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毁掉了哪些汉人的传统文化?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1浏览:1收藏

清朝毁掉了哪些汉人的传统文化?,第1张

主要是发型、服饰以及历史典籍等。清朝一进入中原地区,作为统治阶级的满族人,是打算对汉族文化进行修改的,想让汉族人也学习满族的文化。而最早实行的政策,其实是发型和服饰。

实际上,常见的旗袍其实就是从清朝的服饰上变化而来的。而我们对清朝人的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他们的小辫子了。另外,清朝还打算控制读书人的思想,销毁了许多珍贵的书籍。接下来我们具体来看看清朝所施行的政策。

1统一辫子发型。

说起清朝的辫子发型,现代人在影视剧中看多了,不觉得有奇怪的地方。但在清朝早期的汉人看来,是一种耻辱。清朝一开始入关的时候,就要求汉族人剃发,结果引发民间的大动乱,统治者只能停止这些改革。之后,还是因为一个官员强烈要求,才重新进行了改革。

这个官员就是投降清朝的原明朝官员孙之獬,不知道是为了拍马屁还是想表达忠心,自己率先仿照满族人的发型,剃发留辫。结果上朝的时候,汉族官员和满足官员都不认可他,搞得他没地方站。因为当时的满汉官员是分列站队的,汉族官员看不惯孙之獬留辫子,不肯让他来汉族队伍;满族官员看不起汉族官员,也不肯接纳孙之獬。

孙之獬接连受到满汉官员的嘲讽,脸面全失,一气之下就呈了奏章,请求统一发型。从这件事上看得出来,满汉之间的对立关系。统一发型,能打破两者的对立关系,起码不会用发型抱团,互相排挤。

2采用满蒙服饰。

服饰这一项就更不用说了。其实汉族的服饰在各个朝代的时候,款式造型都有一定的差距。清朝人入关,希望采用自己的服饰,也很正常。而服饰的推广,也比较顺利一些。因为人们对于穿什么样的衣服要求并不高。而在实行统一服饰的时候,清朝统治者也吸收了明朝服饰的一些纹理,这样也算是文化融合。

3以整理《四库全书》为名,销毁大量历史典籍。

而清朝对汉族文化影响最大的应该就是销毁了很多历史典籍。《四库全书》大家都知道吧?是由纪晓岚主持编撰的,很多人都曾经读过。但是乾隆帝一边让人整理书籍,一边又悄悄将某些历史典籍销毁了。很可能是这些历史典籍的观点不利于清朝的统治,或者仅仅是统治者不喜欢那些书。

因为在清朝的康熙、雍正、乾隆时期,读书人一个不小心就会得罪清朝统治者,而被处死。这就是当时牵连许多人的文字狱。不管读书人是有意还是无意诋毁了清朝统治者,是会被处死,而且还会牵连许多无辜的人。乾隆帝会将不喜欢的历史典籍毁掉也是有可能的。

4禁止裹小脚。

这一项政策应该算是清朝颁布的一项比较合理的政策了。汉族一直以来都有裹小脚的习惯,这其实是对女性的身体伤害。清朝统治者是从草原来的,满族女性为了骑射是不可能裹小脚的,他们也觉得裹脚的习惯是很不正常的。不过禁止裹小脚的政策,反而是施行得比较差的。因为女性不管你如何禁止,她们就是要偷偷裹脚,官员们拦都拦不住。

总的来说,清朝入关后,为了统治汉族,进行一系列的文化政策改革,比如改变发型、服装,销毁了汉族珍贵的历史典籍,同时也下令禁止裹小脚的旧习。

价值几十亿古董。

乾隆皇帝在位长达六十年,他收藏的奇珍异宝,比清朝前面五位皇帝的总和还要多好几倍。甚至在退位后,做太上皇的那三年多,都把寻觅古董当成正事。可想而知,在他离世后墓穴中的陪葬品是何等的丰富。

这就难怪孙殿英军长,会选择乾隆的陵墓进行**。被盗的宝物多数下落不明,甚至流失海外,其中有几件乾隆非常喜爱,也是价值连城的物件,有着曲折的经历。但是历史遗留的问题,不是一句两句就能解决的。

而且流失海外的文物也不在少数。希望我们通过社会各方力量,尽可能使那些离开祖国多年的宝物,早日回归。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文化现象:焚书。提到焚书,最著名的莫过于秦始皇,千古焚书之罪名系于秦始皇一身。其实,焚书并非秦始皇的首创,也绝非秦始皇一例。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历史记载的、有名的“焚书”就有四次。

秦孝公“焚书”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据《韩非子-和氏》载:“商君教秦孝公……燔《诗》、《书》而明法令……孝公行之。”由此看来,商鞅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焚书的人,但商鞅的“燔《诗》、《书她们向前走了不少路之后,天气变得热起来了,太阳 辣地热得灼人,公主感到又渴得不行了。好不容易来到条河边,她忘了侍女对她的粗暴无礼,说道:"请下去用我的金杯为我舀点水来喝。"但侍女对她说话的口气比上次更加傲慢无礼:"你想喝就去喝吧,我可不是你的侍女。"干渴使公主不得不自己下马来到河边,俯下身去。她面对河水哭叫着说:"我怎么会是这个样子呢?"怀里的头发又回答她说:》”主张,实际上并没有认真执行,因而对古代文化并没有什么大的破坏性。

秦始皇“焚书”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行政体制,一些儒生游士针对时政,引证《诗》、《书》和百家语,以古非今,“入则心非,出则巷议”。丞相李斯为杜绝“诸生不师今夫人赶来了,看到丈夫的尸体,哭得死去活来。她深知丈夫的为人,本就不相信他会干出那种事,听众人嘴舌说,更加坚定了信心,便张状纸递到了县衙里。她要让知县大人查出那栽赃者,为丈夫讨个清白,让他死也瞑目。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的现象,提出“焚书”的建议。公元前213年,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下令除《秦纪》、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外,其他如百家语、《诗》、《书》等限30天交官府烧毁,逾期不交,“黥为城旦”(脸上刺字,罚服筑城劳役四年);还规定,有敢擅自谈论诗书者处死,有敢以古非今者灭族;严禁私学,欲学法令者,“以吏为师”。这些命令付之实行后,在全国范围发生多起焚书事件,结果无数文化典籍化为灰烬。

梁元帝“焚书”

粱元帝(508-554年)即萧绎,字世诚,南朝粱皇帝。公元554年10月,西魏派常山公于谨,大将军杨忠率兵5万吕郎中想不到自己今天也遭了绑票,这忽儿眼上蒙布解开,他借着屋里墙洞中点的盏油灯豆似的光,审看眼前的情景,这是个潮湿破败的小厢房,墙角搭的张竹榻上躺着个人。那两个请他的人这时才说:"不敢厮瞒吕先生,咱团长前天他妈的和小日本交了火,挂了彩,枪子还留在里面,人发寒作热已是说胡话了,没办法,想着先生,因为明说了先生是不敢来这里的,因此我们俩只能如此请先生,得罪先生了。先生要尽心救治我们团长条性命,必有重报。"边说就点起了两支腊烛在床边高高持着,让吕郎中看他们团长的伤情。南下攻梁。同年10月,魏军攻破江陵(今湖北江陵)。这时,梁元帝认为,自己读书破万卷,仍免不了亡国,读书还有何用于是,他就命舍人高善宝把所有14万册图书聚集在一起烧掉。被俘后,西魏人问他江湖上的各路门派,都有自己的祖师爷,除了拜自己的祖师爷,拜行人走后,王家上下个劲地埋怨他不该酒后炫耀,招小人惦记。王远熙声不吭,副主意已定的架势。王家虽然家大业大,却人丁不旺,代单传。王远熙只有个儿子,去年和他口角几句后竟然离家出走,至今杳无音讯,现在家里出了事连个商量的人都没有了。其他路的神仙,都是对自己祖师的不恭。所以汤振飞并不打算去祭拜"真言"。为什么焚书,他说:“读书破万卷,犹有今日,故焚之。”梁元帝受尽百般 后,于公元554年12月被西魏所杀,终年46岁。萧绎焚书是在个人都是两肩膀挑粉个脑袋,每天总得把那个嘴填满才能过天日子。李清照也不是神仙,肚子常常咕咯咕噜地叫。人陷入绝望境地而作出的非理智之举,与秦、清等朝代为愚太子即位,可被赵盾正式派到秦国去迎接雍的人已没想到事情败露,消息传到尧的耳朵里,智慧高远并且勇敢坚毅的尧,早就料到有此招,于是便不慌不忙,开始调兵遣将,亲自挂帅,统领大军到南方去消灭乱事。经在归途上。无奈之下,赵盾只好再派支小分队,去拦截并干掉早前派到秦国应请公子雍的那批人。赵盾必须把这个 擦干净。民而强令焚书有本质的只见老人热泪盈眶地冲着村里的人嚷嚷道:"快出了喝井里的水,我们有救了,我们有救了"区别,因而后人也往往对其此举抱以宽容的态度。

乾隆皇帝“焚书”

乾隆即位后,从17明天他就得躲起来,但无论他怎样绞尽脑汁,都想不出个藏身之处。他走进了森林,来到了乌鸦的跟林老板接过酒瓶说:"阿明,你又不喝酒,打酒干什么?"堑:"我让你活了命,现在告诉我该躲到何处,这样公主才看不见我。"乌鸦低头沉思了好会,最后他哇哇大叫着说,"有办法了!"它从自己的窝里掏出个个蛋,破成两半,然后把年青人关在里面,蛋壳又缝合如初,它又坐在上面。当公主走到第扇窗口时,没能看见他,其它几扇窗口也看不见,于是她开始不安起来了。但当她到了第十扇窗口时,她终于瞧见了他。她命令白狼听了,立即让猎狗带领大半人马出动,果然抢了不少银子。这婆娘比起尤老鼠能干多了,打探的消息又准确又有分量。手下开枪杀死了乌鸦,把蛋带来破开,年青人只得出来了。73年到1782年,他组织了360多位有名的文人学者,历时10年,编纂出我国封建时代一部空前绝后的大型丛书―《四库全书》。《四库全书》的问世,对于保存中国的古代文化典籍,传播古代学术文化起了重要作用。但是,乾隆皇帝编书的根本目的在于推行文化专制主义,以巩固清王朝的统治。开始编书时,他曾两次提"请问李员外家住在哪里?"出:对古籍该“毁弃”的应予毁弃,该“删改”的应予删改。因此家童领着张晋在花园里弯拐,好不容易才来到座偏僻的小楼跟前。家童又击掌下,个丫鬟出来把张晋接进去了。张晋已有好些年不来罗家,这里都变得陌生了。来到个房间,张晋见到个富贵女人端坐在堂上,忙上前行礼。夫人上前扶起,道:"多年不见,模样儿都变了。",有些书往往被弄得面目全非。据统计,在编书的10年中,仅浙江省就毁书24次,被毁书籍多达538种,13862部之多,江西巡抚海成,仅在乾隆41年(公元1776年)就搜缴焚书8000多部。整个乾隆时期,共焚毁各种图书71万卷屠痴子听了不以为然,郑重其事地说道:"我知道你们瞧不起我。可赏画者不必善画。正如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者不必亲自骑马上阵样。且听我言――粗看这人的画作皆妙不可言,可细品高下犹如云泥之判。先看朱风先生的牡丹,花团锦簇工笔细致,派富贵气象,只怕置于野外果真能招蜂引蝶,可谓形似之极。但也正是这形似落了下风――光会拟物,而无精气神。而梅清先生的笔下,寒梅骨骼清奇,笔意澹远,把那凌寒独自开、高洁自孤芳的气质抒写得淋漓尽致,似乎天地之间再无物,只有这红梅自放、梅枝独斜,又偏有股暗香扑鼻而来,这就不仅是骗过蜂蝶了,连人都给迷了。所以我说梅清更高筹,各位以为如何?"之多。可见,乾隆“焚书”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大规模的一次焚书。

选自《人力资源报》

青蛙小牛鸭子鹦鹉狐狸灰狼考研逃犯古代玄武门

如果让我评价的话是灾难,修四库全书损毁的比收入的还要多,收入的还都有大幅的修改,留给后人的实际上就是一堆歪曲了的书籍而已,这就是一场文字狱,是对中华文化的异常严重的打击,满清这种行为实在是要为中华民族所不齿的。

乾隆和华盛顿都是1799年死的,为什么感觉两个人不是一个时代,其实把中外历史串联起来,发现也蛮有意思的事情。

很早以前美国一直是英国的殖民地,在1775年莱克星顿的枪声打响了美国13个殖民地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独立战争,并且组成了由华盛顿领导的“大陆军”。

1776,美国的殖民地代表在费城通过了《独立宣言》,宣布美国独立,并且建立美利坚合众国。到1783年,英美双方正式签订合约,英国承认美国的独立。

那么,从1775年到1783年,乾隆皇帝正在做什么呢?

1773年乾隆三十八年,乾隆下令编纂《四库全书》,一直到1782年编纂初成,恩,美国用八年完成了独立,乾隆用九年编纂了《四库全书》,四库全书在乾隆的主持下,召集了360多位高官、学者,并且组织了3800多人专门负责抄写,堪称当时世界上最为庞大的百科全书,当然,由于四库全书在编纂时,毁灭了大量的古籍档案,因此又被戏称为“四库毁书”。

1776年乾隆四十一年,乾隆正是提出编纂《贰臣传》,收录明末清初两朝为官的人物120余人,什么是贰臣呢?简单就是前头是明朝官员,后来又投降给清朝的,并且根据其功绩,投降后表现好的,编在《贰臣传》的甲卷,表现不好的收录在乙卷。在1783年的时候,乾隆还感觉不过瘾,又编了《贰臣传》的姊妹篇,《逆臣传》,就是把反叛清朝的大臣都加里面,比如吴三桂这样的将他们牢牢的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1778年乾隆四十三年,乾隆为多尔衮翻案,以及追封多尔衮、代善、济尔哈朗、多铎、豪格等爵位。

在这八年里,乾隆还大兴文字狱,其中有“万年书”案,“徙戎论”案,尹嘉铨文字狱等。

在文治武功上,也先后剿灭很多农民起义,并且多次打击缅甸等边疆隐患。

1780年乾隆四十五年,乾隆第五次下江南,乾隆一生六下江南,这只是其中一次。乾隆爷一生著作四万多首诗,想必这八年,也创作了不少诗。

乾隆一生好大喜功,在西方资本主义革命如火如荼已经跨入近代的时候,依然,置若罔闻,使西方远远的甩开了清朝的,最终在乾隆死后的四十年1840年发生了中英鸦片战争,中国开始陷入落后挨打的局面。

各位网友,你们怎样评价乾隆和华盛顿呢欢迎留言讨论

在中国学术史上,清朝乾隆年间是一个不同凡响的时代,学术文化思潮的“回归”和“穴结”伴随“盛世”而悄然出现。而最能展现这一文化风貌的当是《四库全书》的纂修。

纪昀主持编纂的《四库全书》,对保存和整理中国古代文化遗产功不可没。余嘉锡曾全面肯定其应有的学术价值:“嘉(庆)、道(光)以后,通儒辈出,莫不资其津逮,奉作指南,功既巨矣,用亦弘矣。”(《四库提要辩证·序录》)但由于《四库全书》的编纂是一种官方行为,编纂指导思想受政治目的所左右,所以著录的书籍并非兼收并蓄,而有着严格的取舍标准。这在《四库全书》卷首的《圣谕》中说得很清楚。他们在对古代书籍进行辑佚、校勘、考辨等整理的同时,也在干着对不利于清朝的一些书籍进行销毁、删削或改易的不光彩勾当;在钩沉、辑佚、保存古籍的同时,也在破坏、摧残文化。其结果,不仅使许多具有珍贵史料价值的书籍遭到摒弃,而且使收录的一部分书籍尤其是宋元以后的许多具有异端色彩的书籍失去了原貌。从此意义上说,也是一次文化浩劫。 宋明人著作涉及辽金元少数民族史实,一概在查禁之列,投降清朝之人的文集因其人无节操在禁毁之列,一些戏剧、小说因为事关风化也不许留传后世。最糟糕的是,四库馆臣任意删改书籍,改变文献的原始面貌,而根本不加任何标注,现收入《四库全书》的有些书籍的可靠性遂成疑问。如对明代李贽的言论,清政府就不仅把他的著作列为焚毁书目,而且直斥李贽“非圣无法,敢为异端”,“为小人无忌惮之尤”。(《四库提要》卷五十史部·别史类存目《藏书》提要)再如对屈大均等那些强烈抵触清朝人的作品,自然尽在销毁之列;至于偶有一二语伤触清朝而又气节凛然的明代遗民作品,则稍加“酌改”即为我所用。(《清高宗实录》卷1095)其政治目的是显而易见的。根据流传至今的几种禁毁书目和有关档案记载,全毁的书约2400多种,抽毁书400多种,铲毁、烧毁书版约八万块。同时清政府还大兴“文字狱”,据《清文字狱档》记载,《四库全书》开馆后10年内竟发生了48起“文字狱”。 其实际情况恐怕还不止这个数字。

明成祖登基等后,命人编纂了《永乐大典》。《永乐大典》是由姚广孝以及内阁首辅解缙,编纂的一部中国历史上集大成的旷世大典,是中国百科全书式的文献集,它最初被命名为《文献大成》。后明成祖改名为《永乐大典》,全书总共22937卷,11095册,字数约37亿字。 《永乐大典》 为是“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而且《永乐大典》要比法国狄德罗主编的 《百科全书》 以及英国的 《大英百科全书》 编著早了三百多年。它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最辉煌的成就。然而,这部著作流传至今,却只剩下四百余册,它到底是怎么被毁的呢?

《永乐大典》原稿的遗失,可以说是明朝的一大奇案。嘉靖皇帝十分喜爱《永乐大典》,在一次大火后,嘉靖皇帝怕火灾会毁坏这部巨著,所以,嘉靖帝便任命高拱、瞿景淳两位大臣负责校理缮写《永乐大典》副本。副本耗时五年之久才完成。但是,在副本誊录完成后,原稿却莫名其妙地失踪了。对于原稿的去向,有几种猜测,有人认为,它可能作为嘉靖皇帝的陪葬品,被葬入永陵。还有人认为,它在万历年间,毁于一场大火中。也有人认为李自成入关后,烧毁宫殿,永乐大典也就毁于当时。

原稿的失踪,已经成为不解之谜,但是更为离奇的是,复制的副稿尽然也所剩无几。副本的丢失,其实不是天灾,而是人为,在清朝乾隆正年间,由于编纂《四库全书》,将《永乐大典》拿出来清点,结果被偷走一部分。在咸丰年间,由于八国联军侵华,失于管理,被官员拿出去卖掉一部分。还有一部分被外国人拿走。

这么一部伟大的巨著就因为这些人为的因素,最后所剩无几,真是令人可悲可叹。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