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姓的历史名人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1浏览:1收藏

达姓的历史名人,第1张

达 云:字腾霄,号东楼(1550-1609),凉州人(甘肃武威),始祖恪纳牙(家谱记述为恪那亚,系哈密畏兀城人),明洪武初年朝贡赴京,授试百户,驻扎凉州,落籍为凉州人。恪纳牙生一子,名达里麻答思,承袭父职,继承父风,学习汉族文化,同凉州汉族人民关系日益融洽,生活习俗亦无两样,遂确定以首字“达”为自己及所有家族姓氏,渐变为汉族,达云为其六世孙。《明史》有传。达云于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袭百户职,勇猛强悍而有谋略,开疆扩土,屡建功绩。万历中,职指挥佥事、守备、肃州游击、西宁参将。不久又因功升都督同知、指挥使,晋副总兵官、总兵官,加封特进光禄大夫、上柱国、太子少保、左都督,挂平羌将军印镇守延绥、甘肃。达云镇守西北边疆几十年,每遇战事悉心筹划,在战斗中身先士卒,惜兵爱民,军行所至,纪律严明,冲锋陷阵,未尝受挫,名震西陲,为一时边将之冠。万历三十七年,卒于军中,赠太子太保,谥英烈武侯。长子达奇策任大靖参将、次子达奇勋万历末昌平总兵官,他们均以战功著称于世,以贤名流芳后代,浴血奋战,忠义盖世,为保卫边疆,维护祖国统一创立了丰功伟绩。

达普化:元代浙江省台州人,浙江达代始祖毋把勒沙之子,十七岁时江浙乡试第一,次年被赐进士及第,曾任江南行台监察御史、礼部侍郎、礼部尚书等重要官职,后在平海贼中战死,封魏国公,立庙台州,赐额崇节。

达奇勋:明代边将达云的次子,任镇守居庸关总兵官,功绩至伟,加封太子太傅,特授光禄大夫、右军都督。兄达奇策任大靖参将,子达元祯任凉州卫守备。他们以战功著称于世,从一个小小的百户之家,一跃而成为凉州名门望族。今凉州有达府、达府街,即达氏世代安居之府第住所,达公祠为纪念达云的祠堂。

达贯道:明代句容人,洪武年间以贤良任知县,有政绩,著名一时。

达浦生:当代杰出的少数民族人士、著名学者、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他是辛亥革命以来我国内地回族穆斯林中享有盛名的四大阿訇之一。1956年,82岁的达浦生先生担任周恩来总理的顾问,赴印度尼西亚参加万隆亚非会议。1965年6月21日,达浦生在北京归真,享年97岁,葬于北京西北旺回民公墓。

达式常(1940926-)演员。原籍江苏南京,生于上海。回族。1962年毕业于上海**专科学校表演系 。同年入海燕**制片厂(后为上海**制片厂)任演员。是中国影协第五届理事。曾在《年青的一代》、《 难忘的战斗》、《曙光》、《燕归来 》、《人到中年》、《谭嗣同》等影片中担任主角或重要角色。其中因在 《燕归来》中饰演林汉华,1981年获第四届**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1983年主演电视剧《走进暴风雨》,获 大众电视金鹰奖最佳男主角奖。后为日本电视连续剧《蔷薇海峡》男主角 川岛俊夫配音,1986年获第四届大众 电视金鹰奖最佳男演员配音奖。 演出影片1963:兄妹探宝 1965:年青的一代 柜台 1975:春苗 1976:难忘的战斗 年青的一代(重拍片) 1978:东港谍影 1979:曙光 1980:燕归来 他们在相爱 1982:人到中年 1984:谭嗣同 车祸轶事 1986:T省的八四、八五年 1987:江南书剑情 戈壁恩仇记 1989:地狱·天堂

非常抱歉我不知道"达"字的演变过程,我只看到过一点汉字的演变过程不知道对你有没有用

汉字源远流长,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我们现在能见到的最古而又完备的汉字,是殷墟甲骨文,是商代人使用的文字,距今三千多年了。而汉字产生的年代应该比甲骨文早得多。关于汉字的产生,过去曾有过多种说法。

关于仓颉造字。这是汉字起源流传最广的说法。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远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李斯《仓颉篇》“仓颉作书,以教后嗣”;《淮南子本经训》“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论衡骨相》“仓颉四目”。以上的古书记载,把文字的创造归功于仓颉,传说仓颉是黄帝的史官,他长着四只眼睛,目光炯炯,面相奇异,能仰观天象,俯察地理,辨鸟兽之迹,见人所不能见。传说中这样一个超乎寻常的人创造了文字,可见文字对人类的巨大影响。当然仓颉造字只是传说,汉字不是个人发明创造,而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如果历史上真有仓颉,可能也是文字的采集或整理者。

关于结绳记事。是汉字起源最早的说法。《易系辞》上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意思是上古时代没有文字,人们用结绳来帮助记忆,到了后世,圣人才用文字 取代了结绳。结绳记事就是原始人用给绳子打结来记时间、人数、男人或女人,打结的位置和不同形状,表达不同的意思,我国古书里有“结绳为约,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的记载。不仅我国,古埃及、古波斯、非洲、澳洲的土人,都曾结绳记事。结绳是帮助记忆,传递消息的方式,曾被广泛使用。但结绳是利用实物来记事,不能直接发展为文字,可以看作是发明文字前的探索。

八卦说 。孔安国《尚书》序(属伪作,但年代甚古)里说:"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易纬·干·凿度》认为:干卦,天字的古文;坤卦,地字的古文;离卦,火字的古文;坎卦,水字的古文;巽卦,风字的古文;震卦,雷字的古文;艮卦,山字的古文;兑卦,泽字的古文。

对汉字的起源,目前普遍认为起源于图画。鲁迅在《门外文谈》中说:“他(原始人)的画一只牛,是有缘故的,为的是关于野牛,或者是猎取野牛,禁咒野牛的事。” 他还讲到“有的在刀柄上刻一点图,有的在门户上画一些画,心心相印,口口相传,文字就多起来,史官一采集,便可以敷衍记事了”这里形象地讲述了汉字的起源。也就是说图画是用来记事、表示意思的,他和文字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但不等于就是文字。只有当图画的线条趋于简单一致,能够读出音来,并表示一个确定的意思的时候,就成为最初的文字了。

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

最近几十年,中国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较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这些资料主要是指原始社会晚期及有史社会早期出现在陶器上面的刻画或彩绘符号,另外还包括少量的刻写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号。可以说,它们共同为解释汉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据。通过系统考察、对比遍布中国各地的19种考古学文化的100多个遗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划符号,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王蕴智认为,中国最早的刻划符号出现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

甲骨文商周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也叫“契文”“卜辞”“龟甲文字”“殷虚文字”。甲骨文最早在河南安阳小屯村的殷虚出土,1899年才被学者发现,1928年后多次发掘,先后出土达十余万片。这些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大都是商王朝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有关的记事文字。是殷代到纣亡273年间的遗物,日前成为研究商周社会的重要历史资料。已发现的甲骨文单字有4500字左右,可认识的约1700字。文字结构中有了大批的形声字,尽管多数字的笔画和部位还没有定型,但从可识的文字的看出,甲骨文是相当进步、且十分完备的古文字体系。近年来在陕西等地,也发现一些西周时代的甲骨文。

请多多指教,如果你对网上学习感兴趣,请来"高中难题吧"http://postbaiducom/fkw=%B8%DF%D6%D0%C4%D1%CC%E2

雍也篇第六⑥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 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季康子问”,季康子,季氏。鲁国的执政权臣,当时他正在执政,这个时候来问孔夫子,问孔夫子三个弟子,一个是子路,一个是子贡,一个是冉求。问这三个弟子是否可以去从政。

我们来讲一下何为从政?大夫叫做从政,卿叫做执政,所以我们刚才讲,季康子是执政。天子、君主、诸侯国的国君叫为政。

我们学《论语》,第一个是学而篇,第二个是为政篇,就是指的做君主,做诸侯国的国君,你如何去为政?

所以这里季康子问,子路、子贡、冉求是否可以去从政,不止是让去做官,而指的是能否做大夫,大夫叫做从政。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 从政这里指的就是能不能做大夫了。在问孔夫子,子路可不可以去做大夫。

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 “说子路很果敢,对于从政这件事情,又有何难呢?”有什么困难,言下之意,当然是可以的。为什么可以,说了一个字“果”。我们来看看,为什么这一个“果”字就可以去为大夫了呢?果是指的果敢,很勇敢,有担当,有快速决断的能力。

包括我们现在的生活当中,现在的人生当中也是一样的,我们来思考这个问题,如果一个人是很果敢的,做事情是有快速决断的能力的,并且有担当,是不是一个做领导要具备的品质。如果一个人很果敢,做事情可以快速地去决断,并且有担当付出的精神,这是领导的品质。所以一个果敢,就可以去从政做大夫了。

那么这里并不是指子路,只有这一个优点,子路还有很多其它的优点,只不过提出了一个字叫果,果敢之人是可以有所作为的,是可以有所担当的,所以说子路可以去从政的。

这个果敢,是一种当机立断的能力,在春秋那个时期是乱世,所以一个人有当机立断的能力,有当机立断的思维是非常重要的。诸侯争霸,各个国家之间不停地去争斗,时机瞬息万变,如果没有当机立断的能力,你会发现会错失很多的良机。

包括我们现在也是一样的,时代发展得越快,变化得越快,很多时机稍纵即逝。如果没有当机立断的能力,我们总是在后悔当中度过。当时这个事情,其实我也想了,只是我没有去做。其实当时那个问题我也看到了,只不过当时犹豫了。

所以这个果敢很重要,子路身上的果敢,是需要我们每个人去学习的,当我们通过不断地学习,有自己的智慧的时候,性格有担当的时候,我们才能更勇敢,我们才能更有抉择的能力。所以做事情不要太犹豫,当我们认定的事情,我们坚定不移的事情,一定要有这种果敢的精神,不能裹足不前的。

曰, 季康子继续又问了。 “赐也,可使从政也与? ”赐,子贡。子贡,能不能去为大夫。孔子这个时候对子贡,也有一个字的评价。 “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 “说子贡这个人很通达,对于从政这件事情,有什么困难的?”我们来看“达”字,达,通达、通透之意,什么样的人才能很通达呢?

我们之前学过,子贡说颜回闻一而知十,说自己闻一而知二,所以孔子说赐也达,他是很通达的人。什么样的人能闻一知二,闻一知三呢?他是有智慧的,他是可以看清楚很多事情的,他有智慧去决断,所以我们说这是一个通达之人。

我们再来看生活当中也是如此,一个有智慧的,一个通达之人不会困惑,不会有什么事情觉得解决不了。遇到事情的时候,我总是能看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这个时候我看得清楚,我自然就有办法去解决。所以说如此通达之人,对于从政这件事情,有什么困难的呢?这也是一个做领导的品质。

回到我们现在的生活当中也是一样的,如果一个有智慧的人,一个通达的人,做领导就很轻松,无论发生了一个什么样的事情,我们可以看清楚。这个时候看清楚的时候,你就不会被问题所困扰,你就不会生烦恼,很容易地就可以做出抉择。

我们为什么有那么多烦恼和困惑?就是因为不够通达,没有智慧看清楚问题。所以在生活当中,在工作当中,才会不停地烦恼,不停地被问题所困扰。一旦一个人有智慧通达的时候,这也是一个做领导的品质,所以子贡身上的达,是通过我们不断地学习,让自己变得有智慧,可以闻一而知二,闻一而知三,我们就可以变得通达,生活当中就会少很多的烦恼,少很多的困惑。

接下来季康子又问。 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 求就是冉求,孔夫子同样对于冉求,给了一个字的评价。 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说冉求这个人艺,艺就是多才多艺,对于从政这件事情有什么困难?

我们再来看这个字“艺”,多才多艺,我们想一想什么样的人,我们会说他多才多艺,有才华,才华横溢,多艺就是他的办法很多,他的想法很多,他的技能很多,你看这样的人从政有何难呢?

我们再回到生活当中再去思考,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他是可以做领导的,因为这样的人,他的才华多,他会的东西多,因为他的思维比较活跃,他可以不停地去学习,我们身边有很多这样的人,有很多这样的领导。可能这件事情他本来不会,我们也不会,但是人家学习得就是比我们快,他很快地就能掌握那件事情的精髓,反过来再来教给我们。

所以这是多才多艺的表现,这样的人思维比较敏捷,并且他的办法多,你会发现多才多艺的人难不住他的,遇到事情的时候,他总能想出很多,别人认为很奇怪的方法,总能想出很多的办法,去战胜困难,和解决当下的问题,这是多才多艺的人特点。而我们很多人思维过于固化,思维不够敏捷,所以遇事情想不出办法,这个就是没有才艺的表现。

“求也艺”,我们再回到这个话题,冉求这个人多才多艺,为了达到目的,为了达到目标,他可以想很多办法。比如说,冉求为季氏宰的时候就是如此,你告诉我你的目标是什么,比如说你要敛财,好了,我就会想办法如何达到敛财的目的,虽然这个目的,孔夫子是不赞同的。我们只讲这里的多才多艺,你会发现这就是这个人的特点。

同时也是一样的,如果你有别的目的,你有别的目标,他总是会想办法去给你达成,这就是多才多艺的人的特点。所以想一想我们的生活当中,我们的团队当中,是不是需要这种多才多艺的人,但是这个时候作为***,就很重要了,你的目标是什么,你的止是什么,这个时候多才多艺的人,会辅助你,帮助你达到你的目标。

我们要站在季康子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季康子问谁可以为大夫,孔夫子三个人,讲了三个优点,“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那么这个时候就看你需要什么,看看你当下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如果你当下需要果敢的,需要有担当的,需要有快速决断能力的人,那么你就去用子路;如果你当下需要通达智慧之人,可以帮你看清楚当下问题的人,那么这个时候你就要用子贡;如果你现在自己有什么样的目标,有什么样的方向,你需要人尽力帮你达成,那么这个时候冉求就更为合适。

听到这里我们是不是要思考,你首先要看得清楚,你当下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你就引进什么样的人才。我们这里来看,子贡、子路和冉求,这三个人,谁好谁坏呢?都好。

那么孔夫子也给予了回答,三个人都可以有做大夫的潜质,都有做大夫的能力,只不过看你当下需要什么,你就选择什么样的人。

如果我们是季康子,是不是这个时候就要思考了,看看我们当下的团队,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人,需要果敢的,还是需要通达的,还是需要多才多艺的。所以需要什么人,我们就选择一个什么样的人,或者说都需要,我们就可以想办法,都去用这样的人。

但是接下来我们要注意了,这个涉及到智慧了,我们还是站在季康子的角度,这也就是站在一个执政者的角度,再来看这个问题了,所以要有高度的,每个人都有优点,同时就会有缺点,万物分阴阳都有两面性。

比如说,我们用了子路的果敢,有担当,有决断能力,但是你就要知道,这样性格的人,他是莽撞的;我们用了子贡这样的人,他是通达的,他是智慧的,你会发现这样的人也有缺点,他可能更多的事情,不会亲力亲为;如果我们用了冉求这样的人,多才多艺,我们有了目标,有了止,他总是想办法帮我们达成,但是有可能这个人就是犹豫不决的,这个人的性情如此。

所以如果我们站在一个执政者的角度,我们站在一个领导者的角度,你要能看得清楚,我们用人只用他好的那一面,我们知道他的优点在哪里,同时我们也知道,他的缺点在哪里,这就是孔夫子的智慧之处。

季康子来问,这三个人,是否可以为大夫,孔子只说他们身上的特点,那么你自己来看,说“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他的优缺点都摆在这里,你自己斟酌,自己看。

所以我们学习《论语》,一定要学习孔子的智慧,和孔子的思维方式。当我们懂得去看这个事情的两面性,这个时候我们作为一个执政者,作为一个领导者,我们用人不偏,我们懂得识人,并且我们也不抱怨,我们懂得用他的优点,但同时我们也了解了这个人的缺点。

这个时候,我们才能更好地去驾驭一个团队,更好地磨合每个人之间的关系,我们再来看一个人身上的特质,子路这个人很果敢,子贡很通达,冉求多才多艺,这是不是他们身上的特质。

说子路这个人天生就很果敢,很勇猛,很有担当。子贡天生就很聪慧,所以他通过学习变得通达。冉求这个人天生他可能就比较有才艺,这是质,本质的东西。

孔夫子在教化这些学生的时候,在教什么呢?你会发现孔夫子并没有改变他的本质,很难改变。但是孔夫子教的是什么,是德行,是内在的修养,是学识、是文化。

所以一个人要想安身立命,内在的那个仁德,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那么本质,就是外面那个质,比如说子路的果敢,子贡的通达,冉求的多才多艺,这是质,也就是我们讲的特长。

看看我们每个人身上,有什么样的本质,有什么样的潜质,有什么样的特长。当我们把特长和潜质,加以发挥的时候,它可以成就我们的人生,可以成就我们的事业,可以让我们的工作变得更好。所以艺就是我们现在赖以生存的技能、特长,我们称为艺,也是本质发挥出来的东西。

举个例子说:我们本质口才比较好,这是天生的,再加上通过不断地学习,加上讲有用的话,或者对工作当中有利的话,这个本质加以发挥,成为我们的艺,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东西。

有的人说我比较聪明,我看问题看得比较透彻。有的人说我看商机看得很准。有的人说我的力气比较大,我可以出力,可能动脑的事情我不行,但是出力的事情,我可以的。这都是本质。

所以本质加以发挥的时候,就会变成艺,艺术的艺,也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让我们可以生活更好的一种方式,变成我们身上的一种才艺,一种才能。那么这个是我们成就人生的本,但是德是我们安身立命之根。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如果子路、子贡、冉求这三个人,内在是没有仁德的,只有才艺,只有果敢,只有通达和只有多才多艺,做不了大夫的,做不了领导的。

我们现在回到我们的生活当中,我们再来思考,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一个人做了领导,你只有才能,内在没有德行,很容易出问题的,走得越高,摔得越惨。

所以说德是安身立命之根,没有德,可不可以有好的工作?可以的。可不可以赚到钱?也可以的。但是终有一天会出问题的,它不长久,好比树没有根,你看到外面好像是长得很繁荣、很昌盛、很茂盛的样子,可是,当有一天风大的时候,站不住的,因为你的内在是没有根的。

所以《大学》也讲: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我们再把财去掉,“德者,本也”,无论你的工作也好,技能也好,财富也好,这些都是末的。

所以只有你本有了,你这个根扎得住,再加上你的才艺,再加上你的特长,这个时候我们既可以安身立命,同时又可以游刃有余地去做好我们的工作。

有的人说我只有德,没有艺行不行?也不行。因为你只有安身立命之根,但是你却没有成就事业之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都有自己的潜质,我们要懂得挖掘自己的长处,自己的特长,把它加以发挥,变成我们的艺,通过不停地学习,不停地修己,来增加我们的德,这个时候我们才能德才兼备。

1 愚公移山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

《愚公移山》古今异义:1指 古义:直,一直 今义:手指 2曾 古义:乃,并 今义:曾经 3毛 古义:草木 今义:毛发 4阳 古义:山之南,水之北 今义:太阳 5阴 古义:山之北,水之南 今义:阴天 6诸 古义:之于 今义;各个、许多 7荷 古义:扛 今义:荷花 8息 古义:叹气 今义:休息 9虽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10已 古义:停止 今义:已经 11方 古义:方圆 今义:常指矩形 12惩 古义:苦于,被。

所苦 今义:惩罚 词性活用:1险: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2箕畚:名词活用为状语,用箕畚3面:名词用为动词,面向着4聚:使动用法,使。

聚,相当于:“把。

召集在一起”一词多义:1方 方七百里指面积 方其远出海门正当 2曾 曾不若孀妻弱子竟 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 3固 汝心之固顽固 吾义固不杀人本来 4亡 今亡亦死逃走 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无”,没有 5其 惧其不已也代词,他 其如土石何助词,加强反问语气 帝感其诚他 其妻献疑他的 6之 以君之力的 虽我之死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告之于帝代词,这件事 7且 年且九十(将近) 且焉置土石(况且) 8焉 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 始一反焉加强语气 9而 面山而居表修饰 聚室而谋表承接 通假字:1始一反焉“反”通“返”,返回2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3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4一厝朔东“厝”通“措”,放置5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指”通“直”,一直 6无陇断焉“陇”通“垄”,高地。

2 《愚公移山》(文言文的)中的通假字和多义词

1太行山——在山西高原和河北平原之间。

2王屋山——在山西阳城、垣曲与河南济源之间。

3方——指面积。方七百里,就是四周各七百里。古代计算面积,用截长补短的办法,把不规则的边长变成正方形,再计算它的面积。

4高万仞——形容极高;仞——古代长度单位,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5冀(jì)州——古地名,山西省,河南省黄河以北,辽宁省辽河以西的地区。

6河阳——黄河北岸。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做阴,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做阳。

7且——将近。

8面山而居——面对着山居住。

9惩(chéng)——戒,这里是“苦于”的意思,以……为苦。

10塞(sè)——阻塞。

11迂(yū)——曲折、绕远。

12聚室而谋——集合全家来商量。室,家。

13汝——你。这里是复数“你们”的意思。

14毕力平险——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

15指通豫南——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指,直。豫州,古地名,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南。

16汉阴——汉,就是汉水;阴,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阴。汉阴,汉水南岸。

17献疑——提出疑问。

18以——凭借。

19杂然相许——纷纷表示赞成。杂然,纷纷的样子。许,赞同。

20君——称呼“您”。

21损:——削减。

22曾(céng)——用在否定副词“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都……”。

23魁父——古代一座小山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开封县陈留镇境内。

24丘——土堆。

25置——安放。

26且——连词,况且。

27焉——疑问代词,哪里。

3 愚公移山 通假字 一词多义 古今异义 词类活用

一、通假字

1、“河曲智叟亡以应。”中“亡”通“无”,没有。

2、“甚矣,汝之不惠。”中“惠”通“慧”,聪慧。

3、“ 始一反焉。”中“反”通“返”,往返。

4、“一厝朔东。”中“厝”通“措”,放置。

5、“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中“指”通“直”,直达。

6、“无陇断焉。”中“陇”通“垄”,高地。

二、一词多义

1、其:惧其不已也(代词,他) 其如土石何(助词,加强反问语气) 帝感其诚(他)其妻献疑(他的)

2、曾:曾不若孀妻弱子(竟) 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

3、固:汝心之固(顽固) 吾义固不杀人(本来)

4、亡:今亡亦死(逃走) 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无”,没有)

5、方:方七百里(指面积) 方其远出海门(正当)

6、之:以君之力(的) 虽我之死(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告之于帝(代词,这件事)

7、且:年且九十(将近) 且焉置土石(况且)

8、焉 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始一反焉(加强语气)

9、而 面山而居(表修饰)聚室而谋(表承接)

三、古今异义

1、阳 古义:山之南,水之北 今义:太阳

2、阴 古义:山之北,水之南 今义:阴天

3、指 古义:直,一直 今义:手指

4、曾 古义:乃,并 今义:曾经

5、诸 古义:之于 今义;各个、许多

6、荷 古义:负荷 今义:荷花

7、毛 古义:草木 今义:毛发

8、息 古义:叹气 今义:休息

9、虽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10、已 古义:止 今义:已经

四、词类活用

1、险: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

2、箕畚: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装。

3、面:名词用为动词,面向着。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本文出自战国时期·思想家列子创作的一篇寓言小品文。文章叙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通过愚公的坚持不懈与智叟的胆小怯懦,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信心和毅力。全文叙次井然,首尾呼应,情节完整,对话生动,毕肖声口,符合个性的对白极好地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作者简介

列子,姓列,名御寇,郑国圃田(今河南省郑州市)人,在古籍中又写作列圄寇、列圉寇或子列子,东周威烈王时期人,与郑穆公同时。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道家代表人物。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曾师从关尹子、壶丘子、老商氏、支伯高子等。隐居郑国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静修道。列子对中国人思想影响甚大。

文言文中常用的通假字

1、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为学》)屏:通“摒”。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论语十则》) 女:通“汝”,你。知:通“智”,聪明。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

4、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

5、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6、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止:通“只”。

7、日之其所亡。(《乐羊子妻》)亡: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亡:通“无”。

8、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9、对镜帖花黄。……火伴皆惊忙。(《木兰诗》)帖:通“贴”。火:通“伙”。

10、无他,但手熟尔。(《买油翁》)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11、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

12、路转溪头忽见。(《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

13、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坐:通“座”。

4 《愚公移山》中的通假字和古今异义的词

四、通假字

1、甚矣,汝之不惠 惠通慧,聪明

2、始一反焉 反通返,往返

3、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通无,没有

4、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厝通措,放置

5、无陇断焉 陇通垄,高山

6、指通豫南 指通直,一直

五、古今异义词

1、河阳之北 河:古义:黄河, 今义:泛指一般河流

阳:古义:山之南,水之北 今义:太阳

2、达于汉阴 阴:古义:山之北,水之南 今义:阴天

3、指通豫南 指:古义:直,一直, 今义:手指

4、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曾:古义:乃,并 今义:曾经

5、投诸渤海之尾 诸:古义:之于, 今义:各个,许多

6、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荷:古义:负荷, 今义:荷花

7、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毛;古义:草木, 今义:毛发

8、北山愚公长息曰 息:古义:叹气, 今义:休息

9、虽我之死 虽;古义:即使, 今义: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虽然

10、惧其不已也 已:古义:止, 今义:已经

11、无陇断焉 陇断:古义:山川阻隔, 今义:把持独占

12、何苦而不平 何苦:古义:怎么会,哪怕 今义:不值得做,犯不着

5 愚公移山文中的通假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一、“指”通“直”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二、“反”通“返”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三、“惠”通“慧” 甚矣,汝之不惠!

四、“亡”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

五、“厝”通“措”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6 愚公移山的翻译和通假字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

1方 方七百里指面积 方其远出海门正当

2曾 曾不若孀妻弱子竟 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 3固 汝心之固顽固 吾义固不杀人本来

4亡 今亡亦死逃走 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无”,没有

5其 惧其不已也代词,他 其如土石何助词,加强反问语气 帝感其诚他 其妻献疑他的

6之 以君之力的 虽我之死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告之于帝代词,这件事

7且 年且九十(将近) 且焉置土石(况且)

8焉 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 始一反焉加强语气 9而 面山而居表修饰 聚室而谋表承接

通假字:

1始一反焉。“反”通“返”,返回。

2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

3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

4一厝朔东。“厝”通“措”,放置。

5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指”通“直”,一直

6无陇断焉。“陇”通“垄”,高地。

全文翻译

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脚下)愚公(这个人),年纪快到90岁(了),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可以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况且怎么搁置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纷纷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带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簸箕和箩筐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刚开始换牙,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太不聪明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得不通事理,竟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担心什么挖不平?”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这时开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7 《愚公移山》 的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 是什么

一、一词多意 且:年且九十(将近)且焉置土石(况且) 其:其土石如何(加强反问语气那么多)惧其不已(代词,他) 之:跳往助之(代词,他)虽我之死(的)以君之力(助词,的) 焉:且焉之土石(哪里)始反一焉(语气助词) 固:汝心之固(顽固)吾义固不杀人(本来) 亡:今亡亦死(逃走)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无”,没有) 而:面山而居(表修饰)聚室而谋(表承接) 二、词类活用 面山而居:一般“面”是名词,在此用作动词。

意为:面向着。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一般“箕畚”是名词,在此作状语。

意为:用箕畚。 吾与汝毕力平险:一般“险”是形容词,在此用作名词。

意为:险阻。 三、通假字 “指”通“直”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反”通“返”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惠”通“慧”甚矣,汝之不惠“亡”通“无”河曲智叟亡以应“厝”通“措”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四、古今异义词 河阳之北河:古义:黄河,今义:泛指一般河流,阳:古义:山之南,水之北今义:太阳 达于汉阴阴:古义:山之北,水之南今义:阴天 指通豫南指:古义:直,一直,今义:手指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古义:乃,并今义:曾经 投诸渤海之尾诸:古义:之于,今义:各个,许多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古义:负荷,今义:荷花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毛;古义:草木,今义:毛发 北山愚公长息曰息:古义:叹气,今义:休息 虽我之死虽;古义:即使,今义: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虽然 惧其不已也已:古义:止,今义:已经 无陇断焉陇断:古义:山川阻隔,今义:把持独占 何苦而不平何苦:古义:怎么会,哪怕,今义:不值得做,犯不着

扩展资料:

《愚公移山》的创作背景: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期,同时也是学术思想百家争鸣的时期。

寓言作为诸子散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了战国诸子阐明各自的政治观点、学术思想以及进行论辩的有力武器。《列子》即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所产生的寓言和神话故事集。

此文即选自《列子·汤问》第五章,讲述的是愚公不畏艰难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亦说明在当时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同时,本文通过神话的形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李达(1905—1993)原名李德三,陕西省眉县人。早年参加爱国学生运动。后考入冯玉祥的西北军第二军官学校,毕业后任国民革命军排长、连长。1931年12月参加宁都起义。1932年加入中国***,历任中国工农红军连长、师参谋长、军参谋处处长、军团参谋长等职,参加湘赣苏区反“围剿”,参与创建湘鄂川黔苏区和长征。抗美援朝期间,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参谋长。1954年 11月,李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副部长,人民解放军训练总监部副部长兼计划部、监察部部长。1972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 1993年 7月12日,李达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石达开(1831年-1863年),小名亚达,绰号石敢当,广西贵县(今贵港)客家人,太平天国名将,近代中国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武学名家。

1857年,封“左军主将翼王”,天京事变曾封为“圣神电通军主将翼王”,军民尊为“义王”(本人谦辞不受)。

1851年12月,太平天国在永安建制,石达开晋封“翼王五千岁”。

石达开属太平天国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十六岁“被访出山”,十九岁统帅千军,二十岁封王,三十二岁于成都慷慨就义。一生轰轰烈烈,为后世所传颂。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