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公的稷下黄老典籍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1浏览:1收藏

太公的稷下黄老典籍,第1张

《战国策》卷22《魏策一》:“苏子引《周书》曰:‘绵绵不绝,缦缦奈何?毫毛不拔,将成斧柯。前虑不定,后有大患,将奈之何?’”苏子即苏秦,这里的《周书》指的就是《太公金匮》或《太公阴谋》。《开元占经》卷6、卷11引《尚书金匮》,据姚振宗《隋书经籍志考证·太公金匮》引严可均曰:“疑即《太公金匮》异名。”《战国策》卷3《秦策》:“(苏秦)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太公阴符之谋”,《史记·苏秦列传》作“周书阴符”。《庄子·徐无鬼》释文引司马彪、崔撰曰:“《金版》、《六弢》皆《周书》篇名。”《银雀山汉墓竹简》也认为:“太公之书,古亦称周书”,并举证曰:“敦煌写本《六韬》残卷中有《周志廿八国》一篇,文字与《周书·史记》略同。古书所引《周书》之文,亦颇有与太公之《六韬》、《阴谋》、《金匮》诸书相出入者(参看严可均《全上古三代文》卷七)。《吕氏春秋》所谓‘周书’也指太公之书。”(严可均案,《阴符》谓阴符之谋。《战国策》“苏秦得《太公阴符》之谋”,《史记》作“周书《阴符》”,盖即《汉志》之《太公谋》八十一篇矣。云“周书”者,周时史官纪述,犹《六韬》称周史。诸引周书《阴符》,或但称“周书”,验知非《逸周书》。录附太公之末,与《六韬》、《阴谋》、《金匮》互出入,不嫌复见也。 )

《太公金匮》,《隋书·经籍志》、《意林》、《旧唐书·经籍志》、《通志略》均载2卷。

《太公阴谋》,《隋书·经籍志》:“《太公阴谋》一卷(梁六卷。梁又有《太公阴谋》三卷,魏武帝解)。”《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3卷,《通志·艺文略》:“《太公阴谋》一卷,又三卷(魏武帝注)。”

明确著录《太公金匮》、《太公阴谋》虽最早见于《隋书·经籍志》,但实际上《七略》、《汉书·艺文志》中就有。《汉书·艺文志》之“兵书略·兵权谋”:“兵权谋十三家,二百五十九篇。”小注曰:“省《伊尹》、《太公》、《管子》、《孙卿子》、《鹖冠子》、《苏子》、《蒯通》、《陆贾》,《淮南王》二百五十九种,出《司马法》入礼也。”西汉国家藏书目录《汉书·艺文志》之“诸子略·道家”:“《太公》二百三十七篇。(吕望为周师尚父,本有道者。或有近世又以为太公术者所增加也。)《谋》八十一篇,《言》七十一篇,《兵》八十五篇。”清沈钦韩说:《谋》者即太公之《阴谋》,《言》者即太公之《金匮》,《兵》者即《太公兵法》。《太公》一书多佚,仅存《六韬》传世,即《太公兵法》。

《汉书·艺文志》之“兵权谋”下注“省《太公》”,则“兵权谋”中部分内容出自《七略》所录之《太公》殆无疑问。顾实曰:“如本志《太公谋》八十一篇,《兵》八十五篇,今本《管子·兵法》、《参患》,《荀子·议兵》、《淮南·兵略》等篇之类,皆当在此二百五十九篇中。”前贤已经证明,《汉书·艺文志》著录的《谋》就是《阴谋》,也就是《太公阴谋》,《言》就是《太公金匮》,《兵》就是《太公兵法》或称《六韬》、《太公六韬》。

钱大昭曰:“《谋》、《言》、《兵》,就二百三七十篇而言,《太公》其总名也。”沉钦韩曰:“《谋》者即太公之《阴谋》,《言》者即《太公》之《金匮》,凡善言书诸金版。《大戴记·践祚篇》、《吕览》、《新书》、《淮南》、《说苑》所称皆是。《兵》者即《太公兵法》,《说苑·指武篇》引《太公兵法》。”顾实曰[xxiv]:“《隋》、《唐志》、《通志》著录《太公书》多种,《通考》仅馀《六韬》而已,《庄子》称《金版六弢》,《淮南子》亦言《金縢豹韬》。”

《汉书·艺文志》之“诸子略·儒家”中另有“《周史六弢》六篇”,小注:“惠、襄之间,或曰显王时,或曰孔子问焉。”颜师古以为“即今之《六韬》也。”《四库》馆臣不以为然,认为这是两种书[xxv]。清沈涛《铜熨斗斋随笔》证明《汉志》“六弢”当是“大弢”,《庄子·则阳》中仲尼问于太史大弢即是此人,“今之《六韬》当在《太公》二百三十七篇之内。”姚振宗《隋书经籍志考证》以为“此证极精覈。”

可见,《太公金匮》、《太公阴谋》、《太公兵法》或是《六韬》都出自道家的《太公》。

《史记·齐太公世家》:“周西伯昌之脱羑里,归与吕尚阴谋修德以倾商政,其事多兵权与奇计,故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困学记闻》卷11并引叶梦得说曰:“其说盖出《六韬》。”宋戴埴《鼠璞》卷下:“至谓文王与太公阴谋以倾商政,其事多兵权奇计,然《汉书·艺文志》注谓:‘吕望为周尚父,本有道者,或有近世以太公术者所增加。’汉时已尝疑之,今反使右科习为正经可耶?”宋何薳《春渚纪闻》卷5《古书托名》:“先君言《六韬》非太公所作,内有考证处。”明胡应麟《四部正讹》中:“考《汉志》有《六弢》,初不云出太公,盖其书亡于东汉之末,魏晋下谈兵之士,掇拾剩馀为此,即《隋志》《六韬》也。”

《史记·留侯世家》述张良得圯上老父赠书,“视其书乃《太公兵法》。”前引《战国策·秦策》,则更记苏秦得“太公阴符之谋”。把《太公》看成是楚汉之际乃至汉代的著作似乎保守了些,历史上就有学者根据《六韬》内容判定它是战国著作。

宋叶适《习学记言》卷46《六韬》:“其言避正殿,乃战国后事,固当后于孙子。”《困学纪闻》卷5:“古以车战。春秋时郑晋有徒兵,而骑兵盖始于战国之初,曲礼前有车骑,《六韬》言骑战,其书当出于周末。”

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墓中出土竹简有部分内容与今本《六韬》基本一致的太公书竹简,被认为就是《六韬》。银雀山《六韬》共14组,可分3类。1-7组为第1类,见于传本《六韬》者,《文韬》4组,《武韬》3组。8-13组为第2类,均为《群书治要》、《通典》、《太平御览》等书曾加称引而为传本所无的佚文。14组为第3类,是一些零散残简,其简式、字体与第1、第2类相似,简文又提及文王或太公望,据此当属简本《六韬》。1973年,河北定县八角廊40号西汉墓中,也发现部分竹简上许多有文王、武王问,太公曰的字样,或与今《六韬》内容相同或近似,尤其是简文的字体和其他简文不同,书体逊于同出的其他几种简文,易于区别。这些简早期被称名为《太公》,后定名为《六韬》。《文物》2001年第5期公布了这批简的释文。定州汉简中根据汉简的简型、内容和字体等被确认为属《六韬》的竹简共有144枚,计1402个字,简文《六韬》共发现篇题十三个。

银雀山两座汉墓,从出土的钱币和2号墓中出土的《元光元年历谱》推定,1号墓的下葬年代在西元前140~前118年之间,2号墓下葬年代在前134~前118年之间。银雀山汉墓竹简的抄写年代应早于墓葬年代。银雀山竹简字体属早期隶书,当是西汉文、景至武帝初期书写成的。定州八角廊40号汉墓,墓主人为中山怀王刘修,刘修死于西元前55年,则定州简《六韬》的成书年代肯定早于此时。银雀山和定州简还表明,《六韬》在西汉初年就广泛传播,其成书时间当然更早。银雀山《六韬》文字不避汉帝之讳,如汉高祖刘邦的“邦”字,汉文帝刘恒的“恒”字,等,定州简《六韬》也不避汉文帝刘恒的“恒”字,也证明《六韬》成书时代在汉之前。

定州简《六韬》中提到了御者“王良”,王良是春秋时晋国之善御马者,在《孟子·滕文公下》、《荀子·王霸》中均有提及,应在春秋前期以前。

陶宪曾评《汉书·艺文志》曰:“省《伊尹》、《太公》、《管子》、《孙卿子》、《鹖冠子》、《苏子》、《蒯通》、《陆贾》,《淮南王》二百五十九篇重者,盖《七略》中《伊尹》以下九篇,其书全收入儒、道、纵横、杂各家,又择其中之言兵权谋者,重入于此,共得二百五十九篇。”笔者昔有一说曰:先秦无兵家。战国时期,战争是各种国家政治思想学说的主题内容,儒、道、墨等家都各有兵书,《六韬》或《太公兵法》无疑就是道家《太公》的兵书部分。《太公》著作为文王、武王与太公问答,太公吕望是周人灭商战争的军事指挥者,封于齐国,故《太公》著作出于齐国。《太公》是战国时期齐国的道家著作。

《太公金匮》本《金人铭》中太公吕望还引了黄帝说,李零先生以为黄帝书“分布范围主要是集中于数术、方技类的实用书,以及数术之学在兵学中的分支即兵阴阳;见于诸子,则主要是阴阳、道两家及其小说杂记。”黄帝书中有“黄帝战蚩尤”之类数术书、“黄帝素女问”之类方技书,《太公阴谋》、《太公金匮》则是名贤讲治国用兵的阴谋书,是道家黄老著作。

总之,《太公金匮》、《太公阴谋》、《太公兵法》或《六韬》都是《太公》的内容,《太公》是战国时期齐国的道家黄老著作。

  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于齐营丘。①东就国,道宿行迟。逆旅之人曰:“吾闻时难得而易失。客寝甚安,殆非就国者也。”太公闻之,夜衣而行,儣明至国。②莱侯来伐,与之争营丘。营丘边莱。莱人,夷也,会纣之乱而周初定,未能集远方,是以与太公争国。

 注①正义括地志云:“营丘在青州临淄北百步外城中。”

 注②索隐儣音里奚反。儣犹比也。一云儣犹迟也。

 太公至国,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及周成王少时,管蔡作乱,淮夷①畔周,乃使召康公②命太公曰:“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③五侯九伯,实得征之。”④齐由此得征伐,为大国。

 都营丘。

 注①正义孔安国云:“淮浦之夷,徐州之戎。”

 注②集解服虔曰召公奭。

 注③集解服虔曰:“是皆太公始受封土地疆境所至也。”索隐旧说穆陵在会稽,非也。按:今淮南有故穆陵门,是楚之境。无棣在辽西孤竹。服虔以为太公受封境界所至,不然也,盖言其征伐所至之域也。

 注④集解杜预曰:“五等诸侯,九州之伯,皆得征讨其罪也。”

 盖太公之卒百有余年,①子丁公吕伋②立。丁公卒,子乙公得立。乙公卒,子癸公慈母③立。癸公卒,子哀公不辰④立。

 注①集解礼记曰:“太公封于营丘,比及五世,皆反葬于周。”郑玄曰:“太公受封,留为太师,死葬于周。五世之后乃葬齐。”皇览曰:“吕尚頉在临菑县城南,去县十里。”。

 注②集解徐广曰:“一作‘及’。”正义谥法述义不克曰丁。

 注③索隐系本作“庮公慈母”。谯周亦曰“祭公慈母”也。

 注④索隐系本作“不臣”。谯周亦作“不辰”。宋忠曰:“哀公荒*田游,国史作还诗以刺之也。”

 哀公时,纪侯谮之周,周烹哀公①而立其弟静,是为胡公。②胡公徙都薄姑,③而当周夷王之时。

 注①集解徐广曰周夷王。

 注②正义谥法弥年寿考曰胡。

 注③正义括地志云:“薄姑城在青州博昌县东北六十里。”

 哀公之同母少弟山怨胡公,乃与其党率营丘人袭攻杀胡公而自立,①是为献公。献公元年,尽逐胡公子,因徙薄姑都,治临菑。

 注①索隐宋忠曰:“其党周马繻人将胡公于贝水杀之,而山自立也。”

 九年,献公卒,子武公寿立。武公九年,周厉王出奔,居彘。①十年,王室乱,大臣行政,号曰“共和”。二十四年,周宣王初立。

 注①正义直厉反。括地志云:“晋州霍邑县也。”郑玄云:“霍山在彘,本秦时霍伯国。”

 二十六年,武公卒,子厉公无忌立。厉公暴虐,故胡公子复入齐,齐人欲立之,乃与攻杀厉公。胡公子亦战死。齐人乃立厉公子赤为君,是为文公,而诛杀厉公者七十人。

 文公十二年卒,子成公脱①立。成公九年卒,子庄公购立。

 注①索隐系本及谯周皆作“说”。

 庄公二十四年,犬戎杀幽王,周东徙雒。秦始列为诸侯。五十六年,晋弑其君昭侯。

 六十四年,庄公卒,子厘公禄甫立。

 厘公九年,鲁隐公初立。十九年,鲁桓公弑其兄隐公而自立为君。

 二十五年,北戎伐齐。郑使太子忽来救齐,齐欲妻之。忽曰:“郑小齐大,非我敌。”遂辞之。

 三十二年,厘公同母弟夷仲年死。其子曰公孙无知,厘公爱之,令其秩服奉养比太子。

 三十三年,厘公卒,太子诸儿立,是为襄公。

 襄公元年,始为太子时,尝与无知□,及立,绌无知秩服,无知怨。

 四年,鲁桓公与夫人如齐。齐襄公故尝私通鲁夫人。鲁夫人者,襄公女弟也,自厘公时嫁为鲁桓公妇,及桓公来而襄公复通焉。鲁桓公知之,怒夫人,夫人以告齐襄公。齐襄公与鲁君饮,醉之,使力士彭生抱上鲁君车,因拉杀鲁桓公,①桓公下车则死矣。鲁人以为让,②而齐襄公杀彭生以谢鲁。

 注①集解公羊传曰:“搚干而杀之。”何休曰:“搚,折声也。”正义拉音力合反。

 注②索隐让犹责也。

 八年,伐纪,纪迁去其邑。①

 注①集解徐广曰:“年表云去其都邑。”索隐按:春秋庄四年“纪侯大去其国”,左传云“违齐难”是也。

 十二年,初,襄公使连称﹑管至父戍葵丘,①瓜时而往,及瓜而代。②往戍一岁,卒瓜时而公弗为发代。或为请代,公弗许。故此二人怒,因公孙无知谋作乱。连称有从妹在公宫,无宠,③使之闲襄公,④曰“事成以女为无知夫人”。冬十二月,襄公游姑棼,⑤遂猎沛丘。⑥见彘,从者曰“彭生”。

 ⑦公怒,射之,彘人立而啼。公惧,坠车伤足,失屦。反而鞭主屦者茀⑧三百。茀出宫。而无知﹑连称﹑管至父等闻公伤,乃遂率其觽袭宫。逢主屦茀,茀曰:“且无入惊宫,惊宫未易入也。”无知弗信,茀示之创,⑨乃信之。待宫外,令茀先入。茀先入,即匿襄公户闲。良久,无知等恐,遂入宫。茀反与宫中及公之幸臣攻无知等,不胜,皆死。无知入宫,求公不得。或见人足于户闲,发视,乃襄公,遂弑之,而无知自立为齐君。

 注①集解贾逵曰:“连称﹑管至父皆齐大夫。”杜预曰:“临淄县西有地名葵丘。”索隐杜预曰“临淄西有地名葵丘”。又桓三十五年会诸侯于葵丘,当鲁僖公九年,杜预曰“陈留外黄县东有葵丘”。不同者,盖葵丘有两处,杜意以戍葵丘当不远出齐境,故引临淄县西之葵丘。若三十五年会诸侯于葵丘,杜氏又以不合在本国,故引外黄东葵丘为注,所以不同尔。

 注②集解服虔曰:“瓜时,七月。及瓜谓后年瓜时。”

 注③集解服虔曰:“为妾在宫也。”

 注④集解王肃曰:“候公之闲隙。”

 注⑤集解贾逵曰:“齐地也。”正义音扶云反。

 注⑥集解杜预曰:“乐安博昌县南有地名贝丘。”索隐左传作“贝丘”也。正义左传云“齐襄公田于贝丘,坠车伤足”,即此也。

 注⑦集解服虔曰:“公见彘,从者乃见彭生,鬼改形为豕也。”

 注⑧正义非佛反,下同。茀,主履者也。

 注⑨正义音疮。

 桓公元年春,齐君无知游于雍林。①雍林人尝有怨无知,及其往游,雍林人袭杀无知,告齐大夫曰:“无知弑襄公自立,臣谨行诛。唯大夫更立公子之当立者,唯命是听。”

 注①集解贾逵曰:“渠丘大夫也。”索隐亦有本作“雍廪”。贾逵曰“渠丘大夫”。左传云“雍廪杀无知”,杜预曰“雍廪,齐大夫”。此云“游雍林,雍林人尝有怨无知,遂袭杀之”,盖以雍林为邑名,其地有人杀无知。贾言“渠丘大夫”者,渠丘邑名,雍林为渠丘大夫也。

 初,襄公之醉杀鲁桓公,通其夫人,杀诛数不当,*于妇人,数欺大臣,髃弟恐祸及,故次弟纠奔鲁。其母鲁女也。管仲﹑召忽傅之。次弟小白奔莒,鲍叔傅之。小白母,韂女也,有宠于厘公。小白自少好善大夫高傒。①及雍林人杀无知,议立君,高﹑国先阴召小白于莒。鲁闻无知死,亦发兵送公子纠,而使管仲别将兵遮莒道,射中小白带钩。小白详死,管仲使人驰报鲁。鲁送纠者行益迟,六日至齐,则小白已入,高傒立之,是为桓公。

 注①集解贾逵曰:“齐正卿高敬仲也。”正义傒音奚。

 桓公之中钩,详死以误管仲,已而载温车中驰行,亦有高﹑国内应,故得先入立,发兵距鲁。秋,与鲁战于干时,①鲁兵败走,齐兵掩绝鲁归道。齐遗鲁书曰:“子纠兄弟,弗忍诛,请鲁自杀之。召忽﹑管仲雠也,请得而甘心醢之。

 不然,将围鲁。”鲁人患之,遂杀子纠于笙渎。②召忽自杀,管仲请囚。桓公之立,发兵攻鲁,心欲杀管仲。鲍叔牙曰:“臣幸得从君,君竟以立。君之尊,臣无以增君。君将治齐,即高傒与叔牙足也。君且欲霸王,非管夷吾不可。夷吾所居国国重,不可失也。”于是桓公从之。乃详为召管仲欲甘心,实欲用之。

 管仲知之,故请往。鲍叔牙迎受管仲,及堂阜而脱桎梏,③斋祓而见桓公。

 桓公厚礼以为大夫,任政。

 注①集解杜预曰:“干时,齐地也。时水在乐安界,岐流,旱则涸竭,故曰干时。”

 注②集解贾逵曰:“鲁地句渎也。”索隐贾逵云“鲁地句渎”。又按:邹诞生本作“莘渎”,莘笙声相近。笙如字,渎音豆。论语作“沟渎”,盖后代声转而字异,故诸文不同也。

 注③集解贾逵曰:“堂阜,鲁北境。”杜预曰:“堂阜,齐地。东莞蒙阴县西北有夷吾亭,或曰鲍叔解夷吾缚于此,因以为名也。”

 桓公既得管仲,与鲍叔﹑隰朋﹑①高傒修齐国政,连五家之兵,②设轻重鱼盐之利,③以赡贫穷,禄贤能,齐人皆说。

 注①集解徐广曰:“或作‘崩’也。”

 注②集解国语曰:“管子制国五家为轨,十轨为里,四里为连,十连为乡,以为军令。”

 注③索隐按:管子有理人轻重之法七篇。轻重谓钱也。又有捕鱼﹑煮盐法也。

 二年,伐灭郯,①郯子奔莒。初,桓公亡时,过郯,郯无礼,故伐之。

 注①集解徐广曰:“一作‘谭’。”索隐据春秋,鲁庄十年“齐师灭谭”是也。

 杜预曰“谭国在济南平陵县西南”。然此郯乃东海郯县,盖亦不当作“谭”字也。

 五年,伐鲁,鲁将师败。鲁庄公请献遂邑以平,①桓公许,与鲁会柯而盟。②鲁将盟,曹沬以匕首劫桓公于坛上,③曰:“反鲁之侵地!”桓公许之。已而曹沬去匕首,北面就臣位。桓公后悔,欲无与鲁地而杀曹沬。管仲曰:“夫劫许之而倍信杀之,④愈一小快耳,而□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可。”于是遂与曹沬三败所亡地于鲁。诸侯闻之,皆信齐而欲附焉。七年,诸侯会桓公于甄,⑤而桓公于是始霸焉。

 注①集解杜预曰:“遂在济北蛇丘县东北。”

 注②集解杜预曰:“此柯今济北东阿,齐之阿邑,犹祝柯今为祝阿。”

 注③集解何休曰:“土基三尺,阶三等,曰坛。会必有坛者,为升降揖让,称先君以相接也。”

 注④集解徐广曰:“一云已许之而背信杀劫也。”

 注⑤集解杜预曰:“甄,韂地,今东郡甄城也。”

 十四年,陈厉公子完,①号敬仲,来奔齐。齐桓公欲以为卿,让;于是以为工正。②田成子常之祖也。

 注①正义音桓。

 注②集解贾逵曰:“掌百工。”

 二十三年,山戎伐燕,①燕告急于齐。齐桓公救燕,遂伐山戎,至于孤竹而还。燕庄公遂送桓公入齐境。桓公曰:“非天子,诸侯相送不出境,吾不可以无礼于燕。”于是分沟割燕君所至与燕,命燕君复修召公之政,纳贡于周,如成康之时。诸侯闻之,皆从齐。

 注①集解服虔曰:“山戎,北狄,盖今鲜卑也。”何休曰:“山戎者,戎中之别名也。”

 二十七年,鲁愍公母曰哀姜,桓公女弟也。哀姜*于鲁公子庆父,庆父弑愍公,哀姜欲立庆父,鲁人更立厘公。①桓公召哀姜,杀之。

 注①集解徐广曰:“史记‘僖’字皆作‘厘’。”

 二十八年,韂文公有狄乱,告急于齐。齐率诸侯城楚丘①而立韂君。

 注①集解贾逵曰:“韂地也。”索隐杜预曰:“不言城韂,韂未迁。”楚丘在济阴城武县南,即今之韂南县。

 二十九年,桓公与夫人蔡姬戏船中。蔡姬习水,荡公,①公惧,止之,不止,出船,怒,归蔡姬,弗绝。蔡亦怒,嫁其女。桓公闻而怒,兴师往伐。

 注①集解贾逵曰:“荡,摇也。”

 三十年春,齐桓公率诸侯伐蔡,蔡溃。①遂伐楚。楚成王兴师问曰:“何故涉吾地”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若实征之,以夹辅周室。’②赐我先君履,③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楚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具,④是以来责。昭王南征不复,是以来问。”⑤楚王曰:“贡之不入,有之,寡人罪也,敢不共乎!昭王之出不复,君其问之水滨。”

 ⑥齐师进次于陉。⑦夏,楚王使屈完将兵扞齐,齐师退次召陵。⑧桓公矜屈完以其觽。屈完曰:“君以道则可;若不,则楚方城以为城,⑨江﹑汉以为沟,君安能进乎”乃与屈完盟而去。过陈,陈袁涛涂诈齐,令出东方,觉。

 秋,齐伐陈。⑩是岁,晋杀太子申生。

 注①集解服虔曰:“民逃其上曰溃也。”

 注②集解左传曰:“周公﹑太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也。”

 注③集解杜预曰:“所践履之界。”

 注④集解贾逵曰:“包茅,菁茅包匦之也,以供祭祀。”杜预曰:“尚书‘包匦菁茅’,茅之为异未审。”

 注⑤集解服虔曰:“周昭王南巡狩,涉汉未济,船解而溺昭王,王室讳之,不以赴,诸侯不知其故,故桓公以为辞责问楚也。”索隐宋衷云:“昭王南伐楚,辛由靡为右,涉汉中流而陨,由靡逐王,遂卒不复,周乃侯其后于西翟。”

 注⑥集解杜预曰:“昭王时汉非楚境,故不受罪。”

 注⑦集解杜预曰:“陉,楚地,颍川召陵县南有陉亭。”左传曰:“凡师一宿为舍,再宿为信,过信为次。”

 注⑧集解杜预曰:“召陵,颍川县。”

 注⑨集解服虔曰:“方城山在汉南。”韦昭曰:“方城,楚北之□塞。”杜预曰“方城山在南阳叶县南”是也。索隐按:地理志叶县南有长城,号曰方城,则杜预﹑韦昭说为得,而服氏云在汉南,未知有何凭据。

 注⑩集解左传曰:“讨不忠也。”

 三十五年夏,会诸侯于葵丘。①周襄王使宰孔赐桓公文武胙﹑彤弓矢﹑大路,②命无拜。桓公欲许之,管仲曰“不可”,乃下拜受赐。③秋,复会诸侯于葵丘,益有骄色。周使宰孔会。诸侯颇有叛者。④晋侯病,后,遇宰孔。宰孔曰:“齐侯骄矣,弟无行。”从之。是岁,晋献公卒,里克杀奚齐﹑卓子,⑤秦穆公以夫人入公子夷吾为晋君。桓公于是讨晋乱,至高梁,⑥使隰朋立晋君,还。

 注①集解杜预曰:“陈留外黄县东有葵丘也。”

 注②集解贾逵曰:“大路,诸侯朝服之车,谓之金路。”

 注③集解韦昭曰:“下堂拜赐也。”

 注④集解公羊传曰:“葵丘之会,桓公震而矜之,叛者九国。”

 注⑤集解徐广曰:“史记‘卓’多作‘悼’。”正义卓,丑角反。

 注⑥集解服虔曰:“晋地也。”杜预曰:“在平阳县西南。”

 是时周室微,唯齐﹑楚﹑秦﹑晋为强。晋初与会,①献公死,国内乱。秦穆公辟远,不与中国会盟。楚成王初收荆蛮有之,夷狄自置。唯独齐为中国会盟,而桓公能宣其德,故诸侯宾会。于是桓公称曰:“寡人南伐至召陵,望熊山;北伐山戎﹑离枝﹑孤竹;②西伐大夏,涉流沙;③束马悬车登太行,至卑耳山④而还。诸侯莫违寡人。寡人兵车之会三,⑤乘车之会六,⑥九合诸侯,一匡天下。⑦昔三代受命,有何以异于此乎吾欲封泰山,禅梁父。”

 管仲固谏,不听;乃说桓公以远方珍怪物至乃得封,桓公乃止。

 注①正义与音预,下同。

 注②集解地理志曰令支县有孤竹城,疑离枝即令支也,令离声相近。应劭曰:

 “令音铃。”铃离声亦相近。管子亦作“离”字。索隐离枝音零支,又音令祗,又如字。离枝,孤竹,皆古国名。秦以离枝为县,故地理志辽西令支县有孤竹城。尔雅曰“孤竹﹑北户﹑西王母﹑日下谓之四荒”也。

 注③正义大夏,并州晋阳是也。

 注④正义卑音壁。刘伯庄及韦昭并如字。

 注⑤正义左传云鲁庄十三年,会北杏以平宋乱;僖四年,侵蔡,遂伐楚;六年,伐郑,围新城也。

 注⑥正义左传云鲁庄十四年,会于鄄;十五年,又会鄄;十六年,同盟于幽;

 僖五年,会首止;八年,盟于洮;九年,会葵丘是也。

 注⑦正义匡,正也。一匡天下,谓定襄王为太子之位也。

宋朝赵普的《秘藏通玄变化六阴洞微遁甲真经》中对此有详细的记载:昔蚩尤作乱,皇帝频战不克,帝曰:“闻伏羲治天下无兵,今蚩尤一庶人,生妖气,伐了无功,战而不克,吾之过矣。”忽目前五色云从天空而下,云中有玉女持书,出二童曰:“奉九天玄女圣命,送《遁甲符经》三卷,告以伐之,愿传。此文乃天地祸福,是八卦之吉凶,辨风云之变动,识气候之成败,观日月之盈亏,论阴阳之顺逆,晓星辰之休咎,知人情之胜负。此术乃万变万化之法也。”帝乃长跪而受之。帝遂开函,得《阴符经》三卷。上卷乃神仙炼丹抱一之术,说长生之法;中卷安邦定国,抚安民之法;下卷论战伐之事。遁甲者,乃玄女之法。帝得之,而设坛造印、剑、令依次,战蚩尤于逐鹿之野,而后厥胜。

奇门遁甲传至周朝时,姜太公将之删成七十二局,后至汉代黄石公传于张良,张良又把它精简变成了一十八局(阳遁九局和阴遁九局),也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奇门遁甲。

“老太公”是一个通称或尊称,不是一个具体的辈分或称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老太公”一词通常用来尊称年长的男性,也可以用来指代某些历史上的名人或神话传说中的人物。

在古代,一些重要的家族或门派中,也会有“老太公”这个称谓,通常用来尊称家族或门派的创始人或长辈,表示对他们的敬重和崇拜。

总之,“老太公”不是一个具体的辈分或称谓,而是一个传统的尊称或通称。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