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学懂文言文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1浏览:1收藏

怎么学懂文言文,第1张

1 怎样学懂古文(内行人回答)

我的建议是:循序渐进学习以《王力古代汉语》为权威,从浅至深,编者安排的非常合理。套书从中华书局竖体的《史记》开始比较好,因为汉朝是古汉语承上启下的朝代,且《史记》传记较为通俗易懂。再准备几本有用的字典,《王力古汉语字典》、社科院版《古代汉语虚词词典》、《辞源》或《辞海》语词类(三本),学问深了且有条件就再买套《说文解字》。另外一本带图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也有用(是《王力古代汉语》第三册通论的部分内容,不过有图,且有后加的内容)。汉朝以前的书,先看论语和孟子,因为简单且经典。杨伯峻的《论语译注》《孟子译注》是其中的入门版。

另:《周易》《道德经》是古汉语里的难中之难,不过有今译今注的版本。

2 如何能学会读懂文言文

初学文言文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许多虚词如“之、乎、者、也、矣、焉、哉”在不同语境下的用法,实词要关注动词、副词、形容词等。

等到积累到一定程度(根据我的经验在一个多学期吧),再阅读古文的时候,知道某些生僻实词的情况下一般的阅读不成问题的。多看、多读、多背、多积累,就渐渐变好了。

至于入门资料,课本上的课文是最好了,难度适中,适合初学。而学有所长的时候,可以参考《古文观止》《唐诗宋词三百首》《小窗幽记》《围炉夜话》等等。

祝学得开心! 一、咬文嚼字法。 咬文嚼字,就是仔细地读,研读每一个字词,句子,进行透彻地理解。

咬文嚼字是一件严肃而重要的工作。一般地说,要抓好以下两点。

(一)解释字义、词义、串讲句义。 宋代学者程颢说:凡看文字,先须晓其文义,然后可求其意,未有文意不晓而见意者也。

文义即文字和文句的含义,这是浅层表面的东西。要弄清文义,当先排除词语障碍,这是一项不可忽视的事情。

特别是有些词语和句子初看仿佛好懂,但真正理解起来却又会似是而非,一切不能不求甚解,望文生义,尤共对初中生来说,必要弄清每一个字,词的含义,如二册教材一十六课《狼》中句子: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各自译为:少时:一会儿。

径:在,前:前面。此句的含义就为:一会儿,其中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诗人臧克家几十年如一日攻读《古文观止》。他说:我读古人书沈圈密点,旁注,十分认真,一字一句也不放过,以求吃尽书中味。

作家孙梨,一部《聊斋志异》读了十五年,仅复吟诵,精心阅读,细心揣摩,无不得其领,达到学以致用。可咬文嚼字的重要与必要。

(二)突破个别文字障碍。 所谓擒贼先擒王,攻克了句中的老大难字词,整个句子也就容易理解了,在读前对学生提出具体要求:结合课文下注释试着说出每句话的大概意思,说不通的地方,用问号做标记,以备质嶷,初中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首先攻破句子中难于理解的字词。

二、朗读吟诵法 我国有诵读诗文的优良传统,学习文言文也离不了诵读的方法。诵读分吟读和朗读两种。

前者是声音较轻有节秦地读,后者也称朗读,是放开声音去诵读。我国的优秀古典名篇,意境深邃,语言精美,音调铿锵,声韵和谐,其有很强的音乐性,适合于吟读。

诵读有利于思索,诵读的时候必须要做到口眼并用,心到口到。 诵读是把书面语变成口头语言,因而是诵读时要精力集中,不能分心,要做到声入心随,嘴也念,耳朵听,心中想,边读边体会文章的内容,意境。

进入一个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的境界。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不仅能领略到景色的美好,而且能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

在课堂上不仅要求学生反复诵读,而且注重教给学生诵读的方法。指导学生按层次,由易到难诵读课文,力求达到诵读的三种境界。

(一)是读得准确、清楚 所谓正确、合理是指句读分明,节奏合理,达到这个朗读最基础的层次,关键在于平时随口练习。 (二)是读得流畅 所谓流畅,一是指语句流利,二是指音韵铿锵,如《桃花源记》中有许多对偶句和四字句,可读出对衬感来,如: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

(三)是读得有感情 这个较高的朗读层次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达成。 诵读,应在熟读的基础上,自然成诵。

既要广读,又要精读,正如苏东坡所说:三分诗七分读。诵读得好,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初中生在学会以上两法,养成习惯后,可让学生自学疏通文意,养成分类整理习惯,把文中特殊的文言现象整理下来,积少成多。 只要方法得当,我们就会让这些难懂的静止的文言文活动起来,达到一种可闻,可见,可感的意境中去,为将来更加深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初中的文言文学习,只是“读读背背,不作具体要求”。高中的文言文学习,除了要“读读背背”,积累语言材料,增加感性认识之外,还应当引导学生积累文言字词和语句的相关知识。

只有重视文言词语等基础知识的积累,才能有效的培养起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鉴于此,我们该怎样学习文言文呢? 首先,学习文言文要做到“三多”:多读、多背、多练。

古人学习文言文,讲究烂熟于心,“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虽然我们不一定要像古人那样摇头晃脑,但其重视诵读的习惯无疑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我们所说的“多读”,不仅要读课本,而且要读读本,有机会的话,还应当尽可能阅读一些文言作品,如“四书”、“五经”、《资治通鉴》等,尽可能的扩大自己的视野。

“多背”是指凡是要求背诵的课文都要不折不扣的背诵,最好能一字不落的把它默写下来,连标点符号也不要弄错!你千万别以为这只是“死记硬背”,倘若你能坚持到底,那么,在潜移默化当中,你就自然掌握了古人的用语习惯和遣词造句的方法,你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就自然而然的培养起来了。“多练”是提高文言阅读能力的捷径之一,不仅要认真完成课后训练,而且要多做相关的字词句的分类训练,以拓展视野,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其次,学习文言文不仅要学会听课,而且要重视预习和复习。课前预习。

3 如何学懂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

在古汉语中,词类活用是一个十分显著的现象。

在古代汉语里,当某个词在某个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即原来词性),具备了另一个词的语法功能时,就产生了词类活用现象。下面笔者就初中语文课本中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作一简单的整理。

一、名词的活用 (一) 名词活用为动词 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名词处在谓语动词的位置上,名词带上宾语或补语,这时候的名词就活用为动词。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

①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敌:攻击 ②一狼洞其中 洞:打洞 ③有仙则名 名:出名 ④不蔓不枝 蔓:生藤蔓;枝:长枝杈 ⑤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缟素:穿孝服 ⑥大楚兴,陈胜王 王:称王 ⑦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指:用手指;目:用眼看。 如果没有宾语,就看一个名词前面是不是有“已、将、未、乃”等状语,如果有状语,这个名词也就可能活用成了动词。

⑧公将鼓之。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鼓:击鼓 ⑨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果:实现。

如果一个名词会出现在能愿动词或副词的后面,那么这个名词就可能活用成了动词。如: ⑩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前:向前,上前 (二) 名词做状语 名词一般不直接修饰动词,但文言文中一旦某一个名词出现在动词之前,且不作为主语,那么这个名词就具有对此动词的修饰功能,在文言语法中称名词作状语。

名词一旦做了状语就意味着带了副词的性质。如: ① 其一犬坐于前 犬:像狗一样。

②有亭翼然临于泉上 翼:像鸟张开翅膀 ③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日:每天 ④北拒汉沔,南抚夷越 北、南:在北边 在南边 ⑤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隧 从隧道或用打洞的办法 二、动词的活用 (动词活用为名词) 动词的活用主要是动词活用为名词。

在一定的上下文当中,一个动词处在主语或者宾语的位置,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修饰限制,这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这个动词就活用为名词了。

如: ①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出、入:产品、收入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入:在国内 出:在国外。

③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伏:伏兵 ④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谗、讥:诬陷、嘲讽的话 ⑤恐托付不效 托付:托付的事。

三、形容词的活用 (一)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文言文中,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语时,它已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如: ①将军身披坚执锐 坚:坚固的铠甲 ;锐:锐利的兵器。

②晓看红湿处 红:红花 ③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绿、红:绿叶、红花。 ④百具兴废 废:荒废的事业。

⑤落红不是无情物 红:花。 ⑥温故而知新 故:旧的知识。

新:新的体会或发现。 ⑦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良:善良的人;实:诚实的人。 ⑧帝感其诚 诚:诚心。

⑨攘除奸凶 奸凶:奸臣贼党。 (二)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直接带宾语时,它不再表示事物性质,而是表示相应的动作行为或变化发展,它就活用为动词了。

如: ①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穷:看尽 ②京中有口技者 善:擅长。 ③欲其林穷 穷:寻求到尽头。

④牛困人饥日已高 高:升高 ⑤何苦而不平 苦:忧虑,害怕。 ⑥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私:偏爱 四、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上一个动词或者形容词,产生了使宾语发生某个动作的意思,宾语成了动作的主题,这个动词或者形容词便有了使动意义,活用为使动动词了。如: (一)动词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其发出者是后面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这就是动词的使动用法。

一般说来,活用作使动的动词,多数是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

例如: ①无案牍之劳形 劳:使……劳累 ②饿其体肤 饿:使……饥饿 ③聚室而谋 聚:把……召集起来 ④中军置酒饮归客 饮:使……饮酒 ⑤惊天动地 使……惊奇;使……感动 ⑥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忿恚 使……忿恚 (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如果使得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那么这个形容词则活用为使动词。例如: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苦:使……痛苦 ②春风又绿江南岸。绿:使……变绿 ③明月别枝惊鹊 惊:使……惊起 ④苟全性命于乱世 全:使……保全 ⑤殚其地之生 殚:把……都拿出去 五、意动用法 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使动用法是主语使宾语在客观上产生某种动作行为,而意动用法是主语主观上认为(或以为)宾语具有谓语所表示的内容,是存于意念的想法或看法,客观上不一定如此。

(一)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如: ①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

4 如何让学生读懂文言文

语文大纲指出“能够理解浅易文言文中常见词语的意思,翻译浅易文言文中的句子”。

由此可见理解词义、翻译句子等基础教学工作在古文教学工作中的重要性。但学生做文言文时候遇到选择题还能做一些,但是一遇到翻译题就很难把握,那么文言文翻译真得很难吗?其实只要掌握方法就一定能做得更好。

作为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方面入手:一、通过诵读,整体感知古人写文章讲究格律、音韵,因此文言文骈句居多,骈散结合,长短句交错,平仄错落有致,许多文章读起琅琅上口,十分适合朗读和背诵。学习文言文的首要任务就是熟读课文。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积累语言材料,形成语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多读、熟读,读中反复体味,才能读懂。

再者,文言文与现实生活相对脱离,加上其本身字音、句读、语法结构与现代的差异,就更需要反复诵读了,即遍遍都有要出声朗读。但诵读时要注意字音,特别是异读字和通假字。

如《马说》中“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两个“食”都是“喂养”的意思,作动词要读成“sì”,而“一食或尽粟一石”,中的“食”是“餐、顿”的意思,作量词,要读成“shí”辨别异读字和通假字为读准字音,理解词义,提高翻译能力提供准备。需要强调的是文言文的阅读必须出声地读,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在反复诵读中逐步加深对词语、句子、文章的理解,直到滚瓜烂熟。

读书的方式多种多样:教师范读,必要时可以领读,以帮助学生读准字音,分清句读;学生可以集体朗读和个别朗读,在读中解惑;可以读全篇,也可读某几段或一段,也可读几句,某一句,在读中加深理解。故事性强而又有人物对话的,可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如《卖油翁》、《戴震难师》;文字浅易的散文,可大胆放手,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语气语调,进而读出作者的感情,通过反复诵读去感悟,如《爱莲说》和《陋室铭》。

为更好地激励学生读,还可以进行比赛朗读,激发学生读的兴趣。二、通过点拔,掌握方法古人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教师应在文言文教学中适时点拔,让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十分重要。学生掌握了方法,就好似掌握了打开文言文学习的“金钥匙”。

(一)基本方法不需翻译的词语。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在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 下来,因为这些词一般都无法与现代汉语对译。

如《伤仲永》中的第一句“金溪民方仲永”中的“金溪”和“方仲永”。单音节转化为双音节。

文言文以单音节词语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节为主。翻译文言文时,原文中的许多单音节词语都是应用现代汉语中合适的双音节词语来替换。

如《乘船》中的“遂携拯如初”一句中的五个单音节词语分别替换成现代汉语的“于是”“携带”“拯救”“好像”“当初”五个双音节词语。古今异义词。

语言是发展变化的。由 于社会的进步和人们认识变化等因素,使不少的词语在意义上也逐渐有所改变。

翻译文言文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古今词义差异带来的理解障碍。翻译文言文时,要特别注意古今异义的词。

如《〈论语〉六则》中的“学而不厌”的“厌”,在这里是“满足”的意思,而今义通常作“讨厌”或“厌倦”的意思。通假字。

文言文中的通假字是因为有些词原先没有为它造过专用字,只是从现有的字中选取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后来习惯了,这个字也就归它使用了,也叫“假借”。有点类似于我们现代的同音字或形近字。

所以翻译时不能 当原字来理解,而应理解为所通假的字的意思,。如《〈论语〉六则》中的“学而时习 之,不亦说乎?”的“说”通“悦”,不能理解为“说话”的意思,应理解“愉快、高兴”。

补充省略的成分。省略句是古今汉语都存在的语法现象,但在古代汉语中更为常见,也更复杂些。

在阅读文言文时,必须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如《乘船》中的“幸尚宽”,这个句子前省略了主语“船上”,翻译时应补充完整。

删去无实在意义的虚词。在文言文中有些只表示停顿,凑合音节,或者起语气作用的助词,或者起连接作用的虚词,它们没有实在意义,虽然在原文中是必不可少的,但在翻译时,因为没有相当的词可以用来表示它,应该删除不译。

如《伤仲永》“余闻之也久”一句中的“也”是语气的助词,起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的意思,翻译时应删除。增添恰当的内容。

文言文的语言十分凝练。在翻译时有时为了文句的连贯畅通或为了符合现代汉语习惯,必须增加一些内容,读起来才通顺、完整。

如《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惟吾德磬”,如果对应翻译成“这是简陋的房子,只要我品德高尚”意思就不完整、通顺了,后面应加上“就不觉得简陋了”才通顺完整。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现象非常普遍,词类活用包括名词活用作动词,名词活用作状词,动词活用作名词,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数词活用作动词和使动、意动、被动用法等。如《乘船》“歆辄难之” 中的“难”是形容词活用为意动,解释成“感到为难”的意思。

调换语序。在古代汉语中,倒装句很常见,主要有主。

5 怎么读懂文言文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言文试题是高考的重头戏,有的同学经常会问,平时如何学好文言文才不至于在高考中失分呢?我认为能注意以下几点,学好文言文、提升高考的命中率就没什么问题了。

第一,要有相关的历史知识。常言说,文史不分家。每个人都是生活在一个时代里的,这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必定会对他产生影响。所以,我们只有了解了这个人所处的时代,才能了解他的作品的内涵。比如屈原,他力主改革,希望楚国强大,但楚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先疏远屈原,后把他流放汨罗江,使其改革之志不能实现,投江而死。了解了这段历史,我们在理解《离骚》时就容易的多了。

第二,具备相关的文化常识。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并且有许多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地演变。如姓名和称谓,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历法和刑法,古籍注释体例等八个方面所涉及的内容,古今有很大的差别。这些内容虽然不需要学生全部掌握,但平时学习中遇到的也应积累下来作为自己的知识储备,以便在文言文学习和考试中随时调用。

第三,学会以“今人之心,度古人之腹”。我们生活在当今社会,面对灾难,会团结一心,众志成城;面对丑恶,会抨击、鞭挞;我们会同心抵御外辱。其实这种思想感情是一脉相承的。面对外辱,文天祥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面对百姓的困苦,杜甫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所以我们在学习古文时,应善于把古人和今人的情感放在一起对比联想,从而揣摩古人的思想,准确的理解文言文所反映的实质。

第四,把握课本,扎实文言文基础。平时的文言文学习,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本中所出现的知识点:①字音,包括多音字和异读字。②词义,包括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③文言句式,包括特殊句式和文言复句。

第五,在学习一篇文言文中应做到如下几点:首先,整体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其次,在整体把握课文上落实对段的理解;再次,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联系上下文进一步理解词句;最后,在前三个条件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总之,平时的学习能做到以上几点就会为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6 怎么读懂文言文

宗法礼俗,包括特殊句式和文言复句。

常言说。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所以我们在学习古文时。

第二,古今有很大的差别。所以,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本中所出现的知识点,地理常识,外欺于张仪”。

其实这种思想感情是一脉相承的,文天祥写下;面对丑恶,应善于把古人和今人的情感放在一起对比联想,希望楚国强大,会团结一心。③文言句式,古籍注释体例等八个方面所涉及的内容,路有冻死骨”,整体把握文章。

如姓名和称谓:“人生自古谁无死;再次,把握课本,但平时学习中遇到的也应积累下来作为自己的知识储备。面对外辱,杜甫写下了,学好文言文。

第三,官职和科举,度古人之腹”,具备相关的文化常识,包括古今异义,我们在理解《离骚》时就容易的多了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史不分家,才能了解他的作品的内涵?我认为能注意以下几点,文言文试题是高考的重头戏:首先。平时的文言文学习,内涵丰富,投江而死,并且有许多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地演变,历法和刑法,面对百姓的困苦。

这些内容虽然不需要学生全部掌握、鞭挞。总之,这个时代的政治、词类活用,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学会以“今人之心,但楚王“内惑于郑袖,他力主改革。

第五,在前三个条件的基础上,在学习一篇文言文中应做到如下几点,我们只有了解了这个人所处的时代、文化等必定会对他产生影响;最后。 第一,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先疏远屈原,众志成城、经济,联系上下文进一步理解词句,扎实文言文基础,以便在文言文学习和考试中随时调用,从而揣摩古人的思想:①字音,包括多音字和异读字,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面对灾难、一词多义。

我们生活在当今社会,在整体把握课文上落实对段的理解。了解了这段历史;其次,留取丹心照汗青”。

②词义。 第四;我们会同心抵御外辱。

比如屈原,准确的理解文言文所反映的实质,服饰和器物:“朱门酒肉臭,会抨击,使其改革之志不能实现,要有相关的历史知识,后把他流放汨罗江。每个人都是生活在一个时代里的、提升高考的命中率就没什么问题了,平时如何学好文言文才不至于在高考中失分呢,有的同学经常会问,平时的学习能做到以上几点就会为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们来做道选择题:请问人际交往,与人沟通,哪一个环节最重要?

A、沟通前,B、沟通中,D、沟通后。

相信很多伙伴会选B。

如果韩非子听到这个答案,他一定会先表示“呵呵”,然后说:少年,你还是太年轻了。为此他特意说:夫说之难也,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

啥意思?沟通最难的不是口才不好,是什么呢?是我特么根本不知道对方心里在想神马。我们讲个法家申不害的段子吧。

在韩国坐了很多年冷板凳,话说有一天,申不害时来运转,韩王居然想找他唠嗑了。

韩老板问了申不害一个经典问题:我们韩国应该跟哪一个国家结成合纵联盟呢?

如果是你会怎么回答呢?你会不会想什么就说什么?你是不是想用自己的绝世口才去说服老板?可是有个问题,你想说的未必是别人想听的。别人想听的未必是你说的。

所以,申不害的表现怎么样呢?他觉得好尴尬,因为根本不知道老板心里在想什么。于是他跟老板说:“此事事关重大,给我几天时间想想。”

咦……这样就不酷了嘛,申不害难道不应该抓住机会,滔滔不绝吗?亲,说话不是耍酷,说话拼的不是语速、语音、语调,拼的是精准度。有些话如果说的没有意义,还不如不说。

申不害怎么做的?下班后,马上一路小跑去找老同事赵卓、韩晁,怂恿他们向韩老板进言。申不害说:“我口才不好,而你们两位都是能言善辩的人,口才一等一的棒。刚才老板问我应该跟哪个诸侯结盟,我太紧张了,不知道怎么回答,你们两位为何不去找老板各抒己见?”

赵卓、韩晁一听的确有道理,鄙夷了一下申不害后,觉得是时候表演真正的技术了。于是两人兴高采烈的主动找老板献言献策,赵卓建议跟秦国手拉手,韩晁耿直的建议应该跟魏国心连心。

申不害在干嘛呢?古籍记载:申子微视王之所悦。这哥们鸡贼的狠,躲在两人的后面观察哪个人的意见会让韩老板听得高兴。掌握了确切的信息,了解老板的心思后,申不害跳出来说:

“老板,我有个想法……”

说话是门艺术,要讲究一些技巧,懂一点潜规则。我们再请李善长为我们科普一下。为什么要请李善长呢?因为世人对李善长的误解实在太深了。

当年李善长去面试时,朱元璋麾下连个写文书的都没有,估计文书上满满都是错别字,正缺一个办公室文员。于是李善长就成了朱元璋的办公室文员。如果就这样的话,故事也就结束了。可是你要知道老板的名字叫朱元璋,用人是朱元璋的拿手好戏,不过用人之前朱元璋一定会试探一番。

面试时,25岁的朱元璋问了办公室文员李善长一个非常有难度的问题:如何才能让天下安定呢(四方战斗,何时定乎)?这就好比开会时,老板问你如何才能让公司上市一样。

这是个极其难以回答的问题,因为这个问题根本没有标准答案,仔细琢磨你会发现怎么回答都是错。

李善长是怎么回答的呢?遇到这么一个高难度的问题,实在有些猝不及防。所以他先说了三个字:学刘邦。如果只有这三个字的话,也只是普通水平。随即李善长说了下半句:您老家濠州离沛县不远,所以您身上有王气。

妙哉!

李善长的这个马屁拍的妙极,拿捏准了老板想称霸的小心思,否则也不会问天下如何安定的问题了。所以他先把朱元璋比作刘邦,再帮朱元璋找到信心来源。我坚信,朱元璋的一生都把自己当成刘邦了,比如朱元璋一直把李善长比作萧何。

虽然李善长的回答根本没有实质性的举措,看起来什么都没说,但是却让老板听的心里舒坦。有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是如果让人听的舒服就是好答案。

还记得鬼谷子说的吗?未见形,圆以道之。既见形,方以事之。还不了解具体情况的时候,要圆润的说话。如果了解情况,则可以给予具体的策略。

彼时的李善长如果想表现一下口才,絮絮叨叨说一大堆,结果一定是错的。为什么?彼时朱元璋的翅膀还没硬,还在给老丈人郭子兴打工呢,而他的劲敌张士诚、陈友谅也都还不成气候。

所以,在没搞明白状况前,一定不要把话说死,给自己留条退路。

对此,盛宣怀深以为然。在清末一直有个历史迷题:盛宣怀和胡雪岩,到底哪个更有钱?其实是盛宣怀。

盛老板做生意有个诀窍,在谈判前,一定会收集大量关于谈判对象的信息。

有一次醇亲王,也就是光绪的亲爹找盛宣怀唠嗑,想他了解一下关于电报的事务。这是个好机会,可问题是盛宣怀根本没见过醇亲王,咋办?

这就好比在面试时,坐你对面的老板,你根本不认识,咋整?是不是又想表演你杰出的演讲口才了?

早点歇着吧您,肯定是辩论真人秀看多了。我会告诉你,那些辩论演讲节目都是NG无数遍的真人秀录像吗,都是有脚本的。而现实谈判根本不能NG。

怎么办?盛宣怀用了一个小技巧。这个方法其实鬼谷子说过:错其人勿与语,而更问所亲,知其所安。如果实在没办法了解一个人,不如去询问与他亲密的人,借机获取信息。

巧了,盛宣怀也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他买通了醇亲王的一位幕僚,得到了两条非常重要的信息:1、恭亲王坚定不移的想要学习西方,醇亲王截然相反,比较保守,认为中国人不比洋人差。2、醇亲王有点小爱好,喜欢吟诗作赋,喜读兵书。

颇具心计的盛宣怀了解情况后,马上找来醇亲王的诗作,揣摩他的心思。做好功课以后,他开始面见醇亲王,商讨设立电报局的事情。

醇亲王问:“小盛啊,你说洋人说的电报到底是咋回事。”

如果是你,你会怎么说?你会不会说,电报是个高科技,然后扯一些电报的技术理论?如果这样你就输了。盛宣怀是怎么做的?他分析了醇亲王的心理。

他说:“回王爷的话,其实洋人的电报没什么了不起的,只是个不起眼的小玩意,全靠经营,正所谓‘运用之妙,存于一心’。”

醇亲王一听盛宣怀居然用了岳飞的话,不免另眼相看,于是好奇的问:“你也读过兵书?”

盛宣怀说:“在王爷面前,岂敢说读过兵书,只不过如今洋人作乱,若不是王爷神武,亲自坐镇,后果真是不堪设想。”

盛宣怀看了眼醇亲王,略微停顿一下说:“当今之际,那个血气男儿不想一雪前耻,宣怀不才,自不量力,读过几部兵书而已,望有朝一日能以身报国。”

他的一席话说的醇亲王频频点头称道,见时机成熟了。他才把电报的作用描绘的神乎其神,让醇亲王感觉搞电报事业就是救亡图存,就是爱国。于是干脆直接拍板把督办电报事宜交给了盛宣怀。

所以,盛宣怀被称为电报教父。

战国的申不害、明朝的李善长、清朝的盛宣怀,相隔上千年,但是他们的说服的方法却惊人的相似,是偶然吗?

他们都懂得人际交往说话的潜规则,事实证明说话做事是要讲套路的,套路不是万能的,不懂套路是万万不能的,就如鬼谷子就道出了说话的潜规则,他说:度权、量能、揣情者,亦事之司南也,啥意思?

一个人想要学会做事,学会说话就必须要讲究三个方法:度权、量能、揣情,明白说话做事潜规则的人,才会不迷路、不迷茫。

度权术:就是量权信息,打探对方的实际情况,进而计算双方的长短轻重。鬼谷子说:量权不审,不知强弱轻重之称,如果不能周密切实地审时度势,权衡轻重,就不会知道双方的强弱情况。正所谓:权之所以知轻重。

量能术:就是估量能力。每个人的能力是不一样的,所以鬼谷子说:用之于人,则量智能、权材力、料气势,意思是说,说话之前要学会估量对方的智慧,度量对方的才干,估计对方的气势,通过度量一个人的能力,进而进行说服。如果不了解一个人的长短,又如何说服呢?正所谓:量之所以知长短。

揣情术:就是揣测情报。一切谋划都是建立在情报的基础上,所以鬼谷子说:得其情,乃制其术。只有获得准确的情报信息,才能制定有效的谋略。鬼谷子又说:故虽有先王之道、圣智之谋,非揣情,隐匿无所索之,此谋之本也。即便是再聪明的人,如果不会用揣情术,就不能了解对方隐藏的信息,因为这是谋划说服的根本。

现在明白了吗?其实每一个纵横家在说服前,其实都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否则就根本无法制定谋略,设计说辞,自然也就办不成事,这是我们每个人要学会是说话做事的潜规则:

有些话想好再说,搞明白再说。说话之道,心可以直,口不能快。心直是好事,口快却是没有智慧的表现,改变自己的直性子,不要心直口快,做个嘴巴富贵的人吧。

那么,现在您知道开头选择题的正确选项是哪一个了吗?

  教育孩子,是当今父母的头等大事,也是最为头痛的难事。我们能不能从古人书籍中,得到有益于当今的启示呢。以下是我分享给大家的古人教育孩子的书籍的资料,希望可以帮到你!

  古人教育孩子的书籍

01《笠翁对韵》:易于记诵

明末清初李渔编写。

  “笠翁”是李渔的号,书的编排方式和《声律启蒙》相同。

《声律启蒙》《笠翁对韵》都是是教儿童如何写诗、作对子的。

02《幼学琼林》:读书阶梯

明末程登吉编写,后人又进行了增补。

全书用骈体文写成,非常便于诵读、记忆,内容主要是介绍成语典故,非常广博,所以有这样一句话:“读了《增广》会说话,读了《幼学》会读书。”

书中有许多格言警句,至今仍然传诵不绝。

03《增广贤文》:世态人情

编写于明代,清·周希陶又进行了重新编订。

《增广贤文》以有韵的谚语和文献佳句选编而成,内容十分广泛,从礼仪道德、典章制度到风物典故、天文地理,几乎无所不包,而又语句通顺易懂,但是核心还是讲人生哲学、处世之道。

04《龙文鞭影》:典故大全

明·萧良编写,杨臣诤增补修订。

全书都用四言,成一短句,上下两句对偶,各讲一个典故;逐联押韵,全书按韵编排。

内容主要来自“二十四史”中的人物典故,辑录了历史上许多著名人物的轶闻趣事。

全书共收辑了包括孟母断机、毛遂自荐、荆轲刺秦、鹬蚌相争、董永卖身、红叶题诗等两千多个典故,文字简练扼要,而能阐明故事梗概,可称之为一本典故大全。

05《名物蒙求》:常识教育

宋·方逢辰编写。

《名物蒙求》是用来给儿童初学识字及掌握一般常识的读物,用四字的句式编写出一些基本的自然知识与当时的日常社会知识。

在自然方面讲述了天地、四时、风云、动植物、器具、田园、房舍等,可以使儿童认识事物和理解一些自然现象,有其一定的科学教育意义。

关于古人教育孩子的名言

● 《示宪儿》 幼儿曹,听教诲:勤读书,要孝弟;学谦恭,循礼义;节饮食,戒游戏;毋说谎,毋贪利……

● 《治家格言》 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 《吴氏家训》 士为民首,读书最高。

● 《颜氏家训》 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

● 《於氏家训》 我愿子弟小心敬畏,虽进学,与平人无异,埋头读书。

● 《童蒙须知》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 《聪训斋语》 读书作文须凝神静气,目光迥然……多读文而不熟,如将不练之兵,临时全不得用,徒疲精劳神,与操空拳者无异。

● 《家训 · 谕儿》 凡书,目过口过,总不如手过。盖手动则心必随之。虽览诵二十遍,不如钞撮一次之功多也。

● 《家范 · 学规》 凡与此学者,以讲求经旨、明理躬行为本。

● 《孝友堂家训》 古人读书,取科第犹第二事,全为明道理、做好人。

● 《安得长者言》 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

● 《范文正公家训百字铭》 勤读圣贤书,尊师如重亲。

古人教育孩子读书的方法

教育儿女读书,是当今父母的头等大事,也是最为头痛的难事。有的父母方法多,很灵活,又能激起儿女读书的浓厚兴趣;有的则不然,对儿女训斥了一次又一次,就是儿女的牴触情绪特别大,效果不好。我们能不能从古人教育儿女读书的家训中,得到有益于当今的启示呢。

孔子被称为至圣,是万世师表,也是教育子女的榜样。孔子的学生陈亢,怀疑孔子对自己的儿子伯鱼有特殊的教育。一天他问伯鱼:“夫子对你有什么特殊的教育吗”伯鱼回答说:“没有啊。只是有一天我从前庭走过,父亲问我,‘学《诗》没有’我回答说,‘没有啦。’父亲说,‘不学诗,无以言。’我就学了诗。还有一次,父亲又问,‘学了礼吗’我回答说,‘没有啦。’父亲又说,‘不学礼,无以立。’我就学了礼。”孔子教育学生,就是以《诗》、《书》、《礼》、《乐》为教材。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与伯鱼的说法一致。可见孔子对自己的儿子并没有特殊教育。但紧紧抓住《诗》与《礼》的学习,可谓方向对头,突出了重点。

从今天的观点来看,孔子抓对了!《诗》,就是《诗经》,除它的文学意义外,还可以用来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历史,孔子讲《诗经》,是把它政治化了的,就包含了思想教育。完全可以把《诗经》作为综合科目来教授。后来用于初级教育的有《千家诗》,是唐宋诗歌精品的选集。它们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值得特别指出的是,诗歌是情感非常浓烈的文学作品,对小孩的情感沐浴有明显的效果,对小孩健康人格的形成有着巨大的影响。我们现在的教育就是缺乏情感上的教育。诗歌的语言是特别精炼的,跳跃性非常强,理解诗歌时,必须要运用丰富的想象才能理解其美妙的意境,欣赏诗歌时要运用丰富的形象思维活动,这对培养小孩的思维训练,特别是培养形象思维有独到的作用。

孔子的《礼》,一般是指《周礼》,它是国家的规章制度与官员体制的教材。“学而优则仕”,书读得好,就能当官。学《礼》,不仅仅是懂得礼,还要以礼来约束自己的行为,按照礼的要求来行事,既是道德修养的需要,也是当官者的专业教材,还是当普通老百姓应该遵循的法律与公德,必学不可啊!如果今天有一部集法律、社会公德与规章制度于一体的综合教材,那该多好啊,既是进行公民教育的需要,又是为官者的基础教材!为官者,首先应该是优秀的公民,公民是选拔官员的基本群体,二者就能有机地结合起来了。

后世把孔子的这种教育方法称为“诗礼传家”。我们当父母的,在引导小孩读书时,首先就应该像孔子一样,要选择正确的方向,突出学习的重点,尽量减少子女读书的弯路。如果像现在一样,学校教什么,家长就抓什么,结果是胡子眉毛一把抓,乱糟糟的,做子女的要花费许多冤枉精力。

宋朝的“三苏”留下了许多读书的故事。有副对联说:“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苏洵有两个儿子,叫苏轼、苏辙,唐宋有八大散文家,苏洵父子三人就占了八分之三!据说他还有一个女婿,叫秦观,也是宋朝最为有名的词人,一家同时有四大文学家,是古今文学史上的佳话。

1古代名人励志求学故事

2历史上家长教育孩子的经典例子

3古人励志的故事精选

4描写古人学习态度勤奋的成语

5古人关于教育的名言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