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智慧儿童有那哪些,并写出事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1浏览:1收藏

古代智慧儿童有那哪些,并写出事例,第1张

甘罗

甘罗的父亲在朝当官

一天皇帝把他叫去说:“你在朝居官,朕待你如何”

甘罗的父亲说:“皇上待我恩重如山”

“既然如此,朕让你办点私事,你可情愿”

“只要为皇上,我死都甘心”

“近来朕得了一种病,非吃公鸡蛋不愈朕限你在三天之内弄几颗公鸡蛋来,否则罚你一死!”

甘罗的父亲明知无法弄到,但圣命如山倒,只得接受任务回到家中,愁眉不展,唉声叹气十二岁的儿子甘罗便问:“父亲今日回到家来,面带忧色,为了何事”父亲便把事情的经过说了一遍

“爹爹不必着急,第三天孩儿我去替你交差便是了”

“公鸡能下蛋我年岁已高,经事也不少,但真是见所未见,闻所未闻你年仅十二岁,能有何法总是一个死,还是我去死好了”

“请爹爹放心,儿我自有办法”

第三天,甘罗上朝拜见皇上

皇上问;“你父为何今日不来朝见你一个小小孩童来干何事”

甘罗不谎不忙地说;“拜告圣上,我父昨晚上生了个小孩,不能回朝,特地让我来请假”

皇上怒气冲冲地说:“你简直是胡说!男人怎能生孩子!”

甘罗马上说:“既然男人不能生孩子,那公鸡岂能下蛋!”

一句话问得皇上哑口无言,答不上话来皇上见十二岁的甘罗有胆有识,便当场封他为丞相

孔融让梨,曹冲称象和司马光砸缸

孔融

三字经有云:融四岁,能让梨,弟与长,宜先知。一个四岁的孩子就懂得谦让之道,不能不说是一种奇迹。(注意,后来以他为楷模浇铸出来的成批作品,可没法跟这个始作俑者相提并论)。

有关孔融,还有一个“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典故。

孔融十岁,随父到洛阳,时李元礼有威名,登门者须隽才之士或有清誉,又或是中表亲戚,阁人始肯通传,孔融独自到李府,向门官言道:“我是李府君亲。” 门官为他通传后请人府相见,李元礼问道:“君与仆有何亲”,孔融对日:“昔先祖仲尼(孔子)与君先人伯阳(老子)有问礼之谊,是以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此言出自一个十岁幼童之口,李元礼及在座宾客莫不奇之。时有太中大夫陈韪后至,得闻此事,便道:“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小时候聪明,长大了未必能佳。这倒是很常见的事,不过却是对孔融的不以为然。没想到孔融应声答道:“想君小时,乃当了了。”

这里用了一个歇后手法,意思说陈韪现在是“大未必佳”。陈韪遭此反击,大为尴尬,一时语塞。一个十岁的孩子,一句话堵得名士张口结舌,孔融才思之敏捷,实在令人赞叹。

曹冲

曹操不但是一个成功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还是一个成功的父亲。他的几个儿子,文功武略,各有卓越之处,而他最喜爱的,首推曹冲。古代所谓神童,以语言天赋突出的居多,曹冲却表现出解决问题的高超思维能力。曹冲七岁时以等量置换的办法称大象体重,不但震惊了当时之众,也流传千古,成为最经典的儿童智力启蒙故事之一。

还有一个典故:孙权曾送来一只漂亮的雉鸡。曹操想观赏雉鸡舞蹈,但使尽办法,这珍禽就是不鸣不舞,让人徒叹奈何。曹冲想出一个办法,让人制作一面大镜,摆在雉鸡面前。那雉鸡于镜中看到同类,起了争胜之心,当即舞将起来,这一下对镜成双,煞是好看。

有的故事,不但体现了曹冲的智慧,还表现了他宽厚仁慈的一面。一次,曹操坐骑的马鞍放在仓库中,不慎被老鼠咬坏。库吏大惊失色,自认必死。曹冲知道后,心生一计:他先用利刃将自己的单衣穿戳成鼠齿状,然后装成一脸愁色的样子去见父亲。曹操问他何事忧虑曹冲说:“世俗以为鼠齿衣者,其主不利。今单衣见齿,是以忧戚。”曹操赶紧安慰爱子,说:“此妄言耳,无所苦也。”过了一会儿,库吏前来报道曹操那桩马鞍被鼠咬坏一事,曹操听后,笑着说:“连我儿子的单衣都被咬坏,何况马鞍乎”根本没有追究的意思。据说,每当曹冲见到当刑者,总要上去寻问是否冤枉,是否处理过重如是,他就要想方设法为之救命或减刑;每当见到那些勤奋而能干的官吏因小过或失误而触犯法律,他都要亲自到曹操那里说情,请求父王宽大。史书称曹冲“辨察仁爱,与性俱生,容貌姿美,有殊于众,故特见宠异”。--这种悲悯宽厚的气质在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身上体现出来,简直催人泪下。

可恨天道难测。上苍把智慧慷慨地赋予曹冲,却又残酷地掠走他的生命。建安十三年,年仅十三岁的曹冲突患大病而亡,据后人推断,可能是“绞肠痧”。曹冲的夭折,留给历史一道残缺的美丽,留给后人一份遗憾的叹息。

也许上天的深远用意,非我等凡胎肉眼所能看穿。

曹冲死后,曹操悲痛万分,曹丕来宽慰他,曹操说道:“曹冲之死,是我的不幸,又是你们的大幸。”曹丕即位后,也经常对臣下说:“若使仓舒(曹冲之字)在,我亦无天下。”可见,曹冲之死,客观上为曹丕争夺王位扫除了最大障碍。

才高八斗的曹植,力能搏虎的曹彰,都在争当曹操继承人的交锋中郁郁而终。假使曹冲活着,以他的仁慈,在与曹丕等人不可避免的争斗中会是一个什么结局,又有谁能够预料呢

司马光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汉族,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 ,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宋仁宗时中进士,英宗时进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施行变法,朝廷内外有许多人反对,司马光就是其中之一。王安石变法以后,司马光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有一次司马光砸缸,司马光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水缸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小小的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从小就是一副小大人模样。这件偶然的事件使小司马光出了名,东京和洛阳有人把这件事画成图画,广泛流传。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小时了了”( xiǎo shí liǎo liǎo) 出处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第二》中陈韪(wěi)所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了了”古音应读作(líng,lì),做聪明伶俐讲,意思是明白,聪明。偏正式用法。说明人不能只因为少年时聪明而断定他日后定有作为,指不能只看到事物或人的表面现象。

这句话是陈韪(wěi)想借此嘲讽孔融现在聪明日后不会有所为,而孔融以“想君小时,必当了了”来应,表现孔融聪明机智、明晓事理的特点。

01

王陵曾经是沛县的豪强,被刘邦认作兄长。

楚汉之争中,王陵占据南阳一带,很有势力,项羽为了拉拢王陵,便扣押了王陵的母亲在军营中。

王陵无奈只能派出使者前往拜见项羽,答应归顺。

王陵的母亲请求亲自送一下王陵的使者,临行的时候王母对使者说的:“替我告诉王陵:好好侍奉汉王,汉王是个忠厚的长者,不要因为我而心生二心。”

说罢,王陵的母亲拔剑自杀。

项羽一怒之下将王母的尸体扔进锅里煮了。

后来,王陵忠心耿耿追随刘邦,并被刘邦视为未来丞相的候选人。

《史记》记载:“陵母既私送使者,泣曰:“为老妾语陵,谨事汉王。汉王,长者也,无以老妾故,持二心。妾以死送使者。”遂伏剑而死。”

02

张汤执法严酷,深得汉武帝的器重和信赖,出任御史大夫,地位仅次于丞相庄青翟。

有人盗走汉文帝陵墓中的财物,丞相庄青翟拉着御史大夫张汤一起去向汉武帝谢罪。

张汤认为这不是自己的职责因而拒绝,所以丞相和属下三位长史便谋划陷害张汤,煽动人状告张汤。

最终,张汤被逼自杀。

张汤非常清廉,死的时候家里有五百两金子,三位长史反复查证都是皇帝的赏赐,最终无法株连张汤的家人。

张汤兄弟子侄打算厚葬张汤,张汤的母亲说道:“张汤是天子的大臣,被奸臣陷害而死,怎么能够厚葬!”

最终,他们把张汤的尸体放在牛车上,下葬的时候只有棺木而没有外椁。

皇帝听闻此事,感慨地说道:“没有这样的母亲,怎么能生出这样的儿子呢?”

汉武帝下来诛杀了丞相的三个长史,吓得丞相庄青翟自杀而死。

《汉书》记载:“昆弟诸子欲厚葬汤,汤母曰:“汤为天子大臣,被恶言而死,何厚葬为!”载以牛车,有棺而无椁。上闻之,曰:“非此母不生此子。”乃尽按诛三长史。丞相青翟自杀。”

03

隽不疑年轻时期,受到酷吏暴胜之器重,一举破格提拔为青州刺史。

汉昭帝时期,隽不疑因挫败燕王的谋反出任京兆尹,京城附近的官吏和百姓都非常畏惧。

但是隽不疑的母亲则对其要求非常严格,希望其广施仁政。

每次隽不疑出去视察州县的犯罪案件回来,母亲总要问他:“你这次有没有平反的案件?拯救了几个人啊?”

如果隽不疑审讯平反的冤假错案很多,那么母亲就喜笑颜开,进食也会增加;

如果审讯的错案很少,那么母亲就甩脸子,并且拒绝进食。

因此,隽不疑做官很有威严,却不像暴胜之那样被人称作酷吏。

《汉书》记载:“京师吏民敬其威信。每行县录囚徒还,其母辄问不疑:“有所平反,活几何人?”即不疑多有所平反,母喜笑,为饮食言语异于他时;或亡所出,母怒,为之不食。故不疑为吏,严而不残。”

04

宋初宰相魏仁浦,出身农民家庭,父亲在其幼年便得病去世了。

有一次放学,魏仁浦看到母亲四处奔走,借来一块粗布,为自己赶制夏天的衣服。

魏仁浦感动地说道:“作为儿子不能供养母亲,反而是母亲借布给我做衣服,我怎么能够心安呢?!”

说罢,魏仁浦声泪俱下。

年长以后,魏仁浦到洛阳求学,乘船渡过济河的时候,将母亲做的上衣脱下发誓:“此生不显贵,绝不在渡此河。”

后魏仁浦官至宰相,宽厚大度,勤俭节约。

一个好母亲死多么重要!

《宋史》记载:“幼孤贫,母为假黄缣制暑服,仁浦年十三,叹曰:‘为人子不克供养,乃使慈母求贷以衣我,我能安乎!’因慷慨泣下。辞母诣洛阳,济河沉衣中流,誓曰:‘不贵达,不复渡此!’”

05

东晋大将陶侃幼年家贫,由于没有人脉,所以只能在县里做小吏。

隆冬积雪时节,鄱阳郡孝廉范逵路过陶家做客。

仓促之间,陶侃家中拿不出酒菜。

陶侃的母亲拿出剪刀剪断长发,让陶侃拿去换作酒菜招待,连范逵的仆人都招待的非常周到。

临行的时候,陶侃送范逵百余里。

范逵感动地推荐陶侃到庐江太守张夔处任职,从此开启了陶侃的开挂人生。

《晋书》记载:“鄱阳孝廉范逵尝过侃,时仓卒无以待宾,其母乃截发得双髲,以易酒肴,乐饮极欢,虽仆从亦过所望。”

陶侃曾做过管理渔业的小官,利用职务之便,弄到一坛子腌制的鱼,兴冲冲地跑去送给母亲。

母亲严肃地问:“哪里来的?”

陶侃如实相告。

母亲贴上封条,责备陶侃说道:“你身为官员,将官府的东西送给我,不但对我没有好处,反而增加我的忧愁。”

《世说新语》记载:“陶公少时作鱼梁吏,尝以坩鲊饷母。母封鲊付使,反书责侃曰:“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唯不益,乃增吾忧也。””

06

苏轼小时候,父亲苏洵忙着游历四方,由母亲程夫人照顾并教导读书。

程夫人给苏轼读汉书里面的《范滂传》,深入浅出生动形象,自己也叹息流泪。

范滂是东汉末年的饱学之士,伸张正义铁面无私被奸臣害死。

范滂死前临危不惧与母亲诀别:“我要魂归黄泉,不能孝敬母亲,希望母亲能忍受分离的痛楚,不要增加哀伤。”

范滂的母亲骄傲地说道:“能够与李膺、杜密齐名,值了。长寿和好名声怎么能够兼得呢!”

小苏轼听后拉着母亲的手说道:“将来我长大了做一个范滂这样的人,母亲允许吗?”

程夫人说道:“倘若你能做范滂,我又何尝不能做一个范滂母亲那样的人呢?”

《宋史》记载:“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曾经有个小国的人到大国来,进贡了三个一模一样的金人,金碧辉煌,把皇帝高兴坏了。可是这小国不厚道,同时出一道题目:这三个金人哪个最有价值?皇帝想了许多的办法,请来珠宝匠检查,称重量,看做工,都是一模一样的。怎么办?使者还等着回去汇报呢。泱泱大国,不会连这个小事都不懂吧?最后,有一位退位的老大臣说他有办法。皇帝将使者请到大殿,老臣胸有成足地拿着三根稻草,插入第一个金人的耳朵里,这稻草从另一边耳朵出来了。第二个金人的稻草从嘴巴里直接掉出来,而第三个金人,稻草进去后掉进了肚子,什么响动也没有。老臣说:第三个金人最有价值!使者默默无语,答案正确。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最有价值的人,不一定是最能说的人的人。老天给我们两只耳朵一个嘴巴,本来就是让我们多听少说的。善于倾听,才是成熟的人最基本的素质。‍‍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