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才女谢道韫有哪些故事 谢道韫是个怎样的人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1浏览:1收藏

东晋才女谢道韫有哪些故事 谢道韫是个怎样的人,第1张

谢道韫是东晋时期的才女

一、谢道韫简介

谢道韫是东晋才女,咏絮之才的起源

她是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其父是晋安西将军谢奕,其夫是会稽内史王凝之她自幼聪识,有才辩在东晋士族中王谢两家是北方最大的士族:谢安以军功和才能立身,王导则以中庸安命,王谢间明争暗斗,但毕竟盘根错结,才女谢道韫成了书圣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之妻,也正所谓门当户对,才女配才子李商隐有诗云:“兰亭宴罢方回去,雪夜诗成道韫归”

二、关于谢道温的两则小故事

1、有一天谢安问她:“毛诗何句最佳” 谢道温答道:“吉甫作诵,穆如清风”吉甫就是周朝的贤臣尹吉甫“吉甫作诵”是指的尹吉甫写的“丞民之诗”,这诗赞美周宣王的卿士仲山甫,帮助周宣王成就中兴之治诗,辞清句丽,传诵不衰谢安也不无同感,称赞谢道韫颇有雅人深致

2、在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把盐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他哥哥的女儿谢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她是谢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中国书法史笔记-(魏晋南北朝卷)》(五)

司马睿在建康(南京)以晋王身份即位,号晋元帝。司马政权从此进入东晋时期。随着帝都的南迁,政治文化中心也从洛阳南移。客观的讲,100余年的东晋政权并未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取得建树,且东晋名士水平已远不如西晋时期。但东晋在历史上却书写了 辉煌的一笔 ,这是名副其实的一笔——“二王”带来的新体书法革命,让楷书、行书、草书全面绽放。

而“二王”的书法成就并非孤立存在。东晋时期士族文化兴盛,文人名流多出自士族。后人描述东晋士族书门为:“博哉四庾,茂矣六郗,三谢之盛,八王之奇”,这所称颂的就是最为著名的四大家族——颍川庾氏、高平郄氏、陈郡谢氏以及最牛的琅琊王氏。

这四大家族取代了汉魏以来的张氏(张芝)、锺氏(锺繇)、卫氏(卫瓘),成为新的书法名门。这四家同时在政治上也有雄厚的资本和重要地位,可以说四大家交替把持了东晋的政坛,其间斗争错综复杂。

琅琊王氏 历来名士辈出。晋元帝南渡即是王氏的提议,故东晋立国之初,功臣王氏有着第一流的显赫地位。

王氏的书法名门地位,是由王廙确立的。王廙是东晋初年堪称“全才”的艺术家。号称书画、音乐、射御、博弈、杂伎六艺皆精。他师承锺法,亦有卫氏书风,传世的作品有楷书《祥除帖》↓、《昨表帖》,草书《七月帖》。

王廙是王羲之的叔父,但他为世人所罕知的身份,是王羲之的第二个老师。王廙的从弟王导位极人臣,也擅长书法,但书名不及王廙。

王氏子孙几乎人人善书,王羲之、王洽、王献之、王珉等等都是当世名家。

颍川庾氏 因与皇室联姻而跻身名流。书法代表是庾亮、庾翼兄弟。庾亮善草书、行书;庾翼擅长楷书、行书,号称“少时与右军齐名”,有《故吏帖》↓传世。

高平郄氏 在郄鉴一代与王氏联姻,又在王氏和庾氏之间起到平衡作用,地位微妙。郄鉴也是郄氏的书法代表,他善草书而非章草。郄氏还有郄愔,他善章草,亦能隶,与姐夫王羲之一样都是善章草、今草。

陈郡谢氏 在王氏、庾氏在政治上衰落时异军突起,谢安在淝水之战的战功显赫,让谢氏的名望在东晋后期达到顶峰。

谢安、谢万、谢尚、谢奕是谢氏最著名的四位书家。谢安、谢万更是参加过“兰亭雅集”,其中又以谢安最为著名。谢安善隶、行、草。谢安是王羲之挚友,他主持朝政期间,也提携王献之。但他对王献之的书法却颇“矫饰”,他对王献之的书法不屑一顾,颇以身份自高。传世有《八月五日帖》↓。

除了最著名的四大名家外,尚有很多士族也精擅书法。如太原王氏、江夏李氏、吴郡张氏、泰山羊氏、京兆韦氏等等。其中江夏李氏中有名的李充之母乃是王羲之的书法启蒙老师卫夫人。

东晋书风的演变大致分为初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

东晋初期,锺繇的影响力超出了卫瓘、索靖二人,处于了强势地位。书法代表人物王廙就是“传锺法”。

在东晋中期,王导、庾亮、郄鉴三巨头忙于朝政和权力斗争,无暇书艺。王羲之的书法逐渐成熟后,开始独领风骚。他对锺繇的正书、行书以及张芝的草书继承并进行发展。王羲之“今体”书法的特征在于:

用笔:按锋直引、迅牵疾掣

笔势:遒劲爽利、环转纵引

笔画:铦锐方硬、沉稳厚重

字态:势巧形密、雄秀天然

他用笔的技巧归纳来看:

1、用笔简练明快。

2、结体欹侧。

3、纵引笔势的扩张。

这些笔法“俱变古形”,将正书、行书、草书推进到“今妍”的境界。

王羲之《来禽帖》↓(日本上野氏藏)

东晋后期书法可以说是王献之阶段。以王献之为代表的东晋第三代书法家后来居上,更进一步发展了“今妍”之势。王献之更以“媚趣”胜过羲之。他的行草书最具特色,其笔势连属纵引为“一笔书”。后人以一字誉献之曰“逸”。

王献之《廿九日帖》↓(辽宁省博物馆)

下一期重磅推出:  羲之书法

建兴四年(316年)汉国(前赵)刘聪攻陷长安,西晋灭亡。

公元317年3月(建兴五年)移镇江东的丞相、琅邪王司马睿在建康即晋王位,改元建武,中原的西晋王朝宣告结束,东晋就此开始。

公元420年,刘裕篡夺帝位,取代东晋。

门阀政治

是指东晋士族与皇权的共治,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的状态。

东晋百年的门阀政治中,曾经居于权力中心的士族只有几家。其中颍川庾氏受桓温诛戮;谯郡桓氏在桓玄败后死绝;太原王氏世称华胄,它的两支也都在政争中覆灭。只有琅邪王氏和陈郡谢氏,在长时间的复杂冲突中,没有受到集中的毁灭性的打击。所以王、谢家族人物就成为替新朝奉玺缓的工具而受到特别的重视,家族发展得以延绵久长,至于南朝之末。后代所称五朝门第,遂以王、谢为其代表。这种情况是由东晋的政局造成的,而不是说魏晋以来的门阀士族中,本来就以王、谢的门第最高。

门阀士族,是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地主阶级中有特殊身份和地位的一个阶层专称。东汉世家地主是其前身,以庄园经济为基础,累世经学,时代高官,“门生故吏遍天下”。门阀制度形成的标志是九品中正制的实行。

形成原因(1)历史根源:东汉以来的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2)政治原因:魏晋政权统治基础是士族,皇帝依赖于士族的支持;(3)政治保障: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成为世家大族培植私家势力,维护政治特权的工具,)东晋时士族制度得到充分发展,进入鼎盛阶段。原因是东晋王朝依靠南北士族的支持才得以存在。东晋政权是司马氏皇权和以王、庾、桓、谢诸大姓为代表的北方士族以及处于非主流地位的江南吴姓士族的联合专政,这种政治格局一直延续到东晋末年,长达一个世纪之久。那时士族门阀的势力足以与皇权并立,甚至超越皇权,皇帝都要依赖士族的支持,门阀政治达到鼎盛。这一时期,士族在政治上高官厚禄,垄断政权,经济上封锢山泽,占有大片土地和劳动力,文化上崇尚清谈。为维护这种制度,东晋南朝时,士族非常重视编撰家谱,讲究士族世系源流,作为自己享有特权的凭证,于是谱学勃兴,谱学专著成为吏部选官、维持士族特权地位的工具。这一时期土族政治上拥有特权,清官要职被士族垄断;经济上拥有田庄,占有大量土地人口,还经常与官府争夺劳动力人口;文化上家学传承,占据垄断地位,还大兴谱牒之学,崇尚清谈玄学,擅长书法、绘画等艺术;社会上不与庶族通婚往来等。士族把持大权,却不愿涉身实务,在优容奢侈中腐朽衰落。 按东晋高门士族兴起的顺序一般是王庾桓谢。但就影响力,还是王谢为大。至于其他的真是不太好排,他们或为后起士族诛灭,如庾氏为桓氏所驱除,桓氏灭于刘裕为首的北府兵;或家族发展没有持久力,仅因人物而骤盛,如郗鉴后高平郗氏无出众人物,势力仅在北府,已大异往昔。勉强排列的话,东晋一朝的顺序可参照毛汉光先生的观点为:琅琊王氏、陈郡谢氏、颍川庾氏、太原王氏、谯国桓氏(《两晋南北朝士族研究》)至于陈郡殷氏、高平郗氏等则更在其后了。可参考田余庆先生的《东晋门阀政治》,此为论东晋士族、政治的宏著。

部分名人 舜—古帝王部落联盟首领,是禅让制的代表。禹—夏朝第一位天子,治水英雄 。勾践(公元前520年-前465年)春秋末期越国君主。西施——古代四大美女之 首。 欧冶子——古代铸剑的鼻祖 。王充(27—约97)杰出唯物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马臻 东汉水利专家、会稽太守、开建八百里镜湖水利工程。 嵇康(224—263)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之一。 王羲之(303- 361)东晋世家大族、会稽内史、有书圣之称。 谢安(320年-385) 东晋宰相、政治家、军事家。王献之(344—386)东晋士族、书法家。 谢道韫(349—409)魏晋时期才女、高门士族。梁祝 诞生于东晋大都市会稽,蕴含士族之风。 谢灵运(385-433)东晋士族、中国文学史上山水诗派的开创者 韩子高(538—567)南朝人,古代十大美男。 贺知章(659—744)唐代著名诗人,越州永兴人。 陆游(1125—1210)南宋爱国诗人、学者、史学家 。宋理宗(1205-1264)宋第14位皇帝。 王冕(1287—1359)文学家、书法家、 画家。王阳明(1472—1529)思想家,绍兴府余姚县人,迁居绍兴府城。 徐渭(1521—1593)徐文长,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军事家 。陈洪绶(1598—1652)明末清初书画家、诗人 。章学诚(1738—1801)杰出的史学理论家和方志学家。 蔡元培(1868-1940) 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 徐锡麟(1873-1907) 辛亥革命烈士、安庆起义*** 。秋瑾(1875-1907) 近代民主革命志士,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资产阶级女革命家 亨颐(1877—1938) 近代教育家,书画家。 陶成章(1878-1912)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倡导者、革命家,是光复会创立者及领袖之一 大白(1880~1932)著名诗人,文学史家,新诗开创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民族魂 。马寅初(1882—1982)当代经济学家、教育学家、人口学家。 周作人(1885~1967)散文家、评论家、翻译家、新文化运动代表。 夏沔尊(1886-1946) 文学家,语文学家。 竺可桢(1890—1974)科学家和教育家,著名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 。朱自清(1898—1948) 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 俞平伯(1900-1990) 诗人、作家、红学家。 钱三强(1913-1992) 核物理学家,院士。 袁雪芬(1922—2011)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戏剧泰斗。谢晋(1923-2008)著名**导演,中国**之父 。王文娟(1926— )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国家一级演员、越剧王派宗师。 章金莱(1959- )艺名:六小龄童,孙悟空扮演者,著名演员 。马晓春(1964— )中国第一个职业围棋世界冠军,曾任中国围棋队总教练之职。 马云(1964—) 阿里巴巴集团主要创始人,籍贯绍兴嵊州。 孟关良(1977—)中国奥运史上的首枚皮划艇项目奖牌获得者,2届奥运冠军。

东晋士人则追求闲淡,无意功名,文学上或表现为枯淡或呈现出清新自然。

东晋士风文风的转变原因何在?论者以为,这种变化与玄学有密切的关联。玄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在文学中直接探讨玄理,从而使作品形成质朴枯淡的风格。这类文学是东晋的主流文学,后世对东晋文学的批判也主要是针对此而言。刘勰说:“自中朝贵玄,江左称盛,因谈余气,流成文体。是以世极迍邅,而辞意夷泰,诗必柱下之旨归,赋乃漆园之义疏。故知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原始以要终,虽百世可知也”[8]。沈约说:“有晋中兴,玄风独振,为学穷于柱下,博物止于七篇,驰骋文词,义殚乎此。自建武暨乎义熙,历载将百,虽缀响联辞,波属云委,莫不寄言上德,托义玄珠,遒丽之词,无闻焉尔”[9]。沈约指出东晋文学所表现的内容是“寄言上德,托义玄珠”,而文风上则失去了遒丽的风格。遒,代表着魏代文学的风骨;丽,是西晋文学的主要风格。东晋文学将二者都抛掉,走向了质朴枯淡的风格。二是玄学的发展使东晋士人的审美情趣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他们没有了建安士人建不世功业的大志,也没有正始士人的愤激,更鄙视西晋士人的追名逐利,他们所崇尚的是淡。正如王锺陵先生所说:“东晋一代的审美情趣,可以用‘玄淡’二字加以概括,而其核心则为‘淡’”[10]。

这种转变还受到东晋特殊的政治环境的影响。门阀政治使士族在政治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同时庄园经济的发展使士族在经济上无忧。门阀政治和庄园经济为士族在生活上提供了充分的自由。东晋士人既无须考虑物质的需要,功名富贵又唾手可得,于是他们便转向精神,重视情性。还有一点,这种变化与会稽山水有关。这正是本文重点论述的内容。东晋士人既重性情,便喜在山水游弋中体悟人生。尤其要注意的是,东晋士人所处的山水是江南的秀丽山水,这种宁静秀美的自然山水的陶冶之下,他们的审美情趣、理性人格发生剧烈转变。东晋士人追求一种旷淡的理想人格,“无论是旷淡,还是简淡,都是门阀士族具有浓厚玄学色彩的理想人格”[11]。东晋士人热爱山水,崇尚自然,对文学语言形式的要求也以自然为尚。所以,比起西晋文学来,东晋文学要质朴得多,形成了一种淡远清新的风格。东晋的文学理论不多,我们从李充《翰林论》中可以窥探其一二。《翰林论》现在只留下了残缺的几条,如:“表宜以远大为本,不以华藻为先”,“校不以华藻为先”、“容象图而赞立,宜使辞简而义正”,“在朝辨政而议奏出,宜以远大为本”[12]。李充是东晋初期之人,他的文学观念已经不是西晋尚丽的观念。其论中多次提到的“远大”,这指对文学意境的的开拓。文学从魏代的动情与气骨,发展到西晋的繁丽;到东晋崇尚“远大”,总体文风表现为一种淡。相对安定的环境对于文艺的发展是有利的,门阀士族为了维护家族的特殊地位,也特别重视文艺,所以东晋的书法、绘画等艺术都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绘画在中国历史上都是第一流的。这些个人的修养如书法、绘画、音乐,同玄谈、文学一样是东晋士族身份的象征与显示。身处江南的秀美山水,东晋士人重视在山水中陶冶情性。东晋社会,从帝王到僧人都在自然山水中追求一种会心。简文入华林园,顾谓左右曰:“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间想也,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13]。山水在他们的眼中是一种独立的存在,王徽之说:“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若秋冬之际,尤难为怀”[14]。顾恺之说,会稽山川“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15]。东晋士人认为山水自然中隐藏着宇宙、人生的真理。因此,士人经常出入于山水,王羲之、谢安、许询、支遁等名士名僧,“出则鱼弋山水,入则言咏属文,无处世意”[16]。如果说竹林名士的放诞出于愤激,中朝名士则真的以纵欲为尚,那么东晋名士则转向为对个人修养的追求、转向山水之乐。

1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古代人物是谁

不为五斗米折腰“不为五斗米折腰”这则成语的意思是用来比喻有骨气、清高。

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陶渊明又名陶潜,是我国最早的田园诗人。

他所以能创作出许多以自然景物和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与他的经历和处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公元405年秋,他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这年冬天,郡的太守派出一名督邮,到彭泽县来督察。

督邮,品位很低,却有些权势,在太守面前说话好歹就凭他那张嘴。这次派来的督邮,是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的旅舍,就差县吏去叫县令来见他 陶渊明平时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见一见,于是他马上动身。

不料县吏拦住陶渊明说:“大人,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然有失体统,督邮要乘机大做文章,会对大人不利的!” 这一下,陶渊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他长叹一声,道:“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 说罢,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随即离开只当了八十多天县令的彭泽。

2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译文

原文: 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注释: 督邮:魏晋时,代表太守巡视县城,检查官员和邮驿,传达政令和追捕犯人的官员。

白:通知,告知,报告。 束带:束好衣带,这里指要穿正式的官服。

拳拳:诚心诚意 译文: 郡的太守派了个督邮来到县里视察,陶潜的下属告诉他应该穿戴整齐去拜见,陶潜叹了口气说:“我不能为了区区五斗米的俸禄而放下尊严,去诚心诚意地伺候一个乡下的小人!” 解读: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在中国脍炙人口,可谓妇孺皆知;一般大家都认为这是五柳先生蔑视权贵,不愿与污浊官场同流合污,追求人格尊严的高尚品德的表现。这么认为,当然不错,但还不够全面。

事实上,五柳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人格魅力正是魏晋士族社会的一个投影,以及魏晋风度的具体体现。下文中,笔者将在魏晋士族社会的大背景下,为读者抽丝剥茧,详细分析陶潜“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客观社会原因和主观情感原因。

首先,陶渊明出身的浔阳陶氏在东晋后期的士族社会中,既非琅邪王氏、陈郡谢氏这样的甲等士族,也绝非寒微低贱的庶族,而是中等士族。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初期的股肱之臣,曾手握强兵坐镇长江中游,都督八州军事,封爵长沙郡公,与琅邪王氏的王导、颍川庾氏的庾亮分庭抗礼,共治东晋王朝;并将浔阳陶氏由一个出身低微的少数民族家庭(浔阳陶氏原属散布在江南各省,主要以捕鱼为业的“溪族”;两晋时,“溪族”很快融入汉族)一举提高到了士族名门的行列。

陶侃去世后,浔阳陶氏虽因子弟间的自相残杀,以及受到甲等士族特别是颍川庾氏的打压,失去了长江中游的地盘,从而门弟衰落,但还是保留住了中等士族的社会地位。这点也可以在“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东晋士族社会里,陶侃后人如陶弘(光禄勋)、陶范(光禄勋)、陶夔(太常)皆做到三品以上的官员中得到印证。

其次,陶渊明这一支虽然在浔阳陶氏这个家族里,并不显达,但这并不妨碍到陶潜的士族子弟的身份和他对家族门弟的自豪。长沙郡公陶侃有十七个儿子,其中九人在《晋书》中有传,但陶潜的祖父陶茂并不再其列;可见,陶茂并没有继承多少陶侃的家业。

此外,陶潜的父亲陶逸在其年幼时便以去世,这也造成了陶潜幼年生活的相对“清贫”。所以,陶渊明这支在浔阳陶氏这个大家族里相对没落。

可是,即便如此,在“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制度下,陶潜的起家官阶“州祭酒”和“参军”也表明了他中等士族子弟的社会身份。有晋一代,“州祭酒”和“参军”是典型的中等士族子弟的起家官阶;事实上,即便是王徽之、谢玄这样的王谢子弟,他们的起家官阶也只是“参军”、“司马”而已;而真正的庶族子弟如大才子鲍照,要经过数年坎坷的宦海沉浮才可以升迁到“州祭酒”和“参军”。

再者,陶潜出仕彭泽县令也还是得益于门阀制度和家族的裙带关系。公元405年,陶渊明时任太常(三品官)的叔父陶夔推荐陶渊明到他们浔阳陶氏的郡望所在浔阳郡彭泽县作县令。

而与之相对应的是,那位来彭泽县视察工作的督邮,是一个靠贿赂才当上官的庶族子弟。 所以,在当时门阀制度森严的士族社会下,又是在浔阳陶氏的大本营,郡望所在的浔阳郡里,陶潜以他当地大族子弟的身份,不愿意穿戴整齐去会见那个出身低微的上司,是完全合乎情理的。

反之,如果陶潜真的必恭必敬地去拜见那个督邮,那到才是有辱门楣的丑事,会受到族内长者的训斥,以及其他士族子弟的耻笑。事实上,陶潜也没有因为这次怠慢上司而受到任何处分,在士族社会下他也根本不可能因此而受到处分(王徽之“一问三不知“的傲慢远甚陶潜,不也照样没事);陶潜是在事后不久,自己主动辞职的(原因会在下文中论述)。

另外还有重要,不可忽视的一点,陶潜的生活质量理论上并不会因为缺少那五斗米的俸禄而有所下降。陶潜在家乡有自己的庄园和仆僮,如果善于经营庄园,即便不做官,不耕地,那生活也还是很滋润的(陶渊明从他29岁任江州祭酒,到42岁辞去彭泽县令的这断断续续做官的13年里,家境的确有了改善,外加他本来就不是庶族贫农;所以,在陶潜最后辞官时,他已经在浔阳柴桑县有了属于自己的田园。

至于,陶潜晚年生活的贫困,除了坚持不肯做官和天灾的因素外,恐怕主要还是因为五柳先生不善经营田庄的缘故)。 综上所述,在魏晋南北朝士族社会的背景下,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并不是一件怪异或者叛逆的事情,而是附和当时主流社会的行为准则,也是受到当时人普遍认可的。

实际上,陶渊明在魏晋南北朝一直被看成是隐逸高士,而非狂放之徒(被编入《晋书隐逸列传》)。 至于陶潜之后主动辞去官职,并再也没有出仕,则才是五柳先生在黑暗现实中达身贵我,委化自然的人生态度的体现。

众所周知,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曾做为盟主平定了苏峻之乱,为延续东晋的国阼立下大功,而陶渊明身为东晋元勋之后,自然对东晋王朝同样忠心耿耿,他的内心极度厌恶刘裕的杀戮异己,把持朝政和不臣之迹。可是,与陶侃不同的是,陶渊明手上没兵,没地盘,根本不可能。

3 《不为五斗米折腰》全文翻译

原文:

陶潜字元亮,大司马侃之曾孙也。祖茂,武昌太守。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尚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曰:“先生不知何许人,不详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必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①。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②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其自述如此,时人谓之实录。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素简贵,不私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耶!”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③》。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④上人。性不解音,而蓄琴一张,弦徽⑤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琴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以宋元嘉中卒,时年六十二,所有文集并行中世。

译文:

陶潜(陶渊明),字元亮,是大司马陶侃的曾孙。祖父陶茂,曾任武昌太守。他少年时心怀高尚,知识渊博善于做文章,洒脱大方不拘谨,自得于真性情,被乡里邻居所看重。曾经作《五柳先生传》来形容自己:“先生不知道是什么人,不知道姓名,房子旁边有五棵柳树,所以以此为号。清闲安静少说话,不爱慕虚荣实利。喜欢读书,却不去穷根究底的解释,一旦对书的内容有所感悟,就高兴得忘了吃饭。本 喝酒,可是家里穷不能一直得到。亲朋故旧知道这样,有时就置办酒招他过来,他去饮酒一定会喝完,目的是一定要醉。醉以后回去,一点也不收敛情绪。家里四壁空空,不能遮阳挡雨,旧衣衫十分破烂,盛饭的容器经常空着,也不在意。经常写文章来自娱自乐,很能显示自己的志向,不计较得失,用这来结束自己一生。”他的自序是这样,当世人说是实录。管事的人听说了,任用他为彭泽令。向来简朴自爱,不谄媚长官。郡里派遣督邮到他的县,他的下属说应该束上带子(穿正装)见督邮,陶潜叹息说:“我不能为五斗米(这些俸禄)弯腰(丧失尊严),小心谨慎的为乡下的小人做事啊!”义熙二年,将印绶交还离开了彭泽县,于是作了《归去来》。在夏天的月夜,得空闲时,高卧在北窗之下,清风突然扑面而来,感觉自己象羲皇。陶潜不懂音乐,但却备有一张琴,琴没有五音,每逢朋友在一起喝酒,就抚琴和着琴音说:"只要懂得琴中的真意所在,何必要劳烦音乐。" 陶潜宋元嘉年中去世,享年63,文集流传于人世。

注:①不吝情:真率自然。 ②晏如:安然。 ③来:语助词。 ④羲皇:古帝伏羲。 ⑤徽:系琴弦的绳子。

4 不为五斗米折腰文言文

《晋书|陶潜传》

陶潜字元亮,大司马侃之曾孙也。祖茂,武昌太守。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

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在县,公田悉令种秫谷①,曰“令吾常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一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顷之,征著作郎,不就。

既绝州郡觐谒,其乡亲张野及周旋人羊松龄、宠遵等或有酒要之,或要之共至酒坐,虽不识主人,亦欣然无忤,酣醉便反。未尝有所造诣,所之唯至田舍及庐山游观而已。

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又不营生业,家务悉委之儿仆。未尝有愠喜之色,惟遏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尝言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以宋元嘉中卒,时年六十三,所有文集并行于世。

注释:①秫谷,可酿酒。

译文:

陶潜(陶渊明),字元亮,是大司马陶侃的曾孙。祖父陶茂,曾任武昌太守。他少年时心怀高尚,知识渊博善于做文章,洒脱大方不拘谨,自得于真性情,被乡里邻居所看重。曾经作《五柳先生传》来形容自己。

因为他亲人年迈家里贫穷,被任用为州祭酒。他不等忍受官吏这个职务,没几天就自己回家了。州里聘用他为主簿,不去,自己种田来养活自己,于是得了瘦弱的病。又做镇军、建威参军,对亲朋说:“想做个文官,来挣些补贴家用的钱(意译)。”管这些事的人听说了,任用他为彭泽令。在县里,公田全部被陶潜命令用于种秫谷(可酿酒),他说:“让我一直醉酒就够了。”妻子和孩子坚持请求种粳米。他于是命令 一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米。向来简慢贵人,不私下巴结长官。郡里派遣督邮到他的县,他的下属说应该束上带子(穿正装)见督邮,陶潜叹息说:“我不能为五斗米(这些俸禄)弯腰(丧失尊严),小心谨慎的为乡下的小人做事啊!”义熙二年,将印绶交还离开了彭泽县,于是作了《归去来》。

没过多少时间,征陶潜去官府里做官,他没有去。后来他谢绝了所有州郡官的拜见。陶潜的乡亲张野及周旋人羊松龄,宠遵等人有时备了酒邀请他,有时邀请陶潜一起喝酒坐坐。虽然不认识主人,他也很高兴丝毫没有生气的样子,喝得畅快淋漓后就回家。不曾到过(游历)别的地方,只是去一些田间家舍和庐山游玩罢了。

他的亲朋好友,有时带着酒菜前往陶潜住处,他也从不推辞不喝,每喝醉一次,就感觉很舒适。他不经营生意,家务事都委托给儿子仆人。从没有生气的时候。只是每次逢酒必喝,即使有时不喝酒,也不停止写诗咏叹。他曾经说,在夏天的月夜,得空闲时,高卧在北窗之下,清风突然扑面而来,感觉自己象羲皇。陶潜不懂音乐,但却备有一张琴,琴没有五音,每逢朋友在一起喝酒,就抚琴和着琴音说:"只要懂得琴中的真意所在,何必要劳烦音乐。" 陶潜宋元嘉年中去世,享年63,所有文集流传于人世。

5 不为五斗米折腰译文《不为五斗米折腰》这篇文言文是描写陶渊明的,

貌似不是出自世说新语的。

世说新语里没有关于陶渊明的文字 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唐·房玄龄等《晋书·陶潜传》 [解读]我不能为那微薄的官俸弯腰行礼,侍奉乡里的小人。陶渊明做彭泽县令时,郡里派督邮(官名)前来巡视,县里熟悉官场规矩的小官吏说,上司来巡视,县令应穿戴整齐地去拜见长官。

陶渊明叹息说“~,~!”于是留下官印,离开县衙,回家种田,过起了隐居生活。五斗米:指微薄的官俸。

折腰:弯腰腰行礼。拳拳;奉持之貌。

公元405年秋,他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这年冬天,郡的太守派出一名督邮,到彭泽县来督察。

督邮,品位很低,却有些权势,在太守面前说话好歹就凭他那张嘴。这次派来的督邮,是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的旅舍,就差县吏去叫县令来见他。

陶渊明平时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见一见,于是他马上动身。 不料县吏拦住陶渊明说:“大人,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然有失体统,督邮要乘机大做文章,会对大人不利的!” 这一下,陶渊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

他长叹一声,道:“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 说罢,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随即离开只当了八十多天县令的彭泽。 。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