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人为何喜欢喝凉茶?揭秘广东凉茶的历史渊源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1浏览:5收藏

广东人为何喜欢喝凉茶?揭秘广东凉茶的历史渊源,第1张

相信去过广东的朋友们对广东肯定会有一个印象,那就是在广东人的日常生活当中绝对是少不了凉茶这个东西的。不过这个凉茶指的并不会凉了的茶水,而这种凉茶是又苦又涩,而且还没有茶叶,也不是凉的,而是满满的一碗中药。其他地区的朋友想不明白,这样又苦又涩难以下咽的东西,为什么广东的朋友们却甘之如饴,其实这是有历史和地理原因的。

广东人喝凉茶的原因

凉茶如果按照现在意思理解,就应是茶叶冲泡而晾凉的汤,但其实凉茶只要从功效上寓意,广东地处岭南,终年闷热潮湿,人体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非常容易吸取暑气而湿热,而凉茶正是具有清热解毒,生津止渴的作用,让人体能驱走暑气,恢复自然。

按照不同功效,凉茶大体可分为四类:

1、清热解毒茶,主要适合内热,火气重的人,代表药材有银花、菊花、山栀子、黄岑等,适饮于春、夏和秋季。

2、解感茶 主要医治外感风热,四时感冒和流感。代表药材有当年“非典”时期卖到天价的板蓝根,此茶四季都适饮。

3、清热润燥茶 对于口干,舌燥,咳嗽都有良好的药用功效。代表药材有沙参玉竹、龙梨叶、冬麦、雪耳等。秋天最适合饮用。

4、清热化湿茶 其针对湿热气重,口气大,面色黄赤等人饮用。代表药材有银花、菊花、棉茵陈、土茯苓等,适饮于夏季。

凉茶的历史

凉茶发明的历史非常久远,早在5000年前三皇五帝时期就能追寻到踪迹,而论凉茶始祖学界一般推崇是商祖成汤,他指出“药食同源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概念,意思就是防病于未然。

黄帝轩辕指出,治病从预防先做起,另外人应该讲究养生、摄生、益寿、延年。成汤继承了黄帝的主张,在《汤誓》完毕后,委托老师伊尹宣布,给全军传派预先用汤鼎锅熬好的中草药汤,每人一份;用药汤代酒,以示关怀。这些中药药汤就是有强身健体,预防疾病的作用。

广东的凉茶发源于东晋时期,东晋医学家葛洪于公元305年来到岭南地区,彼时的岭南地区瘴疠流行,当地百姓深受病痛侵扰。葛洪潜心研究岭南各种温病医药,为当时百姓解除了诸多病患。当地医学家在其留下的医学著作上加以研究总结,以及人们在对抗防止疾病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专属岭南人的深厚底蕴的凉茶配伍。

林则徐和凉茶的故事

说到现代凉茶,不得不提的就是现在大名鼎鼎的“王老吉”,王老吉的创始人是王泽邦,又名王阿吉。道光年间有一年瘟疫流行,王阿吉一家上山躲避,得到一位道长真传,以岗梅根、金樱根等10余种山草药,配制成独家凉茶分发给当地百姓服用,效果显著,王阿吉因此声名远播,而后在十三行开设凉茶铺很快就风靡羊城了。

后来林则徐因为禁烟来到广东,因为不习惯岭南地区暑湿的天气,感觉身体诸多不适,倍感苦恼。后来听说王阿吉的凉茶对此有非常好的功效,于是派人买来饮用,没过多久就感觉不适一扫而光,大为惊叹,于是派人送来了一个刻有“王老吉”三个金字的大铜壶赠与王泽邦,从此王泽邦就以“王老吉”的名号开设凉茶铺,并传承至今,享誉全国,畅销海外。

王老吉在鸦片战争中的奇功

清朝末年鸦片战争在广东打响,清朝急调湘军入粤支援,没料到湘军就因为广东湿热气候加上每餐吃辣椒导致水土不服,火气攻心,还没上战场就病倒了一大片。王泽邦听闻后,从“王老吉”药铺调来草药送到虎门和黄埔,并组织当地民众煎煮凉茶送给军队,连饮数天,士兵大多药到病除。

2006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广东凉茶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凉茶至此可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冰箱,目前在我们家中可谓是再普通不过得一件家用电器,其冷藏功能,给我们生活带来了无限的便利。可以说它已经是我们家庭生活的必备品。

  不过您知道么,在我国古代就已经出现冰箱了,最早的冰箱“冰鉴”可以追溯的战国时代,虽然它使用冰块来实现冷藏的功能,但是其作用与现今的冰箱丝毫没有区别,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下。

  《诗经》中就有奴隶们冬日凿冰储藏,供贵族们夏季饮用的记载。古籍《周礼》记载“祭祀共冰鉴”。“鉴”其实就是个盒子,里头放冰,再将食物放在冰的中间,起到对食物防腐保鲜的作用。可见周代当时已有原始的冰箱,只是冰并不是一年里时时都有,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季,冰可谓弥足珍贵。

  古时候,天气再热,不能热了天子。于是,宫殿里有了最初的‘机器’。冰鉴是一件双层的器皿,鉴内有一缶。夏季,鉴缶之间装冰块,缶内装酒,就可起到降温的作用。

  湖北随县曾侯乙楚墓1978年出土了两件冰鉴,冰鉴上还放著一柄长勺是专门用来舀冷饮的。此外,在古书《吴越春秋》上也曾记载:“勾践之出游也,休息食宿于冰厨。”这里所说的“冰厨”,就是古代人们专门用来储存食物的一间房子,是夏季供应饮食的地方。设计奇巧、铸造精工的鉴缶被誉为中国古代的“冰箱”。鉴缶由盛酒器尊缶与鉴组成,方尊缶置於方鉴正中,方鉴有镂孔花纹的盖,盖中间的方口正好套住方尊缶的颈部。鉴的底部设有活动机关,牢牢地固定著尊缶。鉴与尊缶之间有较大的空隙,应是夏天盛放冰块、冬天盛放热水之用。

  而在几年前,国家博物馆展出了战国时期的曾侯乙青铜尊盘,被称为当时最复杂、最精美的青铜器件。在尊与盘之间有较大的空隙,夏天可以放入冰块,冬天则贮存温水,尊内盛酒,这样就可以喝到冬暖夏凉的酒。

  到明朝时,北京城裏的皇公贵族已把冰箱做为重要的祛暑器具,那是一种用天然冰块降温的箱子,以黄花梨木或红木制成。从外观上看,冰箱口大底小呈方斗形,腰部上下箍铜箍两周。箱两侧有铜环,铜环的用途就是便於搬运。箱口覆两块对拼硬木盖板,板上镂雕钱形孔。

  那时的冰箱不仅外形美观,而且在功能设计上也十分精巧科学。冰箱箱内挂锡裏,箱底有小孔。两块盖板其中一块固定在箱口上,另一块是活板。每当暑热来临,可将活板取下,箱内放冰块并将时新瓜果或饮料镇于冰上,随时取用。味道干爽清凉,用后让人觉得十分惬意,暑气顿消。由於锡裏的保护,冰水不致侵蚀木质的箱体,反而能从底部的小孔中渗出。

  除此之外,冰融化时吸收室内的热空气,通过盖上镂空的排气孔调节室温,还可以起到空调的作用。由于冰箱广泛使用,京城每年夏季需用大量冰块,这些冰均取自冰窖。过去无论是紫禁城内还是府宅公廨,都各自有贮冰的冰窖。每当寒冬季节,都有专职官吏负责采集天然冰块,贮存于“冰井”之中,炎夏期间取出,以供皇家和贵族使用。这一传统历史悠久,《诗经》中即有记载,是我国一传统风俗,亦称“藏冰”。这种习俗一直流传到民国年间。

  旧时送冰者

  传世有不少清代晚期的木胎冰箱,多用红木、花梨、柏木等较为细腻的木料制成,此件为红木制品,仿竹编式样,制作精致。形制为大口小底,外观如斗形,铅叶镶里,底部有泄水小孔,结构类似木桶。冰箱箱体两侧设提环,顶上有盖板,上开双钱孔,既是抠手,又是冷气散发口。

  在故宫博物院里收藏有两件清代乾隆掐丝珐琅冰箱,它们从清宫流失,再回到故宫博物院。

  大清乾隆御制掐丝珐琅冰箱,通高76厘米,分箱体和箱座两部分,冰箱两边有四个提环。箱体高45厘米,重102公斤,口大底小呈斗形。冰箱为木胎、铅里,底部一角有一小圆孔,为冰化时泄水之用。箱体外部为掐丝珐琅,遍饰缠枝宝相花纹,艳丽多彩。盖的边缘饰以鎏金,阳刻楷书“大清乾隆御制”六字款。夏季来临,冰箱内置冰块,通过盖面的两钱纹孔,来散发冷气以达到降温目的。箱座为红木,高31厘米,重21公斤。四角包镶掐丝珐琅并饰以兽面纹。这对冰箱,做工精细,庄重典雅,原是宫廷之物。后被溥仪盗运出宫运往天津寓所,终因体重器大,就地拍卖了。冰箱被陆观虎先生购得,他的女儿陆仪女士在1985年将其捐献给故宫,使流失了半个多世纪的国宝终于回到了紫禁城。

  虽然相比今天的冰箱,这些“古物”略显不足,但是在没有电的古代,前人可以集如此智慧制作在当时来讲相当先进制冷器具,并且外形如此优美,可谓是夺天地造化了。

目录 1 拼音 2 拼音名 3 泡桐的别名 4 来源 5 性味 6 功能主治 7 泡桐的用法用量 8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泡桐的方剂 2 用到中药泡桐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泡桐 1 拼音

pào tóng

2 拼音名

Pào Tónɡ

3 泡桐的别名

空桐木、白桐、水桐、桐木树、紫花树

4 来源

玄参科泡桐属植物泡桐Paulownia fortunei (Seem)Hemsl及锈毛泡桐P tomentosa (Thunb)Steud,以根、果入药。根秋季采挖,果夏季采收。

5 性味

苦,寒。

6 功能主治

根:祛风,解毒,消肿,止痛。用于筋骨疼痛,疮疡肿毒,红崩白带。

果:化痰止咳。用于气管炎。

7 泡桐的用法用量

根、果均为05~1两。

8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用到中药泡桐的方剂 醋泡方

干脚癣。用法用量:上药用米醋1500ml,放盆中泡35天备用。每天晚上将手或脚浸泡半小时,每剂药

洗方汤泡散

osǎn《得效》卷十六:方名:洗方汤泡散别名:汤泡散组成:当归尾5钱,赤芍药5钱,黄连(去须)5钱

烫伤茶

音:tàngshāngchá英文:概述:烫伤茶以泡过的茶叶为主要原料,用于治疗烫伤。原料:泡过的茶

鸡子饮

īzǐyǐn处方:出过小鸡蛋壳。功能主治:伤寒狂走。用法用量:泡汤服。即睡。摘录:《串雅内编》卷四

调元内托散

皮、赤芍、牛蒡(炒)、川芎。功能主治:痘疮若起发泡浆时,月事大来,其疮应起发而不起发,应泡浆而不泡

更多用到中药泡桐的方剂

用到中药泡桐的中成药 甘露茶

品为浅灰色(原药材粗粉包装)粗碎末状或深褐色(袋泡装)粉末状药茶;气香,味甘凉。检查:泡服用的袋装

龙苓 酒

拼音:lónglíngchūnyàojiǔ中药部颁标准:拼音名:LonglingchuiYaojiu

广东凉茶

本品为原药材的片、段(包装)或棕褐色粗粉末状(袋泡装)药茶;气微,味苦、甘。检查:泡服用的袋装药茶

源吉林甘和茶

(盒装茶)或为黑棕色的碎药茶叶(袋泡茶);气香,泡后味甘、微凉。鉴别:取本品1盒(或1袋)的内装物

疮疡膏

拼音:chuāngyánggāo中药部颁标准:拼音名:ChuangyangGao标准编号:WS3B

更多用到中药泡桐的中成药

古籍中的泡桐 《本草纲目》:[木部第三十五卷木之二]桐

故谓之桐。其材轻虚,色白而有绮纹,故俗谓之白桐、泡桐,古谓之椅桐也。先花后叶,故《尔雅》谓之荣桐。或

《本草纲目别名录》:[本草纲目释名]草部(中)

重皮子名逐折)楸()杜仲(思仲木绵思仙)桐(白桐泡桐荣桐黄桐椅桐)椿樗(香者名椿山樗名栲虎目树臭者名

《本草纲目》:[草部第十七卷草之六]射干

花三、四月开,六出,大如萱花。结房大如拇指,颇似泡桐子,一房四隔,一隔十余子。子大如胡椒而色紫,极硬

《王氏医案绎注》:卷二

母次入三钱。去草米。加西洋参三钱。元参片五钱开水泡冲去渣。鲜竹叶次入三钱。鲜荷杆二尺。冬桑叶四钱。

《王氏医案绎注》:卷六

端午茶,又名百草茶、百家茶,相传为唐代道教法师叶法善整理传世,历史悠久,已列为浙江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松阳地区民间特有的养生风味保健茶饮,端午茶具有防暑解渴、祛湿散风、清热解毒,利尿通淋等功效,常饮可寒热调匀、脉气调理、阴阳调和,心清气爽,增广益养。目前,端午茶以盒装茶叶和茶包的形式流通于市,存在价格偏高,饮用不便,口感 偏苦等缺陷,制约着端午茶的发展。端午茶由多种中草药组合而成,数种不属于药食两用原料,存在一定的饮用安全性。淡竹叶为禾本科植物淡竹叶(Lophatherum gracile Brongn)的干燥茎叶,另Ij名竹叶、土冬麦、林下竹、淡竹米、野冬麦、竹叶冬麦、山鸡米。淡竹叶性甘、淡、无毒,具有清热除烦、利尿通淋的功效。淡竹叶中含有大量的黄酮和多糖类成分、内酯、叶绿素、氨基酸、维生素、微量元素等成分,具有很高的生物活性作用,其中所含黄酮类化合物具有降脂、抗血栓、抗氧化、降糖等多种生理活性。

 凉茶最早就是起源于岭南地区的,因为岭南地区属于典型的亚热气候,夏季炎热,多雨潮湿,水质偏于燥热,而且夏季的炎热时间比较长,使历史上的岭南地区成为疠瘴之地,再加上广东人喜欢食煎炒燥热之品,习惯夜睡,由于气候炎热潮湿,饮食不当,睡眠不足,很容易令人生“热气”,即北方人所说的“上火”,先民为了除湿去热,适应环境,试着采集一些清热解毒、消暑去湿的草药,煲水饮用,以消除“热气”。这种青草药水饮用确实有效果,遂逐渐在民间流传开来,经过一些具有中医药知识的人的长期实践配伍,并各师各法创造出多式多样的“凉茶”。随后,一些有经济头脑的医药人员开设了销售凉茶的药店、摊挡、作坊制售凉茶,由于其有清凉散热、解暑去湿的功能,具有保健止渴的作用,而且不论盛夏隆冬,四时可服,因而长期成为穗港及整个岭南地区各界人士喜爱的普遍饮料,历久不衰。至于凉茶起创于什么时候,查遍现有的资料却有确切的日期记载,但据资料报道,广州王老吉凉茶就形成于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距今已有二百多年历史,故凉茶的起源历史悠久。

  由菊花茶、矛根、淡竹叶、金银花、葛根、鱼腥草,山药、栀子,决明子、薄荷、茯苓、桑叶、蒲公英等二十四味。

  配方、百合、银杏、陈皮、大枣、甘草、荷叶、黑芝麻、鲜芦根、白果、桔红、红花、蔗糖、可溶性玉米食用淀粉、麦芽糊精。

  首先,谈谈什幺叫凉茶

  凉茶,从字义理解,凉即寒凉,茶即茶叶,合起来讲,凉茶乃用茶叶制成具有寒凉清热,生津止渴作用的一种饮料。因茶叶本身就有这种作用,因而称为凉茶,故凉茶最早是以茶叶为原料的,后来有人为了增强茶叶这种清热生津作用,或增加一些其它效能,于是在凉茶中添加一些中草药进去,甚至发展到后来,不少凉茶虽有茶之名称,实际上全是由一些中草药组成,因此,其作用不只局限于清热生津,而且更有去湿消滞及解表发散等功效。为广州王老吉凉茶、香港二十四味凉茶等等。随着凉茶概念的不断伸延,凡是能起到清热解暑、去湿消滞、生津止渴、提神醒脑或养颜护肤等作用的,都已被人们称为凉茶。广东民间有将卖为的一碗中草药汤称做"苦茶"的,将茶作为药水的代名词。其次,谈谈凉茶的起源

  凉茶起源于广东,因为广东地区属于典型的亚热带气候,夏季炎热,多雨潮湿,水质偏于燥热,而且夏季的炎热时间比较长,再加上广东人喜欢食煎炒燥热之品,并习惯夜睡,由于气候炎热潮湿,饮食不当,睡眠不足,很容易令人生"热气",即北方人所说的"上火 ",先民们为了除湿去热,便将一些清热消暑、去湿解毒的中草药配成各式各样的凉茶。开设销售凉茶的药店、摊挡、作坊,也随着社会的需要,不断得到发展。每到夏天,凉茶是广东人必不可少的饮料。至于凉茶起创于什么时候,却没有确切的日期,但据资料报导,广州王老吉凉茶就形成于清代嘉庆年间(1796- 1820)距今已有二百多年历史,故凉茶的起源历史悠久最后,谈谈凉茶的种类和作用

  凉茶总的作用是清热,由于种类较多,作用则多有侧重。凉茶发展至今,大致可分为下述三种类型:

  1.传统凉茶

  传说的凉茶呈深褐色,口感苦涩,多带有药用性质。人们不会轻易饮用,俗话说"良药苦口"。当你有感冒发烧,周身酸痛、喉痛口苦,疲倦尿黄等湿热症状时,饮上一杯对症下药的凉茶,每每收到药到病除的效果。例如:广州王老吉凉茶,它是由岗梅根、木蝴蝶、火炭毋、金钱草、布渣叶、淡竹叶、金沙藤、五指柑、山芝麻、金樱根十味药组成,这些药大多数都是广东民间草药,功效清热解暑、去湿消滞、生津止渴,主治外感风热而见发热、喉痛、声沙、口苦尿黄,兼有泄泻、腹痛、食少体倦等胃肠湿热症状者。又如为香港二十四味凉茶,据调查它们的组成各不相同,有的实际上用了三十多种药物,但仍称做二十四味凉茶,不过它们普遍都有清热去湿作用,以治外感风热、发热喉痛之证,对咽喉过多长期熬夜引起的不适亦有较为作用,这里说的传统凉茶,是指历史比较悠久,配方多来自民间,有的亦称是祖传古方,如黄振龙痧凉茶,据说已有八十多年历史,是袓传古方,能治全身酸痛、皮肤出现紫红色或黑瘀色的班块和疹点的疾病,但该凉茶药性偏寒,年老体弱、气血两虚者以及孕妇都不太适宜饮用,该方是由火炭母、淡竹叶、岗梅根、金钱草、大头陈、救必应、鉴银盘、五指柑等组成,传统凉茶大多带有药用治病的作用。

  2.保健凉茶

  这类凉茶与传统凉茶有所不同,它并不是专门针对某一疾病,而是适合于所有健康的人群,起到清热消暑等的保健作用,同时,它的颜色偏淡,味道不觉苦涩,反而会有甘甜的味道,因而很受欢迎,例如:罗汉果五茶花、五花茶、菊花雪梨茶之清热明目(以治肝热目赤)和银菊露之清热解暑适当饮用,可以防止肺燥咳嗽,或肝火眼痛,或不易中暑,从而起到保健预防的作用。

  3.新潮凉茶

  所谓新潮凉茶是指现时大行其道的鲜榨蔬果汁,它们不但色彩缤纷,口味香甜,而且还有一定的养颜作用,这类凉茶尤其受年轻人,特别是年轻女子的喜爱,逛街时走热、走累了,喝上一杯,既清凉解热,又能美容。这是由于蔬菜和水果内含有丰富的人体所需的矿物质、维生素、氨基酸等。经常饮用能起到促进体内循环、调节新陈代谢等作用,从而达到美容养颜的效果,例如:西芹汁有降血压、调节内分泌的功效;凉瓜汁、甘笋汁有清除热毒,治疗暗疮的功效;苹果汁和鲜橙汁则有润肺、健胃的功效等等,正因为这些饮品具有这些独特的功效,尤其适合天时暑热时饮用,故美其名曰: 「新潮凉茶」。

民间有云:“广东三件宝:烧鹅、荔枝、凉茶铺”。关于流传已久的“凉茶”一词,如果你是广东人,你别说你没饮过凉茶。可能有些人要问了:“凉茶是从哪儿来的呢?”下面,就让我来告诉你。

据传,在公元306年,东晋道学医药家葛洪来到岭南,感受到岭南地区气候湿热,瘴病流行,于是他悉心研究岭南各种湿病医药,留下了针对岭南气候特征的大量医学专著;岭南老百姓根据葛洪的医学理论,结合人们在长期防治疾病过程中的丰富经验,以药性寒凉、解暑消毒的中草药,熬水来喝,形成了具有深厚岭南文化底蕴的凉茶。

到清朝嘉庆元年(1796年),广州有位叫王泽邦(小名阿吉)的医生,他为人看病时,发觉许多人都因天气热导致上火而得病。于是,他与儿子到白云山采回草药,精心研究,选定一条凉茶药方,并在店里煲给病人饮用,效果很灵。有一年,南洋群岛发生了流行性感冒,病人很多。阿吉知道后,献出了自己的凉茶药方,使许多病人恢复健康。人们为了纪念阿吉,便把这种凉茶称为“王老吉”。这就是最早的凉茶品牌“王老吉”的由来。

在历史悠久、品种繁多的广东凉茶中,除了王老吉凉茶,著名的还有夏桑菊茶、邓老凉茶、白云山凉茶、大声公凉茶、廿四味凉茶、石歧凉茶、三虎堂凉茶、黄振龙凉茶等。这些凉茶多数是百年老字号或祖传验方,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功效博得老百姓钟爱。特别是2003年由于“非典”,中医药价值神奇显现,作为集中医药之大成的广东凉茶顺势成了“国饮”,迅速向省外扩张,占据了国内市场的最大份额。如今,随着千千万万的“老广”漂洋过海,广东凉茶开始了它的五大洲之旅,在世界各地的华人中流行至今,饮誉海内外。

凉茶真的是个‘宝’,春天可去湿,夏天能解暑,秋天可降火,冬天防感冒。有病它治病,没病时可保健,而且成本低,比起现在的药品要便宜得多。凉茶是广东的一道独特风景。广州人喜饮凉茶,一碗先苦后甘的凉茶入口,顿时生津止渴、消暑去湿清热。许多人家平日会不时叮嘱孩子到街上凉茶铺饮碗凉茶,或者买一些凉茶包放在家中保平安,甚至有华侨回乡探亲,也要买些凉茶包带出国门,让久居海外的亲友也能喝上家乡地道的凉茶。面对客人,广东人往往自诩为“喝着凉茶长大的”。

广东人饮用凉茶历史悠久、代代流传、相习成俗,与粤剧、粤语等,一起体现出独具特色的岭南文化。时至今天,凉茶仍然是广州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是特别的生活情趣。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