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雍正继位后,他的兄弟名字中的胤改成了允?有人说避讳,但其他皇帝没有这种情况啊。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1浏览:1收藏

为什么雍正继位后,他的兄弟名字中的胤改成了允?有人说避讳,但其他皇帝没有这种情况啊。,第1张

其实也是有的,只是形势不一样。比如乾隆叫弘历,他的弟弟弘昼、弘曕等看起来没避讳,但实际上当时他们的“弘”字是不能写最后一笔的。乾隆后面嘉庆那一辈,乾隆是太上皇,他觉得永字太常见,如果避“永”字社会上犯忌讳的会太多,所以就让嘉庆把永琰改成了颙琰,相当于嘉庆避其他兄弟的讳了;道光只能按嘉庆的模式来,自己把绵宁改成了旻宁。咸丰以后就不避了。确实,明朝皇帝避讳是只避第三个字,不避第二个字的。雍正给兄弟们改成“允”,可能是有显示自己的权威,压老八老十四那些不服气的弟弟们一下的意思。

明朝是按辈分取名,明朝皇帝第二个字是朱元璋取好的辈分不避讳,其他朝代基本都是避讳的李世民,就避讳 “世”“民”两字赵匡胤,避讳“匡”,让弟弟 赵匡义改名赵光义清朝皇太极是满族名的汉译,那时满族没有汉化,不讲究避讳,如努尔哈赤的 2个弟弟分别叫 舒尔哈齐和雅尔哈齐顺治入关后开始汉化,学汉族避讳,康熙更是学汉族排辈分取名,所以雍正登基后兄弟中的“胤”字全都改成“允”字但是乾隆登基后,怕改名麻烦,开始规定后代辈分用字不在避讳,乾隆的兄弟们 弘时 弘昼 都不曾改名以后的嘉庆、道光、咸丰几朝都不在更改辈分用字

康熙六十一年,诚亲王胤祉上疏,援例陈请将诸皇子名中胤字改为允字。雍正帝胤禛即位后,为避名讳,除自己外,其他皇兄弟都避讳“胤”字而改为“允”字排行。改为允字,主要是因为音比较接近,但允字本身有认可、信义的含义。

胤是清朝皇室字辈,雍正帝爱新觉罗胤禛即位后为避讳,诸皇子名中“胤”字辈的,改为“允”字(单单十三子胤祥死后雍正将“胤”字还给了他这个终生对他忠心耿耿的弟弟)。

皇长子爱新觉罗·胤禔,固山贝子,原名爱新觉罗保清。

皇次子爱新觉罗·胤礽,(废)皇太子,赠理密亲王,原名爱新觉罗保成。

皇三子爱新觉罗·胤祉,诚隐亲王。

皇四子爱新觉罗·胤禛,雍正皇帝。

皇五子爱新觉罗·胤祺,恒温亲王。

皇六子爱新觉罗·胤祚,幼殇。

皇七子爱新觉罗·胤祐,淳度亲王。

皇八子爱新觉罗·胤禩,原封廉亲王,后废。

皇九子爱新觉罗·胤禟,雍正四年八月二十七殁。

皇十子爱新觉罗·胤俄(礻我),辅国公。

皇十一子爱新觉罗·胤禌,幼殇。

皇十二子爱新觉罗·胤祹,履懿亲王。

皇十三子爱新觉罗·胤祥,怡贤亲王。

皇十四子爱新觉罗·胤禵,恂勤郡王,原名爱新觉罗胤祯。

皇十五子爱新觉罗·胤禑,愉恪郡王。

皇十六子爱新觉罗·胤禄,出继承泽亲王硕塞之后。

皇十七子爱新觉罗·胤礼,果毅亲王。

皇十八子爱新觉罗·胤祄,幼殇。

皇十九子爱新觉罗·胤禝,幼殇。

皇二十子爱新觉罗·胤祎,简靖贝勒。

皇二十一子爱新觉罗·胤禧,慎靖郡王。

皇二十二子爱新觉罗·胤祜,恭勤贝勒。

皇二十三子爱新觉罗·胤祁,诚贝勒。

皇二十四子爱新觉罗·胤秘(礻必),诚恪亲王。

扩展资料:

其实清朝从康熙开始就已经是改名的典范:

康熙名玄烨,兄弟玄改元。

雍正名胤禛,兄弟胤改允。

乾隆名弘历,兄弟弘改宏。

嘉庆名颙琰,兄弟顒改永。

道光名旻宁,兄弟旻改绵。

其实清朝皇室的人名,原本就沿袭了满洲族人的旧俗,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讲究,不像汉人那样讲究辈分、注重偏旁。所以我们看到早期皇室人名多是从满文名字翻译成汉音字而成的。

最直接的例子,比如多尔衮,满洲原名叫Dorgon,意思是“獾”,一种形同野猪的动物,这名字够难听吧,不过入关之前,他的名字还曾被译作“多铎”,这一看就是个更不走心的翻译,但他本人也没太在意。后来汉人大臣将其改译为“多尔衮”,才显得威武霸气起来。

康熙崇尚儒家学术,尤其服膺理学,在强烈重视家族伦理的观念下,他在康熙二十一年完全实行汉人的命名制度,编出子孙排行用字,并拟定人名另一字的偏旁,以示亲疏远近。

他下令以“胤”字作为其儿子一辈的排行,而排行下一字用“示”字旁,因此他将后来排名皇长子的保清改名为“胤禔”,保成(皇太子)改名为“胤礽”,其它皇子也以胤祉、胤禛、胤祺、胤祚等等命名。

康熙在位六十一年,皇子皇孙们太多,他甚至还为他的孙辈和曾孙辈预定了行辈用字和偏旁,清朝皇室人名的汉化基本完成。康熙又实行了“敬避御讳”制度,在康熙时代,凡是与“玄烨”二字相同的都要避用。最著名的就是当时北京城的“玄武门”改称为“神武门”。

待到雍正继统,这位强调“天无二日,国无二主”的君主在兄弟们的名字上就做起文章。陈捷先先生说过,雍正可能暗示了宗人府官员,让宗人府官员递上一个奏章,称“亲王阿哥等名上一字,与御讳同,应请更定。”

雍正对这个报告没有决定,而是退一步说,“名讳由圣祖钦定,不忍更改”,“礼部宜奏请皇太后裁定”。转了一圈下来,雍正才下达一道圣旨,“朕曾奏闻皇太后,诸王阿哥名上一字,着改为‘允’字。”而当时康熙皇帝驾崩才一个多月,观感上确实不太好看。

参考资料:

-胤

雍正为什么要改哥哥的名字?雍正脱颖而出,在战火纷飞的九龙取得皇位后,开始处理几个兄弟的事情,包括自己的亲弟弟改名。那么雍正为什么要改哥哥的名字呢?秘诀是什么?下面小编就来告诉你雍正为什么要改哥哥的名字。

这是对古代帝王禁忌的一种尊重。在过去的封建社会,对长辈和尊者的称呼有很多禁忌,比如对长辈和尊者的不敬。作为九五,皇帝的名字一般人都不提,更别说一样了。以前科考写文章,和皇帝同名的字都要缺笔或者用近音字代替。比如古代“深黑”就是清朝康熙年间的黑。

太子一旦当了皇帝,就要把和兄弟们等级相同的字改过来,有的还要改自己的。比如嘉庆皇帝的本名“勇聪”,当了皇帝之后就改成了“犰狳”。

什么时候开始改名的?

改弟弟的名字,是新皇帝即位后为避其名而改的,雍正不是唯一这么做的皇帝。禁忌始于康熙:

康熙的名字叫,他的哥哥把“玄”改成了“元”

雍正被封为,其弟改“殷”为“云”

隆明李鸿,兄改“弘”为“弘”

庆祝著名的犰狳,哥哥把“骈”改成了“永远”

道光的名字叫睢宁,哥哥把“闽”改成了“勉”

古人有个禁忌习俗,就是不能直呼皇帝、长辈、圣人的名字。写文章或书时,遇到与上述人物同名的文字,只好用其他文字或其他方法代替。这种习俗起源很早。根据公羊传年的记载,春秋年孔子著作的一个重要原则是“讳为尊者,亲为贤者”。后来经过长时间的适用,这种习俗不仅要求禁忌的场所越来越多,而且很多朝代的皇帝都规定了禁忌的范围和方法,使人们不得不遵守,否则会受到惩罚甚至斩首。于是,禁忌就成了一种法律,人们不得不高度重视。

比如秦始皇的名字叫嬴政,“正月”改成了“端月”;东汉光武帝名刘秀,“秀才”改为“冒菜”;唐太宗以民为名,唐人以“戴”字代“师”,以“”字代“民”,而“观世音”字略称“观音”,“民布”字改称“户布”。乾隆的圣旨里不允许有“五福”二字,是为了避开顺治皇帝福临的名字。有时候我们甚至要避开皇后的名字,比如吕后的山鸡。朝臣遇到野鸡,都要改成“野鸡”。另一个例子是唐代诗人杜甫,他的父亲名叫杜宪。杜甫为了避讳“仙”字,一生写诗,却从未在诗中使用过“仙”字。他妈妈叫海棠,杜集没有海棠诗,也没有妈妈的名字。再比如苏轼祖父的名字“许”,意思是“许”字是忌讳的,所以苏洵没有写“许”字,把写的地方改成了“殷”。苏洵的儿子苏轼也没有用“许”字代替。

那么,中国历史上有多少地址和人物因为忌讳而改名?从乐奎目前的情况来看,可谓数不胜数。下面挑选一些知名人士,和大家聊聊已经改名或者已经改名的地址和人物!

1滁州荆州

秦始皇的父亲名叫子楚,于是将楚国原来的疆域“楚”改为“荆”,滁州改为荆州,完整记载于史记秦始皇本纪年。这种法律有依据吗?原来“楚”是一种灌木的名字,在南方江汉谷的山区很常见。可以做柴火等用途,人离不开它。古有“楚”谓之“荆”。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荆楚大地”。

广州周帆、广陵江都

据公元隋书地理志年的记载,为了避开皇帝的禁忌,几十个带有“广”字的城市名称被一下子改了,其中就包括广州,广州被改名为。此外,广饶县改为东海县,广安县改为延安县,广都县改为双流县,光华县改为河池县,广灵改为江都等。也许杨光的名声不太好,有些城市在未来又恢复了原来的名字。

3包括国家国家。

如果说只是回避了“广”字,那么在就要忌讳得多。他不仅回避“是”,甚至连看起来像“是”的“括”字也回避。卷二六云:“滁州,原名阔州,建立于唐德宗,因其名宜避,宜处士见星之异,故改滁州。今之俗误为‘处’之‘处’。”

4玄武门神武门

说起玄武门,我们第一反应是唐初为了继承权而发生的血淋淋的宫廷变故——玄武门政变。毫无疑问,这个大门开启了李世民的帝王生涯。影视古装剧中经常出现“玄武门”这个词。不是,在热门剧闻见后录第30集,周宁海告诉华妃,“皇上和皇后的护卫已经在玄武门外了。”但是这部电视剧里出现了“玄武门”这个词,在当时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康熙年间重修玄武门时,玄武门被改为神武门,因为叶璇二字是康熙皇帝叶璇名字的禁忌。雍正朝谁说“玄武门”,谁就是犯了大忌,应该严惩。

5和兴嘉兴

三国时,武黄龙三年,菰米在全县诞生。统治者以为嘉禾,于是改郡县名为和兴。后来孙权立三子孙鹤为太子,不仅避“和”字,而且谐音“和”,甄_传云:“五年正月,立其子何为太子,特赦令,改合兴为嘉兴。”

6淳化县正仪县蒙山县

唐宪宗和李淳也需要避免同音词。说,“丁伟,改贵州淳化县为华牧县;蒙准郡只是郡。”

北宋太平天国元年,宋太宗赵光义“浮光烛影”称帝,改正仪县为蒙山县。

然而,赵光义是合理的,允许同音异义词存在。将儋州宜川县改为宜川县,常州宜兴县,郴州宜章县改为戎州宜章县、宜宾县。

7衡山常山

汉文帝名叫刘恒。他做了皇帝以后,不仅把_娥改名为嫦娥,还把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右臣田横改名为田昌,把衡山改名为常山。

8建业建康

公元229年,三国大帝孙权建都今南京,改秣陵为建业。西太康三年,晋武帝司马燕改建业为建业。西建兴元年,之孙司马晔即位,即晋帝,因讳,改建业为建康。

至于建康后来怎么变成现在的“南京”,那是明朝的事。后来建康城改名江宁,中间又改回建康。朱元璋称帝时,称应天府。明太祖朱棣迁都北京后,将南京改名为“驻京”。南京的真实名称是在明英宗正统年间。

9孝昌县孝感县

在50年代期间,李,唐庄皇帝,即位。因为祖父名叫郭昶,他根据董永卖身埋父、范翔文北、孟宗哭笋等孝子惊天动地的故事,将孝昌县改为孝感县。现在湖北省孝感市下辖孝昌区。

10安康汉阴、遂安县广德县、宝安县东关县

在古代,不仅要避讳帝王、名人,还要避讳恶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避讳”。唐肃宗最看不起反派安禄山,恨他姓安,把当时所有的城名都换成了“安”字,所以一口气换了几十个城名。按第二卷三国志吴主传二,改安康为汉阴,安化为顺化,同安为桐城,遂安为广德,宝安为东莞,安昌为宜昌。有的不仅改原话,连谐音都改了。

11王昭君王明军

晋武帝司马燕取代魏后,追授其父为文帝。为避讳,当时的书籍会将“赵”改为“明”。有“赵、叶”的解释。所以中国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出嫁于西汉,也被称为“明君”、“费明”。后人也用这个说法。比如杜甫七律旧唐书宪宗纪上有“万重岭谷近荆门,光夫人生于斯长于斯的村庄”这句话,而这个“费明”指的就是王昭君

12唐玄宗唐黄明

我们知道,皇帝死后会有庙号和谥号,但实际上很少有人因为自己的忌讳而称皇帝谥号。例如,梨园唐玄宗李隆基的庙号是玄宗,谥号是明。到了清代,因为禁止避讳唐康熙、唐玄宗的叶璇这个名字,所以常被称为唐黄明,这在当时是不得已而为之。

13王王充、韩济。

唐太宗称帝,改观音为观音,改称王,割据者

据说后人也因为上面的改名闹出了不少大笑话:唐代历史学家杜佑在举例年的王石崇中写“王充”,“师”字中间换了一个空格。唐人写说文解字,在韩擒虎写汉纪后加了一个空格。后人不知道这是抄写或临摹时忌讳所致,于是在刻书时擅自去掉了空格,成了

更有甚者,为避“虎”字,当时的习语“不入虎穴”改为“不入虎穴”,“画虎不画狗”改为“画龙不画狗”。“老虎”呢?只能叫“刀锋”!

刘知几刘志轩刘子源

唐代著名史学家刘知几在世时,因“己”字与唐玄宗的“己”字读音相同,其字在著作中被称为“”而非其名。但到了清朝,需要避讳康熙皇帝叶璇,所以刘知几在清朝改名为“刘子源”。这种变化给人们阅读古籍造成了很多障碍。

15快车快通

车是汉初韩信的幕僚,在韩信死后成为宰相的座上宾。据说东汉末年的蒯良、蒯越都是他的后代。在刘彻统治期间,他改名为蒯通。:“蒯通为武帝所讳。”石鼓注:“本名车,后世史家一直追书交流。”

16薛道元薛原沈雪

南齐大将薛道元,因避讳齐王萧道成的名讳,去掉了“道”字,只称薛原。然而,当它在唐朝从0755年到79000年被编辑时,它被重新命名为沈雪,因为它避免了唐高祖唐元的名字。

17齐桓公齐威公

北时期,因钦宗封为桓,在宋代改称齐威公。

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地址和字符在改名后一直在使用,有些随着时间的推移恢复到了原来的名字,有些两者都用。而且,除了安史之乱的“安”字是“忌讳”之外,其余的都是“忌讳”。“尊讳”是禁忌的主流。至于“忌讳”,大多是杀人不吉利的词,很少用在地名中。所以史书中很少有因为“忌讳”而改名的称呼或人物。

另外,古代也有很多人因为忌讳而改姓,最经典的就是秋。清朝雍正年间,因为推崇儒家思想和孔子思想,要求凡有“秋”字的书都要少写,姓秋的干脆改成“秋”字。同样,庄姓因避讳汉高祖刘庄而改为燕;姬姓改为周;在唐宪宗和春丽等地,傅春雨为避讳而改姓山雨。

因忌讳而改名,不仅涉及地名和人名,还涉及食物和水果。比如名扬豫时,山药改名为“薯药”,到了宋代,因名扬蜀,薯药改为沿用至今的名称:山药。再比如五代十国的国王钱云,他把石榴改成了“金樱桃”,因为“钱”和“石榴”谐音。与乾元同时代的杨行密占领扬州时,当地人怕得罪他,就把蜂蜜改成了蜂糖。如果在古籍中看到樱花或者蜂蜜,应该知道是石榴和蜂蜜。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