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古书记载:“上谕文武百官曰:‘朕自临御以来,十有三年矣,中间图任大臣,期于辅弼,以臻至治。……朕
C |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朕欲革去中书省,升六部,仿古六卿之制,俾之各司所事。”是指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中书省,即宰相,六部直接归属皇帝管辖,其地位得以提升,所以答案选C,A B D三项与上述史实特征不符。 |
用简单拙劣的文字致敬“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立马定乾坤”的英雄辛弃疾!
什么是悲剧?鲁迅曾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有形的珍贵物品的毁坏已经令人心痛,无形的强大信念一点一滴被摧毁更是令人目不忍视、耳不忍闻。看《半小时漫画宋词》里辛弃疾那一章时,幽默风趣、深入浅出的语言依然没能抵消命运加在辛弃疾身上的悲凉,而我仅仅是读着文字就已经流泪了,不敢去认真思考这位抗金英雄的一生际遇。
王勃《滕王阁序》里有这样几句话“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我觉得概括辛弃疾的一生再恰当不过了。尤其是那“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八个字!这位少年就有收复山河志,力主抗金,满腔热血又能文能武的英雄哪里能想到:自己一生最光辉的时刻会是青年时代自己以五十多人的复仇者联盟直接杀向叛徒张安国几万人的驻地,骗出张安国,活捉了他,并说服上万人当场起义一起逃回南宋。
回到南宋的辛弃疾人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辗转各地;二是赋闲在家;三是老年领兵。1162年至1181年,从辛弃疾23岁到42岁是一生中游宦时期。这一时期的辛弃疾,雄心勃勃,壮志凌云。他先后写了《美芹十论》、上了一系列奏疏,还有《九议》力陈抗金复国的方略。但他的意见并未被当权者采纳。在此期间,他由签判到知州,由提点刑狱到安抚使,虽然宦迹无常,但政绩卓著。无论是在滁州灾后重建、还是在隆兴府救灾,都政绩卓越。(他出任滁州知州仅半年,当地“荒陋之气”一洗而空。隆兴府救灾有功被朝廷表彰)无论是灭茶商、平叛乱、还是剿匪、创置“飞虎军”,他都充分显示了自己的领军才能。(他在湖南帅任,创置“飞虎军”,“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 他不畏惧权贵,上书揭露地方军欺压、鱼肉百姓,他不失为一个有清醒政治头脑忧国忧民的好官。虽然他为官一方,造福一方,可还是因为得罪权贵,被排挤出官场。可即使不被排挤出官场,政绩优秀的辛弃疾也是满腔愤懑。因为他志在疆场,志在收复失地。从他在金国时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仅仅是为了摸清金国地形,观察敌情就可以知道,他的志向始终是收复失地,保天下安宁。所以在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可是却无人会,登临意。《登建康赏心亭》里,字字句句都是壮志难酬的苦闷。23岁到42岁,那是一个人生命中的黄金时期,那是一生中最应该追逐梦想、实现梦想、创造奇迹的阶段,可是却在辗转各地中无情的流逝了。可是此后还有二十年的闲居生活(中间外出做过两年官)在等着他。从青年到暮年,他的一生终究是没有交付给深爱的祖国,没有奔赴战场收复失地,没能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得愁滋味,欲语还休,欲语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这个阶段的辛弃疾,满心苦涩,一言难尽。
如果朝廷一直给他的是失望,那辛弃疾在愤懑中可能还会抱有一丝希望,有时候希望是可以让人暂时忘却痛苦。可是没想到,在暮年,韩侂胄为了沽名钓誉,决心北伐。辛弃疾欣喜若狂,积极备战练兵,觉得皇天不负苦心人,终于有机会实现毕生所愿了。可是很快辛弃疾就发现韩侂胄并不是真正要北伐,最终北伐失败。这让辛弃疾彻底认清了现实,从此再也不抱希望。辛弃疾自66岁秋,罢居铅山后,虽屡见封召,乃至授以兵部侍郎,枢密院都城旨要职,但总以年老多病,力辞未就,卒年六十八!
辛弃疾的一生高光时刻绝大多数都在南归之前,软弱的朝廷没能给他机会平定天下,收复失地。但却给我们留下了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一首首的诗词,千古流传;他强烈的爱国精神,矢志不渝的报国之志必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青年。
中国历史上有文武状元的有1400多位。
其中连中三元者共有15位。
唐:2人,崔元翰、张又新。
宋:6人,孙何、王曾、王庠、杨置、王岩叟、冯京
金:1人,孟宗献献。
元:1人,王崇哲。
明:2人,黄观、商辂。
清:3人,王玉壁、钱檠、陈继昌。
本文2023-08-04 04:16:44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64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