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书籍是怎样传下来的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1浏览:1收藏

古代的书籍是怎样传下来的,第1张

  首先要知道古代书籍的记录方式,史记和孙子兵法都是用竹简刻录的。到了后汉,蔡伦发明造纸,再往后的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书籍的发展。历史上书籍经历几次大多厄运,尤其是改朝换代及兵矢之乱,一些爱书的藏书家的功绩不可泯灭。漫漫历史长河如同大浪淘沙,好的作品被历史筛选出来,一代代传承下来,最后形成中华五千年连续不断的文明。每个朝代也都有专门的地方存放历代古籍,一般在皇宫。古人看过后,口口相传,代代相传。后人根据前人记录,口口相传,从新编辑整理。

《金匮要略》中医经典古籍之一,东汉时期张仲景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著,古今医家对此书推崇备至,称为“方书之祖”。

书名“金匮”,言其重要和珍贵之意,“要略”,言其简明扼要之意,表明本书内容精要,价值珍贵,应当慎重保藏和应用。

典籍产生的基本条件是要有成熟的文字。在汉字产生的各种说法中,“仓颉造字”说在古代比较流行。《吕氏春秋·君守篇》说:“奚仲作车,仓颉作书,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鲧作城,此六人者,所作当矣。”这里的“书”,指的是文字。东汉许慎进一步说:“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远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说文解字》序)也只是传说而已,并不一定可信,文字绝不会是由个别人创造出来的,文字产生也有一个过程。当然,不能否认会有个别人在文字产生中起较重要的作用。《荀子·解蔽》中说:“古之好书者众矣,仓颉独传壹也。”荀子认为古来喜好文字的人很多,但都没有传下来。仓颉的字之所以传下来,是因为他对文字进行了统一。这恐怕比较符合历史事实。我国大汶口文化晚期(约前2800~前2500)出现的一些象形符号,可能已是原始文字的先驱。根据这种推测,公元前2500年我国的汉字便进入了形成阶段,但还是不成熟的原始汉字。目前已知最早的较为定型的汉字,是从河南安阳发现的大批甲骨文字。

河南安阳是商王朝后期的都城遗址,这里出土的甲骨,上面刻有文字,这些文字被称之为甲骨文。甲骨指龟的腹甲、背甲和牛的肩胛骨,有时也用羊、猪或鹿的肩胛骨。这些甲骨多是殷人占卜的遗物。殷商时代,崇拜祖先神和自然神的原始宗教占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因此殷人有疑难事情或进行重大活动都要占卜求神,烧灼龟甲、兽骨以卜事件的凶吉。甲骨上所刻的文字是对占卜的记载,这些甲骨卜辞为后人研究上古文化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一片甲骨上的文字少则几个或几十个,多则达一百余字。这些卜辞的内容非常广泛,涉及征伐、狩猎、畜牧、农耕、祭祀及灾害、疾病、气象、地理等方面。全面反映了商代社会经济史、政治史、思想史、科学史面貌。从实地发掘的情况看,殷人对于某些甲骨的存储是堆置有序的,有的是以一个朝代的卜辞存于一个窖穴,这说明当时从事记言记事的丞、史在记录占卜情况后,是将卜辞作为档案进行保存以备查检的。这些累积保存的甲骨卜辞可以提供系列的档案材料。

在考古发掘中,还发现有记载卜辞的甲骨数版编连的情况。例如,在安阳小屯村YHl27坑出土的商王武丁时期的占卜腹甲上,记有“三册,册凡三”一辞,说明这批龟甲原来是有九版集合在一起的。董作宾先生在《商代龟卜之推测》一文中说,有一次他在整理发掘的甲骨时,发现有两块龟版粘在一起,揭而视之,见龟版的尾右角处,有“册六”两字,甲尾的梢上断处有孔,孔已断缺。据此发现,董氏推知此甲是全册的一版,其孔正是为贯穿编连所用。

甲骨文书的记录内容与编连痕迹表明,这些档案材料已经基本具备了典籍构成的三要素。这说明在商代的中后期,我国早期的典籍已经产生了。

西周初年,周王室将殷朝遗民强行迁移到洛阳附近的成周进行监管,《尚书·多士》记载了周公对殷民的训话。在这篇诰词中,周公向殷民解释西周灭殷是秉承天命,就像当初殷商灭夏一样,所以殷民不必怨忿反抗。其中有一句话说:“惟尔知,惟殷先人有典有册,殷革夏命。”周公特别强调殷的先人有典册记载殷商灭夏的事迹。按照这段材料推测,商代前期已有典籍,且甲骨文中也出现了“典”“册”两字,但目前尚无考古实物材料可作确证。商朝开始于公元前十七世纪后期,商王武丁时期约为公元前1250年。既然商朝前期便“有典有册”,武丁时的甲骨文又有编连成册的痕迹,据此可把早期典籍的产生定在公元前1600年至前1250年之间。

古籍在传承中华文明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古籍是用来记录中华文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载体,也是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非常宝贵的文化遗产。古籍上面记载了很多古代的文学知识,对于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增强我们国家的软实力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现在我们的国家也非常注重对古籍的保护以及传承和发展,也开始重视对古籍的修复。古籍虽然离我们现在的生活好像已经很久远了,但是古籍文化必须要传承下去,也一定要加强公众和古籍之间的关系。要想让古籍很好的传承下去,就一定要注重中小学的教育,虽然近几年国画书法等也相继的进入了中小学的课本课堂里,但是也一定要让古籍进入中小学的课堂里。一定要让下一代知道古籍是多么伟大的一个文化载体。

要知道古籍是一个非常能体现我们华夏文明的载体,一定要加强青少年的古籍基础教育,多培养青少年们对古籍的兴趣,最好是通过去学习等方法来让青少年了解古籍的历史以及发展。古籍中记载有很多知识,比如我们中国人对宇宙自然的一些看法,对世界的看法等等。如果想要真正的了解中国人,那么古籍就是非常好的渠道之一。不光是中国人,可以通过古籍了解中国,对于一些外国人来说也是了解中国的一个非常好的渠道。

古籍不能够仅仅只在学者之间了解起来,而是要让更多的老百姓认识到古籍的重要性。古籍从很多方面能够串起中华5千年的文明,这就是古籍本身的魅力,以及我们之所以坚持要传承古籍的原因。我们不光要保护古籍,而且一定要让古籍传承下去。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