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上说吃什么补什么!请问这种说法出自于何处?比如有没有这方面的书籍资料之类的?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1浏览:1收藏

中医上说吃什么补什么!请问这种说法出自于何处?比如有没有这方面的书籍资料之类的?,第1张

这种说法来源于法象药理学。水蛭、虻虫以饮血为生,中医就拿它们当作破瘀血的药,荷叶、泽泻生长在水中,中医就拿它们作利水的药,海风藤、络石藤长得像人的经络,中医就拿它们作舒经活络的药

法象是药物的外部现象,其中既包括药物外部特征(外形、颜色、质地等),也涉及习性、作用、自然界物种之间的克制关系等。

吃什么补什么属于法象中外形的一部分,比如吃肝补肝、吃鞭补肾等等。

应该说中药理论的起源之时就包含了法象的意思,经过后世医家的发展,在宋代由于受理学的影响达到鼎盛。北宋末期《圣济经》有“药理篇”,为中医最早的药理专论,就是用法象来解释药理。

最初的药理是通过临床疗效来确定的,确定疗效之后才去寻找一种理论来解释它,以便于形成一定的理论,来指导临床用药。比如人们先发现了海风藤可以舒经活络,然后才用藤蔓长得像人的经络来解释这一功效。即先有药理,后用法象来解释药理。后人就直接用法象来推导药理,而不是以临床疗效为根据,所以就有很多讲不通的地方,比如说有些藤蔓就没有舒经活络的功效,也直接导致了中医药被称为伪科学。

《食珍录》

《清异录》

《食经》

《本心斋食谱》

《饮膳正要》

《饮食须知》

《易牙遗意》

《随园食单》

 人们在生产生活斗争中,由于采食 植物 和狩猎,逐渐了解和认识到许多 物品 既是食物又是药物。我国最早的一部《黄帝内经》明确指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蓄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只有饮食 养生 ,才能增进人体 健康 。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古代饮食养生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古代饮食养生

 不偏荤。洪昭光先生在谈及这个道理的时候,常常举例说,人有28~32颗牙齿,犬齿4颗,是吃肉用的,能撕能咬。门齿8颗,叫切牙,像刀,用来切蔬菜水果。人还有磨牙,就是臼齿,16颗,这臼齿像磨,用来磨五谷杂粮。也就是说,吃肉的牙少,吃菜和五谷杂粮的牙多。所以,人的饮食结构应该是荤素搭配,以素为主。现在有些人饮食结构欧美化,高脂肪、高蛋白质的食物摄入过量,于是出现了无数肥胖儿、 脂肪肝 患者。尤其是许多30多岁的青年人已经挺起了啤酒肚,这是很危险的。

 要多吃蔬菜。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 癌症 研究基金会建议每人每日食用蔬菜400~800克,但是我国人的平均摄入量是2762克,明显偏低。许多蔬菜不仅可口,而且有 保健 功效。如菊花脑、蒌蒿,无论凉拌爆炒,无不清香味美,可 清热 败毒。洋葱、大蒜开胃化浊、通便降脂,芹菜清热散风、通便降压,西红柿、胡萝卜等红**蔬菜,含有番茄红素、胡萝卜素等对人体有益的 营养 物质,这些都是适宜现代人的保健蔬菜。

 豆类也要多吃。大豆是人类理想的蛋白质来源,其氨基酸配比合理,最易被人体吸收利用,并含有较高的钙、磷、铁、胡萝卜素、烟酸、大豆卵磷脂、大豆异黄酮等,保健功效卓著。

 不偏成。饮食偏咸不利健康。日本高 血压 发病率最高的地方是东北部秋田县和北海道,那里的人常吃咸鱼、咸菜,而冲绳人高血压的发病率低,那里的人多吃新鲜蔬菜,吃新鲜鱼,而且口味偏淡。中国营养学家建议每人每天食盐不超过5克,也就是盛满一啤酒瓶盖的量。我国人吃菜品种多,虽然单道菜肴不算咸,但品种吃多了,食盐总量就上去了。除严格控制烹饪食盐用量以外,对那些用盐加工的咸豆、咸肉、咸蛋、腐乳、酱等,均应少吃。

 古代饮食养生注重点

 1、饮食有时

 元代 医学 家邹铉说:“食味调和,百病不生”。其意是按时饮食,才能使身体获得各种营养,使气血充盛,而机体强壮。饮食应有规律,注重饮食滋味的调和。

 2、饮食勿偏

 《保生药录》提出:“凡所好之物,不可偏耽,耽则伤而生疾;所恶之物,不可全弃,弃则脏气不均。”饮食结果应丰富,而不偏颇。有不爱吃的食物,不强迫自己爱吃,但也不要绝对不吃。有爱吃的食物,也不要太过分偏爱。否则容易导致身体营养的失衡,过于偏爱某种食物也会引发身体 疾病 。

 3、食宜清淡

 宋代《医说》一书说:“去肥浓,节酸碱。”意为日常饮食以清淡素食为主,少吃肥甘厚腻咸重菜肴。很显然,目前大多数人都被饮食中过多的脂肪所害,而引发高 血脂 、高胆固醇,最终导致心脑血管病。饮食清淡,少放油、盐、糖等佐料的确对身体健康大有裨益。

 4、适温而食

 “食饮者,热勿灼灼,寒勿沧沧”,这是古籍中对进食温度的精辟论述。通常我们都认为吃饭喝水应吃热的、喝热的,不吃凉的。但其实这是个错误的做法,正确的饮食温度应该是“温”而不是“热”或“凉”。有医学研究调查发现某些食道癌高发地区的人们饮食普遍习惯吃刚出锅的热面条。长期的高温刺激也会引发 消化 道黏膜发生癌变。

 5、食要限量

 《千金方》曰:“饮食以时,饥饱得中”,“每食不可重用。”饮食过量可伤身体诸病之所由生也。所谓饥饱得中,即是饮食8分饱,不过饱,也不过饿。饮食过饱则脾胃之气大伤,也容易造成其它代谢性疾病的发生。过饿也会伤脾胃之气,不仅不能 减肥 ,反而伤了脾胃之气,影响运化,更易发胖。

 6、食宜缓细

 清代石成金在《长生篇秘诀》中提出:“饮食缓嚼有益于人者三,盖细嚼则食之精华能滋养五脏,一也;脾胃易于消化,二也;不致吞食噎咳,三也。”咀嚼食消化的第一道工序,如果没有仔细咀嚼就直接吞咽,会直接造成脾胃受损而引起胃疼、反酸、胃胀等不适,久则变生它病。细嚼慢咽的食物也更容易被身体消化吸收,为身体脏腑所用。

 7、进食专心

 《论语乡党》曰:“食不语,寝不言。”是要求进食时要专心,有利胃纳和食物消化。进食说话,有造成呛咳甚至食物呛入 呼吸 道的可能,所以进食时不说话不仅是 礼仪 的问题也有健康的意义。

 8、怒后勿食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指出:“人之当食,须去烦恼。”食后不可便怒,怒后不可便食。保持进食前后的良好精神状态,有益养生。怒则伤肝,肝气横逆则犯胃腑,无论是食后怒,还是怒后食,都会影响脾胃功能,而导致慢性 胃炎 甚至溃疡的发生。在此需要指出的是,慢性胃炎的发生决非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那么简单,而多数是因情绪问题或长期的压抑、紧张造成。事实上,临床中即使幽门螺旋杆菌经服用抗生素转阴之后,胃病的症状仍然全部存在。所以,脾胃病尤当首重情绪管理。

 9、选食易慎

 元代忽思慧提出:“诸肉臭败者勿食,猪羊疫死者不可食,曝肉不干者不可食,煮肉变色者不可食。”这主要是说应注意饮食物的卫生,对质量无保障的食品慎重选用。

 10、餐后保健

 《千金方》提到:“食毕当漱口数次,令人牙齿不败、口香。叩齿三十六,令津满口,则食易消,益人无百病。饱食而卧,食不消成积,乃生百病。”这是提示我们应该注意口腔卫生及保健。餐后叩齿,可令唾液腺分泌旺盛,唾液中的消化酶入胃可促进消化。叩齿也利于牙齿的坚固。

第四节 饮食失宜

  饮食失宜分为三个方面:

 饮食不节

 饮食不洁

 饮食偏嗜

 

 一、饮食不节

 饮食不节即饥饱失常或饮食规律失常。过饥则营养不良;过饱则损伤肠胃。

 过饥,指摄食不足,如饥而不得食,或有意识限制饮食,或因脾胃功能虚弱而纳少,或因七情强烈波动而不思饮食,或不能按时饮食等。过饥,一方面因气血亏虚而脏腑组织失养,功能衰退,全身虚弱;另一方面因正气不足,抗病力弱,易感邪而发病。

 过饱,即饮食过量,或暴饮暴食,或中气虚弱而强食,以致脾胃难以运化而致病。轻则饮食积滞不化,以致“宿食”内停,可见脘腹胀满疼痛,嗳腐泛酸,呕吐、泄泻、厌食等。重则食滞日久,可致脾胃大伤,或可聚湿、化热、生痰而变生他病。

 

 二、饮食不洁

 进食不洁净的食物,导致疾病的发生。饮食不洁可以引起各种肠胃疾病、食物中毒和寄生虫病。

 

 三、饮食偏嗜

 1寒热偏嗜

 饮食物也有寒热温凉的不同性质,若嗜食寒凉或温热,能导致人体的阴阳失调,发生某些病变。如多食生冷寒凉之物,可以损伤脾胃阳气。多食油煎温热之物,可以损伤脾胃阴液。

 2五味偏嗜

 中医学认为,五味与五脏,各有其一定亲和性,如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

 《素问·五脏生成》说:“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皱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饮食偏嗜考点记忆

 《素问·五脏生成篇》说:

 “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

 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

 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

 多食酸,则肉胝而唇揭;

 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

 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

 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

 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

 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

 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最易导致脘腹胀满,嗳腐泛酸,厌食症状的是

 A摄食不足

 B饮食不洁

 C暴饮暴食

 D饮食偏寒偏热

 E饮食五味偏嗜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过饱,即饮食过量,或暴饮暴食,或中气虚弱而强食,以致脾胃难以运化而致病。轻则饮食积滞不化,以致“宿食”内停,可见脘腹胀满疼痛,嗳腐泛酸,呕吐、泄泻、厌食等。重则食滞日久,可致脾胃大伤,或可聚湿、化热、生痰而变生他病。

 《素问·五脏生成篇》说:多食甘,则

 A肉胝陷而唇揭

 B骨痛而发落

 C筋急而爪枯

 D脉凝泣而变色

 E皮槁而毛拔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素问·五脏生成》说:“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皱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

 《素问·五脏生成篇》说:多食辛,则

 A肉胝陷而唇揭

 B筋急而爪枯

 C骨痛而发落

 D脉凝泣而变色

 E皮槁而毛拔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素问·五脏生成》说:“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皱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

 

第五节 劳逸失度

  一、过度劳累

 过劳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劳力过度 指体力劳动负担过重,时间过长,得不到应有的休息以恢复体力,耗气伤血,积劳成疾。表现为少气乏力、神疲消瘦、自汗等症。

 2劳神过度 指思虑太过,劳伤心脾而言。思虑劳神过度,则耗伤心血,损伤脾气,可出现心神失养的心悸、健忘、失眠、多梦,及脾不健运的纳呆、腹胀、便溏等症。

 3房劳过度 指性生活不节,房事过度频繁而言。若房事不节,过度频繁,则耗伤肾精,可见腰膝酸软、眩晕耳鸣、精神萎靡、性机能减退,或遗精、早泄,甚或阳痿等症。

 

 二、过度安逸

 1安逸少动,气机不畅。久卧伤气。

 2阳气不振,正气虚弱。

 3长期用脑过少,神气衰弱。

 过度劳力而耗

 A血

 B气

 C津液

 D神

 E精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劳力过度:指体力劳动负担过重,时间过长,得不到应有的休息以恢复体力,耗气伤血,积劳成疾。表现为少气乏力、神疲消瘦、自汗等症。

 劳神过度,临床多见症状是

 A腰酸腿软,精神萎靡

 B气少力衰,神疲消瘦

 C心悸、失眠、纳呆、腹胀、便溏

 D动则心悸,气喘汗出

 E以上均非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劳神过度:指思虑太过,劳伤心脾而言。思虑劳神过度,则耗伤心血,损伤脾气,可出现心神失养的心悸、健忘、失眠、多梦,及脾不健运的纳呆、腹胀、便溏等症。

 

第六节 痰饮

  一、痰饮的概念

 痰和饮都是水液代谢的局部或全身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浓度较大、黏稠的叫痰,浓度较小、清稀的叫饮。

 痰饮有无形与有形之分。有形的,指视之可见、触之可及或听之有声的痰或饮而言;无形之痰饮,是指有痰饮的病理表现,如头目眩晕、恶心呕吐、气短、心悸或癫狂、昏不识人等,却看不到有排出来的或其他实质性的痰和饮,需按治痰饮的方法治疗。

 

 二、痰饮的致病特点

 1痰饮的病机特点

 ①阻滞气机运行。

 ②影响水液代谢的进行。

 ③易于蒙蔽心神。

 ④致病广泛,变幻多端。痰随气升降流行,内而脏腑,外至筋骨皮肉,无处不到;饮多留于肠胃、胸胁、胸膈及肌肤,相对局限。

 ⑤病程长。故有“百病多由痰作祟”和“怪病多痰”之说。

 2痰饮的病证特点

 (1)痰证:

 痰滞在肺,见喘咳咯痰;

 痰阻于心,心主血脉不利,胸闷心悸;痰迷心窍,神昏,痴呆;痰火扰心,发为癫狂;

 痰停于胃,胃失和降,恶心呕吐,胃脘痞满;

 痰留经络筋骨,见瘰疬痰核,肢体麻木,或半身不遂,或成阴疽流注等;

 痰浊上犯于头,眩晕,昏瞀;

 若痰与气凝结咽喉,见咽中梗阻、吞之不下、吐之不出的梅核气证。

 (2)饮证:

 饮留胸胁,则胸胁胀满,咳唾引痛,为悬饮;

 饮在胸膈,则胸闷咳喘,不能平卧,其形如肿,为支饮;

 饮留肠间,肠鸣沥沥有声,为痰饮;

 饮溢肌肤,则肌肤水肿,无汗,身体痛重,为溢饮。

 痰饮的形成,与哪些脏腑功能失常关系最密切

 A肝、脾、肾、三焦

 B心、脾、肾、三焦

 C肺、脾、肾、三焦

 D肝、心、肾、三焦

 E肺、肝、肾、三焦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痰饮的形成,与肺、脾、肾、三焦功能失常关系最密切。

 饮在肠间的为

 A痰饮

 B悬饮

 C溢饮

 D支饮

 E以上均非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饮证:

 饮留胸胁,则胸胁胀满,咳唾引痛,为悬饮;

 饮在胸膈,则胸闷咳喘,不能平卧,其形如肿,为支饮;

 饮留肠间,肠鸣沥沥有声,为痰饮;

 饮溢肌肤,则肌肤水肿,无汗,身体痛重,为溢饮。

 饮在胸胁的为

 A痰饮

 B悬饮

 C溢饮

 D支饮

 E以上均非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饮证:

 饮留胸胁,则胸胁胀满,咳唾引痛,为悬饮;

 饮在胸膈,则胸闷咳喘,不能平卧,其形如肿,为支饮;

 饮留肠间,肠鸣沥沥有声,为痰饮;

 饮溢肌肤,则肌肤水肿,无汗,身体痛重,为溢饮。

 

第七节 瘀血

  一、瘀血的概念

 凡是因血运不畅,阻滞于经脉、脏腑及其他部位,包括离经之血积存于体内,均称为瘀血。瘀血是疾病过程中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又是某些疾病的致病因素。

 

 二、瘀血的形成

 一是由于气虚、气滞、血寒、血热等原因,使血行不畅而瘀滞。二是由于内外伤,或气虚失摄,或血热妄行等原因,引起血离经脉,积存于体内而形成瘀血。

 

 三、瘀血的致病特点

 1瘀血病证的共同特点

 (1)疼痛:多为刺痛,痛处固定不移,拒按,夜间痛甚。

 (2)肿块:外伤肌肤局部,可见青紫肿胀;积于体内,久聚不散,形成症积,按之有痞块,固定不移。

 (3)出血:其血色多呈紫暗色,并伴有血块。

 常伴见面色黧黑,肌肤甲错,唇甲青紫,舌色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细涩、沉弦或结代。

 2瘀血病证

 瘀阻于心,见心悸、胸闷心痛、口唇指甲青紫;

 瘀阻于肺,见胸痛、咳血;

 瘀阻胃肠,见呕血、大便色黑如漆;

 瘀阻于肝,见胁痛痞块;瘀血攻心,可致发狂;

 瘀阻胞宫,见少腹疼痛、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经色紫黯成块或见崩漏;瘀阻于肢体末端,可形成脱骨疽;瘀阻肢体肌肤局部,可见局部肿痛青紫等。

 

第八节 结石

  (一)结石的概念

 结石,是指体内某些部位形成并停滞为病的砂石样病理产物。在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结石,又可成为某些疾病的致病因素。常见的结石有胆结石、肾结石、膀胱结石、胃结石等。

 (二)结石的致病特点

 1多发于肝、肾、胆、胃、膀胱等脏腑。

 2病程较长,病情轻重不一。

 3阻滞气机,损伤脉络。

 瘀血所致出血的特点是

 A出血量多

 B出血不畅

 C出血夹有血块

 D出血伴有疼痛

 E出血量少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瘀血病证的共同特点

 (1)疼痛:多为刺痛,痛处固定不移,拒按,夜间痛甚。

 (2)肿块:外伤肌肤局部,可见青紫肿胀;积于体内,久聚不散,形成症积,按之有痞块,固定不移。

 (3)出血:其血色多呈紫暗色,并伴有血块。

 肌肤甲错为何证的临床表现

 A痰

 B饮

 C水

 D瘀血

 E疫疠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瘀血病证的共同特点

 (1)疼痛:多为刺痛,痛处固定不移,拒按,夜间痛甚。

 (2)肿块:外伤肌肤局部,可见青紫肿胀;积于体内,久聚不散,形成症积,按之有痞块,固定不移。

 (3)出血:其血色多呈紫暗色,并伴有血块。常伴见面色黧黑,肌肤甲错,唇甲青紫,舌色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细涩、沉弦或结代。

 以下与瘀血形成无关的是

 A气虚

 B气滞

 C血寒

 D气脱

 E外伤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瘀血的形成

 一是由于气虚、气滞、血寒、血热等原因,使血行不畅而瘀滞。二是由于内外伤,或气虚失摄,或血热妄行等原因,引起血离经脉,积存于体内而形成瘀血。

脾胃虚寒是中医中的一种说法,有很多种不同的情况,脾胃虚寒多是因为饮食失调、过食生冷、劳累过度等原因引起的,导致脾胃功能出现紊乱,不利于人体健康,需要及时调理,也有一些注意事项,那么脾胃虚寒不能吃什么?脾胃虚寒的饮食禁忌有哪些?

1、脾胃虚寒不能吃什么

脾胃虚寒不宜吃的食物有猕猴桃、甘蔗、莼菜、西瓜、苦瓜、番茄、荸荠、菱肉、百合、藕、竹笋、慈姑、魔芋、空心菜、蒲公英、败酱草、鱼腥草、马齿苋、蕨菜、苦菜、荠菜、香椿、莼菜、黑鱼、鲤鱼、河蟹、泥螺、文蛤、蛏子、海蜇、海带、紫菜、田螺、河蚌、蛤蜊、牛奶、豆豉、桑葚、甘蔗、梨、柿子、香蕉等。

1、柿子

柿子从其性质上来说属于寒性的,脾胃虚寒者忌食。因柿子性寒,故而寒凉体质或体质较弱的人群应尽量少吃。特别是有胃寒毛病的老人,最好不要食用。

2、香蕉

香蕉性寒湿重、脾胃虚寒者不宜多吃。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还说它“甘,大寒。”凡有寒性胃痛之人,均不宜服食,否则食后即感胃冷不适,甚则立即引起胃痛发作,故当忌之。

3、茄子

茄子性凉滑,脾胃虚寒不宜多吃,妇女经期前后也要尽量少吃,过老的茄子食后会中毒,不可进食。茄子含有诱发过敏的成分,多吃会使人神经不安定,过敏体质者要避开勿吃。

4、蛤肉

蛤肉有滋阴明目、软坚、化痰之功效,有的贝类还有益精润脏的作用。但花蛤等贝类性多寒凉,故脾胃虚寒者不宜多吃。

5、枸杞子

枸杞子虽有补肝益肾之功,但甘甜滋润的药物通常不易消化,因而脾胃虚弱所致的消化不良、腹泻者就要慎用。枸杞子虽然具有很好的滋补作用,但并不适合所有人服用。《中华本草》一书中指出,脾胃虚寒、肠滑作泄者勿用枸杞子。

6、螃蟹

中医认为螃蟹有清热解毒、补骨添髓、养筋活血、通经络、利肢节、续绝伤、滋肝阴、充胃液之功效。对于淤血、损伤、黄疸、腰腿酸痛和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有一定的食疗效果。但蟹肉性寒,不宜多食,脾胃虚寒者尤应引起注意。

7、茭白

俗称茭瓜,唐代着名食医孟诜曾指出:“茭白寒,性滑,发冷气,滑中,不可多食。”《本草汇言》亦说:“脾胃虚冷者勿食。”因此,寒性胃痛者宜忌之。

8、梨

梨虽能清心润肺但性寒,因此体质虚寒、寒咳者不宜生吃,必须隔水蒸,或者放汤,或与药材清炖也可。同时,患有胃寒、腹泻者忌食生梨;女性产后、小儿出痘者也不宜食生梨。同时因为梨性寒,一次不宜多吃。尤其脾胃虚寒、腹部冷痛和血虚者,不可以多吃,否则易伤脾胃、助阴湿。

9、绿豆

绿豆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钙、磷、铁、胡萝卜素等。有实验表明,绿豆能预防动脉粥样硬化,使已升高的血脂含量下降,有解毒、护肝作用。不过要注意,绿豆属于凉性药食之品,身体虚寒或脾胃虚寒者过多食用,会出现阴寒甚至畏寒肢冷、腹痛腹泻。

10、菊花

古籍记载认为菊花味甘苦,性微寒,具有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的功效。但阳虚体质的人,如果一味地喝具有清热泻火功效的菊花茶,容易损伤正气,越喝越虚,尤其是脾胃虚寒的人,多喝性凉的菊花茶还容易引起胃部不适,导致反酸。

11、萝卜

中医认为,萝卜性味凉,甘、辛,有清热生津,凉血止血的功效。萝卜中的B族维生素和钾、镁等矿物质可促进肠胃蠕动,有助于体内废物的排除。值得提醒的是,凡弱体质、脾胃虚寒、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单纯甲状腺肿、先兆流产、子宫脱垂者不宜多食。

12、苦瓜

脾胃虚寒者不宜多食和生食苦瓜。苦瓜是寒凉之品,平素大便溏稀、小便清长、纳差怕冷、面色恍白、舌淡脉沉的人大多体虚阳气不足或素体脾胃虚寒,这类人群不宜常吃苦瓜,否则容易出现胃脘不适、腹胀腹痛,甚至呕吐、腹泻等症状。

13、冬瓜

脾胃虚寒者不宜食用。冬瓜性寒伤阳损胃,多食会导致脾胃虚寒更甚,消化功能减弱,产生食欲不振、腹胀、便溏或泄泻等症状。

14、甜瓜

俗称香瓜。性寒,味甘。《孙真人食忌》中早已告诫:“甜瓜动冷疾”。《食疗本草》中也指出:“动宿冷病”。凡平素脾胃虚寒之病者,切不可食,否则容易引起胃痛发作。

15、荸荠

荸荠是寒性食物,有清泄内火的功能,荸荠营养丰富,含有蛋白质、脂肪、粗纤维、胡萝卜素、维生素B、维生素C、铁、钙和碳水化合物,中医认为还可以清热生津、通便止咳、泻火、护肤,是冬季的时令水果。中医认为荸荠性寒,脾胃虚寒者不宜多食。

16、猕猴桃

猕猴桃属于膳食纤维丰富的低热量低脂肪食品,能够起到美白、祛斑的作用。猕猴桃虽好,但并非人人皆宜。由于猕猴桃性寒,故脾胃虚寒者应慎食,经常性腹泻和尿频者不宜食用,月经过多和先兆流产的病人也应忌食。

17、甘蔗

中医认为,甘蔗味甘性寒,入肺、脾、胃经;具有清热、生津、润燥止渴、止咳化痰的功效,可治大便燥结、反胃欲呕、心烦口渴。但脾胃虚寒之人则不宜食。《本草经疏》中明确告诫:“脾胃虚寒呕吐者忌之”。故凡胃痛属寒者当忌食甘蔗。

2、脾胃虚寒吃什么好

1、糯米

糯米富含B族维生素,能温暖脾胃,补益中气。对脾胃虚寒、食欲不佳、腹胀腹泻有一定缓解作用。故古语有“糯米粥为温养胃气妙品”。糯米与山药熬粥,可强健脾胃;加莲子同熬,可温中止泻;食欲不振的,可将糯米与猪肚同煮而食。

2、板栗

板栗果肉富含丰富的维生素,是良好的补益食品。板栗性味甘、温、无毒,入脾、胃、肾。果肉益肾气、健脾胃、壮腰膝、强筋骨,且活血、止血、消肿。栗子500克加白糖适量,制成糊。栗子糊具有健脾胃,厚肠道的功效。

3、白果

白果的营养价值非常高,含有粗蛋白、粗脂肪、还原糖、核蛋白、矿物质、粗纤维以及多种维生素成分。经常吃白果可以滋阴养颜,有效抗衰老,促进血液循环,让肤色焕发光彩。另外,用白果煮糖水还有健脾胃的作用。

4、山药

山药中含有淀粉酶等多种营养物质,山药可以健脾养胃,有助于人体消化。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有“健脾补益、滋精固肾、治诸百病,疗五劳七伤”之说。饮食不节、偏食生冷极易导致肠胃不适,吃些山药也有帮助。山药属于淀粉类根茎蔬菜,在食用时以蒸食、煮食为好,应当避免油炸、爆炒等烹饪方式。

5、香菇

可以补脾胃,益气。用于脾胃虚弱,食欲衰退,少气乏力之症。现代用于防治佝偻病、胃癌。早在古代文献上就记载,菇菌类具有益气补虚、健脾胃,治疗皮肤病等多种功效。在挑选香菇时一定要闻一下,是否有刺鼻气味。

6、扁豆

扁豆,健脾养胃,消暑化湿,而且扁豆膳食纤维含量高,比我们常说的芹菜还要高3倍多。平时容易便秘上火的人不妨多吃点扁豆吧,但如果是因吃多了辣椒、咖啡等刺激性食物而导致的便秘,就不能靠摄取膳食纤维来缓解了,它可能会让便秘更严重。

饮食失宜主要包括饥饱失常、饮食不洁和饮食偏嗜三方面。

(1)饥饱失常:是指饮食过饥、过饱。过饥,即过度饥饿,摄食不足,营养缺乏,气血化生减少,脏腑失养,正气不足,抗病能力减弱,易继发其他疾病。过饱,指饮食过量,或暴饮暴食,脾胃难于消化传输,出现脘腹胀满、疼痛、嗳腐泛酸、厌食、吐泻等。婴幼儿食滞日久,可以酿成“疳积”,以致影响生长发育。

(2)饮食不洁:是指进食不清洁,或陈腐变质有毒的食物,可引起多种胃肠道疾病;进食被寄生虫污染的食物,则或导致各种寄生虫病,如蛔虫病、蛲虫病等;如果进食或误食被毒物污染或有毒性的食物,则或发生食物中毒,甚至导致死亡。

(3)饮食偏嗜:即偏食,可分为五味偏嗜、寒热偏嗜和偏嗜饮酒三个方面。五味偏嗜,是指长期偏嗜某种味道的食物,会造成营养不全面而致五脏之间的平衡失调,特别是多食肥甘厚味,能酿湿生痰化热,引起肥胖臃肿,多得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等。寒热偏嗜,是指饮食过寒过热。偏嗜饮酒,酒毒伤肝,肝郁气滞血瘀而致肝硬化,预后不良。

传说中的黄帝轩辕氏时代,距今大约五千年了。古史相传,我国的蚕桑、医药品、舟车、宫室、文字等制,都是黄帝时所创始的。我国饮食文明的历史也发端于这一时代。

“黄帝作灶,死为灶神”(《淮南子》),“黄帝艺五种,抚万民”(《史记五帝本纪》),“黄帝作釜甑”,“黄帝始蒸谷为饭,烹谷为粥”(三国谯周《古史考》)。我们知道,在遥远的神农氏时代,我们祖先已经结束了“茹毛饮血”自然饮食的状态,学会用火和熟食,学会制作简单的炊具。经过漫长的岁月,到了黄帝时代,人们终于改进灶坑成为炉灶,并能按照蒸气加热的原理制造出一种最早的蒸锅——陶甑。

蒸饭煮粥,“吃饭”的概念产生了。什么是饭?饭和粥是蒸煮熟了的谷物食品,又是人们每天定时吃的包括主副食在内的食物总称。古籍上说的“稷食菜羹”(《大戴礼记》),就是指稷食(主食)加菜汤组成的一餐饭。这是黄帝时“蒸谷为饭”给我们民族饮食结构带来的新

变化。我们祖先在原始社会前期以打猎、捕鱼、采集野生植物的果子和茎根为主要谋生手段,常以肉食为主;从黄帝时代起,随着农业的发展,人们的一次进食,改为以饭食为主,辅以蔬

菜,再加少量的肉食,这样也就是一餐饭。这种饮食构成,一直延续到现在。到了原始社会后期,人口渐增,现成的食物原料渐少。黄帝率领臣民,刀耕火耨,发展原始农业,在黄河流域广袤的土地上,出现了一块块平畴绿田。黄帝倡导的“艺五种”,就是广种黍、稷、菽、麦、稻五种谷物,他躬行的“抚万民”,首先是关心民食,解决人们的吃饭问题。这方面,黄帝以及继承他的尧、舜、禹都是典范。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