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对汉字的贡献 如题,分纲为佳!2000字即可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1浏览:1收藏

《说文解字》对汉字的贡献 如题,分纲为佳!2000字即可,第1张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许慎著,成于安帝建光元年(121年)原书十四篇,叙目一篇,正文以小篆为主,收9353字,又古文、籀文等异体同文1163字,解释十三万余字此书在流传中叠经窜乱,今本与原书颇有出入本书首创部首编排法,为后世字书所沿用本书对古文字、古文献和古史的研究贡献极大在清代研究《说文》成为专门学问,给它作注的就有数十家

许慎生于约公元54年,卒于约公元149年,故居召陵区姬石乡许庄村东汉时称万岁里,当时属于汝南郡召陵县,所以,《后汉书·儒林传》上说:“许慎,字叔重,东汉汝南召陵人也”

最早、影响最大的字典

《说之解字》又简称《说文》,作者是东汉许慎此书作于和帝永元二年(100

年),历时21年,直到安帝建光二年(121年)才告完成许慎在病中遣其子许冲将此

书献给皇帝

《说文》旧称字书,按今天观点看,它是我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

义、辨识声读的字典同时,它创立了汉民族风格的语言学——文献语言学,《说文》

就是文献语言学的莫基之作《说文》成书不久,就被当世学者所重视

如:郑玄注三礼,应劭、晋灼注《汉书》,都曾援引《说文》以证字义《说文》

对传统语言学的形成和发展有巨大影响,后世所说的文字、音韵、训诂之字,大体不出

《说文》所涉及的范围,而《说文》本身则形成一个专门学科《说文》完整而系统地

保存了小篆和部分籀文,是我们认识更古文字——甲骨文和金文的桥梁;《说文》的训

解更是我们今天注释古书、整理古籍的重要依据所以《说文》在今天仍有巨大的学术

价值和应用价值

《说文》这样一部巨著,是在经学斗争中产生的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争是汉代

学术思想领域中最重要的一场论争秦以前的典籍都是用六国时文字写的,汉代称六国

文字为“古文”,用古文书写的经书称为古文经秦始皇出于愚民政策的需要,把这些

用古文字写成的《诗》《书》等典籍付之一炬西汉初年,一些老年儒生凭记忆把五经

口授给弟子,弟子用隶书记下来隶书是汉代通行的文字,称“今文”,用今文书写的

经书,称今文经后来陆续发现用古文字写的经书

这样在汉代经学家中就分成了今文经学家和古文经学家

两派的区别不只是表现为所依据的经学版本和文字不同,更主要的表现为怎样使经

学为封建统治服务上今文经学家喜欢对经书作牵强附会的解释和宣扬迷信的谶纬之学;

古文经学家则强调读懂经典,真正理解儒学精髓,为此侧重名物训诂,重视语言事

实,比较简明质朴许慎属于古文经学派,他编著《说文》是要以语言文字为武器,扩

大古文经学在政治上和学术上的影响

《说文》全书共收单字9353个,另有重文(异体字)1163个,附在正字之末,把

9353个字分别归在540个部首之中

《说文》一书的突出贡献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

1.建立部首是许慎的重大创造之一汉字是凭借形体来表示意义的,因此,对汉

字义符加以分析,把所有汉字都按所属义符加以归类,这是汉字学家的工作,这项工作,

由许慎最先完成了《说文》一共分540部,除了个别部首还可以合并与调整外,从总

体上说都是合理的,都符合造字意图许慎在安排540部的次序上煞费苦心,把形体相

近或相似的排在一起,这等于把540部又分成若干大类,这可以帮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

义符,更正确地理解字义

每部所属的字的排列也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依据以类相从的原则具体说来有三

种情况:其一,词义相近的字排在一起;其二,词义属于积极的排在前边,属于消极的

排在后边;其三,专有名词排在前边,普通名词排在后边

许慎创造的540部首和一部之中各个字的排列方法,都是从文字学角度出发的,这

种排列方法更能体现部首与部首、字与字之间的意义联系,这与后世从检字法角度的分

部和按笔画多少分类迥然不同

2.训释本义许慎之前的经学家为经典作注,都是随文而释,所注释的字(词)

义,基本上是这个字在一定语言环境中的具体意义和灵活意义许慎在《说文》中紧紧

抓住字的本义,并且只讲本义(由于历史的局限,个别字的本义讲得不对),这无疑等

于抓住了词义的核心问题,因为一切引申义、比喻义等都是以本义为出发点的,掌握了

本义,就能够以简驭繁,可以推知引申意义,解决一系列有关词义的问题

此外,许慎在训释本义时,常常增加描写和叙述的语言,使读者加深对本义的理解,

扩大读者的知识面,丰富本义的内涵和外延

3.对汉字形音义三方面分析许慎在每个字下,首先训释词义,然后对字形构造

进行分析,如果是形声字,在分析字形时就指示了读音,如果是非形声字,则常常用读

若、读与某同等方式指示读音汉字是属于表义系统文字,是由最初的图画文字演变而

来的,这样通过字形分析来确定、证实字义完全符合汉民族语言文字的一般规律而语

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文字不过是记录语言的符号,许慎深知“音义相依”、“义傅于

音”的原则,所以在《说文》中非常重视音义关系,常常以声音线索来说明字义的由来,

这为后世训诂学者提供了因声求义的原则

4.以六书分析汉字在许慎之前,有仓颉依据六书造字的传说现代文字学家认

为,六书是对汉字造字规律的总结,而不是汉字产生之前的造字模式在许慎之前,仅

有六书的名称: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没有具体阐述,更没有用来大

量地分析汉字许慎发展了六书理论,明确地为六书下定义,并把六书用于实践,逐一

分析《说文》所收录的9353个汉字,这在汉字发展史和研究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继往开

来的重要意义,从而确立了汉字研究的民族风格、民族特色

《说文》问世以后,研究者蜂起清代是《说文》研究的高峰时期清代研究《说

文》的学者不下200人,其中称得上专家的有数十人之多清代《说文》之学,可分为

四类:其一,是校勘和考证工作,如严可均的《说文校议》、钱坫的《说文解字斠诠》

等;其二,对《说文》进行匡正,如孔广居的《说文疑疑》、俞樾的《儿笘录》等;其

三,对《说文》的全面研究,如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桂馥的《说文解字义证》、

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王筠的《说文句读》;其四,订补前人或同时代学者关于

《说文》研究的著作,如严章福的《说文校议议》、王绍兰的《说文段注订补》等其

中第三种最为重要,段玉裁、桂馥、朱骏声、王筠被誉为清代《说文》四大家4人之

中,尤以段玉裁、朱骏声最为突出

《说文》问世以后,也很快就引起当时学者的重视,在注释经典时常常引证《说

文》到了南北朝时代,学者们对《说文》已经有了比较完整、系统的认识唐代科举

考试规定要考《说文》自唐代以后,一切字书、韵书及注释书中的字义训诂都依据

《说文》

《说文》早期传本不得而知,有记载最早刊刻者是唐代李阳冰,他在代宗大历年间

刊定《说文》,但其中掺杂李氏臆说颇多南唐徐铉、徐锴兄弟二人精研《说文》,徐

锴的《说文解字系传》是第一种《说文》注本,成书于南唐末年,世称小徐本,徐锴对

李阳冰谬说多有匡正徐铉于宋太宗雍熙年间奉旨校定《说文》,世称大徐本另外,

今尚存有唐写本《说文》木部残卷一卷,仅188字清人研治《说文》,多以大徐本为

基础,同时参校小徐本大小徐本今天均有中华书局影印本

清代小学高度发达,在文字、训诂、音韵等方面都有创造性的进展。

对《说文解字》的研究更是达到了新的高度。说文段注是其中集大成者。如果要互相佐证的话,可以看看说文研究的其他几大家,桂馥的《说文义证》,王筠的《说文句读》、《说文释例》,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例》。

1 求翻译说文解字里的一段文言文,求速度

1 这是《说文解字注》对梦字的注。

“不明也”是《说文解字》的原文解释。后面至“废矣”是对这个解释的注。

“从夕。瞢省声”是《说文解字》的原文解释。后面至结尾是对这个解释的注。

2 小雅。民今方殆。视天梦梦。传曰。王者为乱梦梦然。释训曰。梦梦,乱也。按故训释为乱。许云不明者,由不明而乱也。以其字从夕。故释为不明也。梦之本义为不明。今字叚为㝱寐字。梦行而㝱废矣。

《诗经@小雅》:“民今方殆。视天梦梦。”《毛诗》说:“王者为乱,梦梦然。”朱子解释说:“梦梦,乱的样子。”按将梦解释为乱,而许慎说“不明”,是不明则乱。这个字从夕,所以解释为不明。梦的本义就是不明。现在这个字又假借为宀+爿+梦,梦字通行后,宀+爿+梦就废掉不用了。

3 莫忠切。又亡贡切。古音在六部。举形声包会意也。

这是对读音的解释,不翻译了。

2 《说问解字叙》的全文翻译

1 《说文解字叙》全文翻译● 台湾大学台大中文系 徐富昌编 往古的时侯,伏牺氏治理天下,(他)仰观天象,俯察地理,观察鸟兽的形象和大地的脉理,近的取法自身,远的取於它物,在这个基础上,才创作了《易》和八卦,用卦象示人吉凶。

到了神农氏的时代,使用结绳记事的办法治理社会,管理当时的事务,社会上的行业和杂事日益繁多,掩饰作伪的事儿也发生了。(到了黄帝的时代,)黄帝的史官仓颉看到鸟兽的足迹,悟出纹理有别而鸟兽可辨,因而开始创造文字。

(文字用於社会之后,)百业有定,万类具明。仓颉造字的本意,大概取意於《夬卦》,《夬卦》说,臣子应当辅佐君王,使王政畅行。

这就是说,仓颉创造文字是为了宣扬教令、倡导风范,有助於君王的施政。君王运用文字工具,更便於向臣民施予恩泽,而臣民应以立德为本,切不可自恃具有文字之工去捞取爵禄。

仓颉初造文字,是按照物类画出形体,所以叫做「文」,随后又造出合体的会意字、形声字,以扩充文字的数量,这些文字就叫做「字」。叫它为「字」,是说它来自「文」的孳生,使文字的数量增多。

把文字写在竹简、丝帛上,叫做「书」。「书」意味著写事像其事。

(文字)经历了「五帝」、「三王」的漫长岁月,有的改动了笔画:有的造了异体,所以在泰山封禅祭天的七十二代君主留下的石刻,字体各不相同。 《周礼》规定八岁的士族子弟进入初等学馆学习,学官教育他们,先教「六书」。

《「六书」的名称,)第一叫指事,指事的含义是:字形、结构看起来认得,但须经过考察才能知道它所体现的字义,上下二字即属此例。第二叫象形,象形的含义是:用画画的办法画出那个物体,笔画的波势曲折同自然物的态势相一致,日月二字即属此例。

第三叫形声,形声的含义是,按照事物的性质和叫法,挑选可相比譬的声符和义符组成文字,江河二字即属此例。第四叫会意,会意的含义是:比联起事理有关的字素,构成文字;掺合字素的意义,可以得知新字的字义或旨趋,武信二字即属此例。

第五叫转注,转注的含义是:立一字为头、为根,创制类属字,类属字对根字的形音义有所承袭,与根字意义相通,考老二字即属此例。第六叫假借,假借的含义是:没有为某事某物造字,而按照某事某物的叫法,找一个同音字代表它,令长二字即属此例。

到了周宣王的太史籀整理出大篆十五篇,籀文同古文有了差异。(不过古文尚在通行,)一直到(春秋末年)孔子写「六经」,左丘明著《左传》都还在使用古文;古文的形体、意义仍为学者们所通晓。

再往后(到了战国),诸侯们依靠暴力施政,不服从周天子;他们憎恶礼乐妨害自己,都抛弃典籍(各行其是)。中国分为七雄并峙,田亩的丈量方法相异,车子的规格尺码不同,法令制度各有一套,衣服帽子各有规定,说起话来方音分歧,写起字来相互乖异。

秦始皇初灭六国,丞相李斯就奏请统一制度,废除那些不与秦国文字相合的字。(李斯等人负贾规范文字,)李斯写了《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写了《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写了《博学篇》,(它们)都取用史籀大篆的字体,有些字还很作了一些简化和改动,这种字体就是人们所说的「小篆」。

这个时候,秦始皇焚烧《经书》,除灭古籍,征发吏卒,大兴戍卫、徭役,官府衙狱事务繁多,於是产生了隶书,以使书写趋向简易,古文字体便从此止绝了。 从这个时候起,秦代的书法有八种体势,第一叫大篆,第二叫小篆,第三叫刻符,第四叫虫书,第五叫摹即,第六叫署书,第七叫殳书,第八叫隶书。

汉朝建国以后有草书。 汉朝的法令规定,学童十七岁以后开始应考,能够背诵、读写九千个汉字的人,才能做书史小吏;进一步是用书法「八体」考试他们。

通过郡试之后,上移给中央太史令再行考试,成绩最优的人,被用为枢秘处的秘书。官吏的公文、奏章,文字写得不正确,「尚书史」就检举、弹劾他们。

如今条令虽在,却停止了考核,文字之工不讲习,士人不通汉字之学很久了。 汉宣帝时,徵召到一位能够读识古文字《仓颉篇》的人,宣帝派张敞跟著那人学习。

(在这以后)凉州的地方官杜业,沛地人爰礼,讲学大夫秦近,也能读识古文字。汉平帝时,徵召爰礼等一百多人,要他们在未央官讲说文字,尊奉爰礼做「小学元士」,黄门侍郎杨雄采集大家的解说著了《训纂篇》。

《训纂篇》总括了《仓颉篇》以来的十四部字书,计五千三百四十字,典籍所用的字,大都收入该书了。 到了王莽执政摄行王事的时候,他要大司空甄丰等人检校书籍,以标榜自己尽力於制礼作乐之事。

这期间对古文字很有一些改动。那时有六种字体,第一叫古文,这种文字出自孔子住宅墙壁中收藏的一批古籍;第二叫奇字,它也是古文,不过字体又同古文有别:第三叫篆书,也就是小篆:第四叫左书,即秦朝的隶书,是秦始皇使下杜人程邈创制的;第五叫缪篆,是用在玺符印鉴上的文字;第六叫鸟虫书,是写在旗幡等物上的。

鲁恭王拆毁孔子住宅,(无意中)得到了《礼记》、《尚书》、《春秋》、《论语》、《孝经》等古文典籍。(古文典籍)还有北平侯张仓所献的《左传》。

一些郡县、诸侯国也。

3 《说文解字注》文言文翻译

内也。

下为注

俗本作和讲,不正确。当作内讲。宋代的麻沙本作肉讲,还有一个版本作而讲,都是内字的错字。

入部中说:内,入的意思。入,内的意思。不过中,则是与外相别的辞、和与偏相别的辞,也是表示合适的意思的辞。作内解,则此字念平声或念去声的意思都概括进去了。许慎以和为唱和,龢为谐龢,龢和和都不是中字的解释。《周礼》“中失”即是得失。

从口丨,下上通也。

下为注

按中字会意的表达法,必当从口。口音围。卫宏说:“中(此处为籀文)字从卜和中。”则很明显中字不从口。一般人都说从口,错了。

下上通,是指中间这一竖,或者向上升,或者向下延,都进口里。

音为陟弓切。

在九部。

4 说文解字序的原文

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官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乂,万品以察,盖取诸夬”;“夬,扬于王庭”。言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廷,君子所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也。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

《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及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至孔子书《六经》,左丘明述《春秋传》,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说。其后诸侯力政,不统于王,恶礼乐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分为七国,田畴异亩,车途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秦始皇初始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作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是时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隶卒,兴役戍,官狱职务日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自尔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

汉兴有草书。尉律:学童十七以上始试,讽籀书九千字乃得为吏;又以八体试之。郡移太史并课,最者以为尚书史。书或不正,辄举劾之。今虽有尉律,不课,小学不修,莫达其说久矣。孝宣时,召通仓颉读者,张敞从受之;凉州刺史杜业、沛人爰礼、讲学大夫秦近,亦能言之。孝平时,征礼等百馀人令说文字未央廷中,以礼为小学元士,黄门侍郎扬雄采以作《训纂篇》。凡《仓颉》以下十四篇,凡五千三百四十字,群书所载,略存之矣。及亡新居摄,使大司空甄丰等校文书之部,自以为应制,作颇改定古文。时有六书:一曰古文,孔子壁中书也。二曰奇字,即古文而异者也;三曰篆书,即小篆,秦始皇帝使下杜人程邈所作也;四曰佐书,即秦隶书;五曰缪篆,所以摹印也;六曰鸟虫书,所以书幡信也。

壁中书者,鲁恭王坏孔子屋而得《礼记》、《尚书》、《春秋》、《论语》、《孝经》。又北平侯张苍献《春秋左氏传》,郡国亦往往于山川得鼎彝,其铭即前代之古文,皆自相似。虽叵版复见远流,其详可得略说也。而世人大共非訾,以为好奇者也,故诡更正文,乡壁虚造不可知之书,变乱常行,以耀于世。诸生竞说字解经,喧称秦之隶书为仓颉时书云:父子相传,何得改易?乃猥曰:马头人为长,人持十为斗,虫者屈中也。廷尉说律,至以字断法,“苛人受钱”,“苛”之字“止句”也。若此者甚众,皆不合孔氏古文,谬于史籀。俗儒鄙夫玩其所习,蔽所希闻,不见通学,未尝覩字例之之条。怪旧艺而善野言,以其所知为秘妙,究洞圣人之微恉。又见《仓颉》篇中“幼子承诏”,因号古帝之所作也,其辞有神仙之术焉。其迷误不谕,岂不悖哉!

《书》曰:“予欲观古人之象。”言必遵修旧文而 凿。孔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今亡也夫!”盖非其不知而不问,人用己私,是非无正,巧说衺辞,使天下学者疑。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故曰:“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啧而不可乱也”。今叙篆文,合以古籀,博采通人,至于小大,信而有证。稽撰其说,将以理群类,解廖误,晓学者,达神恉。分别部居,不相杂厕。万物咸赌,靡不兼载。厥宜不昭,爰明以谕。其称《易》:孟氏;《书》:孔氏;《诗》:毛氏;《礼》:《周官》;《春秋》:左氏;《论语》、《孝经》,皆古文也。其于所不知,盖阙如也。

5 请帮忙翻译一下这段文言文,段玉裁注的说文解字里的

兵器聚集则时局动荡,兵器(干戈)聚集则产生军威,摆出来呈现(观看)则嬉玩,嬉戏状态则无有威震。戢与观的意思正好相反。故许慎说文解字里面将戢字由原来毛诗训传的意思更换成藏、汇集的意思。

不揣浅陋,一家之言,请斧正

ㄐㄧˊ

1 收敛,收藏:~翼。~影。载~干戈(把兵器收藏起来)。

2 止,停止:~怒。~鳞(喻蓄志待时)。

3 姓。

臧兵也。周颂时迈曰。载戢干戈。载櫜弓矢。传曰。戢,聚也。櫜,韬也。聚与藏义相成。聚而藏之也。戢与辑音同。辑者,车舆也。可聚诸物。故毛训戢为聚。周南传亦云。揖揖,会聚也。周语。夫兵戢而时动。动则威。观则玩。玩则无震。戢与观正相对。故许易毛曰藏。以其字从戈。故曰藏兵。从戈。咠声。阻立切。七部。诗曰。载戢干戈。

6 文言文解字意

于:被

于:在

翻译:因此所谓巧,就是对人有利叫做巧,对人不利叫做拙

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公输子以为至巧。子墨子谓公输子曰:“子之为鹊也,不若翟之为辖②,须臾刘③三寸之木而任五十石④之重。”故所谓巧,利于人谓之巧,不利于人谓之拙

译:公输班刻削竹木做了一个喜鹊,做成后让它飞翔,竟三天不落。公输班认为自己最巧。墨子对公输班说:“你做喜鹊,不如我做辖木。我一会儿就刻削完三寸的木料,(把它安在车上),就能载五十石的重量。”因此所谓巧,就是对人有利叫做巧,对人不利叫做拙

7 《说文解字》的序的原文

1原文: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

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百工以乂,万品以察,盖取诸夬”;“夬扬于王庭”。言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廷,君子所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也。

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

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封于泰山者七有二代,靡有同焉。

《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

指事者,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日形声。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日会意。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日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日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及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至孔子书《六经》,左丘明述《春秋传》,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说。

其后诸侯力政,不统于王,恶礼乐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分为七国,田畴异亩,车途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秦始皇初始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作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是时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隶卒,兴役戍,官狱职务日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自尔秦书的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

汉兴有草书。尉律:学童十七以上始试,讽籀书九千字乃得为吏;又以八体试之。

郡移太史并课,最者以为尚书史。书或不正,辄举劾之。

今虽有尉律,不课,小学不修,莫达其说久矣。孝宣时,召通仓颉读者,张敞从受之;凉州刺史杜业、沛人爰礼、讲学大夫秦近,亦能言之。

孝平时,征礼等百馀人令说文字未央廷中,以礼为小学元士,黄门侍郎扬雄采以作《训纂篇》。凡《仓颉》以下十四篇,凡五千三百四十字,群书所载,略存之矣。

及亡新居摄,使大司空甄丰等校文书:一曰古文,孔子壁中书也。二曰奇字,即古文而异者也;三曰篆书,即小篆,秦始皇帝使下杜人程邈所作也;四曰佐书,即秦隶书;五曰缪篆,所以摹印也;六曰鸟虫书,所以书幡信也。

壁中书者,鲁恭王坏孔子屋而得《礼记》、《尚书》、《春秋》、《论语》、《孝经》。又北平侯张苍献《春秋左氏传》,郡国亦往往于山川得鼎彝,其铭即前代之古文,皆自相似。

虽叵版复见远流,其详可得略说也。而世人大共非訾,以为好奇者也,故诡更正文,乡壁虚造不可知之书,变乱常行,以耀于世。

诸生竞说字解经,喧称秦之隶书为仓颉时书云:父子相传,何得改易?乃猥曰:马头人为长,人持十为斗,虫者屈中也。廷尉说律,至以字断法,“苛人受钱”,“苛”之字“止句”也。

若此者甚众,皆不合孔氏古文,谬于史籀。俗儒鄙夫玩其所习,蔽所希闻,不见通学?闯⒍米掷??酰?志梢斩?埔把裕?云渌???孛睿?慷词ト酥??d。

又见《仓颉》篇中“幼子承诏”,因号古帝之所作也,其辞有神仙之术焉。其迷误不谕,岂不悖哉!《书》曰:“予欲观古人之象。”

言必遵修旧文而 凿。孔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今亡也夫!”盖非其不知而不问,人用己私,是非无正,巧说衺辞,使天下学者疑。

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故曰:“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啧而不可乱也”。

今叙篆文,合以古籀,博采通人,至于小大,信而有证。稽撰其说,将以理群类,解廖误,晓学者,达神恉。

分别部居,不相杂厕。万物咸赌,靡不兼载。

厥宜不昭,爰明以谕。其称《易》,孟氏,《书》;《礼》、《周官》、《春秋》、《左氏》、《论语》、《孝经》,皆古文也。

其于所不知,盖阙如也。2作者介绍:许慎,字叔重,东汉汝南召陵人(今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区姬石镇许庄村),生性质朴厚重。

永平九年(66年),许慎进入小学学六书。永平十一年(68年),开始广泛学习经籍,研读《诗》,《书》、《礼》、《易》、《春秋》及诸子百家著作。

经学大师马融时常推崇敬重他,,当时的人都说:“在五经(《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的研究上没有人能超过许慎。”3内容概括:①阐述周代以前文字的源流。

②介绍自周代到秦文字的演变。③介绍汉以后文字的概况及其研究。

④指出后汉尊崇隶书反对古文的错误。⑤说明作书的态度、意义和体例。

4中心思想:阐述汉代书休与古文的联系、文字与象形的联系,要求人们不要忘记古文,不要忘记文字象形的特点,这样习才能正确理解文字的内涵,懂得作书的意义。这对于书法来说,无疑是很重要的。

8 说文解字 婷

《说文解字》没有“婷”字。

“娉婷”、“婷娉”、“婷婷”这些联緜字(又称双音词)有意义,但联緜字是不能分析为两个词素的。那么,单独一个“婷”有没有字义呢?工具书分为两派:

《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王力古汉语字典》对单字“婷”,都不作字义上的解释。《现代汉语词典》只提到“婷”可作姓。但是,作姓并不代表有字义。

《新华字典》、《辞源》认为“婷”有字义,是“美好”的意思。《汉语大字典》“婷”字有两个义项:1、颜色和悦。《玉篇·女部》:“婷,和色也。”2、同“娗”。《集韵·青韵》:“娗,《博雅》:‘娗、娫,容也。’一曰女出病。或从亭。”

个人观点:“婷”没有字义,就像“匍匐”中的“匍”字、“菡萏”中的“菡”字,单独拿出来,都没有意义。最初,大概是人们语言中先有了“娉婷”、“婷娉”、“婷婷”等表述,后人根据语音造出字来。

9 古代文言文中“解”字有哪些意思

jiě

①<;动>;解剖;分割。《庖丁解牛》:“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②<;动>;解开;解下。《公输》:“子墨子解带为城。”

③<;动>;解除;消除。《荆轲刺秦王》:“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④<;动>;溶解;溶化。《满井游记》:“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

⑤<;动>;排解;化解。《师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⑥<;动>;解围;撤围。《信陵君窃符救赵》:“秦军解去,遂救邯郸。”

⑦<;动>;解脱。道家称人死后灵魂脱离躯体而升天成仙。《梅花岭记》:“谓颜太师以兵解。”

⑧<;动>;缓解;和解。《触龙说赵太后》:“太后之色少解。”

⑨<;动>;解释;解说。《隆中对》:“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

⑩<;动>;理解;懂得。《与妻书》:“家中诸母皆通文,有不解处,望请其指教。”

⑾<;动>;能;合。罗隐《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⑿<;名>;见解;见识。《南史·张邵传》:“融玄义无师法,而神解过人。”

⒀<;动>;解便;解手。戚继光《练兵实记》:“遇夜即于厕中大小解。”

⒁<;名>;文体的一种,用于释疑。如韩愈的《进学解》。

jiè

①<;动>;遣;发遣。《宋史·举志》:“天下之士屏居山林,令监司守臣解送。”

②<;动>;解送;押送。《水浒传》:“开封府公文只叫解活的去,却不曾教结果了他。”

xiè

①“懈”的古字。懈怠。《诗经·大雅·烝民》:“夙夜匪解,以事一人。”《论衡·福虚》:“宋人有好善行者,三世不解。”

②姓

人物生平

清雍正十三年乙卯(1735年),段玉裁出生于江苏省金坛西门外大坝头村,有一姐二弟一妹,父亲虽为塾师,但收入微薄。由于父亲常年在外执教,家务全由母亲史氏操劳。全家人衣着粗布,常年是大麦粥糊口,很少吃上白米饭,家境非常清贫。

乾隆一十三年(1748年),十三岁补诸生,曾至扬州安定书院就读。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二十五岁中举人,任国子监教习,入都会试,屡不中。经人介绍,段玉裁在京就教职,获读顾炎武的《音学五书》,有意于音韵之学,遂边教边做学问,历时约10年。在京时,师事戴震,并结识了钱大昕、邵晋涵、姚鼐等学者。返里后,又得与刘台拱、汪中、金榜等人相交。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吏部铨授贵州玉屏县知县,两年后,调到四川省,先后任富顺、南溪和巫山县知事,仕宦期间,均携《六书音韵表》于身边,每每处理完公家事务至深更半夜,经常置灯于笼中,或以口气嘘物取暖,编著、修改文章。经10年,他以父母年迈多病、自身有疾为由,辞官归故里,卜居苏州枫桥,潜心著述和藏书,时年仅47岁。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二次入都,得识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商讨音韵、训诂,颇为契合。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移居苏州阊门外之枝园。出身寒素的段玉裁,毕生铭记“不耕砚田无乐,不撑铁骨莫支”的祖训,一生以著述为乐事,他克服重重困难,潜心注释《说文》。

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的四月,不幸跌坏了右腿,从此成为残疾之人。当时的段玉裁曾对友人说,“《说文注》三年必有可成。可谓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段氏坏足,《说文注》成。”其后健康每况愈下,盖春夏秋三季多不适,而春季尤甚,疮烂疥烦,两眼昏花,心脉甚虚,稍用心则夜间不能安宿,又左臂疼痛不可耐。此时段玉裁最为担心的事,是注释《说文》能否完成,他曾对友人说,他身体旧病如故,担心《说文注》难成,加上精力不足。假如完成后死了,就很欣慰了。到段玉裁注释《说文》完成时,他对自己的学生说,他如春蚕一般,茧织成了,只待等死矣。

经过三十多年的时间完成的《说文解字注》30卷。嘉庆二十年(1815年)五月《说文解字注》全书刻成,为将此书刻成付印,他用去了全部积蓄。

嘉庆二十年乙亥(1815年),9月8日在贫病交加之中去世,卒年八十一。

主要成就 学术成果

哲学思想

实事求是是乾嘉学派学人的共同旗帜和人生信仰。段玉裁是戴震的大弟子,他虽未能像他的老师那样写出一系列哲学著作,但在学术理想、路线方面基本遵循了戴震所开创的皖派学术风格,并有其独 献,特别是他在古典语文学研究中所贯彻的追求真知的精神,与戴震是相通的。他说:“凡著书者,将以求其是而已,非将以求胜于前人而要名也。将以求胜于前人而要名,则吾斯未信,而欲天下后世信之,无是理也。虽然,吾非以要名,吾非以求胜于人而诚求其是,则其书之成,宜必可信矣。”

在哲学立场上,段玉裁也继承了戴震反宋儒的观点,坚持“阴阳气化即道”、“必于物上求理”,反对“执意见以为理”。他在《十经斋记》一文中说:“余自幼时读四子书注中语,信之惟恐不笃也,即壮乃疑焉。既而熟读六经、孔孟之言,以核之四子书注中之言,乃知其言心、言理、言性、言道,皆与六经、孔孟之言大异。六经言理在于物,而宋儒谓理具于心,谓性即理;六经言道即阴阳,而宋儒言阴阳非道,有理以生阴阳,乃谓之道。言之愈精而愈难持循,致使人执意见以为理,碍于政事。”而戴震在《孟子字义疏证》一书中,就反复批评宋儒视理为得于天而具于心的观点,认为宋儒执意见以祸国殃民,甚至造成“以理杀人”的恶果。

段玉裁在“求真”学术理念的支撑下,批评王应麟著《困学纪闻》和顾炎武著《日知录》的著书方法,认为这种著书方法有两种弊端,一是好为异说,二是剿说雷同,中无所得,仅邀名而已。王应麟与顾炎武都以博学著称,而顾炎武的《音学五书》还曾接引段玉裁进入古典语言学。但段玉裁受戴震影响,领悟为学真谛,不再博学以夸能,而是以追求真知与十分之见为人生信仰。他说:“闻之东原师曰:知十而皆非真知,不若知一之为真知也。洞彻其本末,剖其是非,核诸群书而无碍,反之吾心而帖然,一字一句之安妥,亦天地位,万物育之气象也。久能所说,皆得诸真知,故近以自娱娱亲,远以娱人,涣然冰释,怡然理顺,其传世行后无疑也。”

不仅如此,段玉裁还认为,通过追求真知的活动,上可以神交古人,下可以神交后人,使人的生命存在超越时间限制,进入永恒的境界:“夫人有心得之处、超乎古人者,必恨古人不我见,抑余以为古人有言有为,未尝不思后人处此必有善于我者,未尝不恨后之人不可见也。”在追求真知的活动中寻求短暂生命的永恒意义,这一价值理想说明,乾嘉学者的学术活动并不仅仅是外在的政治压迫的结果,他们在考据学中找到了精神寄托。

段玉裁并未简单重复老师的观点,而是在“求是”的问题上发展了戴震的学说。他认为“追求真是”是一个历史过程,从原则上说后代胜于前代,后人通过研究不得已要与前人不同,是追求真理的一般规律所致,并非有意难为前人。他说:“著书者,固以天下后世信从真是之为幸,而非以天下后世信从未必真是之为幸。左氏非不乐公羊、谷梁之后出,杜氏非不乐刘炫辈之后出,朱子在今,必深幸诋议之有人。夫君子求为可信,不求人之信。求其真是,而亦不敢自必为真是。此真是之所以日出也。”与戴震所说的“十分之见”的自信相比,段玉裁更明白“真是”不易得,而且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学术研究的深入,“真是”也在不断发展。

经学研究

在“经学”研究方面,段玉裁没有写出系统的哲学著作,但他通过对《春秋》、《左传》、《大学》等经典文本中的具体字义、句子的辨析,尤其是对明世宗继统问题的系统研究,阐发了其政治伦理思想,也提出过一些突破传统经学思想的主张。晚年的段玉裁在写《十经斋记》一文时,对于训诂、名物、制度、民情物理四者三致其意,而且自称“不敢以老自懈”。段玉裁对于名物、训诂、制度的研究,主要表现出“求是”精神,而对于“民情物理”的关心,则表达了“求道”的理想。

段氏博大精深的小学是段氏经学的方法论支撑。清初顾炎武在回答什么是经学问题时曾说:“理学,经学也。”就是“舍经学即无理学”,同样,我们也可以说,舍小学即无经学。段氏小学为解经服务,小学是治经的工具。段氏小学伟岸,经学成就亦因此富厚。经学史在段玉裁那里,实在是围绕群经的语学工具逻辑应用史,经学史是经书传注史。

《周礼汉读考》(1794年)对读经的语言逻辑指要。段玉裁《周礼汉读考》最重要的贡献是,为读懂《周礼》提出了汉代人注释《周礼》的体例:《周礼汉读考序》提出的“汉注正读”三式。段说:“汉作注,于字发疑正读,其例有三:一曰读如、读若;二曰读为、读曰;三曰当为。”这段文字,同样见于《说文段注》“读”字下,正可看做独立之古代语学移置于经学用作辞例。读如、读若:“拟其音也”,是用来拟比同音字、近音字的。读为、读曰:主要是用来指明意义的变化。当为:段说:“字误、声误而正之,皆谓之当为。”

《尚书》学领域建功勋。清初声讨伪古文《尚书》是有思想启蒙意义的,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称之为“诚思想界之一大解放”。《尚书》为十三经之一,十三经为封建社会正统指导思想,揭露《尚书》伪作,当然是对封建统治思想的冲击。乾隆年间段玉裁研核今古文《尚书》,为揭梅赜伪作的余绪,意义不凡。

自然科学与读经。段玉裁十分重视自然科学入经,章炳麟《检论清儒》曾说段玉裁以“十三经”为少,“宜增《大戴礼记》、《国语》、《史记》、《汉书》、《资治通鉴》,及《说文解字》、《周髀算经》、《九章算术》,皆保氏书数之遗,集是八家,为二十一经”,这样,段氏所增八经中有两经是数学书,足见段氏说经对自然科学的重视。

还有一点也很值得注意,就是段玉裁对今文经的包容态度。段玉裁曾特别要他的外孙龚自珍向古文经学者程瑶田学习。后来今文经学家龚自珍写成《明良论》四篇,揭露清代官僚政治的腐败,段玉裁80岁时读到此文,盛赞其“切中今病”,“髦(出类拔萃)矣!犹见此才而死,吾不恨(遗憾)矣。”

语言文字学

段玉裁主要继承、深化并细化了戴震的语言学研究,在声音与意义的关系、经典中“本字”的考订、 注经原则的发明等古典语文学方面,成就突出。

段玉裁一生最重要的学术成就在语言文字学,主要成果集中在《说文解字注》一书中。“注释”是古人著书立说的重要体裁,如果说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重在经汉字字形揭示汉字的本义,清代段玉裁则重在用传世文献揭示汉语词的引申义。我们今天讲段注在词义学、词汇学上的贡献,主要是以段注引申义为基础的。段注把古今的字形、字音、字义都贯通起来,因而更显得体大思精。

段注的另一个重要贡献,就是把九千多个汉字安置于新的古音韵系统,一一标明各字的韵部。附于段注书后的《六书音韵表》就是九千多字的位置系统,即上古韵部系统。段玉裁古韵学成就可以归纳成两个方面:一是提出了一系列古音学的原理,成为古音理论的集大成者,特别是开辟了从谐声偏旁入手来研究古韵分部的新途径和新的方法系统。二是分上古韵六类十七部,超迈前人,启导后来。段玉裁、戴震论韵十五年成为学术史上的佳话。经过研讨,在上古“支、脂、之”三韵部分立问题上,双方达成共识。但在上古真部与文部的分立问题上,戴始终没有接受段的意见,今天,上古真、文分部已成定论,段是正确的。

段注的再一个重要贡献是,除了指出《说文》各部首内相关汉字之间的意义联系,使许慎《说文》变得井井有序,“如一篇文字”以外,还就全书范围内意义相关字不断勾稽指示,使之组合类化。

段玉裁高足弟子之中,长洲徐c、嘉兴沈涛、女婿仁和龚丽正(龚自珍之父)较为知名,长洲陈奂尤其得其学识真传。

个人著述

文字训诂

段玉裁博览群书,著述宏富,由经学以治小学。在小学范围内,又从音韵以治文字训诂。根基充实,深得体要。所著有《六书音均表》、《诗经小学》、《古文尚书撰异》、《周礼汉读考》、《仪礼汉读考》、《汲古阁说文订》、《说文解字注》及《经韵楼集》等书。《六书音韵表》在顾炎武《音学五书》和江永(1681~1762)《古韵标准》的基础上剖析加密,分古韵为17部,在古韵学上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中国当代语言学家周祖谟认为此书“在古韵学上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

《说文解字注》积30余年的功力写成,体大思精,为前所未有。他先为《说文解字读》,每字之下博引群书,详注出处,晚年才删去繁文,简约成《说文解字注》。嘉庆二十年(1815年)五月全书刻成,风行一时,大为学者所称赞,《说文》之学也由此而盛。

《说文》段注的主要特点是:①比勘二徐(徐铉、徐锴)本,刊正传写和刻本的谬误。②阐明许书著作的体例。③引证经传古籍,解释许说,推求许说所本。④在许慎训解之外,说明字义的引申和变迁;指出字有古今,义也有古今。⑤阐发音与义之间的关系,根据谐声声符说明音义相通之理。与同时学者桂馥、朱骏声、王筠并称《说文》四大家。

段玉裁注《说文》的成就极大。他不仅贯串全书,详加注释,把《说文》在考订文字、声音、训诂三方面的真实价值阐发无遗,而且创通许多研究词义的方法,对汉语训诂学的发展开拓了新的内容和新的门径。尽管书中不免有偏执武断之处,可是其中精粹之处终不可没。

文献整理

段玉裁不但在整理文献的实践中作出了不朽的业绩,同时他总结实践经验,又提出很多卓越的见解,诸如“改字”问题、误校问题、分别作者之是非与本子之是非等,卓识宏议,发人之所未发,至今为学者所称道。关于“改字”问题,总的说来,他是主张“勇改”的,认为当改则改,知错不改反而会留下后果。但是他同时又反对妄改、擅改,因为妄改、擅改会造成更恶劣甚至难以挽回的后果。甘苦有得之言,发人深省!段玉裁校书不迷信古本,而是主张依靠自己的学识,善加判断。他分析经书的“疏”与“经注”本来都是各自单行的,各家所守的“经注”以及单行的“疏”受授不同,其字其说龃龉者多,自《十三经》合刊注疏音释,学者能够识别其源流同异的并不多。在这样复杂的情况下,仅仅依靠古本来校勘经书的文字,已不能够解决问题,最后只有凭借自己的学识作出抉择。《十三经注疏·释文校勘记序》指出:“顾自唐以来,而徒沾沾于宋本,抑末也。”可见段玉裁不独鄙视俗本为不足据,就是通常以为的精善宋本,也亦去其积误而探其义理以定是非,这就恐怕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了。他认为校勘者必须具备深厚的学力和扎实的基本功。段玉裁在校勘方面的绝诣,有很多校例已为当代发现的敦煌写本、阜阳汉简所证实,不能不令人叹服。其所著《古文尚书撰异》勘正今本误字甚多,当时无别本可参,仅凭理校,今与敦煌写本对校,每多合者。王重民《敦煌古籍叙录》云:曾以《尚书》残卷《益稷》、《禹贡》两例“持与段氏《撰异》对读”,其中段氏所定“脞字从肉”、“繇字不从草”等例,“今照此写本,段君之言为定谳矣”。又如段玉裁在《诗经小学》中判断《诗经墓门》“夫也不良,歌以讯之”的“讯”为“谇”之误,安徽阜阳汉墓出土的《诗经》竹简正作“歌以谇之”,证实了他的判断完全正确。

家富藏书

与段玉裁同时的知名学者和藏书家如顾广圻、卢文、臧镛、顾之逵等,均有藏书和校书之记载。有藏书处“晚翠轩”、“经韵楼”等,藏书印有“玉裁校正”、“平江段氏晚翠轩藏书”、“经韵楼”等。著述宏富,有《古文尚书撰异》、《毛诗小学》、《周礼汉读考》、《汲古阁说文订》、《六书音韵表》、《经韵楼集》等30余种700余卷。

史籍记载

《清史稿·列传二百六十八·儒林二》

人物轶事

不撑铁骨莫支贫

段玉裁可考之远祖叫段百三。百三本北宋河南人,靖康之变,随宋南渡,遂卜居金坛。此后日就月将,十五世,生有段武,这个人就是段玉裁的曾祖。段玉裁的祖父名叫段文。段家大概从段文时起,开始定居在金坛县的大坝头村。在这个农家里,从段武到段文,父子二人却都是邑庠生,也就是县学的生员,亦即秀才。段文生段世续,即段玉裁的父亲。段世续字得莘,得莘和他祖、父一样,也是秀才,所不同的是他是个邑廪生。廪生每月由官府供给粮米,由有关部门供应鱼肉。段家祖孙三代都是读书人,因此,在当时的金坛,段家是属于书香门第的一族。

在科举盛行的年代里,学而优则仕,年青人要想改变自己终生被束缚在土地上的命运,就只能走读书这条路。而在封建社会里,利禄所系,儿孙走科举之路是每个家庭的最大愿望,只要生活条件稍有可能,谁都会这样做的。段家祖上自然不能例外。可惜的是在段玉裁以前,段家的读书人在进取的路上拼搏,到头来也只争到个秀才而已,举族之中没有一个中举者。秀才不中举,又惜着自己的满肚子学问,那就只好走村塾师这条路,因此,从段玉裁祖父开始。不中举之后,就都作了村塾师。村塾师的地位低卑自是不待言的了,但在知识的占有上却胜过普通的耕种人家,这种占有使他有条件课子,致令书香门祚不衰。但是和有些书香门第不同,段家并不是良田万顷的富户,只是普通的耕读人家。段家先人有句家训,叫作“不撑铁骨莫支贫”。

师恩不忘

清朝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流落在北京的段玉裁不是去逢迎达官贵人,而是仰慕当时的经学大师戴震的学问,恭敬地拜他为师。当时他穷困潦倒,时日难度,但仍不放弃学习,戴震深受感动,并将自己一年酬金的一半借给段玉裁,帮他度过难关。段玉裁对恩师的雪中送炭十分感谢,就是到了80岁高龄,每一提到戴震时,立即毕恭毕敬地垂手而立,而且每逢初一、十五必定要庄重诵读戴震的手札。

笔耕不辍

俗话说,十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段玉裁作为乾隆盛世的县官退休回乡时,带回了72箱子沉甸甸的宝贝,一下子让人红了眼。当天夜里,十几个强盗即来洗劫一空。可是,第二天,他们又原物奉还。原来,强盗们发现箱内全是书,都被这位两袖清风的老举人感动了。

段玉裁辞官回家后,闭门谢客,继续撰写《说文解字注》一书。他对考证每个字的形、音、义,一丝不苟。有一次为了几个字要考证清楚,时值寒冬腊月,他骑着毛驴晓行夜宿到杭州,来回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终于把几个难解的字弄清楚了。他在著书时,为了弄清麦子开花的情况,他曾请教过老农,并待到麦子开花之时,深夜亲自掌灯到麦田里去观察,一直等到五更时分,麦子开花了。他把这一观察的结果概括为:“花开两瓣,花色微黄,开而仍含,中挺一须,须头黄蕊出瓣外,夜开朝精英”,可见他治学之严谨。

人物评价

中国当代语言学家周祖谟:在古韵学上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

清小学家王念孙:千七百年来无此作矣。

王念孙:若膺死,天下无读书人矣!

章太炎评:其言闳达,为雅儒所不能论。

殷孟伦(《段玉裁和他的〈说文解字注〉》):段注“说文”的问世,标志着中国语言的研究已进人近代语言的革命阶段,是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黄耀遥憾斡癫檬且晃怀时代、具有现代语言学视野的清代学者。他的《说文解字注》不单是为古书作注,而是通过疏解,直接分析当时行用的语言,他的成果更对现代语文工作有指导意义。

中国训诂学研究会会长 :段玉裁秉承孔子所开创的儒学传统,信而好古,守道不渝,终身学习。他以经学为体,小学为用,数十年致力于音韵、文字、训诂之学,著作《说文解字注》,述而不作,使《说文注》一举而为研治经史之学的训诂要典和研究古文字学的必备参考书。

光明网 (《段玉裁的学术成就及其现代转换》):段玉裁是我国清代著名学者,他在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等方面有着十分深厚的研究功底和学术素养,为继承和发展汉语言文字学作出了重要贡献。尤其是段玉裁为之倾注大量心血浇灌而成的《说文解字注》,可以说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字学研究的最高峰,被后辈学人推崇为著名的“段注”。

后世纪念

段玉裁纪念馆

段玉裁纪念馆位于江苏省金坛市城南风景区,占地15000平方米,是一座仿清式的古建筑,砖木结构,四合院布局。于1985年10月25日开馆。

段玉裁纪念馆门楼上悬挂著名书法家舒同书写的“段玉裁纪念馆”匾额。大门内宽阔的庭院,地面是绿茵茵的草坪。穿过庭院就是纪念大厅,其厅飞檐画栋,古色古香。正厅门上挂着书法家沙孟海书写的“朴学宗师”的金字大匾。大厅正中是段玉裁的半身石膏塑像,气势庄严。两边墙上挂着名人字画。两侧是厢房和长廊,厢房里陈列着段玉裁的有关著作、生平和年表。

常州段玉裁墓

常州段玉裁墓,在常州金坛花山乡大坝头村。墓区四周以青砖砌作护墙,墓门前石砌九级,连接甬道为出入口。两旁刻有楹联:"砚田乐事千秋业,铁骨家风七品官"。墓区正中为段玉裁墓,东侧为段母墓,西为金坛县人民 、中国训诂学会新立重修墓碑记。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国字的起源:最早的国字应该是商代时期的甲骨文,甲骨文的创造更多的是因为祭祀,当时的社会背景对于天神的敬畏是很强烈的,对于一些天灾很难理解,就认为是天神的意思,所以当时的社会,祭司的职位就非常的高,那么他们就会把一些祭司的时间和内容写在龟壳上,龟壳也是用来占卜的道具。

演变是:国(拼音:guó),始见于商代。“国”的初文是“或”,也是“域”的古字。字本义是“邦国”“封邑”。字的构形,有土地(“一”),有保卫城池土地的武力的“戈”。“囗”的四方都有一横,这四横可能表示这重地是有人在四边把守着的。

后来这四笔,简化成一笔;到了周代晚期的金文,“或”因借用为或然之“或”及疑惑之“或”,外面加了个“囗(wéi)”,表示疆土地域的范围,读guó。秦代的小篆继承了晚周金文的形体。便把“国”变成定型的方块字了。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六下囗部古惑切(guó)

邦也。从囗从或。

说文解字注

卷六下囗部

邦也。

注:邑部曰:邦,国也。按邦国互训,浑言之也。《周礼》注曰:大曰邦,小曰国,邦之所居亦曰国。析言之也。

从囗,从或。

注:戈部曰:或,邦也。古或国同用,邦封同用。古惑切。一部。

康熙字典

丑集上囗部 国 ·康熙笔画:11 ·部外笔画:8

古文:囗、囶、圀、𢧌、䆐

《唐韵》:古或切。《集韵》:骨或切,并觥入声。《说文》:邦也。《周礼·夏官·量人》:掌建国之法,以分国为九州。

又《冬官·考工记》:匠人营国,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礼·王制》:五国以为属,十国以为连,二十国以为卒,二百一十国以为州。《孟子》:大国,地方百里,次国,地方七十里,小国,地方五十里。

又《周礼·地官·掌节》:山国用虎节,土国用人节,泽国用龙节。注:山国多山者,土国平地也,泽国多水者。

又灭人之国曰胜国。《左传》注:胜国者,绝其社稷,有其土地也。

又九州之外曰外国。亦曰绝国。《后汉·班超传》:君侯在外国三十馀年。又:远处绝国。

又两国相距曰敌国。《孟子》:敌国不相征也。

又外国来附者曰属国。李陵《答蘇武书》:闻子之归位,不过典属国。注:典,掌也。卽掌属国之事者。

又城郭国,行国。宋程大昌《备北边对》:汉西域诸国,有城郭国,有行国。城郭国,筑城为守者,行国不立城,以马上为国也。

又姓。《姓苑》:太公之后。齐有国氏,世为上卿,宋有国卿。

1、道,汉语一级字,读作dào,最早见于甲骨文。道本义为道路。由道路之义可引申作动词,表示取道、经过。由道的本义还可引申出抽象意义的方法、技艺、规律、学说、道义等意义。《论语·卫灵公》:“道不同,不相为谋。”此道即指思想学说。道也特指道家、道教等。典籍中还常以“有道”指政治清明的局面。因道有道路、方法等义,所以可以引申作动词表示疏通,此义一般读dǎo。再引申又有引导、开导等义。此音后世多写作“导(导)”,乃道的分化字。

2、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所行道也。从辵从。一达谓之道。

古文道从、寸。

3、说文解字注

所行道也。

毛传每云行道也。道者人所行。故亦谓之行。道之引伸为道理。亦为引道。

从辵首。

首者、行所达也。首亦声徒晧切。古音在三部。

一达谓之道。

释宫文。行部偁四达谓之衢。九部偁九达谓之馗。按许三偁当是一例。当作一达谓之道。从辵首。道人所行也。故从辵、此犹上文邍人所登故从辵也。自邍以下字皆不系於人。故发其例如此。许书多经浅人改窜。遂不可读矣。

古文道。

从首寸。

从寸者如九轨七轨五轨。

4、康熙字典

《唐韵》徒皓切。《集韵》《韵会》《正韵》杜皓切。陶上声。

《说文》:所行道也。《尔雅·释宫》:一达谓之道路。《诗·小雅》:周道如砥。《前汉·董仲舒传》:道者所由适于治之路也。

又《广韵》:理也。众妙皆道也。合三才万物共由者也。《易·系辞》:一隂一阳之谓道。又:立天之道曰隂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书·大禹谟》:道心惟微。

又顺也。《书·禹贡》:九河旣道。注:顺其道也。

又国名。《左传·僖五年》:江黄道柏。注:道国,在汝南安阳县南。

又《韵会》:州名。汉属零陵郡,唐营州,攺道州。

又当道,草名。《博雅》:当道,马舄也。

又《集韵》《韵会》大到切。《正韵》杜到切。陶去声。《正韵》:言也。《孝经》: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大学:》如切如磋者,道学也。

又由也。《礼·礼器》:苟无忠信之人,则理不虚道。《中庸》:尊德性而道问学。

又治也。与导同。《论语》:道千乗之国。《史记·文帝纪》:道民之略,在于务本。

又引也。《左传·隐五年》:请君释憾于宋,敝邑为道。

又从也。《前汉·淮南王传》:诸使者道长安来。《山海经》:风道北来。注:道,从也。

又《字汇补》:动五切。音覩。《易林》:冬薮枯腐,当风于道。蒙蔽尘埃,左氏劳苦。

又叶徒厚切,头上声。《诗·衞风》:墙有茨,不可道也。叶下丑。

切,就是发音类似的意思。

比如“一”是“於悉切”,就是於的声母y,悉的韵母i,合起来就是yi,

“天”是“他前切”,他的声母t,前的韵母ian,合起来就是tian,

不过不能严格地完全用拼音来理解,因为古人没有这套理论,只是大致发音相似罢了。

从,从,是说字形像什么,

比如“元”是“从一从兀”。一下边加个兀不就是元吗?

还有“医”,就是“从匸从矢”。

“反切”也是说发音的,基本和“切”是一个意思,用作反切的两个字,前一个字叫反切上字,简称切上字或上字,后一个字叫反切下字,简称切下字或下字。被注音字叫被反切字,简称被切字。反切的基本原则是上字与被切字的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的韵母(包括介音)和声调相同,上下拼合就是被切字的读音。

椋的意思如下:

椋,汉语二级字,读作椋(liáng),1、〔椋子木〕古书上说的一种树,亦称“即来”、“松杨”、“灯台树”。2、〔椋鸟〕鸟类的一科,喜群飞,食种子和昆虫,有的善于模仿别的鸟叫。如“八哥”、“鸥椋”等。

椋liáng

国际音标 liɑ 日语读音 MUKU KURA韩语罗马 LYANG现代韩语

1〔椋子木〕古书上说的一种树,亦称“即来”、“松杨”、“灯台树”。

2〔椋鸟〕鸟类的一科,喜群飞,食种子和昆虫,有的善于模仿别的鸟叫。如“八哥”、“鸥椋”等。 

古籍释义

康熙字典

椋辰集中木部康熙笔画:12画部外笔画:8画

《唐韵》《集韵》《韵会》吕张切《正韵》龙张切,音良。《说文》卽来也。《尔雅·释木》椋,卽来。详棶字注。

说文解字

椋卷六木部

即来也。从木京声。吕张切

说文解字注:(椋)卽来也。释木曰。椋卽棶。释文曰。棶埤苍、字林作来。本说文也。絫曰卽来。单曰来。唐本艸谓之椋子木。从木。京声。吕张切。十部。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