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脉的书有没有初学者的,,带图最好。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1浏览:1收藏

中医诊脉的书有没有初学者的,,带图最好。,第1张

中医诊脉初学书籍(个人推荐) 古代的可读明代李时珍的《濒湖脉学》,古今著名的中医入门书,歌诀形式通俗易懂,也易背诵,现在也有不少进行白话译解、阐释的著作。 现代的可读全国名老中医刘冠军教授的《中华脉学》,本书初版曾发行近20万册。书中理论详尽,结合个人经验及名家医案,理论联系实际,且有各种脉象的示意图和相类脉象的对比图,并附有《濒湖脉学》等古籍中的歌诀。是一本不错的脉诊学习书。 读书不在多而在精,特别是初学者,而且脉象图只能稍稍帮助理解,实践最重要,古人总结得好:“多诊识脉”,“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

古代男女授受不亲,名医没法通过丝线确认脉象,因为:01通过丝线确认脉象只是一种传说。02技术上很难做到。03现今根本没有详细数据描述或者流传内容。

01在男女授受不亲的年代,悬丝诊脉的说法来自于孙思邈。传言孙思邈给长孙皇后看病,被太监故意各种试探,最后成功用这种方法给娘娘诊出脉像,并开出药让娘娘顺利生产。但毕竟只是个传说,不足为信。

02大家都知道中医是讲究望闻问切的。不管真真假假,悬丝诊脉只是一种形式。能当上太医的,在宫中起码有人脉有交道。有嫔妃召唤,不可能傻乎乎就拉根线拿自己的职业和脑袋玩。在给嫔妃们看病之前,就已经各种方式打通了贴身太监和宫女,先把病情了解清楚。特别是在宫里的老太医,各个嫔妃有什么疾病本身就有记录,自身也了解过。

假设是刚进宫的太医,运气不好完全不知道信息。去悬丝诊脉的时候,完全可以偷看眼人家环境怎么样,生病那位脸色怎么样,问问题了解基础情况来大致推测下。中药不会吃了马上好,也不会马上出事。更何况古代并没有悬丝诊脉这一说法,多是“隔纱诊脉”,大夫能把脉得更准确。真到有生命之忧,君王重视的,大多直接把脉了。

03悬丝诊脉是指把丝线的一头系在嫔妃之类的手腕上,另一头让医生拿着,通过振动手感来判断疾病。中医流传这么多年,如果通过丝线确认脉象这个方法真的靠谱或者存在,书籍里必定会有所记录。但实际上这方法必定是没有用,因此现今根本没有流传的详细资料。

  健康人脉象应为一次呼吸跳4次,寸关尺三部有脉,脉不浮不沉,和缓有力,尺脉沉取应有力。常见病脉有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滑脉、洪脉、细脉、弦脉等。

  中医学名词。手指感到的脉动征象。有浮、沉、迟、数(shuò)等二十多种。人有疾病,脉象常发生相应的变化和反映,是中医辨证论治的依据之一。

  脉动应指 (指头)的形象,包括频率、节律、形态、充盈度、显现部位、通畅的情况、动势的和缓、波动的幅度等方面。脉象的形成与脏腑气血密切相关。心主血脉,心脏搏动把血液排入血管而形成脉搏。心脏的搏动和血液在血管中的运行均由宗气所推动。血液循行于脉管之中,除了心脏的主导作用外,还必须有各脏器的协调配合。肺朝百脉,即是循行于全身的血脉均汇于肺 ,且肺主气 ,通过肺气的敷布,血液才能布散全身;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主统血,血液的循行有赖于脾气的统摄;肝藏血,肝主疏泄,有调节血量的作用;肾藏精,精化气,是人体阳气的根本,各脏腑功能活动的动力;而且精可化生血,是生成血液的物质基础之一。故脉象的形成与五脏功能活动有关,而且五脏与六腑相表里,脉象的变化也可反映六腑的变化。

  浮脉:轻按可得,重按则减。主病:表证由于外感病邪停留于表时,卫气抗邪,脉气鼓动于外,故脉位浅显。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内伤久病因阴血衰少,阳气不足,虚阳外浮,脉浮大无力为危证。

  沉脉:轻按不得,重按乃得。主病:里证。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邪郁于里,气血阻滞阳气不畅,脉沉有力为里实;脏腑虚弱,阳虚气陷,脉气鼓动无力,则脉沉无力。

  迟脉:脉搏缓慢,(每分钟脉搏在60次以下)。主病:寒证。有力为实寒,无力为虚寒。寒则凝滞,气血运行缓慢,脉迟而有力为实寒证。阳气虚损,无力运行气血,脉迟而无力,为虚寒证。

  数脉:脉搏急促,(每分钟脉搏在90次以上)。主病:热证。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外感热病初起,脏腑热盛,邪热鼓动,血行加速,脉快有力为实热。阴虚火旺,津血不足,虚热内生,脉快而无力为虚热。

  虚脉:寸关尺三部脉皆无力。重按空虚。主病:虚证:多为气血两虚,气血不足,难以鼓动脉搏,故按之空虚。

  实脉:寸关尺三部脉皆有力。主病:实证:邪气亢盛而正气充足,正邪相搏,气血充盈脉道,搏动有力。

  滑脉:按之流利,圆滑如按滚珠。多见于青壮年气血充实。妊娠妇女滑脉是气血旺盛养胎之现象。均属生理现象。

  洪脉:脉大而有力,如波涛汹涌,来盛去衰。主病:热盛。内热盛脉道扩张,脉形宽大,因热盛邪灼,气盛血涌,使脉有大起大落。

  细脉:脉按之细小如线,起落明显。主病:虚证,多见于阴虚、血虚证。又主湿病。阴血亏虚不能充盈脉道,或湿邪阻压脉道,脉细小。

  弦脉:端直而长,挺然指下,如按琴弦。主肝胆病、痛证、痰饮。气机不利,肝失疏泄,脉道拘急而显弦脉。病则气乱或痰饮内停,致使气机输转不利,出现弦脉。

  脉象:诊断学名词。脉动应指的形象。包括频率、节律、充盈度、通畅的情况、动势的和缓、波动的幅度等。脉象的形成,与脏腑气血关系密切。如心主血脉,肺朝百脉,脾统血,肝藏血,肾精化血等功能变化,均可导致脉象的改变,故不同的脉象可反映出脏腑气血的生理及病理变化。晋·王叔和《脉经》将脉象总结为二十四种;元·滑寿《诊家枢要》发展为三十种脉象;明·李时珍《濒湖脉学》定为二十七脉;明·李士材《诊家正眼》再增入疾脉,合二十八种脉象。后世多沿用二十八脉。

右寸弦滑浮 关弦豆转弦大有力 尺弦细长有力

左尺弦滑 长大散 关弦滑长 尺沉滑细

从脉象看,和你说症状还是比较相符的,右关卖出现转豆脉而且弦大有力,左关脉出现弦滑长,右关脉主胃做关脉主肝,肝胆脾胃都属于消化系统,所以出现你主述的反酸,胃不舒服。

方子中加味左金丸 清肝 泻火 降逆 应该对你的反酸 以及胃不舒服起到作用。参苓白术丸 健脾燥湿,用于调整你所说的苔薄黄有齿痕。

但我觉得应该先清后补,你的方子不变,但药物使用的顺序应当变化,先用加味左金丸降肝火,三日后再加服参苓白术丸。这样先清后补,应该比同时使用更合理一些。

1浮脉 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特征:脉管的搏动在皮下较浅表的部位,即位于皮下浅层,轻取即得,按之稍减而不空。

意义:一般见于表证,亦见于虚阳浮越证。

2沉脉 轻取不应,重按始得,举之不足,按之有余

特征:脉管搏动部位在皮肉之下靠近筋骨之处,因此用轻指力按触不能察觉,用中等指力按触搏动也不明显,只有用重指力按到筋骨间才能感觉到脉搏的明显跳动。

意义:多见于里证,有力为里实证;无力为里虚证。亦可见于正常人。

3迟脉 脉来迟慢,一息不足四至(相当于每分钟脉搏60次以下)。

特征:脉管搏动的频率小于正常脉率。

意义:多见于寒证,迟而有力为实寒;迟而无力为虚寒。亦见于邪热结聚之实热证。

4数脉 买来急促,一息五至以上而不满七至(每分钟90-120次之间)。

特征:脉率较正常为快,比疾脉慢。

意义:多见于热证,亦见于里虚证。

5虚脉 三部脉举之无力,按之空豁,应指松软。异食无力脉象的总称。

特征:脉搏搏动力量软弱,寸、关、尺三部,浮、中、沉三候均无力。

意义:见于虚证,多为气血两虚。

6实脉 三部脉充实有力,其势来去皆盛。亦为有力脉象的总称。

特征:脉搏搏动力量强,寸、关、尺三部,浮、中、沉三候均有力量,脉管宽大。

意义:见于实证、亦见于常人。

7洪脉 脉体宽大,充实有力,来盛去衰,状若波涛汹涌。

特征:脉体宽大,搏动部位浅表,指下有力。

意义:多见于阳明气分热盛。

8细脉 :脉细如线,但应指明显。

特征:脉道狭小,指下寻之往来如线,但按之不绝,应指起落明显。

9滑脉 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盘走珠。

特征:脉搏形态应指圆滑,如同圆珠流畅地由尺部向寸部滚动,浮、中、沉取可感觉到。

意义:多见于痰湿、食积和实热等病证。亦是青壮年的常脉,妇女的孕脉。

10涩脉 形细而行迟,往来艰涩不畅,脉势不均。

特征:脉形较细,脉势滞涩不畅,如“轻刀刮竹”;至数较缓而不匀,脉力大小亦不均,呈三五不调之状。

意义:多见于气滞、血瘀和精伤、血少。

11弦脉 端直以长,如按琴弦。

特征:脉形端直而似长,脉势较强,脉道较硬,切脉时有挺然指下、直起直落的感觉。

意义:多见于肝胆病、疼痛。痰饮等,或为胃气衰败者。亦见于老年健康患者。

12紧脉 绷急弹指,状如牵绳转索。

特征:脉势紧张有力,坚搏抗指,脉管的紧张度、力度均比弦脉高,其指感比弦脉更加绷急有力,且有旋

①按脉位分类,可分为浮脉、沉脉

②按脉率分类,可分为迟脉、缓脉、数脉、结脉、代脉、促脉

③按脉形分类,可分为滑脉、涩脉、洪脉、细脉、弦脉、紧脉。

④按脉势分类,可分为虚脉、实脉、濡脉、弱脉。

区别

一、脉象

1、结脉:脉来迟缓而呈不规则间歇;

2、代脉:代脉脉来缓慢而有规则的歇止,即止有定数,如每跳五次停一次;或每跳三次停一次,甚至有每跳二次停一次的;

3、促脉:脉来急数而又有不规则的间歇;促脉脉来急促有间歇,而数脉频率快无间歇。

二、症状

1、结脉:主阴盛气结,寒痰血瘀,气郁不调,症瘕积聚;

2、代脉:主脏气衰微,其病危重;

3、促脉:多见于阳热亢盛而兼有气滞、 血瘀、停痰、食积及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等。

相同点

1、结脉、代脉、促脉都是中医当中的脉象;

2、结脉、代脉、促脉的脉象都有间歇性。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