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陵江小三峡封神榜•温塘峡篇(1)
温塘峡是嘉陵江小三峡中的第二峡,此峡是以北岸大沱口入峡,从白羊碚出峡;也可说是经南岸金刚碑入峡,从三花石出峡。整个温塘峡的峡长27公里,是小三峡中最短的,也是峡谷最窄的峡。
温塘峡又名叫温汤峡,她还有个名字叫东阳峡。其叫东阳峡的原因是她靠近南朝东阳古郡(现东阳镇)而得名。盛唐时,东阳置城,又名东阳城。所以温塘峡里很多 历史 事件都会牵涉到缙云山和东阳古郡,东阳城的。
温塘峡两岸,北岸山名叫西山坪,南岸山叫东山坪,整个山脉叫缙云山脉。缙云山脉为重庆主城区和北碚区的主山脉,山脉延绵有一百余公里,跨经合川区,北碚区,沙坪坝区,璧山区,山脉尾至江津长江边。缙云山九个主峰都在海拔八百以上,最高处坛子石海拔为951米。
缙云山,古名又叫巴山。我们若以传说为据,缙云山名则有四千多年的 历史 ,这是因为该山与轩辕黄帝的传说有关。如此说来,轩辕黄帝乃是当之无愧为嘉陵江小三峡温塘峡的第一大神!
一、帝王首脑类大神
1、轩辕黄帝,五星级顶尖大神正神
轩辕黄帝之所以被列为第一大神,这是因为轩辕帝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这里的始祖有三种含义,其一为遗传学上的始祖,即我们中华民族中的每个人体内都有轩辕帝的遗传基因。其二是文化继承上的始祖,即我们民族习性上都含有汉文化的特色。其三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上的象征。中国人对龙的图腾莫拜,就含有对轩辕帝的认同色彩。
轩辕黄帝在缙云山的种种神话传说相当丰富,归纳起来共有十个方面的内容:
(1)轩辕帝曾在缙云山上炼过丹(轩辕洞说)。
(2)轩辕帝曾在缙云山合过药(《黄帝内经》里提到缙云山为古巴山)。
(3)轩辕帝曾在缙云山大宴过宾客,群仙会聚过(“缙云”原意有 美食 的含义)。
(4)轩辕帝重臣缙云氏有支后裔在此生活(巴人血统上有轩辕帝的成分)
(5)轩辕帝曾在缙云山上封官加爵。(“缙云”是一种官阶)
(6)轩辕帝曾邀臣子们在山下温泉汤澡(泡温泉)。也有 娱乐 休闲因素。
(7)轩辕帝在缙云山悟道升天(成仙)的说法。
(8)轩辕帝惩罚缙云氏不才子缙云混沌和高辛氏不才子八人,流放他们九人到此,投于巴賨,以御山鬼。
(9)轩辕帝令缙云氏不才子饕餮和高辛氏不才子八人,责令九人在此御魑魅。
(10)轩辕帝与众臣们谈经论道的山。
古籍书上,对“缙云山”有四种说法,其一是通过《史记•五帝本记》中反映出来。轩辕帝把“缙云”作为一种官衔定位,即轩辕帝在打败了炎帝,蚩尤,共工等后,迎来了天下太平,他欣喜地对手下功臣第一次分封。据说他以云彩颜色定名,赤色和带红色的官叫缙云,其职责是负责军事。
其二是在《山海经》中,缙云氏有不才子,叫混沌,是一种凶神。也有书上说缙云氏不才子是叫饕餮,也是一种凶神和饿神,所以民间对“缙云山”的说法是一种被轩辕帝惩罚和流放凶神的大山。
其三是在《道藏经》说,轩辕帝炼丹时产生出来被炉火映红的云霞叫“缙云”,出现缙云的山叫缙云山。当然,尤以轩辕帝炼丹的地方为准才叫缙云山。
其四是在《黄帝内经》这本古医书中,将轩辕帝与论医药的过程叫“合药”,因轩辕帝合药处的山叫缙云山。
以上是古典对“缙云山”的传统说法,这是否就与嘉陵江小三峡温塘峡中的缙云山相合符呢?
其实,稍为对照就会发现缙云山完全符合上面古籍的说法。
据明代《蜀中广记》中载,缙云山上有过一块刘宋时期的古碑,此碑名叫《灵成侯碑记》,因碑文己不可考或无法释读,现在大多数的传说源于此碑文上记录说法。碑上说,缙云山出自大禹别九州之前,黄帝时缙云氏有不才子日混沌缙云氏,高辛氏有不才子八人,投出于巴賨,以御魑魅。
“灵成侯”是谁,现无从推论。
另传说缙云山明代古寺大隐寺,石华寺和白云寺都有过石碑文上载过,缙云山东面悬崖岩中有轩辕洞,该洞是轩辕帝炼丹所在地,正好炼丹炉火会将山岭云层染成赤色或红色。所以此山叫缙云山,即轩辕帝炼丹的山。
除此古石碑可能是传说的证据之外,还有一些官方文书或名人书也可证明缙云山关于与轩辕帝的关系绝非是空穴来风的杜撰之胡说:
书写嘉陵江上“缙云山”的还有三个人,而且这三人都是经过南朝刘宋,齐,梁三朝的大名人。第一人应为梁代著名道士,医药家,文学家,也是梁武帝的政治高参,具有“山中宰相”之称的名人,他叫陶宏景(456 536)。《梁书•艺文》中就选载了他的名篇《水仙赋》,该文中的名句:“增城瑶馆,缙云琼阙,黄帝所觞百神也,《方兴胜览》即谓之巴山矣……”,该赋文中将轩辕帝在缙云山大宴群臣,与上天众神仙谈笑风生的场面写得浩浩荡荡,飘飘欲仙。此文也正好在缙云山的古碑中出现,据说陶宏景一生走过很多名山大川,他就上过缙云山。而且传说梁武帝读罢此文而偷偷地上了缙云山,这就是缙云山上流传着梁武帝在缙云山灭猿的传说。
这里特别交待下,有明确的文史记载:宋景平元年(公元423年),僧慈应开山建缙云山的缙云寺和山下的温泉寺。南齐建武元年(公元494年),南齐置东阳郡,治丹阳县。(现北碚东阳镇)。东阳郡历经南朝刘宋,齐,梁三朝代,周时废。盛唐,置东阳城,温塘峡又叫东阳峡。
梁代书写“缙云山”的第二个人是在官方史书中提到过缙云山,这个人叫沈约(441 513),他是梁朝东阳郡首任府尹大人,丹阳尹。此人也是梁代一大名人,书法家,文学家,史学家,他也是梁武帝萧衍的挚友。他在任东阳郡首时就把东阳郡郡望书写了下,自然缙云山,温塘峡的地理和文化概貌也纳入到了他史记中了。
梁代书写缙云山的第三人叫吴均(469 520),他也是梁代著名史学家,而且是官方的名人,他也写了本叫《吴均春秋》的史书,这本书是他仿东周列国史书《春秋》写的。现缙云山九峰上所谓的“十三个迦叶古佛的足迹”传说就是出自于此书,他把缙云山九峰名字都写得十分的详细。
除了史书外,唐代佛教史书《感通录》中也多次提到缙云山,说此山有古寺相思寺,狮子峰岩上有竼经文,九峰上有迦叶古佛足印。因此,相应也印证了缙云山就是嘉陵江小三峡温塘峡上的山,也印证了“缙云”是与轩辕黄帝的关系。另道书上更是直接说轩辕黄帝的炼丹洞叫缙云洞,该山叫缙云山。
以上都是无可挑剔地说明缙云山与轩辕黄帝是有密切关系的,但这里仍有个质疑问题,第一轩辕黄帝所炼丹地缙云山是否是唯一的?第二若轩辕黄帝所练丹地缙云山。
其实,天下真有这么蹊跷的事,古代叫缙云山的地方有二处,一处是在淅江缙云县,一个叫仙都的山,这仙都的山古名就叫缙云山。传说缙云县仙都山是轩辕黄帝升天的地方,还令人惊奇的是,缙云县属东阳市管辖,东阳市古名原就叫东阳郡。还真让人魔幻的是,梁代梁武帝萧衍,史学家沈约,史学家吴均,大道士陶宏景等大文豪们几乎都是现江苏浙江人,而且他多在浙江东阳与缙云和仙都附近活动,可说根本不可能与嘉陵江小三峡温塘峡上的缙云山发生密切的关系,因为两地相距数千公里,更不用说中间有万重千山,大江大河呀!
但事实上又的确证明,梁代几个大文豪书写的缙云山文,在细节上更多的是写嘉陵江上的缙云山。例如仙都古名虽叫缙云山,但此名是隋唐贞观之后才有的。另从轩辕黄帝炼丹之说是道教神话内容,而道教发源地在巴境,即古巴国,秦汉后的巴郡。道教最早兴起是叫五斗米教,真正布道人是汉高祖刘邦之谋士张良后裔张道陵所创。汉高祖刘邦首为汉王,即在汉江流域,后楚汉相争,刘邦势力弱只好移向大巴山地区。萧何就是坐镇巴地给刘邦输送兵源和粮草,刘邦称帝后,张良隐居。
汉末,他后裔张道陵利用在巴人的威望,大力宣扬起黄老学说。黄,就是轩辕黄帝。老,就是春秋战国时的老子。为了布道,教徒只需交纳五斗米就可成为道徒。道教信奉的是长寿或飞升入天成仙,而道教宗旨就是要炼丹修身。显然,缙云山就早就是巴人信道教的炼丹聚集地。嘉陵江小三峡温塘峡缙云山对岸正位于东面,是日出的地方,也是巴人炼丹最红火之地,也是巴人聚集最多的地方,所以那儿叫“丹阳”,也叫东阳。当南朝刘宋年,缙云山山上和山下开始建缙云寺和温泉寺时,东阳就快成了城市了。不久,南齐在嘉陵江上设立第一个行政区东阳郡,东阳郡辖一县即丹阳县。郡府和县府衙门都设在东阳郡上(现东阳镇)。此时,缙云山以及嘉陵江小三峡都划入到东阳郡上管辖。
与嘉陵江小三峡温塘峡上的缙云山和东阳郡丹阳县相比较。作为春秋战国时的古国吴越东阳,缙云县和仙都就在道教起源上相差了十万八千里,何况仙都山海拔不到三百米,与嘉陵江上的缙云山九个主峰海拔上竟然矮了六七百米。显然,与道教中的洞天说不在一个级别上。据查证,浙江的东阳郡或丹阳是在三国时期吴国所立,后来就废异,也就是说南朝刘宋,齐,至梁代梁武帝时还没有东阳郡,也没有缙云山。浙江的仙都山,缙云县,东阳郡都是在隋唐时才设立的。而盛唐时,温塘峡多叫东阳峡,东阳郡己更名为东阳城了。
在梁代与梁武帝萧衍同期的大文人陶宏景,沈约和吴均等著书中的缙云和缙云山,实则只能是嘉陵江上的缙云山和东阳郡,而且嘉陵江上的缙云山九峰中才有宝塔峰,香炉峰,莲花峰,狮子峰等。从山型地貌等细节上着都是与重庆的缙云山相符的。
照轩辕黄帝在缙云山的传说为据,重庆的缙云山应立为道教的“洞天”之一,或为道教发源地,但是最终重庆缙云山则成了十大佛教名山。其实,若仔细研究重庆的缙云山就会发现其端倪,也就是说佛家与道家为争夺影响力,两家一直在拼斗。道家以“轩辕黄帝有炼丹洞”为由,想把缙云山搞成道观山。而佛家则以“迦叶古佛在九峰上有十三个足迹”和“狮子岩上有竼经文”为由,想把缙云山打造成佛教名山。为此双方争得你来我往,甚至一次次动用帝王关系,例如“灵成侯”传说可能是第一个道士的封号,他建的第一个道观。可佛家不服,说第一个在缙云山建缙云寺的是慈应高僧,他将山上的蟒蛇,鸡和牛都感化了。接着缙云山有几个道教信徒画符求雨成功,唐高宗李渊赐道坛建观为“禅真宫”。佛家不服,又鼓动唐宣宗皇帝赐名为相思寺。到了宋代宋真宗皇帝为佛家高僧慧欢赐为慈印大师,赐缙云寺赐为崇胜寺,赐温泉寺名为崇胜禅院。明代竟有三个皇帝赐名缙云寺,最后明神宗皇帝才一锤定音缙云山为“迦叶古佛道场”。此后,缙云山成了佛教十大名山,缙云山所有寺庙都为佛家庙宇。
但是缙云山出现了个道人,他叫李一道长,他不知什么原因,将绍隆寺和白云寺重修成了道观,恢复了轩辕黄帝的种种传说。如白云寺改成了白云观,说是白云观就在轩辕洞下。还添一奇观说,陈抟老祖曾在轩辕洞中闭关,更正说在改造白云寺时发现古寺大梁上有后周年号和陈抟老祖的史迹。我也打听到确实白云寺本就是个道观,因传说建文帝在此藏过身而被佛教改建成了佛寺。
哈哈,缙云山也成了佛道两家争执的传说依据。佛家说,迦叶古佛最先在缙云山落脚。而道家说,“缙云”山的本意就是轩辕黄帝炼丹的洞天。我估计,佛家不好贬损轩辕帝,只好说真武大帝与迦叶古佛辩论输了,他不好意思跨到重庆南山的真武山去传道了。
其实,说了这么多,无论谁来吹缙云山都离不开轩辕黄帝这个老祖宗的根子,否则“缙云”的说法就无从谈起。当然,轩辕黄帝不但是嘉陵江小三峡的大神,总神,他也是全中国,全中华民族的第一大神!
有关介绍三峡风光的导游词(通用11篇)
作为一名乐于助人的导游,就有可能用到导游词,导游词是导游员在游览时为口头表达而写的讲解词。那么导游词应该怎么写才更有条理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有关介绍三峡风光的导游词(通用11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介绍三峡风光的导游词1
大家好,很高兴能与大家共同游三峡风光。下面就由我来为大家介绍这里的美景与悠久历史。
长江三峡是万里长江一段山水壮丽的大峡谷,它西起重庆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市的南津关,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全长191公里。长江三段峡谷中的大宁河、香溪、神农溪的神奇与古朴,使三峡景色更加迷人。它是中国古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大峡深谷,曾是三国古战场,是无数英雄豪杰用武之地;这儿有许多名胜古迹:白帝城、黄陵、南津关等。他们同旖旎的山水风光交相辉映,名扬四海。长江三峡是世界大峡谷之一,以壮丽河山的天然胜景闻名中外。
介绍三峡风光的导游词2各位游客:
大家好,欢迎大家跟随我一起游览三峡风光。
一进到三峡,前面的美景尽收眼底,首先,你将会看到在三峡七百里中,两岸都是相连的山,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连绵起伏的山峦遮住了太阳,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会看不见太阳和月亮。等到了秋冬之时,潭水碧绿,怪柏凌峰的时候,长长会听到有高处的猿猴放声长叫,声音接连不断,呻吟了很久才渐渐消失所以,打鱼的人唱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让我们一起感受三峡独一无二的美景,感受作者的心灵。
介绍三峡风光的导游词3亲爱的游客朋友们:
大家好!此次三峡之旅由我来带领大家欣赏三峡之美。三峡包括瞿塘峡、巫峡、西陵峡。请看我们背后,这就是三峡中以“长”著称的巫峡,“巴东三峡巫峡长”吗?这里崇山峻岭,陡崖峭壁,连绵不断,遮天蔽日。这里的水尤其美,特别是在夏天,水流湍急,从东面的瞿塘峡不用一天就能来到荆州,犹如风驰电掣一般。当然,春天与冬天三峡虽不及夏天水的浩大湍急。
但它清澈碧绿,波平如镜用。到了秋天,这水呀就哭,水枯流竭,不过,空旷的山谷更是别有一番风味呢,绵长的猿声在山谷中回响,更给人一种凄美的感觉呢!此外,当地还有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在巫山上,有一根巨石突兀于青峰云霞之中,宛若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名叫神女峰。据说在夏禹治水的年代,她是西王母第二十三个女儿,名为瑶姬,她聪慧美丽,心地善良,活泼开朗,耐不住宫中寂寞,在8月15日这一天,他要了身边的一个姐妹,腾云驾雾,遨游四方,当她们来到巫山时,正巧遇见被洪水困住的大禹,瑶姬敬佩他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精神,便帮助他解除了水患。
从此,瑶姬爱上了三峡,整日奔波除水妖,姐妹们久而久之化成了一座座奇秀绝美的峰峦耸立在三峡两岸,美丽的三峡是一个天然的山水画廊,美丽的景色数不胜收,让我们开启神奇壮丽的三峡之旅吧!希望大家旅途愉快!
介绍三峡风光的导游词4各位游客:
大家好!大家跟随我游览三峡风光。
三峡总长为700里,两岸都与山相连,这里的山又高又大,山岭也是重重叠叠,连绵不断。
夏天的三峡水长时间漫长,山里水流也非常的急促,有时激起的浪花就像怪兽一样拍打着,吞噬着山脊,异常壮观。也有一番风味。不过春冬时候的三峡还是最为独特的。那个时期的水清澈见底,在水面上也可以看见山峰映在水中的影子,而在最高的山峰处,也常长出其形各异的柏树,他们又新奇又美丽。此时的树木花草也长得是最茂盛的时候,清荣峻茂,山高草盛的。全然是三峡最好的观赏时期。每当天刚放晴或下霜的早晨时,就会有猿猴鸣叫出接连不断的声音,听起来凄惨悲凉。用“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就”是最好的表达方式了。
大家听了三峡的介绍,是不是也很期了?那我们就尽情的来享受三峡的风光吧。
介绍三峡风光的导游词5话说长江源自青藏高原,千里迢迢流至东海,一路从容广阔,直至三峡才尽显其万马奔腾之如虹气势,游客朋友们,此刻我们就是在巴东三峡的起点——白帝城。
说起白帝城,我想诸位并不陌生,首先是诗仙太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再者是刘备白帝城托孤:”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篇,一句句家喻户晓的格言,为我们讲述着白帝城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从东汉末年的金戈铁马到盛唐时期的琴棋书画,白帝城记录着历史的伤痕与光泽,为我们展现了悠悠五千年的中华民族。
游客朋友们,过了白帝城,我们此刻就算正式进入三峡了,郦道元在三峡中讲: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期间千二百里,虽乘奔东风,不以疾也。滚滚长江,从唐古拉山脉滔滔而来,一路无拘无束,至瞿塘峡,忽然两岸连山,长江便从群山之山劈开一条峡谷,一时湍流直下,气势如虹,李白写道:“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正与郦道元的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想照应,充分表现了长江在三峡中水流迅速的特点。如今我们坐在游轮上,难以感受到那种沿诉阻绝的意境,但大家看水流拍在船上的浪花,绝非是小江小河中常有的。
我们此刻看到的,正是三峡水电站,这是全世界最大的水电站,我想大家可能了解过,伊泰普水电站是全球最大的水电站,但就在前两年,这一纪录再次被炎黄子孙创造的奇迹超越了,1820亿千瓦的电机与千亿度的发电量都遥遥领先于全世界,这理应是我们祖国的骄傲。
此刻我们经过的是大坝的五级排水系统,这宏伟的机械,充分展现着水电站的博大气势,是我们华夏民族智慧的结晶。
朋友们,到了江陵,我们的三峡之旅就要告一段落了,在这次旅行中,我们既看到了自然的魅力,又欣赏到人类的智慧,期望大家不要忘记那里,牢牢记住一句话——我住在中国,我的家乡有三峡。
介绍三峡风光的导游词6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导游。三峡是一个著名的旅游胜地,自古以来,就有不少文人墨客慕名而来,留下了许多千古佳作。今天,我将带领大家参观三峡风景区。远远望去,三峡的景色十分壮观,瀑布一泻千里,清荣峻茂。夏天,江水迅猛湍息,气势磅礴;秋天,林寒涧肃,鸟鸣猿啼,给人一种凄凉的美感。所以,有渔歌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走进三峡,就像打开了一卷精妙的古籍,可以领略到三峡高峻连绵,雄伟挺拔的威武身姿。早在北魏时期,地理学家郦道元就亲自考察此地。唐代大诗人李白行舟至此,也留下了“两岸猿声啼不尽,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千古名句。三峡真是一处让人叹为观止的奇观!
介绍三峡风光的导游词7欢迎您来到三峡观光。
在古人的笔下,三峡是雄伟的秀丽的。您看啊!映入眼帘的是那重重叠叠的,绵延不绝的高山。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您是看不见太阳或月亮的。这样的奇观,难道不是大自然的馈赠吗?仰望三峡,您会觉得三峡的山十分奇妙,迎面而来的是雄伟壮观。而俯视三峡,您会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您的郁闷压力,在这一刻得到了释放。
三峡的水呢,就更令人震撼。高空遥看,好似一条玉带曲折萦回,好不美哉!
您看那春冬之时的水,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清澈得可以看见水里的小鱼小虾小石子,悬在天空的泉水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神韵,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生机盎然,美不胜收。
而夏天的水则迅猛磅礴,水漫上山陵,上行和下行的航道都不能通行了,“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描写的就是三峡夏天的水,水多滩急,从白帝城到江陵,一千二百里的路程,一天就到了。即使你得了一匹千里良驹,乘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呢!
“自古逢秋悲寂寥”,而三峡秋天又是一副林寒涧肃的场景,夕日欲颓,猿鸟乱鸣。流落他乡的游子,或打鱼的渔者,不禁感怀身世潸然泪下。
这些只是古时的三峡,如今的三峡修通天大坝,可以发电抗洪观光,变的是百姓更加安居乐业,不变的是她美丽壮观风采依旧,加上文人墨客妙笔生花,说是欲界之仙都也毫不为过。
接下来,请您细细赏,慢慢游,来一段开心愉悦流连忘返的旅程吧!
介绍三峡风光的导游词8各位游客:
大家好,我是今天的导游。今天我将带大家一览三峡的风光。三峡,而是由佐堂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三峡的山。十分的长和高大,最重要的是三峡来水四季各有不同的特色,夏季的时候他暴涨湍急迅疾。春季和冬季的时候,他激起一朵朵白色的浪花,正如郦道元所写“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眼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在秋季之时,我们常常可以听到有高原在叫,那叫声十分的凄凉,正如“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这边是今天要旅游的胜地了,快跟我一起来看看吧。
介绍三峡风光的导游词9各位远道而来的游客:
大家好!我是你们此次长江三峡四日游的导游员。我姓谢,大家叫我小谢就能够了。在这次旅程中,我会尽力安排好各位的行程,使大家在这次旅游活动中感到开心愉快。
此刻,我们站在像巨型游轮的朝天门广场,立刻就要扬帆开始我们的美妙旅程。在旅程开始之前,我就对大家将要游览的长江三峡的一些状况给大家做个简要的介绍。
首先呢,我想为大家介绍一下长江。大家明白,长江是我国最长的河流,是全世界第三长河,它仅次于非洲的尼罗河和南美洲的亚马逊河,它的源头在我国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流经青海、西藏、云南、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跨十一个省市自治区,最后汇入东海,全长6300公里,长江流域占我国国土面积的1/5。
当长江流至重庆东部的奉节,长江便冲开重山峻岭奔腾而下,构成了雄伟壮丽的大峡谷——长江三峡,我们这天所说的三峡其实就是衢塘峡、巫峡、西陵峡的总称,它西起重庆奉节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市南津关,全长193公里,三段峡谷各有特色,衢塘峡雄伟险峻,巫峡幽深秀丽,西陵峡滩多水急,三峡两岸重峦叠嶂,形态各异,船行驶在三峡中,一会儿山色全阻,一会儿豁然开朗,别有洞天。
长江三峡不仅仅自然景观卓越被称为我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他的人文景观也是不容小觑的。在长江三峡中,瞿塘峡以雄著称,所以又被称为夔门。它西起重庆奉节白帝城,东止巫山县的大溪镇,全长8公里,在举世闻名的三峡中最短,但是景观最雄伟壮观,长江在那里切过中生代石灰岩,构成了陡峭的峡谷,两岸断岩峭壁犹如刀砍斧削,难怪古人曾发出“重江万管玲珑笔,难写衢塘两岸山”的感慨,两岸山峰高出江面几百米,海拔高度大多在1000—1500米左右,江面在此十分狭窄,最窄的地方只有100米,如果从上望下俯视就好像船行驶在地道中一般。当然,夔门虽雄,但是他就像一位刚柔并济的男子,他也有充满书卷味道的景观。那就是白帝城的人文气息。白帝城是观“夔门天下雄”的最佳地点。历代著名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苏轼、黄庭坚、范成大、陆游等都曾登白帝,游夔门,留下超多诗篇。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诗句,更是脍炙人口。故白帝城又有“诗城”之美誉。三国蜀汉皇帝刘备讨伐东吴,兵败白帝城,忧伤成疾,临终前在白帝城永安宫向丞相诸葛亮托孤。白帝庙内现陈列有“刘备托孤”大型泥塑。庙内还陈列有瞿塘峡悬棺内的文物和隋唐以来73块书画碑刻,以及历代文物1000余件,古今名家书画100余幅。其中“竹叶字碑”诗画合一,风格独特;“三王碑”镌凤凰、牡丹、梧桐,精美华丽,堪称瑰宝。其中还有著名的春秋战国之交的巴蜀铜剑,其形如柳叶,工艺精湛。东、西两处碑林,陈列着70多块完好的石碑,其中隋代碑刻距今已有一千三四百年的历史。
如果说瞿塘峡是一位英气勃发的男子的话,那么巫峡则是一位娇羞的美人了。巫峡西起重庆大宁河口,东止巴东县的关渡口,全长45公里,是长江三峡中既长又整齐的一峡。巫峡中的人文景观十分多,但是最引人注意的还是屹立于两岸的巫山12峰,其中以秀丽的神女峰最为出名。在下面的旅途中我讲会为大家一揭神女峰的神秘面纱。
下面我要说的就是不在重庆境内的以险著称的西陵峡了。它西起秭归的香溪口,东至宜昌市的南津关,是三峡中最长的'一个峡,全长66公里。然,此刻的西陵峡已不是以前那个滩多水急之地。这天的西陵峡大部分已经成为葛洲坝平湖库区,船行驶在西陵峡中也感觉是那样的平稳和舒适。西陵峡不仅仅有灯影峡,兵书宝剑峡等令人叹为观止的峡谷,还有世界上第一的水利枢纽工程:三峡大坝。他位于湖北宜昌市的三斗坪。三峡大坝建成后全坝长1983米,最大坝高为185米,最高运行水位175米,总蓄水量393亿立方米,总装机容量1820千瓦,年发电量847亿度,相当于1991年全国总发电量的1/8,相当于十座广东大亚湾核电站。三峡大坝建成后,我国每人每年将能够增加用电70度。
好了,给大家的游前简介就做到那里,此刻请大家随着我一齐登上我们的游轮,开始我们为期四天的长江三峡游。请大家在上船的时候注意安全哦!
介绍三峡风光的导游词10游客们,欢迎到长江三峡来游玩。现在我们正站在三峡风景区。
三峡是万里长江一段山水壮丽的大峡谷,为中国十大风景名胜区之一。它西起重庆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市的南津关,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全长191公里。长江三段峡谷中的大宁河、香溪、神农溪的神奇与古朴,使三峡景色更加迷人。三峡的山水也伴随着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
游客们请看,现在映入我们眼帘的就是三峡第一个峡谷,瞿塘峡了。瞿塘峡西起白帝城,东到大溪镇。这是峡谷入口处,大家可以看到在这里两面隔江对峙的绝壁,组成了一道天造地设的大门,这就是夔门。夔门自古以来就有“天下雄”的美称。过了夔门,我们就进入了瞿塘峡。瞿塘峡虽然只有短短的8公里,但两岸的风景名胜却非常的多。像风箱峡、石栈道等等。我们现在所在的地方就是风箱峡。大家请看前面那个黄褐色的峭壁,上面有一道裂缝,裂缝上放着几个好似风箱的东西,风箱峡便由此得名。那么那些酷似风箱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呢?原来竟是古代的棺木。据考证,那些悬棺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至于古人是怎样把这么重的棺木挂上悬崖,至今仍是一个谜。
三峡美丽的风光,说也说不完,倒也道不尽。接下来大家就自由活动,尽情领略三峡的风光。
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我们的旅程也马上就要结束了。游历一次三峡仿佛游历了一次人生。曲折之后总会是平坦的。那么在这里呢,我十分感谢大家对我工作的支持和配合,希望有缘能和大家再次相逢!祝大家万事如意,再见!
介绍三峡风光的导游词11各位游客:
大家好,欢迎来到三峡。
在三峡的七百里地界中,两岸都是相连的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住了升起的太阳或月亮。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还看不见月亮和太阳呢。
在春季和冬季时,那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在很高的山峰上也会生长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不仅如此,还有悬泉瀑布从高崖上垂挂下来,飞速的冲荡在岩崖之间。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趣味儿不少。
每到了雨后,天刚放晴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就会显出一片凄寒的景象。有时还有猿猴爬上高崖,放声长叫。
这就是三峡,属于三峡的独特风景。
;1 收集关于山海经的古文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古籍。
一般认为主要记述的是古代神话、地理、物产、神话、巫术、宗教、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有些学者则认为《山海经》不单是神话,而且是远古地理,包括了一些海外的山川鸟兽。
《山海经》全书十八卷,其中「山经」五卷,「海经」八卷,「大荒经」四卷,「海内经」一卷,共约31000字。记载了100多邦国,550山,300水道以及邦国山水的地理、风土物产等讯息。
其中《山经》所载的大部分是历代巫师、方士和祠官的踏勘记录,经长期传写编纂,多少会有所夸饰,但仍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山海经》从东、南、西、北四个方面介绍了中华腹地的山川宝藏,特别是一些异鸟怪兽、奇花异石,见所未见,闻所未闻。
其中《海外经》介绍了传说中的海外异国,如双头国、三首国、女子国、丈夫国、大人国、小人国等国的风俗习惯,更是奇中有奇,不但使人赏心悦目,而且能使人增长很多知识。 《山海经》的内容 《山海经》是先秦古籍,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地理书。
它主要记述古代地理、物产、神话、巫术、宗教等,也包括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除此之外,《山海经》还以流水帐方式记载了一些奇怪的事件,对这些事件至今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论。
全书18篇,约31000字。五藏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4篇、大荒经4篇、海内经1篇。
《汉书·艺文志》作13篇,未把大荒经和海内经计算在内。全书内容,以五藏山经5篇和海外经4篇做为一组;海内经4篇作为一组;而大荒经5篇以及书末海内经1篇又作为一组。
每组的组织结构,自具首尾,前后贯串,有纲有目。五藏山经的一组,依南、西、北、东、中的方位次序分篇,每篇又分若干节,前一节和后一节又用有关联的语句相承接,使篇节间的关系表现的非常清楚。
该书按照地区不按时间把这些事物一一记录。所记事物大部分由南开始,然后向西,在向北,最后到达大陆(九州)中部。
九州四围被东海、西海、南海、北海所包围。 古代中国也一直把《山海经》作历史看待,是中国各代史家的必备参考书,由于该书成书年代久远,连司马迁写《史记》时也认为:“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馀不敢言之也。”
《山海经》目录 山经 第一卷 《南山经》 第二卷 《西山经》 第三卷 《北山经》 第四卷 《东山经》 第五卷 《中山经》 海经 第一卷 《海外南经》 第二卷 《海外西经》 第三卷 《海外北经》 第四卷 《海外东经》 第五卷 《海内南经》 第六卷 《海内西经》 第七卷 《海内北经》 第八卷 《海内东经》 第九卷 《大荒东经》 第十卷 《大荒南经》 第十一卷 《大荒西经》 第十二卷 《大荒北经》 第十三卷 《海内经》大禹 第一卷 《南山经》 南山经之首曰鹊山。其首曰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
有草 焉,其状如韭而青华,其名曰祝余,食之不饥。有木焉,其状如谷而黑理,其华 四照,其名曰迷谷,佩之不迷。
有兽焉,其状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 狌々,食之善走。丽{鹿旨}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其中多育沛,佩之无瘕 疾。
又东三百里,曰堂庭之山,多棪木,多白猿,多水玉,多黄金。 又东三百八十里,曰猨翼之山,其中多怪兽,水多怪鱼,多白玉,多蝮虫, 多怪蛇,多怪木,不可以上! 又东三百七十里,曰杻阳之山,其阳多赤金,其阴多白金。
有兽焉,其状 如马而白首,其文如虎而赤尾,其音如谣,其名曰鹿蜀,佩之宜子孙。怪水出焉, 而东流注于宪翼之水。
其中多玄龟,其状如龟而鸟首虺尾,其名曰旋龟,其音如 判木,佩之不聋,可以为底。 又东三百里柢山,多水,无草木。
有鱼焉,其状如牛,陵居,蛇尾有翼,其 羽在魼下,其音如留牛,其名曰鲑,冬死而夏生,食之无肿疾。 又东四百里,曰亶爰之山,多水,无草木,不可以上。
有兽焉,其状如狸而 有髦,其名曰类,自为牝牡,食者不妒。 又东三百里,曰基山,其阳多玉,其阴多怪木。
有兽焉,其状如羊,九尾四 耳,其目在背,其名曰犭尃訑,佩之不畏。有鸟焉,其状如鸡而三首六目、六 足三翼,其名曰 ,食之无卧。
又东三百里,曰青丘之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青雘。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 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
有鸟焉,其状如鸠,其音若呵,名曰灌灌, 佩之不惑。英水出焉,南流注于即翼之泽。
其中多赤鱬,其状如鱼而人面,其 音如鸳鸯,食之不疥。 又东三百五十里,曰箕尾之山,其尾踆于东海,多沙石。
汸水出焉,而 南流注于淯,其中多白玉。 凡鹊山之首,自招摇之山,以至箕尾之山,凡十山,二千九百五十里。
其神 状皆鸟身而龙首,其祠之礼:毛用一璋玉瘗,糈用稌米,一璧,稻米、白菅为 席。 《南次二经》之首,曰柜山,西临流黄,北望诸毗,东望长右。
英水出焉, 西南流注干赤水,其中多白玉,多丹粟。有兽焉,其状如豚,有距,其音如狗吠, 其名曰狸力,见则其县多土功。
有鸟焉,其状如鸱而人手,其音如痹,其名曰 鴸,其名自号也,见则其县多放士。 东南四百五十里曰长右之山,无草木,多水。
有兽焉,其状如禺而四耳,其 名长右,其音如吟,见则郡县大水。 又东三百四十里,曰尧光之山,。
2 描写上海的古诗句1苏轼《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2李白《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3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4杜甫《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5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6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7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3 用现代汉语描写一篇关于三峡这篇古文的文章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市的奉节县,东至湖北省的宜昌市,全长204千米。
自西向东主要有三个大的峡谷地段: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峡因而得名。
三峡两岸高山对峙,崖壁陡峭,山峰一般高出江面1000---1500米。最窄处不足百米。
三峡是由于这一地区地壳不断上升,长江水强烈下切而形成的。水力资源极为丰富。
自白帝城至黛溪称瞿塘峡,巫山至巴东官渡口称巫峡,秭归的香溪至南津关称西陵峡。两岸山峰海拔1,000~1,500公尺,峭崖壁立,江面紧束,最窄处只有100公尺左右。
水道曲折多险滩,舟行峡中,有「石出疑无路,云升别有天」的境界。 长江三峡,中国10大风景名胜之一,中国40佳旅游景观之首。
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奉节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的南津关,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段峡谷的总称,是长江上最为奇秀壮丽的山水画廊,全长192公里,也就是常说的“大三峡”。除此之外还有大宁河的“小三峡”和马渡河的“小小三峡”。
这里两岸高峰夹峙,港面狭窄曲折,港中滩礁棋布,水流汹涌湍急。“万山磅礴水泱漭,山环水抱争萦纡。
时则岸山壁立如着斧,相间似欲两相扶。时则危崖屹立水中堵,港流阻塞路疑无。”
郭沫若同志在《蜀道奇》一诗中,把峡区风光的雄奇秀逸,描绘得淋漓尽致。我国古代有一部名叫《水经注》的地理名著,是北魏时郦道元写的,书中有一段关于三峡的生动叙述:“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峡地跨两省。
两岸崇山峻岭,悬崖绝壁,风光奇绝,两岸陡峭连绵的山峰,一般高出江面700-800米左右。江面最狭处有100米左右;随着规模巨大的三峡工程的兴建,这里更成了世界知名的旅游热线。
三峡旅游区优美景区众多,其中最著名的丰都鬼城,忠县石宝寨,云阳张飞庙,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宏伟的三峡工程,大宁河小三峡等。 游三峡有三条路线可选:1、从重庆顺江而下快节奏地观赏三峡的奇特风光;2、从上海、南京、武汉逆流而上游览长江沿途美景;3、从三峡的东口宜昌出发饱览神奇美丽的长江三峡风光。
长江三峡,无限风光。瞿塘峡的雄伟,巫峡的秀丽,西陵峡的险峻,还有三段峡谷中的大宁河、香溪、神长江三峡风光农溪的神奇与古朴,使这驰名世界的山水画廊气象万千——这里的群峰,重岩叠嶂,峭壁对峙,烟笼雾锁;这里的江水,汹涌奔腾,惊涛拍岸,百折不回;这里的奇石,嶙峋峥嵘,千姿百态,似人若物;这里的溶洞,奇形怪状,空旷深邃,神秘莫测……三峡的一山 一水,一景一物,无不如诗如画,并伴随着许多美丽的神话和动人的传说,令人心驰神往。
长江三峡,地灵人杰。这里是中国古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著名的大溪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奇光异彩;这里,孕育了中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和千古名女王昭君;青山碧水,曾留下李白、白居易、刘禹锡、范成大、欧阳修、苏轼、陆游等诗圣文豪的足迹,留下了许多千古传颂的诗章;大峡深谷,曾是三国古战场,是无数英雄豪杰驰骋用武之地;这里还有许多著名的名胜古迹,白帝城、黄陵庙、南津关……它们同这里的山水风光交相辉映,名扬四海。
三峡是渝鄂两省市人民生活的地方,主要居住着汉族和土家族,他们都有许多独特的风俗和习惯。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的龙舟赛,是楚乡人民为表达对屈原的崇敬而举行的一种祭祀活动。
巴东的背娄世界、土家人的独特婚俗、还有那被称为鱼类之冠神态威武的国宝---中华鲟。 1982年,三峡以其举世闻名的秀丽风光和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
4 关于山海的诗句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柳宗元:《江雪》) 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4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5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王维:《鹿柴》) 6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7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李白:《独坐敬亭山》) 8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归园田居》) 9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10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11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木兰诗》 12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王湾《次北固山下》 13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元稹《离思》 14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15水何澹澹,山岛耸峙-《观沧海》——曹操 16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
5 描写"水"的古文上不天则下不遍覆,心不地则物不必载。太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故大人寄形于天地而万物备,历心于山海而国家富。上无忿怒之毒,下无伏怨之患,上下交朴,以道为舍。故长利积,大功立,名成于前,德垂于后,治之至也。(《韩非子·大体》 )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 (《管子·形式解》 )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论语·雍也》 )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
徐子曰:“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
孟子曰:“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孟子·离娄下》)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孟子·尽心上》)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子》第八章)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老子》第六十六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老子》第七十八章)
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 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孙子·虚实篇》)
三峡大峡谷峭壁是历史回音壁,三峡大峡谷的悬岩是一排排悬念与悬案。在绝壁悬岩之上,悬藏着迄今难以解读的千古之谜——悬棺葬。它构成一道风景,一派人文奇观,反映了古代三峡民族一种奇特的葬俗,更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在三峡悬岩峭壁、湍流险水之间,布有许多洞穴,因为原始人类曾经历过“穴居”时代,不少洞穴中都留存有古人类的遗迹,因而许多洞穴都披上了神密的面纱。故有旧诗云:“夷陵多名山,夷山多名洞。”如瞿塘峡中的“黄金洞”,传说就极为神秘。1958年,白盐山白龙洞村民杨文平用粗绳和爪钩冒险探洞,获得一柄柳叶形巴式青铜剑而归。已故的研究巴蜀文化的著名学者童恩正先生据此创作了小说和**剧本《古峡迷雾》,叙述楚灭巴国时巴王逃到黄金洞后神秘失踪的传奇故事,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1996年,由中国、英国、爱尔兰三国组成的探险队成功地进入了传说神秘的黄金洞,但他们在洞中所见到的只是一堆白骨、散乱的木屑,以及洞壁上模糊不清的文字和绘画。是何年何人所留?仍是一串难解之迷。而在这些神密的洞穴中,最为神密的还是名传遐迩的洞中悬棺。
一、三峡悬棺溯源考
三峡悬棺信息,最初来自古籍载述与民间传说。据学者考查:“悬棺”一词最早来自公元6世纪《太平御览》卷四七《武夷山》条,肖子开《建安记》引南朝·梁陈间人顾野王(公元519-581)谓福建武夷山,乃“地仙之宅,半岩有悬棺数千。”1948年著名民族学家芮逸夫在《僚为仡佬试考》一文中,首次把“悬棺葬”作为专有名词提出。之后,“悬棺葬”一词逐渐为众多学者接受。长期致力于岩葬研究的学者陈明芳,对“悬棺葬”作了这样的界定:“悬棺葬是崖葬中将殓尸棺木高置于临江面海,倚山傍水的悬崖峭壁之上的一种葬俗。”③
三峡崖葬的历史最早记载至少要上推至南北朝时期。《水经注》载云:“江之左岸,绝崖壁立数百丈,飞鸟所不能栖。有一火烬,插在崖间,远见可长数尺。父老传言,昔洪水之时,人蒲(泊)舟崖侧,以余烬插之岩侧,至今犹存,故先后相承,谓之插灶也。”“插灶”就是悬棺。古人不识悬棺庐山真面目,往往把它想象为“插灶”……试想烧过的“火烬”(类似木炭)何以能永远插在崖间?而且其形“长数尺”,这不是棺木又是什么?进入唐代后人们始认识发现三峡绝壁上悬藏之物为悬棺。唐代将军王果路过三峡时也发现了悬棺,古籍多有记载。《太平御览》559卷载:“《神怪志》曰:王果经三峡,见石壁有物悬之如棺,使取之,乃一棺也,发之骸骨存焉。”北宋·邵伯温《闻见后录》载云:“三峡中石壁千万仞,飞鸟悬猿不可及之处,有洞穴,累棺椁,或大或小,历历可数,峡中人谓之仙人棺椁云。”苏轼《出峡》诗中有云:“忽惊巫峡尾,岩腹有穿圹,仰望天苍苍,石室开南向……铁楯横半空,俯瞰不计丈。古人谁架构?下有不测浪,石窦见天釐,瓦棺悲古葬。”诗中所描述的当是铁棺峡中之悬棺。明清以来的地方志亦多有三峡悬棺的记载。这些记载,描绘出人们对悬棺逐步认识的过程。
当我们解读峡江两岸的景点时,也会惊奇地发现:许多景点的名称都与悬棺有关,或者说直接出自悬棺。如:
兵书匣。明·正德《夔州府志》载:“兵书匣,在瞿塘峡半,远视若露一匣,高悬不能至。”曹学亻全《蜀中名胜记》亦载:“赤岬山,岩穴中露一匣,甚高不可升,相传乃古兵书匣。”
风箱峡。清光绪《奉节县志》载:“风箱峡,在瞿塘峡中赤岬山下,崖穴间高不可升,相传鲁班之风箱也。”清·许瓒《东还纪程》载:“夔门时有风箱峡者,数仞绝壁中迭置木匣,如风箱甚多,仰望色如朽木,较棺形则小,其景象颇相类也。”清光绪《巫山县志》载:“风箱峡在旧大昌县境,悬壁之上垒垒,形类风箱或类棺。”“鲁班岩,治东十五里,上有斧凿风箱形迹。”
兵书宝剑峡。清嘉庆《归州志》载:“兵书峡,州东二十里,一名铁棺,灵迹在白狗峡东。”清·王世正《蜀道驿程记》载云:“过兵书峡,峡半石壁有洞,中有石,形如卷,俗谓武候兵书。”明代文学家何景明据三峡民间传说写了一首诗:“空岩一卷书,绿苔字应灭。志决功不成,千载有余烈。”
龙船河。清光绪《巴东县志》载:“西氵襄溪,两岸壁立千寻,有敞艇在石罅间,去水约半里许,望之舷艄可辨。”西氵襄溪位于长江北岸,溪水与长江汇合处石壁间有悬棺如船,民间逐称之为龙船河。
箱子岩。清同治《宜昌府志》载:“雾渡河箱子岩。去宜昌城北三十里,相传有避乱岩上,有木箱至今不朽。”
从上述有关三峡悬棺葬的历史记载里,我们可以看出,三峡地区悬棺葬遗存历史久远,古籍中所见的载述年代最早的距今约1500余年,但由于古人科技水平有限,对三峡悬棺的发现与认识曾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并衍生附会出了种种神话至今仍在民间流传。
二、三峡地区悬棺葬的分布状态
据目前已知的情况来看,中国悬棺葬的地理分布几乎全部集中在南方,主要分布在福建、江西、浙江、湖北、湖南、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广西以及台湾等11省市境内河流两岸的峡谷之中。三峡地区的悬棺葬是按自然地理组合的一个特定区域,也是中国南方悬棺葬中文化蕴藏最为丰富、最具民族学研究价值的悬棺葬区之一。与长江三峡工程兴建后形成的大库区不同,三峡悬棺葬仅限于峡中的六个县(即现重庆市的奉节、巫山、巫溪、湖北西部的巴东、秭归、宜昌),以及峡江两岸溪河峡谷的悬崖绝壁之上。其分布特点是以峡江主流为中心向两岸的支流辐射,由一线多点、多线串连而形成的网状结构。其民族属性和文化内涵、具有十分明显的联系性和共性。
(一)三峡主流悬棺葬的分布情况
三峡主流上起奉节瞿塘峡,下至宜昌西陵峡口,全长约192公里。自古至今,先后发现的著名悬棺点有十余处:
赤岬山“兵书匣”。载于古籍和地方志,穴中棺木数与棺中遗物不详。
粉壁堂。位于夔门南岸,以岩壁上集中有大量古代石刻而得名。岩间有一洞穴高出江面50米左右,中有悬棺一具。
黄金洞。位于瞿塘峡南岸的绝壁上的一个天然石洞。1958年有峡民进洞探宝,得一把巴式青铜剑而归。1996年科学探险队再次进洞,仅见一堆尸骨。
吊槽。位于瞿塘峡南岸峭岩间,高出江面70米左右,中有棺木一具,旁有木桩方孔。
风箱峡。位于瞿塘峡北岸赤甲山半岩间,上距山顶约100米,下距江面约70米,垂直的岩石裂缝处有“风箱峡”三个大字。1971年有三位峡民为了寻找“龙骨”从悬岩上攀入风箱峡,发现岩隙里横置的木桩上叠置着12具棺木,毁坏棺木8具,**一柄巴式青铜剑、木剑鞘、一把铜斧、一些料珠装饰品,还有一只制作十分精美的男式圆口镂空雕花铜鞋。风箱峡一带是一个岩葬群,距此处东面50米绝壁的两条岩缝中,仍可见有悬棺存在。
盔甲洞。《夔州志》载:相传此洞为宋代女将穆桂英藏盔甲的地方,这与“孟良梯”一样当然也是一种附会。盔甲洞在风箱峡斜对面的南岸半岩间,下距江面约100米。童恩正先生曾有专文记载盔甲洞悬棺发现的文物。1958年,白帝城供销社请一位老工人进洞探宝,发现棺木三具,取出的文物现存白帝城文物陈列室,计有巴式青铜剑、木梳一把等。
铁棺峡。位于西陵峡南岸巴东境内的楠木园。铁棺峡长达500多米,距江面数十米的峭壁上有一排天然岩洞,因年代久远,悬葬之棺木色泽灰黑如铁,铁棺峡因此而得名,惜洞中棺木屡遭破坏无一幸存。
兵书宝剑峡。位于西陵峡秭归县境北岸,船过香溪即可见崖壁上有一条状突兀岩石象一把宝剑倒插在岩石中,这就是“宝剑”。在下游距江面约200米处峭岩间有一天然洞穴,穴中有一叠形状如书之物,相传为诸葛亮入蜀时留藏的“兵书”,实则是棺木。1955年四川下来几位采药老人用绳索入洞中,发现内有两具棺木,揭开了“兵书”之谜。
(二)三峡支流悬棺葬的分布情况
三峡两岸汇入峡江的溪河,皆为陡峭的峡谷,崖壁半腰均有悬棺葬分布,主要有:
奉节草堂河悬棺群:主要有三架岩悬棺,现洞中仅存木杠。
巫山错开峡氵四氵襄悬棺群:有棺木阡、天子庙两处悬棺,内有悬棺10余具,现仅存4具。
巫山大宁河(巫溪)段悬棺群:主要有龙门峡(因有多处悬棺,亦称铁棺峡)巴雾峡、滴翠峡飞云洞、大昌水口等5处悬棺葬。多为天然洞穴,每洞有1—2具棺木。悬棺穴距水面最低约40米,最高达200余米。成为小三峡里的一大景观。
巫溪县大宁河段悬棺群:主要有烂船湾、月亮洞、猫子石、棺木岩、黄岩硝洞、四方洞、南门湾、凤凰山、九层楼……等10多处悬棺葬,可谓星罗棋布。距巫溪县城北30公里,位于大宁河与东溪河交汇处的荆竹坝悬棺葬群,高崖间石穴交错、棺木累累,计有25具之多,景象十分壮观。1979年四川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师生,曾攀登上高崖实地考察,对其中18号棺进行了清理,两具尸骨一男一女均少年,随葬物有铜器三件。
巴东县龙船河悬棺群:龙船河古名西氵襄溪,因有悬棺形似木船而得名。从与长江汇合处起的沿河两岸峭壁间多有悬棺,有人统计至少在10具以上,但多遭破坏;距龙船河北面5公里处的罗坪河,绝壁上的自然洞穴里亦有悬棺遗存。
秭归县九畹溪悬棺群:九畹溪位于西陵峡南岸,相传屈原少年时代曾在此溪畔种植九畹芝兰,悬棺群在距峡江约15公里的九畹溪两岸,地名棺木岩。棺木岩高700余米左右,红褐色的崖壁间天生一道横向大裂缝,距地面约50米,裂缝中放置着7具棺木。民间有诗云:“自古流传棺木岩,鸟鸣猿啼动人情,雪飘草木山戴孝,风吹松杉树举哀,春到百花呈奠礼,夜来明月照灵台,不知亡者何朝代?棺木七副洞穴埋。”现棺木都遭盗棺者破坏。
秭归县磨坪青干河支流悬棺群:在西陵峡南岸磨坪乡一处长约120米、高约100米的峭壁上,一排洞穴和石缝中放置有131口棺木。通过望远镜还可看见棺木旁的一捆绳索。这是迄今为止三峡地区发现的最大的悬棺葬群,极具研究价值。尽管还未进洞穴发掘棺中遗物,但考古工作者认为:通过这一捆绳索,有可能解读悬棺如何放置的千古之谜。
夷陵区黄柏河悬棺群:该悬棺群位于西陵峡北岸约20公里的黄柏河两岸。在一处距地面约100米的陡峭岩壁间有一自然洞穴,洞分内外两层,其中放置有30多具棺木,洞中央还有一具较大的套棺,长约2米,高约1米,棺木均为整木挖凿而成,木质坚硬。历史上屡遭盗棺者破坏,1958年和1979年;先后两次有入洞者掀下棺木20多具。与棺材岩隔河相望的龙王洞,也是一处悬棺葬,内有棺木6具。
从以上三峡地区悬棺葬的地理分布情况,可看出一个十分明显的分布特点:即峡江主流的悬棺相对稀少,宛若疏星半月点缀在璀灿银河之间;而峡江两岸支流之悬棺葬则星罗棋布、鳞次栉比,整个三峡地区的悬棺葬分布,便以峡江主流为中心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网状板块。这一特点的形成,与古代三峡民族部落分布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是人口聚居状况的反映。峡中峰高岩陡,少有坪地可供人类居住和农耕,而两岸支流河谷地势稍平,且土地肥沃、交通方便,古民村落大都分布于此。悬棺葬分布正是古代部落、村落分布的缩影。了解这一点,对于研究三峡地区悬棺葬之族属及文化内涵大有帮助。
三、三峡悬棺葬的地域特色
三峡地区悬棺葬所展示的文化内涵,同中国南方各地的悬棺葬相比较,即有其共同性和许多相似之处,也具有其个性,亦即鲜明的三峡地域特色。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悬棺葬类型上多为自然选择,形式较为单一。由于三峡大峡谷地质结构多为石灰岩,经水溶和渗透后呈现出“喀斯特”地貌(即岩溶地貌),两岸多奇峰峭壁、怪石嶙峋、溶洞迭出,所谓“夷山多名洞”便是三峡地貌的写照。因此,三峡的悬棺葬一般都选择在自然洞穴,而少见有人工开凿式、悬棺木桩式等其它类型。选择不需加工的自然洞穴(溶洞、岩壁间缝隙)作为悬棺葬之地,反映了三峡地区悬棺葬的原始性与古朴性,与新石器时代的土坑葬更为接近。
(二)悬棺的棺木多采用整木挖凿而成。由于古代三峡地区森林资源丰富、古木参天、古人就地取材为棺。悬棺棺木的简易加工和制作粗糙,也表明当时生产技术水平低下,尚处于落后的农耕时代,距今年代较为久远。
(三)在悬棺的放置方法上因地制宜。悬棺的棺木是如何放置在数百米高的悬崖绝壁之间的洞穴里?这一直是古今学者苦苦探解的一个谜。对此,人们众说纷纭,有的甚至不惜财力做实地模拟实验。有堆物说(即在悬棺下堆积石土或它物以升高)、云梯说(类似古代战争之攻城)、地貌变迁说(认为古代江河水位高于现代,距悬棺葬处距离甚近)、栈道说、“悬索下柩”说。很明显,人们推测的许多悬棺置放方法,都是不切合三峡地区悬棺葬实际的,地貌变迁也难以解释,因为三峡地区自有人类聚居历史以来,未见有如此高水位记载。据现已发现的三峡地区悬棺葬来看,宜昌学者刘不朽同志认为:三峡地区悬棺在放置方法上采用“悬索法”的痕迹十分明显。最近在秭归磨坪乡发现的悬棺洞穴中犹遗存有一捆绳索,便是“悬索法”的重要痕迹。现代一些进入三峡悬棺中“盗宝”者,均采用从崖上悬绳索下吊入洞而取得了成功,也可以作为佐证。还有一点值得引起重视,那就是“悬索法”乃是三峡山民们惯用的古老传统作业技术,至今山民们在悬崖峭壁间采药、砍柴和劈岩筑路时,仍在普遍使用。当然,这也与峡中民族剽悍、勇敢的素质有关。“栈道法”(即在岩上凿孔架木作栈道)亦有数例。有学者推断:瞿塘峡南岸的“孟良梯”(现存65个方形凿孔)可能是通往悬棺葬洞穴的栈道,因为附近有吊槽、粉壁堂、盔甲洞等多处悬棺葬。但即使用栈道,也还须用绳索辅助。总之,“悬索法”似可破解三峡悬棺“悬”入悬崖绝壁洞穴之千古悬念与悬案。
四、三峡悬棺葬的年代
三峡地区悬棺葬的年代,在上述论述中已显端倪。通过悬棺遗存物品和碳14测定,大致可以确定其安葬年代。从随葬品来看,专家们经分析指出:长江三峡地区“悬棺葬中的随葬品多为战国时期的柳叶形巴式剑、楚式剑、楚式高背木梳、西汉文帝四铢半两钱,另有西汉时常见的长喙水鸟状和钩头蛇首状带钩和东汉五铢钱等等,这一地区悬棺葬流行的年代大致应为战国至东汉时期。”上世纪80年代初亲自到西陵峡一带作过实地考察的舒之梅先生称:“曾在宜昌新坪棺材岩拣到残棺材板送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进行放射性碳素断代测定,结果2270前后80年,树轮校正年代2275前后90年,约当公元前325年,时为战国中期偏晚。”两者映证,年代基本上吻合,因此也是可信的。三峡地区在战国时代是巴、楚聚居之地,其人“半巴半楚”,亦是巴、楚相互争伐之地。《华阳国志·巴志》载云:“楚、巴数攻伐,故置扞关、阳关、沔关。”古代学者考证,扞关有两处:一在巴山县(长阳),一在鱼腹(奉节)。悬葬中之巴式剑、楚式剑,正是当时巴楚间战争之反映。所以可以认为:三峡地区悬棺葬产生的年代,可上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周时期,其流行之盛期在战国时代,至汉代已逐渐稀少流行,仅有一、二处悬棺中发现西汉、东汉钱币便是最好的证明。秦国灭巴后,巴人部落已分散瓦解,大都迁徙出三峡地区。
五、三峡悬棺葬的族属
悬棺葬的年代与族属有着密切关系。自殷商、西周时期起,三峡地区曾有许多民族部落在此活动和聚居,但战国时代活动时间最长、占统治地位的是巴人和楚人。巴之名最早见之于殷墟甲骨文,当时称之为“巴方”,是一个很有实力的方国。顾颉刚先生《中国历史
本文2023-08-21 16:21:32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643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