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的由来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1浏览:1收藏

龙的由来,第1张

1、龙起源于蛇。

八千年前,雨量充沛,满世界草丰林茂,是蛇类的天堂,人对蛇可谓是防不胜防。于是人们虚拟出蛇身、骆驼头、麒麟角、乌龟眼睛、牛耳朵、蜥蜴腿、老虎爪、鱼鳞,还长有胡须的动物——龙。龙的神力无比,可降服一切自然灾害和野兽。

2、来源于雷声

龙最早就来自于闪电弯弯曲曲的形象,先民们通过对自然及天象的观察,认为天上存在着一种能够呼风唤雨、会打雷并以闪电形象现身的神物,根据雷声他们将其称之为龙。从龙字的发音上看,“lóng”正是记录了雷的隆隆之声。

在阴云密布的天气,每当看到风起云涌,听到隆隆打雷的声音,有时甚至还会看到随之而来的闪电,先民就知道是龙来了。而龙让他们捉摸不透,有时还让他们感到非常害怕,就越发让他们感到敬畏。于是,对龙的崇拜就开始了。

扩展资料

八千年的龙文化,在中国民间有深厚的积淀,数不清的民风民俗及节日与龙有关。

在中国龙文化中,龙不仅被视为一种通天的神兽,而且还被视为一种吉祥瑞兽。在古人看来,龙既然能沟通天地,当然也能代表天或神,给人庇佑。所以人们很自然地把龙当做昭示吉祥幸福的瑞兆。古代统治者甚至还把龙的出现当做国泰民安的象征。

是千年糟粕,还是文化宝典?点评我国古代这几本争议很大的古书

程哥历史观V

原创 · 2022-09-03 09:22 · 历史领域优质创作者

+订阅

删除版在谈这几本书之前,作者想说,一本书就能决定一个民族的兴衰和历史发展吗?显然不能,历史是由无数人用鲜血和智慧共同铸造的,而不是靠一本书或一个人的思想所能决定的。

当你过分迷信一本书或一种学问,并把这本书的作用无限放大后,这本书即便是真的宝典,也会被笼罩上一层玄学、迷信和骗术的色彩。

圣经、古兰经、易经、道德经、四书五经、资治通鉴、商君书、红楼梦等哪类书不是如此?真正能推动社会发展的是人类自古至今的文化积累,而不是千年之前的陈旧思想。

·是骗术还是哲学之王

《易经》本身并没有错,错的是后世之人靠这本书进行坑蒙拐骗的江湖术士。

作者见过最无耻的一个言论就是说我们能够打跑日本人和西方列强,活得有尊严,靠的全是因为某人精通《易经》里的奇门遁甲,而不是……

如果真的这样,为何后来一夜之间各路算命烧香的江湖混混全部都销声匿迹了呢?

在大环境面前,这些无耻鼠辈怎么不给自己算一卦?

在那短短的几十年我国创造了“两弹一星“,靠的是《易经》?

如果《易经》这本书真的那么牛,我们就不会有近百年的屈辱史,也不会有后来的日本进中国了。

我们只需找几个易经大师算一算,算出敌国的致命要害,一做法,一念咒,一点香就破坏掉了对方的风水,那还要部队和科研机构干什么呢?

至于那些江湖骗子嘴里千年之后的事情,那不是自欺欺人吗?你连当下的问题都解决不了,还指望千年之后的事情吗?

《易经》是我国刚刚拥有语言不久后几个人共同创造的读物,后世之人却硬将自己的东西强塞到这本书里,有意思吗?

如果真的这样,我们干嘛要研究化学、物理、数学,我们应该将所有精力都用来研究《易经》。《易经》仅仅是一本书,而不是能解决一切问题的万金油。

《易经》最初的设想和后世之人的解释到底相差了多少又有几个人能说得清楚?一本谁也说不清楚的书,真的值得大吹特吹吗?

这本书即不能解决别人的问题,也不能解决其信徒的问题。

《易经》的崇拜者们连一个通俗的标准通行版都写不出来,就像《红楼梦》里的“王一贴”给贾宝玉开的治病药方一样,一个梨,两块冰糖就能包治百病。

你不要问为什么,今天吃不好,明天吃,明天吃不好后天吃,你吃一百年,总有死的时候吧,你一死,你的病不就好了吗?

你吃好了是我的功劳,你没吃好说明你没悟透其中的奥妙,至于你的怀疑,不好意思,这个只能意会不可言传,你读不懂就再读一百年吧!

对于这些过分吹嘘这本书,并靠这本书来到处骗钱骗色的江湖术士,作者只想说,当初……

如果这些人真牛,当初就不该夹着尾巴做人。

但大环境变了之后,这些个江湖骗子又都出来张牙舞爪、危害……

唐代诗人李商隐写了一首诗叫《贾谊》,内容是这样的: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

·是保守还是包罗万象

看看今天各种价格上万的国学培训班有多少,仅仅两天课程动不动就收费几万、十几万,他们真的就能学到东西吗?

更有甚至者,在某些地方还开设了“小三培训私密班”、“女德班”等低级的玩意,学费动辄几十万之多。

而这些班都是打着国学的名义在教导学员将人性里最恶、最残忍、最卑鄙无耻的东西发挥出来。

将厚黑学、心理学、营销学、宫斗学、害人学等拼凑在一起对学员反复洗脑,让他们从一个个正常的人,变成为了上位可以不择手段的恶魔。

即便这些人靠着这些阴谋诡计取得了地位和财富,她们内心深处真的会幸福吗?这些商学院中的骗子讲师,最喜欢引用的就是《道德经》。

有人说《易经》是万经之母,有人说《道德经》才是人类最智慧的宝典,在这些骗子手里,只要能赚钱,一切都可以变成他们包装的工具。仅仅一个五千字的文章,真的就能包含哲学、养生、兵法、做人做事的各种深奥道理吗?

且不说《道德经》的800多个版本那个才是原创,就是今天我们对道德经的解释,真的是老子写的,或老子原来想表达的意思吗?

《道德经》里“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句话怎么听都不像是正能量的话。

但在后人的解释里,一个字都有几百个意思。

反正我国古人就是最聪明的,写东西就喜欢写得玄乎其玄,这样不论后人怎么解释,最终解释权都在古人手里。

对比同时代的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等人错误百出的白话著作,我国古人是永远也没有错的,错的永远都是后人自己的愚笨。

牛顿三大定律可以被后来的爱因斯坦所打破,但《道德经》至今无人敢说自己就真正研究透了。

作者搞不懂的是,如果说2000年前人的思想比我们现代人更牛,如果不是后人不断的积累,他们怎么没研究出来飞机、大炮,而我们今天发明了网络了呢?

国外科学家们也没研究这些,人家又是靠什么拿的诺贝尔奖项和搞的哲学呢?

·是帝国之术还是华夏悲哀

其实,作者想说的是两本书,一本叫《商君书》,一本叫《资治通鉴》。如果读者里有真正了解这两本书的,他们可能会被吓出一身冷汗。

我国古代的政治比西方早成熟了一千多年,自秦始皇之后就不再是封建时代,而是帝制时代了。

封建时代的标志是将领土分封给各个诸侯,而帝制时代的核心思想是……

这时皇帝最大的心病不是外敌,而是……

而《商君书》和《资治通鉴》这样的书是古代的帝王之术,就是教给帝王怎么治国的,普通士大夫和平民是没有资格看的。

当我们抛开冠冕堂皇的虚伪来阐述历史时,你会发现历史上的各位帝王都是那么的血腥和残忍,根本没有一个我们想象中的……

当作者翻看了古今中外所有的历史后才发现,谁杀的人最多,谁对他所生存的那个时代造成的破坏最大,谁在历史上反而……

当我们回过头来再审读《商君书》时,它又有什么错呢?错的始终是人。

这两本书里,将……的精髓书写到了淋漓尽致。同时,这种东西像病毒一样……

·一套古代读书人必读的功名之书

四书五经不是一本书,而是一套书。且不论这些书是不是真正的经典,但自从这几本书被帝国之家选中当成科举的教材之后,这几本书就已经失去了他们原来的意义了。

《红楼梦》的作者无论是曹雪芹还是其他谁,都是对科举制度和古代官场文化很反感的一个人,他是一个儒学里传统文化的叛逆者。

在前八十回,《红楼梦》的作者一直将人性里最美好的东西都隐藏在一个小小的大观园里,而拒绝所谓的入世为官,更讨厌读什么八股文章。

朱元璋这一创造性的发明,到底是危害了后世千年,还是真的有利于中华文明的发扬了?恐怕得有读者您自己来下结论了。

但作者本人对程朱理学和禁锢妇女思想的东西是非常反感的。

一个到了民国时期还将人口贩卖合法化,有什么资格嘲笑人家的奴隶买卖呢?发配为奴、官妓、军妓这些公然合法化的东西,难道不是对人文、礼仪最大的讽刺吗?

但在很多人眼里,人家野蛮就是卑劣,自己的那些不堪的过去反而成了崇高的精华。

更令人无法接受的是,明明喜欢将人分为鲜明的三六九等,却总是标榜自己是……

蒙古统治者被人划分为四个等级,满汉之别都被后来的文人百般谩骂,但我们自己古代先贤却把人分为三教九流,这又有什么本质区别呢?

同样是人,就因为他们从事了不同的职业,他们的社会地位和子女晋升途径就会被全部堵死,这不是赤裸裸的职业歧视和……

当所有社会精英都想读懂这几本书,都想着读得万卷书货于帝王家,都想着升官发财,封妻荫子时,谁还去搞科研呢?

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社会里,真正的科研技术反而被鄙视为“奇*巧技”,搞科研的人被称为下九流。

在任何国家,任何社会,如果不将科技人员最为尊贵,待遇最高,而是所有精英都一心想……

当我们解释完这几本书之后,读者里很多人会不舒服。这里面有吃江湖饭的骗子,也有靠这些东西生存的各级讲师,更有道貌岸然的各类国学伪君子。

当作者写的东西触及到了他们最本质的核心利益之后,他们就坐不住了。不信,读者您去看评论区,如果没有被屏蔽的话,绝对会比这篇文章更加精彩!

  龙,是非常神奇的动物。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数千年来,龙的影响延伸到中国文化的多个领域,深深融入中国人的生活之中。龙起源于中国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目前,我国内蒙、河南、山西、辽宁、陕西、甘肃等地原始社会晚期遗址中曾出土一些与龙有关的文物,诸如龙纹彩陶罐、彩绘龙纹陶盘等。不过,当时龙的形象同秦汉以后龙的形象相距甚远。有的身躯粗壮,长吻平鼻,有如猪形;有的昂首弓背,眼眶和鼻端向上突起,取象于鳄;有的身躯弯曲细长,无足无爪,近似蛇形。在龙的发展历程中,这些龙属于“前龙”阶段,也就是说龙的形象正处于起源时期。不同地区之间,甚至同一地区内龙的形象都有较大差异。距今3000多年的商代,龙的形象得到初步规范。甲骨文中的“龙”字,形象地描绘了人们观念中龙的形象,而青铜器、玉器上的龙纹也同甲骨文中的“龙”字相似。像安徽阜南出土的一件商代盛酒器“龙虎铜尊”上,龙的形象已不同于自然界中任何一种动物,而是从鸟兽鱼虫各类动物中选择某一部分重新组合,融成一个有机整体。当时,龙的形象主要包括头、冠饰、角、目、耳、鼻、嘴、眉、足、鳞(羽毛)、尾和躯体等部分。我们称之为“真龙”。

  通过龙的形象的变化,我们去追寻龙起源的原因,可以看出重要的一点,即龙的起源与农业生产有关。中国是世界重要的农业起源地之一。早在1万年前,中国就有了原始农业。湖南道县玉蟾岩曾出土有距今1万年的稻粒。大家知道,水是农业的命脉。原始农业时期没有灌溉工程,必须依赖雨水,更怕河水泛滥,于是我们的先民渴望有一种控制水的能力。但当时,他们实在难以具有这种能力,便将希望寄托于他们所创造的龙这种神话形象上。前龙阶段的蛇、鳄、蜥蜴等爬行动物均与水有关,甚至有的就生活在水中。在陆地生活的人看到能潜于水中的鳄、快速在水中游动的水蛇、无脚而能自由运动的蛇,无不产生神秘感,由神秘而敬畏,而神化。进入真龙时期,人们干脆给龙在水中安了家。人们让龙生活在水中,为的是使其统领水域,以便农业上需要水时,敬请龙王兴云降雨。在先民的心目中,龙既然是神物,当然也就在观念上将龙同祥瑞联系到一起了。人们用龙比喻美好的事与物,龙的形象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各种艺术作品中,在语言文字中,在各类物品上,都不乏龙的形象。在“食”的领域中更是与龙结下了不解之缘。如食品中有龙虾、龙眼、龙荔、龙须菜、龙虎斗、龙井茶、龙须面等。这些食品名称,有的是取其形似,有的则是寓意吉祥。又如在节令食俗上,早在元代已有“二月二,龙抬头”的记载。为表达对丰收的祈望,这一天很多地方盛行吃面食,这天做的面条叫龙须面,烙饼叫龙鳞,饺子叫龙牙。清代时,人们在“龙抬头”这一天还要用白灰从门外蜿蜒撒入厨房,并绕水缸一周,名为引龙回。北京的市民要用黍面、枣糕、麦米等油煎成食品,称为薰虫。此外,在元宵节人们要舞龙灯,端阳节要赛龙舟,这些都属于与龙相关的饮食文化活动。

龙是中国文化最古老的谜之一。在古老的殷墟中,早就有了象形字“龙”,似乎是一种有角、大口、纹身、蜿曲的动物。

汉代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称:“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在神话传说中, 中华民族的最早祖先伏羲、女祸是人首蛇身的龙蛇。汉代文物中表现的伏羲、女祸交尾图,就是“龙的传人”的形象的说明。

今天所见到的龙的形象,是以蛇身为主体,接受了兽类的四只脚,马的鬃毛,躐的尾巴,鹿的角,狗的抓,鱼的鳞和须

学者们积千百年来人们考证研究的成果,得出较为一致的结论:龙只是古代人们想像中的和种象征美好生活的动物;龙起源泉于原始氏族社会的图腾崇拜。

据专家们考证,最早以“龙”为图腾的是长江下游的古代吴越民族。证据之一是古代吴越普遍流行着一种断发纹身的风俗,以表示他们的“龙子”身分,祈求得到保护;之二是据有古书<<岁时记>>称龙舟竞渡“起源泉于越王勾践”,把端午作为龙的节日也起源于吴越。

后来,作为一个共同的观念和意识形态,龙代表着整中华民族的“图腾”和象征。

龙的原型

中国龙的原型,目前学界尚无一致意见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归纳起来,主要有—十七种见解。

(一)蜥蜴说。

唐兰《古文字学导论》:“龙象蜥蜴戴角的形状。”

何新《中国神龙之谜的揭破》(《神龙之谜》,1988年)“其实所谓‘龙’就是古人眼中鳄鱼和蜥蜴类动物的大共名。”

(二)鳄鱼说。

何新《龙:神话与真相》(1989年):“古中国大陆和海洋上,确曾存在过一种令人恐怖的巨型爬行动物。这种巨型爬行动物,以及与其形状相近的其他几种爬行动物,其实就是上古传说中所谓‘龙’的生物学原型。换句话说,‘龙’在古代是确实存在的,它就是现代生物分类学中称为Crocodilus Porosus的一种巨型鳄——蛟鳄。”

(三)恐龙说。

王大有《龙凤文化源流》(1988年):“龙,被古人公认为最原始的祖型,可能还是恐龙。古人以具有四足、细颈、长尾、类蛇、牛、虎头的爬行动物为龙,这可能是古人当时见到并描绘下来的某种恐龙形象。”

(四)蟒蛇说。

徐乃湘、崔岩峋《说龙》:“综合起来看,龙是以蛇为基础的。发展变化了的蛇图腾像就是龙的形象。”

何金松《汉字形义考源》:“龙可以豢养、驯化,为人服劳役可杀肉吃。”“其中的龙只能是蟒蛇,不是鳄鱼或蜥蜴。”

(五)马说。;

王从仁《龙崇拜渊源论析》:“龙源于马。”

《周礼·夏官》:“马八尺以上为龙。

(六)河马说。

王从仁《龙崇拜渊源论析》:“龙源于河马。”

刘城淮《略说龙的始作者和模特儿》:“充任龙的模特儿之一的马,最初不是一般的陆马,而是河马。”“河马不仅把自己的部份形体贡献给了龙,而且把自己的部分性能——善于御水,也贡献给了龙。”

(七)闪电说。

朱天顺《中国古代宗教初探》(1982年):“幻想龙这一动物神的契机或起点,可能不是因为古人看到了与龙相类似的动物,而是看到天空中闪电的现象引起的。因为,如果把闪电作为基础来把它幻想成一种动物的话,它很容易被幻想是一条细长的、有四个脚的动物。”

(八)云神说。

何新《诸神的起源》(1986年):“云从龙。。”“召云者龙。”(引自《易传》)据《淮南子·地形训》:“黄龙入藏生黄泉。黄泉之埃上为黄云。”“青龙入藏生青泉,青泉之埃上为青云。…‘赤龙入藏生赤泉,赤泉之埃上为赤云。”“白龙入藏生白泉,白泉之埃上为白云。”“玄龙入藏生玄泉,玄泉之埃上为玄云。”何新说:“在上引文中,龙与云的关系是十分清楚的。”“所以我的看法是,‘龙’就是云神的生命格。”

(九)春天自然景观说。

胡昌健《论中国龙神的起源》:“龙的原型来自春天的自然景观——蛰雷闪电的勾曲之状、蠢动的冬虫、勾曲萌生的草木、三月始现的雨后彩虹,等等。”“其中虹是龙的最直接的原型,因为虹有美丽、具体的可视形象。

(十)树神说。

尹荣方《龙为树神说——兼论龙之原型是松》:“中国人传说中的龙,原是树神的化身。中国人对龙的崇拜,是树神崇拜的曲折反映,龙是树神,是植物之神。龙的原型是四季常青的‘松’、‘柏’(主要是松)一类乔木。”“松、龙不仅在外部形象上惊人地相似,而且‘龙’的其他属性,与松也同样惊人地相似。”

(十一)物侯组合说。

陈绶祥《中国的龙》:“在广大的范围中,人们选择不同的物侯参照动物,因此,江汉流域的鼋类、鳄类,黄河中上游的虫类、蛙类、鱼类,黄河中下游的鸟类、畜类等等都有可能成为较为固定的物侯历法之参照动物;……后来,这些关系演化成观念集中在特定的形象身上,便形成了龙。”

(十二)以蛇为原型的综合图腾说

闻一多《伏羲考》:“它(引者注:龙)是一种图腾(Totem),并且是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一种虚拟的生物,因为它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成的一种综合体。”“龙图腾,不拘它局部的像马也好,像狗也好,或像鱼、像鸟、像鹿都好,它的主干部分和基本形态却是蛇。这表明在当初那众图腾单体林立的时代,内中以蛇图腾最为强大,众图腾的合并与融化,便是这蛇图腾兼并与同化了许多弱小单体的结果。”

除此之外,还有“龙起源于水牛”、“龙由猪演变而来”、“龙与犬有联系”、“龙源于鱼”与“龙形由星象而来”等五种看法,加上前述十二种,凡十七种见解。可能还有遗漏。刘志雄、杨静荣《龙与中国文化》一书,搜集—了十二种有关龙之原型的言说。何金松《汉字形义考源》一书,倡言“龙源于蟒蛇”说并简略转述王从仁《龙崇拜渊源论析》一文关于龙之原型说的十四种观点。本文总结龙原型十七见时,参阅了前述诸书、文有关内容。

凡此龙之原型诸说,有些为推测之见,缺乏扎实的考古与文字学依据。如所谓“恐龙”说,《龙凤文化源流》称“这可能是古人当时见到并描绘下来的某种恐龙形象”,这显然有悖于常识。据考古,恐龙生活的极盛年代为中生代,至中生代末期已全部绝灭,当时地球人类远未诞生,也谈不上中华文明的存在,中华“古人”当时如何可能“见到”?这样,恐龙又怎么可能成为中华先祖创构“龙”这文化意象的动物学原型呢?如果“古人当时见到并描绘下来的”是出土的恐龙化石,那也必须要有考古学依据及其说明。

罗愿《尔雅·翼·释龙》所描述的龙之形象,是—个由多种动物拼凑起来的角色。所谓龙者,“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龟,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这一关于龙的空间意象,颇接近于我们今天所见到的那个样子。因此,是否可以这样说,前述有些关于龙之原型的说法,实际是从这一关于龙的拼凑起来的角色形象中逻辑地反推出来的,是否确是龙之原型,颇值得商榷。

中国神话中的龙

龙是中国神话中的一种善变化、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传说能隐能显,春风时登天,秋风时潜渊。又能兴云致雨,为众鳞虫之长,四灵(龙、凤、麒麟、龟)之首,后成为皇权象征,历代帝王都自命为龙,使用器物也以龙为装饰。《山海经》记载,夏后启、蓐收、句芒等都“乘雨龙”。另有书记“颛顼乘龙至四海”、“帝喾春夏乘龙”。前人分龙为四种:有鳞者称蛟龙;有翼者称为应龙;有角者称虬龙;无角者称螭龙。

龙的起源

龙最早出现在5000年前的一座原始社会的墓葬中,现在陈列于河南省濮阳市博物馆里,这是一条用贝壳砌成的龙,它造型粗犷,样子像是蜥蜴,没有艳丽的颜色,考古学家称它为“中华第一龙”。

在早期,古人对大多自然现象无法做出合理解释,于是便希望自己民族的图腾具备风雨雷电那样的力量,群山打了那样的雄姿,像鱼一样能在水中游弋,像鸟一样可以在天空飞翔。因此许多动物的特点都集中在龙身上,龙渐渐成了:骆头,蛇脖,鹿角,龟眼,鱼鳞,虎掌,鹰爪,牛耳的样子。这种复合结构,意味着龙是万兽之兽,万能之兽,万能之神。

特别注意,龙只有五根手指,有四根手指的就不是龙,而是蜥蜴鳄鱼之类的动物。

龙作为华夏先民的图腾,起初不过是刚刚采自荒山的一块毛石,粗矿而简陋。在历史老人的手中,它被不断裁切、琢磨。商周予它威武,汉唐给它大度;龙在魏晋如竹林七贤,仙风道骨;在辽金则如草原野马,恣肆奔腾,帝王贵胄使它至贵至尊,民间百姓让它入乡随俗。

古籍记述其形象多不一。一说为细长有四足,马首蛇尾。一说为身披鳞甲,头有须角,五爪。《本草纲目》则称「龙有九似」,为兼备各种动物之所长的异类。其名殊多,有鳞者谓蛟龙,有翼者称应龙,有角者名螭龙,无角名虬。小者名蛟,大者称龙。传说多为其能显能隐,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登天,秋分潜渊,呼风唤雨,无所不能。在神话中是海底世界主宰(龙王),在民间是祥瑞象征,在古时则是帝王统治的化身。

《太上洞渊神咒经》中有「龙王品」,列有以方位为区分的「五帝龙王」,以海洋为区分的「四海龙王」,以天地万物为区分的54名龙王名字和62名神龙王名字。唐玄宗时,诎祠龙池,设坛官致祭,以祭雨师之仪祭龙王。宋太祖沿用唐代祭五龙之制。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诎天下五龙皆封王爵。封青龙神为广仁王,赤龙神为嘉泽王,黄龙神为孚应王,白龙神为义济王,黑龙神为灵泽王。清同治二年(1863年)又封运河龙神为「延庥显应分水龙王之神」,令河道总督以时致祭。在《西游记》中,龙王分别是∶东海敖广、南海敖钦、西海敖闰、北海敖顺,称为四海龙王。

龙王神诞之日,各种文献记载和各地民间传说均有差异。旧时专门供奉龙王之庙宇几乎与城隍、土地之庙宇同样普遍。每逢风雨失调,久旱不雨,或久雨不止时,民众都要到龙王庙烧香祈愿,以求龙王治水,风调雨顺。

考古专家认为,早期的龙就是一种头上带角的蛇,是一种纯粹的爬行动物;而有些人则认为,龙最初形成地,龙头很像猪,龙身则与蛇身相同;还有人指出,龙是由鳄鱼蜕变而成的。

关于龙的起源,在经历了长期的研究和考证,人们终于取得了一个较为一致的共识:龙是多种动物的综合体,是原始社会形成的一种图腾崇拜的标志。

龙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距离今天的时间不会少于八千年。这个时期,原始先民已不单纯地、被动地依靠上天的赏赐了,他们把猎获的野马野牛野猪等等畜养起来;也不单单吃那些是采拾得来的野果了,而是有选择地种植谷物以求收获。他们能够熟练地取火用火,学会了用木头搭简单的房子,开始磨制石器、骨器,手工制作陶器,逐渐定居下来,从事生产活动了。生产活动使人们同大自然的接触越来越宽泛,自然界作为人之外的不可思议的力量对人们精神世界的撞击也越来越大。

为什么鱼类穿游不居,湾鳄声形俱厉,蛇类阴森恐怖,蜥蜴形色怪异?为什么云团滚滚,电光闪闪,雷声隆隆,大雨倾盆?为什么海浪翻卷,虹贯长空,泥石流咆哮而下,吞吃人畜,所向披靡?……这些动物的行为和变化不已的自然天象对古人来说,是无法科学解释的。

他们模糊地猜测到,应当有那么一个力大无穷的,与“水”相关的“神物”主宰着指挥着、操纵着、管理着这些动物和天象,像一个氏族必有一个头领那样;或者说,这些动物和自然天象是这个“神物”的品性体现,像人要说话,要呼叫,要吃喝拉撒睡,要嘻笑怒骂一样。

龙,作为一种崇拜现象,一种对不可思议的自然力的一种“理解”,也就从这个时候起,开始了它的“模糊集合”。

辽宁阜新查海原始村落遗址出土的“龙形堆塑”,为我们的“时间定位”提供着证据。查海遗址属“前红山文化”遗存,距今约8000年。“龙形堆塑”位于这个原始村落遗址的中心广场内,由大小均等的红褐色石块堆塑而成。龙全长近20米,宽近两米,扬首张口,弯腰弓背,尾部若隐若现。这条石龙,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早、形体最大的龙。(有文章称,山西省吉县柿子滩石崖上有一幅距今达一万年的鱼尾鹿龙岩画,当是龙的最早的雏形。这幅岩画未见发表,其面目如何,还不得而知。)接下来还有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出土的距今达七八千年的陶器龙纹,陕西宝鸡北首岭遗址出土的距今达七千年的彩陶细颈瓶龙纹,河南濮阳西水坡出土的距今六千四百多年蚌塑龙纹等。

  龙的模糊集合过程的起点在新石器时代,经过商、周至战国时期的长足发展,到秦汉时便基本成形了。这个“基本”有两个意思,一是说构成龙的框架、要素、样式,秦汉时都基本具备了;二是说龙是一个开放的、不断纳新的系统,它并不满足秦汉时的基本成形,之后的历朝历代,直到今天,还都在不断地加减、变衍和发展。

龙的雏型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已萌芽,是以夏族图腾为主体虚拟的想象物。古人对它有种种解释。有说[tng]蛇没有脚而能飞(见《荀子�6�1劝学》);有鳞的叫蛟龙,有角的叫虬[qi囚]龙,无角的叫螭[chī吃]龙。(均见《离骚》洪补引《广雅》)有翅膀的叫应龙(《天问》王注)。有说龙像狗像牛,《论衡》则说:“龙之像,马首蛇尾。”还有的说龙的形状是鹿的角,牛的耳朵,驼的头,兔的眼,蛇的颈,蜃[shè甚]的腹,鱼的鳞,鹿的脚掌,鹰的爪子。这显然是晚期发展了龙的形象,比最初的龙越来越复杂,被综合进去的图腾也越来越多,说明它在不断丰富发展。对于龙的主体原形的探讨,学者们作过许多有益的研究。有鳄鱼说、晰蜴说、马说等等。但普遍认同龙的基调是蛇。最初系统提出这一见解的是闻一多的名篇《伏羲考》。龙即大蛇,蛇即小龙。闻一多认为,蛇氏族兼并别的氏族以后,“吸收了许多别的形形色色的图腾团族(氏族),大蛇这才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头、鬣[liè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而成为后来的龙。后人在闻一多研究的基础上,作了许多丰富与补充。

考察龙,首先要弄明白,究竟什么是其基调、主干或主体原形。简单概括一下,就是从龙一出现的初期,一直延续下去,恒定不变,而且是构成龙的主体部分,缺了它,龙就不成其为龙,这才是龙的基调、主干或主体原形。在龙的身上,倘若抽去了蛇的躯体,那龙便不再存在了。龙变来变去,头有时像鳄鱼,有时又像马;它的脚有时像蜥蜴足,有时又像狗爪;唯有蛇的修长的身子从未变过。远古,崇拜蛇的氏族部落很普遍。蛇有很强的生命力,正符合原始先民的愿望。蛇对人又有很大的威胁,尤其是毒蛇,能致人于死命,使人畏惧。《山海经》中各式各样的神,有不少便是蛇身或龙身。蛇本身便具有多民族性,用现代话语,便是那时的蛇崇拜,很有群众基础,以它作为龙的主体,这种民族大融合的标志,即使被兼并者也愿意接受。中国龙的正式形成,大概开始于夏禹时期,禹巩固了在中原的地位以后,以蛇结合其他部族图腾而创造龙的社会条件已成熟。龙是适应国家的出现而被造就的。因为蛇崇拜的覆盖面大,以蛇作龙的主体,能得到炎黄后裔南北各民族的认同。龙是多元文化的结晶,一旦形成,便牢固树立了它作为中华民族象征的权威地位。

龙是伟大的,因为它得到了所有炎黄子孙的尊敬;龙又是虚无的,因为它只是一种精神,而不是一种物质。

在中国的神话与传说中,是一种神异动物,具有蛇身、蜥腿、鹰爪、蛇尾、鹿角、鱼鳞、口角有须、额下有珠的形象。《山海经》记载,夏后启、蓐收、句芒等都“乘雨龙”。另有书记“颛顼乘龙至四海”、“帝喾春夏乘龙”。前人分龙为四种:有鳞者称蛟龙,有翼者称为应龙,有角者称虬龙,无角者称螭龙。有人认为这是古代炎黄统一中原各部落后,揉合各氏族的图腾形成的形象。传说能隐能显,春风时登天,秋风时潜渊。又能兴云致雨,后成为皇权象征,历代帝王都自命为龙,使用器物也以龙为装饰。龙被中国先民作为祖神敬奉,普遍尊尚“龙”,中国人经常自称“龙的传人”。

龙在中国传统的十二生肖中排列第五。龙与凤凰、麒麟、龟一起并称“四瑞兽”。(也有许多典籍和史书著作中提到“四瑞兽”分别为:猰貐、居、貔、狻猊。)青龙与白虎、朱雀、玄武是中国天文的四象。

1、《东京梦华录》,《东京梦华录》是宋代孟元老的笔记体散记文,创作于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是一本追述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府城市风俗人情的著作。所记大多是宋徽宗崇宁到宣和(1102-1125)年间北宋都城东京开封的情况,描绘了这一历史时期居住在东京的上至王公贵族、下及庶民百姓的日常生活情景,是研究北宋都市社会生活、经济文化的一部极其重要的历史文献古籍。

2、《洛阳伽蓝记》,《洛阳伽蓝记》再现了北魏都城洛阳四十年间的政治大事、中外交通、人物传记、市井景象、民间习俗、传说轶闻,内容相当丰富,书中亦有不少志怪故事,如“法云寺”条中所载之田僧超吹茄、刘白堕酿酒、孙岩娶狐女等。

3、《唐代的外来文明 》,本书选取中华民族最值得骄傲的朝代——唐代为研究对象,详细研究了当时的世界文化交流和文明引进。内容涉及了唐朝生活的各个方面,家畜、野兽、飞禽、植物、木材、食物、香料、药品、纺织品、颜料、矿石、金属制品、世俗器物、宗教器物、书籍等,共18类170余种,举凡生活所需、日常所用,几乎无所不包。此书不仅展现了大唐时期的社会文化、物质生活的生动画面,为认识唐朝的社会生活史和文化史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参考,也是了解中华文明和文明交流史的必读书籍。

静姓

静[静,读音作jìng(ㄐㄧㄥˋ)]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风姓,出自上古伏羲帝之妹女娲,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伏羲帝逝世后,其女娲称帝。

为树立月族的威信,改十日历法为十二月,称“月历”,或曰:“阴历”、“凰历”,并创立了以德、义、礼、仁、信为宗旨的“五彩文化”。

在史籍《山海经·南山经》中记曰:“丹穴之上,其上多金,而流注于渤海,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凰,首文曰:德,翼文曰:义,背文曰:礼,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鸟也,饮食自然,载歌载舞,见则天下宁”。

《山海经·海内经》亦曰:“凤凰自舞,凤鸟首文曰:德,翼文曰:顺,背文曰:礼,膺问曰:仁,腹文曰:义,见则天下和”。

女娲晚年势衰,伏羲帝之子汤氏部族乘势复辟,灸杀月母。

在史籍《山海经·海外西经》中证曰:“女丑之尸生,而十日灸杀之,在丈夫北,以右手障其面,十日居上,女丑居山之上”。

亦说女娲是填海而死。

在《山海经·北山经》中说:“炎帝之少女名女娲,女娲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湮于海”,后人称此是“精卫精神”

当时女娲确是与汤部发生了大战,因战败而被迫下海逃亡去了日本,所以在日本古籍《古事记》和《日本书记》都记述了日本开国女神是来自“高天原的天照大神”。

因女娲浮海未归,时人受地理知识所限,故而大陆之人认为女娲被海水溺死了,所以才以精卫鸟来比喻皇母,以寄托后人对月母的哀思。

女娲部族在民族分衍过程中,又分衍出静氏一支,因分居于南济洲郡静邑(今朝鲜半岛韩国首都首尔济洲)而以地名为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后晋内时期楚王马希范属下将领刘勍之后,属于因故改姓为氏。

据史书记载:后晋高祖石敬瑭天福四年(公元939年)农历8月,黔南巡内溪州刺史彭士愁(五代史作士然)引奖、锦少数民族万余人起事,攻打辰、澧二州。

农历9月,楚王马希范命静江指挥使刘勍、决胜指挥使廖匡齐率衡山兵五千镇压。

农历11月,刘勍等进攻溪州,彭士愁弃州走保山寨。

刘勍继续进攻,廖匡齐战死。

后晋天福五年(公元940年)农历1月,刘勍等利用风势实行火攻,焚其寨,士愁逃入奖、锦州深山。

乙未,彭士愁派其子师皓率诸蛮纳溪、锦、奖三州印,向楚王请降。

楚王马希范表彭士愁为溪州刺史,以刘勍为锦州刺史。

自是各州服于楚。

静江指挥使刘勍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其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静氏,为源出芈姓刘氏的一支。

第三个渊源:源于妫姓,出自春秋时陈厉公儿子敬仲之后,属于因故改姓为氏。

该支敬氏为春秋时期陈厉公之子敬仲之后,当时以谥号为氏,称敬氏。

据史籍《风俗通义》记载:“春秋时陈厉公的儿子仲,谥号为敬,史称敬仲,其后人以谥号‘敬’为姓,称为敬氏。”

清朝初年,有一支敬氏后裔在清朝初期,因不满清朝的统治,将敬氏改为静氏,“静”字从右往左念为“争-青”,意在征伐清朝之意。

而当年又有一支敬氏族人则在清朝初期,为取悦满清王朝,改姓为靖氏,“靖”字从左往右念为“立-青”,意在拥立清朝之意。

两支敬氏族人因政治立场的不同而彻底分道扬镳,故现在出自敬氏的有静氏和靖氏两个姓氏,却都源于陈氏。

该支静氏族人主要分布在山东省的淄博市、河北省的玉田县、天津市的宝坻区。

注:另有一说,在清朝初期山东有兄弟两人,一人精文,一人通武。

习文者被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乾隆大帝)赐静氏,习武者则被赐靖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四个渊源:源于满族,出自满清王朝他他拉氏部族之庄静皇贵妃,属于以谥号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他塔喇氏,亦称他塔拉氏、他他拉氏,满语Tatara Hala,意为“特别多”。

世居扎库木(今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安褚拉库(今松花江上游二道江一带)、宁古塔(今黑龙江省安宁县西海林河南岸旧街镇)、扎克丹(今辽宁海城)、萨尔浒(今辽宁抚顺)、长白山、尼马察(今黑龙江上游流域)、占河(今俄罗斯比占河)、乌苏(今黑龙江乌苏里江)、伊兰木(今地待考)、海州(今辽宁阜新海州区)、十方寺(今地待考)、吉林乌拉(今吉林吉林)等地,所冠汉姓多为唐氏、谭氏、舒氏等。

后有静氏,为历史较短之姓氏之一。

满族静氏出自清庄静皇贵妃,是清廷主事他塔喇·庆海之女,生于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农历2月27日,比清咸丰皇帝小六岁,比慈禧太后小两岁,与慈安太后同岁。

清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选秀女时,与慈禧太后同时被选中,清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农历5月9日,她俩同时由家中被送入圆明园,同日被封为丽贵人,慈禧太后被封为兰贵人。

清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农历12月24日,丽贵人被封为丽嫔,比慈禧太后封嫔晚十个月;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农历5月7日,丽嫔为清咸丰皇帝生下皇长女荣安固伦公主,成为第一个为皇帝生儿育女的妃嫔,咸丰皇帝龙心大悦,在皇长女“洗三”的那天,丽嫔晋封为丽妃,比慈禧太后封妃早十个月。

从此丽妃更受宠爱。

清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农历10月10日,清同治皇帝在举行完登极大典的第二天,就颁发谕旨,以丽妃“侍奉皇考有年,诞育大公主”为由,尊封丽妃为丽皇贵妃,连升两级。

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农历11月16日,清光绪帝以丽妃“侍奉文宗显皇帝均称淑慎”为由,尊封为丽皇贵太妃。

丽妃体弱多病,经常服用中成药和草药,效果不大,终于在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农历11月15日病逝,终年五十四岁,金棺暂安于田村殡宫。

光绪帝亲自到金棺前奠酒、行礼,深表哀悼。

丽妃的丧礼十分隆重,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农历4月18日卯时葬入定陵妃园寝。

与她同时入葬的还有比她早死七天的玫贵妃。

丽妃的宝顶居于园寝前排正中,是最尊贵的位置,丽妃死后得到的谥号是“庄静皇贵妃”。

丽妃所生皇女是清咸丰皇帝唯一的女儿,聪明伶俐,容貌酷似其母,被后妃们视为掌上明珠,后封为荣安固伦公主。

按清朝制度,只有皇后所生的女儿才能封固伦公主。

这说明公主极受宠爱,另一方面也说明她的生母在宫中的地位很尊贵。

庄静皇贵妃的族人中,后有以其谥号中的“静”为汉化姓氏,称静氏,该支静氏主要分布在吉林省的长春市、辽宁省的沈阳市。

阜新龙文化研究会 胡晓奇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这是由8000年来中华文化传承发展所决定的,早已被大多数民众所接受。但也有一些专家和学者确提出质疑,认为龙不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按照图腾的概念,做为图腾的动物应该是现实中真实存在的动物,而龙是虚构的,虚构的动物不能作为图腾;图腾与氏族有血缘亲属关系,龙是虚构的,与人没有血缘亲属关系;做为图腾的动物,应该受到人的崇拜,而在中华民族有屠龙、斩龙、吃龙肉的传说;笼统的“图腾说”根本无法回答“龙的起源”问题等等。说龙不是中华民族图腾的人,其实他们根本不了解龙的起源,也没有搞清楚什么是图腾。

要想回答龙到底是不是中华民族的图腾,首先要正确解答龙的起源问题;其次要搞清楚什么是图腾;第三要回答龙为什么会成为中华民族的图腾。这三个问题的确是非常复杂非常困难的,许多专家学者花费了毕生精力都没有找到令人满意的答案。因此至今这三个问题仍然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本文试图在专家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各种合理的研究成果,简要回答这三个问题。

一、 龙的起源

1、查海石龙探起源。至从阜新查海发现了8000年的石龙,为解开龙的起源之谜提供了重要的物证,这条石龙长约20米,宽约2米,像一条巨大的蟒蛇的身躯,但却没有头、没有足,是中华龙最原始的形态。著名学者闻一多在考证龙的起源时,他说:龙起源于大蛇,大蛇就是龙。许多专家在考证龙的起源时都认定龙与蛇的关系非常密切,龙身就是蛇身,这一点是大家都能承认的。如果说龙起源于蛇,那么自然界中蟒蛇有如此大的身躯吗?

2、探甲骨文对龙的解释。甲骨文, 象形字、象龙形。本义:古代传说中一种有鳞有须能兴云作雨的神异动物。

甲骨文对龙字做了最形象的解释,“龙”字有形有声,既形象又高度概括。甲骨文中用兽和蛇来形容龙,其一,它是一种令人恐怖、令人敬畏的供天驱使的一种神秘力量,天是古人心目中最高神灵;其二,它的声音是隆隆之声;其三,它的形象是闪电,身躯像蟒蛇,头部隐藏在云团之中;其四,她的工具是云团;其五,它的功能是接受天的旨意播洒雨水。许多人根据甲骨文对龙的这种解释,便认为古人把蛇或者某些动物神秘化了,是对龙的神话。

试问动物界哪些动物有如此大的神通?目前学术界有关龙的起源有种种说法。例如:蟒蛇说、鳄鱼说、蜥蜴、恐龙、娃娃鱼、河马、猪、马、牛、犬、松树、雷神、闪电、云神、虹、春天景象、以蛇为原型的综合图腾说、等等,都是牵强的、没有说服力的、不能自圆其说。所有的动物都不具备龙的功能,蟒蛇再大也飞不上天,更唤不来风雨;鳄鱼、娃娃鱼、蜥蜴同样飞不上天,唤不来风雨,也没有摧毁房屋、树木的本事,古人干嘛要敬畏崇拜这些没有惊天动地本事的动物呀?

3、从《说文解字》中探龙。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说:“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简要明了地介绍了龙的特征。

龙的身躯像蟒蛇,有时看到龙的颜色是幽暗色的,有时是明亮的;能细小也能巨大,能短也能长,长(chang)得上连天下连地;龙在春天出现登上天空,秋天潜藏起来看不见了。

自然界中有这种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的动物吗?回答是明确的,自然界根本就没有这种动物。那么凭什么根据许慎对龙的描述,就认定龙是水中动物呢?鳞虫之长,就是动物吗?秋分而潜渊,就是水中动物吗?许多研究人员都是根据这个解释,说龙鳞虫之长,就是有鳞的动物,不是蟒蛇、就是鳄鱼;潜渊一定是水中动物,这显然是误解。但自然界中的确存在许慎说的龙的这种自然现象。

4、探《周易乾卦》龙的六种自然现象。最早论及龙的生态特征的文字当属《周易》。《周易》以卦为单位,全书共六十四卦。每卦有四个组成部分。即卦画、卦名、卦辞、爻辞。易卦的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最小的单位是爻,基本单位是经卦,每卦由二个经卦,或者说由六爻组成。经卦有八个,即乾,坤、坎、离、巽、震、艮、兑。它们分别代表八种类别的自然物质,如乾代表天文之事,坤代表地理之事,卦象是比较单纯的。八个经卦互相重迭构成六十四卦。经卦两两相重就产生了具有内部关系的复合卦象。根据八个经卦所代表事物的物理属性,从而形成了相制相克、相和相应的一系列矛盾,用以象征性地概括表示自然、社会的种种现象。卦辞、爻辞,以及《彖》、《象》,即是从不同角度对这些矛盾进行解说,从而判定物象人事的凶吉。周易八卦在中国古代是社会各阶层广泛运用的一种文化思想理论体系,政治家、统治者、军事家用其运筹帷幄,治国安邦;民众百姓则将其作为养生、预测祸福、经商盈利的工具。周易八卦实际运用上水平的高低,差异在于各人对它涵义理解之深浅。大凡精通者,当为贤哲、英雄人物,有通天澈地之能。几千年以来,八卦图在排列组合严密逻辑性就象数学公理一样不可以更改。人们对于八卦图的解释和理解方面存在着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思想的说明文字。从古至今八卦图的成因始终是一个谜团,没有人能够拿出有科学依据的事实来解析八卦图完整的起源。

八卦图最早出自伏羲所创的先天八卦(大概起始于七千多年前)其用阴爻和阳爻的组合来阐述天地中八种最原始的物质。后世道教将伏羲供奉为神。后天八卦出自周文王,其后天八卦只是和伏羲的先天八卦位置不同。其含义不变。八卦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以推测自然和社会的变化。八种自然现象相互交和组成六十四卦。《周易·乾卦》以龙所在的环境和形态来表示凶吉利害:乾卦中的潜龙在渊、或见龙在田、或跃于渊、或飞龙在天、或群龙无首、或亢龙有悔。乾卦中的这六种卦象,都已申明是自然之象。

伏羲观察天上的“龙”也是为了定季节和年首。《周易》乾卦的初九“潜龙勿用”、九二“见龙在田”、九四“或跃在渊“、九五“飞龙在天”、上九“亢龙有悔“、用九“群龙无首”,分别说明“龙”在地平线以下、刚升出地平线、在地平线上、在天空高处、过了极高处开始降低、已经降落到地平线以下。这“六龙”指的是在不同季节、时令的变化,黄昏时所看到的天象。如果以一年十二个月来对应龙的六种形态,十一月十二月,潜龙勿用 ;正月二月 ,见龙在田; 三月四月,终日乾乾; 五月六月, 或跃在渊; 七月八月,飞龙在天; 九月十月,亢龙有悔。

《周易》用观天文、查地理自然现象解释做人的道理,给我们留下了一份珍贵的财富。这里我们不去论述乾卦关于做人的道理,而重点强调的是卦象。我们说,既然六十四卦都是自然之象,乾卦中龙的六种形态也是自然之象,那么我们在探讨龙的起源时,就应该从自然现象去思考。古人当时看见的龙应该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不是古人虚构出来的。六十四卦都是客观存在的自然之象,是真实存在的,我们在探讨龙的起源时为什么偏要说龙的形态是虚构的呢?我们通过对乾卦的分析,可以推论乾卦中龙的形态也一定是真实的自然现象。

我们从“群龙无首,吉”的卦词做进一步分析,为什么会群龙无首?我们的祖先当初看见龙的时候,只看见龙的身躯,却看不见龙的首级,龙的头部始终隐藏在云层里,一条龙没有首级也就罢了,所有的龙都没有首级,才有了群龙无首级的概念。我们要问古人为什么不创造群狼无首?群虎无首、群熊无首的词汇?偏偏创造了群龙无首这个词汇?按照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人们的认识来源于社会存在。我们就从古人伏羲说起吧,伏羲时代在夏季的天空中经常看见一种神秘的恐怖的自然现象,一条像巨大的蟒蛇凌空飞舞,发出隆隆的声音,它的头部始终隐藏在云层里,人们从来就没有看见过这条巨蟒的首级,才有了群龙无首级的概念。因此,取“群龙无首级”的最后一个字“级”的谐音“吉”,寓意“群龙无首”的卦象是“吉利”的。群龙无首吉就这样产生了。

既然龙没有首级,身躯像巨大的蟒蛇,它出现时上连天下接地,发出隆隆的声音,伴随狂风暴雨,电闪雷鸣,这是一种什么自然现象呢?

5、我们从中华始祖伏羲开始进一步探索龙的本质。伏羲是人首蛇身;文献说伏羲用龙记事,设置各部门长官都用龙来命名,伏羲自己号曰龙师;伏羲“正姓氏,制嫁娶”,中国的姓氏是从伏羲起源,他让别人以饲养的动物、种植的植物为姓,或以居所、官职为姓,而伏羲自己以风为姓。伏羲为什么把自己的头像画在蛇型图身上?为什么以龙来定官名?伏羲为什么给自己确定的姓氏为风?“龙—蛇—风”三者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风的繁体字是“风”, 风的外框代表天的意思,天底下有一条虫就有了风字。《说文解字》解释“风”为“风动虫生”,这里的虫就是龙,因为龙字在《说文解字》里,被称为鳞虫之长,是说龙的形态像蛇,因为蛇也称作长虫,所以龙与蛇的联系非常密切。风动了才能产生虫(龙),说明风与龙关系也非常密切。通过上述分析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龙、蛇、风”三者之间的联系是:龙是根据隆隆的声音而得名,龙的形象是蛇,天下有一条大蛇在飞舞必然产生风,因此,龙的实质是风。我们的祖先伏羲将这种发出隆隆声音、在天地之间飞舞、能兴风降雨的大蛇称之为龙的自然现象,其实就是龙卷风。由于古人把雷、电、风、雨、云、虹都认为是天神在操控,那么对龙卷风这种自然现象也当做神物,古人最初画龙的时候,龙的形象仅仅像一条蟒蛇,为了区别龙与蛇,避免龙蛇混杂,古人把地上爬的蛇叫做“小龙” ;把这条能连接天地的、并能带来降雨在天上飞的大蛇叫做“龙”,才有了飞龙在天、群龙无首这样的词汇。

查海石龙没有头部、没有足,与《易经》乾卦群龙无首描述的现象吻合,证实远古时代的龙的确没有首级。

查遍古籍,汉代以前的文献资料没有龙卷风的记载,这难道是古人的疏漏吗?不,古人没有疏漏。甲骨文和周易关于龙的描述与龙卷风的特征完全吻合,古人记载的龙就是龙卷风。只是过去没有人往这方面研究。忽视了龙与自然现象的联系。阜新查海石龙的出土,验证了8000年以前的龙没有首级,也没有爪,足以证实是龙卷风的形态。

《说文解字》中对“龙”字“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的解释,足以说明最初的、原始形态龙不是人们虚构的,完全是一种自然现象,唯有自然现象龙卷风符合龙字的解释。鳞虫之长就是像蟒蛇一样有长长的身躯,龙卷风的形态像蟒蛇一样有长长的身躯;能幽能明,龙卷风有黑龙卷、白龙卷之分,在阴暗的天空出现龙卷风时,常常伴随闪电,因此能幽能明;龙卷风在远处出现,人们观察到的龙当然就细,近处观察龙就会感觉粗;同理能短能长,上连天,下连地;龙卷风发生在春、夏,夏季多于春季,龙卷风能将江河湖海中的水吸入空中,带来降雨;秋分季节后,产生龙卷风客观条件消失了,人们自然就见不到龙卷风了,以为龙潜入水中,这其实是人们的误解。

我们发现甲骨文对龙字的解释与龙卷风是多么吻合呀。一点儿都没有夸张,一点儿都没有神话,只是把龙卷风这种自然现象误以为是一种恐怖的神秘力量,是古人心中最高神灵。

确切地说,上古时代的人,早就发现了龙卷风这种自然现象,并记录了龙卷风,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认识自然的能力有限,还不能准确地描述龙卷风这种自然现象,误以为龙卷风是一种上天派来调节降雨的神物;它发出隆隆的声音;它的身躯像蛇;它上连天、下连地,在空中飞舞;它的出现带来电闪雷鸣、狂风暴雨;它的威力巨大,能将房屋摧毁,能将大树连根拔起,能将人畜卷入空中,龙卷风带来的灾难令人非常恐惧;龙卷风过后,空中出现彩虹、呈现祥和景象,龙卷风带来的降雨解除了华夏地区的干旱现象,内陆干旱地区的先民也期盼龙能多多带来降雨,期盼风调雨顺。

有人会反驳说,龙卷风能驾车、被人骑么?《山海经》记载皇帝派应龙打败蚩尤,大禹治水,乘龙巡游四方,黄帝乘龙升天……

汉朝学者王充说:世称黄帝骑龙升天,此言盖虚。世俗称颂黄帝能骑龙升天,这话大概是假的。

《山海经》是一部上古时代的神话小说,前面提到的都是神话小说里的故事,这部小说大量篇幅记载的是华夏大地物产资源丰富,小说中对龙的特征也多处作了描写,龙能飞上天、能降雨、能幽、能明、发出隆隆的声音、做假龙求雨等是对龙卷风客观真实的描述,没有夸张;而皇帝派应龙打败蚩尤、大禹驾龙巡游治水、皇帝乘龙升天则是虚构的神话故事。传说蚩尤铁臂铜头是很厉害的,也许蚩尤进犯皇帝的领地时遇到了龙卷风而大败,便产生了皇帝利用龙战胜蚩尤的传说。古人通过《山海经》这部神话小说表明了华夏民族对龙的敬畏,更主要反映了华夏人民利用龙、驾驭龙、掌控龙为人类服务的美好愿望。

6、关于龙是水中生物的缪传。传说龙能喂养,龙肉能吃,龙能骑,龙是水中生物,见《左传昭公二十九年》。秋季,龙出现在绛地郊外,魏献子问蔡墨说:“我听说,虫类没有比龙再聪明的了,因为它不能被人活捉。认为它聪明,是这样吗?”蔡墨说:“实在是人不聪明,不是龙聪明,古代养龙,所以国内有豢龙氏、御龙氏。”献子说:“这两家,我也听说过,但不知道他们的来历,这是说的什么呢?”蔡墨回答说:“过去有飂国的国君叔安,有一个后代叫董父,实在很喜欢龙,能够了解龙的嗜好要求来喂养它们,龙去他那里的很多,于是就驯服饲养龙,用来伺候帝舜。帝舜赐他姓叫董,氏叫豢龙,封他在鬷川,鬷夷氏就是他的后代。所以帝舜氏世世代代有养龙的。到了夏代国君孔甲,顺服天帝,天帝赐给他驾车的龙,黄河、汉水的各两条,各有一雌一雄。孔甲不能饲养,而又没有找到豢龙氏。有陶唐氏已经衰落,后来又有刘累,向豢龙氏学习驯龙,以此事奉孔甲,能够饲养这几条龙。孔甲嘉奖他,赐氏叫御龙,用他代替豕韦的后代。其中一条雌的死了,刘累偷偷地剁成肉酱给孔甲吃,孔甲吃了,后来又让刘累再找来吃。刘累害怕而迁移到鲁县,范氏就是他的后代。”献子说:“现在为什么没有了?”蔡墨回答说:“事物都有管理它的官吏,官吏修治他的管理方法,早晚都考虑这些事。一旦失职,就要丢掉性命。丢了官就不能吃公家的俸禄。官员世代从事这方面的工作,生物才会来到。如果消灭丢弃它们,生物就自己潜伏,抑郁不能成长。因此有职掌五行的官员,这叫做五官,一代一代继承姓氏,封爵是上公,祭祀是贵神。在土地神、五谷神和五行之神的祭祀中,对他们尊敬崇奉。木官之长叫做句芒,火官之长叫祝融,金官之长叫蓐收,水官之长叫玄冥,土官之长叫后土。龙,是属于水生的生物,水官废弃了,所以龙不能被人活捉。

从魏献子与蔡墨的对话中我们分析,龙出现在绛地郊外,魏献子与蔡墨并没有见到过龙,他们是听说龙出现在绛地郊外这件事以后才开始议论龙的。因为“龙”不能被人活捉,这的确是一句实话。因为龙的实质是风,谁能捉得住龙卷风啊!

对话引出蔡墨一段关于龙的论述,“听说古代人帝舜氏世世代代有养龙的,有豢龙氏、御龙氏。”说明魏献子与蔡墨以及左传的作者都没有见过龙,只是听说古代有龙。“到了夏代国君孔甲,顺服天帝,天帝赐给他驾车的龙,”表明帝舜的龙是用来驾车的。能驾车的龙不可能是蛇或者鳄鱼,更不会是娃娃鱼。只能是马,古时八尺以上的马为龙,所以这种给舜帝驾车的龙应该是八尺以上的马。也称龙马。如果龙是驾车的马,马死了,肉当然可以吃。左传的作者把驾车的龙马说成是属于水生的生物,就没有道理了。从古至今,谁见过水里的生物能驾车?有哪个文献记载了水里的动物能驾车?有哪一件出土文物证实了水中的生物能驾车的?在现实的自然界里根本就没有能驾车的水中生物。因此,大禹治水乘龙巡游各地,驾驭的龙车,同样是马车。

“管理水的官员被废弃了,龙就从此不能被活捉,”这话就更没有道理了。龙能不能被活捉与管理水的官员有什么相干呀?但却说明了一个事实,就是:人们从来没有捉住过真的龙。为什么捉不住真的龙呢?人能捉住龙卷风吗?不能!如果龙真的是水中的生物,那么,不论龙有多么聪明、多么狡猾,都逃脱不了人类的捕捉。晋国的国君魏献子以及后来的人从来都没有见过活着的真龙,这才是真话。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关于龙的议论只能是传说、传闻。左丘明都认为豢龙、御龙、吃龙肉是听说、是传说,我们怎么能把听说和传说做为考证的依据呢?我的结论是:不能因为龙能带来降雨,龙能吸水,就说龙是水中生物。以《左传昭公二十九年》的观点论证龙是水中的动物是站不住的。

7、关于龙的起源结论。古人的错误在于把龙卷风这种令人恐惧的自然现象当做神灵,误认为是龙卷风是上天掌管云雨的神秘动物。后人的错误在于思路狭窄,老是围绕动物来研究探讨龙的起源,因此一误再误。我们为什么偏要往动物身上联系呢?到目前为止,关于龙的史料记载非常丰富,但是在古籍中却找不到龙卷风的史料,只是到了明清时期才有龙卷风的记载。到底是史料不丰富,还是我们的思路出现了问题?回答是:我们的思路出现了问题。传说龙能喂养,龙肉能吃,龙能骑,后人就根据这个传说以讹传讹,误认为龙是水中的动物,就推断龙起源于鳄鱼、娃娃鱼、河马等动物,使龙文化研究走入误区。经过转换思路,再重新进行周密的分析研究,我们就会发现龙与龙卷风的特征非常接近,龙的所有神秘特征都源于龙卷风,因此,我们得出的结论是:龙起源于龙卷风。

龙卷风是一种灾害气象,但又能带来降雨,解除北方的干旱。因此,居住在东北、华北、西北的华夏民族的祖先恐惧龙又期盼龙。每当干旱的时节,人们祈求龙早点来临,带来降雨,逐渐形成了祭祀文化……(详见《解密查海石龙》)

二、 什么是图腾

图腾是一个部落民族的标识,图腾是部落民族的旗帜,图腾象征民族的一种精神。还有说图腾代表部落的血缘关系,图腾是部落的保护神。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缺乏科学依据,没有说服力。比如,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龙与中华民族有血缘关系吗?老虎,熊,狼,老鹰,曾经是一些民族的图腾,这些民族与这些动物有血缘关系吗?显然没有血缘关系,也不是这些民族的保护神。

图腾它是一个民族或部落的标识,是与其他民族或部落区别的标识。上古时代氏族社会部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掠夺土地掠夺牲畜,掠夺人口,为了生存,为了扩大本民族的势力范围,炎帝和皇帝是兄弟,分别在两个部落,为了各自的利益也发生战争。有战争就需要发动民众,组织民众,原始社会没有我们现在的服装标识,例如开运动会各国运动员都有自己的服装,古人知道要有一个标识。

用什么做标识呢?用本部落最崇尚的动物图案做标识。不同的民族所居住的区域不同,遇到的动物不同,各民族崇尚的动物也就不同,因此,标识也不同。有用熊,老虎,狼,老鹰做标识的(这里不再展开叙述)。由于古人把龙卷风误当作神秘动物“龙”,认为“龙”比任何一种动物都凶猛、更有力量,企图借助龙的威力战胜对手,壮大本部落的势力,因此,北方的许多部落都把龙卷风“龙”作为部落的标识。由于龙卷风作为原始形态的龙,仅仅是像蟒蛇一样的身躯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