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家治国平天下”是谁写的??
孟子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自于《礼记·大学》中的"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一、封建社会下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句历史名言,原本就不是写给普通百姓去看的,因为那个时代的普通百姓根本就不可能认字,也没有晋升为社会管理层的文官制度。它是写给仕大夫(贵族)甚至是君主的,激励人生、成就人生的追求境界。修身就是使自己具备足够的才华和美德,齐家就是去治理好自己的庄园,治国就是辅佐君主(或者是君主本人)治理好国,平天下就是在全世界的范围(那时候世界的概念就是长江流域以北的所谓"中国")内成就功业。事过境迁,夕日的封建社会早已经化为就历史的烟尘,但是这句名言在中国历史上不知道激励和引导了多少俊杰成就了英雄伟业。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自于《礼记·大学》中的"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句古语的背景是典型的中国封建社会。那时候的社会不要说和今日社会,就是和秦始皇统一中国以来二千多年的社会,都是截然不同的社会。周朝封诸侯八百,每一个诸侯都是一个国;每个国都有相对独立的行政、财政、司法和军事权,但是绝对不是现代意义的主权国家。诸侯国又分封为若干个贵族家族,每一个贵族家族就是一个家,相当于一个庄园;这样的家和现代社会普通老百姓的家是天壤之别的概念,今日社会之家庭那时候只能够称为户,今日社会之普通公民在那个时代也只能够称为奴隶或者隶农。(我们在学校所认知的封建社会的概念,已经被众多历史学家所置疑,为了不影响文章的结构,将在附件中进行详细说明)
二、商业社会下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我们之所以重新去评说这句古语,是因为今日之商业社会和夕日之封建社会有很大的相似。商业社会的基本原则是小政府、大社会,这与周朝时的情形一样;当时的周天子仅直辖今日之渭河平原,更广大的国土被众多的诸侯国所管辖。商业社会的大型企业,具有不受政府直接控制的行政和财政权力,它们构成了商业社会的支柱,这和夕日的诸侯国难道不是有很大的相似吗?至于众多的贵族家族,就相当于数量更多的中小企业,这和夕日的贵族庄园难道不是也有很大相似吗?至于在商业社会靠出卖劳动力维持生活的无产阶级和中产阶级来说,不就是夕日的市民、自由农和隶农吗?历史不会重演,但是却有惊人的相似。因此"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句历史名言,对于处于商业社会的我们来说,同样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当今社会是商业社会,企业就是社会的基础,那些主导行业发展的巨型企业就是诸侯国,那些具备了建立完善管理制度的规模企业就是贵族庄园,而更多的小企业只能够说是作坊和自耕农。一个巨型企业往往具备了富可敌国的经济实力。世界上每年有一百亿美元销售额的企业连世界500强都进不去,而GPD有一百亿美元的国家不过只有五十个。2004年《财富》全球最大十家公司的销售收入合计达到了一万八千多亿美元,远远超过拥有十三亿人口和一万三千多亿美元GDP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如果把沃尔玛当作一个国家,那么2003年它的2630亿美元的销售额可以在全球各国GDP排行名列第21位。这些巨型企业在经济概念上和封建社会的诸侯国有什么区别呢?它们难道不是在经营天下吗?至于拥有着几百名、几千名员工,上千万、上亿元资产的企业更是数不胜数,它们难道不就是封建社会的那些贵族庄园吗?因此,我们有必要去打造当代商业社会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新概念,并且以此来激励和引导众多的优秀商业精英去成就未来中国社会的新商业成就。
如何使这些诸侯国(巨型企业)称霸天下(全球),难道不就是商业社会时代的"平天下"吗?如何去创建、去经营管理这些诸侯国(巨型企业),难道不就是商业社会时代的"治国"吗?如何去创建、去经营管理这些贵族庄园(规模企业),难道不就是商业社会时代的"齐家"吗?如何逐步培养自己未来能够"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才华和品质,难道不就是商业社会时代的"修身"吗?探索在商业领域取得成就的道路并没有铺着鲜花的地毯,更多的还是艰辛和坎坷,要想使自己具备优秀的才华和品质就必须要树立远大和理想和战胜困难的决心,这难道不就是"心正"吗?"心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就是谋求商业成就的五个发展阶段,只有一步一步的走完每一个阶段,才能够成为未来称霸天下的商业英雄。
1关于法制的古诗句
歌诗谣》之一百八十六 遵纪守法三句半
姒传双
引言
1旧有《莫争打》一诗
时闲愤怒便引拳,
招引官方在眼前。
下狱戴枷遭责罚,
更须枉费几文钱。
2旧有《莫应对》一诗
人来骂我逞无明,
我若还他便斗争。
听似不闻休应对,
一支莲在火中生。
3旧有《戒争地诗》
他侵我界是无良,
我与他争未是长。
布施与他三尺地,
休夸谁弱又谁强。
2关于法律的古诗句宪法规定讲明确,要用法律来治国;经济建设有保证,人民才有好生活。
每个公民要学法,又利国来又利家;学好法律走正道,免得跌倒掉悬崖。
大阳一出乌云散,锣鼓一响虎逃山; 人人懂法一身胆,坏蛋露头无路钻。
要吃甘蒸把土壅,要吃蜜糖养蜜蜂;要想社会得安定,学法用法莫放松。
播谷不忘先催芽,织布不忘先纺纱;开车不忘方向盘,致富不忘先学法。
饼香全靠有乏麻,园香全靠有红花;丰收全靠勤劳动,幸福全靠法当家。
有章有节文不乱,有词有谱才成歌;依法治国党决定,江山稳固民欢乐。
打狗就要棒槌敲,打蛇就要金竹条;哪个犯罪触刑律,要你有翅也难逃。
天罗地网密又牢,刑法好比斩妖刀;你若以身来试法,不断头来也断腰。
落雨因为天起云,水流因为地不平;人心不足蛇吞象,盗窃犯罪法无情。
3有关“法治”的诗词有哪些1政理讼平法治天
作者:荣三金
原文:
执法严明善且贤,为民审案慎用权。
公私市物皆有度,政理讼平法治天。
2法治进万家
作者:邹 宁
原文:
依法治国出奇葩,尚德崇仪遍中华。
黄钟大吕风雅颂,春风伴我进万家。
3建设法治无锡
作者:曾寿松
原文:
尘事纷繁凭法治,洁身勤政法为先。
法规严峻齐遵守,社会和谐法治篇。
4法治谣
作者:徐素娥
原文:
权言代法一帚销,方略为纲看今朝。
法正民安神州乐,律清国治万民昭。
5依法治国万年春 三首
作者:蔡棣华
原文:
改革开创新局面,国富民强巨龙腾。
建功立业须依法,无限前程旭日升。
社会和谐万象新,城乡锦绣四时春。
龙腾虎跃千帆疾,法制护航功业存。
创业艰辛守业难,红旗不倒国方安。
遵循法度金汤固,华夏腾飞日可攀。
6咏法治
作者:毛明强
原文:
常观古与今,秩序法中寻。
国治商鞅令,家和琴瑟音。
时时依律则,处处得民心。
法治新城市,和谐胜万金。
7沁园春·吟无锡赞法治
作者:吴彩虹
无锡风光,千顷烟波,万户厂商。望波涛浩渺,连通皖浙;产销畅旺,跨越洲洋。汽艇游湖,灵山礼佛,品茗泉边兴味长。清宁夜,看市容璀璨,满目琳琅。 城乡如此辉煌,幸法治英雄日夜忙。有人民法院,公平正义;公安民警,守岗巡防。检察司法,纠纷化解,天网恢恢狐鼠慌。吟无锡,正千帆竞发,追向朝阳。
8记《无锡普法》杂志
作者:冯荣兴
原文:清明盛世究原因,法治领先由此生。
铜表始终规天地,恩威到底不由人。
从来治国凭圭臬,毕竟安邦靠经纶。
法海迷航谁指引?当代韦陀点迷津。
4关于法制的古诗词1、《长歌行》——宋代梅尧臣
富贵拘法律,贫贱畏笞榜。生既若此苦,死当一切平。
白话译文:富贵不应该拘束法律,贫贱的人,也不需要畏惧法律。人生下来就是这样的痛哭,死去也应该一样的安静平和。
2、《自尤》——宋代 苏洵
此虽法律所无奈,尚可仰首披苍旻。天高鬼神不可信,后世有耳犹或闻。
白话译文:这就是法律的无奈了,我依然可以抬头问苍天为什么会这样。天这么高,鬼神没有办法相信,但是后世的人们一定还是会听闻我们现在听见的话。
3、《寄卢仝》——唐代韩愈
先生事业不可量,惟用法律自绳己。
春秋三传束高阁,独抱遗经穷终始。
往年弄笔嘲同异,怪辞惊众谤不已。
近来自说寻坦途。犹上虚空跨绿駬。
白话译文:先生事业不可量,只有用法律自己纠正自己。春秋三传束高阁,独自抱着经卷彻底终结。
去年弄笔嘲笑相同,怪辞惊吓众人诽谤不停。最近,我从喜欢寻坦途。还上空中跨越绿色駬。
4、《和郑闳中仙居十一首》——宋代 陈襄
我爱仙居好,公馀日在房。
忧民极反覆,责已未周详。
法律行随手,诗书坐满箱。
老来须向学,多病喜平康。
白话译文:我爱仙居好,你多天在房。忧虑百姓极其反复无常,责备自己没有周详。
法律行为随手,《诗》、《书》坐满箱子。老来要去学,多病喜平康。
5、《秋怀》——宋代陆游
颔须白尽愈落寞,始读法律亲笞榜。
讼氓满庭闹如市,吏牍围坐高于城。
未嫌樵唱作野哭,最怕甜酒倾稀饧。
平生养气颇自许,虽老尚可吞司并。
白话译文:下巴必须在全好落寞,开始读法律亲自打榜。诉讼民满院子闹到市场,官吏文书围坐高在城。
不嫌我唱作野哭,最怕甜酒倾稀糖。平时供养自己很同意,虽然我还可以吞司都。
5形容“法治”的诗句都有哪些1、《巽公院五咏·净土堂》
(柳宗元)
结习自无始,沦溺穷苦源。
流形及兹世,始悟三空门。
华堂开净域,图像焕且繁。
清泠焚众香,微妙歌法言。
稽首愧导师,超遥谢尘昏。
2、《游明禅师西山兰若》
(孟浩然)
西山多奇状,秀出倚前楹。
停午收彩翠,夕阳照分明。
吾师住其下,禅坐证无生。
结庐就嵌窟,剪苕通往行。
谈空对樵叟,授法与山精。
日暮方辞去,田园归冶城。
3、《构法华寺西亭》
(柳宗元)
窜身楚南极,山水穷险艰。步登最高寺,萧散任疏顽。
西垂下斗绝,欲似窥人寰。反如在幽谷,榛翳不可攀。
命童恣披翦,葺宇横断山。割如判清浊,飘若升云间。
远岫攒众顶,澄江抱清湾。夕照临轩堕,栖鸟当我还。
菡萏溢嘉色,筼筜遗清斑。神舒屏羁锁,志适忘幽孱。
弃逐久枯槁,迨今始开颜。赏心难久留,离念来相关。
北望间亲爱,南瞻杂夷蛮。置之勿复道,且寄须臾闲。
4、《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杜甫)
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声名从此大,汩没一朝伸。文彩承殊渥,流传必绝伦。
龙舟移棹晚,兽锦夺袍新。白日来深殿,青云满后尘。
乞归优诏许,遇我宿心亲。未负幽栖志,兼全宠辱身。
剧谈怜野逸,嗜酒见天真。醉舞梁园夜,行歌泗水春。
才高心不展,道屈善无邻。处士祢衡俊,诸生原宪贫。
稻粱求未足,薏苡谤何频。五岭炎蒸地,三危放逐臣。
几年遭鵩鸟,独泣向麒麟。苏武先还汉,黄公岂事秦。
楚筵辞醴日,梁狱上书辰。已用当时法,谁将此义陈。
老吟秋月下,病起暮江滨。莫怪恩波隔,乘槎与问津。
5、《韩碑》
(李商隐)
元和天子神武姿,彼何人哉轩与羲。
誓将上雪列圣耻,坐法宫中朝四夷。
淮西有贼五十载,封狼生貙貙生罴。
不据山河据平地,长戈利矛日可麾。
帝得圣相相曰度,贼斫不死神扶持。
腰悬相印作都统,阴风惨澹天王旗。
愬武古通作牙爪,仪曹外郎载笔随。
行军司马智且勇,十四万众犹虎貔。
入蔡缚贼献太庙,功无与让恩不訾。
帝曰汝度功第一,汝从事愈宜为辞。
愈拜稽首蹈且舞,金石刻画臣能为。
古者世称大手笔,此事不系于职司。
当仁自古有不让,言讫屡颔天子颐。
公退斋戒坐小阁,濡染大笔何淋漓。
点窜《尧典》《舜典》字,涂改《清庙》《生民》诗。
6求几个古代关于法制的诗句西周亲亲尊尊行五礼,(亲其所亲,尊其所尊;五礼:吉凶礼宾嘉)质牛剂器贷傅别。
(买卖:牛、奴隶称为质,器具等称为剂;借贷关系:傅别)六礼七出三不去,(婚姻六礼;休妻制度)立嫡以长不以贤。(嫡长子继承制)听讼断狱表刑礼,(民刑区分;德主刑辅,出礼入刑,相为表里)辞色气耳目真伪。
(五听)官来伙反内惟过,(五过)群臣官吏刺国人。(司法三刺)春秋战国郑铸刑书晋铸鼎,(名称不同,也有先后,但都在鼎上铸)邓析私杀用竹刑。
(邓析私写竹刑,被王杀之,但用其竹刑,讽刺)盗贼网捕魏杂具,(魏国李悝做法经六章)商鞅律改法治秦。(秦改法为律,有内涵)轻罪重刑法经论,(重刑原则)六禁杂典具总则。
(六禁规定在“杂”章;“具”为总则,具其加减)强秦励耕军功奖,(井田制、军功等制度强国)废卿郡县奸诬连。(削弱地方权力,建立县亭制,诬告反坐,株连制度)汉上请恤刑相首匿,(上请制度;亲亲得相首匿:汉宣帝)缇萦上文废肉刑。
(文:指汉文帝;废肉刑是“虽有减刑之名,却有杀戮之实”)春秋决狱心定罪,(春秋决狱的宗旨是:以心定罪)秋冬行刑应天人。(秋东时节,天地肃杀,好日子,以后就有了“秋审”等)三国两晋南北朝魏八议,(曹魏)南陈北魏官当始。
(官当在两个地方开始:南朝陈国和北朝魏国,不是三国的曹魏)齐重罪,(重罪十条)晋齐五服以制罪。(晋律北齐,五服,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相犯者远近高低各不同)北魏死刑需复奏,(死刑复核)南北宣布废宫刑。
(法律宣布废,但后世还有)北魏胡刑鞭与杖,(胡人之刑:鞭与杖)齐律启后又承前。(齐律地位很高,但说隋律有承前启后也是正确的)隋隋文炀帝开皇律,莫要十罪要十恶。
商周黥劓剕宫辟,(旧五刑)更得笞杖徒流死。(新五刑)唐高祖建唐显武德,(唐高祖夺天下,作《武德律》)贞观作律加役流。
(贞观之治)永徽高宗唐疏议,(高宗年代作永微疏议,史称唐疏议,)刑统汇编政六典。(刑法汇编;行政法典)公罪私罪吏忧喜,(公罪轻私罪重,官吏两为难)未举自首揭自新。
(自首和自新的界限)类推以明举轻重,(诸断罪而无正条,其应出罪者则举重以明轻,其应入罪者则举轻以明重)赃杀保辜化外人。(六赃;六杀;保辜;化外人)宋编敕破律宋刑统,(皇权当道,一人说了算)折杖配役常凌迟。
(但《宋刑统》没有正式规定“凌迟”)契约细分买典借,(商事发达)室女分承准妻离。(女人地位提高:在室女可以继承;妻子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提出离婚)翻异别勘另审诉,(注意操作方式)证据勘验原被举。
(讲究证据调查;举证责任明确)南宋庆元凌迟定,(凌迟源于五代西辽)立命继子与绝女。(夫亡而妻在,立继从妻,称立继,夫妻俱亡,立继从其尊长,称命继;女子和继子有继承权,但分在室女和出嫁女时候各人继承比例不同)明明刑弼教朱大诰,(大诰只在朱元璋时代用,明刑弼教是对刑罚理学角度另一种解释)大明会典学六唐。
(行政法)重轻两极卫廷杖,(标榜新意,重其所重,轻其所轻;“卫”是间谍;廷杖让老臣颜面何存?借口奸党充军刑。(奸党:是为皇帝任意杀戮功臣提供法律依据;充军是流刑以外增加)清大清律例集大成,(封建法律的大成者)事成条则例统称。
(法律形式:事例、成例、条例、则例)大清会典仿明政,(行政法)文字无狱类大逆。(虽无“文字罪”,但将其视为“大逆”)晚清现行刑律渡新律,(清楚哪个是过度性的)首创商律和民草。
司法行政始离异,钦定宪纲挽残局。民国临时约法史宪件,(第一个宪法性文件)天坛宪草限袁贼。
(孙文限制袁世凯的法律手段:共和制)奈何约法复辟帝,(袁世凯也作约法扫除障碍)贿选宪法正式行。(曹琨贿赂当选,正式实行宪法)明清会审制度(明)重案朝审五大宦,九卿圆审翻供皇(清)京师热,笞杖快决好空牢,(笞杖等轻刑集中复核,能放则放)清秋爽,斩绞监侯死复审,(地方上报死刑(斩绞监侯)的复审)霜降朝,刑部嫌重附京侯。
(1、刑部判决重的;2京师附近斩绞监侯的复审)。
7有关法治的诗句、名言警句1、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孟子2、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孟子3、法不阿贵,绳不绕曲。
——韩非子4、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管子5、国不可无法,有法而不善与无法等。
——沈家本6、宪法,就是一张写着人民权利的纸。 ——列宁7、法律是显露的道德,道德是隐藏的法律。
——林肯8、我们成为法律的奴隶,是为了能够保有自由。 ——西塞罗9、你所说的话不一定正确,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伏尔泰10、法律就是秩序,有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亚里士多德11、法律的基本原则是:为人诚实,不损害他人,给予每个人他应得的部分。
——查士丁尼12、人无信不立, 国无法不安。13、普法是国家安康的基石 守法是为人处事的根本。
14、诚信塑造美丽人生 法治铸就平安中国。15、法律的保护比个人的保护更有力。
16、好的习惯比好的法律更有价值。17、任何权力都不得位于法律之上。
18、保护恶就是侵害善。19、法律不会强迫一个人去做他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20、好人因为爱好美德而憎恨犯罪,坏人因为恐惧刑罚而憎恨犯罪。21、以身试法者愚 ,以法维权者智。
22、绊人的桩不在高,违法的事不在小。23、在民法慈母般的眼神中,每个人就是整个国家。
——孟德斯鸠25、人一出生就口含一枚金币,一面写着平等,一面写着自由,这枚金币叫人权。——卢梭26、法无授权不得为,法无禁止不得罚。
27、与其责骂罪恶,不如伸张正义。——英国作家丁尼生28、不知事实可以作为借口,但不知法却不能开脱(罪责)。
29、法律决非一成不变的,相反地,正如天空和海面因风浪而起变化一样,法律也因情况和时运而变化。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第7页30、有损害即有赔偿。
31、天平的一边放上自由,另一边放上守法,它才能平衡。32、法律不能使人人平等,但是在法律面前人人是平等的。
——[英]波洛克33、法律就是法律,它是一座雄伟的大夏,庇护着我们大家;它的每一块砖石都垒在另一块砖石上。高尔斯华绥34、迟来的正义即非正义。
35、法者,引得失以绳,而明曲直者也。36、法,治国安邦之利器。
8关于法律的古诗词1、惟用法律自绳己 唐 韩愈 《寄卢仝》
2、法律存 作者佚名 《唐受命谶》
3、扫除诗书诵法律 宋 苏轼 《石鼓》
4、始读法律亲笞榜 宋 陆游 《秋怀》
5、自従四方多法律 宋 苏辙《次韵子瞻见寄》
6、兼通法律吏能精 宋 苏辙《送傅宏著作归觐待观城阙》
7、自从四方多法律 宋 并叙 《次韵子瞻见寄》
8、先公法律自治身 宋 陈宓《送师道弟守德庆》
9、不将法律作春秋 宋 陈普《咏史上·宣帝》
10、法律行随手 宋 陈襄《和郑闳中仙居十一首》
11、法律剡章真未尽 宋 陈造《次韵黄簿》
12、法律森严信殊绝 宋 高斯得《孤愤吟上十韵》
13、法律渗商君 宋 何梦桂《和夹谷书隐先生寄题蛟峰石峡书院三十韵》
14、司马八法律以规 宋 毛直方《赠督师曹将军》
15、富贵拘法律 宋 梅尧臣《长歌行》
16、前人唯法律 宋 梅尧臣《送何济川学士知汉州》
17、此虽法律所无奈 宋 苏洵《自尤》
18、耻言法律羞丘戎 宋 苏辙《新作南门》
19、法律忌脱遗 宋 张镃《次韵傅景夏见赠兼简徐季益》
20、且说高王宽法律 宋 郑刚中《楼枢蜜过华山浩然有念古慕希夷之心谨用韵作》
21、法律底须存八议 明 龚诩《甲戌乡中民情长句寄彦文布政》
《礼记·大学》
原文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大意是说:古代那些要使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要先治理好他的国家;要治理好国家的人,要先整顿好自己的家;要整顿好家的人,要先进行自我修养;要进行自我修养的人,要先端正他的思想……思想端正了,然后自我修养完善;自我修养完善了,然后家庭整顿有序;家庭整顿好了,然后国家安定繁荣;国家安定繁荣了,然后天下平定。
这是儒家思想传统中知识分子尊崇的信条。以自我完善为基础,通过治理家庭,直到平定天下,是几千年来无数知识者的最高理想。然而实际上,成功的机会少,失望的时候多,于是又出现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积极而达观的态度相互结合补充,几千年中影响始终不衰。
该句话出自《礼记·大学》,据传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所作。
1、修身:简单地说,就是完善自己,行为有规范。
2、齐家:就是管理好一个家族、成为宗族的楷模,效仿学习的样板。
3、治国:就是治理好一个小小的诸侯国,而不是我们现代意义的国家。要知道,古代的诸侯国是要对周王室负责的,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邦"。
4、平天下:就是安抚天下黎民百姓,使他们能够丰衣足食、安居乐业,而不是用武力平定天下。
扩展资料:
原文如下: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如下: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
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知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家族;家庭家族管理好了,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参考资料:
1 文言文翻译 唐太宗治国安民
原文:贞观九年,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解释:治:治理;安:安定。治理国家,安定人民。
在贞观九年(李世民的年号),唐太宗对侍卫官说:“以前(隋文帝)刚刚平定京师的时候,宫里面美女古玩满院。(然而)隋炀帝仍然不知足,不断征求,同时东征西讨,穷兵黩武,百姓不能忍受,于是导致了(隋朝)灭亡。这些都是朕(皇帝自称)亲眼目睹,因此(我)日夜努力,只希望清白英明,使得天下太平无事。于是才能(官吏)不盛行兵役,年年粮食丰收,百姓安居乐业。治理国家犹如栽树,数的根部不摇摆,才能枝叶茂盛。君主英明,百姓怎么就不能够安乐呢”
2 唐太宗赏罚分明的文言文翻译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记载,唐太宗先后对18名大臣进行了26次奖励。
对谏议大夫魏征奖励次数最多,重奖8次,共奖绢1900匹,钱400缗,金瓮1只,黄金10斤,房屋一座,马两匹。魏征去世后,太宗命令九品以上官员前来悼念,并亲自为其撰写碑文,并书写墓碑。
他对大臣们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殁,朕亡一镜矣!(用铜作镜子,可以端正衣冠;用往昔的朝代作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旺的道理;用人作镜子,可以明白自己的得失我常保持这三面镜子,以防止自己犯错误现在魏征去世了,就失去一面镜子了!)”对击灭东突厥的大将军李靖重奖2次,共奖绢3000匹,增加食邑到500户,还令其兼任左光禄大夫。对辅佐太子承乾、数次直谏的于志宁、孔颖达各赐黄金1斤,帛500匹。
阿史那社尔(突厥族)是征服高昌的行军总管,在高昌平定后,众将均受到封赏,因为没有皇上的命令,他未接受封赏,接到皇帝的圣旨后,也只领受了一些老弱的仆人和残次物品。唐太宗对他的廉洁谨慎十分看重,奖励他从高昌缴获的宝刀一把,杂色彩绸1000段。
唐太宗不仅奖励朝廷命官、军队统帅,还十分重视奖励基层官吏。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十一月,唐太宗派遣的使者到达凉州(在今甘肃省武威市),见都督李大亮有一只鹰非常好,暗示要送给皇上,李大亮不同意,给太宗上密表一份,说您拒绝打猎,而使者为您要鹰,这与您的主张相违背,如果是使者自作主张,这就说明您用人不当。
太宗看到密表后很高兴,赞扬李大亮忠诚正直,就把自己用的胡瓶一把和荀悦《汉纪》一书赠给李大亮。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十月初,唐太宗要去同州打猎,路过栎阳县(在今西安市阎良区),县丞刘仁轨进言,此时农民秋收未毕,建议太宗迟滞几日,以免修路修桥影响农时,太宗深为赞许,赐给他印玺密封的手书,不久提拔他做了新安县令。
唐太宗有功必奖,有过必罚。他奖励的官员大多属于刚正不阿、廉洁、正直之士,惩罚的则主要是谋反、贪污、渎职、阿谀奉承之人。
《资治通鉴》记载,被他处罚的官吏达几十人之多,其中有立过巨大功劳的大臣,也不乏亲信和亲戚。侯军集是辅佐太宗马上打天下、发动玄武门之变、率军征伐的重要将领,曾经担任过兵部尚书,但因参与太子谋反,与太宗的外甥赵克等人一并被处死。
贞观十九年正月,太宗用兵辽东,任用韦挺负责军粮运送。但他失职,导致600多艘运粮军船在卢思台搁浅不能行进,被械送洛阳革职。
沧州刺史席辩因贪污受贿,太宗命人下去亲自监督处斩。贞观六年(公元623年)九月,同州刺史尉迟敬德参加唐太宗召集的宴席,看见一个人坐于其前,怒曰,“你有何功劳,坐在我的上面”,唐太宗的堂兄弟任城王李道宗坐在他的下面,进行劝解,尉迟敬德不仅不买账,还几乎打瞎了李道宗的眼睛。
唐太宗十分愤怒,对他说,你屡屡犯法,不要咎由自取;国家的纲纪,唯有靠赏罚来维持,非分的恩惠不可能常有,你要好好反思和改正,不要留下什么遗憾。自此以后,尉迟敬德感到害怕并收敛了好多。
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冬,太宗领北伐高丽的大军回师路过易州(州治在今河北省易县),姓陈的司马将温室种植的蔬菜进献给皇帝,太宗认为这是谄媚行为,将陈司马予以免职。 从唐太宗治理国家、管理官吏的所做所为可以看出,他爱憎分明,制度严格,对国家有贡献的,绝不吝惜钱财,给予重奖;对于图谋叛乱的,一概格杀勿论;对于贪污受贿、渎职的,该杀的杀,该除名的除名,该抄没家产的抄没家产;对于谄媚的,嗤之以鼻,削除官职。
唐太宗用实际执行力来管理国家和官吏,造成良好的为政之道,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治国理政经验。
3 有一篇文言文是这样的,关于唐太宗的,大家帮忙找找《前事不远吾属之师》
戊子,上谓侍臣曰:"朕现《隋炀帝集》,文辞奥博,亦知是尧,舜而非桀纣,然行事何其反也!"魏徵对曰:"人君虽圣哲,犹当虚己以受人,故智者献其谋,勇者竭其力炀帝恃其俊才,骄矜自用,故口诵尧,舜之言而身为桀,纣之行,曾不自知,以至覆亡也"上曰:"前事不远,吾属之师也!"
释文:贞观二年三月戊子这天,唐太宗对侍臣们说:“我阅读了《隋炀帝集》这部书,文辞深奥知识渊博。隋炀帝也是肯定尧、舜而否定夏桀、商纣的,可是,他所做的事情,为什麽恰恰是相反的呢?”魏征回答说:“作为一国之主,虽然明哲智慧,通达理事,还应当不自满而能接受别人的意见。这样,有才干的人就能为你出谋划策,有勇决的人就能为你使尽力量。隋炀帝凭著他的胜人的才智,傲慢妄动,自以为是。因此,满嘴讲的是尧、舜的仁义道德,却做著桀、纣那样祸害人民的坏事,居然一点都不自觉,招致被推翻灭亡。”太宗说:“隋炀帝的事迹离现在还不远,恰好作了我们的反面教员。”
4 唐太宗论治国 的全文翻译唐太宗对侍臣说:“以前(隋炀帝)刚刚平定了京师,宫中的美女和珍奇玩物,没有一个院子不是满满的。隋炀帝仍旧不满足,并且东西讨伐,用尽兵力发动战争,老百姓苦不堪言,所以导致了灭亡。这些都是我亲眼所见的。因此我从早到晚孜孜不倦,只是希望清清静静,这使得天下平安无事。于是就能不兴徭役,谷物丰收,百姓安居乐业。治理国家就像种树一样,根基不动摇,才会枝繁叶茂。帝王能做到清静,百姓怎么会不安居乐业呢?
原文:
(唐)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5 唐太宗论弓(文言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上①谓太子少师②萧璃日:“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③,乃日‘皆非良材’朕问其 故,工日:‘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④,弓虽劲而发矢不 直’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 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 宿中书内省⑤,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太宗跟萧瑀说:“我年少的时候喜欢玩弓箭,字以为能够完全懂得其中的奥妙最近得到了数十副好的弓,拿着它们给作弓的工匠看他们说:‘这些都不是好的材料’我问他们其中的原因,工匠说:‘木心不正,那么木材的脉理都不好,弓虽然很刚硬有力但是发箭的时候无法向前发,不是好的弓’我才开始领悟到这个道理我以为我平定四方,用弓很久了,却还领悟不到其中的道理况且我掌握朝政的时日不多,得到这个道理的含义,本来就比不上对弓的了解,对弓的了解犹且得不到,更何况对于治国的道理呢?”从此以后到都城述职的五品以上的官员和中书内省官员,太宗每次召见,都给他们赐坐说与这番话,询问访察各地的事情,力求了解百姓的需要与不想要的东西,政治教育等方面的得失告诉我们他是一位很开明,能为百姓着想的君主。
本文2023-08-21 12:59:27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637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