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客观评价历史上真实的隋炀帝?
如果让我评价隋炀帝杨广,我感觉他是一个想要“努力做好一位皇帝”的人!隋炀帝真的很优秀,也很努力,但是却不太适合当一个皇帝!我们纵观他的生平可以得出结论。杨广,公元569年生人。604年登上皇位,在位14年,大业十四年(618年)被叛军缢杀,结束了劳累的一生。为什么说是劳累的一生,我们从他的国号就可以看出——大业。很显然,隋炀帝是想成就一番大事业的,而且他确确实实也做了很多的大事,但是他却不是一个好皇帝!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地方解读隋炀帝为什么没有做好这个皇帝!
隋朝终止了中原大地594年的战乱
正常我们学历史的时候,老师教导我们,秦汉隋唐,宋元明清!为什么要这么说,因为从秦开始,这八个朝代是一统的朝代,那么我们单单说一下汉到隋的历史。……东汉、三国、曹魏、西晋、东晋、南北朝、十六国——隋!也就是说隋朝终止了这五百多年的战乱、此刻的隋炀帝杨广接过父亲隋文帝手中皇位的时候,中原大地才刚刚平静下来,若是按着如此稳定的发展,隋朝必不可能灭亡,但是隋炀帝没有。他太急于成就一番大业,通俗讲,就是步子迈的太大了,容易扯到蛋!
脾气太过暴躁,不是当皇上的最佳性格
隋炀帝杨广虽然聪慧,十三岁就是晋王,官拜柱国、并州总管。后担任武卫大将军,屡立奇功。镇守江南期间作风简朴、不好声色、礼贤下士,谦虚谨慎,活脱脱一个大好的有为青年啊。不过这些都是装出来的假象,先后“因色弑父”,逼死大哥杨勇,幽禁弟弟杨秀等等。可谓是无毒不丈夫,也由此证明了杨广的铁血手腕,最是无情帝王家啊!这些做皇帝的手段杨广都有,但是唯独缺少了最重要的一点,仁!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但是还需要知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杨广第二的李世民就深得此中意味,最后不也得个盛世大唐,万朝来贺的称号?杨广啊,就是太作了!
急功近利,好大喜功
杨广继位后,大业元年迁都洛阳,并重建洛阳城于大业二年建好。大业三年,杨广颁布《大业律》,改度量衡,改管制,这是能改的就改啊!修建运河整民工十万,大业四年又征发民工百万。同年,出兵吐谷浑,隔年灭吐谷浑。
同时继位期间还征讨契丹,攻打琉球,三征高丽句。多线发展,同时开花,杨广也只是一个凡人,哪有这么多精神和能力去面对如何众多的战时,况且隋朝还并不算是一个成熟的朝代,各方面还在建设中,所谓幼虎岂能咬死群狼?这也是奠定了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隋炀帝杨广的重大贡献
毫无疑问,科举制度!“君民建国,教学为先,移风易俗,必自兹始”,一纸诏书,开创了我国历史上意义最为重大的科举制,从此社会最底层的人多了一条出路,这是为中国古代几千万莘莘学子开创的通天大道啊!
杨广在登基前就罗学者来整理典籍,到他即帝位的近二十年间,共成书一百三十部,一万七千多卷。后办学校,访求遗散的图书,并加以保护,为我国古典文集的保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儒释道,三教,在杨广在位期间也都得到了非常好的发展。
杨广是一个诗人,《全隋诗》共收集其诗40余首。《春江花月夜》《饮马长城窟》《野望》等脍炙人口的诗句都出自这位努力想做一个皇帝的诗人口中。杨广是一个将军,亲上塞外,远征辽东,一生南征北战。
李世民曾说“隋炀帝承文帝余业,海内殷阜,若能常处关中,岂有倾败?”是啊,若是杨广能安稳些,岂能倾败!然而,历史始终是由胜利者编写的,在胜利者的书本里,杨广就是个不折不扣的暴君。本该做文景的活,却干了武帝的事,这大概就是隋炀帝吧!
我们是瀚海自媒体工作室,历史的记忆由我们为您讲述,如果你喜欢我们的文章,希望留下您的点赞+关注,谢谢!
隋炀帝是一个由于暴虐*乱而受到批评的皇帝的代表,这其中很大的因素是唐代统治者刻意恶化的结果。李渊在太原起兵,占领大兴城后,遥尊在江都行宫的炀帝为太上皇,并拥立他的孙子,留守西京的代王侑为皇帝(恭帝),开始了禅让之步骤。李渊受禅后即皇帝位,建立了唐王朝。为了表明隋唐革命之顺天应人,李渊刻意强调炀帝的恶政,同时又标榜自己将复活隋文帝开皇年间的政治,以尽力收揽人心。传统儒家史观本来对亡国之君的评价就是最低的,再加上李渊不断地强调亡国君主炀帝的恶政,这样就更体现了取代它的唐王朝的正统性。唐朝第二代皇帝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的名君,但在汇集他和他的名臣的政治问答的《贞观政要》一书中,为了烘托太宗的贤明,大量增加了炀帝之暴虐形象,而且后来这本书以帝王学的课本被很多人阅读,这一切都决定了历代史学家对隋炀帝的恶评。
关于隋朝,能较为客观地反映这一时期史实的史书是在太宗贞观十年(636年)编成的《隋书》。书中的《炀帝本纪》史巨曰中,对炀帝作了如下评价:"*荒无度,法令滋章,教绝四维,刑参五虐,锄诛骨肉,屠剿忠良,受赏者莫见其功,为戮者不知其罪。……自肇有书契以迄于兹,宇宙崩离,生灵涂炭,丧身灭国,未有若期之盛也quot;如此严厉的评价,为中国史书所少有。此后,刻意渲染炀帝暴政,丑化其暴君形象的就是《迷楼记》、《开河记》,在明代更有《通俗演义隋炀帝艳史》等一系列稗观小说。这些小说,跟《三国演义》一样,在史实完全混杂的情况下为中国平民百姓所大量阅读,因而也就更加深了炀帝暴君的形象。
现在严厉批评炀帝的两个最主要原因,一是他弑父杀兄,人伦丧尽;二是他穷兵黩武,远征高丽。对于前一事件,一般的说法是炀帝使病重的文帝秘密死亡,并矫诏令其兄废太子勇自杀,然后登上皇位。但是细究史料,没有发现任何炀帝弑父的可靠史料。连刻意贬责炀帝的《隋书》也没有直接提到炀帝弑父之事。司马光《资治通鉴》也仅记"俄尔上崩,故中外颇有疑论",并未作充分肯定之结论。至于认为炀帝远征高丽而造成劳民伤财、民不聊生之事,也应作具体分析。在炀帝统治的前半期,到大业十年(614年),推测国力的基准户口统计数到最高,虽然时间很短,但也出现了隋代最繁荣的时期。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炀帝非治国无能之辈。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常常是后人所作,所以要进行客观的评价是很困难的。秦始皇和隋炀帝,他们俩是这一弊端的最大牺牲者。
谥号"炀"是到了唐代才决定的。"炀"字是"好内远礼,逆天虐民,去礼远众"的意思,是谥号里的坏谥。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炀帝生前也曾将"炀"这一恶谥慷慨地赠予亡国之君陈后主,却万万没想到在他死后,后人以同样的谥号来回敬他。真可谓"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更详细地探讨隋代末期的政治情况,我们可以得出完全不同的另一面。李渊占领大兴城,从炀帝孙子恭帝那里受禅后建立唐朝,对他来说,炀帝的正统性已荡然无存。为了证明其隋唐禅让之顺天应人,他就必须刻意丑化炀帝,因此给炀帝以恶谥也能很好理解了。而在李渊受禅的同时,在东都洛阳,隋的臣子们拥戴炀帝另一个孙子越王侗为帝,为了维持隋朝帝系的连续性和正统性,他们给炀帝的庙号为世祖,谥号为明帝。对同一个历史人物给了炀帝和明帝这两个完全相反的谥号。因此,我们不得不觉得历史上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是很难断定的。
隋炀帝很有才能的,是一位有成就的诗人、独具风格的
散文家,还有点像政治美学家。
如果隋朝不那么好战,隋朝的地位将代替唐朝战争太多了,老百姓受不了了,,,,,,,,,
“其罪也彰,其功也卓。弊在当代,利在千秋。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尽管背负了诸多的骂名,杨广仍不失为一代有为之君,河西走廊理应铭记他。”——央视中文国际频道《河西走廊》如此评价隋炀帝杨广——一语中的,非常中肯。
隋炀帝杨广(569年——618年)是隋文帝杨坚的第二个儿子。小名阿麽,又名杨英。开皇元年(585年)只有十三岁被封为晋王,并做了并州的总管,拱卫京城。(山西太原市)杨坚为了让儿子得到锻炼,日后能当大任。让很有才干的大臣王韶担任杨广的辅臣。炀帝年少好学,善诗文,有集55卷。
杨广在位14年(604年——618年),文武双全,才华横溢,战功卓著。“统一江山”、“修通运河”、“修建东都”、“西巡张掖”、“改革创新”、“三游江都”、“三驾辽东”、可以概括他一生所为。
隋炀帝的功业:
一、亲自指挥完成祖国统一(一统江山)
公元589年,年仅20岁的杨广被拜为隋朝兵马都讨大元帅,统领51万大军南下向富裕、强盛的陈朝发动进攻,并完成统一。当时人们认为“长江天堑,古以为限隔为南北”当年符坚百万大军都没有突破长江天堑。可见这是非常难以完成的任务。可隋军在杨广的指挥下,纪律严明、英勇善战,一举突破长江天堑。所到之处,所向披靡。而对百姓则“秋毫无犯”,对于陈朝库府资财,“一无所取”。博得了人民广泛的赞扬。“天下皆称广以为贤”。在公元590年,奉命到江南任扬州总管,并平定了江南高智慧的叛乱。杨广学江南方言,娶江南妻子,亲近江南学子,重用其中的学者来整理典籍。他亲自实地在江南花了十年来拢络,自此南北朝之后和北方隔离多年的江南才始归顺中央,更使得之后唐朝在南方的统治得以顺利进行。20岁的杨广完成了中国的统一大业,结束了上百年来中国分裂的局面。也结束了中国三、四百年的战乱时代。从此中国进入了和平、强盛的时代。这要比李世民指挥部队平定各路农民起义与割据的小军阀要战功卓著。隋炀帝杨广功劳盖世!!!
二、修建畅通国家命脉(修通运河)、(修建东都)
隋文帝杨坚曾于公元584年命宇文恺率众开漕渠。自大兴城西北引渭水,略循汉代漕渠故道而东,至潼关入黄河,长150多公里,名广通渠。公元604年改名永通渠。但随着南北政治、经济和文化日益发展,修凿的局部运河,已经不能满足社会需要。沟通南北水道已经成为社会经济交流的迫切需要了。
公元605年(大业元年),隋炀帝即位第一年就征发百万士兵和夫役,修造通济渠。同年又改造邗沟。公元608年,又征发河北民工百万开凿永济渠。公元610年沟通长江河。至此,开凿大运河的工程基本完成。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前后用了六年的时间。隋炀帝先后开凿疏浚了由黄河进入汴水,再由汴水进入淮河的通济渠;还有从淮河进入长江的邗沟;从京口(现在江苏的镇江)到达余杭(现在浙江杭州)的江南河;引沁水向南到达黄河,向北到达涿郡(现在的北京)的永济渠。这些渠南北连通,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大运河。大运河从北方的涿郡到达南方的余杭,南北蜿蜒长达五千多里。隋炀帝在修运河同时,运河两岸筑起御道,种上杨柳树。从长安到江都,沿途建造离宫40多处,沿运河还建立了许多粮仓,作为转运或贮粮之所。
南北“大运河”,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连接起来。当时运河上“商船旅往返,船乘不绝”,大运河对隋唐时期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维护全国统一和中央集权制的加强,都起了促进作用。大运河不仅加强了隋王朝对南方的军事与政治统治,而且使南方的物资能够顺利地到达当时的洛阳和长安,在有利于军事和政治的同时,南北方的文化交流也得到了有力的加强。如此浩大的工程,利于千功万代。大运河对于中国来说远比长城对于中国更重要。大运河连接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连接了两个文明。使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逐渐成为一体。修建大运河是凝聚中国之举。满足了将已成为全国经济中心的长江流域同仍是政治中心的北方连接起来的迫切需要。“大运河”的修建使中国水运畅通、发达,为中国后世的繁荣富强打下了牢固坚实的基础。自清末改漕运为海运,大运河才不再是国家经济的大动脉了。隋炀帝为中国后代子孙万代带来了巨大的好处。他对中国的功绩是不朽的、是很难有人比拟的只是为此付出的代价太大。劳民伤财导致灭国。如此浩大的工程谁修建都不讨好,谁建都会伤国体。有谁敢修建如此浩大的工程?还有谁敢做如此大的手笔?大概只有气魄同样浩大的千古一帝秦始皇了。
也是在大业元年(公元605年),隋炀帝派杨素等人负责修建洛阳城。当时,每月都有二百万人在工地上劳动,经过一年的努力,终于完成。新的洛阳城有宫城、皇城和外郭城。外郭城也就是大城,周围有七十里长。里面的皇城是文武衙门办公的地方。再往里,就是宫城,周围有三十里。隋炀帝修建洛阳城,是有统治国家的战略考虑的。当时首都长安在西北面,往东的路不太畅通,影响了国家政令的畅达。洛阳则处在国家的中心地带,可以有效地治理江南,控制北方,巩固国家。还有,在长安的时候,各地的粮食运往长安要费时费力,白白浪费。到了洛阳便可以很方便地取得粮食,减轻了百姓负担。这也为后来的唐朝繁荣昌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应该正确的客观的看待隋炀帝(569年~618年)的功过。
隋炀帝即位后,下令开凿大运河,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修订了法律,主要是针对隋文帝末年比较严酷的法律进行了改革;设立了进士科,促成了科举制的形成;兴办学校,访求遗散图书,并加以保护;几次派遣使者去流求和西域,加强了内地同边境的关系。但是,隋炀帝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暴君。他倚仗国力富强,骄奢*逸,好大喜功。年年征发繁重的徭役和兵役,使农民背井离乡,造成大量田地荒芜,社会生产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他年年远出巡游,三游江都,三至涿郡,每次出游,大造行宫,从行之人多达数十万人,严重骚扰了地方百姓的正常生活。他三次远征发兵进攻高丽,穷兵黩武,终于激起了全国范围的农民大起义。
史学界对于隋炀帝的评价毁誉不一,根据不同的评价标准与评价方式,他既是典型暴君也是杰出帝王。
负面评价:隋炀帝营建东都、三游江都、三征高丽,无休止的徭役和兵役,最终引发了隋末农民起义,导致了隋王朝的寿终正寝。他用民过重、急功近利,三驾辽东不仅消耗了大量主力军队,而且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他又因过分自信与轻敌,导致第一次征伐高丽的失败,并陷入战争泥潭,致使不满的士兵发动兵变。人民也为逃避沉重的负担纷纷起义造反,为大隋王朝的覆灭打下了伏笔。
正面评价: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的发展和交流。大运河的开凿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连接起来。如此浩大的工程,利在千秋万代。他还开创科举制,促进了古代选官用人制度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完成了中国的统一大业,结束了上百年来中国分裂的局面,也结束了中国三、四百年的战乱时代,从此中国进入了和平、强盛的时代。
本文2023-08-21 17:59:55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645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