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肝明目熏洗方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慈禧光绪医方选议》 21 方名 22 组成 23 功效 24 主治 25 清肝明目熏洗方的用法用量 附: 1 古籍中的清肝明目熏洗方 1 拼音
qīng gān míng mù xūn xǐ fāng
2 《慈禧光绪医方选议》 21 方名清肝明目熏洗方
22 组成木贼草2钱,赤芍2钱,红花2钱,甘菊1钱,冬桑叶1钱,僵蚕2钱(炒),珠兰茶1钱。
23 功效祛风清热,活血化瘀,明目。
24 主治眼疾。
25 清肝明目熏洗方的用法用量
水煎,熏洗。
古籍中的清肝明目熏洗方 《成方切用》:[卷十二上眼目门]驻景丸菟丝益精强阴,车前利水而泻肝肾邪热也。(车前子清肝明目,利小便,加当归五两,和气血以益肝脾。(肝藏血
《医方集解》:[明目之剂第十九]加减驻景丸火以逐下焦虚寒,车前利水而泻肝肾邪热也(车前子清肝明目,利小便而不走气,得此泻邪,则补药更为得力。张
《本草害利》:[心部药队〔泻心猛将〕]辰砂〕甘凉、体阳性阴,泻心经热邪,镇心定惊,辟邪,清肝明目,祛风,解毒。胎毒痘毒宜之,色赤属火,性反凉者
《校注医醇剩义》:[卷四诸痛]眼痛之二,滋肾即所以降火。以石决、丹皮、谷精、蝉衣清肝明目,作眼痛之引经。杏、贝所以宣肺。眼与五脏皆有关
《景岳全书》:[卷之四十八大集·本草正(上)]毒草部目录 1 拼音 2 《中医验方汇编》 21 方名 22 组成 23 主治 24 清咽散的用法用量 3 《喉科家训》卷二 31 方名 32 组成 33 主治 34 清咽散的用法用量 35 加减 附: 1 古籍中的清咽散 清咽散药品说明书 1 拼音
qīng yān sǎn
2 《中医验方汇编》 21 方名清咽散
22 组成薄荷3钱,川贝母4钱,荆芥穗2钱,僵蚕4钱(炒),犀角5分,射干2钱,大黄5钱,穿山甲2钱(炒),皂角刺2钱,生地2钱,黄芩3钱,元参2钱,知母2钱。
23 主治咽喉红白,单双乳蛾。
24 清咽散的用法用量水煎服。并吹红狮散。
3 《喉科家训》卷二 31 方名
清咽散
32 组成甘草、桔梗、荆芥、防风、牛蒡、枳壳、薄荷、前胡。
33 主治一切咽喉肿痛,或红或白,形寒恶热,头疼身痛,汗少不得宣达,风痰壅塞,汤饮难咽。
34 清咽散的用法用量水煎服。
35 加减郁热痰多,加川贝、蒌仁;食滞不快,加神曲、谷芽;呃逆,加橘络、竹茹;便泻,加葛根、荷叶;血热,加丹皮、栀子;热甚,加黄芩、黄连;火毒,加银花、连翘;便秘,加青宁、明粉;溺赤,加赤苓、木通;胸下痞闷,加川朴;咳嗽,加杏仁、杷叶;秽浊、加佩兰、去甘草;痉厥动风,加羚羊、钩藤。
古籍中的清咽散 《药性切用》:[卷之四上果部]莳菇苦甘微寒,散血解毒,清咽凉心,故治咽肿喉痛。叶汁∶调蚌粉,抹瘙痱良。《药性切用》
《医方考》:[卷二斑疹门第九]玄参升麻汤)发斑咽痛者,此方主之。升麻能散斑,甘草、玄参能清咽。散斑者取其辛温,谓辛能散而温不滞也。清咽者,取
《得配本草》:[卷四草部]山豆根苦,寒。入手太阴、少阴经。泻实热,解痘毒,清咽喉,降心火。疗人马急黄,止腹痛下痢。治诸疮疡,解诸药毒
《外科大成》:[卷三分治部下(小疵)]咽喉部豆根麦冬(各一钱)牛蒡子玄参桔梗(各七分)防风(五分)甘草水煎服。《外科大成》清祁坤公元1665年
《得配本草》:[卷七木部]胡桐泪1、通窍活血汤
赤芍一钱 川芎一钱 桃仁三钱研泥 红花三钱 老葱三根切碎 鲜姜三钱切碎 红枣七个去核麝香五厘绢包
用黄酒半斤,将前七味煎一钟,去渣,将麝香入酒内,再煎二沸,临卧服。方内黄酒,各处分两不同,宁可多二两,不可少,煎至一钟。酒亦无味,虽不能饮酒之人亦可服。方内麝香,市井易于作假,一钱真,可合一两假,人又不能辨,此方麝香最要紧,多费数文,必买好的方妥,若买当门子更佳。大人一连三晚吃三付,隔一日再吃三付。若七、八岁小儿,两晚吃一付,三、两岁小儿,三晚吃一付。麝香可煎三次,再换新的。
方歌
通窍全凭好麝香,桃红大枣老葱姜,
川芎黄酒赤芍药,表里通经第一方。
2、血府逐瘀汤
当归三钱 生地三钱 桃仁四钱 红花三钱原岐黄中医论坛,包含养枳壳二饯 赤芍二钱 柴胡一钱 甘草一钱 桔梗一钱半 川芎一栈半 牛膝三钱 水煎服。
方歌
血府当归生地桃,红花甘草壳赤芍,
柴胡芎桔牛膝等,血化下行不作劳。
3、隔下逐瘀汤
灵脂二钱炒 当归三钱 川芎二钱 桃仁三钱研泥丹皮二钱 赤芍二钱 乌药二钱 元胡一钱 甘草三钱 香附钱半 红花三钱 枳壳钱半 水煎服。
方歌
隔下逐瘀桃牡丹,赤芍乌药元胡甘,
归芎灵脂红花壳,香附开郁血亦安。
4、少腹逐瘀汤
小茴香七粒炒 干姜二分炒 元胡一钱 没药一钱炒 当归三钱 川芎一钱 官桂一钱 赤芍二钱 蒲黄三钱生 灵脂二钱炒 水煎服。
方歌
少腹茴香与炒姜,元胡灵脂没芎当,
蒲黄官桂赤芍药,种子安胎第一方。
5、会厌逐瘀汤
此方治痘五、六天后,饮水即呛。
桃仁五钱炒 红花五钱 甘草二钱 桔梗三钱生地四钱 当归二钱 玄参一钱 柴胡一钱 枳壳二钱 赤芍二钱。水煎服。
此方指五、六天后呛水而言。若痘后抽风兼饮水即呛者,乃气虚不能使会厌盖严气管,照抽风方治之。
方歌
会厌逐瘀是病源,桃红甘桔地归玄,
柴胡枳壳赤芍药,水呛血凝立可痊。
6、身痛逐瘀汤
秦艽一钱 川芎二钱 桃仁三钱 红花三钱 甘草二钱 羌活一钱 没药二钱 当归二钱 灵脂二钱炒 香附一钱 牛膝三钱 地龙二钱去土。若微热,加苍术、黄柏;若虚弱,量加黄耆一、二两。
方歌
身痛逐瘀膝地龙,羌秦香附草归芎,
黄耆苍柏量加减,要紧五灵桃没红。
7、解毒活血汤
治疗瘟毒吐泻转筋,初病人壮毒胜时。
连翘二钱 葛根二钱 柴胡三钱 当归二钱生地五钱 赤芍三钱 桃仁八钱研 红花五钱 4 枳壳一钱 甘草二钱。水煎服。
方歌
解毒活血连翘桃,红花归壳葛赤芍,
柴胡甘草同生地,吐泻良方用水熬。
此方谓初得吐泻而言,若见汗多、肢冷、眼塌,不可用。
8、通经逐瘀汤
此方无论痘形攒簇、蒙头覆釜,周身细碎成片,或夹疹夹斑,浮衣水泡,其色或紫、或暗、或黑;其症或干呕、烦躁、昼夜不眠,逆形逆症,皆是瘀血凝滞于血管,并宜用此方治之。其方中药性,不大寒大热,不大攻大下,真是良方也。
桃仁八钱研 红花四钱 赤芍三钱 山甲四钱炒 皂刺六钱 连翘三钱去心 地龙三钱去心 柴胡一钱 麝香三钱绢包 水煎服。
大便干燥,加大黄二钱,便利去之。五、六日后,见清浆、白浆,将麝香去之,加黄耆五钱,将山甲、皂刺减半。至七、八日后,桃仁、红花亦减半,黄耆可用八钱。此方指四、五岁而言。苦一、二岁,分两可减半;若八、九岁,分两可加一半。
方歌
通经甲皂麝香龙,逐瘀赤芍桃与红,
连翘柴胡毒可解,便干微用大黄攻。
9、补阳还五汤
此方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大便于燥,小便频数,遗尿不禁。
黄耆四两生 归尾二钱 赤芍一钱半 地龙一钱去土 川芎一钱 桃仁一钱 红花一钱。水煎服。
初得半身不遂,依本方加防风一钱,服四、五剂后去之,如患者先有入耳之言,畏惧黄耆,只得迁就人情,用一、二两,以后渐加至四两,至微效时,日服两剂,岂不是八两?两剂服五、六日,每日仍服一剂。如已病三、两个月,前医遵古方用寒凉药过多,加附子四、五钱。如用散风药过多,加党参四、五钱,若未服,则不必加。此法虽良善之方,然病久气太亏,肩膀脱落二、三指缝、胳膊曲而搬不直、脚孤拐骨向外倒,哑不能言一字,皆不能愈之症。虽不能愈,常服可保病不加重。若服此方愈后,药不可断,或隔三、五日吃一付,或七、八日吃一付,不吃恐将来得气厥之症,方内黄耆,不论何处所产,药力总是一样,皆可用。
方歌
补阳还五赤芍芎,归尾通经佐地龙,
四两黄耆为主药,血中瘀滞用桃红。
10、可保立苏汤
此方治小儿因伤寒、瘟疫,或痘疹、吐泻等症,病人气虚,口肢抽搐、项背后反、两目天吊、口流涎沫、昏沉不省人事,皆效。
黄耆二两五钱生 党参三钱 白术二钱 甘草二钱 当归二钱 白芍二钱 枣仁三钱炒 山萸一钱 枸杞子二钱 故纸一钱 核桃一个连皮打碎。水煎服。
此方分两,指四岁小儿而言。若两岁,分两可以减半。若一岁,分两可用三分之一,若两、三个月,分两可用四分之一。又不必拘于付数,余治此症,一日之间,常有用两、三付者,服至不抽,必告知病家,不可因不抽,遂不服药,必多服数付,气足方妥。
方歌
可保立苏故纸枣,术归芍药参耆草,
山萸枸杞水煎服,一个核桃带壳捣。
11、止泻调中汤
治痘六、七日后,泄泻不止,或十余日后泄泻,皆治之。
黄耆八钱 党参三钱 甘草二钱 白术二钱当归二钱 白芍二钱 川芎一钱 红花三钱 附子一钱制 良姜五分 官桂五分去粗皮。水煎服。
此方指痘六、七天后泄泻而言。痘后抽风兼泄泻者,亦效。不是初出痘泄泻之方。
方歌
止泻调中参草耆,术归芍药芎红随,
附子良姜桂少用,气虚泄泻总相宜
12、保元化滞汤
治痘五、六日后,痢疾或白、或红、或红白相杂,皆治。
黄耆一两煎汤冲 滑石一两末 晚服加白沙糖五钱更妙。
此方乃余之心法,不独治小儿痘症、痢疾,大人初痢、久痢,皆有奇效。然在人初痢,滑石用一两五钱,白糖一两,不必用黄耆;久痢加黄耆,滑石仍用一两五钱。
方歌
保元化滞补攻方,一两黄耆煎作汤,
为末滑石须一两,冲服痢止气无伤。
13、助阳止痒汤
治痘六、七日后,作痒不止,抓破无血。兼治失音声哑。
黄耆一两 桃仁二钱研 红花二钱 皂刺一钱 赤芍一钱 山甲一钱炒
此方治痘后六、七日,作痒甚者,抓破无血。不是治初出痘一、二日作痒之方。
方歌
助阳止痒耆桃红,皂刺赤芍山甲同,
声哑失音同一治,表虚因里气不行。
14、足卫和荣汤
治痘后抽风,两眼天吊,项背反张,口噤不开,口流涎沫,昏沉不醒人事,周身溃烂,脓水直流,皆治之。
黄耆一两 甘草二钱 白术二钱 党参三钱 白芍二钱 当归一钱 枣仁二钱 桃仁一钱五分研 红花一钱五分 水煎服
此主专治痘后抽风,及周身溃烂,若因伤寒、瘟疫、杂症,疾久气虚抽风,抽风门另有专方。
方歌
足卫和荣耆草术,参芍归枣桃红扶,
抽风风字前人误,服此还阳命可苏。
15、黄耆桃红汤
治产后抽风,两目天吊,口角流涎,项背反张,昏沉不省人事。
黄耆八两生 桃仁三钱研 红花二钱
妇科以《济阴纲目》为最,《医宗金鉴》择其方论,纂为歌诀,令人易读易记。惟抽风一症,方不效,余已补之。
16、黄耆赤风汤
黄耆二两生 赤芍一钱 防风一钱 水煎服。小儿减半。
治瘫腿,多用一分,服后以腿自动为准,不可再多。如治诸疮诸病,或因病虚弱,服之皆效。无病服之,不生疾病,总书数篇,不能言尽其妙。此方治诸病皆效者,能使周身之气通而不滞,血后面不瘀,气通血活,何患疾病不除?
17、黄耆防风汤
治脱肛,不论十年、八年,皆有奇效。
黄耆四两生 防风一钱
水煎服。小儿减半
18、黄耆甘草汤
治老年人溺尿,玉茎痛如刀割,不论年月深入,立效。
黄耆四两生 甘草八钱
水煎服。病重一日两付。
19、龙马自来丹
马前子八两 地龙八条去土焙干为末 香油一斤 将香油入锅内熬滚,入马前子炸之,得马前子微有响爆之声,拿一个用刀切两半,看其内以紫红色为度,研为细末,再入前地龙末,和均,面糊为丸,绿豆大。每付吃三、四分,临卧服,盐水送。若五、六岁小儿,服二分,红糖水送。如不为丸,面子亦可服,如吃斋人,去地龙亦可。
治痫症,俗名羊羔风。每晚先服黄耆赤风汤一付,临卧服丸药一付,吃一月后,不必服汤药,净吃丸药,久而自愈。愈后将丸药再吃一、二年,可保根除。
20、加味止痛没药散
没药三钱 血竭二钱 大黄三饯 朴硝二钱 石决明三钱锻为末,分四付,早晚清茶调服。眼科外症千古一方。
21、通气散
治耳聋不闻雷声。余三十岁立此方。
柴胡一两 香附一两 川芎五钱为末,早晚开水冲服三钱。
22、急救回阳汤
若吐泻一见转筋、身凉、汗多,非此方不可,莫畏病人大渴饮冷不敢用。
党参八钱 附子八钱大片 干姜四钱 白术四钱
方歌
急救回阳参附姜,温中术草桃红方,
见真胆雄能夺命,虽有桃红气无伤。
解毒活血汤与急救回阳汤,两方界限分清,未有不应手而愈者。慎之!慎之!
23、古开骨散治难产。
当归一两 川芎五钱 龟板八钱 血余一团烧灰 加生黄耆四两。
水煎服。
24、古没竭散
没药三钱 血竭二饯钱
捣为细末,滚水调服。c
25、古下瘀血汤
治血鼓。何以知是血鼓?腹皮上有青筋,是血鼓腹大。
桃仁八钱 大黄五分 蟅虫三个 甘遂五分为末冲服或八分。水煎服。与前隔下逐瘀汤,转流服之安。
26、抽葫芦酒
治腹大周身肿。
自抽干葫芦,焙为末,黄酒调服三钱。若葫芦大,以黄酒入内煮一时,服酒颇效。取其自抽之义。
27、蜜葱猪胆汤
治通身肿,肚腹不大。
猪胆一个取汁 白蜜四两四钱调和一处 葱头四个带白一寸 黄酒半斤
用酒煎葱两、三沸,将酒冲入蜜胆内,服之立效。
28、刺猬皮散
治遗精,梦而后遗,不梦而遗,虚实皆效。刺猬皮一个,瓦上焙干为末,黄酒调,早服实在效。
29、小茴香酒
治白浊,俗名骗白,又名下淋,精道受风寒,药全不效。
小茴香一两炒黄,为粗末,黄酒半斤烧滚,冲,停一刻,去渣服酒。
30、磠砂丸
治痛疡鼠疮,满项满胸,破烂流脓,无不应手取效。
磠砂二钱研细 皂角子一百个 干醋一斤前二味入醋内浸三日 入砂锅内熬之,将干,将锅底磠砂,拌于皂子上,候干,以微火焙干,或以炉台上炕之,每晚嚼五粒,或八粒,一日早晚或吃二次,以滚白水送。然干则皂子过硬,为末服亦可。方内磠砂,有红、白二种,余所用,是红色者。未知白色磠砂,功效若何?磠砂红色者,出库车北山洞中,夏令从洞中出火,人不能近前,冬今回民赤身近洞取之,本草言西域盐卤熬成者,误也。
31、癫狂梦醒汤
癫狂一症,哭笑不休,詈骂歌唱,不避亲疏,许多恶态,乃气血凝滞脑气,与脏腑气不接,如同作梦一样。
桃仁八钱 柴胡三钱 香附二钱 木通三钱原岐黄中医论坛,赤芍三钱 半夏二钱 腹皮三钱 青皮二钱 陈皮三钱 桑皮三钱 苏子四钱研 甘草五钱
水煎服。
方歌
癫狂梦醒桃仁功,香附青柴半木通,
陈腹赤桑苏子炒,倍加甘草缓其中。
32、木耳散
治溃烂诸疮,效不可言,不可轻视此方。
木耳一两焙干研末 白沙糖一两和 以温水浸如糊,敷之缚之。
此方与刺谓皮治遗精,抽葫芦治鼓症,义同,明此义,方可以学医。
33、玉龙膏(即胜玉膏)
治跌打损伤,贴之颇效。
香油一斤 白蔹 升麻 当归 川芎生!8 连翘 银花 甲片 川乌 象皮各四钱 乳香(原岐黄中医论坛) M# f8 V一钱半末 没药一钱半末 轻粉三钱末 冰片三分末 麝香三分末 白占二两
将前九味药,人油内炸枯色,去渣,入官粉三盒,离火,再入乳、没、粉、片、麝,搅均,再将白占投入于内,摊贴之,此膏去官粉,即糕子药,贴破烂诸疮,其效如神。
木耳散、王龙膏,溃烂诸疮,可靠之良方也,不可轻视。
—— 王清任医方33首
(传中医薪火,济天下苍生。原载岐黄中医论坛)
一、《医学三字经》
这是过去绝大多数中医教徒弟推荐的入门书。医学入门的《医学三字经》,就相当于幼童启蒙读的《三字经》,它勾勒了中医理论和实践的基本轮廓,而且朗朗上口,易于记诵。为清朝医家陈修园著,并附有他自己的注解,阅读时候宜先把歌诀读熟,再结合陈修园自己的注解去理解。
可注意看此回答中左上角或者右下角的标记,所有中医书籍都可在其内找到电子版
二、《濒湖脉学》
明朝医家李时珍著。是关于脉学的口诀,对脉象的描述生动、形象、准确,易于理解背诵。是脉学入门之书,学习把脉的必读之书。宜先熟读,并尽量在实践中去体会。若无人实践,可以先从摸自己的脉开始:细心体会自己一年四季、一天昼夜早晚、喜怒哀乐之时脉象的异同。
三、《药性赋》
为中药启蒙书。将248种常用中药分为寒、热、温、平四大类,用赋的形式,生动优美地呈现出来,言简意赅,朗朗上口。其对药性的概括,准确而实用。宜熟读。
四、《医方集解》
清朝新安医家汪昂著。收录方剂 800余首,列为21门。每方论述包括适应症、药物组成、方义、服法及加减等。切于实用,故流传甚广,为学习中医方剂的中药书籍。
上四种,是中医的“入门经典”,特点是通俗易懂,切于实用。能够让你迅速走进中医,熟悉常规临床,培养起中医的思维。
五、《素问》
为《黄帝内经》的上半部,全面阐述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其内容范围很广,包括天文、地理、人事、节气、养生、脏腑、经络、病因、病机、诊断、治则等,堪称中医最根本的经典。值得一生反复研读,结合临床反复琢磨,悟其精义。
六、《灵枢》
为《黄帝内经》的下半部,阐释中医的基本理论,尤其偏重于经络方面的理论和应用。《灵枢》与《素问》具有同等价值和意义,尤其是有志于在针灸方面有所建树的医者,更应该在此书上多下功夫, 细读深思。
七、《难经》
用问答的形式写成,列八十一个问题,并给出回答。是对《黄帝内经》所存在的一些疑难问题的解释和补充。内容涉及脉学、经络、脏腑、腧穴、针法等。宜反复研读。
八、《神农本草经》
这是学习中药的根本经典,全书列中药三百六十种,以应一年三百六十日,又将其分为上、中、下三品,每品一百二十味,列其性味主治,言简意赅,值得反复品味。
九、《伤寒论》
为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一部分。《伤寒论》从外感病出发,创立了六经辨证体系,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其中的113个基本方剂,至今仍在临床广为运用。宜先熟读原文,再结合诸家注解学习。
十、《金匮要略》
为《伤寒杂病论》中关于杂病的部分。重点论述常见内科病症的起因、变化、辨证、方药,奠定了中医脏腑辨证的基础,与《伤寒论》一脉相承,同等重要。
上六种,是中医的“根本经典”。须反复读,熟读精思。医学水平的提高,一靠临床实践,二靠体悟经典。体悟经典,医学思想才能不断提升境界。读经典,宜心存敬畏。若有所心得,千万不能将其作为攻击他人的工具,或自高自大的资本。否则,便堕魔道!
十一、《温热论》
清朝大医叶天士于舟中口述,其弟子整理而成。为温病学奠基之作,创立了卫气营血的辨证体系。篇幅不长,见解大异于前人,开创了中医的新一重境界。
十二、《温病条辨》
清朝医家吴鞠通著。系统地构架了了温病的基本体系。全书以三焦辨证为主干,分条论述风温、温毒、暑温、湿温等病证的治疗,条理分明,与叶天士的学问一脉相承。
十三、「敖氏伤寒金镜录」,舌诊入门。
十四、「人身通考」,身体各部分名称在中医体系中究竟指什么,代表什么,有何内涵,非常有趣。
十五、「运气辩与临证录」,关于运气学说的临床应用,应该有很多人都感兴趣吧。
十六、「灸绳」,周楣声老先生的著作,研习灸法必读。周老先生的「针灸穴名释义」也很有趣。
十七、「中国刺血疗法大全」,研习刺血疗法必读,业界良心,纯正干货。
十八「医林掇英」,名医柯雪帆的所著小说一本,寓教于乐,有益身心。
十九、「本经疏证」、「本草问答」,了解药性的难得好书。
二十、「增订伪药条辨」,如题所言,如何辨别药物真伪,非常有趣,可以做睡前读物。
二十一、「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写在最后,往往是最重要的。熟悉「伤寒」的诸位都知道,医圣曾提到一本重要的参考文献「汤液经法」,此书已佚,但「辅行诀」中摘录了大量「汤液经法」的内容。这本书的篇幅不大,反复研读,收获颇深。个人认为,这还是一本学习五行理论的好书。不过,最有趣的是,学习了它之后,你就可以尝试真正的“食疗”了。
二十二、「中藏经」,到底是不是华佗所著还有待考证,但它是一本非常有趣的书却是事实。这本书篇幅不大,只有上、中、下三卷。有趣的地方,在下以为有三点:首先是谈了许多“四时变化对人体的影响”,这是“天人合一”观念非常好的体现;其次是这本书对于脏腑辨证谈论多且细;第三这本书中有大量非常有名的方剂。
二十三、「针灸甲乙经」,这本书亦是对于「内经」的分类整理,而且自这本书之后,才算有了真正意义上的针灸学。此书还有一个重要意义,便是摘录了部分「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的内容,这本书现在已佚,但我们可以通过「甲乙经」来了解它。
二十四、「千金方」,药王孙思邈所著,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叫做「备急千金要方」,后一部分叫做「千金翼方」。这本书对于临床的帮助非常大,而且非常有趣的是,里面有许多涉及“房肿木”的内容。
目录 1 拼音 2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六:清脾汤 21 处方 22 制法 23 功能主治 24 清脾汤的用法用量 25 注意 26 摘录 3 《重订严氏济生方》:清脾汤 31 清脾汤的别名 32 处方 33 制法 34 功能主治 35 清脾汤的用法用量 36 摘录 4 《袖珍小儿》卷六 41 方名 42 组成 43 清脾汤的用法用量 5 《万氏家抄方》卷二 51 方名 52 组成 53 主治 54 清脾汤的用法用量 6 《得效》卷十四 61 方名 62 组成 63 主治 64 清脾汤的用法用量 65 制备方法 7 《济生》卷一 71 方名 72 清脾汤的别名 73 组成 74 主治 75 清脾汤的用法用量 76 各家论述 77 附注 8 《魏氏家藏方》卷五 81 方名 82 组成 83 主治 84 清脾汤的用法用量 85 制备方法 9 《三因》卷十六 91 方名 92 组成 93 主治 94 清脾汤的用法用量 95 制备方法 10 《三因》卷八 101 方名 102 组成 103 主治 104 清脾汤的用法用量 105 加减 106 制备方法 11 《三因》卷六 111 方名 112 清脾汤的别名 113 组成 114 功效 115 主治 116 清脾汤的用法用量 117 制备方法 118 用药禁忌 119 附注 附: 1 古籍中的清脾汤 1 拼音
qīng pí tāng
2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六:清脾汤21 处方
厚朴120克(姜制炒)乌梅(打,去仁)半夏(汤去滑)青皮 良姜各60克 草果(去皮)30克 甘草(炙)15克
22 制法上药锉散。
23 功能主治温脾化痰。治疟疾,发作有时,先觉伸欠,乃作寒栗,鼓振颐颔,中外皆寒,腰背俱痛,寒战已则内外皆热,头痛如破,渴欲饮冷,或痰聚胸中,烦满欲呕;亦治胸膈痞闷,心腹胀满,噫气吞酸。
24 清脾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12克,用水300毫升,加生姜3片,大枣1枚,煎至210毫升,去滓,未发前,并三服。
25 注意服药期间,忌食生冷、油腻、时果。
26 摘录《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六
3 《重订严氏济生方》:清脾汤31 清脾汤的别名
清脾饮子(《保婴撮要》卷七)、清脾饮(《济阴纲目》卷九)。
32 处方青皮(去白)厚朴(姜制炒)白术 草果仁 柴胡(去芦)茯苓(去皮)半夏(汤泡七次)黄芩 甘草各等分
33 制法上药叹咀。
34 功能主治祛痰除湿,和胃截疟。治瘅疟,脉弦数,但热不寒,或热多寒少,膈满能食,口苦舌千,心烦口渴,小便黄赤,大便不利。
35 清脾汤的用法用量每服12~20克,用水220毫升,加生姜5片,煎至150毫升,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36 摘录《重订严氏济生方》
4 《袖珍小儿》卷六 41 方名
清脾汤
42 组成白术、茯苓、厚朴(制)、青皮(炒)、陈皮、半夏(泡)、大腹皮(洗)、槟榔、三棱(煨)、莪术(煨)、木通、甘草。
43 清脾汤的用法用量小儿疟疾作浮肿,兼有寒热不退,饮食不进。
5 《万氏家抄方》卷二 51 方名清脾汤
52 组成白芍、淡竹叶、麦门冬、石膏、甘草、黄连。
53 主治脾热消渴。
54 清脾汤的用法用量水煎服。
6 《得效》卷十四 61 方名清脾汤
62 组成青皮、厚朴(去粗皮,姜汁炒)、白术、草果仁、柴胡(去芦)、茯苓、半夏(汤洗)、黄芩、甘草、人参各等分,常山1半。
63 主治妊娠作疟,热多者。
64 清脾汤的用法用量每服4钱,加生姜5片,地骨皮少许,水煎,温服,不拘时候。或加麦门冬(去心)20粒。未效,服胜金丸。
65 制备方法上为散。
7 《济生》卷一 71 方名清脾汤
72 清脾汤的别名清脾饮子、清脾饮、九味清脾汤
73 组成青皮(去白)、厚朴(姜制,炒)、白术、草果仁、柴胡(去芦)、茯苓(去皮)、半夏(汤泡7次)、黄芩、甘草(炙)各等分。
74 主治瘅疟脉来弦数,但热不寒,或热多寒少,膈满能食,口苦舌干,心烦渴水,小便黄赤,大便不利。妊娠疟疾。
75 清脾汤的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4钱,以水1盏半,加生姜5片,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76 各家论述1《医方考》:方曰清脾者,非清凉之谓,乃攻去其邪而脾部为之一清也。故青皮、厚朴清去脾部之痰,半夏、茯苓清去脾中之湿,柴胡、黄芩清去脾中之热,白术、甘草清去脾脏之虚,而草果仁又所以清膏梁之痰也。
2《医方集解》:脾虚恶寒,胃虚恶热。寒热间作,脾亦有之,不独少阳也。虽十二经皆能为疟,而脾胃受伤者实多。故仲景小柴胡汤人参、甘草、半夏、姜、枣,皆脾胃药,其治少阳,独柴胡一味而已。严氏宗之,故以小柴胡加减而立清脾饮,是明从脾胃论治矣。
77 附注清脾饮子《保婴撮要》卷七)、清脾饮(《济阴纲目》卷九、九味清脾汤(《泻疫新论》卷下)
8 《魏氏家藏方》卷五 81 方名清脾汤
82 组成草果仁1两(炒),厚朴1两(去粗皮,姜制,炙),川姜1两(炮,洗),甘草(炙)1两,陈皮半两(去瓤),木香(煨)半两,麦糱2两,神曲(炒)2两,舶上茴香3分(炒)。
83 主治疟痢。
84 清脾汤的用法用量食后入盐沸汤点服。
85 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9 《三因》卷十六 91 方名清脾汤
92 组成黄耆、香白芷、升麻、人参、甘草(炙)、半夏(汤去滑)各等分。
93 主治意思过度,蕴热于脾,口干唇燥,沈裂无色。烦渴饮水,小便赤。
94 清脾汤的用法用量每服4钱,以水1盏半,加生姜5片、大枣2个、小麦30粒,煎7分,去滓服,不拘时候。
95 制备方法上为散。
10 《三因》卷八 101 方名清脾汤
102 组成茯苓2两,橘皮2两,草果2两(去皮),白术2两,人参1两,桂心1两,白芷1两,甘草1两(炙),川芎1两,半夏3两(洗7次)。
103 主治脾湿热病,苦足寒胫热,腹胀满,烦扰不得卧,舌本强,体重,面黄,右胁满痛偏胀,口唇干裂,寒热如疟。
104 清脾汤的用法用量每服4大钱,用水2盏,加生姜7片,紫苏3叶,煎至7分,去滓服。
105 加减欲通利,加大黄。
106 制备方法上为散。
11 《三因》卷六 111 方名清脾汤
112 清脾汤的别名小清脾汤
113 组成厚朴4两(姜制,炒),乌梅2两(打去仁),半夏2两(汤去滑),青皮2两,良姜2两,草果(去皮)1两,甘草(炙)半两。
114 功效温脾化痰。
115 主治胃疟,发作有时,先觉伸欠,乃作寒栗,鼓振颐颔,中外皆寒,腰背俱痛,寒战既已,内外皆热,头痛如破,渴欲饮冷,或痰聚胸中,烦满欲呕,或先热后寒,先寒后热,寒多热少,寒少热多,或寒热相伴,或但热不寒,但寒不热,或隔日一发,1是1发,或35日一发者。及胸膈痞闷,心腹胀满,噫醋吞酸等。因食伤脾,停滞痰饮,发为寒热。
116 清脾汤的用法用量每服4钱,以水2盏,加生姜3片,大枣1枚,煎7分,去滓。疟未发前,并3服。
117 制备方法上为散。
118 用药禁忌忌生冷、油腻、时果。
119 附注小清脾汤(《得效》卷二)。
古籍中的清脾汤 《杂病广要》:[外因类]疟痨瘵者有之。发散之药,热多宜小柴胡汤、参苏饮、清脾汤之类,寒多者宜养胃汤、四兽饮。发散不退,然后以
《婴童百问》:[卷之十]疟证第九十二问柴胡汤;疟未散者,鬼哭散止之;寒少热多者,可服清脾汤;养胃汤,治脾胃冷弱者,四兽饮亦可服。其截疟丸
《先哲医话》:[卷上]北山友松后以九味清脾加葳蕤得愈。凡开达肝脾之郁塞,无若清脾汤。若逢肝脾郁塞,以认此汤主治为要。一妇人三年不
《普济方》:[卷二十脾脏门]脾实热两)半去滓。分三服。若须利下。加芒硝二两。佳。清脾汤(出医方大成)治脾实热。病足寒胫热。腹胀满。烦
《本草纲目》:[果部第三十卷果之二]橘《四库全书总目》为我国古代最大的官修图书目录,也是现有最大的一部传统目录书。四库全书的馆臣们,对誊录入库的3400余种图书(称“着录书”)和抄存卷目的6700余种图书(称“存目书”)全部写出提要,这就是《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或简称《四库总目》。
基本介绍 中文名 :四库全书总目 又称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开始修编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 初稿完成 :乾隆四十六年 卷数 :全书200卷 分类 :经部、史部、子部、集部 概述,分类,特点,成因,评价,谬误,英介,编纂, 概述 该书,又名《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四库提要》,百卷,[清]纪昀(1724—1805)总纂。全书200卷。着录图书3401种,79309卷,存目6793部,93551卷。基本上包括了清乾隆以前我国重要的古籍,特别是元代以前的书籍更完备。 分经、史、子、集四大类,大类下又分小类,小类下又分子目。每大类与小类前面均有小序,子目后面有按语,简要说明此类著作的源流以及划分类、目的理由。 四库提要 该书着录了清乾隆以前包括哲学、史学、文学以及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文化典籍一万多种,为我国收书最多的目录,而且写有内容提要和评论,为学者研究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提供了一部翔实的书目。但它是由乾隆钦定、督办的官修书目,在图书入选、内容着录、提要、评论等方面,都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观点和利益。 纪昀字晓岚,又字春帆.直隶献县(今属河北)人.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由翰林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諡号文达。能诗及骈文,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纪文达公遗集》等。 乾隆中修《四库全书》,纪昀与陆锡熊总其成,锡熊后入馆而先投,陶则终始其事。校理《四库全书》,虽白各专门学者分任,史部邵南江(晋涵)、子部周书昌(永年),经部从子部的天文、算学类皆戴东原(震),分别撰写初稿,而别择去取,笔削考核,则皆纪陶一人任之。昀亦自称:“余于癸巳受识校书,弹仆年之力,始勘为总目二百卷,进呈乙览。”(《文集》卷八《诗序总义》序)乾隆四十七年(1782),《四库全书》大体完成,<四库全书总目》和《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也同时写出初稿,几经增改,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写定,并由武英殿刻版印行。着录收入《四库全书》的图书三千五百零三种,未收入《四库全书》的“存目”书六千八百十九种。总计一万零三百二十一种。每种书部撰有·篇提要。 《四库全书总目》 收入《四库全书》各书的提要,原来本是附在书前以供皇帝审阅之用。至于离书别行的提要,那才‘是供一般读者参考的。原有之各书提要,当它别辑成书、单独印行时,已经过纪陶大大修改、有些地方已与原文相差很远了。如将《四库全书》各书前面所附的提要,与《四库全书总目》逐一核对,就可证实这一点。 分类 《四库全书》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按照内容分类,包括4部44类66属。 经部包括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五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国小类等10个大类,其中礼类又分周礼、仪礼、礼记、三礼总义、通礼、杂礼书6属,国小类又分训诂、字书、韵书3属; 史部包括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杂史类、别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钞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等15个大类,其中诏令奏议类又分诏令、奏议2属,传记类又分圣贤、名人、总录、杂录、别录5属,地理类又分宫殿疏、总志、都会郡县、河渠、边防、山川、古迹、杂记、游记、外记10属,职官类又分官制、官箴2属,政书类又分通制、典礼、邦计、军政、法令、考工6属,目录类又分经籍、金石2属; 子部包括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小说家类、释家类、道家类等14大类,其中天文算法类又分推步、算书2属,术数类又分数学、占侯、相宅相墓、占卜、命书相书、阴阳五行、杂技术7属,艺术类又分书画、琴谱、篆刻、杂技4属,谱录类又分器物、食谱、草木鸟兽虫鱼3属,杂家类又分杂学、杂考、杂说、杂品、杂纂、杂编6属,小说家类又分杂事、异闻、琐语3属; 集部包括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等5个大类,其中词曲类又分词集、词选、词话、词谱词韵、南北曲5属。除了章回小说、戏剧著作之外,以上门类基本上包括了社会上流布的各种图书。就著者而言,包括妇女,僧人、道家、宦官、军人、帝王、外国人等在内的各类人物的著作。 子部之医家类 医家类共收入着录医书97种,存目医书92种,附录兽医书6种,总计195种。若加上其中一些书后所附录的书并把丛书中的书单独计算,再加上子部别家中的医书,则录入的医书总数则更多。所收医籍时代跨度较大,先从秦到乾隆时期的重要医学名著基本都被涵盖。而且内容丰富,涉及医经、针灸、本草、医方、伤寒、金匮、瘟疫、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眼科、医案、藏象病机、杂着、诊断、养生等诸多方面。可以说,将医家类提要通读一遍,将对历代医学古籍的版本变迁、源流变革、内容得失有一巨观印象。 特点 《四库全书总目》颇有一些特点: 1、本书是一部规模庞大的解题书目。它不同于正史中的艺文志是史书的组成部分,而与《崇文总目》、《直斋书录解题》等同样是书目的单行本。因而它在各部类的序论、解题、作者介绍、版本源流等方面,不像史志目录那样受篇幅的限制,因而可以尽量作11必要的叙述和评论,从而使它成为清代规模最大的解题书目。 2、本书分为“着录”书和“存目”书两大部分,是一个创例。“着录”书,写为定本,收入《四库全书》之内;‘存目”书是不收入《四库全书》的,但在《四库全书总目》中同样撰写提要。 3、体例撰写提要:主要包括作者简介、历代书目着录情况、成书过程、内容评述、价值评判、常见版本等。 成因 1安定的社会环境 修书期间,正当康乾盛世,天下无事,没有战争的干扰。四库馆臣坐在书案之前,一坐就是10年,没有后顾之忧。 2统治者的重视 《四库全书》从酝酿到修成,乾隆弘历始终参预其事,并由他精心策划。从征书、选择底本,到抄书、校书,乾隆弘历都一一过问,亲自安排。 3雄厚的资金来源 《四库全书》卷帙浩繁,所需经费难以数计,清廷一概包揽下来。 4严密的组织系统 四库全书馆的最高职务是总裁和副总裁,多由郡王,大学士以及六部尚书、侍郎兼任,负责总理馆内一切事务,下设纂修处,缮书处和监造处。纂修处负责校理勘定全部书籍,并兼任缮书处缮写书籍的分校工作;缮书处负责全书的缮写及校勘事宜;监造处负责武英殿刊刻、印刷、装订、整理书籍事宜。四库馆臣总计360人,因故革职、身死除名、调用它任者,不在此数。 5破格录用人才 四库全书馆堪称人才之宝库,集中了大量优秀人才,其中不少人是破格录用的,如邵晋涵、余集、周永年、戴震、杨昌霖等人,入馆前不仅不是翰林,而且戴震、杨昌霖等连进士都不是,仅是举人。人才云集,为编纂《四库全书》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评价 后人给予此书以高度评价,如“《四库提要》成书较晚,介绍最详细,对我的启发帮助尤大,我感到从它那里得到的教益,比学校中任何一位老师还多。”——陈垣《与青年朋友谈治学》 谬误 根据本书《凡例》规定,列入“存目”者,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其书有谬误,应在提要中“附载其名,兼匡跃谬”;另一种是“寻常著述,末超群流……并亦存其目。以备考核”的。《四库全书》共收“着录”书三千五百多种,“存目”书则多达六千八百多种,后者多于前者一倍。这些书,赖有“存目”的提要,才使读者知其梗概,进而访求原书。试想当年如果没有这份“存目”提要,所存古籍将少去三分之二,鲜为人知,这将是一个多大的损失。就此而言,《四库全书总目》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这个缺陷。 《四库全书》于乾隆36年(1771年)开编,46年(1781年)完成,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丛书。其以“稽古右文”之名,行“寓禁于征”之实,致使编入丛书的只有3461种,79309卷,其余被认为价值不大且无“违碍”的图书未收入《四库全书》,列为“存目”。而其他有“违碍”内容的书则遭到禁毁、篡改、删节。可谓文化史上之又一浩劫。 (清)永瑢、纪昀等撰,共200卷,是在编篡《四库全书》的基础上完成的,着录书籍10254种,172860卷,对它们分别编写提要,汇成一部分类目录,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编排,是古典目录学的集大成之作。至今仍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其检索途径是:1、分类途径,需熟悉其分类体系。2、人名、书名途径,81年影印本附按四角号码编排的书名、人名索引。 英介 ……Every work copyied into the SKQS was preceded by a long descriptive note which was written under the direction of the editor of the particular section in which the work was classifiedLater,by order of the Emporor , these descriptive notes were gathered together and re-edited by Chi Yun ,and published, together with similiar notices concerning the works listed but not copied into the collection, in the this annotated bibliography ,as in the SKQS itself,the classics branch is divided into ten sections, the history branch into fifteen, the philosophers branch into fourteen,and the belles-lettres branch into five At the beginning of each section of bibliography ther is a brief introduction , after which the works are listed chronologically, the titles of the works actually copied into the SKQS preceding those merely listed, each title followed by a descriptive note The notes give information concerning the number of chuan, the source of the copy made use of by the Ssu Ku editors, and the nature and style of the work;the wholeof,or a summary of the table of contents is included,examples of the work's strong and weak points are given, and finally there is a critical evaluation A brief biographical sketch of the author is included in the first time a work written by him appears in the catalogueThese descriptive notes, although containing a few mistakes and oasionally showing prejudice,particularly against Ming writings,are very well written ,and on the whole ,show excellent judgementEach was written by a specialist in the field in which it is classified, and all were finally edited and their style made uniform by one of the greatest scholars of the Chien Lung period Even though the Ssu Ku Chuan Shu Tsung Mu has one serious defect in that it gives no information on different editions, no other annotated bibliography can be compared with it either in the number of works included or in the clarity and thoroughness of its descriptive notes 10254 works, with a total of 171796 chuan(414 works not divided into chuan), are included in the catalogue…… 编纂 该书自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开始编修,至乾隆四十六年初稿完成,自此后方得广泛流传。该书主要版本有浙本系统和殿本系统两种,至今还有人持浙翻刻殿本的错误观点。 四库全书总目 乾隆六十年十月,浙江布政使谢启昆等刊竣《四库全书总目》二百卷卷首一卷,底本是文澜阁所藏的写本一百二十五册,是为《总目》第一刻,是为浙本。浙江刻本的底本,即「文澜阁藏本」。文澜阁《四库全书》中的写本《钦定四库全书总目》一百二十五册,析为四部,分置《四库全书》经、史、子、集四部之首,其绢面颜色亦因库书而异(经绿、史红、子蓝、集灰)。这些都明明白白记录在嘉庆二十五年(1820)杭州承办盐商吴恒聚等造《文澜阁四库全书书目清册》之中,同时载录的还有《钦定四库全书考证》一百册,亦分隶库书经、史、子、集四部;《钦定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八册,置全书之首。三书皆写本。《清册》中没有武英殿刊本或武英殿聚珍本之记载。 《四库全书总目》二百卷,乾隆四十六年二月编撰完稿,四十七年七月修改定稿,拟缮写正本四分,于文渊、文源、文津、文溯四阁陈设,并“请交武英殿刊刻颁行”。因有各馆未成之书,尚须续纂提要,依类归入,所以拖到乾隆五十一年曹文埴才奏请开始刊刻,并缮写式样。然因随后查出李清等人有违禁书籍,《总目》又经覆查、修改等,直至乾隆六十年十一月始刊竣刷印装潢(陶湘编《故宫殿本书目》着录为乾隆五十四年刻本不确),是为殿本。《四库全书总目》殿本从基本完稿到武英殿刊刻完工,花了近十五年工夫。如上所述,这期间《总目》一直处于修订、调整状态。殿本与浙本同年刻成,而且浙本还早殿本一个月,所谓“浙本翻刻殿本”之说,纯属向壁虚造。 同治七年(1868年),广东又以浙本为底本翻刻,是为粤本。(以上参考崔富章《关于〈四库全书总目〉的定名及其最早的刻本》,《文史》200402期) 三刻本中,以殿本最佳,以浙本流传最广。 2015年底,市场上又出现了《四库全书卷前提要四种》,对四库的研究又进了一步。
本文2023-08-21 18:04:38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645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