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旅游和养老的诗句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1浏览:4收藏

关于旅游和养老的诗句,第1张

1有关养老的诗句

宋人有首无题诗:

劝君莫恼鬓毛斑,鬓毛斑时也自难;

多少朱门少年子,被风吹上北邙山。

这首诗说,人老了不应有烦恼,一个人能活到老年,实属不易,应当高兴。有多少有钱人家的少年子弟活不到这个岁数,就被埋葬于北邙山了。

任绣怀写的《看红叶》:

放棹西湖发浩歌,诗情画意两如何。

莫嫌秋老山容淡,山到秋深红更多。

这是一首为老人扬眉吐气的诗。不要以为老了就无所作为,老了也可创造业绩,老有所学,老有所成,山到秋深红更多。

古代留下许多敬老的警世名联:

堂上二老是活佛;何须灵山朝世尊。

这副对联警告人们,连老人都不孝顺,却去求神拜佛,如果真有神仙的话,不怪罪才怪呢。

祭而丰不如养之厚;悔之晚何若谨于前。

有些人,老人在世不敬老,死了却厚葬之,这不过是做做样子给别人看罢了。

女无不爱,媳无不憎,劝天下家婆,以三分爱女之心而爱媳;

妻何以顺,亲何以逆,愿世上人子,将一点顺妻之意以顺亲。

联中把历来婆媳、母妇、夫妻、父子的感情关系写得惟妙惟肖,并提出了解决办法:拿出爱女儿情的一部分去待儿媳,拿出对妻子温顺之情的一部分去爱护双亲。别娶了媳妇忘了娘!

2关于养老的诗句有哪些

1 劝君莫恼鬓毛斑,鬓毛斑时也自难。多少朱门少年子,被风吹上北邙山。

2 放棹西湖发浩歌,诗情画意两如何。莫嫌秋老山容淡,山到秋深红更多。

1 出处:宋代无题诗

释义:人老了不应有烦恼,一个人能活到老年,实属不易,应当高兴。有多少有钱人家的少年子弟活不到这个岁数,就被埋葬于北邙山了。

2 出处:任绣怀 《看红叶》

释义:这是一首为老人扬眉吐气的诗。不要以为老了就无所作为,老了也可创造业绩,老有所学,老有所成,山到秋深红更多。

3关于旅游的诗句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谢灵运

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

清晖能娱人,游子憺忘归。

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

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

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

披拂趋南径,愉悦偃东扉。

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

寄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

《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忆,

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王籍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4关于旅游的诗句有哪些

1 《郊行即事》程颢(宋代)

芳原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围。

译文:我在长满芳草花卉的原野尽情地游玩,目睹春色已到远山,四周一片碧绿。

2 《春游湖》徐俯(宋代)

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

译文:下了几天雨,河水涨起来淹没了小桥,人不能过河,正在这时候,一叶小舟从柳阴下缓缓驶出。

3 《玉楼春·春景》宋祁(宋代)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译文信步东城感到春光越来越好,皱纱般的水波上船儿慢摇。条条绿柳在霞光晨雾中轻摆曼舞,粉红的杏花开满枝头春意妖娆。

4 《琵琶仙·双桨来时》姜夔(宋代)

春游之盛,西湖未能过也。

译文:吴兴春游的壮观场面,西湖也不能相比。

5 《游园不值》宋代(叶绍翁)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译文:可是这满园的春色毕竟是关不住的,你看,那儿有一枝粉红色的杏花伸出墙头来。

6 《湖上》徐元杰(宋代)

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

译文:暖风晴和的天气,人的心情也很好,趁着夕阳余晖,伴着阵阵的鼓声箫韵,人们划着一只只船儿尽兴而归。

7 《阮郎归·南园春半踏青时》欧阳修(宋代)

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

译文:在南郊的园林中游春,和暖的春风中,时时听到马的嘶鸣。

8 《后庭花·一春不识西湖面》许棐(宋代)

东风不管琵琶怨。落花吹遍。

译文:东风哪会晓得我琵琶声中的忧怨,刮来刮去又把花儿吹落一片。

9 《琵琶仙·双桨来时》姜夔(宋代)

双桨来时,有人似、旧曲桃根桃叶。

译文:江面上荡着双桨划来一只小船,我忽然发现,船上的人好像是我昔日恋人。

10 《思帝乡·春日游》韦庄(唐代)

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

译文:春日踏青郊游,风吹杏花满头。田间路上是谁家少年,青春如花真风流。

5关于 旅行的诗句

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唐王之涣《出塞》)

2、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唐李白《渡荆门送别》)

3、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5、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 (唐司空图《漫书五首》)

6、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隋薛道衡《人日思归》)

7、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南唐李煜《相见欢》)

8、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 (南唐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9、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 (唐韦应物《寄李儋元锡》)

10、门外若无南北路,人间应免别离愁 (唐杜牧《赠别》)

6关于“养老”的诗词有哪些

子产不毁乡校颂唐代:韩愈我思古人,伊郑之侨。

以礼相国,人未安其教;游于乡之校,众口嚣嚣。或谓子产:“毁乡校则止。”

曰:“何患焉?可以成美。夫岂多言,亦各其志:善也吾行,不善吾避;维善维否,我于此视。

川不可防,言不可弭。下塞上聋,邦其倾矣。”

既乡校不毁,而郑国以理。在周之兴,养老乞言;及其已衰,谤者使监。

成败之迹,昭哉可观。维是子产,执政之式。

维其不遇,化止一国。诚率此道,相天下君;交畅旁达,施及无垠,於虖!四海所以不理,有君无臣。

谁其嗣之?我思古人!送薛九被谗去鲁唐代:李白宋人不辨玉,鲁贱东家丘。我笑薛夫子,胡为两地游。

黄金消众口,白璧竟难投。梧桐生蒺藜,绿竹乏佳实。

凤凰宿谁家,遂与群鸡匹。田家养老马,穷士归其门。

蛾眉笑躃者,宾客去平原。却斩美人首,三千还骏奔。

毛公一挺剑,楚赵两相存。孟尝习狡兔,三窟赖冯谖。

信陵夺兵符,为用侯生言。春申一何愚,刎首为李园。

贤哉四公子,抚掌黄泉里。借问笑何人,笑人不好士。

尔去且勿喧,桃李竟何言。沙丘无漂母,谁肯饭王孙。

荻塘西庄赠房元垂唐代:张光朝门在荻塘西,塘高何联联。往昔分地利,远近无闲田。

水国信污下,霖霪即成川。苗稼尽淹没,兹乡独丰年。

家肥待亲懿,人乐思管弦。日晏始能起,盥漱看厨烟。

酝酒寒正熟,养鱼长食鲜。黄昏钟未鸣,偃息早已眠。

何意久城市,寂寥丘中缘。俯仰在颜色,区区人事间。

忆昔炎汉时,乃知绮季贤。静默不能仕,养老终南山。

赠易卜崔江处士(袁州)唐代:韩偓白首穷经通秘义,青山养老度危时。门传组绶身能退, 家学渔樵迹更奇。

四海尽闻龟策妙,九霄堪叹鹤书迟。 壶中日月将何用,借与闲人试一窥。

赠易卜崔江处士(袁州)唐代:韩偓白首穷经通秘义,青山养老度危时。门传组绶身能退, 家学渔樵迹更奇。

四海尽闻龟策妙,九霄堪叹鹤书迟。 壶中日月将何用,借与闲人试一窥。

1 这批人的养老问题怎么办

虽然远水救不了近火,但仍然值得看看想想。

重庆已有轮船公司一石激浪。 转贴:吴敬琏建言划拨国资破解养老金空账难题 时代信报 2005-12-15 16:09:07 划拨部分国有资产能否破解万亿养老金空账难题 2月15日,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对外宣称,划拨部分国有资产来偿还国家对国有企业职工的社会保障隐性负债。

而最近重庆也出台五年后重庆基本建成多层次新型社会救助体系。这给国企长期大面积拖欠社会保障资金问题的解决带来了曙光。

重庆轮船的平衡术 2月22日上午,重庆轮船总公司党工部办公室。 负责该公司养老保险清理的陈立雄处长告诉记者,他几个月来忙得不可开交。

目前该公司正按照《重庆市基本养老保险稽核整改通知有关问题的会议(纪要)》的实施办法,对其少缴和拖欠职工的养老保险等有关问题进行清理,而他是清理办公室的主任。 重庆轮船总公司的案子也是重庆市社会保险局审计稽核科的棘手案子。

在此之前,重庆轮船总公司长期少报瞒报职工养老保险缴费基数,令许多职工相当不满,部分人甚至不断上访、起诉;在社保局的敦促下,该公司已就此进行了清查工作,并分批次解决有关问题, 据了解,在1998年之前,该公司无论是高层管理人员还是一般船员,都是以档案工资为基数缴纳养老保险的。 档案工资是计划经济时代国家发文件才能改动的那部分工资。

当时公司施行的是固定工资加超产奖,一般船员每个月都有七八百元,船长有两三千元,但档案工资就少得多,即使是船长也就400多元。 有资料显示,重庆轮船总公司共欠社会保险费2143万元,但是这一数据并没有从重庆轮船总公司的陈立雄处得到证实。

陈告诉记者,从1993年到现在,轮船公司有1525个退休职工所缴纳的社会保险金和实际有差异,其中有多有少,最后的数据还没有统计出来,但是估计需要补缴几百万元。他同时指出,目前的清理方法也还有些职工不满意,但这是历史长期遗留问题,要在短期内让每一个人都满意是不可能的,要不是轮船公司去年扭亏盈利,补缴社会保险只能是纸上谈兵。

尽管艰难,重庆轮船总公司的社会养老保险补缴工作终于提上了日程。重庆轮船总公司目前的经营者在艰难的寻找着社会、企业和职工的平衡。

少报瞒报占了20%以上 而这只是重庆国有企业拖欠社会养老保险金的一个缩影。作为全国重工业基地,重庆是全国国有企业拖欠社会养老保险金的重灾区。

有统计数据称,2002年重庆市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缺口达16。65亿元。

同时,少报瞒报缴费基数,是当前养老保险问题的一大热点;虽然这类企业的数目很难统计,但在重庆市每年稽核的1000多家企业中,存在少报瞒报现象的占了20%以上。 我国多部法律法规均明确规定,缴纳养老保险属企业的强制义务,任何企业都必须按时足额缴纳养老保险, 有关部门也曾对此三令五申。

但是,目前的形势却并不乐观。 有人士透露,造成如此庞大欠费的原因相当多。

首先是企业法人对缴纳社保费缺乏正确认识,一遇追欠,他们总以五花八门的理由躲和逃;二是重庆属重工业区,历史原因让整体经济状况不乐观;此外,立法滞后,惩治力度不够,也是重要原因。 “就像挤牙膏一样,使劲用力,你会收到一点点国有企业拖欠的社会养老保险,”北碚区社保局的李先生告诉记者,所有问题的产生都在于中国养老体制的转变。

万亿空账谁来支付 1951年国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标志着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开始。 由于当时投保对象主要是城镇机关、企事业单位的职工,养老金由单位及企业支付,而国企则由国家统负盈亏,所以采用现收现付的模式进行养老金的代际转移,其原则是“当代人都为前一代人支付退休金,而从下一代那里领取退休金”。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中国开始实行市场经济,企业不断改革,积极转换角色,自负盈亏,养老金这个包袱不可能再套在企业身上,这时候养老保险必须走向社会统筹。 1991年6月《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标志着中国的养老保险开始进入到社会统筹。

经过4年的改革,1995年3月 又颁布了《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确立了中国社会养老保险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简称“统账结合”)的制度,1997年《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预示着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开始从传统的现收现付制向个人部分积累制过渡。 新制度的设计初衷是: 希望在社会统筹的基础上,积累达到一定程度的个人账户基金,以应付未来养老金的支付危机。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朱君乐研究发现,问题在于:实行个人账户后, 本应收缴到的养老金中必须减去一部分进行个人积累,那么已经退休人员,也就是所谓的“老人”,他们的全额养老金由谁来付?同时,那些在实行新制度之前参加工作而又在之后退休的人员,也就是所谓的“中人”,由于没有个人账户的积累,他们退休之后若按新模式领取养老金,就不能体现其在“统账结合”之前的劳动贡献。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要允许他们的“空账”,那么如何充实? 前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退休教授江春泽也认为:对于。

2 关于古文的问题

1黄香温席 昔汉时黄香,江夏人也年方九岁,知事亲之理每当夏日炎热之时,则扇父母帷帐,令枕清凉,蚊蚋远避, 以待亲之安寝;至于冬日严寒,则以身暖其亲之衾,以待亲之暖卧于是名播京师,号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译文: 过去汉朝的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是江夏人。当时年正好九岁,很懂事每次当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就给父母搭蚊帐,让枕头和席子清凉爽快,把吸人血的小虫扇开,让父母好好睡:至于到了寒冷的冬天,就亲自用自己的身体使父母的被子变得温暖,让父母睡得温暖于是黄香的事迹流传到了京城,号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启示 孝敬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我们做人的根本。

黄香可以做到孝敬父母,希望大家都向黄香学习,做一个孝顺的好孩子。 2陈遗至孝 吴郡陈遗,家至孝。

母好食铛底焦饭,遗作郡主簿,恒装一囊,每煮食,辄贮录焦饭,归以遗母①。后值孙恩贼出吴郡,袁府君即日便征②。

遗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展归家,遂带以从军③。战于沪渎,败,军人溃散,逃走山泽,皆多饥死,遗独以焦饭得活。

时人以为纯孝之报也。 译文 吴郡人陈遗,在家里非常孝顺。

他母亲喜欢吃锅巴,陈遗在郡里做主簿的时候,总是收拾好一个口袋,每逢煮饭,就把锅巴储存起来,等到回家,就带给母亲。后来遇上孙恩贼兵侵入吴郡,内史袁山松马上要出兵征讨。

这时陈遗已经积攒到几斗锅巴,来不及回家,便带着随军出征。双方在沪渎开战,袁山松打败了,军队溃散,都逃跑到山林沼泽地带,没有吃的,多数人饿死了,唯独陈遗靠锅巴活了下来。

当时人们认为这是对他纯厚的孝心的报答。 3 译文:(所说的这个)孝子没有姓名,人们因为他哑而且孝顺,(所以)叫他哑孝子,也不知道他是哪里人昆明人因为他是孝子,(所以)说他是昆明人(这个)孝子天生哑巴,不能说话与人相处,(总是)用手指指画画来告诉别人,人们有的理解,有的不理解。

性情很孝顺,(他)有个母亲已经老了,饥饿寒冷都以自己(的感受)来推测母亲(的感受),不用母亲说明。家里没有吃的,乞讨别人吃剩的来养活自己。

只要乞讨到(食物),必定捧着跪在母亲面前,等母亲吃。然后(自己)才吃,不自己先吃。

母亲有次生病,(他)在母亲面前嬉戏跳舞,直到母亲高兴像原来(没生病时)一样,才停下来。母亲没有其他儿子,只有这个哑孝子。

(她)看见孝子哑,开始时很悲伤,后来心安了。久了之后,(她)认为(儿子的哑)胜过(别人)不哑的儿子。

有个人吃瓜,看见哑孝子在旁边站着,(于是)把多余的瓜给他吃。(哑孝子)拿着瓜离开。

吃瓜的人曾经听说过哑孝子吃东西先必定先给母亲吃,(于是)悄悄地跟随哑孝子之后,查看。果然是这样。

于是非常吃惊佩服。 后来母亲死了,乡里人正要商量凑钱收敛安葬(他的母亲)。

哑孝子突然跳起,扯着乡人的衣服到一个井边,频频指水中。众人都很惊讶,引一绳子下井中一看,得到钱很多(那两个繁体字不认得,姑且这么翻译)。

母亲的陪葬衣物和埋葬的费用都有了,(但)不知道钱为什么会自己来。有的人说:孝子每天乞讨回来,必定投一文钱到井中,积累很久了。

有的人说:不是,这是上天赐给孝子的。埋葬了母亲以后,(哑孝子)远游不再回来,于是再也没有人看见他 原文:孝子无姓名,人以其哑而孝也,谓之哑孝子,亦不悉为何里人,昆明人以其为孝子也,谓之昆明人。

孝子生而哑,不能言;与人处,以手指画,若告语者,人或解或不解也。 性至孝,有母年已老,饥寒皆心先喻之,不待母言也。

家无食,乞人余以养,有所得,必持归陈母前,俟母食,然后食,母未食,不先食也。母偶恚,则嬉戏拜舞母前,母欢娱如初,然后已。

母无他子,只一哑孝子。见孝子哑,始亦悲伤,继而且安之;久之,且以为胜不哑子也。

有食瓜者,见孝子立於侧,与以余。持之去,食瓜者固素闻孝子之食必先母也,蹑其后,验之。

信然,乃大骇服。 已而母死,乡人方议醵钱敛,孝子蹶然起,牵乡人衣,至一井边,数数指水中。

众讶之,姑引绳下视,则得钱累累;凡母之衾若与夫埋葬之费皆具,不知钱之所自来也,或曰:「孝子日乞归,必投一钱於中,积之久矣。」或曰:「非也,」天以是赐孝子也。

」既葬母,即远游不归,人遂无有见之者。 4《郑人买履》的译文:郑国有个想买鞋的人,先自己量了自己的脚,然后把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往集市上去,却忘了带尺码。

已经拿到了鞋,就说:“我忘了拿尺码。”便返回家中取尺码。

再返回集市时,集市已经散了,于是没有买到鞋。有人问他:“为什么不用脚试试鞋呢?”他回答说:“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5执 竿 入 城 原文: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译文: 鲁国有个拿着长长的竿子进入城门的人,起初竖立起来拿着它,不能进入城门,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实在想不出办法来了。一会儿,有个老人来到这里说:“我并不是圣贤,但是我见到的事情多了,为什么。

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礼仪文明作 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十分丰富。礼仪所涉 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几乎渗透于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

中国古代的“礼”和“仪”,实际是两上不同的概念。“礼”是制度、规则和一种社会意识观念;“仪” 是“礼”的具体表现形式,它是依据“礼”的规定和内容,形成的一套系统而完整的程序。

在中国古代,礼仪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需要,从宗族制度、贵贱等级关系中衍生出来,因而带有产生它的 那个时代的特点及局限性。

时至今日,现代的礼仪与古代的礼仪已有很大差别,我们必须舍弃那些为剥削阶级 服务的礼仪规范,着重选取对今天仍有积极、普遍意义的传统文明礼仪,如尊老敬贤、仪尚适宜、礼貌待人、 容仪有整等,加以改造与承传。这对于修养良好个人素质,协调和谐人际关系,塑造文明的社会风气,进行社 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现代价值。

现试分述如下:

一、尊老敬贤

我国自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人际的政治伦理关系均以氏族、家庭的血缘关系为纽带,故此在家庭里面尊 从祖上,在社会上尊敬长辈。由于中国古代社会推崇礼治和仁政,敬贤已成为一种历史的要求。

孟子说:“养老尊贤,俊杰在位,则有庆”(注:《孟子·告子下》)。“庆”就是赏赐。古代这种传统 礼仪,对于形成温情脉脉的人际关系,以及有序和谐的伦理关系,不管过去和现代,都起着重要作用。

说到尊老,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大特色。古代的敬老,并不是只停留在思想观念和说教上,也并不仅 止于普通百姓的生活之中。从君主、士族到整个官绅阶层,都在身体力行,并且形成一套敬老的规矩和养老的 礼制。

《礼记》记载:“古之道,五十不为甸徒,颁禽隆诸长者”(注:《礼记·祭义》)。就是说,五十岁以 上的老人不必亲往打猎,但在分配猎物时要得到优厚的一份。一些古籍,对于同长者说话时的声量,也作了明 确的要求。如《养蒙便读》说:“侍于亲长,声容易肃,勿因琐事,大声呼叱”(注:《养蒙便读·言语》) 。《弟子规》又说:“低不闻,却非宜”。

总之,上至君王贵族,下达庶人百姓,都要遵循一定的规矩,用各种方式表达对老者、长者的孝敬之意, 作为衡量一个人是否有修养的重要标志。

任何形态的社会,都需要尊敬老人。不仅因为老人阅历深,见闻广,经验多,劳动时间长,对社会贡献大 ,理应受到尊敬;同时,他们在体力和精神上较差,需要青年人的体贴、照顾和帮助。作为一个有礼貌的现代 青年,对长者和老人,应该做到:路遇主动谦让,乘车主动让座,在商店、戏院等公共场所,应尽量考虑到为 老人创造方便条件。

关于敬贤,三国时候有个典故,叫“三顾茅庐”。说的是刘备仰慕诸葛亮的才能,要请他帮助自己打天下 ,便不厌其烦地亲自到诸葛亮居住的草房请他出山。一而再,再而三,诸葛亮才答应。从此,诸葛亮的雄才大 略得以充分发挥,为刘备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纵观中国古代历史,历来有作为的君主,大多非常重视尊贤用贤,视之为国家安危的决定因素。平时不敬 贤,到了紧急关头,贤才就不会为国分忧。不是贤才不为国家着想,而是国家缓贤忘士,如此“而能经其国存 者,未曾有也”(注:《墨子·亲士》)。

今天我们提倡发扬古代“敬贤之礼”,须赋予现代新人才观的内容,就是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当今社会,各种竞争越来越激烈。种种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大至国家民族,小到公司企业,要 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都必须拥有强大的人才队伍。只有从思想观念到具体行动上尊重、爱护人才, 使全社会形成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环境,形成足够强大的人才队伍,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二、仪尚适宜

中华民族素来注重通过适合的形式,表达人们内心丰富的情感。遇到重大节日和发生重要事件,多有约定 俗成的仪矩。如获得丰收,要欢歌庆贺;遭到灾祸,要祈求神灵保佑。久而久之,就形成许多节庆及礼仪形式 ,如春节、元宵、中秋、重阳等等,几乎每个节日,都有特定的礼俗。

在古代,婚、丧和节庆等活动是作为社会生活中的大事来对待的,其礼仪规定得格外详尽而周密,从服饰 、器皿到规格、程序和举止的方位,都有具体的规定。

今天,我们要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礼仪文明,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贵在适宜。即如二程所主张:“ 奢自文生,文过则为奢,不足则为俭”(注:《二程集》程氏外书卷六)。可见,仪式的规模在于得当,适当 的文饰是必要的,但文饰过当就会造成奢侈浪费,偏离礼规的要求;而过于吝啬,妨碍到仪式的实行也是不得 体的。古人这种见解非常精辟,对我们今天举行各种仪式具有指导作用。

在当今的社会活动中,举行各种仪式仍然是不可缺少的。公司开张、儿女婚嫁,各种节庆活动,都有不同 的仪式。我们要把握好各种仪式的规模,就必须掌握好适度的原则,要使必要的仪矩同现代文明相结合,相关 的活动既隆重其事,又不至于华而不实。我们尤其要反对那种借婚丧庆典之机,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的现象; 反对那种认为仪式越隆重越好,越豪华越合乎礼规的做法。如:当今不少新婚夫妻为使婚礼够排场,摆阔气, 互相攀比,搞到债台高筑,造成巨大浪费。甚至有些领导干部不顾影响,为子女以权谋私,收受大宗贺礼,助 长奢靡之风。这既不符合我们优良传统,又不符合我们的国情、民情。

三、礼貌待人

任何一个文明社会,任何一个文明民族,人们总是十分注重文明礼貌。因为礼貌是人类社会据以促进人际 交往友好和谐的道德规范之一,是构建起与他人和睦相处的桥梁。它标志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序,反映一个民 族的精神面貌。中华民族历来就非常重视遵循礼规,礼貌待人。其中许多耐人寻味的经验之淡,无论过去和现 在,都给人以启迪。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与人为善

与人相处,为善当先。而这个“善”,应是出自内心的诚意,是诚于中而形于外,而不是巧言令色和徒具 形式的繁文缛节。《礼记》说:“夫礼者,自卑而尊人”(注:《礼记·曲礼上》)。如果表面上恭敬热情, 而内心虚伪,或是仅仅内心尊敬,而毫无表情,都是不够的。应该表里一致,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人与人之间的 隔阂、摩擦,进而互敬互爱,友好相处。

尊重他人,就要平等待人,不分贵贱等级,一视同仁。如果只对上层人士献其礼敬,以财势取人,以利益 交人,其实是小人所为。《论语·子罕》载:孔子看见穿丧服、戴礼帽穿礼服的人和盲人。相见时,即使这些 人年轻,孔子必定站起来。行过别人面前时,一定快步走过,以示敬意。

古人敬人的方法,也有值得借鉴的地方。首先要尊重他人的意愿,体谅别人的需要和禁忌,不能强人所难 。不苛求别人做不能做的事,不强求别人接受不喜欢的东西。古人说:“不责人所不及,不强人所不能,不苦 人所不好”(注:《文中子·魏相》)。“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注:《论语·颜渊》)”,就是这个意思。 在与人交往中,幽默与善意的玩笑往往给人带来轻松愉快,但决不可戏弄取乐。如果拿别人姓名为笑料,或给 人起不雅的绰号,都是十分不敬的。南北朝时颜之推就曾对此种不敬气愤而言:“今世愚人,遂以相戏。或相 指名为豚犊者,有识旁观,犹欲掩耳,况当之者乎”。

(二)礼尚往来

礼尚往来,是礼貌待人的一条重要准则。就是说,接受别人的好意,必须报以同样的礼敬。这样,人际交 往才能平等友好地在一种良性循环中持续下去。因此,《礼记》说:“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 往,亦非礼也”(注:《礼记·曲礼上》)。

对于受恩者来说,应该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在古人眼中,没有比忘恩负义更伤仁德。孔子说:“以德报 德,则民有所劝”;“以怨报德,则刑戮之民也(注:《礼记·表记》)。可见,“以德报德”,有恩必报, 是待人接物的基本道德修养。当然,往来之礼,也该适度。送礼的本意,在于表达敬意答射之意,所谓礼轻意 重,并非越多越好。正如《庄子·山木》篇说所说:“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 甘以绝。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

四、容仪有整

一个人的仪表、仪态,是其修养、文明程度的表现。古人认为,举止庄重,进退有礼,执事谨敬,文质彬 彬,不仅能够保持个人的尊严,还有助于进德修业。古代思想家曾经拿禽兽的皮毛与人的仪表仪态相比较,禽 兽没有了皮毛,就不能为禽兽;人失去仪礼,也就是不成为人了。

古人对仪表的要求,不免过于繁琐。其中最重要的,有如下三个方面。

(一)衣着容貌:《弟子规》要求:“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这些规范,对现代人来说, 仍是必要的。帽正纽结,鞋袜紧切,是仪表类观的基本要求。如果一个人衣冠不整,鞋袜不正,往往会使人产 生反感甚至恶心,有谁会亲近这样的人呢。当然,衣着打扮,必须适合自己的职业、年龄、生理特征、相处的 环境和交往对象的生活习俗,进行得体大方的选择。浓妆艳抹,矫揉造作,只会适得其反。

(二)行为举止:孔子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注:《论语·学而》)。这是因为,只有庄 重才有威严。否则,即使学习了,也不能巩固。具体说来,要求做到“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 就是站要正,坐要稳,行动利索,侧身而睡。在公众场合举止不可轻浮,不可亵,应该庄重、谨慎而又从容, 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注:《论语·颜渊》),处处合乎礼仪规范。

(三)言语辞令:语言是人们思想、情操和文化修养的一面镜子。古人所谓“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注:《易·乾文》)。将诚恳地修饰言辞看成是立业的根基,有一定的道理。

并且要“言必信,行必果”( 注:《论语·子路》)。巧言令色的人,是不可能取信于人的。其次是慎言。古人说,上天生人,于舌头上下 两排牙齿紧密围裹,又在外面包一层厚厚的嘴唇,就是要人们说话一定要谨慎。当然古人并是要求人们少言语 ,而是说话要视具体情况,当说则说,当默则默。孔子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 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注:《论语·卫灵公》)。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流年飞逝,转眼2022年即将结束,在过去的一年里,有的收获满满,有的不尽人意,诸事百态,各得其所。

然而,在2023年即将到来之际,近期有“四件”关乎大家的事情,在网络上频频引发热议,到底是什么情况?下面一起来看一看,也请大家发表一下各自的看法。

一、猪肉价格连续下降

俗话说猪粮安天下,足已表明猪肉在老百姓心目中的位置,我们是一个十分偏爱猪肉的国家,每年大约消耗掉5400-5600万吨左右的猪肉,猪肉是居民餐桌上必不可少的常客,所以说猪肉价格的变化,社会收藏度极高。

自10月份以来,生猪市场价格一种走低,从高峰时的142元,降到了目前的947元/斤,一斤猪价掉了将近5块钱,猪肉价格也受到影响,目前各地猪肉主流零售价降到了16-20元/斤左右,平均每斤下降了4、5块钱。

农业农村部监测最新数据显示,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猪肉平均价格为3018元/公斤,比昨天下降13%,猪肉降到了1509元/斤,这个价位还是比较亲民的。

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牛肉7817元/公斤,比昨天下降03%;羊肉6781元/公斤,比昨天上升03%;鸡蛋1199元/公斤,比昨天下降04%。

猪肉价格大幅下降,对于消费者来讲确是好事,可是近日市场生猪价格再度出现大涨,而且涨幅较大,估计接下来猪肉价格又会逐渐上涨,大家打算春节备肉的,个人感觉现在可以动手了。

下面看一下生猪报价情况:全国猪价涨势如虹,其中涨幅较大的省份:山西省每斤猪价涨9毛,报价95-104元/斤;安徽涨8毛,98-1065元/斤;江苏涨8毛,99-107元/斤;湖北涨8毛,95-102元/斤;其他地区上涨02-07元不等,具体报价见下表:

猪价上涨,在此前的文章中提示过,大概率会出现“报复性”上涨,目前已出现这个情况。

个人认为,本年度的猪价低点已经出现,接下来到春节前这段时间,在两节大消费叠加季节性消费旺季,猪价、猪肉价格大概率会是一个震荡上涨的行情。

二、燃放鞭炮禁令或将解绑?

燃放烟花爆竹是千百年来,延续下来的一个民间习俗,相传古人为了在除夕当日,通过燃放鞭炮来驱赶一个叫做“夕”怪兽,古籍《荆楚岁时记》曾经这样记载,正月初一,鸡叫头一遍时,大家就纷纷起床,在自家院子里放爆竹,来逐退瘟神恶鬼。

通过千百年来的演化,燃放鞭炮已经成为过年的一个重要活动和特征,不仅仅是民俗,甚至可以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

然而最近几年,由于考虑到环保、安全等因素,有些地方出台了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政策,一些地方则是通过电子鞭炮、或其他方式替代燃放,当然,对禁放也是众说纷纭,议论纷纷。

最近关于燃放烟花爆竹的消息成了热点,也是一个令广大民众无比开心的好消息,那就是人民日报的一篇文章《向地方政府建一言:不宜禁放鞭炮》,受到了全国网友的广泛收藏,估计各个禁止燃放鞭炮的地方,会认真考虑这个建议,应该有一些已比禁止燃放的地方,恢复居民可以在春节期间燃放,让我们共同试目以待吧!

下面关于这个问题,笔者非常赞同人民日报的建议,原因:

一是燃放烟花爆竹是我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农历新年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其他庆祝形式都无法取代燃放鞭炮这种形式。

二是过年燃放烟花爆竹,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我们中华民族区别其他国家和民族的特征之一,就象我们端午节吃的“粽子”、过年吃“饺子”、元宵节“耍龙灯”、中秋节“赏月”一样,是我们的民族元素,不可丢弃。

不知道大家有何看法?

三、市场油价连续下跌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机动车保有量较大的国家之一,其中汽车保有量达到318亿辆,汽油价格的变化涉及到亿万家庭。

最近成品市场好消息频传,上一次调价节点,每升汽油下调034-037元/升,大多数地区92号汽油降到了8元以下。

下表是最新各地油价报价情况:

下一次油价调整节点是12月19日晚24时,据目前油价统计数据显示:最新原油变化率为-753%,油价大跌510元/吨,折成升计算,每升下调039-046元/升。

按照目前的油价水平,如果未来3个工作日油价即使不跌,保持目前水平,届时92号汽油或将降到75元/升左右,到时加满50升的油箱,要节省20元左右。

四、部分地区农民养老金上调

最近,一些地方宣称,增加农民养老金的消息,有的一个月涨5元,有的涨8元,还有涨10元。

从目前各地养老金情况看:有的地方农民养金还是不低的,每个月超过200元的有6个省市,从高到底依次是:上海每人每月领取1200元,北京领取887元,天津领取307元,西藏215元/人/月,宁夏回族自治区215元/人/月,重庆市200元/人/月。

其他地区在103-199元/人/月,黑龙江、云南、湖南、四川、辽宁的发放标准均在110元以下。

整体来看,当前的农民基础养老金并不高,多数地区还在100多元,只有少数发达地区的养老金多一些,关于农民养老的问题,有很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呼吁适当增加农民养老金标准,其中人大代表郑风田的提议:就是让60岁以上的农民群众每月领取养老金300元,到70岁能够500块钱,80岁800块钱。

这样的提议,对于农民来说无疑是一个好消息,也相信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农民养老金会逐渐上升的,早日达到这一目标。

各位朋友,你对“猪肉降价、油价暴跌、鞭炮燃放解禁、农民养老金上调”这四件大事,都是怎么看的?欢迎发表你的看法,供全国网友参考。

1关于“志愿”的诗句有哪些

1、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陆游(宋代)

释义:夜将尽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2、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军行七首·其四》王昌龄(唐代)

释义: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3、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病起书怀》陆游(宋代)

释义:虽然职位低微却从未敢忘记忧虑国事,但若想实现统一理想,只有死后才能盖棺定论。

4、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对酒》秋瑾(清代)

释义:革命者要充分爱惜自己的生命,抛洒鲜血做出惊天动地的事业。

5、生平未报国,留作忠魂补。------《就义诗》杨继盛(明代)

释义:生平早有报国心,却未能报国留下遗憾,留下忠魂作厉鬼仍要为国除害杀敌作补偿。

6、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少年行四首·其三》令狐楚(唐代)

释义:国土一角仍沦陷,天子没有收河湟。这种情况不改变,不拟回头望故乡。

7、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自题金山画像》苏轼(宋代)

释义:有人问我平生的功业在何方,那就是黄州、惠州和儋州

8、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夜泊水村》陆游(宋代)

释义:我虽有万死不辞的报国之志,却无奈双鬓斑白不能再转青。

9、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南安军》文天祥(宋代)

释义:饿死家乡是我的愿望,梦里采蔽在首阳山头。

10、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陆游(宋代)

释义:但现在谁能理解我的衷情?时间虽然无情地摧落了我的双鬓,但决不会死去我那报国的雄心!

2有关养老的诗句

宋人有首无题诗:

劝君莫恼鬓毛斑,鬓毛斑时也自难;

多少朱门少年子,被风吹上北邙山。

这首诗说,人老了不应有烦恼,一个人能活到老年,实属不易,应当高兴。有多少有钱人家的少年子弟活不到这个岁数,就被埋葬于北邙山了。

任绣怀写的《看红叶》:

放棹西湖发浩歌,诗情画意两如何。

莫嫌秋老山容淡,山到秋深红更多。

这是一首为老人扬眉吐气的诗。不要以为老了就无所作为,老了也可创造业绩,老有所学,老有所成,山到秋深红更多。

古代留下许多敬老的警世名联:

堂上二老是活佛;何须灵山朝世尊。

这副对联警告人们,连老人都不孝顺,却去求神拜佛,如果真有神仙的话,不怪罪才怪呢。

祭而丰不如养之厚;悔之晚何若谨于前。

有些人,老人在世不敬老,死了却厚葬之,这不过是做做样子给别人看罢了。

女无不爱,媳无不憎,劝天下家婆,以三分爱女之心而爱媳;

妻何以顺,亲何以逆,愿世上人子,将一点顺妻之意以顺亲。

联中把历来婆媳、母妇、夫妻、父子的感情关系写得惟妙惟肖,并提出了解决办法:拿出爱女儿情的一部分去待儿媳,拿出对妻子温顺之情的一部分去爱护双亲。别娶了媳妇忘了娘!

3赞美志愿者的诗句有哪些

如以下诗句:

第一首

投身公益善风播,为富富仁称楷模。

我望中华弘古道,已先富者学君多。

第二首

叶落花飞硕果丰,冬来冰雪孕春容

世间万物均因果,众生皆佛佛心中

第三首

义工舞动绿椰风,炭火熊熊海岸红。

寒夜觥筹星璀璨,雏鹰聚力击长空。

第四首

岁月无常行路难,助人乐善志如磐。

扶危济困当伸手,送炭添薪不畏寒。

何叹世间凉与热,应知天道正而宽。

慈航普渡成真佛,仁爱共襄社稷安。

第五首

早春二月冷如秋,濮上桑间热浪稠。

善款一分凝众志,爱心万份汇洪流。

雪中送炭添欢喜,济困扶危去病愁。

社会繁荣兴福利,龙乡公益上层楼。

第六首

莉花带雨韵飞扬,气若幽兰散古香。

运握千秋谋聚力,粤西志愿一雄梁。

志愿者(Volunteer)联合国定义为“自愿进行社会公共利益服务而不获取任何利益、金钱、名利的活动者”,具体指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能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而不获取报酬,奉献个人时间和行动的人。

扩展资料

我国志愿服务的发展历程

中国的志愿服务是从社区发展起来的。改革开放后,中国最早的志愿者产生在社区服务的层次上,并逐步建立社区志愿者组织。广东省是当代中国大陆志愿服务的发源地之一,创造了三个“第一”。

全国第一条志愿服务电话热线1987年诞生于广州市;全国第一个正式登记的志愿服务社团1989年诞生于深圳市;全国第一部地方性志愿服务法规。

1993年底,共青团中央决定实施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同年12月,2万多名铁路青年率先打出了“青年志愿者”的旗帜。1994年12月5日团中央成立了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

到2000年,已初步形成了由全国性协会、36个省级协会、和2/3以上的地(市)级协会及部分县级协会组成的志愿服务组织管理网络。到2013年11月,全国规范注册的青年志愿者人数已达到4043万,为社会提供了69亿小时以上的志愿服务。

参考资料-志愿者

4关于养老的诗句有哪些

1 劝君莫恼鬓毛斑,鬓毛斑时也自难。多少朱门少年子,被风吹上北邙山。

2 放棹西湖发浩歌,诗情画意两如何。莫嫌秋老山容淡,山到秋深红更多。

1 出处:宋代无题诗

释义:人老了不应有烦恼,一个人能活到老年,实属不易,应当高兴。有多少有钱人家的少年子弟活不到这个岁数,就被埋葬于北邙山了。

2 出处:任绣怀 《看红叶》

释义:这是一首为老人扬眉吐气的诗。不要以为老了就无所作为,老了也可创造业绩,老有所学,老有所成,山到秋深红更多。

5关于孝亲敬老的诗句

1、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2、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

3、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4、节过重阳菊委尘,江边病起杖扶身。不知此日龙山会,谁是风流落帽人。

5、登高唯北望,菊助可□明。离恨初逢节,贫居只喜晴。好文时可见,学稼老无成。莫叹关山阻,何当不阻兵。

6、落帽台边菊半黄,行人惆怅对重阳。荆州一见桓宣武,为趁悲秋入帝乡。

7、冉冉秋光留不住,满阶红叶暮。又是过重阳,台榭登临处。茱萸香堕,紫菊气,

8、七夕醉答君东汤显祖,玉名堂开春翠屏;伤心拍遍无人会,自掐檀痕教小伶。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