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书籍分类法的演变过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1浏览:2收藏

中国古代书籍分类法的演变过程,第1张

“经史子集”是我国古代读书人对经典的分类法。

“经”是指古代社会中的政教、纲常伦理、道德规范的教条,主要是儒家的典籍,如《四书五经》、《六经》、《十三书》、《白虎通》等。

“史”是指历史典籍,如《史书》、《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等。

“子”是指春秋战国以来诸子之学,如《荀子》、《老子》、《庄子》、《论衡》等。

“集”是指古代诗文词赋的著作,分为总集、选集、别集,如《乐府诗集》、《古诗集》、《全唐诗》、《古文观止》等。

有兴趣的可以下载:http://wwwchinathinkorg/downxp/documents/200301/101shtml

类书的出现,适应了社会文化的需要,因此自《皇览》以后,得到不断地发展。综观类书的发展轨迹,大抵唐以前类书偏重经传,间采子集,取材范围较窄,编排方法也较简单;唐宋两代,类书的内容范围拓宽,作用多样化,编排体例也各有特点,类书典籍的发展具备了一定规模;明清之际,类书的数量猛增,几部具有代表性的类书,无论在规模、体例和功能等方面,都超越前代,达到高峰。

明清两代,由于印刷业的不断发展,知识积淀越来越厚,典籍流传日益增多,查检事类掌故更为繁难,所以编纂类书更为实际所需要。官修类书以规模宏大见称,私修类书则以形式和用途多样见长,类书典籍的发展,达到最为繁荣的阶段。

中国:⑴汉代刘向、刘歆父子编制我国第一部大型分类目录〈七略〉。

⑵我国古代文献分类组织形成了七分法、四分法、十二分法等分类体系。

七分法:刘向、刘歆的〈七略〉、王俭的〈七志〉、阮孝绪〈七录〉。

四分法:最早提出四部分类方式。唐魏征〈隋书.经集志〉确立了经、史、子、集四部分类系统,清代的〈四库全书总目〉采用四部法已较完善。

十二分法:郑樵〈通志.艺文略〉

在我国使用最久、影响最大、占主导地位的是四分法

⑶我国最大的类书〈永乐大典〉就是一部带有主题法性质的检索工具。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