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六经病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1浏览:1收藏

古籍中的六经病简介,第1张

六经病为病名。指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六经病证。《伤寒论》中把外感疾病在发展、变化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证候,依据所侵犯的经络、脏腑病变部位,受邪轻重,邪正盛衰,划分为六经病证,以之分辨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指出各经的主要脉证、治法及其传变规律,进行辨证论治。并对诊治杂病也有指导意义。《伤寒论翼》卷上:“六经之为病,不是六经之伤寒,乃是六经分司诸病之提纲,非专为伤寒一症主法也。……夫仲景之六经,是分六区地面,所该者广,虽以脉为经络,而不专在经络上立说,凡风寒温热内伤外感,自表及里,有寒有热,或虚或实,无乎不包。”六经分手足,为十二经。古代有些医家,有伤寒传足不传手之说。《类经·伤寒》:“周身上下脉络,惟足六经则尽之矣。手经无能遍也,且手经所至,足经无不至者,故但言足经,则其左右前后阴阳诸证,无不可按而得,而手经亦在其中。”

详见百科词条:六经病 [ 最后修订于2015/11/30 14:04:00 共2586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古籍中的六经病如下:

所在栏目:女性盆骨疾病 分享:次带下是指妇女阴道内流出一种黏稠液体,如涕如唾,绵绵不断,通常称为白带。在生育成熟期或经期前后、妊娠期白带可增多,但色白无臭味,属生理性带下。当阴道、宫颈或内生殖器发生病变时,带下量明显增多,色、质和气味发生变化,并伴有全身或局部症状者,称为带下病。临床以白带、黄带及赤带多见。分为以下几类:滴虫性阴道炎:白带量多,呈灰黄或灰绿色泡沫样,稀薄污浊,有腥臭,伴外阴瘙痒,或有灼热、疼痛、性交痛等,如尿道口有感染,可有尿频、尿痛等膀胱刺激症。检查可见阴道黏膜有散在的红色斑点,后穹窿有多量液性泡沫状或脓性泡沫状的分泌物。镜检有滴虫。真菌性阴道炎:白带呈乳白色稠厚豆腐渣样,外阴奇痒、灼痛,甚至坐立不安,影响工作和休息,还可有尿频、尿痛及性交痛。检查可见小阴唇内侧及阴道黏膜附有白色膜状物,擦去膜状物见黏膜红肿,急性期可见表浅溃疡。镜检有白色念珠菌丝孢子。老年性阴道炎:多见于绝经后妇女,白带呈黄水样,严重者可有血样脓性白带,伴外阴、阴道灼痛。检查见阴道黏膜萎缩变薄、皱襞消失、黏膜充血,有散在小出血点,有时可有小溃疡。慢性炎症长期不愈,可发生阴道粘连,严重者也可闭锁,因分泌物引流不畅,可形成阴道或宫腔积脓。化脓性阴道炎:多见于儿童,白带为脓性,量多,阴道充血,有灼痛。也常见于产后、流产后、肿瘤坏死、盆腔炎和异物感染等。镜检大量脓球和一般化脓菌,无真菌、滴虫等特殊病原体。宫颈糜烂:脓性白带,色黄量多,伴小腹部下坠感。盆腔炎:急性盆腔炎白带呈脓性,伴发热、下腹痛,慢性盆腔炎呈**或白色,质稠。子宫颈癌:早期仅有多量水样白带,有时带血丝,晚期宫颈癌有恶臭、米汤样白带,或脓性白带。卵巢癌:呈水样白带。中医认为病因有湿热或湿毒之邪入侵带脉,或劳伤脾胃,湿浊下注,或产育过多、房劳伤肾,阴虚火旺,带脉失固而致。带下病人要注意外阴清洁,内裤要用质地柔软舒适的布类织物,要勤洗换,日光下晒。如有滴虫性阴道炎或真菌性阴道炎者,除药物治疗外,要重视杜绝交叉感染途径,便盆隔离,毛巾浴具分开,禁止游泳与性交,厕所用蹬式,以防交叉感染。如白带经治不愈,出现五色带或有恶臭者要慎防生殖道恶性肿瘤,应引起警惕,及时作进一步检查诊断。饮食方面不可偏废,应分别予以具有健脾补肾、清热利湿作用的食物作辅助食疗。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环跳穴的别名 5 出处 6 穴名解 7 特异性 8 所属部位 9 环跳穴的定位 10 环跳穴的取法 11 环跳穴穴位解剖 111 层次解剖 112 穴区神经、血管 12 环跳穴的功效与作用 13 环跳穴主治病证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142 灸法 15 环跳穴的配伍 16 特效 17 文献摘要 18 环跳穴研究进展 181 治疗腰腿痛 182 治疗坐骨神经痛 183 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 184 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185 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背根神经节和脊髓谷氨酸和天冬氨酸含量的影响 186 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病灶局部皮肤组织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阳性细胞免疫反应性的影响 187 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病灶局部皮肤组织IL1β、IL1ra mRNA表达的影响 188 对家兔坐骨神经损伤后脊髓组织中乙酰胆堿酯酶的影响 189 对实验性坐骨神经根压迫模型大鼠脑组织中单胺递质的影响 1810 治疗带下病 1811 调整胃液分泌功能 1812 调整甲状腺功能 1813 抗炎作用 19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环跳 1 拼音

huán tiào

2 英文参考

Huántiào GB30 [中国针灸学词典]

huántiào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G30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GB30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 环跳 汉语拼音 Huantiao 罗马拼音 Huantiao 美国英译名 Circular Jump 各

号 中国 GB30 日本 30 法

国 莫兰特氏 VB29 富耶氏 VB30 德国 G30 英国 G30 美国 GB30

环跳为经穴名(Huántiào GB30)[1]。出《针灸甲乙经》。《备急千金要方》作镮铫。别名枢中(《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髀厌(《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王冰注),髀枢(《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张志聪注),膑骨(《针灸大全》),髋骨(《针方六集》),分中(《针方六集·神照集》),环谷(《针灸学》(南京))。属足少阳胆经[1]。环跳是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的交会穴[1][2]。回阳九针穴之一[1]。环即环曲,跳即跳跃,此穴在臀部,当下肢环曲呈跳跃式时取穴,故名环跳[1]。环跳穴主治腰腿、下肢等疾患:如腰胯疼痛,下肢不遂,膝胫酸痛,冷风湿痹,风疹,水肿,腰胯疼痛,半身不遂,下肢痿痹,腰胯腿痛,现代又用环跳穴治疗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髋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下肢麻痹,脑血管病后遗症,腰腿痛,湿疹,腰腿痹痛,脚气,感冒,神经衰弱等。

4 环跳穴的别名

镮铫(《备急千金要方》),枢中(《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髀厌(《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王冰注),髀枢(《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张志聪注),膑骨(《针灸大全》),髋骨(《针方六集》),分中(《针方六集·神照集》),环谷(《针灸学》(南京))。

5 出处

《针灸甲乙经》:环跳,在髀枢中,侧卧伸下足屈上足取之。

6 穴名解

环即环曲,跳即跳跃,此穴在臀部,当下肢环曲呈跳跃式时取穴,故名环跳[1]。

环,弯曲,有圈之义。同锣,锣为手镯。跳,跃起。必须弯身环腿方可便于跳跃,指取穴时之 及其能治环而难跳之腿病而言。环,环腿难伸,不能跳跃,为腿病的必然之象。此为治腿病之要穴。且在取此穴时必须侧卧,屈上腿、伸下腿,穴处即出现凹陷,也与环跳之象相符。穴在股骨大转子高点与骶骨裂孔连线之外1/3与内2/3交界处,股骨嵌接之处,侧卧取之,膝微屈,腿微抬,此穴乃现。每见人当跳跃时,必先蹲身屈其胯膝,穴当髀枢,人患腿部风痹则不能伸屈跳跃,针此疾去可使其人跳跃如常,因名环跳。治半身不遂、腰胯痛、偏风、脚气等症。[3]

7 特异性

环跳是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的交会穴[1][2]。

8 所属部位

股关节[4]

9 环跳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环跳穴在股外侧部,侧卧屈股,当肌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三分之一与中三分之一交点处[5]。

环跳穴位于臀区,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内2/3交点处。侧卧,伸下腿,屈上腿取穴[1]。

环跳穴位于股骨大转子最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中1/3交点处,侧卧屈股取穴[2]。

环跳穴在足少阳胆经的位置

环跳穴在股关节部的位置

环跳穴在股关节部的位置[2]

环跳穴在股关节部的位置

环跳穴在股关节部的位置(肌肉)

环跳穴在股关节部的位置(骨骼)

10 环跳穴的取法

侧卧屈股位,在股骨大转子最高点与骶骨裂孔的连线上,外1/3与中1/3的交点处取穴。

环跳穴位于臀区,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内2/3交点处。侧卧,伸下腿,屈上腿取穴[1]。

侧卧屈股,呈单腿跳跃状(伸下腿,上腿屈髋、屈膝),于股骨大转子最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内2/3交点处取穴[6]。

快速取穴:侧卧上腿弯曲,拇指横纹按在股骨大转头上,拇指指向脊柱,指尖所在凹陷处即是环跳穴[7]。

11 环跳穴穴位解剖

环跳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臀肌筋膜、臀大肌、坐骨神经、闭孔内肌(腱)与上下孖肌。皮肤由髂腹下神经的外侧支和臀上皮神经的双重分布。皮下筋膜发达,富有纤维和脂肪组织,臀部的后下部有肥厚而致密脂肪形成脂肪垫。在臀大肌深面,坐骨神经由骨盆出闭孔内肌上方的梨状肌下孔。该点的体表定位在骨客后上棘与坐骨结节连线的中点;向下则投影在坐骨结节与股骨大转子连线中点稍内侧。坐骨神经的内侧有股后皮神经、臀下神经,血管及 神经、血管等。神经下方的闭孔内肌腱及其上下方的上下肌均由骶丛的肌支支配。

11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臀大肌→坐骨神经→股方肌[1]。

皮肤→皮下组织→臀大肌[8]。

11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臀下皮神经、髂腹下神经、臀上皮神经和股外侧皮神经分布;深层有坐骨神经干经过,并有臀下神经和臀下动脉分布[8]。

布有臀下皮神经,臀下神经;深部正当坐骨神经;其内侧为臀下动、静脉[2]。

12 环跳穴的功效与作用

环跳穴具有祛风化湿,强健腰膝的功效。

环跳穴有疏经通络、强腰益肾、驱风散寒的作用[1]。

环跳穴为足少阳、足太阳经交会穴,足太阳经分布于腰、臀及下肢的后面,足少阳经脉分布于髂部和下肢的外侧面。在经脉病候上,足太阳经“主筋所生病”,足少阳经“主骨所生病”,筋和骨关系着人体的运动功能,且本穴居髋部,为下肢运动之枢纽,故环跳穴是治疗腰胯部和下肢疼痛、痿痹、不遂的主穴。[9]

环跳穴具有较强的通经活络、祛风散寒、宣痹止痛之功,另有强健腰膝筋骨之效[9]。

环跳穴系胆与膀胱经之会穴,是利腰腿、通经络的常用穴[3]。

13 环跳穴主治病证

环跳穴主治腰腿、下肢等疾患:如腰胯疼痛,下肢不遂,膝胫酸痛,冷风湿痹,风疹,水肿,腰胯疼痛,半身不遂,下肢痿痹,腰胯腿痛,现代又用环跳穴治疗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髋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下肢麻痹,脑血管病后遗症,腰腿痛,湿疹,腰腿痹痛,脚气,感冒,神经衰弱等。

环跳穴主治腰腿、下肢等疾患:如腰胯疼痛、下肢不遂、膝胫酸痛、冷风湿痹、风疹、水肿等[1]。

环跳穴主治腰胯疼痛、半身不遂、下肢痿痹[8]。

环跳穴主治经脉病:下肢痿痹,半身不遂,腰胯腿痛。

现代又多用环跳穴治疗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髋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等[1]。

现代常用于治疗坐骨神经痛、下肢麻痹、脑血管病后遗症、腰腿痛、髋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病、风疹、湿疹等[9]。

环跳穴主治腰腿痹痛,下肢痿痹,半身不遂,风疹,脚气;以及坐骨神经痛,髋关节疾患等[2]。

1运动系统疾病:坐骨神经痛,下肢麻痹,脑血管病后遗症,腰腿痛,髋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病,脚气;

2其它:感冒,神经衰弱,风疹,湿疹。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直刺2~3寸[6][8][2][1],局部有胀重感[6],或有触电感向下肢远端放散[6](沿股后或外侧、胭窝、腓侧、腓肠肌、足底、足趾传导[1]),有时针感至外生殖器[1]。

1针尖略向下方斜刺20~30寸,局部酸胀,有麻电感向下肢放散,以治疗坐骨神经及下肢疾患;

2针尖斜向外生殖器及少腹方向刺20~30寸,麻胀感可达外生殖器,治疗外生殖器及少腹疾患;

3针尖向髋关节直刺20~25寸,局部酸胀感,治疗髋关节疾患。

注意:环跳穴深部有坐骨神经主干,故针刺时不宜进行反复多次的大幅度提插补泻,以免造成神经损伤[6]。

142 灸法

可灸[1][6][8]。

艾炷灸5~10壮;或艾条灸10~20分钟(图84)[2]。

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灸10~20分钟。

15 环跳穴的配伍

环跳配殷门、阳陵泉、委中、昆仑,有疏通经络,活血止痛的作用, 治坐骨神经痛。

环跳配居髎、委中、悬钟,有祛风除温散寒的作用,主治风寒湿痹证。

环跳配风池、曲池,有祛风活血止痒的作用,主治遍身风疹。

环跳配承扶、殷门、阳陵泉、委中、昆仑,治坐骨神经痛[6]。

环跳配腰阳关、居髎、风市、阳陵泉、委中、悬钟,治下肢风寒湿痹证[6]。

环跳配风池、曲池、血海、三阴交、合谷、膈俞,治遍身风疹[6]。

16 特效

常用拇指指端用力揉按环跳穴,每次1~3分钟,可防治下肢痿痹、膝关节痛等下肢疾病[7]。

17 文献摘要

《黄帝内经素问》:王注:足少阳、太阳二脉之会。

《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留于枢中痛,髀不可举,刺枢中,以毫针,寒则久留针。以月死生为数,立已。

《针灸甲乙经》:腰胁相引痛急,髀筋瘛胫痛不可屈伸,痹不仁,环跳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冷风湿痹,风疹,偏风半身不遂,腰胯痛不得转侧。

《针灸大成》:主冷风湿痹不仁,风疹遍身,半身不遂,腰胯痛蹇,膝不得转侧伸缩。

《医宗金鉴》:主治腰、胯、股、膝中受风寒湿气,筋挛疼痛。

《长桑君天星秘诀歌》:冷风湿痹针何处,先取环跳次阳陵。

《玉龙歌》:环跳能治腿股风,居髎二穴认真攻,委中毒血更出尽,愈见医科神圣功。

《杂病穴法歌》:脚连胁腋痛难当,环跳阳陵泉内杵,冷风湿痹针环跳,阳陵三里烧针尾。

18 环跳穴研究进展 181 治疗腰腿痛

主穴取环跳。配穴取腰夹脊、腰俞、委中、足三里、阿是穴、承山、悬钟。常用穴每次必取,配穴随证而用。每次选4~6穴,常规消毒后针刺。环跳宜深刺,在其外下方1寸再进一针,针尖微斜向环跳,两针形成一夹角,捻转提插配合,使针感放射至腿足;其余腧穴的针感也要求能向远端放射。得气后留针30~60 min,剧痛时可适当延长。每隔5~10 min行针一次,平补平泻,针感迟钝者手法可稍重。每日或隔日针刺1次,10次为一疗程,2个疗程中间休息3d。共治疗24例,痊愈18例,好转6例,总有效率为100%。[6]

针刺环跳穴,治疗腰痛100例,效果良好。

182 治疗坐骨神经痛

主穴取环跳、委中。疼痛向小腿外侧及外踝前放射者,配阳陵泉、悬钟;疼痛向下肢后侧放射者,配秩边、承山、昆仑;疼痛向足背或胫骨内侧放射者,配患侧髀关、足三里、解溪;继发性坐骨神经痛,即由邻近组织结构病变如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关节病等引起者,配双侧肾俞、大肠俞、秩边。环跳针刺2~25寸,行提插泻法,以麻电感传至足趾部3次为度;委中直刺1~15寸,行提插泻法,致下肢抽动、麻电感传至足趾部3次为度,不留针;其余各穴均行平补平泻法。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共治疗168例,治愈106例,显效27例,好转24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935%。[6]

183 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

患者侧卧位,健侧下肢在下呈伸直位,患侧下肢在上呈屈髋屈膝位,臀部放平,并尽量放松患侧踝关节。医者位于其身后,屈曲右肘,以右肘尺骨鹰嘴抵住患侧环跳,施以揉运5 min,再逐渐加大揉运之力,至局部酸、胀、痛、麻感觉明显时,嘱患者主动活动踝关节,治疗时间为15~20 min,每日治疗1次,6次为一疗程。共治疗50例,痊愈40例,好转10例,总有效率为100%。[6]

184 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主穴取腰突(经验穴),在患侧腰椎棘突旁15至3寸之间压痛点处。足少阳经部位疼痛者,配环跳、风市、悬钟、足三里、阳陵泉、丘墟;足太阳经部位疼痛者,配秩边、殷门、承山、委中、昆仑。腰突常规消毒后,用87 mm圆利针呈60°~75°角向脊柱外上方斜刺,深60~75 mm,当针下有韧带样阻力时即停止进针,施提插泻法约30 s,使局部有酸、胀、热感并向下肢远端放射,退针至皮下,再直刺留针;环跳采用齐刺法,用圆利针先直刺l针,并于左右两旁各1寸处斜刺2针,3针齐刺,刺入深度达坐骨神经干,使针感如触电样传至足跟或足趾部。秩边用圆利针直刺75~120 mm,使针感向下肢足跟部放射;其余配穴均用毫针以常规针刺手法进针,得气后施平补平泻法。将电针治疗仪正负两极接于腰突、环跳(或秩边)上,每日1次,留针30 min,10次为一疗程。休息2d,继续下一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评定疗效。共治疗58例,临床治愈35例,好转2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6%。[6]

185 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背根神经节和脊髓谷氨酸和天冬氨酸含量的影响

将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模型、假模型、电针、假电针5组,每组10只。制备坐骨神经分支损伤(SNI)模型。于造模前1日,造模次日,第4、7、9、15日,测定大鼠自由状态下损伤侧机械和热痛阈。第9日开始,电针组(2 Hz,起始1 mA,每10 min增加1 mA,共30 min)和假电针组(插针不通电)分别取“环跳”和“委中”进行干预,每日1次,共7d。第15日收集样品,用邻苯二甲醛(OPA)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兴奋性氨基酸(EAAS)神经递质含量。结果:电针可显著使SNI模型大鼠的机械痛阈下降(P<001);假电针也有显著效果(P<005),但与电针仍有差异(P<005)。模型组脊髓微透析液中EAAs显著增加(P<001);经电针或假电针干预后,透析液中谷氨酸( Glu)显著减少(P<001),电针引起的变化大于假电针(P<001)。模型组脊髓组织匀浆中Glu含量显著增多(P<001),电针可显著降低之(P<001),假电针也有类似作用(P<005)。脊髓组织匀浆中天冬氨酸(Asp)含量的变化及电针、假电针干预后的结果与Glu类似。结论:电针对神经病理性疼痛 SNI模型有显著镇痛作用,该作用与电针显著抑制脊髓背角EAAS神经递质的释放密切相关。[6]

186 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病灶局部皮肤组织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阳性细胞免疫反应性的影响

将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炎症组、腧穴电针组、非腧穴电针组及对侧腧穴电针组。采用完全弗氏佐剂制备关节炎模型。对腧穴、非腧穴及对侧腧穴电针组大鼠隔日针刺,腧穴为“环跳”、“阳陵泉”,非腧穴为两穴旁开5 mm处。观察背屈踝关节疼痛试验评分、足部肿胀程度,以及关节炎大鼠踝关节周围皮肤及皮下组织GDNF阳性细胞免疫反应性。结果:炎症组大鼠注射足出现了明显的痛觉过敏和局部肿胀,同时外周局部组织GDNF表达增加。电针患侧、对侧腧穴可以显著缓解疼痛,加速炎症足肿胀的恢复,并显著降低炎症侧踝关节真皮层及皮下浅层组织GDNF阳性细胞的平均光密度和阳性面积百分比;而非腧穴电针对照组没有显著疗效。结论:电针可以调控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炎性痛病灶局部皮肤组织GDNF的表达,从而发挥消炎镇痛的作用。腧穴与非腧穴之间存在作用的差异。[6]

187 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病灶局部皮肤组织IL1β、IL1ra mRNA表达的影响

将完全弗氏佐剂50μL注入SD大鼠左后肢外踝关节皮下造成单侧佐剂性关节炎疼痛模型。电针“环跳”、“阳陵泉”( 参数为05~15 V,4~16 Hz,30 min),应用跖、背屈关节评分连续观察大鼠7d内痛反应曲线,应用苏木精伊红(HE)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察病灶局部皮肤组织炎性病理反应,应用 RTPCR技术检测IL1β、IL1ra mRNA表达情况。结果:电针可明显减少炎症痛大鼠的疼痛评分,抑制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病灶局部炎性病理反应,并抑制病灶局部皮肤组织IL1β mRNA表达,促进IL1ra mRNA表达,使IL1ra/IL1β比值上升(P<001)。结论:电针可能通过调节炎症灶局部致炎细胞因子及抗炎细胞因子之间的平衡,从根本上解除局部病灶免疫细胞的激活状态,达到扶正祛邪、平衡阴阳的调控作用,从外周途径缓解疼痛。[6]

188 对家兔坐骨神经损伤后脊髓组织中乙酰胆堿酯酶的影响

造模成功后第2日开始治疗,选取“环跳”、“委中”,常规消毒后,用1寸毫针,左手拇指或示指切按腧穴,右手将针直刺入穴内1~2 cm,行针至针下有沉紧感后,接电针治疗仪,负极接“委中”,正极接“环跳”,采用疏密波 ,强度以针刺部位肌肉出现轻微抽动为度,留针20 min,每日1次,7次为一疗程,休息2d,开始下一疗程。结果:电针治疗3周后,电针治疗组AChE强阳性细胞数高于模型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电针 可增加坐骨神经损伤后AChE的表达。[6]

189 对实验性坐骨神经根压迫模型大鼠脑组织中单胺递质的影响

大鼠造模后第3日开始电针治疗,每日1次,每次15 min。取穴:双侧腰4、腰6“夹脊”,患侧“环跳”、“阳陵泉”。进针深度约1 cm,轻提插捻转后,针柄接电针治疗仪。给予连续波,频率2 Hz,电流强度以大鼠腰肌及后肢轻度抖动为度。结果表明,针刺后7~14 d产生镇痛效应时,大鼠脑组织内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均增高,但后者与针刺干预无关,可能与造模有关。随着电针治疗后神经根损伤的修复、疼痛的减轻,5羟色胺及去甲肾上腺素水平逐渐下降至正常,提示电针可以通过对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的影响和良性调节作用,有效地参与镇痛及神经损伤的修复,促进神经功能的康复。[6]

人体体表面积计算器 BMI指数计算及评价 女性安全期计算器 预产期计算器 孕期体重增长正常值 孕期用药安全性分级(FDA) 五行八字 成人血压评价 体温水平评价 糖尿病饮食建议 临床生化常用单位换算 基础代谢率计算 补钠计算器 补铁计算器 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速查 药代动力学常用符号速查 有效血浆渗透压计算器 乙醇摄入量计算器

医学百科,马上计算!

1810 治疗带下病

针刺环跳穴治疗白带,用强 手法,若行针时针感能达到足跟,则能提高治疗效果。

1811 调整胃液分泌功能

针刺环跳穴可使胃酸及胃蛋白酶高者降低,使低者升高。

1812 调整甲状腺功能

有实验报道 用甲状腺粉或硫氧嘧啶分别造成小白鼠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后,电针环跳穴,能调整甲状腺功能。

1813 抗炎作用

概述带下病是指带下量明显增多或减少,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有全身或局部症状者。带下明显增多者称为带下过多,带下明显减少者称为带下过少。在某些生理性情况下也可出现带下量增多或减少,如妇女在月经期前后、排卵期、妊娠期带下量增多而无其他不适者,为生理性带下;绝经前后白带减少而无明显不适者均不作病论。

“带下”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带下又有生理与病理之分。本章所讨论的是狭义的病理性带下。带下病以带下的量增多或色、质、气味的异常为其主证。病因不同,表现的量、色、质、气味亦有所异。临床常见带下色白或白如米泔,或白如痰浊;色黄或黄绿如脓;色赤白相兼,或杂色混浊。带质或清稀,或稠粘,或无臭,或腥臭,或秽臭,或腐败恶臭,常伴见不同的全身或局部症状,如小腹痛、腰骶痛、发热,局部发痒或坠痛、肿胀等。

治疗1.脾虚证症状带下量多,色白,质稠粘,无臭气;面色白光白或萎黄,四肢欠温,颜面及足跗浮肿,精神倦怠,纳少或便溏,舌质淡,苔白或腻,脉濡弱。方一完带汤来源《傅青主女科》组成白术30克,山药12克,人参15克,白芍12克,车前子12克,苍术12克,甘草6克,陈皮12克,黑芥穗9克,柴胡12克。

功效健脾益气,升阳除湿,佐以调肝。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本证选用此方,常以泡参易人参,补气而不碍湿。白术、山药健脾益气;苍术、陈皮运脾燥湿;车前子清利湿邪;柴胡、芥穗既有升阳之效,又与白芍为伍,调肝柔肝防其侮脾。

按语全方选药精当有治有防,为治脾虚带下首选方之一。原方云:此方脾、肾、肝三经同治之法,寓补于散之中,寄消于升之内,开提肝木之气,则肝血不燥,何至下克脾土;补益脾土之元,则脾气不湿,何难分消水气。主于补脾而兼以补胃者,由里以及表也。脾非胃气之强,则牌之弱不能旺,是补胃正所以补脾。方二参苓白术散来源《和剂局方》组成人参9克,白术12克,扁豆24克,茯苓12克,甘草9克,山药12克,莲肉24克,桔梗12克,薏苡仁12克,砂仁24克。

功效健脾除湿,益气止带。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人参、白术、扁豆健脾益气,薏苡仁、茯苓健脾除湿,山药健脾补肾,莲肉补脾,桔梗宣肺,通调水道,砂仁健脾胃除湿。

按语本方用治带下病,有淡渗实脾除湿之效,脾健湿运,任带健固则带病自愈。若证见带多色白,质清稀,腰痛,肢冷为脾虚及肾,可酌加续断、鹿角霜、覆盆子、金樱子等温补肾阳、固涩止带之品。证兼少腹两侧疼痛,胁痛,乳胀,脉弦者,为脾虚肝乘之征,常可转化为肝热脾湿,宜加川楝、香附以疏肝;丹皮、鱼腥草以防肝郁化热。

2.肾虚证(一)肾阳虚证症状带下量多,色白如鸡蛋清,或清冷如水,绵绵而下无休止,甚则滑脱不禁;腰脊酸楚,形寒畏冷,小腹冷坠,或脑转耳鸣,小便清长,夜尿增多,大便溏薄。舌质淡嫩,苔白,脉沉弱。方一鹿角菟丝子丸来源《中医妇科治疗学》组成鹿角霜12克,菟丝子12克,杜仲15克,白术24克,莲须6克,芡实12克,白果12克,牡蛎15克。

功效补肾固精止带。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本方以鹿角霜温养肾气,菟丝子温阳益肾,杜仲补肾强腰固带脉,白术补中固气,莲须、芡实健脾止带,白果、牡蛎收涩止带,为治肾虚带下证的经验方。

按语若便溏,加补骨脂、肉豆蔻;小便清长或夜尿频多者,加益智仁、覆盆子;若带下如崩,加莲子、白芷、金樱子加强补肾固涩止带之功。方二金锁固精丸来源《医方集解》组成沙苑18克,蒺藜18克,芡实12克,莲须6克,龙骨15克,牡蛎15克。

功效补脾固肾,收涩固带。

用法莲子粉糊为丸,盐汤下。

方解本方原为治男子肾虚精滑之剂,借以治女子肾虚精关不固、带液下滑,亦取其补肾固精之效。方中蒺藜补肾益精,莲子交通心肾,芡实、莲须收涩补脾固肾,牡蛎收涩固带,全方涩精秘气、止滑脱、固任带以收功。

按语带下清冷如水,形寒畏冷,小腹冷坠者,加附片补命门之火,并能散寒除湿。肾虚脾阳失煦,证见纳呆便溏,加附片、干姜。老年患者经妇科检查无病理性变化,白带量多如崩者,常配伍柴紫河车、秦艽、甘草、可收减少带量之效。

(二)肾阴虚证症状一般带下量虽不多,但色呈淡红或赤白相兼,质或粘稠,或感阴道干涩灼热;心烦少寐,手足心潮热,咽干口燥,腰酸耳鸣,或头昏眼花,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方一知柏地黄丸来源《医宗金鉴》组成熟地12克,山萸肉12克,山药30克,丹皮12克,茯苓30克,泽泻12克,知母24克,黄柏24克。

功效滋阴泻火。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熟地滋阴补肾,益精生血;山萸肉温补肝肾,收涩精气;山药健脾滋肾,涩精止泻;泽泻清泻肾火;丹皮清肝泻火;茯苓健脾利湿;知母、黄柏清热泻火滋阴。

按语失眠多梦者加柏子仁、酸枣仁;咽干口燥甚者加沙参、麦冬;五心烦热甚者,加地骨皮、银柴胡;头晕目眩者加女贞子、旱莲草、白菊花、钩藤;舌苔厚腻者,加薏苡仁、扁豆、车前草。方二愈带丸来源《饲鹤亭集方》组成熟地12克,白芍12克,当归6克,川芎9克,黄柏12克,椿根皮12克,良姜12克。

功效养阴清热,除湿止带。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本方用于本证,体现养血清热除湿功效,方中熟地、白芍、当归、川芎组成四物汤以养阴血,黄柏、椿根皮清热除湿治带,良姜活血止痛,无痛可去之。

按语阴虚复感湿邪,证见苔腻者,加苍术、苡仁、牛膝,去山萸肉。并配合外洗方:银花藤、灵仙、萆解、秦艽、甘草各30克,(经验方),煎水至1000毫升,去渣,分二次薰洗坐盆,早晚各一次,以10天为一疗程。手足心烦热者加地骨皮、银柴胡、胡黄连以清虚热。症见纳差或便溏者,加炒白术。

3.湿热证症状带下量多,色黄或赤,或赤白相兼,质稠,有臭味,或少腹疼痛拒按,或阴中灼痛,或有月经增多或经期延长;小便黄热或淋涩,大便或溏,或有低烧,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方一止带方来源《世补斋·不谢方》组成茵陈15克,栀子12克,黄柏12克,丹皮12克,赤芍12克,牛膝6克,猪苓12克,泽泻12克,车前子12克,茯苓12克。

功效清热利湿。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茵陈、栀子、黄柏清热除湿,丹皮、赤芍清热凉血,牛膝活血,引诸药下行,猪苓、泽泻、车前子利湿,茯苓健脾渗湿。全方具有清热利湿作用,常为临床所选用。

按语腹痛加川楝子、延胡;若带下有臭味者加土茯苓、苦参。方二龙胆泻肝汤来源《医方集解》组成龙胆草24克,黄芩12克,栀子12克,泽泻12克,通草12克,车前子15克,当归12克,柴胡12克,甘草9克,生地12克。

功效清热利湿,除湿止带。

方解本方用于此治湿热带下证。以龙胆草泻实热,柴胡平肝热,黄芩、栀子清三焦之热,泽泻、木通利湿邪,当归、生地养血益肝使泻实而不伤阴,甘草缓中养胃气,全方以清热除湿止带之功。

按语肝热侮脾,脾虚生湿,蕴结为湿热者,常兼纳呆、腹胀、乳胀,可加厚朴、藿香、苍术、青皮以宽中理气化浊。伴少腹疼痛加川楝、延胡。低热起伏者,加青蒿、银柴胡。并见痛经、月经过多、经期延长、阴痒、阴吹者,当参照有关章节处理。4.湿毒证症状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或黄绿如脓,或挟血色、臭秽,阴部灼痛,或浑浊如米泔,或似豆渣,阴部瘙痒,或并见月经过多,经期延长,阴痒,阴疮等病;或见发热,小腹疼痛,拒按。烦渴不欲饮,小便短黄,大便燥结,舌质红,苔黄腻,脉数或滑数。如病变仅局限于局部,也可无发热。方一银甲丸来源《王渭川妇科经验选》组成银花15克,连翘12克,红藤15克,蒲公英30克,茵陈15克,升麻6克,紫花地丁12克,大青叶9克,椿根皮12克,桔梗12克,生蒲黄3克,琥珀24克,生鳖甲30克。

功效清热解毒,除湿。

用法原方为丸剂,也可改成煎剂。

方解本方以银花、连翘、蒲公英、红藤、大青叶、紫花地丁多味清热解毒药为主药,佐以茵陈、椿根皮清热除湿,生蒲黄活血止血,琥珀化腐生肌通淋,生鳖甲软坚散结,升麻、桔梗升提排秽;生鳖甲、琥珀滋阴活血。

按语本方对湿热、湿毒盘踞任带所致的带证,而有少腹结块者甚宜。方二萆薢渗湿汤来源《疡科心得集·补遗》组成萆薢12克,苡仁12克,黄柏12克,丹皮15克,赤芍12克,通草12克,泽泻12克,滑石24克。

功效清热利湿止带。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萆薢、薏米、滑石健脾利水渗湿,丹皮、赤芍、泽泻清热凉血,通草清热利湿,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按语原方为疡科常选方,用治“湿热下注,臁疮、漏蹄等证”。用于本证之湿盛而热毒不甚者颇宜。另加红藤、败酱、蒲公英以增其清热解毒之力。若见脓性带下增多,高烧、腹痛应仔细检查局部,找出排脓部位,针对局部及全身情况,选择治疗方法,必要时中西医结合治疗。并见阴痒、阴疮者,可参照有关章节处理。伴高烧头痛可加菊花、青蒿。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注解 附: 1 古籍中的带下生理研究 1 拼音

dài xià shēng lǐ yán jiū

2 英文参考

Study on leukorrhea physiology

3 注解

带下生理研究是关于白带产生机理和生理作用的研究课题。生理状态白带包括来自大小 、前庭大腺、宫颈的腺体及 粘膜的渗出物,少量由子宫内膜所分泌,为无色稠厚、带有粘性的液体,其量及性状随月经周期而变化。中医认为,带下属人体的阴液,其生成有赖肾、脾、任、带的生理生化,禀肾收藏、施泄,经脾运化、输布,由任脉主司,受带脉约束。当肾气育盛、肾精充沛、脾气健运、任脉通调、带脉固健时,阴液源源泌淖于胞中,布施于前阴空窍,是为生理带下。孙宁铨指出,生理性带下的分泌有一定规律,它与月经周期的变化和脏腑功能的变化有密切关系。研究发现,月经周期中生理性带下的基本规律与现代医学之 脱落细胞及宫颈粘液羊齿状结晶的变化规律相一致,提示带下与生殖有关。

古籍中的带下生理研究 《重订通俗伤寒论》:[第一章·伤寒要义]第三节·六经病证

证的看法,是精当而深入的;他这样的指出,可作我们研究方面“由博反约”的实践。概括的说∶“六经病症”是

《本草经集注》:序录上

之日,或致疑混,复恐单行径用,赴急抄撮,不必皆得研究。今宜指抄病源所主药名,仍可于此处治,若欲的寻,

《医宗己任编》:[卷五]东庄医案

火取效。此案以滋水得功。炎上润下。判若天渊。互相研究。愈见前辈因症制方一线不走之妙。未几其内人亦病感

《东庄医案》:东庄医案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