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名医张仲景生平简介张仲景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1浏览:1收藏

东汉末年名医张仲景生平简介张仲景,第1张

张仲景,东汉南阳人。生于桓平元年,卒于献帝建安二十四年。中国是古代伟大的医学家,也是世界医学史上的伟人。汉灵帝提出孝道后,官至长沙做太守。他一生奉行古法,博采众长,集前人成果和四代精华,写出了不朽的医学巨著《伤寒论》。这本医书集理、法、方、药于一体。它是辨证论治的先驱,形成了独特的中医思想,极大地促进了后世医学的发展。

张仲景年轻时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对医学感兴趣。1996-2004年,南阳地方病流行,同一个家庭的死者相互分离,伤寒死者居第七位。

面对这种情况,张仲景毅然辞官从医,认真研究伤寒的病因和治疗方法,系统总结汉代以前的医学精华,根据自己丰富的医疗实践经验写成十六卷《伤寒论》。后来有医家称张仲景为“医圣”,将《伤寒论》作为医学经典。自魏晋以来的1600多年间,一直是学习中医的必读经典。他所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使中医独具特色。隋唐以来,张仲景的著作流传海外,在世界医学界享有盛誉。自晋代以来,有1700多位中外学者对《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进行了整理、注释、研究和发展,这在世界历史上也是不多见的。张仲景是中国文明史上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的理论造就了一代又一代名医,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时至今日,依然是“千年辉煌道教”。

著作:

1、《伤寒杂病论》(已经失传,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书中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是我国最早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诊疗专书。

2、《伤寒论》,晋代太医王叔和根据自己搜寻到《伤寒杂病论》的伤寒部分的轶文整理而成。

3、《金匮要略》,宋代王洙、林亿、孙奇等人在偶然的机会发现《伤寒杂病论》残简,将关于杂病的部分整理成册,更名为《金匮要略》刊行于世。

张仲景的著述除《伤寒杂病论》外,还有《辨伤寒》十卷,《评病药方》一卷,《疗妇人方》二卷,《五藏论》一卷,《口齿论》一卷,可惜都早已散失不存。然而仅此一部《伤寒杂病论》的杰出贡献,也足以使张仲景成为海内外景仰的世界医学伟人。

导语:张仲景是谁?想必很多人都知晓,但是相信有一部分还是不太清楚吧,那么下面就随我一起来了解下吧。

张仲景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今河南邓州市、镇平县一带)人,中国东汉伟大的医学家、世界医史伟人。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药俱备的经典,而仲景因而被后世尊为“医圣”,有庙供奉香火。

张仲景生在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其父张宗汉曾在朝为官。由于家庭条件的特殊,于是他从小就接触了许多典籍。他从史书上看到了扁鹊望诊蔡桓公的故事后,对扁鹊产生了敬佩之情。他一生勤求古训,博采众方,集前人之大成,揽四代之精华,写出了不朽的医学名著《伤寒杂病论》。这部医书熔理、法、方、药于一炉,开辨证论治之先河,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医学思想体系,对于推动医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他从小嗜好医学,“博通群书,潜乐道术。”当他十岁时,他的同乡何颙赏识他的才智和特长,曾经对他说:“君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何颙别传》)。后来,张仲景果真成了良医,被人称为“医中之圣”。这固然和他“用思精”有关,但主要是他热爱医药专业,善于“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结果。

年轻时曾跟同郡张伯祖学医。经过多年的刻苦钻研和临床实践,医名大振,成为中国医学史上一位杰出的医学家。

他是处在的东汉末年连年混战,“民弃农业”,都市田庄多成荒野,人民颠沛流离,饥寒困顿。各地连续爆发瘟疫,尤其是洛阳、会稽(绍兴)疫情严重,“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张仲景的家族也不例外。对这种悲痛的惨景,张仲景目击心伤。

据《伤寒杂病论》的序文记载,自汉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起,张仲景家族中人十年内有三分之二的人去世,其中死于伤寒 病的,占百分之七十。他“感往昔之论丧,伤横夭之莫救”,发愤研究医学,立志做个能解脱人民疾苦的医生。“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后世有医学者称张仲景为“医圣”,其著作从魏晋及今,一千六百多年来,一直是学习中医必读的经典著作。

当时,在他的宗族中有个人叫张伯祖,是个极有声望的医生。张仲景为了学习医学,就去拜他做老师。张伯祖见他聪明好学,又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就把自己的医学知识和医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而张仲景尽得其传。《襄阳府志》一书中曾赞叹:“仲景之术,精于伯祖”。

他所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祖国医学伟大宝库中的灿烂明珠,从而使中华民族的医学独具特色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自隋唐以后,张仲景的著作远播海外,在世界医学界享有盛誉。从晋朝至今,中外学者整理、注释、研究、发挥《伤寒论》、《金匮要略》而成书的已超过一千七百余家,这在世界医学史上实属罕见。张仲景是中华民族悠久文明史上最杰出的医学家之一,他的学说哺育了世代名医,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至今依然是“道经千载更光辉”。

张仲景故里涅阳位于今河南省邓州市与镇平县交界一带,每一年,民众都会自发地前来南阳医圣祠纪念、拜谒。“瞻仰医圣”、“叠纸求医”、“摸羊头”、“接圣水”等是群众主要祭祀活动内容,这一民俗活动一般持续3天。医圣张仲景祭祀活动已入选河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南阳医圣祠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存有张仲景墓及祠。

扁鹊:春秋 望闻问切诊法 。扁鹊有著作《内经》和《外经》《难经》

华佗:三国麻沸散,外科手术,留有《青囊书》。

张仲景:东汉末年,传世有《伤寒杂病论》。

孙思邈:唐 ,著有《千金方》。1孙思邈,汉族,唐朝京兆华原(现陕西耀县)人,是著名的医师与道士。他是中国乃至世界史上著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被誉为药王,许多华人奉之为医神。2张仲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称为医圣。相传曾举孝廉,做过长沙太守,所以有张长沙之称。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3李时珍(1518—1593),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州(今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蕲州镇)人,汉族,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卒于神宗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3年)。中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药物学家。4扁鹊(公元前407—前310)姬姓,秦氏,名越人,又号卢医,春秋战国时期名医。勃海郡郑(今河北任丘)人,一说为齐国卢邑(今山东长清)人。由于他的医术高超,被认为是神医,所以当时的人们借用了上古神话的黄帝时神医“扁鹊”的名号来称呼他。少时学医于长桑君,尽传其医术禁方,擅长各科。

华佗精通医术,最擅长的是外科手术。跟华佗同时候的张仲景,以擅长内科出名,尤其对伤寒病最有研究。

古代田园风景画鉴赏张仲景名机,仲景是他的字,南阳郡涅阳县(今河南省邓县东北)人。他自幼好学,博览群书,很早就以知识渊博闻名乡里。当时的读书人都忙着追逐权势,不关心民间疾苦,他不满意;当时迷信盛行,人们有了病不去求医而盲目相信巫师,他也不满意。他很早就立志要学医,为人们解除病痛做出贡献。为此,他拜同郡名医张伯祖为师,学到了老师的全部本领,在乡里间为人们治病。汉灵帝在位的时候,张仲景被选拔出来做官,一直做到长沙太守。他为官清廉,很受老百姓的爱戴。

汉献帝建安年间(公元196—219年),由于战乱频繁,瘟疫大为流行,人们病死的很多。张仲景的家族,原有二百多口人,不到十年工夫,就病死了三分之二,其中十分之七的人是患伤寒这种流行病死的。那时候所说的伤寒病,是包括霍乱、痢疾、肺炎、流行性感冒一类的急性传染病。在东汉末年,大多数医生对这种流行病还束手无策,没有对症治疗的办法,所以人们成百上千地被这种病夺去了生命。

张仲景为了解救人们的疾苦,也是受了自己家族中家破人亡的刺激,他下决心要探求出一套治疗伤寒病的办法来。他结合自己给人治病的经验,对伤寒病的各种症状都做了详细记录。还细心地询问病人及其家属,了解伤寒病发病的原因和服药以后的种种变化。经过长时期的努力,张仲景终于总结出了一整套关于伤寒病的病理、诊断、治疗、用药的理论和方法。他认为伤寒病从初起到病危,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在不同的阶段,对不同的病人,应当有不同的治疗方法。有的病人需要让他发汗,有的病人则不能发汗;有的病人应当让他下泻,有的病人则绝对不能下泻;有的病人可以用艾火灸,有的病人则千万灸不得。张仲景说:“如果不应当发汗的病人服了发汗药,那就会使病人的津液枯竭,断送性命;应该发汗的病人不让他服药把汗发出来,那就会使病人的毛孔闭塞,窒闷而死,不应当泻下的病人服了泻下药,会使病人开肠洞泄不止而死;应当泻下的病人不服泻下药,就会使病人胀满烦乱,浮肿而死,不当灸的病人一灸,就会使病人火邪入腹,加重其烦恼而死;当灸的病人不灸,会使病人冷结重凝,无法消散而死。”总之,给人治病必须弄清楚病人起病的原因,病症发展到了什么程度,曾经服过什么药,只有把这种种情况全都了解清楚了,才能对症下药,药到病除。

为了要弄清楚病人的全部情况,张仲景反对当时医生治病时墨守成规而又十分草率的做法。有些医生只是简单地问问病人哪儿不舒服,切脉的时候三个指头没有由轻到重地切,仔细辨别病人的脉象跟正常人有何不同,就匆匆忙忙地铺开纸开药方了。张仲景说,这些医生对病人如此不负责任,又怎么能治得好病呢。张仲景给人看病,很好地运用了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发明了的望、闻、问、切四诊法。望是观察病人的气色,闻是听病人说话和呼吸的声音,向是询问病人的自我感觉和饮食大小便等情况,切是由轻到重地按病人两手的脉搏,必要的时候还得按脚上的脉搏。张仲景认为只有很好地运用四诊法,并且把通过四诊得到的各种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得出病情已经发展到了什么程度的可靠结论,从而才能制订出正确的治疗方案,开出对症下药的方剂。只抓住某一个诊法得到的片面印象,就匆匆忙忙地制订治疗方案,肯定不会正确,开出来的方剂也决不会是对症的,病人服了这样的药,一定不会减轻痛苦。

张仲景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仔细研究,已经能够根据四诊分辨病人的症状是阴症,还是阳症;病在浅表,还是已经深入脏腑;是虚症,还是实症;是寒症,还是热症。这阴阳、表里、虚实、寒热,被称为中医诊断学的八纲。四诊八纲辩证施治的理论原则是中医学的核心思想。张仲景对这个理论原则的奠定,做出了极其重大的贡献。

除了伤寒病以外,张仲景对其他疑难杂病也下了很大功夫去探求治疗方法。杂病的范围很广泛,大致上以内科病为主,也包括妇科、儿科和外科等疾病。张仲景对每一种遇到的疾病都不轻易放过,下功夫去进行病因病理的研究,对已经治好的病人,也常常去跟踪追访,问他们病后有什么感觉,是否复发。张仲景治病不一定都给病人用内服药,也经常采用针灸、温熨、药摩、浸足、吹耳、喷鼻等等治疗方法。他认为对某些疾病来说,这些治疗方法的效果也许会比内服药更好。

张仲景主张有病要及时治疗,无病要及早预防。他说,预防疾病的方法是饮食有节,劳逸适当。能做到这两条,基本上就能保持身体健康,少患疾病了。

张仲景一边行医,一边总结自己的临床经验,记录行之有效的方剂。在多年行医经验的基础上,他撰著了一部《伤寒杂病论》,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经验贡献给同行。后来,晋朝的名医王叔和,在仔细钻研了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以后,把这部重要的医书分开改编成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书。《伤寒论》专门分析伤寒病的病理,提出治疗方法,附载有效方剂。《金匮要略》则是治疗各种杂病的医方汇集,载有大量药方。这两部医书都是中医的经典著作,张仲景以他自己的杰出贡献被后人尊称为“医圣”。

张仲景个人著作

  

1、《金匮要略方论》 2、《伤寒论》 3、《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的著述除《伤寒杂病论》外,还有《辨伤寒》十卷,《评病药方》一卷,《疗妇人方》二卷,《五藏论》一卷,《口齿论》一卷,可惜都早已散失不存。然而仅此一部《伤寒杂病论》的杰出贡献,也足以使张仲景成为海内外景仰的世界医学伟人。张仲景是中医界的一位奇才,《伤寒杂病论》是一部奇书,它确立了中医学重要的理论支柱之一——辨证论治的思想,在中医学发展过程中,实属“点睛之笔”。

研究著作

  1、《张仲景》 2、《张仲景用方解析》 3、《张仲景医方精要 金匮篇》 4、《张仲景医方精要 伤寒篇》 5、《张仲景方剂学》 6、《张仲景药物学》 7、《张仲景方剂现代临床应用》 8、《张仲景疾病学》 9、《张仲景方剂实验研究》 10、《张仲景方方族》 11、《张仲景养生学》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