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敦颐对儒家思想、太极拳有何重大贡献?
如果说唐朝是自先秦以后中国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那么两宋之际,则可以称之为第二个高峰期。
唐朝时期文化的辉煌,准确来说,应该是佛教文化的鼎盛期。尤其是玄奘大师从印度回来,翻译佛经,在大唐广传,再加上禅宗的兴起和其他佛教宗派的推波助澜,使佛教在整个唐文化中,起到了支撑性作用。
周敦颐
唐朝的儒、道两家虽然也有所发展,但比起轰轰烈烈的佛教运动来说,就相形见绌了。唐王朝以老子后人自居,老子传说叫李耳,李家就拉来当自己的祖宗。从学术的严密性来说,老子《道德经》还是不如佛教。最初在朝廷上,我们还能看见道士站在右边,和尚站在左边,道教还高出一头。到了后期也就拉平了,甚至让位于佛教了。
唐代有代表性的儒家人物,比如韩愈,一开始辟佛很厉害,很排斥佛教,觉得佛教是外来的学术,与儒家正统思想有差别。但是到了后期,韩愈的思想也有所改变,但是后世著文化史的人都有儒学正统的思想,认为韩愈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以排佛著名,却忽略了他后期受佛教的影响。
从中国文化史的角度上看,真正把儒家心性之学确立起来的,还是宋明理学,其开山鼻祖,就是周敦颐先生。
周敦颐先生活动在北宋经历初期战乱之后稍稍安顿下来的时期。他比苏东坡大20岁左右。在周敦颐的时代,中国文化史上的巨人纷纷同时出现,虽然他们很独立,各有其学术思想和学术建树,有时候也有争论,但他们相互都是朋友,能够互相沟通学习。
与周敦颐同时和稍晚,北宋产生了五位了不起的大儒,后人称之为“北宋五子”,他们分别是周敦颐、二程、邵雍、张载。
传说当时是“五星聚奎,上应天象”,是整个宋代人文兴盛之预兆。周子,即周敦颐,为宋代理学的宗祖,湖南道县人;他的两个学生,程颐、程颢,史称二程,学术上都很厉害。邵雍是北宋哲学家,在《易经》研究上有独到之处,人称邵子。另外一位是张载——横渠先生,其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已经成为后世儒者的励志标杆。
周敦颐生前并不太为人所知。他当过官,退休后隐居在庐山濂溪旁讲学,自号濂溪先生。二程兄弟的父亲,大理寺丞程珦在南安认识了周敦颐后,见他“气貌非常人”,与之交谈,更知其“为学知道”,便同他结为好友,随即将两个儿子程颢、程颐送至南安拜周敦颐为师受业。所以,周敦颐的学术思想,还是在二程这里发扬开来的。
周敦颐留下的最重要的学术著作是《周子通书》和《太极图说》。太极拳,太极图就是周敦颐创建出来的。
《太极图说》是对太极图进行高度凝炼的理论发挥。有些人说,太极的思想源远流长,是从老子那里就开始流传的,实际上,《易经》的思想更早。只不过把太极理论用简洁的图像表达出来,还是从周敦颐这里开始的。
章潢辑有《图书编》一百二十七卷。万历四十一年(1613),由其门人万尚烈付梓成书。其中,前九卷列易图百余幅(卷二十二、二十三、五十九、七十一、七十二、七十三、七十四、一百十六、卷一百十八又列易图二十余幅)。
章潢所辑易图多出于宋朱震、杨甲、朱熹,元张理、吴澄,明初赵撝谦、韩邦奇等人易图学著作之中。卷一“太极河图洛书易卦象总叙”,首列《古太极图》(本出赵撝谦《六书本义》之《天地自然河图》),曰:“惟是图也不知画干何人,起于何代,因其流传之久名为古太极图焉。”次列《古河图》(吴澄所谓龙马旋毛“河图”),曰:“此图与世所传之图异,故名古河图。”次列朱熹十数《河图》,次列《古洛书》(吴澄所谓灵龟诉甲“洛书”),曰:“此书与世所传之书异,故名为古洛书。”次列《洛书》(朱熹九数《洛书》),次列《太极河图》(于其所谓“古太极图”之内画有黑白点“河图”之图),曰:“此图即河图也。”次列《河图八卦》(四九配兑乾、五十配坤艮、一六配坎、二七配离,三八配震巽之图),次列《河图天地交》与《洛书日月交》二图,次列《河图参两参伍图》与《洛书参伍参两图》。所附论说大旨谓“太极”不过是“阴阳之浑沦”,诸图皆在其范围之中,“太极图”为体,“图书、先后天图、易卦、大衍”则皆为“太极”之用。又谓“河图洛书在伏羲时己并出”,主圣人“则龙马之旋文画之为图,则灵龟之坼文画之为书,非则河图洛书以画卦”之说。辩“古河图”曰:“言古以别夫今也,周子太极图圈象本空,下图阴阳互根、五行相生,又指其中空圈为太极,虽与此图互相发明,未若此图原画自古先圣帝,更浑涵耳。”前曰“不知画于何人起于何代”,后则曰“原画自古先圣帝”,相互矛盾。是卷所论乃本朱熹《易学启蒙》“本图书第一”体例,冠“古太极图”于卷首而推衍之。由此则知所谓“古太极图”、“古河图”、“古洛书”之名皆起于章潢。其所谓“太极河图”即是“河图”,其所谓之“古太极图”则是本“天地自然河图”而来。卷二“易总论”,列《日月为易》图(本出《周易图》)、《先天画卦图》(即后来赵仲全《道学正宗》所谓之《古太极图》)、《先天八卦次图》(乃朱熹小横图之衍图)、《先天八卦横图》(朱熹黑白位横图)、《先天八卦方位》、《伏羲六十四卦次序横图》、《先天六十四卦圆图》、《先天六十四卦方位之图》、《六十四卦方图》、《六十四卦内方外圆图》(即邵雍《先天图》)、《后天八卦次序》、《后天八卦方位图》、《后天八卦方图》、《周易序卦图》、《先天以圆涵方图》、《后天以方涵圆图》、《太极六十四卦图》(自注“此图即先天圆图次序”)、《八卦竖图》、《外先天内后天八卦图》、《先后中天总图》、《太极先天后天总图》。又附录胡方平《易学启蒙通释》之《伏羲则河图以作易图》、《大禹则洛书以作范图》、《先天八卦合洛书数图》、《后天八卦合河图数图》四图,曰:“录兹四图者何惧其易以惑人也。然易非取则河图、范非取则洛书,何以证之系辞谓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是则龙马身中旋文五十五数以为图,则灵龟甲上直文四十五数以为书也。又谓庖牺仰俯近远,于是始作八卦,何尝则之于河图洪范谓禹治洪水,彝伦攸叙,故天锡以九畴,何尝语其则之洛书耶至以易卦分先天后天可也,宁知‘大哉乾乃统天,至哉坤元乃顺承天’,虽以乾坤分先后天无不可者,乃云先天八卦合洛书数、后天八卦合河图数,未免以图书之数分先后天矣。”又曰:“其说以洛书属先天、河图属后天,其穿凿附会自见。”是卷乃本《易学启蒙》“原卦画第二”体例增图而推衍之。其就《先天画卦图》曰:“此图人谓蔡元定得之蜀隐者,秘而不传,指此为河图,此亦不可考,吾惟验诸造化而已矣。”所谓蔡元定于蜀得易图事,实为子虚乌有,季本已考之在先,所谓“验之造化”,则又不知此图实为朱震《八卦纳甲图》或杨甲《伏羲八卦图》之衍图。其论可取之处在谓伏羲仰观俯察远求近取以画八卦,不可取之处则在谓伏羲则旋毛和坼甲图画黑白点“河图”与“洛书”,是说“圣人”先则之旋毛、坼甲画图与书,然后再则之图书画卦。卷三“六十四卦反对总叙”,列“反对层叠”诸图(上下经各十八卦之“序卦图”、“十二月卦图”、“八卦不变图”、“八宫世系图”、“八卦变六十四卦图”、“八卦成列象爻变动图”、“六十四卦变通之图”等),论《序卦》之卦序曰:“自乾、坤至小畜、履,六卦层叠亦如一卦,统三十六卦言之,上经由乾、坤至小畜、履,初画也,由泰、否至噬嗑、贲,二画也,由剥、复至离,三画也,内卦备矣;由咸、恒至损、益,四画也,由夬、姤至渐、归妹,五画也,由丰、旅至既、未济,六画也,而外卦成焉。可见六六、四九总只如一卦也,徒知八八六十四皆以六画而成卦,不知六六三十六乃先圣无言之易也,岂深于易者哉况上经首乾、坤,而屯、蒙、需、讼、师、比,皆坎用事,坎得阳之中,乃阳中之阳也,至泰、否则乾、坤既交,而同人、大有、谦、豫,皆离用事矣,然阴犹得中,其阳中之阴乎下经兑、巽、震、艮则皆偏阴偏阳,而乾、坤、坎、离咸在其包括之中,尚为阴中之阳也,至夬、姤、萃、升之后,不复见有乾、坤,非阴中之阴而何然咸体艮居内,未济坎居内,震、艮二纯卦居巽、兑之先,其尊阳抑阴之意,又自寓于中也。”此“序卦有理”说乃本萧汉中分六节说而来,至谓分六十四卦为六节而成一大六画卦,则为章潢之发挥。卷四为“天地没位诸图总叙”(多采张理《易象图说》之图),曰:“是卷之所载者,虽未列于经传,然前辈据易卦为之布列,亦自有深意存焉。”卷五“乾坤易简诸图总叙”(多采杨甲《六经图》之图),曰:“是篇因先儒之所图者,采而编之,皆所以发明孔子赞易之意也。”卷六论“大衍之数”,曰:“图书数之原,蓍策数之衍,要皆出于天,而圣人无所作为其间也。”卷七则列“太极”与河洛衍图及韩邦奇《易学启蒙意见》诸图,有“昔者伏羲则图以画卦也,见河图之数阴阳具备,有大极之象焉,分其奇偶以为两仪,又分之为四象,又分之为八卦。自本而末,由干而枝,脉络分明,各有统属也,皆自然也。若谓离、震、艮、坤阴之老少,主静而守其常,乾、兑、巽、坎阳之老少,动而通其变,斯乃以卦义而配图,非则图以画卦也”、“河图之数五十有五,洛书之数四十有五,观天数五十,地数五十,其数百蓍生,应之大衍天之用数”、“图书者,倚数之大原,卦画之准则也”、“图生于数,数生于太虚,太虚生于元气之一窍。观于窍而知天,观于天而知数,观于数而知图”、“则河图以作易,其数之所以起乎数之起不过一阴一阳之道而已,易道之所以一阴一阳者,不过以奇偶之数互为分且合,以生且成而已”、“孔子作大传,不存河图,而特存天地之数者,示其有得于数则图在其中矣”、“数之生象者,先天也,象之生数者,后天也。先天者,生物之原也,后天者,成物之始也”之论。又其“太极先天后天大衍河图洛书总论”曰:“昔庖牺氏仰观俯察,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远取知天地万物皆具太极、两仪、四象、八卦之理,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有八卦横图,有八卦圆图,有六十四卦横图,有六十四卦方圆图,所谓先天之易也。圆于外者为天,方于内者为地,天地交而万物生。乾生三男,坤生三女,反易互合六十四卦,各变为六十四而后天之生生无穷焉。天地之生生不以象示,于是幽赞于神明而生蓍,则河图洛书以作大衍。”此论不以河洛图书为八卦制作之本,是为有见。然其以《周易本义》大小二横图与大小二圆图为“先天之易”,又真以为“伏羲”之所作,则见其读书有未到处。卷八总论“焦赣京房扬雄卦图”、“洞极元包潜虚”、“经世声音律吕图”、“周子太极图”(取朱熹改造之图)等,大旨是“录其梗概”而论说。其论《周子太极图》曰:“周子太极图中谓‘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乃一篇之要旨也”、“世之学者不论其仁义之谓何,不论仁义之谓何,止曰主静、主静云,曾谓离却定之中正仁义,而一于主静,便可以立人极欤”此卷所列《复姤临遁泰否六卦生六十四卦图》,图说:“是图乃康节之师李挺之所传,河阳陈氏得之康节。是图可信,不独八卦能生六十四卦,又旁通以相生得此,然后易之彖辞可知其所从来,所谓象学也。”乃是原出杨甲《六经图》之图,只不过变画作圆图而已。杨甲所列图则是据朱震所列李挺之《六十四卦相生图》演变而得,并非李挺之所传之卦变本图。卷九列一《易逆数图》(即其所谓“古太极图”上标以“先天八卦”之图),曰:“此图即前先天卦图,此则自逆数言也。……自乾之纯阳历兑离以至震之一阳,自坤之纯阴历艮坎以至巽之一阴,非数往之顺乎由震之一阳历离兑以渐至纯阳之乾,而阳极阴又将姤,由巽之一阴历坎艮以渐至纯阴之坤,而阴极又将复矣,非知来之逆乎可见易数皆未来生生不穷者也。”此说深得邵雍“逆知四时之谓也”说之本意,又评朱熹“半顺半逆说曰:“此易之道也,故总以逆数言之,况数其已往知其将来,理本一致,而阴阳顺逆之数无端,恶可以一图八卦,截然分半边为数往、半边为知来哉”此评确然有见,为朱熹之后第一位能对邵雍《先天图》正本者(朱熹对由大横图所得之《先天图》是半顺半逆,是逆知二时、顺知二时,而邵雍《先天图》是由卦变之法而得,故有“逆知四时”之说)。
章潢《图书编》辑前人之图而不照录前人之说,所辑之图又多以己意更改其图名,此与当时杨时乔、钱一本等抄图抄说成书体例不同。其辑图之多及归类论说,可谓有明一代集易图之大成者。
周子即周敦颐(101755~1073),字茂叔,号濂溪,汉族,宋营道楼田堡(今湖南道县)人。北宋著名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1周敦颐,宋营道楼田堡(今湖南道县)人,北宋著名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宋明理学开山鼻祖。“两汉而下,儒学几至大坏。千有馀载,至宋中叶,周敦颐出于舂陵,乃得圣贤不传之学,作《太极图说》、《通书》,推明阴阳五行之理,明于天而性于人者,了若指掌。”《宋史·道学传》将周子创立理学学派提高到了极高的地位。[“两汉而下,儒学几至大坏。千有余载,其父周辅成(亦名怀成)于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因六举以上特奏名赐进士出身,曾为贺州桂岭县(今广西贺县)知县,后赠谏议大夫。北宋天禧元年(公元1017年),时任桂岭县令的周辅成的儿子周敦颐降生在当时的桂岭县县衙。周敦颐自幼“信古好义,以名节砥砺”,青少年时期在桂岭读书求学,然后在桂岭循级应科举考试而直取进士。天圣九年(公元1031年),周敦颐14岁,其父病逝。周敦颐著有《周子全书》行世。周敦颐曾在莲花峰下开设濂溪书院,世称濂溪先生,濂溪书院是他讲学的讲坛,他的学说对以后理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周敦颐是把世界本源当做哲学问题进行系统讨论的鼻祖。
1 无极生太极的原文
天地初开,一切皆为混沌,是为无极;阴阳交合,阴阳二气生成万物是为太极;清者上升为天,浊者下沉为地,分为东,南,西,北四方,每方各有一神首镇守,东方青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是为四象;智者伏羲,凭日月升降悟出乾坤之奥,从而创出八卦,分为乾,坤,艮,震,巽,坎,兑,离,由八卦图又衍生出八门,休,伤,生,杜,景,死,惊,开。
解释:无极即道,是比太极更加原始更加终极的状态:无极,本来是老子用以指称道的终极性的概念。《老子》第二十八章∶「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於无极。」这是第一次出现无极的概念。
全段意思是说∶虽知道洁白,却安守於昏黑,便能做天下的模式。能做天下的模式,永恒的德性不相差失,性回复到不可穷尽的真道。
所以无极的原义就是道,指道是不可穷尽的。以后道门人士,都是在这一意义上使用无极的概念,但在不同场合引伸的侧重点稍有不同。
庄子在《逍遥游》中说“无极之外,复无极也。”意思是世界无边无际,无穷之外,还是无穷。
无极便是无穷。汉代的河上公《老子章句》认为复归无极就是长生久视。
依道门观念,与道相合,才能长生久视,因此将无极解释成道,或者解释成长生久视,是一致的。
2 关于太极的诗句太极诗歌:1 撑开一片天,划出一道云。
欲求阴阳理,入我太极门。2 学武先做人,忠厚为根本。
中华太极门,正气满乾坤。3 多少辛苦夜,学练内家拳。
不为浮名累,但为太极玄。4 太极历史久,代代相承传。
海外多迷醉,国人应自怜。5 太极治百病,活络筋骨通。
防身能自卫,螺旋妙无穷。6 初学架端正,再求气韵生。
习文兼习武,功到自然成。7 虎为百兽王,百米四五秒。
入园无忧患,羊来四处逃。8 圈养寿命短,山野生命长。
劝君多运动,太极宜健康。9 摔碎中药罐,练拳成宗师。
病弱先通络,何须问名医!10莫怨读书少,书少亦能拳。生活尽法理,人忆杨露禅。
11春雨含温润,秋风呈干裂。吐丝何其缓,闪电何其疾!12学拳莫急功,三年一小成。
大多四五月,学者杳无踪。
3 有关太极的诗句1、白云山下泠泠水,自在人间太极图。
译文:白云山脚下泉水激石泠泠作响,人间自在太极图。 出自:宋代 文天祥《赠彭别峰太极数》 2、太极未分混沌,两仪已非其中。
译文:太极就是天地未开、混沌未分阴阳之前的状态。 出自:元代 王惟一《西江月·太极未分混沌》 3、太极才分,鸿濛凿破,云收雾开。
鸿蒙凿破天,太极才能分,云收起来,雾散开。 出自:宋代 夏元鼎《沁园春·太极才分》 4、六经宇宙色无际,消得斯文一贯穿。
万水混茫潮约海,三辰焕烂斗分天。 译文:六经宇宙色无边,消得斯文一贯穿。
各种水混模糊潮约海,三辰焕烂斗分天。 出自:宋代 陈起《夜听诵太极西铭》 5、白日何短短,百年苦易满。
苍穹浩茫茫,万劫太极长。 译文:白天何其太短暂,百年光阴很快就过去了。
苍穹浩渺无际,万劫之世实在是太长了。 出自:唐代 李白《短歌行》。
4 形容太极的诗句1 撑开一片天,划出一道云。
欲求阴阳理,入我太极门。2 学武先做人,忠厚为根本。
中华太极门,正气满乾坤。3 多少辛苦夜,学练内家拳。
不为浮名累,但为太极玄。4 太极历史久,代代相承传。
海外多迷醉,国人应自怜。5 太极治百病,活络筋骨通。
防身能自卫,螺旋妙无穷。6 初学架端正,再求气韵生。
习文兼习武,功到自然成。7 虎为百兽王,百米四五秒。
入园无忧患,羊来四处逃。8 圈养寿命短,山野生命长。
劝君多运动,太极宜健康。9 摔碎中药罐,练拳成宗师。
病弱先通络,何须问名医!10莫怨读书少,书少亦能拳。生活尽法理,人忆杨露禅。
5 太极拳中太极的意思太极是阐明宇宙从无极而太极,以至万物化生的过程。
无极即道,是比太极更加原始更加终极的状态,两仪即为太极的阴、阳二仪。太极一词最早见于《易传 系辞上》。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无极之义,空空洞洞,混混沌沌,无一物而包万物。
由无极而现有极,遂太极生焉,阴 焉。太极拳是“太极”的一种派生事物,不等于是“太极”。
太极拳的动静,只是“太极”动静的一种,不是“太极”的其他动静或全部。 太极拳是有形有质,是形质相成的体育运动项目。
所以太极拳的传授不能只讲形,不讲质。既要讲形又讲质,做到形质兼备。
这个问题要从历史上对太极拳最早立论概括说起。 太极拳宗师王宗岳在其《太极拳论》开篇说:“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动之则分(开),静之则合”。
这段话有多层含义。其中“动之则开,静之则合”,是太极拳最早最高的精辟概括。
[1] 太极拳之理虽屡有阐发,但纵横以观之,习者芸望 明师绝少。那掩关自守者有之;将那精微所在深自秘惜,学子皆不得见;功力所限;对拳理精意管窥蠡测者有之,以此类孔见为据修炼则误已,倘竟以此传授则误人;于拳理懵然不知者亦有之,却说玄弄虚,言不及义,则更是贻害无穷。
陈式太极拳宗师陈公发科、心意六合门宗师胡公耀贞两位武术大师,以其毕生的精力和智慧体悟和实践着太极拳之真。冯志强先生得天独厚师从两位大师,将两位大师的倾授融会贯通,以自身对太极拳的深刻理解,对传统的陈式太极拳成功地进行了继承和发展,创立了深刻反映万物本象的心意混元太极拳(简称混元太极拳)。
混,取万物万象意;元,为初始根本之意。冯先生将自己的真知灼见,贯彻到功法和拳法之中,以造福人类之心,毫无保留地奉献于世。
我们的世界,是运动的世界。亿万年来,自然界中,日经月行,星环辰绕,莫不循圆以为轨道;水滴而形珠,石磨而状卵,石滚水注,莫不符合圆的规律;禽兽的扬降与走跃,也莫不留下圆弧之轨迹。
人类发展了科学技术,而察今日飞机之螺桨,车辆之转轮;电动之机械,乃至物质之微观结构,同样无一脱离圆的运动。直线是无限大的圆之一段,点即是无限小的圆,螺旋则是国与其它因素的合成。
圆运动乃是万物运动的本质,乃是乾坤大道。「太极」一词,兹引录国际君友会王爱君「太极大义」于下:初见于「周易系辞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汉儒郑玄作「周易注」,以为:「极中之道,淳和未分之气」盖「太极」一方面为最高至当之理,即所谓「极中之道」;一方面又为天地未判之前混一之元气,即所谓「淳和未分之气」。其符号,最初作「一」,天地万物,皆源于此。
故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释「一」云「惟初太极,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三国吴人虞翻「周易注」亦云:「太极,太一也。
」此皆太极之初义。其说与老子所言:「道生一,一生二。
」相若。晋人韩康伯作「周易系辞注」,云:「夫有必始于无,故太极生两仪也。
太极者,无称之称,不可得而名,取有之所极,况之太极者也。」盖本老子「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之说以释太极也。
宋儒周敦颐作「太极图说」云:「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
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盖以为「极」者,宇宙万有之终极,亦即「绝对」。绝对乃遍在,初无形体可言,亦无名相可依,故曰「无极」。
然亦不妨其为普遍、绝对之终极,故曰:「无极而太极」也。「太极」属本体界,永恒之中,涵有动静两潜能,而其外貌是静。
至其发生功能,则入于现象界。其始为动,动之反为静,静又复动,如钟摆然,彼此相续,无有已时。
「互为其根」:即指此义。盖中国传统哲学,自「易以道阴阳」以还,即欲以一最高原理,说明宇宙现象之变化。
而最简单直捷之方法,莫若以两相对待之现象,如动静、刚柔、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出于同一本源,为能挈要提纲,而有条不紊。周敦颐以太极涵动静二力而生阴阳,即其比较详明而有系统之说也。
朱熹形上之学,以周敦颐「太极图说注」为根本。尝作「太极图说注」,以为:「极是道理之极至,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
」又释「无极而太极」之义云:「太极云者,合天地万物之理而一名之耳。以其无器与形,而天地万物之理,无不在是,故曰,无极而太极;以其具天地万物之理,而无器与形,故曰:太极本无极。
」是以「无极」为形容词,为无器形之义;「太极」则为名词,乃天地人物之终极原理;亦即天地人物之理之总体。此终极原理落于天地人物,则天地人物各有其极。
故朱子又云:「太极只是个极好至善底道理,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朱子「语类」亦云:「太极只是天地万物之理。
在天地言,则天地中有太极;在万物言,则万物中各有太极。」太极之义,于兹大明。
1“太极”一词在文言文中是表示“太空的中心”的意思。代表着上古华人对宇宙大爆炸之后状态的抽象理解。
现代科学认为:大约135亿年前,无极的混沌状态起波澜,不知名的物质相互碰撞,碰撞使不知名的物质产生磁性,磁性又使不知名物质相互吸。
6 什么是太极太极在道家一般是指宇宙最原始的秩序状态,出现于阴阳未分的混沌时期(无极)之后,而后形成万物(宇宙)的本源。
就迄今所见文献看,初见于《庄子》:“大道,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后见于《易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庄子之后,后世人们据《《周易·系辞》相关“太极”的论述而逐渐推演成熟的太极观念,着实吸收了庄子混沌哲学的精华。
同庄子浑沌哲学一样,太极观念这种迷离恍惚地看待万事万物的现象和本质的人生态度,以及这种思维方式本身,实则包涵着清醒睿智的哲思,其终极目的是希望人类活动顺应大道至德和自然规律,不为外物所拘,“无为而无不为”,最终到达一种无所不容的宁静和谐的精神领域。
7 太极图说的原文解析无极而太极。
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
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
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
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唯人也得其秀而最灵。
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
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
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
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
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上篇第一节:自无极而太极。周子原书有‘自’,朱熹删订之。
是知无极无自故。极,言对待之极至也。
与‘仪’类同,然仪以用身外易知,极乃天地造化之极,有自于其中,难以言也,故异之。无极,极化谓太极,去极化达无极。
两极并举,对立之成也。两极调和谓中,然中庸,非此无极也,中庸之尽也必以此,故以异乎彼者言之于道源也。
道者万物玄同圆觉之修,尽归者此无极也。所谓无极,即非无极,是谓无极,而凡夫之人贪着其事;所谓凡夫者,即非凡夫,是谓凡夫。
梁武帝问李兴业“太极”有无,李以“易有太极”对曰:“是有”。邵雍曰:“太极既分,两仪立焉。”
“一气分而阴阳判。”(《观物外篇》),刘牧曰:“太极者,一气也。
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一气所判,是曰两仪。”(《易数钩隐图》)无极而太极,不明此而修者,必不得至易之门,谨此。
第二节: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
分阴分阳,两仪立焉。太极动而生阳,是本自非动也。
本自非动不谓静,有以别于后之谓静也。一动一静,各一其性而言之也,以象观之谓一阴一阳。
若非一之,则其一体而运,非相,非非相。为以一之,故得互为其根,成就两仪。
两仪立,阳变阴合,化中偏正,万象成焉。第三节: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
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阳变阴合,化中偏正有差,万象成焉。
如于道经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三乃阴阳归极中也,偏正出万象。五气(气):水、火、木、金、土。
四时(质):木、火、土、金、水。气质并行,是生万化也。
五行一阴阳也,……:此明于生化之道,破五形相归阴阳,阴阳非相即归太极,极亦非,是则无极。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
一其性者是取定相而定之,故有以分之;所谓定相,即非定相,故得五行之周行也。第四节: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无极之真者,非动,非非动之体也。二五者,五气、四时也。
二五之精者,精微稽极,感化之体也。妙,玄玄所成也。
通书之言‘几’者,当谓于此。凝,凝滞,是成相体也。
乾坤、男女,分列《周易》上、下篇。序卦传有以述焉,是明于此四者,非二也。
道,乃述于此图上下通达之行也。故‘一阴一阳之谓道’,是明其行行之谓也。
第五节: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二气者:乾坤,天地之气也;男女,阴阳之气也。
化生万物之理,乃二气变合之道也。生生之谓,乃各为阴阳、天地之效而变化也,是得无穷。
所谓天地、男女者,即非天地、男女,是谓天地、男女。第六虚节:上述五节,可列五行欤?下亦一五节,其亦可列一五行欤?存之。
下篇第一节: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
上篇言大象,此处究小宇也,形异理同。惟人者,自居故成万执。
灵秀为人,得者可造化,可成归。一形一神,神变形合。
善恶秉阴阳,万事类万物。感动者,‘非幡非风,仁者心动’也。
此可谓‘生生’。第二节: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
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人极类太极。
人极之先,不惟人得之。中正,何非中庸,法于无极。
仁义乃成生生之易, 法于阴阳。非动,非非动之体,有似于静,故主静焉。
天地、日月、四时、鬼神,圣人合之,成三之蕴也。调和之,尽象穷理。
此可谓之‘离明’。第三节: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
吉凶生大业。定吉凶者,明悖逆顺成也,以之一人性。
此可谓‘顺逆’。第四节: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天地人三才立矣,行于大化。
言道者,乃以明道之所成与归欤?!原始,还原本始。反终,返终也。
终始本一,至矣。死生之说,历死生修者知之,吾等不知也。
知之修练,谓之圣人。此谓‘修道’。
第五节:大哉易也,斯其至矣大者达也。易者死生反类之变也。
本立而道生。斯,化道也。
其,通途。至,一行也。
矣,止于至善。此谓‘无形’。
第六虚节:全书二百五十字,去一自,二百四十九字。图与书:形而上者谓道,形而下者谓器。
余续博注原图本是“动阳”与“静阴”,而。
8 形容太极的诗句有哪些宋·白玉蟾 《题鹤林宫》王邓诸公焉在哉,云屏烟嶂锁苍苔。
大千国土无双客,第一洞天游两回。太极光阴忘甲子,九霄云气接蓬莱。
桑田海水今如许,劳得朝猿暮鹤哀。2宋·白玉蟾 《泰定庵》太极函三性,千灯共一光。
猿啼庐阜月,雁叫洞庭霜。 夜半冰生水,风前麝出囊。
吾师知个事,念念守中黄。3现代·佚名 (诗歌类)学武先做人,忠厚为根本。
中华太极门,正气满乾坤。 4现代·佚名 (诗歌类)多少辛苦夜,学练内家拳。
不为浮名累,但为太极玄。 5现代·佚名 (诗歌类)太极历史久,代代相承传。
海外多迷醉,国人应自怜。形容太极拳的词语、句子有哪些?柔中带钢、绵里藏针、钢柔并进、以柔克刚、轻灵圆活、松柔慢匀、开合有序、刚柔相济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然非用力日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虚灵顶劲,气沉丹田。
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乎,壮欺弱,慢让快耳。
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立如秤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而。
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 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本文2023-08-21 13:21:02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638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