜欢周游四海,降魔伏妖,布施造福人世。一日,他降服了长年危害百姓的金蟾妖精,在过程中金蟾受伤断其一脚,日后只余三脚。自此金蟾臣服于刘海门下,为求将功赎罪,金蟾使出法术吐出金银财宝,助刘海造福世人,帮助穷人,发散钱财。后来金蟾也成为了招财进宝的象征。

九、比翼鸟

此鸟仅一目一翼,雌雄须并翼飞行,故常比喻恩爱夫妻,亦比喻情深谊厚、形影不离的朋友。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写过:“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美句。

十、凤凰

凤凰,是“鸟中之王”,也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吉祥鸟,十二生肖里鸡的原型就是凤凰,凤凰原本是阳性的,又被称为太阳鸟,它也有从火里重生的特性,和西方的不死鸟一样,故又叫火凤凰。

凤凰在中国来说,是一种代表幸福的灵物。它的原形有很多种。如锦鸡、孔雀、鹰鹫、鹄、玄鸟(燕子)等等,又有说是佛教大鹏金翅鸟变成的。

神话中说的凤凰是有鸡的脑袋、燕子的下巴、蛇的颈、鱼的尾、有五色纹。又请凤是有五种品种,以颜色来分的:红是凤、青是鸾、白是天鹅,另有黄和紫的凤凰又可说是朱雀或玄鸟。

十一、白泽

白泽是中国古代神话中地位崇高的神兽,祥瑞之象征,但正统古籍中记载甚少。白泽能说人话,通万物之情,通晓天下鬼神万物状貌,是令人逢凶化吉的吉祥之兽。这个神兽不一般,重点是它知道天下所有鬼怪神灵的名字和形貌,假如你走在路上,一只白泽喊你名字你敢答应吗

十二、腓腓

它的样子像狸,脖子上有类似马鬃的鬃毛,长着一条白色的尾巴,饲养它可使人解忧。这么萌的小宠物还有解忧功效,好想养一只。

看完上述我为大家盘点的古代祥瑞之兽,相信大家对这些神兽一定有所了解了吧!不管是现今人们佩戴的貔貅还是关于龙的首饰项链,都展现了人们对于心中美好愿望的一种表达方式!

被狐狸精附体的苏妲己

说起狐狸,可能很多人首先联想到的是民间“狐狸精”这个称谓,但是,狐狸在历史上也曾扮演了一些不一样的角色,今天文史君想跟大家介绍,狐狸是如何从普通动物成为图腾、祥瑞,又是如何妖化乃至最后发展成为狐仙信仰的。

一、远古——先秦:从图腾到祥瑞

1远古时代:图腾

狐狸狡猾、机智,充满灵性,在远古时期,狐狸担当起了作为部落图腾的重任。《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皇帝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皇帝战于阪泉之野。”这句话中提到的六种动物,其实也就是六个以这些动物作为图腾的部落,其中“貔”在《尔雅》中的解释是白狐,说明了狐狸在远古时期就是图腾中的一员。

白狐

《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中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说是大禹已经30岁了都还没有娶妻,他就很担心自己这样会违背了当时的法度(当时制度是男子年满三十就要娶妻)。当时大禹治水走到了涂山(今浙江绍兴西北),这里生活了一个涂山氏家族。

涂山氏雕像

大禹向天说道:“如果同意我娶妻的话,我就一定会得到上天的回应的。”话音刚落,一只九尾白狐出现在大禹面前。大禹心想:“白色是我们部落崇尚的衣服的颜色,这九尾则是王者的象征。”

大禹曾经听过涂山地区的民歌,其中就有唱道:“绥绥白狐,九尾庬庬(m áng)。我家嘉夷,来宾为王。成家成室,我造彼昌。天人之际,于兹则行。”大意是说,谁娶了涂山氏家族的姑娘,谁就家道兴旺。后来大禹就娶了涂山氏家族的姑娘女娇。

在一些神话传说当中,涂山氏就是九尾白狐,而我们刚才说的故事里,当中的女主角涂山氏部族的部落图腾也就是九尾狐。

九尾白狐

2先秦时期:祥瑞

远古时期,狐狸承担了部分图腾的任务,到了先秦时期,由于之前的图腾崇拜仍然在延续,所以这一时期狐狸逐渐发展成了“祥瑞”的象征。在古代,祥瑞是吉兆的一种表示。

现在的一些古装剧中常常会出现祥瑞,其中既有以动物或者植物状态出现的,也有以天象状态出现的,比如我们所熟知的麒麟、嘉禾和景星,它们就分别是动物、植物和天象的祥瑞代表。

而狐狸这种生物,在先秦时期也是天降祥瑞的一种象征,这在一些历史典籍中亦有表现。比如在《穆天子传》就有记载:“甲辰,天子猎于渗泽,于是得白狐,狢焉,以祭于河宗。”

麒麟图样

二、两汉以后:狐的妖化

随着历史洪流的逐渐推动,至汉代时,狐狸开始被妖化,此时“妖狐”之说 “崭露头角”。有关狐狸被妖化的记载,最早见于东汉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书中这样说道:“狐,妖兽也,鬼所乘之。”这一时期的狐狸一改先前图腾、祥瑞的形象,变身成了所谓的“妖狐”。

影视剧中妖狐化成人的模样

狐狸从灵兽“堕落”成妖兽,这其中既有巫术等的影响,也有如佛教、道教等宗教因素的影响。

魏晋时期,狐狸“妖化”之说愈加盛行,此时狐狸已经不是之前那样被作为祥瑞对待了,而是被看作 “凶兆”,是一种妖邪的东西。此后也发展出了一系列有关狐魅的志怪小说。

《西京杂记》中有这么一个故事,:西汉广川王喜欢挖掘坟墓,他挖掘栾书的坟墓时,发现棺柩和随葬品已经全部腐烂了,只有一只白狐,它看到人来了一下子就逃跑了。广川王就派人去追,但是没有追到,只是用戟刺伤了白狐的左脚。当天晚上,广川王梦见一个胡子和眉毛都白了的男人对他说:“你为什么要刺伤我的左脚?”男子说完又用手杖去敲打广川王的左脚。广川王醒来发现,自己的左脚肿痛生疮,一直到他去世都没有被治好。

三、唐宋——清代:从狐神崇拜到狐仙信仰遍及北方

1唐宋:狐神崇拜

但是,当人们逐渐把狐狸“妖化”的同时,民间却悄然兴起对狐神的崇拜。在古籍《太平广记》中清楚地写道:“唐初以来,百姓多事狐神。”民间亦有一句谚语——“无狐魅,不成村”,这同样说明了这段时期狐神崇拜的普遍性。

狐神崇拜

至宋代,狐神崇拜继续发展。《汴京遗迹志》中载道:“宣和七年秋,有狐由艮岳直入禁中,据御榻而坐,诏毁狐王庙。”从中可知,狐神庙已经在宋代大量出现,已经到了需要官方出面来控制的地步了。

狐仙庙

2清代:狐仙信仰遍及北方

元明清时期对狐的崇拜仍在发展,至清代狐仙信仰臻于完备。狐仙庙也在北方地区分布甚广,而无论是民间百姓抑或是官员,他们在信奉狐仙上都十分虔诚,这些主要体现在家庭里给狐仙设立牌位、大小节日祭祀狐仙、日常拜狐仙以求保佑等活动中。

文史君说

狐仙信仰曾经在中国北方地区十分兴盛,在中国民间信仰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具有一定的文化意义。狐从普通动物成为原始部落的图腾之一,历经被人们认定为祥瑞、妖狐,最后发展成为“狐仙信仰”,这之间还有很多民俗文化价值等着我们继续去探寻。

说起如意,这是我国自古以来已经流行了很长时间的一种传统工艺品。在历史上的如意,大多数都是以首、柄两个部分组成的,柄的部分多半是弯曲的拱形,形状一般都是灵芝的形状或是祥云的形状。由于追求美好生活,渴望幸福光明是人们的普遍心理,基于如意名称吉利,因此人们常借助如意之音,以求事事称心,万事如意,如意长期以来受到人们的喜爱。

最初,如意的原型是我们北方人称作“老头乐”,南方人称作“不求人”的日常用品——痒痒挠。随着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和佛教的盛行,在形制上保留着痒痒挠原始形态的如意,开始在魏晋名士和僧徒间广泛流传,如在江苏丹阳南齐景帝肖道生夫妇墓中出土的砖印壁画上就有如意的图像。又如唐著名画家阎立本所绘《列帝图》中的陈文帝,就身着南朝流行的隐逸高士之服,手玩如意,其如意“首”为山字形,呈孤形长柄,整个如意显得宽大。

及至唐代经济的发展和佛教的昌盛,如意的地位不断攀升,不仅是帝王、士大夫阶层显示威仪和权威的象征,如《潜确类书》载:“文宗(唐文宗李昂)延学士于内廷,命李训讲易时,方盛夏。上命取冰玉腰带,及避暑犀如意赐之。曰:‘如意与卿为谈柄’。”

而且更重要的是如意开始侧重表达佛教的教义,在装饰图案上以表现宗教主题为主,一跃成为了佛教的一种重要法器——法杖。关于此,在最初只是用作挠痒工具的“如意”,因何成为了佛教的重要法器一文中已经论述。

那么原本具有多种实用功能和宗教功能的如意,因何退化成为了只具备单一“祥瑞”功能的器物了呢

一、道教对如意的关注,引发了灵芝形如意的产生,为后代如意脱离宗教,发 挥单纯的吉祥功能奠定了重要基础

中国有三大宗教,佛教、儒教和道教。佛教作为外来宗教,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中,不断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与宗教信仰,虽然有其攻奸辨难,但在长期的交流过程中,三教的关系是相互借鉴融合的。可以说,不管什么样的宗教,都要借大众喜闻乐见的美好事物来传播自己的教义,吸引自己的信徒,因此被佛教奉为法器的如意,也是道教宫观和斋蘸科仪坛场常用的法器之一。道教认为如意的造型有三点,首尾两点作灵芝形,中央一点作圆形,取三位一体之义,即一心尊三宝也。如道教宫观神灵造像中有天尊手捧如意像,斋蘸科仪中高功法师代天说教时,也手执如意。

由于道教对如意的关注,就引发了灵芝形如意的产生,如宋人所绘的《果老仙踪图》:仙翁坐于一蟠桃树下,有二位仙女侍立左右,其中一位仙女手执如意,旁边有竹林,白鹤在林中嬉戏,另有灵芝长于石缝之间,我们知道在我国民间民俗文化中,蟠桃、仙鹤、灵芝自古就是长寿的象征,鹿与禄谐音,而且图中仙女所持的如意与灵芝的形状极为相似。由于张果老是道教八仙人物之一,因此说灵芝形如意的产生是源于道教改造的结果。

灵芝作为一种稀少而又可以制药的菌科植物,常被称作“仙草”,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已被道教赋予了极大的神异形,被看作是可以使人得道成仙,食之可与天地同在的妙物。如葛洪《抱朴子仙药》:“‘草芝’曰:凡此草芝,又有百二十种,皆阴干服之,则令人与天地相毕。”

而且灵芝还被历代的统治者所推崇,被看成是吉祥的象征物,是祥瑞之兆,甚至以灵芝标榜圣德,如《宋书符瑞志》载:“芝草,王者慈仁则生。食之令人度世。汉武帝元封二年,甘泉宫内产芝,九茎连叶。汉宣帝元康四年,金芝就茎,产于函德殿铜池内。汉明帝永平十七年春,芝生前殿宋从帝升明二年,宣城山中生紫芝一株,在所获以献。”

由于如意在形态上和灵芝极为相似——都是由柄、首两部分组成,而且如意本身也如同灵芝一样,具有丰富的内涵,因此在宋代社会上层人物的广泛推崇和社会上下崇拜灵芝之风的盛行下,使得如意与灵芝实体观念——健康长寿,吉祥的意念模式相结合,赋予了如意长寿、祥瑞的含义,使如意的发展开始偏向世俗化。如宋人所绘的《仙岩寿鹿图》:仙女执持如意,有一鹿相伴,可见,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中的“福、寿”观念也被纳入了如意的艺术造型。

可以说,灵芝形如意的产生为后代如意完全脱离宗教,发挥单纯的吉祥功能奠定了重要基础。

二、道教信仰与民俗信仰的相互关联,使得如意从宗教器物向普通民众生活靠拢,走向世俗化

在中国历史上,宋元金辽时期,是道教发展的高峰时期,出现了许多新道派,如北方,以全真道、太一道、真大道为代表,而南方,则以正一道、净明道为代表。随着道教信仰的极度繁盛和深入民间,进一步使得如意逐渐从宗教器物向普通民众生活靠拢,如明代的民俗绘画《天妃圣母碧霞元君众神像》就是最好的证明。

我们知道,天妃是道教神仙,而元君是道教对女仙、女神的尊称。由于在我国民间传统观念中,碧霞元君是被视为生育的女神,因此《天妃圣母碧霞元君众神像》表现出来的是民间对求子的期盼和愿望,可以说,不仅天妃和元君这两者都变成了民间俗神,而且《天妃圣母碧霞元君众神像》中的“如意”也具有了“如民众之意”、“满足民众意愿”的重要内涵,由此可见,如意的吉祥观念已深入民间。

此外,明代的如意实物也显示出了世俗化的发展趋势。根据资料记载,明代的如意多以名贵木材制成,雕有各种吉祥图案,比如明代的一柄檀香木如意:本身就是一枚大灵芝了,又在上面雕刻了九枚小如意。我们知道,在民俗观念中,九是一个吉祥数字,这源于《诗经小雅天保》:“如山如阜,如冈如陵,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由于这“九如”代表了美好吉祥之愿,因此后代民间就有了九九(久久)如意之说。而数字九与灵芝图案的结合,又使得这柄如意具有了九如长寿的象征意义。

又如明代的一款白玉福禄寿的如意:上雕刻鹿、鹤等吉祥图案,如意不仅有首尾一大一小两个如意头,而且在柄的中部还另加了一个椭圆形如意头,因为有三头,故称“三镶如意”。道家认为,三镶如意“三位一体”,代表道教“一心尊三宝”或“道化三清”之意,因而这种新式如意特别受到道教的偏好,如道教宫观神灵造型中,灵宝天尊就常常手持如意,赋予其吉祥辟邪的含义。另外,这柄如意尾部还饰有一串**穗坠,由红色珍珠穿缀而成,坠子上部还编织有一小型盘长结,不但增加了如意的富贵性和整体的视觉美感,而且与三个如意头上所刻之吉祥图案构成一个整体,寓意福禄寿永延,极富民俗色彩。

总之,建立在祈吉愿望基础上的如意造型工艺较之以前,显示出了极大的进步性,不仅选材更加讲究——偏重珍贵木材和玉石,而是形制也变得更加复杂——从一首一柄式发展成了三镶如意,工艺更加精美,雕刻更加细腻精致,呈现出雅而不淡的特色。可以说,明代时期如意的世俗化特征为后代如意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三、清代吉祥文化的盛行,促使如意丧失了原有的各种功能,完全退化为了“祥瑞”的象征符号。

清代,在经历了清初尖锐的民族矛盾斗争和对反清武装斗争的镇压之后,清王朝的统治于清代中期才趋于稳定,显示出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统治者希望这种安定和谐、健康富贵的社会局面能不断延续,以巩固自身的统治地位,因此在清代中期,吉祥文化发展至高峰,忌讳不详事物,凡事都求吉祥如意,皇家行君臣之礼时也少不得以“吉祥”作为问候语。

由于宫廷吉祥文化的盛行,器物如意不管是从名称上还是寓意上,都迎合了清代中期人们普遍的求吉心理,因而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制造如意的各种珍贵材料进入宫廷,如意在材质上体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再加上清代工艺水平集前代之大成,达到巅峰,因此不论是在如意的材质、形制,还是雕琢图案等各个方面都将如意的“祥瑞”主题推向了极致。如清代的雕花玉如意,由新疆上品和田白玉制成,不加任何辅料,柄身光滑不加雕琢,但三个如意头上布满蝙蝠、玉磐等纹样,由于蝠与“福”同音,“磐”与“庆”同音,因此此柄如意寓意“福庆寿康”。又如清代的一柄“牡丹如意”,虽是木制,但遍涂金漆,富丽堂皇,宛若金制,如意柄为象形的牡丹花枝,三个如意头就是三朵怒放的牡丹花,无论从色泽还是造型来看,该柄如意充满了富贵之意。

当然了清代如意的装饰图案远不止这些,有的雕刻佛手、石榴和桃,用来寓意“三多”,即多寿、多子和多福的,也有雕刻八仙或暗八仙寓意吉祥喜庆的等等很多。

总之,清代如意装饰图案融合了我国艺术、宗教和民俗等多种文化要素,将如意的“祥瑞”主题充分表现了出来。

结语

现如今,如意不仅被陈列于博物馆供人观赏,还为文化交流、收藏玩耍、弘扬中华历史文化做出了贡献。如1999年澳门回归时,全球华人将一柄历时8个月完成的、制作精美、雕有凤鸣朝阳、双龙护珠、寓意深刻的巨型玉如意“中华如意”作为礼物赠送给澳门特区政府,可见,如意在现代生活中也被赋予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深刻含义。

总之,随着历史的发展,如意虽然在形制、材质和功能等各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演变,但是,如意艺术作为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民俗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其独特的价值和地位。

  龙、凤凰、麒麟,以及古代四大神兽

  龙是中国神话中的一种善变化、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传说能隐能显,春风时登天,秋风时潜渊。又能兴云致雨,为众鳞虫之长,四灵(龙、凤、麒麟、龟)之首,后成为皇权象征,历代帝王都自命为龙,使用器物也以龙为装饰。《山海经》记载,夏后启、蓐收、句芒等都“乘雨龙”。另有书记“颛顼(zhuān xū)乘龙至四海”、“帝喾春夏乘龙”。前人分龙为四种:有鳞者称蛟龙;有翼者称为应龙;有角的叫螭龙,无角的叫虬。上下数千年,龙已渗透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龙成了中国的象征、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文化的象征。对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龙的形象是一种符号、一种意绪、一种血肉相联的情感!。“龙的子孙”、“龙的传人”这些称谓,常令我们激动、奋发、自豪。龙的文化除了在中华大地上传播承继外,还被远渡海外的华人带到了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国的华人居住区或中国城内,最多和最引人注目的饰物仍然是龙。因而,“龙的传人”、“龙的国度”也获得了世界的认同。龙是华夏民族的代表!

  凤凰(Chinese phoenix/phoenix),亦称为朱鸟、丹鸟、火鸟、鹍鸡等,在西方神话里又叫火鸟、不死鸟,形象一般为尾巴比较长的火烈鸟,并周身是火,估计是人们对火烈鸟加以神话加工、演化而来的。神话中说,凤凰每次死后,会周身燃起大火,然后其在烈火中获得重生,并获得较之以前更强大的生命力,称之为“凤凰涅磐”。如此周而复始,凤凰获得了永生,故有“不死鸟”的名称。凤凰和麒麟一样,是雌雄统称,雄为凤,雌为凰,其总称为凤凰。凤凰齐飞,是吉祥和谐的象征。 它跟龙的形象一样,愈往后愈复杂,有了鸿头、麟臀、蛇颈、鱼尾、纹、龟躯、燕子的下巴、鸡的嘴。自古以来凤凰就成了中华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麒麟,亦作“骐麟”,简称“麟”,古代传说中的仁兽、瑞兽,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与凤、龟、龙共称为“四灵”。 被称为圣兽王。且是神的坐骑。

  麒麟,是按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复合构思所产生、创造的动物。从其外部形状上看,麋身,牛尾,马蹄(史籍中有说为“狼蹄”),鱼鳞皮,一角,角端有肉,**。这种造型是将许多实有动物肢解后的新合拼体,它把那些备受人们珍爱的动物所具备的优点全部集中在麒麟这一幻想中的神兽的建构上,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集美"思想。

  “麒麟”以“鹿”为偏旁,古人造这个词的时候,便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麒麟由鹿演化而来,但它又决不是鹿,比鹿多了一些零件和装备。据说它的身子像麕,也可以写成麇,古籍中指獐子;有牛的尾巴,圆的头顶,却只有一只角。有的说麒是雄的,麟是雌的,形状被描绘得略有不同。但据说麒的开头大略像鹿。它被古人视为神兽、仁兽,长寿,能活两千年。能吐火,声音如雷。“有毛之虫三百六十,而麒麟为之长”。

  在中国古代最令妖邪胆战心惊并且法力无边的四大神兽就是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兽了。青龙为东方之神;白虎为西方之神;朱雀为南方之神;玄武为北方之神,龟蛇合体。故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天之四灵,以正四方,王者制宫阙殿阁取法焉。”。

  在上古时代,古人把天分为东西南北四宫,分别以青龙(苍龙)、白虎、朱雀、玄武(一种龟形之神)为名。实际上是把天空分为四部,以每部分中的七个主要星宿连线成形,以其形状命名。

  东方的角、亢、氏、房、心、尾、箕形状如龙,所以称东宫为青龙或苍龙;

  西方七星奎、娄、胃、昂、毕、角、参形状如虎,称西宫为白虎;

  南方的井、鬼、柳、星、张、翼、轸联为鸟形,称朱雀;

  北方七星斗、牛、女、虚、危、室、壁,其形如龟,称玄武。

  于是,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又成为镇守天官的四神,辟邪恶、调阴阳。四神之中,青龙与白虎因为体相勇武,主要地被人们当作镇邪的神灵,其形象多出现在宫阙、殿门、城门或墓葬建筑及其器物上,在最后一种场合里,龙已不是助墓主升天,而是镇慑邪魔,保卫墓主的灵魂安宁。

  青龙白虎掌四方,朱雀玄武顺阴阳,四灵圣兽苍龙、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灵,虽然在欧美奇幻中很少出现,但是在中国和日本的神话传说中,它们却以尊贵无比的四圣兽身份出现。

  关于龙的传说有很多,龙的出处也有很多的说法,有的说是由印度传入的、有的说是中国星宿变成。印度本身是在龙神的说法的,但龙在印度的地位是不高的,也是有实物的-蟒蛇。

  在五行学说盛行的年代里,慢慢的也开始流传着有关青龙的故事;五行家们照着阴阳五行给东南西北中配上五种颜色,而每种颜色又配上一个神兽与一个神灵;东为青色,配龙,西为白色,配虎,南为朱色,配雀,北为黑色,配武,黄为中央正色。

  青龙,亦作“苍龙”,古代神话中的东方之神。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自黄帝授命于天,威泽四方,龙就成为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中国的象征,而比较明确的定形是在汉代,从大汉朝开始,龙就被确定为皇帝的象征与代表。在东方传说中,青龙身似长蛇、麒麟首、鲤鱼尾、面有长须、犄角似鹿、有五爪、相貌威武,而在西方神话里,龙更像是长翅膀的蜥蜴。

  在四方的神灵中,根据山海经的说法,「南方祝融,兽身人面,乘两龙。」;「西方蓐收,左耳有蛇,乘两龙。」;「东方有句芒,身鸟人面,乘两龙。」;「北方禺疆,黑身手足,乘两龙。」,比较有趣的一点是,在山海经中的龙都是用骑乘的,而跟他同类的蛇则都是被或握或操或绕颈,显示出两者的不同来;不过在五方的五神却跟四方的四神不大一样,这里就不再详述了。朱雀、玄武(黑色的龟蛇,武是龟蛇之意)、青龙、白虎又分别代表了四方的二十八宿,龙是东方的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而这七宿的形状又极似龙形,从他们的字义上就可以看出来,角是龙的角,亢是颈项,氐是本,而是颈根,房是膀,是胁,心是心脏,尾是尾,箕是尾末。<<周易>>中的乾卦,包括“六龙”,分别是亢龙有悔,飞龙在天,潜龙勿用,或渊在洲,见龙在田,和群龙无首。“六龙”可解释如下:当苍龙星位于太阳附近时,人看不到被太阳光芒遮住的苍龙星,我们称之为潜龙,之后,龙角与天田星同时出现在地平线上,称之为见龙在田在后来苍龙星全部出现即“或渊在洲”,当苍龙星宿升到最高点,横跨南天,人们看到“飞龙在天”,之后,龙体开始下沉“亢龙有悔”最后,苍龙整体又落回地平线以下。而“群龙无首”不能解释为这个天文周期的最后一部分。如果把簸箕放在外面,没有簸箕的龙是内卷的,而在古文中,“群”“卷”两个字恰恰通假,也就是说,这最后一句的意思是卷体的苍龙从天上俯冲下来,头已经落到地平线以下,所以,“龙”字本身就是一幅远古时代的星象图。

  灵兽—青龙

  简介

  青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四象之一,根据五行学说,它是代表东方的灵兽,为青色的龙,青龙的方位是东,左,代表春季;白虎的方位是西,右,代表秋季;朱雀的方位是南,前,代表夏季;玄武的方位是北,后,代表冬季。

  在中国二十八星宿中,青龙是东方七星(角、亢、氐、房、心、尾、箕)的总称。

  东方七宿

  亦名苍龙,苍龙的东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而这七宿的形状又极似龙形,从他们的字义上就可以看出来,角是龙的角,亢是颈项,氐是本,而是颈根,房是膀,是胁,心是心脏,尾是尾,箕是尾末。

  相关说法

  还有在龙心的部分,有人称之为‘大火’的,跟晴雨有关,又因为青龙属木,所以也是木星当年的年太岁。而在众多的朝代中也有一些君主取青龙来做自己的年号,如三国的魏明帝就是一例,而史记中也有关于夏朝是属于木德的朝代,所以他有‘青龙生于郊’的祥瑞之兆的记载。

  青龙的故事

  在五行学说盛行的年代里,慢慢的也开始流传著有关青龙的故事;五行家们照着阴阳五行给东南西北中配上五种颜,而每种颜色又配上一个神兽与一个神灵;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天之四灵,以正四方,王者制宫阙殿阁取法焉。”。《抱朴子·杂应》引《仙经》描绘太上老君形象时说:左有十二青龙,右有二十六白虎,前有二十四朱雀,后有七十二玄武。十分气派,着实威风。后来,四象逐渐被人格化,并有了其封号,据《北极七元紫延秘诀》记载,青龙号为“孟章神君”,白虎号为“监兵神君”,朱雀号为“陵光神君”,玄武号为“执明神君”。不久,玄武(即真武)的信仰逐渐扩大,从四象中脱颖而出,跃居“大帝”显位,青龙、白虎则被列入门神之列,专门镇守道观的山门。宋朝范致能《岳阳风土记》云:“老子祠有二神像,谓青龙、白虎也。”明姚宗仪《常熟私志·舒寺观篇》云:“致道观山门二大神,左为青龙孟章神君,右为白虎监兵神君。

  相关记载

  《太上黄箓斋仪》卷四十四称青龙东斗星君”为:“角宿天门星君,亢宿庭庭星君,氐宿天府星君,房宿天驷星君,心宿天王星君,尾宿天鸡星君,箕宿天律星君。”至于其形象,《道门通教必用集》卷七云:“东方龙角亢之精,吐云郁气,喊雷发声,飞翔八极,周游四冥,来立吾左。此外,道教还将其用于炼丹术语,如《云笈七籖》卷七十二引《古经》四神之丹称:青龙者,东方甲乙木水银也,澄之不情,搅之不浊,近不可取,远不可舍,潜藏变化无尽,故言龙也。

在古籍的记载中凤是一种美丽的鸟类,而以它的歌声与仪态为百鸟之王,它能给人间带来祥瑞,同时也拥有‘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非醴泉不饮’的特殊灵性,而由于它是‘羽虫’之长,所以和‘鳞虫’之长的龙在传说中就渐渐成了一对,一个变化多端,一个德性美好,就成了民俗中相辅相成的一对,更由于龙象征着至阳,而原来也有阴阳之分的凤(凤为雄,雌为凰)在跟龙相对之后就渐渐的成为纯阴的代表了。凤凰是传说中的百鸟之王,雄为“凤”,雌为“凰”。古人将凤凰当做仁义和吉祥的象征。凤凰是上古神话中的守护神兽。 凤凰,九天娘娘,谓之九天玄女圣母娘娘,其化身有二,分别为金凤仙女 青鸾童子,金凤仙女于三十三外天侍奉创世女神女娲娘娘,青鸾童子守护女娲宫门户。凤凰合一,其谓之九天玄女,又名九天圣母。宇宙混沌(太阳)界,执凤涅璎珞,凰槃朱佩。

作者:莹月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3803375/answer/57376859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

祥瑞又称“符瑞”,被儒学认为是表达天意的、对人有益的自然现象。祥瑞种类极多,“五灵”等级最高,也就是麒麟、凤凰、龟、龙和白虎,有“麟凤五灵,王者之嘉瑞”的说法,之后则是大瑞、上瑞、中瑞、下瑞。(摘自)

这种“祥瑞”很多,不过大多数(几乎所有吧)都是后人杜撰出来的,选了几个比较经典的啦。

先来说“皇帝出生,必有异象”的例子,也就是皇帝出生前的一些“祥瑞”。

先来说刘邦的,他的祥瑞是一个很黄很黄的段子,他妈在怀他前一天,睡觉的时候,和一条龙交配了!然后就怀上了刘邦,也不知他父亲大人被扣上这顶绿帽子心理好受不?而且杜撰者就是大名鼎鼎的史学家:司马迁。以下来自《史记 高祖本纪》

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

虽然这种违背常理的事情是不太可能的,但也作为正史出现在《史记》上,也就是为后来刘邦当皇帝做个祥瑞。

后世这种“祥瑞”也越来越多,几乎每个皇帝都有,不胜枚举,且几乎都出现在正史上。

南北朝时刘宋武帝刘裕出生时,神明把整个屋子都照亮了。《宋书 刘裕本纪》有云:

“始生之夜,有神光照室。”

而且似乎史官们特别喜欢“有神光照室”这个祥瑞,给许多皇帝都套过这个帽子。

比如鲜卑族的北周武帝宇文邕,出生时也是这个状况:

《周书·卷五·帝纪第五》:

大统九年,生于同州,有神光照室。

还有东汉孝安皇帝,如出一辙嘛!

《后汉书·卷五·孝安帝纪第五》记载:

恭宗孝安皇帝讳祜,肃宗孙也。父清河孝王庆,母左姬。帝自在邸第,数有神光照室,又有赤蛇盘于床笫之间。

接下来说说汉武帝的“光荣事迹。

汉武帝出生前,其母王娡“梦日入怀”。

公元前134年,天上有“长星”(也就是彗星)出现,认为是祥瑞,汉武帝于是改年号为“元光”。

《资治通鉴·卷第十七》有载:

秋,八月,有星孛于东方,长竟天。

次年改元,年号为元光。

公元前122年,汉武帝获得了一头白麒麟(鬼知道是不是真的),又认为是祥瑞,改年号为“元狩”。

公元前116年,汉武帝在汾河上得到了一尊宝鼎,还是认为是祥瑞,改年号为“元鼎”。

《史记·孝武本纪》载:

其後三年,有司言元宜以天瑞命,不宜以一二数。一元曰建元,二元以长星曰元光,三元以郊得一角兽曰元狩云。

(这爱改年号的毛病改不了啊╮(╯▽╰)╭,咋啥都认为是祥瑞捏?)

还有汉光武帝刘秀,《符瑞志》载:

“时有赤光,室中尽明”。

此外,还有嘉禾出现,

“一茎九穗,异于凡禾,县界大丰,故名光武曰秀”。

孙权出生前,其母“梦日入怀”。

据《搜神记》记载:吴夫人怀孙策时,梦见月亮飞入怀中,怀孙权时又梦见太阳入怀。孙坚听过夫人的说法后,喜不自胜的断言“日月乃阴阳的精华,是极为富贵的象征”。(摘自)

《搜神记》原文如下:

孙坚夫人吴氏,孕而梦月入怀,已而生策。及权在孕,又梦日入怀。以告坚曰:‘妾昔怀策,梦月入怀;今又梦日,何也?’坚曰:‘日月者,阴阳之精,极贵之象。吾子孙其兴乎?’”

此外,孙权的父亲孙坚出生时,其母“梦肠出绕吴昌门”,邻人谓为“吉征”。

魏文帝曹丕生时,有云气青色而圜如车盖,当其上终日,望气者以为至贵之征,非人臣之气。

隋炀帝杨广出生时“有红光竟天,宫中甚惊,是时牛马皆鸣”。

唐太宗李世民出生时“有二龙戏于馆门之外,三日而去”。

宋太祖赵匡胤出生时“赤光绕室,异香经宿不散,体有金色,三日不变”。

文天祥出生时,据说文家屋顶有云霞笼罩,而且其父文仪对此子寄望甚高,故取字“天祥”,后又以“天祥”二字为名。

这种例子太多了,三天三夜都说不完。

关于武则天的祥瑞也很多,武承嗣命人凿白石为文曰:“圣母临人,永昌帝业。”号称在洛水中发现,献给武则天,武则天大喜,命其石曰“宝图”。之后武则天为自己加尊号为“圣母神皇”。(摘自)

此后,有人称在并州文水县得到一块石头,上有“武兴”二字,武则天自然喜欢这二字,重赏其人不说,还把文水县改名为武兴县。

载初二年(691年)七月,法明等撰《大云经》四卷,说武则天是弥勒佛化身下凡,应作为天下主人。随后,武则天登基为帝,改国号为周。

陈胜吴广起义前,为了收买人心,就用朱砂在一块白绸子上写了“陈胜王”三个字,塞进别人捕来的鱼肚子里。戍卒买鱼回来后发现了鱼肚中的帛书。陈胜又暗中派吴广到驻地附近一草木丛生的古庙里,在夜里点燃起篝火,模仿狐狸的声音叫喊道:”大楚兴,陈胜王。“戍卒们看到帛书听到叫声,都认为陈胜是天命所归的王了。

《史记·陈涉世家》载:

(陈胜吴广决定起义后)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强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还有五星连珠也常被人指为祥瑞,指金木水火土五星聚在天空一方,被认为是有明主出现。但中国五千年来两次最漂亮的“五星连珠”,一次是汉朝吕后执政,一次是唐朝韦后当朝。(所以说所谓祥瑞不可信)

说到韦后,她想当武则天第二,然后拼命给自己创造祥瑞和谣谶,好像还有什么祥云图和一首民谣,具体是什么我忘了,sorry

还有谣谶,也是众多祥瑞之一。最著名的就是隋唐时期的《桃李章》了吧!

《桃李章》又名《杨花落,梨花开》。 公元614年末,洛阳街头出现的一首民谣。中国历史上四大神秘的政治谶言之一。隋王朝之世“李氏当为天子”的谶言过于流行,上到达官贵人,下到平民百姓,都知道这一谶言。(摘自)

《桃李章》大概如下:

“桃李子,得天下;皇后绕扬州,宛转花园里。勿浪语,谁道许?”

民谣皆曰:

“桃李子,有天下”

“杨氏灭,李氏兴”

“杨花落,李花开;桃李子,有天下”

李子结实并天下,杨主虚花无根基。”

“日月照龙舟,淮南逆水流,扫尽杨花落,天子季无头。”

当时杨广似乎还挺生气的,那时候大家都认为里面的“李”是指李密,街头传言《杨花落,梨花开》,暗喻大隋杨氏江山当灭,而李姓真主必取而代之!不过后来发现原来是李渊。尤其这个“桃”字,乃是“陶”字的谐音,而陶唐又是上古时期尧帝的别名(尧是帝喾的次子,也就是黄帝的玄孙。他最初封在“陶”,后来又徙到“唐”,所以才称为陶唐氏)。李渊的爵位是唐国公,自然这喻指就非常明确了。这一谶言可谓中国历史上第三个最神秘的政治谶言。(部分摘自)

祥瑞简单来说,就是吉祥的征兆,所以又叫做“福瑞”,或者“符瑞”。在中国封建史上,祥瑞的历史意义非常特殊,很多皇帝都将它作为巩固统治的工具,很多大臣为了迎合帝王,也经常将祥瑞献给皇帝,所以从这里来说,祥瑞也是古代官员谋取前程的重要手段。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祥瑞的地位逐渐被人重视,甚至还特意衍生出一种围绕祥瑞而出的政治思想,统治也专门设立了管理祥瑞的政治机构。

而今天我们在这里,主要讲述的是唐朝的祥瑞文化,以及统治者是如何利用祥瑞,来达到自己的统治目的,大臣们又是如何利用祥瑞来拍皇帝的马屁,谋取政治资本的。

祥瑞产生的原因及其发展

古代封建王朝都依靠农业,可偏偏农业发展水平不高,对抗自然的能力很差,所以经常遭受到各种自然灾害,从而导致没有收成,农民苦不堪言。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对“天”就产生了很多幻想,渴望上天能够对他们仁慈一点,于是“祥瑞”就因此运用而生了。

原始社会时期,那时的人还很愚昧,而且也极度的贫困,他们的信仰主要是日月星象,以及大自然中的一些动植物等。比如我们熟知的织女星,就是人们对桑神的信仰,这种信仰主要是给人们最基础的生存方面的寄托,以及美好愿望的表达。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思想逐渐丰富了起来,“天”的思想被普及,人们便有了更好层次上的精神寄托。从夏朝开始,国家的形式被确立,统治者为了更好的统治民众,便开始在“天”的方面做文章,声称自己的统治是上天授予的。

到了秦朝之后,统治者对“天”的重要性认识更强烈了,特别是儒家思想的发展,皇帝更被认为是“天子”。

后来到了汉朝,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的思想,对于“天”的信仰风靡起来。在这样的背景下面,皇帝的权力受到天的限制,如果“天”对皇帝的作为认可,那就会降下祥瑞,否则就会有灾祸降临。作为统治者,自然希望自己的江山万年发展,因此对祥瑞也越来越重视。

唐朝儒学的复兴发展,对祥瑞观念的影响

从汉朝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儒学的正统地位被确立,在后来历朝历代的发展中,儒家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但始终都占正统地位。唐朝初期,统治者非常重视对儒学的发展。唐高祖即位,曾下诏崇尚儒宗。所以欧阳询等人在修《艺文类聚》的时候,其主导思想就是弘扬儒学。

在这本书中,它肯定了祥瑞是国家太平的征兆,而皇帝就是顺应天命的人,在他的统治下,如果阴阳调和的很好,管理得当,民众能够安居乐业,万物有序的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上天就会肯定统治者的作为,从而降下祥瑞。而这种思想,就是受到了汉朝之后“天人感应”的影响。

唐朝关于祥瑞事务的管理

唐朝在政治制度上有很大的改革和创新,由于对祥瑞的重视,自然对祥瑞也加大了管理力度,在整个封建王朝中,唐朝对于祥瑞的管理力度最为完备。

首先,在唐朝的法律当中,对于祥瑞的上奏有明确的规定,禁止乱报,谎报,如果有人敢拿祥瑞来开玩笑,那可是要受到法律的制裁的。另外,对于祥瑞的等级,也有明确的规定。最后就是上报的流程,也由地方到中央,形成一套整齐有序的秩序,而且有明确的分工。

1、关于祥瑞的规定

唐太宗即位后的第二年,《禁奏祥瑞诏》中规定,像麒麟,凤凰,龙以上的特大祥瑞,按照规定向上奏明。但在上报的过程中,必须要实事求是,不能够夸大,也不能够随意的修饰,更不能瞒骗,当然也不能不向上奏明,否则都要受到处罚。

这个规定在《唐律疏仪》中也有记载,如果有应当上报,而没有上报的,就要被打八十大板。中和五年的时候,为了防止有人弄虚作假,唐僖宗规定所有的祥瑞,都要画上图跟进上报,对祥瑞的管理更加严格了。

2、关于祥瑞等级的划分

《唐六典》中,关于祥瑞的等级有明确的规定。凡是能够看到的祥瑞,能够辨别出来的东西,分为大上中下四个等级,每一个等级都不一样。其中景云,庆云属于大瑞,其中名物六十四种,如白狼,赤兔属于上瑞,苍鸟和赤雁属于中瑞,嘉禾,芝草,木连理等属于下瑞。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唐朝对于祥瑞的等级,甚至是名物都有详细的规定,可见唐朝对祥瑞的管理有多么细致。

3、官员的奏报程序

在唐朝的时候,祥瑞的奏报被纳为到官员的考核标准之中,祥瑞奏报的数量和官员的政绩挂钩。《唐令拾遗》中有明确规定,有人上报祥瑞的,经过上级的领导的审核,如果符合标准的,就能够录送考司。而考司是什么呢?

可以这么说,只要是入了考司,那就意味着就机会升官,所以很多的官员都想尽办法往上报祥瑞。不过除了大瑞可以直接上奏奏报之外,其它的祥瑞需要申报到中央,然后由礼部的一些官员进行审核,并且因此还特意设置了官员,比如我们熟知的刘禹锡,他就是干这个事情的。

唐朝皇帝对待祥瑞的态度

玄武门政变之后,李世民当了皇帝。但毕竟自己的皇位来路不正,所以他时常担心,生怕自己当皇帝违背了上天的意思,也辜负了老百姓的期望,这种心理正好被大臣所利用,于是他们纷纷上奏祥瑞。

看到这些祥瑞之后,唐太宗心里非常高兴,可当他明白了后面的缘由之后,不由得觉得很惭愧,于是他更改了祥瑞的法律,规定只有大瑞才上奏,后来的高宗也同样如此,对祥瑞有着清醒的认识。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或许是祥瑞的魅力太大,统治者又开始推行祥瑞起来。

唐玄宗继位之后,他励精图治,大力发展经济,使唐朝走向一片繁荣昌盛。这时候的他开始骄傲起来了,为了彰显自己的功德和能力,他渴望有祥瑞发生。这个时候祥瑞真的诞生了,在太子李瑛的住所,出现“青光紫气福地”的祥瑞。很多官员就借着这个机会向唐玄宗拍马屁,唐玄宗大为高兴,因此赏赐了很大一批官员,比如萧嵩因为写《请宣示祥瑞表》来歌颂唐玄宗,因此当上了兵部尚书。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