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鲁迅先生的博物馆里陈列着一批修书工具想象当年鲁迅先生是怎样使用这些修书?
在鲁迅博物馆里,陈列着一盒修书的工具,那是一些简单的划线仪器,几根钢针,一团丝线,几块砂纸以及两块磨书用的石头。鲁迅就是用这些极其平常的东西,使得他珍藏的一万多册图书历久常新,没有一册出现污损、破散的情况。
幼年时期的鲁迅,看书以前,总是要先把手洗干净了,然后才捧书阅读,以免把书弄脏,造成坏损。
成年以后,鲁迅一直把读书、买书、借书、抄书、修书,作为自己一种极大的乐趣和事业。对稀有的好书,他就亲自动手翻印,装订成册。
扩展资料:
朱振彬的老师是国图第一代古籍修复专家、被誉为近现代古籍修复“一代国手”的张士达。张士达16岁来到北京琉璃厂肄雅堂古书店学徒。“清末民初,京城古籍修复以肄雅堂、肄文堂最为著名,当时京城修复高手均出自这两家书店。”
此后又曾在琉璃厂开设了“群玉斋”书店,1956年来到国家图书馆前身——北京图书馆从事古籍修复工作。
朱振彬介绍,许多文化名人与学者都曾慕名找张士达修复古籍,鲁迅便是其中一位。“收藏古籍之外,鲁迅还有一个爱好,就是亲自修补、装帧古籍并制作书套。由于这个爱好,鲁迅在往琉璃厂购书之际与老师相识,不但向他请教修书事宜,而且还请先生为其修书。据老师讲,找他修书的还有郭沫若、冯友兰、郑振铎、李一氓等先生。”
参考资料:
古典文献(古籍修复)专业(四年制本科)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文史知识基础,熟练掌握文献修复和古籍保护的理论、技术、方法,能从事古籍整理、文献保护、古籍数字化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主干课程]古代汉语、中国古典文献学、古籍修复、古籍版本鉴定、书画装裱、校雠学、民国文献保护、文物摄影、古籍数字化、古籍保护、文献编纂学、国画技法、书法篆刻。
[专业特色]本专业是全国培养古籍修复人才的本科专业;培养我国古籍保护事业急需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注重学生传统文化素质、人文素质的养成,突出能力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古典文献修养,有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文物古籍整理、鉴定、修复能力和文献编研能力。
[毕业去向]毕业后可在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及相关文化教育单位从事古籍整理、文献保护、古籍数字化等技术工作和管理工作。
一部《我在故宫修文物》节目的播出,迅速让大家对文物有了充分的了解,也让文物修复师迅速火热了起来。一部《我在扬大修古籍》的纪录片,以让大家对古籍的修复有了明确的认知,纪录片中的一句”800位实习生当中,却没有人能够成为古籍修复师“,让大家对这一方面人才的缺失引起了很大的重视。
中国的历史长河十分悠久,需要修复的古籍数量也十分庞大,而修复人员和修复速度的不平衡,也让古籍修复面临着很大的矛盾问题。在”十一五“期间实施的对古籍保护计划,尽管让古籍修复人员的数量有所增加,但是与所要修复的古籍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缺口。尤其是一些博物馆、图书馆、档案局这种单位由于编制的缺失也导致能够弥补的修复岗位相应的也缺少很多,然而古籍的修复又是一种需要很强实践能力的工作,如果没有接触到古籍的话,那么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也就没有了用武之地。人才的学习没有可以施展的地方与需要修复的古籍数量产生的矛盾,是我们现如今仍然需要解决的难题。
因此针对这一现象提高从业人员的薪资待遇荣誉感,重视对古籍的修复工作才是解决这一矛盾问题的根本措施。通过社会力量来解决这一难题是很有效果的,很多人对于古籍拥有很高的热情,愿意为古籍的保护提供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尽管学习古籍保护的理论知识之后,不能够立即投身于古籍的修复工作当中,但是这些人群完全可以成为一名志愿者,为古籍修复承担一些要求不高的但是需要投入很多精力的修复工作。比如录入、登记古籍的事物,这样对于一些爱好古籍的人来说,也何尝不是一种奉献呢。
因此,尽管古籍修复这一工作较为冷门,但是随着大家对于古籍的了解,也对其产生了敬畏之心。因此相关部门通过社会力量将古籍的修复工做效率大大提高,也能够很好的帮助古籍修复师的培养,弥补人才的缺失,使古籍保护能够成为百姓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这样也能够很好的将古籍内容,进行有效的传承。
B |
试题分析:对于报道的主要内容的理解,我们要抓住报道的导语部分,一般情况下,导语就是报道的主要内容。此题,我们可根据导语“据报道,我国国家图书馆浩瀚的馆藏古籍中,仅1.6万卷“敦煌遗书”就有5000余米长卷需要修复,而国图从事古籍修复的专业人员不过10人;”,可以归纳出内容要点是我国从事古籍修复的人才不足。 |
本文2023-08-21 15:43:17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642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