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驹书画鉴藏录 [探析元代赵孟�的书画鉴藏]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1浏览:1收藏

张伯驹书画鉴藏录 [探析元代赵孟�的书画鉴藏],第1张

  宋末天下大乱,御府所藏书画,纷纷通过权臣和宦官流出宫外,如奸相贾似道便堪称“国盗”,收藏品之富令人咋舌。贾氏败落之后,他的藏品及一些宫廷绘画大量地散失于民间,导致元代书画交易逐渐繁盛。加上元初诸帝,他们不但在幼时就得到汉文化的启蒙教育,即位后更是常乘兴挥毫赐臣。尤其是元仁宗酷爱书画,王振鹏在《龙舟竞渡图》中说:“储皇(元仁宗)简淡无嗜欲,艺圃书林悦心目。”早在做太子时,他就“遣使四方旁求经籍,识以玉刻印章,命近侍掌之”。

皇家对艺术的支持,极大地推动了元代书画的发展与鉴藏之风的兴起。由此出现了一大批书画鉴藏家,如鲜于枢、周密、乔篑成、王芝、张谦、张斯立等,赵孟�亦是其中重要的一员,并和他们保持着良好的交谊。

赵孟�原籍大梁(今河南开封),为宋太祖赵匡胤十世孙,因四世祖受赐居湖州,遂为吴兴人。据《元史》赵孟�传云:“宋太祖子秦王德芳之后也。五世祖秀安禧王子�,四世祖崇宪靖王伯圭。高宗无子,立子�之子,是为孝宗。伯圭,其兄也,赐第于湖州。”赵氏不仅是一名出色的书画家,同时也是一位知名的鉴藏家,收藏和鉴定了众多的历代名迹,欧阳玄《圭斋文集》卷九《魏国赵文敏公神道碑》称他“鉴定古器物、名书画,望而知之,百不失一”,其鉴定水平非同一般。

出色的书画家,同时也是一位知名的鉴藏家,收藏和鉴定了众多的历代名迹,欧阳玄《圭斋文集》卷九《魏国赵文敏公神道碑》称他“鉴定古器物、名书画,望而知之,百不失一”,其鉴定水平非同一般。

一、法书名画的收藏与来源方式

赵孟�“曾祖师垂,祖希永,父字仲父,仕宋皆至大官”。作为皇族末流,家道中衰,少年丧父,他只在南宋末做了真州司户参军的小官,俸禄颇微。不久即与母居于里中,其母时常开导说:“圣朝必收江南才能之士而用之,汝非多读书,何以异于常人”赵氏从此便发愤读书,直到三十三岁由程钜夫举荐入朝,开始了为官时期的收藏经历,他的鉴藏活动始终与其经济相挂钩。

了真州司户参军的小官,俸禄颇微。不久即与母居于里中,其母时常开导说:“圣朝必收江南才能之士而用之,汝非多读书,何以异于常人”赵氏从此便发愤读书,直到三十三岁由程钜夫举荐入朝,开始了为官时期的收藏经历,他的鉴藏活动始终与其经济相挂钩。

为官的最初的几年,没有固定的经济来源,时得朋友接济资助。戴表元题孟�所著《琴原律略》曰:“故子昂穷,余知之又穷,而人之好司农者方盛,故私其书,而劝子昂自重,以俟其定焉。”进京后不久,孟�骑马跌堕于河,事后“帝闻孟�素贫,赐钞五十锭”,以解其窘境。

三年后,奉诏至京,进国史院。这十年间(1286-1297年),官俸品秩均在四、五品之间,所得俸禄并不可观。虽然不是很富有,但赵氏还是会去购买自己喜欢的书画,如《式古堂书画汇考》录有赵孟�的跋云:“此宋人写本十帙,不知的出谁手,而笔法精劲,校雠不苟,殆典午氏之忠臣欤。余为购而藏之,以当识荆。若夫纸墨之精、收藏之善,特余事耳。时大德改元嘉平八日,吴兴赵孟�题。”大德元年为1297年,当时赵氏四十四岁,正在任江南儒学提举。同时,他还于大德九年(1305年)在苏州得唐人国诠《善见律帖》一卷。至延�五年(1318年)再次赴京任职时,途中又获月江学士所赠的《独孤本定武兰亭》,足振其作为书画藏家之声名。赴京后,仁宗将赵孟�晋升为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官居从一品。至此,赵氏的政治地位达到了一生中的顶峰,这也为其鉴藏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

由于仁宗的青睐和赵孟�在艺术上的出类拔萃,其晚年名声显赫,夏文彦《图绘宝鉴》盛赞其“荣际王朝,名满四海”。期间又正值书法创作高峰期,书画活动甚为频繁,求书购画者门庭若市,生活条件变得异常优越。而经济的富足,使他的收藏有了物质基础。延�四年(1317年)七月,赵氏以五十金购得宋人王居正之《纺车图》,可见其出手之阔绰。

赵孟�收藏的名迹还有很多,据周密《云烟过眼录》记载,亦有王维山水、周�《春宵秘戏图》、李成《看碑图》、李思训《摘瓜图》、董源《河伯娶妇图》、崔白《兔》、黄筌《唐诗故实》、徐熙《戴胜梨花》等。藏品之丰厚可见一斑。

除书画外,赵氏亦喜好法书名帖的收藏。家藏有苏东坡的名迹《后赤壁赋》,如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说:“余三见子瞻自书《赤壁赋》,《后赤壁》则惟子昂有石本。”还有今藏故宫博物院国诠书的《善见律帖》,该卷后有赵氏题跋:“余十年前于吴中获此卷,唐贞观间国诠书,有褚、薛余风,……皇庆二年,归之兰谷,请善藏之,次年四月廿九日,子昂书。”皇庆二年(1313年)的次年是延�元年(1314年),以此上推十年乃大德九年(1304年),是为赵孟�获此卷的时间,皇庆二年它已归藏家兰谷。此外,据传“王氏旧藏宋人小楷《史记》珍本一部,原是松雪翁物,计十帙。”可知收藏的法书字帖之精富。但赵孟�特别倾慕于《兰亭》,曾藏有多本。仅就“定武本”而言,其跋于柯九思本《兰亭》中指出:“《定武兰亭》余旧有数本,散之亲友间,久乃令人惜之。”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独孤本”了。另有四卷北宋《淳化阁帖》,堪称迄今为止价格最高的中国书画作品之一,在元朝时就曾被赵氏收藏过。

以上是赵孟�的收藏经历,然要论他藏品的来源方式,主要有家藏、赠送、市购、交换等方式进行。

赵氏早年的书画藏品应源自家传,其家族向来富藏。远者如生活在宋末的族兄赵孟坚,便是著名的大书画家和鉴藏家,藏有落水本《兰亭》等众多名品。近者如赵氏的伯父,号称兰坡先生的赵与勤,乃继贾似道之后收藏古代法书名画首屈一指的藏家。据《云烟过眼录》记载,赵与勤共收藏晋宋间法书一百八十四帖。赵氏父亲赵与�(1213-1265年),官至户部侍郎兼临安府浙西安抚使,善诗文富收藏,给赵孟�以较好的文化熏陶,对他的收藏也产生深刻的影响。赵孟�亦钟爱古字画,在出仕和居家期间都网罗过很多古玩书画艺术品。从少年时期就开始临习历代书画名迹,如在宋咸淳八年(1272年),赵氏十九岁时所作的行书《读书乐趣》中有言:“……弄笔窗间,随大小作数十字,展所藏法帖墨迹画卷,纵观之兴到,则吟小诗,或草玉露一两段。”他早年书有高宗体,正可透露家藏有先帝赵构法书的信息。还有《湘管斋寓赏编》中也说:“六传而至孟�,虽童而习之,白首而不得其原。”可见艺术藏品对他的影响。

当时以赠送方式获得藏品也十分流行。赵孟�交游广泛,又身居高位,接受师友的馈赠亦是常事。其时收藏家之间互相交换彼此的藏品,乃是收藏圈内极为普遍的一件事情了。以画换画,以珍玩交换,是赵氏收藏的一个重要渠道,如上文提到过的“独孤本”《兰亭》,即是独孤长老所赠。

随着元代书画市场继续发展,商业意识、市场观念在书画家和收藏家头脑中均更为强烈。这时期通过市购的方式进行艺术品交易亦十分频繁。例如周密《志雅堂杂钞》记道:“癸巳八月十四日,示余以乔仲山求售智永‘真草千文’,绝佳。欲钞七定。”乔篑成欲将此帖售与周密,“七定”便是智永《真草千文》在当时的销售价格。又如倪云林(瓒)“雅趣吟兴,每发挥于缣素间,苍劲妍润,尤得清致,奉币贽求者无虚日?”由宋入元的大画家龚开“家益贫”,只好按纸作唐马图,结果“一持出,人辄以数十金易得之,籍是故不饥,然竟无求于人而死”。这种风尚自然影响到赵孟�,他亦经常去市场上购买艺术品。曾在“甲申岁五月,余书铺中得古帖三卷,第二、第五、第八”。至第二明年五月“又得七卷,多第八,缺第九。六月,以其多者加公权帖一卷,与钱塘康自修许易得第九卷,始为全书”。上文中称“得于书铺”、“与钱塘康自修许易得”,可知此帖乃得于江南,正可反映出杭州一带的书画市场和文人私藏的一些情况。

此外赵孟�也常与鉴藏家之间以物相交换而获得藏品。如杨凝式《韭花帖》上张宴跋云:“宣和书谱载杨凝式正书《韭花帖》。商旅船渡绍兴,以厚价购得之,故传之于江南,可与参政浙西回,携来相惠。”款为大德八年,此时该帖已由参政张斯立给了大学士张宴。其上有赵孟�私印五方,或许又曾归赵氏。另有今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颜真卿《祭侄季明文稿》上,张宴写道:“辛丑岁,因到江浙,得于鲜于家。”鲜于枢则称:“至元癸未以古书数种易于东郓曹彦礼。”可以看出他们之间藏品相交换的情况。

除了收藏外,赵孟�有时还自己卖画。他的书法、绘画价位均很高,人称其“亦爱钱,写字必得钱,然后乐为之书”。如北京故宫博物院藏《致德辅近来吴门帖》提醒求书者“前发之《观音》已专人纳还,宅上至今不蒙遣还余钱,千万付下以应用”。亦有《致达观惠书帖》中记述因索书所赠凉笋“敬此奉纳”等,均属人之常情。

赵氏不仅收藏书画,且精于鉴定。由于对所藏的书画进行深入的鉴定研究和临摹,由此影响到他的画风,亦确立起个人独特的艺术理论见解。

二、书画鉴定临摹与对其画风的影响

很多人只知道画家赵孟�,却不知道他也是一位鉴定家。从书画著录和传世作品的情况来看,赵氏一生鉴定过的法书名画数不胜数。如元初尚可见到的很多古书画,流传至今公认的一些晋宋间的名迹,大都经过赵孟�的鉴定题跋。他的印章更是随处可见。史载赵氏“尤善鉴定古器物、法书、名画,年祀之久近,谁某之所作,与其真伪,皆望而知之,不待谛玩也”。可知其鉴定功力颇显。《谥文》则称其“鉴品古器、玩物、法书、名画,一经目,辄能识其年代之久近、制作之工拙,此又公学问文章之绪馀也”。赵孟�鉴定过的不少书画作品至今尚存于世。除上文名迹之外,还有宋赵伯�的《万松金阙图》卷(现藏于故宫博物院)、宋武宗元《朝元仙仗图》卷(现藏于美国王季迁处),古摹晋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等作品。他鉴定过的书画具有很高的可靠性。延�五年(1318年)四月,时藏元仁宗内府,赵氏奉敕题跋。唐陆柬之《文赋》(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五代杨凝式《夏热帖》卷、宋苏轼《治平帖》卷等名迹,其中有些原无作者款印,经他审定,信为瑰宝。

鉴定水平的高低与大量接触古玩字画息息相关。赵氏宦游南北、出入内廷,故所见甚广,对“三代钟鼎彝器,魏晋书法碑帖,隋唐古画,两宋砚印,寓目甚多”。特别是为官生涯及赵氏的身份,使他有条件鉴赏大量古书画作品。

赵孟�等二十余人是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第一批被征召而作为江南士大夫。其后,赵氏受到元代皇帝的特殊宠爱。仁宗崇儒,主张文治,曾对他说:“文学之士,世所难得,如唐李太白、宋苏子瞻,姓名彰彰然,常在人耳目。今朕有赵子昂,与古人何异?”这样的宠幸和对艺术的重视,为酷爱书画的赵孟�接触大内秘藏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因此能为秘书监的书画题写标签。《秘书监志》说:“延�三年五月初二日,木刺忽怯辟第一日,嘉禧殿内有时分,对速古儿赤也奴,院使呀不花与张彦清学士有来,叔固大学士对本监官阔阔出少监传奉圣旨:‘秘书监里有的书画,无签帖的,叫赵子昂都写了者么道。’”看来凡属秘书监所藏法书名画,赵孟�是必然看过的。当时秘书监所藏书画无数,“站车一十辆搬运”到大都的书画珍品,也只是元内府藏品的一小部分。据统计,1272年裱褙匠焦庆安统计的需重裱书画一千零九轴。1302年王芝负责裱褙的手卷六百四十六件。1316年秘书监奉旨裱褙的赵子昂书千字文十七卷,也被收入内府。1318年赵子昂奉为《快雪时晴帖》题签,合计已是一六七二件。因此《十百斋书画录》录有黄淮识云:“尝考仲穆生而颖异,甫周岁,便能分别数目。十岁,博习群书。及长尤喜书画,常随荣禄公入大内,多阅前代名家遗迹,盖见人之所不得见者。”这一记载应是当时情况的真实反映。赵氏鉴定过许多的书画名迹,如韩�的《五牛图》,画面上就有其题跋:“右唐韩晋公《五牛图》,神气磊落,稀世名笔也。昔梁武欲用陶弘景,弘景画二牛,一以金络首,一自放于水草之梁武叹其高致,不复强之。此图殆写其意云。子昂重题。”又如题王子庆家藏阎立本《西域国图》:“画惟人物最难,器服、举止又为古人所特留意者。此一一备尽其妙,至于发采生动,有欲语之状,盖在虚无之间,真神品也。”

赵氏鉴定过的书画名迹除题跋外,往往钤有诸印记,最常用的有“赵子昂氏”(朱文方印)、“赵孟�印”(朱文方印)、“松雪斋”(朱文长方印),有时也钤“大雅”、“赵”(朱文长方印)、“水精宫道人”(朱文大长方印)等。

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赵孟�也曾有过鉴定上的失误。例如,他在鉴定《思想帖》、《眠食帖》、《快雪时晴帖》、《七月帖》、《裹�帖》等法书时,均轻言为王羲之真迹,但在元初是否还有如此多的右军真迹,确实令人怀疑。正像“又右军《大道帖》十字,是米南宫所临,至元中子昂跋为世间神物,有能龚片石刻以传远,仆愿供摹拓之役,是亦不知为临本也,盖世断无晋人之迹。”又比如关于《眠食帖》,据《孙氏书画钞》记载:“此即右军豹奴帖之半耳,后人见有眠食二字遂题,若赵若冯皆一代伟人,不知何以亦有此误耶?”指出了赵孟�鉴定的不足之处。此外还有《裹�帖》与《大道帖》等法帖。《庚子销夏录》卷一称:“赵松雪自负赏鉴者,如右军《思想帖》,乃双钩本也,……子昂跋谓右军真迹,有龙跳天门、虎卧凤阙之势,观者咨嗟叹赏神物之难遇,是不知为双钩本也”。这些均反映出鉴定之难和子昂之失。

然而,大量的书画藏品,毕竟为赵氏提供了临摹的实物来源,亦对他的绘画风格和艺术思想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赵孟�从小就临摹古人的书画作品,长大后对书画更是加以刻苦的揣摩和研究。正如《跋赵文敏贴》所云:“盖文敏之书,根于英姿敏识,而成于清机绝鉴,非可以一蹴而就,犹记寒夕宿斋中,文敏谈余,试濡墨复临颜、柳、徐、李诸贴,既成,命取真迹一一复校,不惟转折向背无不绝似,而精彩发越,有或过之,予问其何以能然。文敏曰‘亦熟之而已’。”据记载,赵孟�曾临摹过北宋郭熙《溪山鱼乐图》、宋徽宗《水墨草虫图》、韩�《牧马图》等历代名迹。临摹使他的画作形神兼备,《研北志》指出:“唐人临摹古迹,得其形似而失其气韵,米元章得其气韵而失其形似。气韵形似俱备者,唯吴兴赵子昂得之。”赵氏的山水画继承了五代北宋以来董源、巨然、李成、郭熙等人的传统,在绘画风貌上追求深秀、苍润、含蓄的特点,力图改变南宋后以斧劈皴为特征的挺拔刚健之画风,为元代绘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如《重江叠障图》,画面的山石形态和皴染采用了李成、郭熙的山水画程式,并用简逸秀润的笔法,表现出了辽阔绵延的江水与重叠逶迤的群山,画境淡雅清新。故元仁宗称他“操履纯正,博学多闻,书画绝伦,旁通佛老之旨,皆人所不及”。

赵孟�的绘画具有开创性,对元四家有着深远的影响。倪云林(瓒)视赵画为宝,谓“赵荣禄高情散朗,殆似晋宋间人,故其文章翰墨,如珊瑚玉树,自足照映清时,虽寸嫌尺褚,散落人间,莫不以为宝也”。元大鉴赏家柯九思亦称:“国朝名画谁第一,只数吴兴赵翰林。高标雅韵化幽壤,断嫌遗褚轻黄金。”给以极高的评价。我们以赵氏的《水村图》、《双松平远图》为例,董其昌在《水村图》卷后题:“此卷为子昂得意笔,脱尽董、巨案臼。”可知赵氏临摹古人又有创造,黄子久、倪云林的山水画基本从这里变出。比《水村图》更为典型的是《双松平远图》卷(藏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画面上近处双松,松下几块石头,隔水对岸一片低缓山丘,左边有赵氏对山水画理解的题跋:“仆自幼小学书之余,时时戏弄小笔,然于山水独不能工……”此图构成已开倪瓒一河两岸,空旷洗练的先河,画面上简括到几乎没有效染,笔势更杂着飞白。事实上,赵氏的另一创造就是将书法引入绘画,开创了“简率尚意”的画风。如在《枯枝竹石图》作品中,就可以看出其用笔的顿挫自然,山丘树石是以淡墨枯笔写出,墨色的浓淡合理运用,形成了枯润雅逸、松秀淡泊的画面意境。

而他的书法,初学以王羲之《兰亭序》、智永辑羲之《千文》为宗,后学王献之、钟繇、李岂、宋高宗等,虽泛滥百家,然一直以二王为本,追溯东晋之风。他临摹过元魏的定鼎碑及唐虞世南、褚遂良等人字帖,集前代诸家之大成。诚如文嘉所言:“魏公于古人书法之佳者,无不仿学”。赵氏对王羲之十分崇拜,曾说:“右军总百家之功,极众体之妙,传于献之,超轶特甚。”其临摹的《千文》,流入市场,几乎可以乱真。《辍耕录》有这样一段记载:“仆廿年来写《千文》以百数,此卷殆数年前所书,当时学褚河南《孟法师碑》,故结字规模八分,今日视之,不知孰为胜也。田君良卿,于骆驼桥市中买得此卷,持来求跋,为书其后。因思自五岁入小学学书,不过如世人漫尔学之耳,不意时人持去,可以鬻钱,而吾良卿又捐钱若干缗以购之,皆可笑也。元贞二年正月十八日,子昂题。”可见其摹写的逼真程度。故何良俊推崇他为王羲之后的另一位集大成者,“自唐以前集书法之大成者,王右军也;自唐以后集书法大成者,赵集贤也”。赵氏的书法作品很多,有《千字文》、《归去来兮辞》、《兰亭十三跋》、《赤壁赋》、《临兰亭序》等,成为了继欧、颜、柳以来的第四位影响后代的大书法家。在他的大力倡导下,宋代以来苏、黄、米、蔡“书札体”独领风骚的局面得到改观,而王羲之式秀丽平正、蕴藉沉稳的平和书风得以复兴。

对古画的深刻领悟,使赵孟�提出了古意说。张丑《清河书画舫》载其《自跋画卷》有云:“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今人但知用笔纤细,傅色浓艳,便自谓能手。殊不知古意既亏,百病横生,岂可观也!吾作画似乎简率,然识者知其近古,故以为佳。此可为知者道,不为不知者说也。”赵氏认为当时画坛“古意既亏,百病横生”。因此,只有简率高雅之笔才是佳作。他的人物画自谓“刻意学唐人”。表现题材主要取自历史人物、道释人物,以描写古代的高人逸士为多。技法效仿唐人,用线强调劲秀含蓄,画面雅致,如《松荫会琴图》、《幽篁戴胜图》、《秋郊饮马图》等,画面格调都十分古雅。故董其昌在《容台别集》中说:“晋人书取韵,唐人书取法,宋人书取意,或曰意不胜于法乎?不然,宋人自以其意为书耳,非有古人之意也。然赵子昂则矫宋之弊,虽己意亦不用矣,此必宋人所诃,盖为法所转也。”实为对其艺术的中肯评价。

三、赵孟�与鉴藏家之间的交游

元代的私人收藏较之宫廷显得要活跃得多。文人士大夫和画家大都热衷于收藏和鉴别书画。而赵孟�在当时是作为一名书画家兼鉴藏家而远近闻名,且又官居高位,因此众多的鉴藏家乐于与之交游。其中较著名的文人鉴藏家有郭天赐、鲜于枢、乔篑成、柯九思、倪瓒、龚开等人,他们既擅长书画,又精于鉴定,并将书画收藏与创作有机结合起来,使文人士大夫的收藏达到一个新的起点,从而在社会上形成了一股鉴藏之气。

书画鉴藏风尚的形成,与文人士大夫们鉴藏书画的活动范围是密不可分的。元初杭州的书画鉴藏风气十分兴盛,为南方鉴藏活动的中心,形成了文人士大夫鉴藏书画的集会之地。正如欧阳玄《圭斋文集》卷十八《跋鲜于博几与仇彦中小帖》中说:“异时论至元间中州人物极盛,由去金亡未远而宋之故老遗民往往多在,方车书大同,弓方四出,蔽遮江淮,无复限制,风流文献,笔墨交相景恭,惟恐不得目睹也。故游仕于南,而最爱钱塘李仲芳、高彦敬、梁贡父、鲜于伯几、郭�之……”。此外,临安(杭州)还设有专门的裱画室,《式古堂书画汇考》著录的《欧阳率更子奇帖》卷后有郭氏跋:“乙酉获于广陵,甲午三月命工重装于钱塘,金城郭天锡�之审定真迹秘玩。”从侧面反映出临安及江南地区书画市场繁荣的程度。这自然吸引了大量知名的文人来到杭州,如遗民龚开;词人周密、仇远、邓文原;书画名家鲜于枢、李息斋;收藏家王芝、乔篑成等,莫不自四方汇集于钱塘。赵孟�和他们经常一起流连山水,聚观藏品,审定欣赏,并在一些书画作品上留下题跋和印鉴。

除此以外,赵孟�还与当时道释名流多有往来。如在大德三年离江南赴京途中,孤独长老相送并赠之以定武本《兰亭帖》,赵大喜过望,展玩不已,于舟中一跋再跋而至十三跋之多,这就是赵孟�著名的《兰亭十三跋》。赵氏夫妇晚年与中峰禅师多有交往,来往诗札不断,于中峰处获益良多。

这些鉴藏家之间常以书画为纽带,相互交往,共享藏品。如大德二年(1298年),赵孟�在杭州任江浙等处儒学提举,时年四十五岁。是年二月,赵孟�一行十四人聚于鲜于枢家,并同观郭忠恕《雪霁江行图》、王羲之《思想帖》。又据《式古堂书画汇考》记赵孟�跋《思想帖》:“大德二年二月廿三日,霍肃清臣、周密公谨、郭天锡右之、张伯淳师道、廉希贡端甫、马�德昌、乔篑成仲山、杨肯堂子构、李�仲宾、王芝子庆、赵孟�子昂、邓文原善之集鲜于伯几池上,右之出右军《思想帖》真迹,有龙跳天门、虎卧凤阁之势,观者无不咨嗟叹赏神物之难遇也。”颜真卿《祭侄季明文稿》(今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上有诸公品题,该帖得于鲜于枢家,上有鲜于枢、周密、屠约等人题跋。张宴作长跋,并钤有“张宴私印”两枚、“端本家传”三枚,可见其钟爱之至。赵孟�亦钤有“赵氏子昂”、“大雅”二印,说明他亦曾拜观。

他们还时常举办各种书画雅集,如霜鹤堂之聚。以雅集聚会、品评优劣,或赏奇析疑、砥砺学问,或吟诗作画、感叹人生,形成了一个比较固定的文化交游网络。这样浓厚的学术空气及良好的人际关系,无形中促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以品鉴古书画为主的特色文化圈。耳濡目染之中,无论是对赵孟�审美能力的积累还是鉴赏水平的提高,都是一种极为重要的因素。

四、结论

元初的书画鉴藏活动十分兴盛,除了经济和政治环境等客观环境外,特别是与赵孟�这类喜爱书画的鉴藏家是分不开的。

综上所述,赵孟�由于其特殊的身份及为官生涯,为个人的收藏活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经他收藏和鉴定过的法书名画不计其数。通过对赵氏藏品的来源方式的分析,可以看出其时获取藏品的途径多样化,这亦是鉴藏氛围浓厚和商业经济发达所致。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收藏外,赵氏也会卖画,且书画价位很高。

赵孟�喜好收藏,并精于鉴定。他与元初公私法书藏品的关系十分密切,当时的法书名迹大都经过其鉴定与题跋,并具有相当高的可靠性。此外,赵氏独领风骚的艺术成就与他书画鉴藏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对藏品深入的临摹和研究,由此影响到他的画风,逐步确立起自己独特的艺术理论见解,特别是提出了古意说的理论思想。再者,赵孟�还与当时的文人鉴藏家广泛地交往。他们举办各种雅集活动,围绕藏品翰墨往来,鉴真驳伪,无形中提高了他的鉴藏水平和审美眼光。对其进一步提高书画艺术水平大有裨益。

  中国山水画简称“山水”。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但尚未从人物画中完全分离。隋唐时始独立,五代、北宋时趋于成熟,成为中国画的重要画科。传统上按画法风格分为青绿山水、金碧山水、水墨山水、浅绛山水、小青绿山水、没骨山水等。

  简介: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游山玩水的大陆文化意识,以山为德、水为性的内在修为意识,咫尺天涯的视错觉意识,一直成为山水画演绎的中轴主线。从山水画中,我们可以集中体味中国画的意境、格调、气韵和色调。再没有那一个画科能像山水画那样给国人以更多的情感。若说与他人谈经辩道,山水画便是民族的底蕴、古典的底气、我的图像、人的性情。

  古代流派:从唐朝开始,中国的山水画开始分为南、北两派,北派的创始人是唐代画家李思训,他发明的斧劈皴法,画中重用色彩,浓墨点苔上也用鲜亮的石青敷色,非常适合表现北方阳光灿烂、峭壁高耸的山峰。宋代的画家范宽、李唐、马远、夏圭等继承了这一脉络,形成一种派别。

  南派以被评作“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著名诗人王维为滥觞,运用披麻皴和宋代画家米芾发明的米点皴,多用墨色少用颜色表现蒙蒙细雨中的江南丘陵,后来发展到只用墨的水墨山水,王蒙、倪瓒等画家发展形成了南派风格。

  近现代山水主要画派

  1岭南画派

  2新安画派

  3长安画派

  4黄山画派

  5蓝派山水

  6龙形山水画派

  7精笔山水画派

中国绘画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纹饰和岩画,原始绘画技巧虽幼稚,但已掌握了初步的造型能力,对动物、植物等动静形态亦能抓住主要特征,用以表达先民的信仰、愿望以及对于生活的美化装饰。

  先秦绘画己在一些古籍中有了记载,如周代宫、明堂、庙祠中的历史人物、战国漆器、青铜器纹饰,楚国出土帛画等,都己达到较高的水平。

  秦汉王朝是中国早期历史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大国,疆域辽阔,国势强盛,丝绸之路沟通着中外艺术交流,绘画艺术空前发展与繁荣。尤其是汉代盛行厚葬之风,其墓室壁画、画像砖、画像石,以及随葬帛画,生动塑造了现实、历史、神话人物形象,具有动态性、情节性,在反映现实生活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其画风往往气魄宏大,笔势流动,既有粗犷豪放,又有细密瑰丽,内容丰富博杂,形式多姿多彩。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频仍,民生疾苦,但是绘画仍取得了较大的发展,苦难给佛教提供了传播的土壤,佛教美术勃然兴起。如新疆克孜尔石窟,甘肃麦积山石窟,敦煌莫高窟都保存了大量的该时期壁画,艺术造诣极高。由于上层社会对绘事的爱好和参与,除了工匠,还涌现出一批有文化教养的上流社会知名画家,如顾恺之等。这一时期玄学流行,文人崇尚飘逸通脱,画史画论等著作开始出现,山水画、花鸟画开始萌芽,这个时期的绘画注重精神状态的刻画及气质的表现,以文学为题材的绘画日趋流行。

  隋唐时国家统一,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比较繁荣,对外交流活跃,给绘画艺术注入了新的机运,在人物画方面虽然佛教壁画中西域画风仍在流行,但吴道子、周昉等人具有鲜明中原画风的作品占了绝对优势,民族风格日益成熟,展子虔、李思训、王维、张缲等人的山水画、花鸟画己工整富丽,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在中国,绘画的真实性在12世纪宋朝时已发展到高峰,尤以郭熙的早春图为写实主义的巅峰,以后就开始转向主观情趣的抒发,自王维被盛赞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後,文人画悠久的传统便延续至今。又自北宋後,中国绘画渐趋注重笔墨情趣的形式主义,举例而言文徵明的画即意不在山水的描绘,而是藉由山水来堆砌各种运笔的手法。到15世纪的明朝末年,清朝初期时,画家已经开始向表现自我方向转化,不注重客观世界的描绘,而是,八大山人、扬州八怪、任伯年、吴昌硕等都有很强的自我风格,而不再计较再现自然的真实性。 现代画家如齐白石、张大千等更体现出大家风范,他们画的不一定真实,但任何人也模仿不出他们画的精髓!

  五代两宋之后,中国绘画艺术进一步成熟完备,出现了一个鼎盛时期,朝廷设置画院,扩充机构编制,延揽人才,并授以职衔,宫廷绘画盛极一时,文人学士亦把绘画视作雅事并提出了鲜明的审美标准,故画家辈出,佳作纷呈,而且在理论上和创作上亦形成了一套独立的体系,其内容、形式、技法都出现了丰富精采、多头发展的繁荣局面。 

  绘画发展至元、明、清,文人画获得了突出的发展。在题材上,山水画、花鸟画占据了绝对的地位。文人画强调抒发主观情绪,“不求形似”、“无求于世”,不趋附大众审美要求,借绘画以示高雅,表现闲情逸趣,倡导“师造化”、“法心源”,强调人品画品的统一,并且注重将笔墨情趣与诗、书、印有机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绘画样式,涌现了众多的杰出画家、画派,以及难以数计的优秀作品。

  中国绘画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植于民族文化土壤之中。它不单纯拘泥于外表形似,更强调神似。它以毛笔、水墨、宣纸为特殊材料,建构了独特的透视理论,大胆而自由地打破时空限制,具有高度的概括力与想象力,这种出色的技巧与手段,不仅使中国传统绘画独具艺术魄力,而且日益为世界现代艺术所借鉴吸收。

简介

夏圭,字禹玉,南宋著名画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曾任画院待诏。他开始学画人物,后来攻山水画,用秃笔带水作大斧劈皴,将水墨技法提高到“淋漓苍劲,墨气袭人”的效果。树叶有夹笔,楼阁不用界尺,景中人物点簇而成,神态生动。构图常取半边,焦点集中,空间旷大,近景突出,远景清淡,清旷俏丽,独具一格,人称“夏半边”,后人认为此系南宋偏安写照。夏圭一类画法多少受佛教禅宗影响:“主张脱落实相,参悟自然”,趋向笔简意远,遗貌取神。画雪景学范宽。后人把他与马远并称“马夏”,合李唐、刘松年称“南宋四家”。传世作品有:《溪山清远图》卷、《西湖柳艇图》轴,均辑入《故宫名画三百种》;《遥岑烟霭图》,现藏故宫博物院。

个人作品

长卷画还有《江山清远图》、《长江万里图》等;

其作品有《溪山无尽图》、《溪山奇观图》、《山川钟秀图》;

还有《雪山图》、《松崖客话图》、《溪山清远图》等。

《溪山清远图》是夏圭的传世佳作,纸本长卷,墨色,纵465厘米,横8891厘米。图绘晴日江南江湖两岸的景色:群峰、峭岩、茂林、楼阁、长桥、村舍、茅亭、渔舟、远帆,勾笔虽简,但形象真实。山石用秃笔中锋勾廓,凝重而爽利,顺势以侧锋皴以大、小斧劈皴,间以刮铁皴、钉头鼠尾皴等,再加点,笔虽简而变化多端。夏圭非常擅长运用墨色的变化,在惯用的层层加皴、加染的“积墨法”外,往往加用“蘸墨法”,也就是先蘸淡墨,后在笔尖蘸浓墨,依次画去,墨色由浓渐淡,由湿渐枯,变化无常。再加上“破墨法”,以墨破水,以水破墨,以浓破淡,以淡破浓,使墨色苍润,灵动而鲜活。空旷的构图,简括的用笔,淡雅的墨色,极其优美地营造了一幅清净旷远的湖光山色。

画作风格

南宋以画“边角之景”而著名的画家,马远、夏圭。边角景构的特点是,主体形象少,画面简洁洗练,留白面积较大,多用“计白当黑”的手法,有效的利用边角相互呼应,利用对角线保持平衡感,虚实对比强烈,它在提炼景物时,求劲求少,以很少的景物来衬托意境而不是直接用景物去“画”意境。

在构图方面,夏圭更善于剪裁与美化自然景物,善画“边角之景”。对长卷画用概括的笔墨,写实的物形,巧妙的结构,大胆的剪裁等,是他的新创造。从他的十二段长卷(今只存“遥山书雁”、“烟村归渡”、“渔笛清幽”、“烟堤晚泊”四段)中,完全全看到他这种成就。明人题这卷后说:“笔墨苍古、墨气明润、点染烟岚恍若欲雨,树石深淡遐迩分明”。他糅合了李唐、范宽与米芾的画法,笔法苍老,墨汁淋漓。曾作拖泥带水皴,画风大体和马远相同,作楼台亭阁可信手而挥,突兀而奇特,气韵高拔。夏圭善墨,善用秃笔带水作大斧劈皴,人称“拖泥带水皴”,“淋漓苍劲,墨气袭人”。在题材上,夏圭多画长江、钱塘江等江南水乡以及西湖景色,又喜欢画雪景及风雨气象。

夏圭的笔简意远,遗貌取神,应该很合乎文人画对“平淡天真”的追求。董其昌创为“南北宗”画论,简单地讲,就是提倡“文人画”,鄙视“画工画”;崇尚率真,反对写实; 注重笔墨情趣,轻视绘画技能。这其实是由不同的绘画观念形成的两大流派,而被董其昌冠以地域倾向的“南宗”、“北宗”之名,就难免使人迷惑了。不能因为“马夏”出自画院,就贬为“画工”,不屑一顾。历史上“画工画”与“文人画”虽有争议,但一直互相影响,取长补短。被标为文人画典范的元四家,就明显地承继了南宋画派崇简的画风。如果说马远的刻画精细的人物、楼阁尚有过于雕饰之嫌,那么夏圭的极其简括的勾、皴,应该无悖于董其昌画论的核心—禅宗关于“脱落实相,参悟自然”的理念。 后人称夏圭为“夏半边”,而《溪山清远图》显然是全景,原图无款印,也许受了“半边”概念的制约,如此浩渺的江湖山色,竟被后人题称“溪山”。

个人影响

在构图上,马远刻意将近景置观者眼前,所画人物五官清晰,姿态生动,楼阁则以“界画”法刻画精细,而夏圭则将景物远置观者身外,画人物仅圈脸勾衣、点簇而成,楼阁随手勾画,笔简而形具。这影响延及元代:王蒙画中近景人物其衣冠、五官、举止皆精细生动;倪瓒画中几乎无人,而黄公望与吴镇画中人物的简笔则显然取法夏圭,画面之空寂,也分明承袭李唐以至马远、夏圭的简略遗风。

人物评价

《图绘宝鉴》评夏圭:“院中人画山水,自李唐以下无出其右者也。”为南宋四大家之一。

明代王履赞曰:“粗而不流于俗,细而不流于媚。有清旷超凡之远韵,无猥暗蒙晨之鄙格。”董其昌对“北宗”山水,多怀偏见,却对夏圭十分折服:夏圭师李唐而更加简率,如塑工之所谓减塑者。夏圭一类画法多少有佛教禅宗的影响,主张“脱落实相,参悟自然。”趋向笔简意远,遗貌取神。

作品欣赏 《临流赋琴图》

宋 夏圭 纸本设色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夏圭在进行山水画创作时,善于用焦墨皴擦表现淡雅而雄秀的景色,用类似焦点透视的平远法布局,大面积使用空白,极简约地在空白中描写远山和对岸的空旷隐约,形成空旷秀雅而又空灵的神韵。《临流赋琴图》表现的是溪旁古树下一高士抚琴之状,笔法劲健, 墨色淋漓,观之如闻铮铮然弹琴之声。

《雪堂客话图》

宋 夏圭 绢本设色 纵282厘米 横429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画设色画江南雪景, 笔法苍劲浑厚,山石多用小斧劈皴和线条丢笔直皴,从而取得了方硬奇峭、水墨苍润的艺术效果。夏圭在画树干、树叶时多用笔随意点画, 笔法生动活泼, 人物、楼阁已不像马远那样工整细密,而是信手勾画。可见夏圭用笔刚劲而趋于含蓄,这一特点在此幅作品中表现得较明显。全图设色淡雅,构图迂迥曲折, 疏密远近布置得当,为夏圭山水画的代表之作。

《烟岫林居图》

宋 夏圭 绢本水墨 纵25厘米 横261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夏圭作画善于用概括的笔墨大胆的剪裁,创造出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水墨酣畅的艺术风格。此作圆形,原为纨扇,左上方画烟蔼远山,迷蒙深幽,下为林木坡石,后有茅屋两间,山涧溪水上架一木桥,一人弯腰策杖而行。此画山石用笔劲峭,林木简练淋漓,构图独特,将所画物象集中于画面的左下方,这也是“夏半边”的体现。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