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修复的修复的纸张种类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1浏览:3收藏

古籍修复的修复的纸张种类,第1张

古籍修复主张修旧如旧,所以选择修复的纸张要跟古籍的纸张尽量保持一致,那么古籍修复的纸张种类有哪些呢?

1竹纸  竹纸,是使用最普通的古籍纸张,竹纸本是常见的几种明清用纸中除土纸外最差的一种。竹纸产生于唐末,但没有普及,到宋代才大量使用。竹纸就是用竹的整个茎杆,经过几十道工序而加工成纸的。中国造纸最初是用麻料破布,而后发展到用树皮纤维造纸,这是造纸术的一大进步,而从树皮纤维发展到用整个茎杆造纸又是一大进步,使得纸得以降低成本而大量普及。但今天流传下来的宋版书用纸大多数是麻纸,其主要原因是竹纸发脆易碎,而在当时好书都是用麻纸来刷。现今市场流通的明清古籍绝大多数是用竹纸,就纸张的性质而言,  2藏经纸:唐人写经所用的一种纸张,颜色黄褐,犹如茶色,略有棉性,质地厚硬,不透明。  3毛边纸:色呈米黄,故亦称黄纸。正面光,背面稍涩,质地略脆,韧性稍差,牢固度次于太史连纸。《常昭合志稿》云:“隐湖毛氏所用纸,岁从江西特造之,厚者曰毛边,薄者曰毛太,至今犹存其名不绝。”然据《中国雕版源流考》称,明司礼监造纸名色中,既有“毛边”名称,则非始于明末以毛晋得名可知。清乾隆以后印书用纸,除太史连纸、棉纸外,有一大部分是用毛边纸印的。  4、棉连纸:实际是宣纸的一种。汪六吉制造的称六吉棉连,色白如玉,匀净细腻,绵软有韧性,摹拓碑帖彝器多用之。清末比较考究的印本,也多用棉连纸。  5、官堆纸:色黄比毛边纸略厚,金陵书局印书多采用之。  6、毛太纸:与毛边纸颜色相似,质地略差,纸幅也较小,厚薄不等,有明显的直纹。清同治光绪间,用此纸印书较多。  7、白绵纸:白绵纸印本书籍是明刻本的一大特色,尤其在正德至万历年间大为使用。“明白绵纸本”近乎明版好书的代称,故藏家自当珍视之。历来认为白绵纸就是由绵茧所造的纸,但经过现代科学方法的检测,得知白绵纸实际是楮皮纸的一种。  8、皮纸:皮纸是用楮树皮和桑树皮所造的纸。产生于唐代,由于皮纸生产成本较高,故一般讲究的书才用皮纸印,其主要原因是因为皮纸坚韧、抗蛀,比麻纸更加洁白平滑,而有的皮纸在生产过程中也加入一些麻料,所以用肉眼看,有时候皮纸看上去像麻纸,如南宋廖莹中世采堂本《昌黎先生集》习惯说法是白麻纸,而其实是白色桑皮纸。  明代官方刻书主要是用皮纸和白棉纸,故而从收藏角度上看,凡皮纸本书大部分都是好书。对于初入门者这是一个简单的办法。  9、太史连纸:比开化纸色略黄,质地细腻匀净,绵软有韧性。清雍正年间用铜活字排印的殿版《古今图书集成》所采用的两种纸,一为开化纸,一即太史连纸。  10、开化纸:开化纸也叫“桃花纸”,主要是因为在白色的纸上常有一星半点微黄的晕点,如桃红。开化纸产生于明中晚期,到清三代大为盛行,殿版书几乎均用此纸来印刷,到嘉庆之 后逐渐失传了。由于开化纸洁白细腻,薄而有韧性,再加上雕版精良,所以印出的书真正称得上纸白墨黑。到民国初年,陶湘的其中一项专藏就是开化纸本,因此而赢得了“陶开化”的雅称。因开化纸产量不大,除殿版书使用外,民间使用极少。开化纸是清代最名贵的纸张,因为它质地细腻,极其洁白,帘纹不明显,纸虽薄而韧性强,柔软可爱,摸起来柔润而有韧性。清代顺治、康熙、雍正、乾隆时宫里刊书以及扬州诗局所刻的书多用这种纸。

古籍书画用纸种类繁多,以时代而言,有宋纸、元纸、明纸、清纸等;以原料而言,有麻纸、树皮纸、 竹纸 、草纸等;以产地而言,有 宣纸 、开化纸、麻沙纸等;以形态分,有硬黄纸、罗纹纸、玉版宣等。

其中麻纸是我国最早应用于书画的纸种,迄今传世的最早的书法是故宫博物院所藏西晋文学家陆机的章草《平复帖》。

网上卖古籍(包括古物),许多骗局令你防不胜防。

  首先提示大家,市场上早就有假古籍了,主要有两大系,一是假得稍有常识就知道是假,主要是各古玩市场地摊儿上及网上叫卖蒙骗为最多。

  1。装订线不自然。

  2。拍照故意小、模糊、不正面、关键的部位回避

  3。用图像软件调色或者作旧

  4。书口处浸色太重太鲜明

  5。故意卖缺本,头本没有

  6。卖书同时卖旧(作旧)纸张及相关造假古籍材料用品者

  7。假的旧物品当古老的卖,这种人什么都可能是假的;有例子,潘家园子批发20元的东西在网上标价2800元。在我们家路对面个人摊上要价500元,你故意嫌价钱高而起开时,降价至150元,你说想要但认为价高,还价50元往往和就会成交。当然了,他还赚了30元。

  8。玩文字圈套

  9。和刻本或者民国书容易仿,更加难鉴别

  大家收藏古籍时,要慎重。

  在旧时代,与新型印刷方法非常不同,印制书籍所用的墨质,与现在差异较大,主要用松烟或油烟炼成的的精细炭粉末作原料,用水调和,掺上相应量的植物胶和制而成,可以称作水溶质印刷胶墨。

  用这种胶墨印制而成的书籍,纸张上的墨所含水份挥尽,胶质也会很快老化挥发,最后只有松烟或油烟粉末的碳墨素附着在上面了。

  现代人仿印古籍时,往往不通旧技艺,或者只是为了以小本试小“市场”,不懂鉴别的人为多数,他们的销售对象就对准了这样的群体,所以采用现代设备仿制木刻等,甚至,用扫描仪扫描后制成胶版,或者用纸版8开小型印刷设备来完成,其印刷速度是传统手工印刷的无数倍,所多采用油墨(即使是胶墨)印刷。因此,鉴别仿制古籍的真伪就容易多了。

  现代机械印刷所用墨,是有气味可以凭我们的嗅觉闻到,我们就可以通过墨的气味来辨别古书与现代仿制品。辨别古籍真假时,除看纸张纤维和老华程度、印刷着墨效果、装订效果及诸多如版本、目录、序等重要章法外鉴别,以我们的嗅觉来鉴别墨的味道也很容易断定结果。

  而在网上淘古籍,可能更需要多方面鉴别能力了。

希望有所帮助,祝好!

不知你是在博宝商城还是在地摊看到的,在商城里的应该都是真的,其他具体的你还可以资讯客服。 转自博宝网资讯: 古籍中的伪本,通常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商贾们为了谋利,采用一些手法伪造的古籍版本;第二类是书籍作者假托古人之名而编写的著作;第三类是以前的收藏家、著录家错定的版本。 古籍本身不仅具有学术研究价值,而且由于流传年代久远,传世本日稀,而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特别受收藏家的珍视,致使市场价格不断上涨。由于暴利的刺激,使一些商贾见财忘义,运用各种作伪手法,炮制赝品,以假充真。由于各种伪本的出现,又给古籍版本的鉴定增添了许多人为的障碍。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可促进鉴定者与作伪者斗智的本领。 一、作伪的目的: 鉴定伪本,首先要了解作伪的目的,以便有针对性的进行分析、比较、辨认。古籍伪本的制作目的主要有三种。 1.商贾作伪的目的在于牟利,只要有利可图,他们可以采取各种手段,对各种价值较低的古籍在版本年代、作者姓名、收藏家的姓名、题跋、印章等各方面进行伪造。 2.有些作者假借古人之名编写著作,其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书籍的权威性、神秘性,或因某种原因不愿暴露自己的姓名。因此,这类古籍,大多只是著名的姓名是假的,并没有更多的作伪手法。 3.收藏家、著录家错定版本,大多是由于其自身的学识、眼力不济而误定的。因此,对于这类著录书只能作伪参考,而不应盲目相信。 二、作伪手法 作伪的手法有许许多多,鉴定者在实际工作中应注意以下主要几种。 1.纸张做旧:纸张是文字的载体,没有纸张就没有书籍,因此判断古籍的真伪,首先要看纸张是否古旧。所以制作古籍伪本必须将纸做旧。将纸做旧有两类:一类是“染纸”,包括用糖色,或用粟子熬水,或用栗子壳熬水,或用茶水,或用赭石藤黄水等将纸染成黄褐色,也有用烟将水熏黄的,以求使纸显旧色;二类是用“旧纸新印”,如果作伪者存有古纸,就可在古纸上面新印内容,然后装订成“古籍”,这种作伪方法较少,却很难从纸张上辨别其为赝本。 2.伪造序跋:一些重复刻印本上,除保留有原书的序跋外,又增刻新的序跋,叙述重印的原因,序跋后还著有姓名、年月等。这些都表明了书籍的真实年代。作伪者往往裁掉对其作伪不利的序跋,或涂改其中的年代,也有伪造对其作伪有利的序跋。 3.伪造牌记:保留旧牌记,挖掉复刻牌记,或挖补、涂改复刻牌记的干支年代。 4.伪造名人题跋,藏章印记。 5.裁截目录:将原目录裁去部分或全部,使人不知全书究竟有多少卷,以便用残本充当全本。 6.利用著录书:有些著录书上的记载是错误的,作伪者便故意以此为据兜售伪本。总之,作伪的手法有各种各样,有时只有一两种,有时则可能是各种手法结合应用。鉴定者在实际辨别时,应该运用自己的学识和有关资料进行全面考察被鉴定的书籍,注意去伪取真,才能作出正确的结论。

摘要:宣纸也是书写和画画用的纸张,那么宣纸与普通的书画纸有什么区别?实际上所有适合书画的纸都叫书画纸,但是,由于仿冒宣纸的盛行,为区别开来,出现了书画纸的称呼。书画纸与宣纸的区别在于原料、工艺、使用效果及保存时间。下面就来了解下宣纸与书画纸的相关知识吧。一、宣纸和书画纸的区别

1、原料成份的不同

宣纸的原料结构是青檀树皮和沙田稻草(青檀皮属长纤维,稻草属短纤维)。而书画纸的原料不讲究长短纤维的搭配,取的原料有龙须草、构树皮、竹浆等等。

2、制作工艺的不同

宣纸的制作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原料制作和纸张制作。原料制作的特点在于:生产周期较长,工艺复杂。青檀皮和沙田稻草要用山泉水浸泡,经浸渍、蒸煮、拣选、滩晒等过程后,加之日晒雨淋、露天漂白等自然反应,使原料中的有机成分可以有效剔除,纸张的洁白度也不易再变色。第二阶段是纸张的制作工艺,宣纸一直保持着竹帘过滤抄捞法进行捞纸;用火墙烘烤、人工揭贴的烘干法晒纸,逐张目测手检。

而书画纸的制作工艺则相对简单,所用皮料只经过蒸煮、去皮、清洗便打碎使用,由于没有经过日光的自然漂白过程,为使其洁白便进行强化漂白,使纸中纤维受损严重,加之构树皮和龙须草的纤维拉力不够强韧,所以牢度较差,易变色,很难长期保存。

3、使用效果的不同

宣纸的润墨性较强,主要体现在无论是重写还是轻描,都能显示出清晰的层次,几笔相交,均留笔痕,笔痕交叉处,浓淡有致、层次分明,能充分展示画的意境和立体效果。浓墨乌而鲜艳,淡墨淡而不灰。

书画纸的发墨效果,完全取决于其自身的易溶性。和宣纸相比,发墨形式表现为:不规则、不匀称,层次无法表现,只是一味的向下渗透。但由于其制作成本低廉,价格便宜,也可作为练习用纸。

4、保存时间的不同

宣纸由于自身的青檀皮纤维分布均匀而具有稳定性,青檀皮的坚韧纤维使得纸张牢固而耐久,且经石灰等弱碱液进行多次蒸煮并施以日光缥白,对纤维损伤程度很小,故制成的宣纸耐久性强。现保存完好的历代书画艺术珍品、古籍、文献、印谱,历经千年而不腐,就是宣纸“纸寿千年”的最好验证。

一般书画纸的加工,因工艺简单并经过强化处理,杂质含量较多,故而纸易发脆。在纸的抗老化及耐久方面,同宣纸的“墨润千秋”相比,书画纸无法望其相背,保存寿命只有数十年,如果保管不当,甚至时间更短。

二、如何辨别宣纸与书画纸

现实生活中,一些不法厂商为牟取利润,将低档书画纸盖上宣纸印记,用来蒙骗消费者,不少消费者因此上当受骗。宣纸与书画纸,虽有类似之处,但二者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差别。宣纸是一种价格昂贵的高档书画用纸,书画纸是一种价格低廉的普通书画用纸,宣纸一般用来作书画创作,书画纸是书画初入门者的练习用纸。下面是宣纸与书画纸的辨别方法:

1、肉眼分辨法

拿起纸,对着光亮透视,你会发现宣纸上面密布着云朵样的丝状物,这些丝状物,就是檀皮纤维;还能发现燎草的筋丝(一张纸上总能有8到10条2-3毫米长)。而龙须草制作的书画纸上不仅没有,相对而言,它表现得过于洁白。

2、着墨法

用笔把较淡、淡、较浓、浓的四种墨痕描于纸同一处,观察纸的受墨效果。如果是宣纸,它能清晰地显示笔痕与层次,而书画纸,在笔痕交叠处显得模糊,尤其吸附重、浓的墨汁后,纸张由于纤维度差,会因难以承受而断裂。

3、撕裂法

把宣纸和书画纸分别沿着纵向撕开,宣纸呈现出非常明显的双层,揭开的宽度有2-3厘米,而书画纸则是单层,即使有也很不明显。

纸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最初西汉劳动人民发明了麻料纸的新技术,到了东汉在蔡伦的推广下又出现了以树皮、旧麻布、旧鱼网为原料的“蔡侯纸”。再之后,皮、竹、草等均用以造纸。由于造纸原料的不同,大致将古籍用纸分为三类加以介绍。

一、麻料纸

发给陌生人的,才是最真实的心情

广告

麻料纸的原料有苎麻、大麻、亚麻等,统称麻纸。用于写书印书,始于西汉,盛于隋唐,衰于宋元,绝于明清。麻纸面无光,纤维束较多,易着墨,纸质韧性强,抗老化亦强。

古籍中麻纸主要有以下几种:

白麻纸:萌牙于西汉,是我国最早的植物纤维纸。初期纸质白度差,表面不平滑,结构不紧,还不能用来写字。至东汉时用于书写,隋唐时期成为上层社会的重要文化用纸。

黄麻纸:白麻纸入潢即成为黄麻纸,可以驱虫。是我国最早的染色纸,始于晋,唐代广为使用。

藏经纸:唐宋元时期用黄蘖染色而成,为写刻佛经所专用,故称藏经纸。其中用料麻、皮、竹均有。藏经纸分厚薄两种,薄着也较一般纸厚,没有光腊,厚而不硬。作为装裱珍贵善本书签之用。

硬黄纸:始于唐代,是采用黄蘖染色,两面加腊砑光而成,是专门用来摹写佛经的名纸。宋时演变成一面加腊砑光的金粟山藏经纸。

二、皮料纸

皮料纸的原料主要是落叶乔木中的楮树皮、桑树皮、青檀皮等。皮料始于东汉,逐渐取代麻纸成为纸中之首。主要产自浙江、安徽、河北等地,其品种较多,一般称纸质较细、制作精良者为绵纸或宣纸。而纸质稍粗,纤维束较多者为皮纸。

白棉纸:以树皮为主要原料,纸质绵软耐折,拉力强,纸破丝连,如同棉丝,故名绵纸。明以前主要产自江浙地区,清以后渐变为仿宣纸一类产品,通称宣纸。可用作裱书、搓纸捻、溜口纸条等。

黄绵纸:黄绵纸是由白棉纸染色而成,贵在防蛀。

高丽纸:又名鸡林纸,以桑皮为主料的阔帘白皮纸。产地朝鲜,宋代传入我国,清代我国生产仿制品,多用做书皮纸。高丽纸纸色洁白,有厚薄。厚者韧而坚固,两面光泽如一。也可分层揭开,帘纹间距竖宽横密。薄者较少,隔纸见物,帘纹同厚者,纸面可见明显的交结紧密而发亮的纤维束,酷似蚕茧所造。

皮纸:以树皮为主料,有黄白二种。多纤维束,拉力极强。厚者坚固耐折,薄者隔纸见物而有韧性,近似以桑皮为主料的高丽纸,但帘纹不显。

日本皮纸:以树皮为原料按厚薄分为两种。厚者韧性强,纸质坚固,纸色白都有,又称东洋绵纸。薄者俗称日本美浓纸,纸色洁白,细薄均匀,帘纹较宽,纸面光滑,绵软而有韧性,在日本广为应用。

草茎纸:以皮料为主、草茎为辅的一种混料纸,始于元代。纸色淡黄,薄如蝉翼,绵软有韧性,多纤维束。夹有如同发丝的草茎并呈黑褐色,隐帘纹较宽,古书中颇为少见。

毛头纸:以草为主辅以树皮的一种混料纸。产于河北省迁安县,又名迁安纸。其色多为灰白,质地厚薄不均。夹有草棍,发涩,背粗糙呈疙瘩状。有棉性,隐帘纹。

开化纸:又名桃花纸,因产于浙江省开化县而得名。其纸虽薄而韧性极强,虽有帘纹而不明显。开化纸始于明代,大量应用于清初至乾隆年间,列为名贵纸品,专供清内府、武英殿及扬州书局印书。

开化榜纸:产于开化县,用料同于开化纸。其特征也与开化纸相似,但比开化纸厚,纸色洁白发暗,隐帘纹。

混料开化纸:以草为主辅以树皮的混料纸。多见于雍正年间到清后期的殿版书。纸色微黄,隐帘纹而质粗、有韧性,厚薄均匀,面平滑,背稍涩。含较多纤维束而带**斑点,这是因为纸浆有稻草的原故,虽产于开化,但其质不及开化纸和开化榜纸。

宣纸:宣纸源于唐代的宣州贡纸。主要产地是安徽泾县,其料是青檀皮,实为绵纸或皮纸。宣纸品种很多,用于印书的主要有绵连、罗纹、单宣等。

单宣:又称料半,厚于绵连有帘纹,其质次于绵连。

绵连:由皮料连四发展而成,质地细薄,色白如玉,匀净细腻,纸质柔软耐折,有帘纹。可做补书、护叶、镶书和衬纸、染书皮等用。

罗纹纸:纸色洁白,其质地、厚薄同于绵连,但横纹深而清晰,宛如丝织罗绸一样,故名罗纹纸。可以作为护叶,或者染色后裱书皮用。

三、竹料纸

竹纸始于宋代,南方的毛竹、苦竹、淡竹、麻竹、篁竹是其主要原料。竹纸成本低,一经出现即取代皮纸而据首位。竹纸纸薄适中,其色有黄白两种,以淡**居多。面平滑,背稍涩,夹有沙粒和草棍,韧性差而脆,帘纹宽窄都有,随年代变化为二指至一指左右。竹纸种类较多,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连史纸:是明清著名一时的精良竹纸,以嫩竹为料,又称竹料连四纸。产于福建、江西两省,色洁白,面光滑,背稍涩,没有草棍、毛屑粘附,帘纹约一指。多见于清乾隆以后的书籍,为现代古籍修复的必备纸。

毛边纸:明代产于福建、江西两省,以嫩竹为料染**而成,不防蛀。纸质较细,色淡黄,厚薄适中而脆。面光滑,背稍涩,吸水性较好,隐帘纹,毛氏汲古阁本多用此纸。一般旧书裱书皮、衬纸、补书等都用此纸。

建阳扣:又称麻纱纸,宋代产于福建建阳县而得名,也由于建阳麻纱书坊印书皆用此纸,故称麻纱纸。建阳扣是一种用山椒染过的防蛀竹纸,其纸色黄褐,厚薄得中,面平滑,背稍粗,夹有较多的草棍和毛屑,呈黄褐色或黑色。纸薄有光,抖之有响声。

毛太纸:产地纸色与毛边纸同,但较毛边薄,色也较暗。面不光滑,但较柔和,为现代古籍修复的必备纸。毛氏汲古阁亦多用此纸。

太史连纸:始于清代,康乾年间用来印刷殿版书的一种精致竹纸,乾隆以后用这种纸印书基本少见。色淡黄,质细薄面平滑,背稍涩,没有草棍、毛屑粘附,隐帘纹,抖之有响声。

万年红:明清时期广东刊行的线装书在其扉页和封底均衬有这种纸,成为广东刊本的特征。色桔红可防虫,又称防蠹纸。采用毛边或连史纸涂上砒霜等染制而成。

粉连纸:清代产于福建的竹料纸。年代晚于连史纸,质差、厚而粗糙,色发暗性脆,有帘纹。一般普通旧书的镶衬多用于粉连纸。

机制有光纸:清光绪年间生产的一种机制纸,其用料是进口纸浆。清末民初满文印本多用此纸。该纸酸性大,仅二百年间就已经发脆变黄,触之即碎,不可用作古籍修复用纸。

造纸术曾作为“使者”将文明传播到世界各地,对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随着科技的发展,机制纸的日益普及,使得传统造纸工艺正在淡出历史舞台。其技术、技艺亟待传承与保护。

  目前所说的古籍善本,主要包括刻本、墨迹本、碑帖、印谱、信札以及其他文献。刻本是使用雕版技术印制的书籍,其顶峰期的宋元刻本在流通市场上已廖廖无几,继而由明清及民国时期的精刻本引领风潮;墨迹本为文人稿本、手抄本等,一般存世量稀少,且多为孤本;碑帖、印谱、信札、文人墨迹等,是近年来古籍拍场上重要的品种,其中明清名家或现当代名人信札尤受欢迎。  古籍善本收藏原则

  古籍收藏的原则:除了看年代外,还要注意刻本优于印本,初刻优于翻刻,套色优于单色,图画优于文字。随着印刷技术的日新月异,除了进入图书馆、博物馆等专业机构收藏保护外,流通于民间的线装古籍日益稀少,能称得上是“善本”的线装古籍更是屈指可数。历史上流传下来的雕版线装古籍,已成为不可再生的社会资源,稀缺性可见一斑。收藏古籍善本,不仅要有一定的经济实力,还应具备深厚的文化功底、鉴伪欣赏能力和市场分析能力。

  辨别伪籍善本

  古籍善本收藏市场的赝品虽没有字画杂项多,但冒名人批校、加盖伪章、残本充全、挖改描补、撕去序跋的事也时有发生。制作古籍伪本必须将纸做旧,方法有两类:一是染纸,用各种方法将纸染成黄褐色,以求使纸显旧色。二是旧纸新作,如果作伪者存有古纸,就可在纸上新印古书内容,然后订成“古籍”,这种作伪方法尽管较少,但却使人很难从纸上辨别真假。一些重复刻印本上,除保留有原书的序跋外,又增刻新的序跋,序跋后还写有姓名、年月等。这些都表明了书籍的真实年代。作伪者往往裁掉对其作伪不利的序跋,或涂改其中的年代,也有重新伪造对其作伪有利的序跋。

  对于收藏者来说,主要选择好的拍卖行,并且寻找以往的拍卖成交,才能最大程度地避免赝品的风险。手工制版与原书总有差别,而扫描可以使伪书与原书分毫不差,一切细节都能很好得以体现,这无疑使得古籍善本拍卖更具挑战性,选择古籍善本,更要注重细节。

刻本书的鉴定依据 关于印本和写本书的用纸,前人没有系统的调查研究资料可供参考,很多纸不知其名称,而文献中提到的纸又难以与实物相联系,鉴定时所能根据的仅是纸质的精细厚薄,颜色的黄、白或灰以及帘纹宽狭而已。宋代有的浙刻本用白麻纸,纸质较匀净,有韧性;四川刻本也用白麻纸,有些纸质较粗,甚至有透空小孔。南宋初期福建印书所用竹纸,质地细润,纸色较白,但以后多用**竹纸,因而从宋、元到明代,黄纸成为福建印本的特征。明代以棉纸为贵,棉纸有厚薄之不同,纸质细润,白棉纸印书成为明代特色。明末出现了开化纸,纸质细白匀净,清代以开化纸印书最名贵,连史纸、竹纸应用亦多。宋以后,还有用公文纸(公牍纸)和其他册子、信札等旧纸的背面印书的,这些公文纸如载有年月也可借以推断印本的大致时代。总之,书籍的用纸是识别版本的一项依据,但要多作比较,因为有的书刻印于宋代,后世仍可用其书版再印,而区别初印本和后印本,只能从纸张来判别了。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