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几本唐朝的人物传记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1收藏

推荐几本唐朝的人物传记,第1张

《贞观政要》是一部政论性的史书。这部书以记言为主,所记基本上是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臣下魏征、王珪、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关于施政问题的对话以及一些大臣的谏议和劝谏奏疏。此外也记载了一些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

《太平广记》中收录了很多唐代的传奇小说

《册府元龟》为宋代四大部书之一,收录各代君臣事迹

《长安志》 中国现存最早的古都志。宋熙宁九年(1076)宋敏求撰。着重记述唐代旧部,并上至汉以来长安极其附属县的情况。

《大唐西域记》虽然大部分为唐贞观时期的西域风貌和天竺佛教的情况,但也有部分贞观时期的事迹

《全唐文》是有唐一代(包括五代)文章的总集,也是迄今唯一最大的唐文总集。可以从中找到很多当时的诏书、墓志、文章、奏折原文。

个人认为《全唐文》最有用,很多人物传记可以在新旧唐书中找,不过墓志,诏书一类的就只有看《全唐文》,还有《全唐文遗考》。

《唐才子传》 唐五代诗人简要评传汇集。此书对中、晚唐诗人事迹所记尤详,也包括部分五代诗人。按诗人登第先后为序。书中保存了唐代诗人大量的生平资料,对其科举经历的记叙更为详备。传后又有对诗人艺术得失的品评,多存唐人旧说,其中颇有精辟之见。

《通鉴纪事本末 》可以配合着《资治通鉴》看,东西基本一样,不过细节可能会有互补。

《日本书纪》日本的古史书,有与唐朝交往的记录。

《通典》通记历代典章制度建置沿革史。取材博综古今,广采群经、诸史、地志,汉魏六朝文集、奏疏,唐国史、实录、档案、诏诰文书、政令法规、大事记、《大唐开元礼》及私家著述等,皆按时间顺序分类纂次。

《唐六典》的正文记叙唐朝中央、地方各级官府的组织规模、官员编制(定员与品级)及其职权范围。约占全书三分之一的注文,或记职官沿革,或作细则说明,或附录有关诏敕文书。

《唐大诏令集》该书所收诏令含有唐朝军事、政治和社会状况等方面的重要资料,从中可以看到当时某些历史事件的真相,且个别诏令已不见于现存其他史书。可惜有不少诏令的重要内容被删去。

《唐律疏义》唐朝的法律

《大唐创业起居注》中国记录隋末李渊自起兵反隋直到攻克长安、废除隋帝、正式称唐帝为止共357日史事的史书。内容与新旧唐书有很大出入,有很多李渊与李建成的内容。

《唐两京城坊考》详细地记载了这两个都城的街道、市场、官署、宅第、寺庙、宫殿的形状、位置,以及某些街巷住居人民的生活面貌。编撰者清代徐松(1781~1848)

《文苑英华》中收录不少诏诰、书判、表疏、碑志,还可以用来考订史实。全书一千卷,上继《文选》,起自萧梁,下讫晚唐五代,选录作家两千于人,作品近两万篇,按文体分赋、诗、歌行、杂文、中书制诰、翰林制诰等三十九类(如把谥册和哀册合并则为三十八类)。

再有就是看看《全唐诗》了,诗句里总有当时社会的痕迹。还有什么《则天实录》、《中宗实录》、《睿宗实录》之类。慢慢找吧,我感觉还是先找本现代人写的唐史看,看其中引用了哪些古籍,再去找,这样比较好。

以下都是,正史野史的,差不多吧

《贞观政要》是一部政论性的史书。这部书以记言为主,所记基本上是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臣下魏征、王珪、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关于施政问题的对话以及一些大臣的谏议和劝谏奏疏。此外也记载了一些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

《太平广记》中收录了很多唐代的传奇小说

《册府元龟》为宋代四大部书之一,收录各代君臣事迹

《长安志》 中国现存最早的古都志。宋熙宁九年(1076)宋敏求撰。着重记述唐代旧部,并上至汉以来长安极其附属县的情况。

《大唐西域记》虽然大部分为唐贞观时期的西域风貌和天竺佛教的情况,但也有部分贞观时期的事迹

《全唐文》是有唐一代(包括五代)文章的总集,也是迄今唯一最大的唐文总集。可以从中找到很多当时的诏书、墓志、文章、奏折原文。

个人认为《全唐文》最有用,很多人物传记可以在新旧唐书中找,不过墓志,诏书一类的就只有看《全唐文》,还有《全唐文遗考》。

《唐才子传》 唐五代诗人简要评传汇集。此书对中、晚唐诗人事迹所记尤详,也包括部分五代诗人。按诗人登第先后为序。书中保存了唐代诗人大量的生平资料,对其科举经历的记叙更为详备。传后又有对诗人艺术得失的品评,多存唐人旧说,其中颇有精辟之见。

《通鉴纪事本末 》可以配合着《资治通鉴》看,东西基本一样,不过细节可能会有互补。

《日本书纪》日本的古史书,有与唐朝交往的记录。

《通典》通记历代典章制度建置沿革史。取材博综古今,广采群经、诸史、地志,汉魏六朝文集、奏疏,唐国史、实录、档案、诏诰文书、政令法规、大事记、《大唐开元礼》及私家著述等,皆按时间顺序分类纂次。

《唐六典》的正文记叙唐朝中央、地方各级官府的组织规模、官员编制(定员与品级)及其职权范围。约占全书三分之一的注文,或记职官沿革,或作细则说明,或附录有关诏敕文书。

《唐大诏令集》该书所收诏令含有唐朝军事、政治和社会状况等方面的重要资料,从中可以看到当时某些历史事件的真相,且个别诏令已不见于现存其他史书。可惜有不少诏令的重要内容被删去。

《唐律疏义》唐朝的法律

《大唐创业起居注》中国记录隋末李渊自起兵反隋直到攻克长安、废除隋帝、正式称唐帝为止共357日史事的史书。内容与新旧唐书有很大出入,有很多李渊与李建成的内容。

《唐两京城坊考》详细地记载了这两个都城的街道、市场、官署、宅第、寺庙、宫殿的形状、位置,以及某些街巷住居人民的生活面貌。编撰者清代徐松(1781~1848)

《文苑英华》中收录不少诏诰、书判、表疏、碑志,还可以用来考订史实。全书一千卷,上继《文选》,起自萧梁,下讫晚唐五代,选录作家两千于人,作品近两万篇,按文体分赋、诗、歌行、杂文、中书制诰、翰林制诰等三十九类(如把谥册和哀册合并则为三十八类)。

再有就是看看《全唐诗》了,诗句里总有当时社会的痕迹。还有什么《则天实录》、《中宗实录》、《睿宗实录》之类。慢慢找吧,我感觉还是先找本现代人写的唐史看,看其中引用了哪些古籍,再去找,这样比较好。

古代科举知识 明经 唐代科举制度中的科目之一。有五经、三经、二经、学究一经、三礼、三传、史科等名目。主要试其经义的记诵,考试方法先是帖经,然后口试经典大义十条,建中二年规定所答内容,录于纸上谓之“墨义”,并答时务策三条,按成绩列为甲乙丙丁四等。宋改以经义论策试进士,明经科废。清代用明经来别称贡士。 明法 唐宋科举制度的科目之一。试应考者的法令知识。唐制,明法产试律七条,令三条,全通为甲第,通八为乙第;宋时试律令四十条,墨义兼经五十条,明清只行进士一科,明法与别科均废。 明字 唐代科举制度的科目之一。主要试小学、文学知识与能力。试《说文解字》、《字体》二十条,通十八条者为及格。 明算 唐代科举制度中的科目之一。试《九章律》、《张丘建》、《夏侯阳》、《周髀》、《五经算》各一条,十通六者为及格;试《记遗》、《三等数》,帖读十得九为及格。又试《缀术》七条,《辑古》三条,十通六为及格。 帖经 也称帖括。唐代科举考试的一种主要方式。凡“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各科的经书课目多以帖经的方法来考试。《文献通考、选举二》:“凡举司课试之法,帖经者,以所习之经,掩其两端,中间惟开一行,裁纸为帖。”即主考者任择经书中一页遮盖左右两边,中间只开一行,另裁纸为帖,帖盖数字,令被试者写读出来,写读被帖盖字句正确者为合格。 童子科 唐宋特设的考试科目。唐制十岁以下通一经,及《孝经》、《论语》的儿童可以加此科考试。能背通十卷的可以授官,通七者予以出身。宋制十五岁以下能通经作诗赋者,应试后给予出身并授官。 武科 科举制度中专为选拔武官而设的科目。唐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置武举,为武科之始。由兵部员外郎一人主持,分为平射、武举二科,其中须考步射、马枪、马射、负重等,也需试其语言、身材。宋亦有武举、武选。明以前武科不定期举行,明成化十四年(1487年)始设武科乡试、会试。武举六年一次。先策略,后弓马。后改三年一试。崇祯四年(1631年)始举行武科殿试。清制,武科考以学政主持,都分内外场。外场试马、步射及弓、刀、石;内场试《武经》,须外场中式才能够入内场。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废。 试帖诗 诗体名,也叫“赋得体”。唐初考试都以策问为重,开耀元年(681年),加试杂文二篇,通文律者然后试策。所谓杂文即一诗一赋。应试的诗叫做诗帖诗,以古人诗句或成语为题,冠以“赋得”二字。它的体裁既非律,又非绝,或五言,或七言,或六韵,或八韵,开头的两句见题,中间八句或十二句各相对,最后两句作结。自宋熙宁后直至明代,科场中不试诗赋。清代科举考试仍有“试帖诗”,排律格式限制尤严。 弥封 科举考试,为了防止舞弊,考生试卷写姓名处,由弥封官反转折叠,用纸钉固糊名,上盖关防(印章),称为弥封。此制始于唐代武则天时,“武后以吏部选人多不实,乃令试日自糊其名,暗考以定其等等”。宋真宗景德年间,弥封之法成为定制。清末废科举以前,一直沿用。乡试、会试的试卷都采用弥封制,用《千字文》编“红号”,另有誊录将试卷(即墨卷)用朱笔誊写,称为“朱卷”,送考官评阅,取中者的朱卷按“红号”调取墨卷,拆卷唱名写榜。 誊录 科举乡试、会试的墨卷,必须用朱笔誊录。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置誊录院,乡试、会试考生的试卷交弥封官封卷。宋仁宗时,为防止笔迹有弊,进一步规定试卷交誊录所用朱笔誊写,以誊本交考官评阅。历代沿制。清代在方略馆等机关内任缮写者亦称誊录,以会试落选的举人充选。 经义 科举考试所用的文体之一。自宋代始,以儒家经书文句为题,使考生论其意义,故称为经义。明清论述经义时必须依照朱熹的《四书集注》并有一定的格式,形成八股文文体。 墨义 唐代科举考试的一种方法。明经一科除口试经术大义之外,从唐德宗建中二(781年)起,规定所答内容,录于纸上,“直书其义,不假文言”,叫做“墨义”。墨义的方法,只是主考者提出很简单的问题,而由应试者笔答,无须过多的思考,仅需熟读原文而已。 策问 唐代科举考试的一种方法。较帖经、墨义程度高而重要,各科的及格与否,全由最后策问的优劣而定。秀才科须试方略五道,明经科须试答时务策三道,进士科须试时务策五道,开元礼科、三传科及史科须试策三道。答策的文体,在唐初,大体多重骈体文,其后渐用散文,一般士子在应试以前,往往把过去的策卷编缀而熟读之,对古籍经典反而不为重视。 翻译 科清代特定考试科目之一。应试者为满洲、蒙古和汉军八旗的旗员。以满文译汉文、并作满文论文者为满洲翻译,试前初试马、步射。以蒙文译满文者为蒙古翻译(试前不试术科)。不考汉文。一般乡试考一场,会试两场。报考翻译科人历来不多,虽然名义上也是三年一考,但有时因人数不足而未举行。始于顺治时,只考取翻译生员。雍正时始考取举人,乾隆时始定会试中式后复试及格,赐进士出身,以六部主事用,蒙古则分理藩院任用。道光末年,复试优等者始以翰林院庶吉士用,但只一二名,无殿试分甲之例。生员、举人、进士都加翻译两字,以别于一般文科。 孝廉方正科 清代特设的制科之一。合汉代原有的孝廉和贤良方正科目而得名。雍正元年(1723年),诏各省每府州县卫各举孝廉方正,赐六品服备用。以后遇皇帝即位,即荐举一次。乾隆五年(1740年),一荐举后赴礼部验看考试,授以知县等官。 经济特科 清末特设选拔“洞达中外事务”人员的科目。戊戌变法时,由贵州学政严修请设,后因政变未及实行。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始诏令内外大臣荐举。二十九年举行,考试一等九人,二等十八人,略加奖叙。

采纳哦

《贞观政要》是一部政论性的史书。这部书以记言为主,所记基本上是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臣下魏征、王珪、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关于施政问题的对话以及一些大臣的谏议和劝谏奏疏。此外也记载了一些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

《太平广记》中收录了很多唐代的传奇小说

《册府元龟》为宋代四大部书之一,收录各代君臣事迹

《长安志》 中国现存最早的古都志。宋熙宁九年(1076)宋敏求撰。着重记述唐代旧部,并上至汉以来长安极其附属县的情况。

《大唐西域记》虽然大部分为唐贞观时期的西域风貌和天竺佛教的情况,但也有部分贞观时期的事迹

《全唐文》是有唐一代(包括五代)文章的总集,也是迄今唯一最大的唐文总集。可以从中找到很多当时的诏书、墓志、文章、奏折原文。

个人认为《全唐文》最有用,很多人物传记可以在新旧唐书中找,不过墓志,诏书一类的就只有看《全唐文》,还有《全唐文遗考》。

《唐才子传》 唐五代诗人简要评传汇集。此书对中、晚唐诗人事迹所记尤详,也包括部分五代诗人。按诗人登第先后为序。书中保存了唐代诗人大量的生平资料,对其科举经历的记叙更为详备。传后又有对诗人艺术得失的品评,多存唐人旧说,其中颇有精辟之见。

《通鉴纪事本末 》可以配合着《资治通鉴》看,东西基本一样,不过细节可能会有互补。

《日本书纪》日本的古史书,有与唐朝交往的记录。

《通典》通记历代典章制度建置沿革史。取材博综古今,广采群经、诸史、地志,汉魏六朝文集、奏疏,唐国史、实录、档案、诏诰文书、政令法规、大事记、《大唐开元礼》及私家著述等,皆按时间顺序分类纂次。

《唐六典》的正文记叙唐朝中央、地方各级官府的组织规模、官员编制(定员与品级)及其职权范围。约占全书三分之一的注文,或记职官沿革,或作细则说明,或附录有关诏敕文书。

《唐大诏令集》该书所收诏令含有唐朝军事、政治和社会状况等方面的重要资料,从中可以看到当时某些历史事件的真相,且个别诏令已不见于现存其他史书。可惜有不少诏令的重要内容被删去。

《唐律疏义》唐朝的法律

《大唐创业起居注》中国记录隋末李渊自起兵反隋直到攻克长安、废除隋帝、正式称唐帝为止共357日史事的史书。内容与新旧唐书有很大出入,有很多李渊与李建成的内容。

《唐两京城坊考》详细地记载了这两个都城的街道、市场、官署、宅第、寺庙、宫殿的形状、位置,以及某些街巷住居人民的生活面貌。编撰者清代徐松(1781~1848)

《文苑英华》中收录不少诏诰、书判、表疏、碑志,还可以用来考订史实。全书一千卷,上继《文选》,起自萧梁,下讫晚唐五代,选录作家两千于人,作品近两万篇,按文体分赋、诗、歌行、杂文、中书制诰、翰林制诰等三十九类(如把谥册和哀册合并则为三十八类)。

再有就是看看《全唐诗》了,诗句里总有当时社会的痕迹。还有什么《则天实录》、《中宗实录》、《睿宗实录》之类。慢慢找吧,我感觉还是先找本现代人写的唐史看,看其中引用了哪些古籍,再去找,这样比较好。

《贞观政要》是一部政论性的史书。这部书以记言为主,所记基本上是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臣下魏征、王珪、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关于施政问题的对话以及一些大臣的谏议和劝谏奏疏。此外也记载了一些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

《太平广记》中收录了很多唐代的传奇小说

《册府元龟》为宋代四大部书之一,收录各代君臣事迹

《长安志》 中国现存最早的古都志。宋熙宁九年(1076)宋敏求撰。着重记述唐代旧部,并上至汉以来长安极其附属县的情况。

《大唐西域记》虽然大部分为唐贞观时期的西域风貌和天竺佛教的情况,但也有部分贞观时期的事迹

《全唐文》是有唐一代(包括五代)文章的总集,也是迄今唯一最大的唐文总集。可以从中找到很多当时的诏书、墓志、文章、奏折原文。

个人认为《全唐文》最有用,很多人物传记可以在新旧唐书中找,不过墓志,诏书一类的就只有看《全唐文》,还有《全唐文遗考》。

《唐才子传》 唐五代诗人简要评传汇集。此书对中、晚唐诗人事迹所记尤详,也包括部分五代诗人。按诗人登第先后为序。书中保存了唐代诗人大量的生平资料,对其科举经历的记叙更为详备。传后又有对诗人艺术得失的品评,多存唐人旧说,其中颇有精辟之见。

《通鉴纪事本末 》可以配合着《资治通鉴》看,东西基本一样,不过细节可能会有互补。

《日本书纪》日本的古史书,有与唐朝交往的记录。

《通典》通记历代典章制度建置沿革史。取材博综古今,广采群经、诸史、地志,汉魏六朝文集、奏疏,唐国史、实录、档案、诏诰文书、政令法规、大事记、《大唐开元礼》及私家著述等,皆按时间顺序分类纂次。

《唐六典》的正文记叙唐朝中央、地方各级官府的组织规模、官员编制(定员与品级)及其职权范围。约占全书三分之一的注文,或记职官沿革,或作细则说明,或附录有关诏敕文书。

《唐大诏令集》该书所收诏令含有唐朝军事、政治和社会状况等方面的重要资料,从中可以看到当时某些历史事件的真相,且个别诏令已不见于现存其他史书。可惜有不少诏令的重要内容被删去。

《唐律疏义》唐朝的法律

《大唐创业起居注》中国记录隋末李渊自起兵反隋直到攻克长安、废除隋帝、正式称唐帝为止共357日史事的史书。内容与新旧唐书有很大出入,有很多李渊与李建成的内容。

《唐两京城坊考》详细地记载了这两个都城的街道、市场、官署、宅第、寺庙、宫殿的形状、位置,以及某些街巷住居人民的生活面貌。编撰者清代徐松(1781~1848)

《文苑英华》中收录不少诏诰、书判、表疏、碑志,还可以用来考订史实。全书一千卷,上继《文选》,起自萧梁,下讫晚唐五代,选录作家两千于人,作品近两万篇,按文体分赋、诗、歌行、杂文、中书制诰、翰林制诰等三十九类(如把谥册和哀册合并则为三十八类)。

再有就是看看《全唐诗》了,诗句里总有当时社会的痕迹。还有什么《则天实录》、《中宗实录》、《睿宗实录》之类。慢慢找吧,我感觉还是先找本现代人写的唐史看,看其中引用了哪些古籍,再去找,这样比较好。

1、五岳之中古北岳恒山,从春秋战国到明代中期一直在河北境内,即今天河北省保定市的大茂山。明末清初时才被定为山西浑源天峰岭(玄武山)。古籍记载一般为曲阳恒山(后行政区域变更,位于阜平县、唐县、涞源三县交界处),曲阳恒山改称大茂山,又称神尖山,阜平人、涞源人称之为神仙山。

2、自中华文明有信史以来,春秋战国至明代,北岳恒山一直在曲阳(后来行政区划有所变更),直到如今曲阳县还保留有北岳庙,历朝也都在此祭祀北岳。我国名山五岳之中的北岳是明末清初时才被定为山西浑源天峰岭的,而古北岳恒山则从春秋战国到明代中期一直在河北境内,也就是河北省保定市的阜平县大茂山。从秦代到清初1700多年的历史中,历朝皇帝祭祀的恒山都在河北省的大茂山,这些都有史书记载。自秦代至明代,北岳恒山一直在曲阳(后来行政区划有所变更),直到如今曲阳县还保留有北岳庙,历朝也都在此祭祀北岳。直到明朝后期才把北岳恒山“易地安置”到山西浑源,清代才开始在山西的恒山祭祀北岳。

3、魏郦道元所作《水经注》载“又东南过中山上曲阳县北,恒水从西来注。之_水自倒马关南流与大岭水合,水出山西南大岭下,东北流出峡,峡右山侧,有祗洹精庐,飞陆陵山,丹盘虹梁,长津泛澜,萦带其下。东北流注于_”。通过_水和恒水可以确定古恒山位置。(_水即今唐河,恒水即今横河)

4、《大唐开元礼》之《吉礼》载:“祭五岳四镇,诸岳镇每年一祭,各以五郊迎气日祭之,东岳岱山祭于兖州界,东镇沂山祭于沂州界;南岳衡山祭于衡州界,南镇会稽山祭于越州界;中岳嵩山祭于河南府;西岳华山祭于华州界,西镇吴山祭于陇州界;北岳恒山祭于定州界,北镇医无闾山祭于营州界”。

5、《梦溪笔谈》载“北岳恒山,今谓之大茂山者是也。半属契丹,以大茂山分脊为界。岳祠旧在山下,石晋之后,稍迁近里”。

6、《中国历史地图集》载明,自春秋时期起到明朝早期,北岳恒山一直在河北曲阳和涞源之间,也曾称常山、大茂山;明朝后期和清朝,恒山才标注在山西浑源。

7、《辞海》、《辞源》、《中国大百科全书》等指出,北岳恒山在曲阳西北,也名常山,自虞舜帝以下历代王朝皆祀北岳于曲阳,明代始以山西浑源的玄岳为北岳恒山,清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移祀北岳于浑源。

读《新唐书》,还有《贞观政要》是一部政论性的史书。这部书以记言为主,所记基本上是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臣下魏征、王珪、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关于施政问题的对话以及一些大臣的谏议和劝谏奏疏。此外也记载了一些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

《太平广记》中收录了很多唐代的传奇小说

《册府元龟》为宋代四大部书之一,收录各代君臣事迹

《长安志》 中国现存最早的古都志。宋熙宁九年(1076)宋敏求撰。着重记述唐代旧部,并上至汉以来长安极其附属县的情况。

《大唐西域记》虽然大部分为唐贞观时期的西域风貌和天竺佛教的情况,但也有部分贞观时期的事迹

《全唐文》是有唐一代(包括五代)文章的总集,也是迄今唯一最大的唐文总集。可以从中找到很多当时的诏书、墓志、文章、奏折原文。

个人认为《全唐文》最有用,很多人物传记可以在新旧唐书中找,不过墓志,诏书一类的就只有看《全唐文》,还有《全唐文遗考》。

《唐才子传》 唐五代诗人简要评传汇集。此书对中、晚唐诗人事迹所记尤详,也包括部分五代诗人。按诗人登第先后为序。书中保存了唐代诗人大量的生平资料,对其科举经历的记叙更为详备。传后又有对诗人艺术得失的品评,多存唐人旧说,其中颇有精辟之见。

《通鉴纪事本末 》可以配合着《资治通鉴》看,东西基本一样,不过细节可能会有互补。

《日本书纪》日本的古史书,有与唐朝交往的记录。

《通典》通记历代典章制度建置沿革史。取材博综古今,广采群经、诸史、地志,汉魏六朝文集、奏疏,唐国史、实录、档案、诏诰文书、政令法规、大事记、《大唐开元礼》及私家著述等,皆按时间顺序分类纂次。

《唐六典》的正文记叙唐朝中央、地方各级官府的组织规模、官员编制(定员与品级)及其职权范围。约占全书三分之一的注文,或记职官沿革,或作细则说明,或附录有关诏敕文书。

《唐大诏令集》该书所收诏令含有唐朝军事、政治和社会状况等方面的重要资料,从中可以看到当时某些历史事件的真相,且个别诏令已不见于现存其他史书。可惜有不少诏令的重要内容被删去。

《唐律疏义》唐朝的法律

《大唐创业起居注》中国记录隋末李渊自起兵反隋直到攻克长安、废除隋帝、正式称唐帝为止共357日史事的史书。内容与新旧唐书有很大出入,有很多李渊与李建成的内容。

《唐两京城坊考》详细地记载了这两个都城的街道、市场、官署、宅第、寺庙、宫殿的形状、位置,以及某些街巷住居人民的生活面貌。编撰者清代徐松(1781~1848)

《文苑英华》中收录不少诏诰、书判、表疏、碑志,还可以用来考订史实。全书一千卷,上继《文选》,起自萧梁,下讫晚唐五代,选录作家两千于人,作品近两万篇,按文体分赋、诗、歌行、杂文、中书制诰、翰林制诰等三十九类(如把谥册和哀册合并则为三十八类)。

再有就是看看《全唐诗》了,诗句里总有当时社会的痕迹。还有什么《则天实录》、《中宗实录》、《睿宗实录》之类。慢慢找吧,我感觉还是先找本现代人写的唐史看,看其中引用了哪些古籍,再去找,这样比较好。

唐朝从来不淡定,值得一看,幽默风趣不失史实

《唐史并不如烟》

《如果这是宋史》作者高天流云强力推荐。

史书有这些

《册府元龟》为宋代四大部书之一,收录各代君臣事迹

《长安志》 中国现存最早的古都志。宋熙宁九年(1076)宋敏求撰。着重记述唐代旧部,并上至汉以来长安极其附属县的情况。

《大唐西域记》虽然大部分为唐贞观时期的西域风貌和天竺佛教的情况,但也有部分贞观时期的事迹

《全唐文》是有唐一代(包括五代)文章的总集,也是迄今唯一最大的唐文总集。可以从中找到很多当时的诏书、墓志、文章、奏折原文。

个人认为《全唐文》最有用,很多人物传记可以在新旧唐书中找,不过墓志,诏书一类的就只有看《全唐文》,还有《全唐文遗考》。

《唐才子传》 唐五代诗人简要评传汇集。此书对中、晚唐诗人事迹所记尤详,也包括部分五代诗人。按诗人登第先后为序。书中保存了唐代诗人大量的生平资料,对其科举经历的记叙更为详备。传后又有对诗人艺术得失的品评,多存唐人旧说,其中颇有精辟之见。

《通鉴纪事本末 》可以配合着《资治通鉴》看,东西基本一样,不过细节可能会有互补。

《日本书纪》日本的古史书,有与唐朝交往的记录。

《通典》通记历代典章制度建置沿革史。取材博综古今,广采群经、诸史、地志,汉魏六朝文集、奏疏,唐国史、实录、档案、诏诰文书、政令法规、大事记、《大唐开元礼》及私家著述等,皆按时间顺序分类纂次。

《唐六典》的正文记叙唐朝中央、地方各级官府的组织规模、官员编制(定员与品级)及其职权范围。约占全书三分之一的注文,或记职官沿革,或作细则说明,或附录有关诏敕文书。

《唐大诏令集》该书所收诏令含有唐朝军事、政治和社会状况等方面的重要资料,从中可以看到当时某些历史事件的真相,且个别诏令已不见于现存其他史书。可惜有不少诏令的重要内容被删去。

《唐律疏义》唐朝的法律

《大唐创业起居注》中国记录隋末李渊自起兵反隋直到攻克长安、废除隋帝、正式称唐帝为止共357日史事的史书。内容与新旧唐书有很大出入,有很多李渊与李建成的内容。

《唐两京城坊考》详细地记载了这两个都城的街道、市场、官署、宅第、寺庙、宫殿的形状、位置,以及某些街巷住居人民的生活面貌。编撰者清代徐松(1781~1848)

《文苑英华》中收录不少诏诰、书判、表疏、碑志,还可以用来考订史实。全书一千卷,上继《文选》,起自萧梁,下讫晚唐五代,选录作家两千于人,作品近两万篇,按文体分赋、诗、歌行、杂文、中书制诰、翰林制诰等三十九类(如把谥册和哀册合并则为三十八类)。

再有就是看看《全唐诗》了,诗句里总有当时社会的痕迹。还有什么《则天实录》、《中宗实录》、《睿宗实录》之类。慢慢找吧,我感觉还是先找本现代人写的唐史看,看其中引用了哪些古籍,再去找,这样比较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