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蜀黍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1浏览:2收藏

玉蜀黍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注解 附: 1 古籍中的玉蜀黍 1 拼音

yù shǔ shǔ

2 英文参考

corn

3 注解

玉蜀黍

释名 玉高粱。

气味 (米)甘、平、无毒。

主治

(玉蜀黍米)调中开味,(根、叶)治沙淋。

附方 玉蜀黍,理在亦通称“玉米”,其花柱及柱头称为玉米须近年临床上用来治疗糖尿病、高血压、肝炎、胆道结石、鼻炎及哮喘等症。

古籍中的玉蜀黍 《本草品汇精要》:[续集卷之三谷豆部]杂草

无毒玉蜀黍主调中开胃○根叶主小便淋沥沙石痛不可忍煎汤频饮(本草纲目)名玉高粱地(李时珍曰)

《本草分经》:[同名附考]谷类

即高粱,一名芦,俗名蜀秫,又名芦粟。玉高粱一名玉蜀黍。黑豆小者名马料豆。龙瓜粟一名子,又名鸭爪粟。

《饮食须知》:[卷二]谷类

,可以红酒。《博物志》云∶地种蜀黍,年久多蛇。玉蜀黍即番麦,味甘性平。粟米味咸性微寒,即小米也。生

《本草纲目别名录》:[本草纲目释名]草部(中)

茎油麻茎名麻)陟厘(侧梨石发水衣水苔石衣水绵)玉蜀黍(玉高粱)蜀黍(蜀秫芦粟荻粱芦水稷高粱)野狼尾

《本草纲目》:[谷部第二十三卷谷之二]玉蜀黍

玉米,亦称“玉蜀黍”、“包谷”、“包芦”、“珍珠米”等。据考证,玉米原产于南美洲。7000年前美洲的印第安人就已经开始种植玉米。由于玉米适合旱地种植,因此西欧殖民者侵入美洲后将玉米种子带回欧洲,之后在亚洲和欧洲被广泛种植。大约在十六世纪中期,中国开始引进玉米。在此之前,中土无玉米。

目录 1 拼音 2 玉米的别名 3 《农政全书》:玉米 31 拼音名 32 玉米的别名 33 来源 34 原形态 35 生境分布 36 性味 37 归经 38 功能主治 39 玉米的用法用量 4 玉米的营养分析 5 玉米适合的人群 6 玉米的食疗作用 7 与玉米相克的食物 8 玉米的食用建议 附: 1 用到中药玉米的方剂 2 用到中药玉米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玉米 1 拼音

yù mǐ

玉米又名苞谷、棒子、玉蜀黍、禾本科植物玉蜀黍的子实,一年生,草本,禾本科植物,原产于中美洲,是印地安人培育的主要粮食作物,喜高温,17世纪时传入中国,由于气候适宜,产量高,迅速普及开来,主要在中国北方和西南山地,很快取代了原来这些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粟。又由于它的生长期和冬小麦交错,在黄河流域附近,无霜期较长的北方地区,可以和冬小麦轮作,达到一年两熟,增加粮食产量,成为下层人口的主要粮食,是使18世纪后中国人口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原产地美洲以外,中国是玉米种植最为普及的地区。玉米也是全世界总产量最高的粮食作物。玉米茎粗壮高大,叶宽大,以前也是平原地区农民的重要燃料来源。

人类的主食中以黄玉米和白玉米较多。玉米是粗糙中的保健佳品,食玉米对人体的健康颇为有利。我国玉米质量的国家标准,根据玉米的粒色和粒质分为四类: 黄玉米、白玉米、糯玉米和杂玉米。

玉米可以直接蒸煮食用,一般加工成面粉,如果精加工口味不错。但以前为了增加产量,常和种皮一起磨粉,叫做“棒子面”,非常粗糙,难以下咽,但抗饥饿,是底层居民的主要粮食。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现在只有精加工的玉米粉作为调剂口味用,玉米主要用于作为饲料,工业生产淀粉、发酵类药品的主要原料,玉米胚芽可以提炼玉米油,据说长期食用可以预防心血管疾病。

2 玉米的别名

苞谷、棒子、玉蜀黍

3 《农政全书》:玉米 31 拼音名

Yù Mǐ

32 玉米的别名

玉高梁(《纲目》),番麦、御麦(《留青日札》),西番麦(《学圃杂疏》),玉麦、玉蜀秫(《农政全书》),玉蜀黍(《纲目》),戎菽(《广群芳谱》),红须麦(《蒙化府志》),薏米包(《医林纂要》),珍珠芦粟、苞芦、鹿角黍、御米(《双溪物产疏》),包谷、陆谷、玉黍(《齐民四木》),西天麦(《平凉县志》),玉露秫秫(《植物名实图考》),纤粟(《随息居饮食谱》),珍珠米(《尔雅谷名考》),粟米、包粟(《岭南采药录》),包麦米(《中国药植志》),苞米(《广西中兽医药植》)。

33 来源

为禾本科植物玉蜀黍的种子。

34 原形态

一年生草本。秆粗壮,直立,高1~4米,节间有髓,基部各节具气生根。叶片长大,扁平,剑形或披针形,先端渐尖,边缘呈波状皱折,具强壮之中脉。雄性圆锥花序顶生,雄小穗孪生,长达1厘米,含2小花;两颖几相等长,膜质,背部隆起,具9~10脉;外稃与内稃均透明膜质,几等长于颖;花药橙**,长达5毫米;雌小穗孪生,成8~30行排列于粗壮而呈海绵状之穗轴上;两颖相等,甚宽,无脉,具纤毛,第一小花不育;外稃透明膜质,似颖但较小而无毛,具内稃或否;第二小花外稃似第一小花者,具一内稃;雌蕊具极长而细弱之花柱。颖果略成球形,成熟后超出颖片和稃片之外。花果期6~9月。

本植物的根(玉蜀黍根),叶(玉蜀黍叶)、花柱(玉米须)、穗轴(玉米轴)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35 生境分布

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36 性味

①《纲目》:"甘,平,无毒。"

②《医林纂要》:"甘,淡,微寒。"

37 归经

《本草撮要):"入手、足阳明经。"

38 功能主治

①《纲目》:"调中开胃。"

②《医林纂要》:"益肺宁心。"

③《本草推陈》:"为健胃剂。煎服亦有利尿之功。"

39 玉米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煮食或磨成细粉作饼饵。

4 玉米的营养分析

1 玉米中的纤维素含量很高,具有 胃肠蠕动、加速粪便排泄的特性,可防治便秘、肠炎、肠癌等;

2 玉米中含有的维生素E则有促进细胞分裂、延缓衰老、降低血清胆固醇、防止皮肤病变的功能,还能减轻动脉硬化和脑功能衰退;

3 研究人员指出,玉米含有的黄体素、玉米黄质可以对抗眼睛老化,此外,吃玉米还能抑制抗癌药物对人体的副作用, 大脑细胞,增强人的脑力和记忆力;

4 国外医学资料介绍,以玉米为主食的地区,癌症发病率普遍较低,可能是其中富含镁、硒元素等,抑制肿瘤的生长。特别是玉米中还含有较多的谷氨酸,谷氨酸有健脑作用,它能帮助和促进脑细胞进行呼吸,在生理活动过程中,能清除体内废物,帮助脑组织里氨的排除,故常食可健脑。

5 玉米适合的人群

一般人皆可食用

适宜脾胃气虚、气血不足、营养不良、动脉硬化、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肥胖症、脂肪肝、癌症、中老年人、记忆力减退、习惯性便秘、慢性肾炎水肿者食用。

6 玉米的食疗作用

玉米性平、味甘淡;

益肺宁心,健脾开胃,防癌,降胆固醇,健脑、利尿、利胆、降血压、降血脂。

7 与玉米相克的食物

玉米忌和田螺同食,否则会中毒;尽量不与牡蛎同食,同食会阻碍锌的吸收。

8 玉米的食用建议

1 吃玉米时应把玉米粒的胚尖全部吃进,因为玉米的许多营养都集中在这里;

2 玉米蛋白质中缺乏色氨酸,单一食用玉米易发生赖皮病,所以以玉米为主食的地区应多吃豆类食品;

3 玉米受潮霉坏变质产生黄曲霉素,有致癌作用,应当禁忌食用;

4 患有干燥综合征、糖尿病、更年期综合征者属阴虚火旺之人,忌食爆玉米花,食之易助火伤阴。

5 玉米熟吃更佳,烹调尽管使玉米损失了部分维生素C,却使之获得了更有营养价值的更高的抗氧化剂活性。

用到中药玉米的方剂 玉米粉粥

粉适量,冷水溶和,待粳米粥煮沸后,调入玉米粉同煮为粥。用药禁忌:霉坏变质的玉米或玉米粉不宜煮粥食用。

消炎利胆茶

拼音:xiāoyánlìdǎnchá处方:玉米须蒲公英茵陈各30克白糖适量制法:将玉米须、蒲公英、茵

胡萝卜玉米渣粥

拼音:húluóboyùmǐzhāzhōu处方:玉米渣100克胡萝卜3~5克制法:先将玉米渣煮1小时

玉米须炖猪肉

拼音:yùmǐxūdùnzhūròu处方:玉米须30克猪瘦肉120克精盐味精适量制法:将玉米须洗净,

益肝清症汤

克,阿胶9克,地鳖虫6克,桃仁6克,龙胆草6克,玉米须30克,炮山甲粉17克(另吞)。功能主治:健

更多用到中药玉米的方剂

用到中药玉米的中成药 结石通片

准编号:WS3B258997处方:广金钱草玉米须石韦鸡骨草茯苓车前草海金沙草白茅根制法:以上八

复方金钱草颗粒

金钱草218g、车前草109g、光石韦109g、玉米须545g制法:以上四味,广金钱草、车前草、玉

消渴丸

iaokeWan处方:葛根、地黄、黄芪、天花粉、玉米须、南五味子、山药、格列本脲制法:以上八味,葛根

结石通茶

WS3B200495处方:广金钱草180g玉米须120g鸡骨草90g茯苓90g石韦90g白茅根

盘龙七药酒

5g红曲15g制法:以上三十味,共粉碎成粗粉,加玉米酒(60%)15000ml,密闭,浸渍七至十日,

更多用到中药玉米的中成药

古籍中的玉米 《青囊秘诀》:[下卷]大肠痈论

三归二草三钱,薏五芩二四剂从。本症用两间汤亦佳∶玉米(二两)当归(二两)槐花(三钱)天花粉(三钱)锦

《青囊秘诀》:[下卷]痔漏论

方用益后汤∶山药(一两)茯苓(一两)白芍(一两)玉米(一两)地榆(三钱)山甲(炒,一片)水煎服,四剂

《青囊秘诀》:[下卷]杨梅疮论

三钱共细末,敷至一月患自瘥。此症方用护身汤亦效∶玉米(一两)金银花(一两)土茯苓(一两)肉桂(三分)

《青囊秘诀》:[下卷]小肠痈论

银花(三两)泽泻(三两)甘草(三两)茯苓(一两)玉米(一两)肉桂(一分)水煎服,一剂而水如注,二剂而

《青囊秘诀》:[上卷]囊痈论

玉米原产地是美州,460多年前传入中国。

原产于中美洲,是印地安人培育的主要粮食作物,喜高温,17世纪时传入中国,由于气候适宜,产量高,迅速普及开来,主要在中国北方和西南山地。

玉米原产于南美洲的墨西哥和秘鲁一带,16世纪传入中国。

玉米,中药材名。本品为禾本科植物玉蜀黍的种子。功能主治为:①《纲目》:调中开胃。②《医林纂要》:益肺宁心。③《本草推陈》:为健胃剂。煎服亦有利尿之功。

传说是。玉米在中国的引进、传播及影响玉米属禾本科玉米属植物,原产于美洲大陆的墨西哥、秘鲁、智利等沿安第斯山麓狭长地带。1492年哥伦布到达新大陆后,才开始有了关于玉米文字的历史。稍后玉米被引种到北欧诸国,并从那里传播到非洲和亚洲以至世界大部分地区。约于16世纪初期玉米传入中国。在缺乏考古学发掘实物证据的情况下,古藉中关于玉米植物形态方面的描述,精米机对那个时期的玉米进行精米检测,发现玉米传入中国最早的可靠史证。玉米最早是经由西南陆路传入,大致是先边疆,后内地;先山区,后平原;先南方,后北方。玉米的广泛适应性和良好的食用价值以及缓解人口急骤增长对粮食的需求,是玉米迅速传播和发展的重要原因。19世纪末期,玉米基本上传播到全国大部分适宜种植的地区,到清代乾嘉时期玉米获得初步的发展,并与中国己有的“五谷”并列,跃升至“六谷”的地位。而在广大丘陵山地等区域,玉米后来居上发展成为“特之为终岁之粮”的主要粮食作物。

玉米的传入和发展促使耕地面积的进一步扩大开垦,增加了粮食产量,对社会进步和经济繁荣起了重要大用。玉米引进中国的途径探讨:关于玉米传入中国的确切时间,学界尚无定论,或把方志史书中的名称记载,或把玉米植物学形态特征的记述作为玉米传播的重要史证。但并不是古籍所有记述类似玉米的名称都是新引进的玉米同物异名,难免有的学者甚至把类同玉米的高粱、谷子、20世纪中国玉米种业发展研究:小麦、稻谷等作物的异名品种误认为玉米,检验碾米机对大米、玉米等谷物进行检验碾米,这就形成了玉米传入我国多途径学说以及辨识上的困难。综合考察,农史学界认为玉米传入中国有三条途径:第一路,先从北欧传至印度、缅甸等地,再由印度或缅甸最早引种到我国的西南地区;第二路,先从西班牙传至麦加,再由麦加经中亚最早引种到我国西北地区;第三路,先从欧洲传到菲律宾,尔后由葡萄牙人或在当地经商的中国人经海路引种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 

  我国最早记录玉米的方志是明正德六年安徽《颖州志》,其名叫珍珠林,它引种我国的时间大约是1500年。美洲作物的引进、传播及其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影响”一文,引证屈大均著《广东新语》,谓其中所录玉膏黍即是玉米,并未描述玉蜀黍的形态特征和栽培技术。罗尔纲(1956)著“玉蜀黍传入中国”一文,推断玉米是经由海路从南洋群岛最早传入福建沿海地区,再由那里引种到安徽及其邻近地区。其依据是玉米的名字叫舍粟。

明朝之前没有,玉米是明中晚期从美洲传入中国的。

玉米原产于中南美洲,在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后,辗转于各个大陆逐渐开始传播开来。据史料记载,玉米最早是传到我国的广西省,具体时间为1531年。

玉米(Zea mays L)是禾本科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又名苞谷、苞米棒子、玉蜀黍、珍珠米等。原产于中美洲和南美洲,它是世界重要的粮食作物。

有一种说法:欧洲文明是小麦文明,亚洲是稻米文明,拉丁美洲则是玉米文明。而墨西哥及中美洲,正是玉米的发源地,据考古发现,早在1万多年前,这里就有了野生玉米,而印第安人种植玉米的历史也已有3500年。考古学家已经在普埃布拉州特瓦坎谷地发现了公元前7000年至公元1540年之间玉米文化的遗迹,表明古印第安人如何在狩猎活动日渐稀少的同时,逐渐开始采摘野果并过渡到人工种植玉米的过程。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