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阴虚,阳虚,阴旺,阳旺?他们的表现又是什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1浏览:1收藏

什么叫阴虚,阳虚,阴旺,阳旺?他们的表现又是什么?,第1张

这个要看你的具体症状

阴阳虚实五行学说是传统中医的理论根基

中国传统医学认为,肺主皮毛,司呼吸。肺虚体质多表现为肺气虚和肺阴虚两大类型。肺阴虚者多因津液消耗,肺失润养所致,通常表现为形瘦羸弱;干咳无痰,或痰少质黏,或咳而痰中带血丝;潮热盗汗,午后颧红,少寐失眠;口干咽燥,喉痒音哑,舌红少苔等。肺气虚者多为久病亏耗,病后元气未复;或因久咳伤气,以致肺气亏虚,表现为咳而气短,咳喘无力,久咳不愈,痰液清稀;倦怠懒言,声音低怯;面色发白,畏风形寒,易患感冒;或有自汗,舌淡苔薄白等。肺虚者多见于肺结核病、肺气肿、肺心病、肺痿、肺不张以及肺癌晚期之人。

宜忌原则

一般而言,肺气虚者,宜食具有补益肺气作用的食品;肺阴虚者,宜吃具有滋阴润肺的食物。肺虚日久,常可累及脾与肾,故应配合吃些具有补脾益气和补肾纳气作用的食品。这可参阅脾虚和肾

虚体质的饮食宜忌内容,也可参考气虚和阴虚体质的饮食宜忌章节。凡肺虚者忌吃辛辣及烟酒,忌吃破气耗气之物,忌吃生冷性寒之物,忌吃炒炸烤爆之类香燥伤阴的食品。

你的病症要具体对看,并注意饮食!

如果舌苔(舌头表面)是正常情况一直白可能是阴症虚症,

还有是否口干舌燥等具体情况要看

根据上面要多注意自己的饮食

阴阳是一切事物都具有的对立面的两个名词,是用以说明每一事物都有阴阳相对的矛盾性,而且说明一切事物都是在矛盾中发展变化的。所以《素问》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自然界对立统一的根本法则),万物之纲纪(一切事物只能遵循这个法则,不能违背它),变化之父母(一切事物的变化都是依据这个法则发生的),生杀之本始(一切生成毁灭都由这个法则起始的),神明之府也(这就是自然界一切奥妙的所在)。治病必求于本(人是自然界生物之一,治病必须寻求这个根本法则)。”

在中医的概念中,人体是由阴阳所代表的两性物质产生和形成的。所以《素问》说:“生之本,本于阴阳。”又说:“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又认为人是阴阳对立的统一体,必须经常保持阴阳相对平衡,才能正常生活。所以《素问》说:“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如果人体的阴阳一时出现不平衡,就必然生病,治病就是为了平衡阴阳。所以《素问》又指出:“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审其阴阳,以别刚柔,阳病治阴,阴病治阳。”既然人体是阴阳对立面的统一体,那么经常保持阴阳相对平衡,就能祛病延年。

由于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阴阳对立的统一体,并且都是由阴阳所代表的两性物质产生的,因此,人体不仅要保持体内的阴阳平衡,而且还要和自然界的阴阳相适应。所以在《素问》中反复地说,“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法则天地,象似日月”。凡是能这样适应自然条件的,能保持内外环境平衡的,在养生和预防疾病方面,就能达到长寿和健康的目的。

中医的诊断,虽然有六经辨证、营卫气血和三焦的划分,脏腑经络的区别,但是,谈到中医诊断的原则高度,总不离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而八纲之中,阴阳又为其他六纲的总纲。这就是说,尽管疾病证候是千变万化的,但总不外乎阴阳的范畴。因此,不难理解,属于诊断方面的辨证原则,也当以阴阳为总纲领。所以《素问》有“善诊者,察色按脉,告别阴阳”,“审其阴阳,以别刚柔”,“脉有阴阳,知阳者知阴,知阴者知阳”,“谨熟阴阳,无与众谋”等等说法,都是说明阴阳是辨证的首要关键。

总的说来,中医诊断,主要是综合症状,反复观察,加以分析归纳,辨别其阴阳偏胜或偏衰。如阳偏胜则属阳症,阴偏胜则属于阴症。此外,还有由于阴衰而导致阳盛,或由阳衰而导致阴盛,或阴阳俱虚的现象,也是辨证上很重要的问题。掌握这些关键性问题,对于辨证施治才有准则,才能做到较有把握的治疗。

中药一般运用的规律有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等。而这些规律,都是在阴阳说的指导下产生的。

以四气来说,则“寒、凉”属阴,“温、热”属阳;以五味来说,则“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在气味之中,又有厚薄之区别,如《素问》说:“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至于升降浮沉,则浮为阳,沉降为阴。应用中药,必须熟悉这些根本规律,才能正确地运用。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阴痒的病因病机 5 阴痒的症状 6 阴痒的治疗 61 辨证治疗 611 肝经湿热 612 阴虚血燥 62 外治法 63 方论 64 针灸治疗 641 体针 6411 方一 6412 方二 642 耳针 7 参见风瘙痒 8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阴痒病的穴位 2 治疗阴痒病的方剂 3 治疗阴痒病的中成药 4 阴痒病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阴痒病 这是一个重定向条目,共享了阴痒的内容。为方便阅读,下文中的 阴痒 已经自动替换为 阴痒病 ,可 点此恢复原貌 ,或 使用备注方式展现 1 拼音

yīn yǎng bìng

2 英文参考

pruritus vulvae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阴痒病(pruritus vulvae[1][2])为病名[3]。是指以女性外阴及 瘙痒,甚则痒痛难忍,或伴带下增多为主要表现的疾病[1][2]。甚则波及 周围,痒痛难忍,坐卧不宁。出《肘后备急方》卷五。阴痒病又称阴门瘙痒[4]、阴门痒[3]。

4 阴痒病的病因病机

阴痒病多因肝郁化热,脾虚聚湿,湿热蕴结,流注于下;或因外阴不洁,久坐湿地,病虫乘虚侵袭;也有因阴虚血燥而致者[3]。

阴痒病多因脾虚湿盛,郁久化热,湿热蕴结,注于下焦;或忧思郁怒,肝郁生热,挟湿下注;或因外阴不洁,久坐湿地,病虫乘虚侵袭所致;或年老体弱,肝肾阴虚,精血亏耗,血虚生风化燥,而致外阴干涩作痒[4]。临床以湿热为患为多见[4]。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症主要与 的滴虫、霉菌感染,外 的干燥、皮炎、湿疹、白斑,某些化学性 及精神因素等有关[4]。

《妇人良方大全》:“夫妇人阴痒病者,是虫蚀所为。三虫在于肠胃之间,因脏虚,三虫动作,蚀于阴内。其虫作热,微则为痒,重者乃痛也。”

5 阴痒病的症状

症见外 或 内瘙痒,甚则奇痒难忍,坐立不安[3]。不断的搔抓可引起溃破、红肿、渗液,甚至生疮溃烂,称为“阴蚀”[4]。转为慢性后外阴皮肤可增厚变硬[4]。

湿热下注者常伴见带下量多,色黄味臭[4]。

阴虚血燥者多为老年妇女[4]。

6 阴痒病的治疗 61 辨证治疗 611 肝经湿热

阴痒病·肝经湿热证(pruritus vulvae with syndrome of dampheat in Liver Channel[1])是指肝气犯脾,脾虚湿盛,湿热互结,损伤任带,以 瘙痒难忍,坐卧不安,或灼痛,带下量多,色黄如脓样,或呈泡沫米泔样,质稠秽臭,烦躁易怒,胸胁胀痛,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数为常见症的阴痒病证候[5]。

治宜清热利湿。方用萆薢渗湿汤(见阴蚀条),或用龙胆泻肝汤[3]。

612 阴虚血燥

阴痒病·阴虚血燥证(pruritus vulvae with syndrome of yin deficiency and blood dryness[1])是指精血不足,外阴失养,化燥生风,以 干灼瘙痒,日久不愈,夜间尤甚,白带少,色黄,甚则呈血样,自觉 干燥,甚至外阴萎缩或局部皮肤变折皲裂,口干咽燥,头晕眼花,心悸不寐,舌红,苔少,脉细数无力为常见症的阴痒病证候[5]。

治宜养血祛风,方用当归饮(当归、白芍、川芎、生地、白蒺藜、防风、荆芥穗、何首乌、黄芪、甘草)[3]。

62 外治法

虫疾感染及瘙痒重症可配合药物及中药煎水局部熏洗[4]。

局部可用蛇床子、川椒、枯矾、苦参、百部、生艾叶、杏仁,水煎熏洗[3]。

《妇人良方大全》主张内服龙胆泻肝丸、逍遥散,外以桃仁研膏和雄黄末,或鸡肝纳阴中,以杀其虫[3]。

63 方论

《妇人良方大全》(妇人阴痒病方论第十六)治妇人阴痒病,大黄散:

大黄(微炒) 黄芩 黄 (炙,各一两) 赤芍药 玄参 丹参 山茱萸 蛇床子(各半两)上为细末。食前,温酒调二钱服。

《广济方》疗妇人阴痒病不止:

蚺蛇胆 雄黄 硫黄 朱砂 硝石 芜荑(各半两) 藜芦(二钱半),上为细末研停,以腊月猪脂和如膏,用故布作缠子,如指长一寸半,以药涂上,内阴中。日一易之,易时宜用猪椒根三、五两,水煮稍热,洗干拭内之效。

又方∶小蓟不拘多少,水煮作汤热洗,日三用之。

崔氏方疗阴痒病不可忍∶

杏仁烧作灰,承热绵裹内阴中,日二易之。

又方∶蒜煮汤洗之。一方用枸杞根。

又方∶野狼牙(二两,细锉) 蛇床子(三两),上以水三升,煮十沸,热洗。

又方∶取鸡肝,承热内阴中。如有虫,虫当尽下。

《古今录验》疗妇人阴痒病,如有虫状:

上取牛肝,切取三寸,内阴中。其虫尽入肝内,出之效。猪肝亦得。

《千金翼方》治妇人阴痒病脱,矾石散:

矾石为末,空心,酒服方寸匕,日三服。

64 针灸治疗 641 体针 6411 方一

取中极、下髎、血海、三阴交、蠡沟等穴为主。湿热下注者加阴陵泉、百虫窠;奇痒难忍加曲骨、大敦;心烦少寐加少府[4]。

6412 方二

可针刺阴廉、曲骨、三阴交[3]。

642 耳针

取神门、肺、脾、肝、外生殖器、卵巢等穴,每次酌选2~3穴,强 [4]。

7 参见风瘙痒

风瘙痒(wind itching;pruritus cutanea)为病名[6]。出《诸病源候论》卷二。又称之为风痒、血风疮、痒风、谷道痒、阴痒病等。是指以遍身瘙痒,并无疮疥,搔之不止为主要表现的感觉异常性皮肤疾病[7]。无原发性皮肤损害。以自觉皮肤阵发性瘙痒,搔抓后常出现抓痕、血痂、色素沉着和苔藓样变等继发性皮损为临床特征。临床上可分为局限性和泛发性两种。局限性者,以 、 周围瘙痒最多;泛发性者,则多泛发全身。本病多见于老年及青壮年,好发于冬季,少数也可夏季发病。

《诸病源候论》:“风瘙痒者,是体虚受风,风人腠理,与气血相搏,而俱往来于皮肤之间。邪气微,不能冲击为痛,故但瘙痒也。”

风瘙痒相当于西医的皮肤瘙痒症[7]。

详见风瘙痒条。

8

阴是指脏,阴症就是进入肝心脾肺肾,进入内脏了。第一个进入的就是“足太阴” 足太阴就是进入脾脏,我在这边所讲的脾脏,脾主少腹,各位小腹突出, 就是脾脏的问题,脾主肌肉,骨节,四肢,脾脏在管胃口, 胰脏在管味觉。吃东西有没有味道是胰脏在管,肚子饿不饿,吃多少是脾脏在管。所以在太阴症的时候,脾主四肢、主肌肉、主少腹、 脾治水,脾是土、就好像河道、水在河道中走、如果河道做得很好就不会淹水、所以脾能治水。如果脾脏不能治水,身体就会很重, 因为身上带有很多水。所以肚子胀,四肢胀、胃口不好、都是属于脾脏的问题。

而到了太阴症没有治好, 则进入“少阴”少阴有两个地方,心脏以及肾脏。第一个症状是瞌睡,睡觉睡了八小时、十小时还睡不饱,,还想睡,有时开车开着就睡着了这是进入肾脏。还有自心包经进入心脏,必定是晚上失眠, 大小便不正常,有时下痢, 有时便秘。胸闷、 胸痛、手麻、四肢麻。

到了少阴还没治好,就进入最后一个阶段,叫做厥阴症。厥阴症就进入肝脏,还有心包经。我们知道有A型肝炎,B型肝炎, 及C型肝炎。事实上C型肝炎根本不是肝病,其实就是感冒的病毒所引起的, 病毒由太阳表症一直进入你的肝脏。所以我们在治疗C型肝炎, 清除了之后,病人在恢复之前所出现的症状都是感冒症状。因为从厥阴,一路治疗回去,到了太阳症,病就好了。临床上很多都是这样治好的,从厥阴到少阴,少阴到太阴,太阴到少阳,少阳到太阳,症状是往回走的。所以我们很肯定C型肝炎根本就是感冒的病毒引起的。肝经和心包经都是厥阴。厥阴症的症状, 危险的时候到最后是坐不得卧不得, 晚上无法睡觉, 肝病到后来, 病人半夜坐在那边, 不能躺下去的, 因为阳要绝了, 下半身极度冰冷, 上半身极度热, 这时候的人就快不行了。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病因病机 5 症状 6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阴胜则阳病的穴位 2 治疗阴胜则阳病的方剂 3 治疗阴胜则阳病的中成药 4 阴胜则阳病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阴胜则阳病 1 拼音

yīn shèng zé yáng bìng

2 英文参考

predominant yin causing yang disease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阴胜则阳病为病机[1]。阴指阴寒,阳指阳气[1]。阴胜则阳病指阴寒偏盛,可导致阳气损伤的病机[2]。出《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4 病因病机

阴寒偏胜则阳气不振,导致脏腑的阳气衰微,便出现各种阳气不足的病证[1]。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5 症状

临床表现除寒证外,还兼有阳虚温煦不足的症状,如畏寒肢冷、神疲倦卧等[2]。

6

每一个病,都有错综复杂的症状,要找到它的关键,掌握它的主要方面,必须懂得运用八纲。八纲就是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为辨症的纲领,其中阴阳尤为纲领的纲领。表里、寒热、虚实,实际上是阴阳的演绎,亦称六变,它指示了病变所在的部位,病情的征象和邪正消长的变化。所以根据八纲来观察症候的全部情况,加以分析归纳,不难得出诊断结论。关于阴阳方面已在第一章叙述,兹再就六变的意义,说明如下:

1表里

表是外,里是内。从人体的内外来说,表是体表,包括皮肤、肌肉等组织;里是指内脏,包括脏、腑和脑等器官。因此病邪侵犯人体所出现的症状,如恶寒、发热、头痛、项强、身疼,四肢酸软,以及有汗、无汗等,症属于体表者均为表症;神昏烦躁,口渴胸闷,呕吐泄泻,腹痛腹胀等,症属于体内者均为里症。

风、寒等六*之邪侵犯人体,首先伤于皮毛、经络,概称表症。因喜怒七情或饮食劳倦所引起的病,多自内生,故概称里症。这是辨别表里的概况。但表邪可以内传进入脏腑,则其所现的症状又为里症了。也有表邪虽已内传而尚未到里,称为半表半里症。表邪内传而表症仍在,称为表里同病。病邪由表入里,便是从外到内,在病为重为逆,例如伤寒病初起,寒热,头项强痛,都是邪在于表的症状;如果发热不退,症见口苦呕恶,或心胸满闷,或小溲短赤等,便知邪有入里的趋势;如见壮热口渴、烦躁谵语,或腹痛便闭,或大便泄泻,则明显地表示邪已入里。相对的,里症也有从里出表,在病为轻为顺,例如麻疹、斑疹,初起身热烦躁,咳嗽胸闷,等到皮肤出现红疹,症情便逐渐松弛了。因此,临症上分辨表里症,更重要的是注意其传变倾向。

2寒热

寒的症状为口不作渴,喜饮热汤,手足厥冷,无风恶寒,小便清长,大便溏薄,面色苍白,舌苔白滑,脉迟。热的症状为口渴饮凉,潮热,烦躁,小便短黄,大便闭结,面红目赤,舌苔黄糙,脉数等。这里可以看出病情的表现有寒和热两种不同的现象,辨别寒、热,就是决定用药或温或凉的一个关键。

寒症和热症有时不完全是全身症状,如发热是全身的,小溲黄赤可以与发热有关,也有仅属于膀胱有热。所以辨寒症和热症除一般者外,需要进一步分别上下。大概寒在上者,多为吞酸,泛清水,饮食不化,或心胸一片觉冷;热在上者,多为头胀目赤,咽喉肿痛,齿龈胀痛,口干喜凉。寒在下者,多为腹痛喜按,大便溏薄或泄泻,胫寒足冷;热在下者,多为大便困难闭结,小便浑黄,或短涩刺痛。这些症状,有的只见于上,或只见于下,有的上下俱热,或上下俱寒,有的上热下寒,或上寒下热。也有一个肠胃病中,能出现胃热肠寒,或胃寒肠热的现象,必须分析清楚。

3虚实

虚实是指正气和邪气两方面来说的。从人体说,指正气的强弱;从病情说,指邪气的盛衰。但在一般临症上,虚多指正气,实多指邪气,因正气充旺无所谓实,邪气退却无所谓虚,故 《内经》上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虚症的表现,为神疲乏力,声音低怯,呼吸气短,自汗盗汗,头晕心悸,脉细微弱。实症的表现,为痰多气壅,胸闷腹胀,便闭或溏薄臭秽,脉洪滑大等。凡体壮新病,症多属实,体弱久病,症多属虚。患者体质和病理机转表现为有余、结实、强盛的,称为实症;反之,表现为不足、衰退、松弛的,称为虚症。

辨别虚实是攻邪和补正的根据。病有纯虚纯实者,辨别较易,治疗亦简单;有虚实错杂者,如正强邪实虽重能挽救,正虚邪实虽轻亦危殆。在每一个病的过程中,经常出现邪正消长现象,必须注意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多实少、虚少实多等变化情况。例如外感风寒,恶寒发热,脉象浮紧,这是一个表实症;如果发汗后汗出不止,身热骤降,反而畏冷更剧,这是转为虚症的症象;或者恶寒退却,身热增加,口渴引饮,这是转为里症的症象。如果热病而现舌苔干糙,知其津液已虚;或者舌光红绛,知其阴分亦为邪热伤耗,不是单纯退热法所能治疗了。

表里、寒热、虚实,是一种症状的归纳方法,单看一个症状是没有意思的。因为每一个症状都能在两方面出现,譬如表症有怕冷,里症也有怕冷,虚症有怕冷,实症也有怕冷,寒症有怕冷,热症同样有怕冷。究竟属于哪一类型呢?必须结合多种症状来决定。所以把许多症状加以分析,就其性质上的类同联系起来,成为一个症候群,才能诊断它是表是里,是虚是实,是寒是热。症状是属于表面的,症状里有很多是隐蔽的、虚伪的,称做假象。如以寒热来说,真寒应当脉沉细或迟弱,症见肢冷呕吐,腹痛泄泻,小溲清频,即有发热也不欲去衣被,这是浮热在外而沉寒在内的症象;真热应当脉数有力,滑大而实,症见烦躁喘粗,胸闷口渴,腹胀,大便闭结,小溲短赤,发热不欲盖被。假寒症是外虽寒而内却热,脉呈数象,身上怕冷而不欲衣被,或大便臭秽,或烦渴引饮,这种怕冷,就非寒象,而是热症,此即所谓热极反兼寒化,叫做阳盛格阴;假热症是外虽热而内却寒,脉呈微弱,或为虚数浮大无根,身上发热而神态安静,言语谵妄而声音低微,或似狂妄但禁之即止,或皮肤有假斑而浅红细碎,或喜冷饮而所用不多,或小溲多利,或大便不闭结,这种热象并非真热,而是寒症,即所谓寒极反兼热化,叫做阴盛隔阳。至于虚实方面,极虚也能有实象,便是假实;大实也能有虚象,便是假虚。故张景岳说:“外症似实而脉弱无神者,皆虚症之当补;外症似虚而脉来盛者,皆实症之当攻。虚实之间,最多疑似,不可不辨其真。”这就说明了辨症的目的是在求得病的本质,要掌握真相,必须从多方面观察。

六变用阴阳来归纳,表为阳,里为阴;热为阳,寒为阴;实为阳,虚为阴。故有时候也把病态的动静和病情的进退,说成阴症和阳症,或说病在阳和病在阴,所以说阴阳为八纲的纲领。但在临症上常说的真阳虚和真阴虚及亡阳和亡阴,这就不是广义的名词,前人解释真阳、真阴皆属于肾,真阳即真火,真火虚者,右尺必弱,宜大补元阳,不可伤其阴气,忌凉润,恐助阴邪,尤忌辛散,恐伤阴气,只有甘温益火,补阳以配阴;真阴即真水,真水虚者,脉必细数,宜大补真阴,不可伐其阳气,忌辛燥,恐助阳邪,尤忌苦寒,恐伐元阳,只有纯甘壮水,补阴以配阳。至于亡阳和亡阴的辨法,也须仔细观察症象,如汗出身反恶寒,手足凉,肌凉汗冷而味淡微黏,气微,脉浮数而空,此为亡阳;身畏热,手足温,肌热,汗亦热而味咸,气粗,脉洪大无根,此为亡阴。亡阳和亡阴是严重症候,大多在高热熏蒸、发汗过多、或吐泻过度、失血不止等情况下出现,多属危象。

八纲辨症的内容,包括了体表和体内的关系,指出了病症的性质和发展情况。辨症的最后阶段是为了治疗,分辨表里可以定出或汗或下,分辨寒热可以定出或温或凉,分辨虚实可以定出或补或泻。但是汗法有辛温发汗,有辛凉发汗;下法也有凉下、温下,其它温法、凉法、补法、泻法,也都有不同的用法。如何来确定具体的治疗方针,非把表里、寒热、虚实结合不可。比如表症和寒症、实症结合,便是一个表寒实症,就是体表感受寒邪的实症,可以针对着用辛温发汗法;或者里症和寒症、虚症结合,便是一个虚寒里症,就是由于体内阳气衰微而造成的寒症,可以采用温补的方法。诸如此类,表里、寒热、虚实的结合,在临症上有八个基本类型:即表寒实症、表寒虚症、表热实症、表热虚症、里寒实症,里寒虚症,里热实症,里热虚症。在这基础上还能化出八个错杂的类型:即表寒里热症、表热里寒症、表虚里实症、表实里虚症、表里俱寒症、表里俱热症、表里俱虚症、表里俱实症。在里症范围内还有几个复杂类型,即上热下寒症、上寒下热症、上虚下实症、上实下虚症、真寒假热症、真热假寒症、真虚假实症、真实假虚症,以及半表半里症、寒热错杂症、虚中挟实症等。病症的变化尽管多,但不外表里、寒热、虚实已甚明显,所以只要能掌握这八个纲领,便可以弄清楚。

上述变化,有的是常见的,有的比较少见,有的彼此之间没有很大区别,有的虽类似但必须分别。由于辨证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因此不厌繁琐,再作说明,以便触类旁通,灵活运用。

1表寒实症

风寒侵犯体表。主症为恶寒、头痛、体痛,脉象浮紧,发热或未发热。

2表寒虚症

卫气不充。主症为恶风畏寒,易出汗,汗出更冷。

3表热实症

外感温病初起。主症为恶风或不恶风,发热头痛,自汗或无汗。

4表热虚症

即阴虚潮热一类。主症为午后肌热,掌心热,自汗出。

5里寒实症

寒邪直中内脏。主症为腹痛泄泻,严重的四肢逆冷,脉象沉伏。

6里寒虚症

多由脾肾阳虚引起。主症为气怯疲倦,四肢不温,大便不实,脉象微弱,舌质胖嫩而不红润。

7里热实症

外邪化热传里。主症为壮热,口渴烦躁,便闭溲赤,严重的神昏谵语。

8里热虚症

多由肝肾阴虚引起。主症为掌心热,头晕,口渴,心烦不眠。如果出现潮热,参看表热虚症。

9表寒里热症

外感寒邪,内有郁热。主症为寒热无汗、烦躁。又假寒症怕冷、不欲衣被、烦渴引饮,亦属此类。

10表热里寒症

寒积于内,热越于外,其热为假热,其寒为真寒。主症为身热不欲去衣被,畏风,泄泻,小溲清长。

11表虚里实症

多由发汗伤表,邪传于里。主症为汗出恶风,胸痞硬满,噫气,呕恶。

12表实里虚症

内伤之体,再感外邪;或表症误下,虽伤于里,表邪尚未内陷。主症为寒热,身体疼痛,气怯,脉象沉弱。

13表里俱寒症

寒邪伤表,复中于里。主症为寒热,腹痛,泄泻。

14表里俱热症

表邪化热传里,发热不退,反而增剧,参看里热实症。

15表里俱虚症

阴阳两亏。主症为多汗,畏寒,气怯,心悸,脉象结代。

16表里俱实症

外感寒邪,内停痰饮,或有宿食。主症为寒热,咳喘,或嗳腐,腹胀。又寒邪或热邪酿成的表里俱寒或表里俱热症,均属此类。

17上热下寒症

下焦有寒,上焦有热。主症为腹满足冷,口干,胸中烦热。又火不归元,浮越于上,症见足冷面赤,口干咽燥,亦属此类。

18上寒下热症

丹田有热,膈上有寒饮。主症为小溲短赤,痰多,胸中觉冷。

19上虚下实症

浊阴在下,清阳不升。主症为腹满泄泻,头晕目眩。

20上实下虚症

阳虚于下,痰饮阻上。主症为形寒足冷,尿频,咳痰,喘促。

21真寒假热症

参看表热里寒症。

22真热假寒症

参看表寒里热症。

23半表半里症

表邪传里而未成里症。主症为寒热往来,口苦,咽干。

24寒热错杂症

湿热内阻,或内有痰饮,表热内陷。主症为胸闷,口干不欲饮,小溲短黄,或烦热痞满,呕恶。

25虚中挟实症

体虚有邪,或邪恋正气渐衰,均属此类。参看表虚里实、表实里虚、上虚下实、上实下虚等症。

对于任何急性热病,或内伤杂症在其发展过程中,均可用上面这些方法来诊断。在急性热病方面,例如伤寒初起便是表寒实症;若汗出过多而损及阳气,便是表寒虚症;若寒邪化热传里,便是里热实症;苦传入半表半里之间,便是半表半里症;及至体力不支,而有泄泻肢冷,烦躁等症,则为里寒虚症或表热里寒症。又如肾泄 (即五更泄泻)是里寒虚症;肺劳是里热虚症;痰饮咳嗽是上实下虚症。以上是八纲的综合运用,临症时就可根据这些来辨症论治,获得疗效。

阴疽,症状表现为漫肿无头、肤色不变、不热少疼者为疽,属阴证。多由气血虚而寒痰凝滞,或五脏风毒积热,攻注于肌肉,内陷筋骨所致。

从字面理解,“阴疽初起”是指阴疽(毒疮)刚刚发病的意思。

痈疽(yōng jū),毒疮,多而广的叫痈,深的叫疽。这样的毒疮被现代医学解释为皮肤的毛囊和皮脂腺成群受细菌感染所致的化脓性炎,病原菌为葡萄球菌。痈发于肌肉,红肿高大,多属于阳症;疽发于骨之上平塌色暗,多属于阴症。

“疽”是痈的演变、恶化、深入,由气血雍盛到气血瘀闭;由饱满脓浆到干枯或流清水;由体表皮肤、肌肉发展到筋膜、骨髓;由六腑渐至五脏。疽是为毒邪阻滞而致的化脓性疾病。其特征是初起如栗,不发热胀痛,易向四周扩大。溃烂之后,状如蜂窝,发于肌肉之间,凡皮肤厚而坚韧的地方都可发生,但多发于项后及背部。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病因病机 5 症状 6 辨证分型 61 阴痒·肝经湿热证 62 阴痒·阴虚血燥证 7 辨证论治 71 方论 72 针灸治疗 721 体针 722 耳针 8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阴门痒的穴位 2 治疗阴门痒的方剂 3 治疗阴门痒的中成药 4 古籍中的阴门痒 1 拼音

yīn mén yǎng

2 英文参考

genital puritus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阴门痒即阴痒[1]。见吴梅庵《秘传内府经验女科》。

阴痒(pruritus vulvae[2][3])为病名[4]。是指以女性外阴及 瘙痒,甚则痒痛难忍,或伴带下增多为主要表现的疾病[2][3]。甚则波及 周围,痒痛难忍,坐卧不宁。出《肘后备急方》卷五。阴痒又称阴门瘙痒[5]、阴门痒[4]。

4 病因病机

多因肝郁化热,脾虚聚湿,湿热蕴结,流注于下;或因外阴不洁,久坐湿地,病虫乘虚侵袭;也有因阴虚血燥而致者[4]。

多因脾虚湿盛,郁久化热,湿热蕴结,注于下焦;或忧思郁怒,肝郁生热,挟湿下注;或因外阴不洁,久坐湿地,病虫乘虚侵袭所致;或年老体弱,肝肾阴虚,精血亏耗,血虚生风化燥,而致外阴干涩作痒[5]。临床以湿热为患为多见[5]。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症主要与 的滴虫、霉菌感染,外 的干燥、皮炎、湿疹、白斑,某些化学性 及精神因素等有关[5]。

《妇人良方大全》:“夫妇人阴痒者,是虫蚀所为。三虫在于肠胃之间,因脏虚,三虫动作,蚀于阴内。其虫作热,微则为痒,重者乃痛也。”

5 症状

症见外 或 内瘙痒,甚则奇痒难忍,坐立不安[4]。不断的搔抓可引起溃破、红肿、渗液,甚至生疮溃烂,称为“阴蚀”[5]。转为慢性后外阴皮肤可增厚变硬[5]。

湿热下注者常伴见带下量多,色黄味臭[5]。

阴虚血燥者多为老年妇女[5]。

6 辨证分型 61 阴痒·肝经湿热证

阴痒·肝经湿热证(pruritus vulvae with syndrome of dampheat in Liver Channel[2])是指肝气犯脾,脾虚湿盛,湿热互结,损伤任带,以 瘙痒难忍,坐卧不安,或灼痛,带下量多,色黄如脓样,或呈泡沫米泔样,质稠秽臭,烦躁易怒,胸胁胀痛,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数为常见症的阴痒证候[6]。

62 阴痒·阴虚血燥证

阴痒·阴虚血燥证(pruritus vulvae with syndrome of yin deficiency and blood dryness[2])是指精血不足,外阴失养,化燥生风,以 干灼瘙痒,日久不愈,夜间尤甚,白带少,色黄,甚则呈血样,自觉 干燥,甚至外阴萎缩或局部皮肤变折皲裂,口干咽燥,头晕眼花,心悸不寐,舌红,苔少,脉细数无力为常见症的阴痒证候[6]。

7 辨证论治

湿热者,治宜清热利湿。方用萆薢渗湿汤(见阴蚀条),或用龙胆泻肝汤[4]。

阴虚血燥者,治宜养血祛风,方用当归饮(当归、白芍、川芎、生地、白蒺藜、防风、荆芥穗、何首乌、黄芪、甘草)[4]。

虫疾感染及瘙痒重症可配合药物及中药煎水局部熏洗[5]。局部可用蛇床子、川椒、枯矾、苦参、百部、生艾叶、杏仁,水煎熏洗[4]。《妇人良方大全》主张内服龙胆泻肝丸、逍遥散,外以桃仁研膏和雄黄末,或鸡肝纳阴中,以杀其虫[4]。或针刺阴廉、曲骨、三阴交[4]。

71 方论

《妇人良方大全》(妇人阴痒方论第十六)治妇人阴痒,大黄散:

大黄(微炒) 黄芩 黄 (炙,各一两) 赤芍药 玄参 丹参 山茱萸 蛇床子(各半两)上为细末。食前,温酒调二钱服。

《广济方》疗妇人阴痒不止:

蚺蛇胆 雄黄 硫黄 朱砂 硝石 芜荑(各半两) 藜芦(二钱半),上为细末研停,以腊月猪脂和如膏,用故布作缠子,如指长一寸半,以药涂上,内阴中。日一易之,易时宜用猪椒根三、五两,水煮稍热,洗干拭内之效。

又方∶小蓟不拘多少,水煮作汤热洗,日三用之。

崔氏方疗阴痒不可忍∶

杏仁烧作灰,承热绵裹内阴中,日二易之。

又方∶蒜煮汤洗之。一方用枸杞根。

又方∶野狼牙(二两,细锉) 蛇床子(三两),上以水三升,煮十沸,热洗。

又方∶取鸡肝,承热内阴中。如有虫,虫当尽下。

《古今录验》疗妇人阴痒,如有虫状:

上取牛肝,切取三寸,内阴中。其虫尽入肝内,出之效。猪肝亦得。

《千金翼方》治妇人阴痒脱,矾石散:

矾石为末,空心,酒服方寸匕,日三服。

72 针灸治疗 721 体针

取中极、下髎、血海、三阴交、蠡沟等穴为主。湿热下注者加阴陵泉、百虫窠;奇痒难忍加曲骨、大敦;心烦少寐加少府[5]。

722 耳针

取神门、肺、脾、肝、外生殖器、卵巢等穴,每次酌选2~3穴,强 [5]。

8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