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经筋骨推拿疗法呢?
我国中医文化博大精深,益盛堂经筋骨推拿疗法继承中医传统按摩推拿之精髓,经过历代推拿专家整理、实践、丰富与提高,以中医经筋、骨络、脏腑学说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经筋、经络、肌肉、骨骼作为调理部位,应用揉压、导引、按跷、理筋等传统推拿手法,配合特殊介质透皮吸收,以筋带骨,调骨不动骨,帮助人体达到疏通经络、排除毒素、调和气血、平衡阴阳、修复损伤、滑利关节、骨骼复位的效果。
1、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
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另据现代学者考证,认为今本中的黄老道家痕迹是隋唐时期的道士王冰窜入)。 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
2、难经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又称《八十一难》,是中医现存较早的经典著作。关于《难经》的作者与成书年代历来有不同的看法,一般认为其成书不晚于东汉,内容可能与秦越人(扁鹊)有一定关系。
《难经》之“难”字,有“问难”或“疑难”之义。全书共八十一难,采用问答方式,探讨和论述了中医的一些理论问题,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机、营卫、腧穴、针刺、病证等方面。
3、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作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约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
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其中规定的大部分中药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医药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
4、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作者是张仲景,至今是中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2003年非典期间,该书和张仲景便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伤寒杂病论》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
5、脉经
脉学著作,西晋·王叔和撰于公元3世纪,10卷。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选录《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及扁鹊、华佗等有关脉学之论说,阐析脉理、脉法,结合临床实际,详辨脉象及其主病。
《脉经》系我国现存较早的脉学专书,首次系统归纳了24种脉象,对其性状作出具体描述,初步肯定了有关三部脉的定位诊断,为后世脉学发展奠定基础,并有指导临床实践之意义。同时《脉经》还保存了大量古代中医文献资料。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目下纲谓足阳明之经筋,统管眼之下部。隋·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卷十三:“足阳明之筋起于中三指……阳明则为目下纲。”目纲为人体部位名。指上下眼睑部。《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目纲者,即上下目胞之两睑也,又名曰睫,司目之开阖也。”其中上眼睑部又称目上纲(或作目上网),下眼睑部又称目下纲(或作目下网)。
详见百科词条:目下纲 [ 最后修订于2015/12/22 17:02:52 共151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脉是主干,络脉是分支。我今天为大家介绍十二经筋知识,快来了解吧!
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
正常生理情况下,经络有运行气血,感应传导的作用,而在发生病变情况下,经络就成为传递病邪和反映病变的途径。
由于经络有一定的循行部位和络属脏腑,可以反映所属脏腑的病证,因而在临床上,就可根据疾病症状出现的部位,结合经络循行的部位及所联系的脏腑,作为疾病的诊断依据。
在治疗上,无论是 针灸 、推拿或药物治疗,都是通过调整经络气血的功能活动,进而调节脏腑机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经络新解:经络本身是一种意识规律活动的产物,它的的活动以气和意识做为物质,活动的路径即为经络。
内气:重在体内规律活动的一种意识。并且合以下三要素
内气的三要素:
A有明确的布《布置,调控》气位置
B有由动静演生的方向性
C在身体部位之间的左右交叉性,并有一交叉点
举例说明:
1意识在手指,则布气位置在手指
2意由手至脚,则方向性为向脚
3意由左手至右脚,右手向左脚,则,二气之间会相互交叉,并有一焦点。
一次调控内气的完整调控过程:
如,意由左手行至右脚,同时意由右手行至左脚。
则:行气位置在手,足。方向向脚,交叉点在二盆骨正中点。
经络,穴。
内气的流动必然有一定的路径,这种路径就是经络。二气相交之处,即为穴位。
经络与穴先天即存在。但随内气的废止而无法感知和判断,犹如不存。故经络与穴位随内气的建立和疏通而自知存在,随内气的消散而自不知存在。
经络的及相关元素的作用
内气的作用过程依次是气—血---肌肉---筋---骨。
内气的活动直接支配血液的活动。
血液的活动会引起肌肉,筋,骨的相应变化。
即血的活动引发肌肉的活动,肌肉的活动引发筋的活动,筋的活动引发骨的活动。
整个过程的始端为意识,终端为骨。
如:导内气由手至脚,持续。
则:随着脚部内气的积累,血液增加,肌肉膨胀,筋骨移位,趋利于气血的通入和聚集,骨密度增加。
经络,穴位的作用
经络是内气的通道,本身无特定的作用,随内气的变化作用发生变化。
穴的作用相当于一个阀门,隔离不同部分之间的气血,保证内气的流向不发生变化。
如引内气由手入脚,脚部会积累内气,血液,同时血压升高,而手部则血压降低。如果没有穴的控制,此时脚部的气血会自动流向手部,进而失去对气息的控制。而守住穴位后,气血则不会发生逆流。
但是当持续到一定的时间以后,脚部会因为内压太大而气,感觉疲劳,气血无法导入,此时,一次导气结束。
总体而言,穴的作用就是保证气血的流向,并且持续一段时间。
本文2023-08-21 15:31:11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641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