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是在哪种情况下发明的?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1浏览:1收藏

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是在哪种情况下发明的?,第1张

我国古代的冶炼技术相当发达。早在殷商时期,就已经能制造出造型复杂、美观大方的大型青铜器皿了。春秋中期,我国已经发明了生铁冶炼技术,到了春秋末年,铁制的农具和兵器也已得到普遍使用。

在冶炼金属的过程中,人们不断总结经验,逐渐接触和熟悉了许多矿物的性能,积累了丰富的化学知识。从战国时代起,就有人把冶金技术运用到炼制药物方面,梦想能炼出长生不老之药来,也有人想从矿物中炼出金银来。那种炼制所谓长生不老药的炼丹术在古代被称为“方术”,从事炼丹的炼丹家则被称为“方士”,后来被称为“道士”或“丹家”。

虽然这些炼丹家始终未能炼出长生不老之药来,但是在一次次冶炼中,他们不断积累经验,掌握了不少化学知识。这些炼丹家对我国古代化学的发展,起了不少作用。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或许把他们称为古代的化学家更为合适。在这些方士中,较为突出的有李少君、魏伯阳、刘安、葛洪等。正是这些炼丹家的工作,才发现了火药。

现在我们知道,制造火药的主要原料为木炭、硫磺和硝石。硫磺在我国古代也被称作石硫黄、留黄、硫黄等。我们的祖先在公元前后,就已在湖南的郴县发现了大量的硫磺矿。此后在我国北方、南方也多次发现大型硫磺矿。我国古籍中最早提到“硫黄”的是《淮南子》一书(公元前150年前后)。

这说明在当时古人对硫磺已有认识。在西汉末年问世的我国第一本药物典籍《神农本草经》,把石硫黄归入“中品药”的第三种,可见当时硫磺已被广泛用于入药。硝石是黑色火药里的氧化剂。它的化学成分是硝酸钾,受热能产生氧气,有很强的助燃作用。火药爆炸力的大小主要根据含硝量的多少来决定。

最迟在公元前后,我们的祖先就已发现了硝,并能掌握利用它。古代人民在实践中慢慢发现硝石有消除积热和淤血等医疗作用,便将它入药。《神农本草经》把硝石列入“上品药”的第六种。古代的炼丹家十分熟悉硝石的性能,常把硝石作为主要的氧化剂和溶剂。公元500年左右的炼丹家陶弘景就指出硝石有“强烧之,紫青烟起”的现象。

唐朝初年,著名的药物学家孙思邈也炼过丹药。在他所写的《丹经》一书中,有一种“伏硫磺法”,记载着类似火药的方子。由于这种伏硫磺法经常在制作过程中发生燃烧,烧伤炼丹者的手和脸,甚至烧掉炼丹房,因此古人明白了硫磺、硝石和木炭的混合物极易猛烈起火,甚至发生爆炸,制作时必须十分当心。

经过一次次的爆炸起火,炼丹家们从最初的恐惧中逐渐认识到:硫磺、硝石和木炭,如按一定比例配制,可制成会爆炸的“火药”。火药发明的具体年代已无从查考,但根据资料可以推断,火药发明的时间应在唐代以前。由于这种火药的颜色是黑色的,所以叫作“黑火药”。

我国利用硝石非常早,初时写作“消石”,在战国时已用做医药。其化学组成是硝酸钾。自然界中的硝石往往是土壤中含氮有机物质在细菌作用下分解、氧化成硝酸后与土壤中的钾素化合而成的。经常每当秋高气爽的季节,它通常呈皮壳状或盐花状析出来,覆盖在地面、墙脚,这就是所谓的地霜。

首先天然硝石主要见于碱土地区的干燥土壤中,矿泉、和洞穴壁上,由富含硝酸钾的水常年浸润生成。硝民专门扫取这种含硝的土块,置于桶内,加水浸泡。经过滤后,将滤液熬煮或晒干,就得到硝石结晶。东汉时成书的《神农本草经》上所记载的、“能化七十二种石”的“朴消”,根据它的“化石”性质,大概就是硝石。

简单来讲就是古人通过取含硝的土块,击碎后,置桶内,加水浸泡调匀,经多次滤过,取滤液澄清,置蒸发锅内加热蒸去水分,取出冷却,即析出硝石结晶。古文记载:凡硝,华夷皆生,中国则专产西北。所以在古代的中国,硝石主要产地是西北地区有直接出产的矿石。

我国现代硝石矿主要集中在新疆吐鲁番地区,在东疆地区钠销石矿资源量亿吨,与世界最大的钠硝石矿主产地智利的资源量持平。

扩展资料:

硝石的作用

1、工业上是制造火柴、烟火药、黑火药、玻璃的原料和食品防腐剂等。在智利等地经开采和富集可直接制得硝酸钾。属国家严控生产行业产品

2、硝石可用于配制孔雀绿釉,还可用作五彩、粉彩的颜料。

3、辟秽涤浊,攻坚破积,利水泻实,解毒消肿。主治暑日伤冷,寒热吐泻,瘕瘕痞块,颈项瘰疬,瘀血腹痛,黄疸黑疸,沙石淋痛,头痛,喉痹,目赤,疮疡肿毒。

参考资料来源:-硝石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碧雪处方芒硝、青黛、石膏(煅过研飞)、寒水石(研飞)、朴硝、硝石、甘草、马牙硝,各等分。炮制上将甘草煎汤二升去滓,却入诸药再煎,用柳木篦不住手搅,令消熔得所,却入青黛和匀,倾入砂盆内,候泠,结凝成霜,研为细末。功能主治治一切积热,咽喉肿痛,口舌生疮,心中烦躁咽物妨闷,或喉闭壅塞,水浆不下,天行时疫,发狂昏愦,并皆治之。用法用量每用少许,含化咽津,不拘时候。如喉闭壅塞不能咽物者,即用小竹筒吹药入喉中,频用神效。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简明医彀》卷五:碧雪处方蒲黄1钱,青黛(画家用者)1钱,软石膏(煅)1钱,硼砂(明亮者)1钱,甘草1钱,冰片2分,玄明粉或焰消(淡者)1钱。制法各研极细末,入冰片和匀。功能主治心脾有火,一切热壅,舌疮,舌根紧强,腮颊肿痛,咽肿;及一切积热,喉闭口疮,发热烦闷。用法用量频掺咽下;如喉闭,芦管吹入。或蜜和为丸。噙化。摘录《简明医彀》卷五《圣惠》卷九十五:碧雪别名碧雪散处方川升麻2两,黄芩5两,钩藤5两,犀角屑5两,大青5两,青黛2两,虎睛1对,天竹黄半两,麝香1分,龙脑1分,川朴消1斤,竹沥3合。制法虎睛、天竹黄、麝香,龙脑、青黛别研细入,余药并细锉,用水1斗,煎至3升,滤去滓,澄清,下朴消,微火更煎,以柳木篦搅,勿住手,候消散,下竹沥并研了药,更搅令匀,候稍凝,即于新瓦盆中盛,经宿即凝,捣罗为散。功能主治心热惊狂,诸痫热病。用法用量碧雪散(《普济方》卷三七八)。摘录《圣惠》卷九十五《局方》卷六(续添诸局经验秘方):碧雪别名碧雪膏、碧雪散处方芒消、青黛、石膏(煅过,研飞)、寒水石(研飞)、朴消、消石、甘草、马牙消各等分。制法将甘草煎汤2升去滓,却入诸药再煎,用柳木篦不住手搅,令消溶得所,却入青黛和匀,倾入砂盆内,候冷,结凝成霜,研为细末。功能主治一切积热,咽喉肿痛,口舌生疮,心中烦躁,咽物妨闷,或

详见百科词条:碧雪 [ 最后修订于2009/12/11 12:36:44 共1361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1 求古人如何发现硝石的

我国利用硝石非常早,初时写作“消石”,在战国时已用做医药。其化学组成是硝酸钾。自然界中的硝石往往是土壤中含氮有机物质在细菌作用下分解、氧化成硝酸后与土壤中的钾素化合而成的。经常每当秋高气爽的季节,它通常呈皮壳状或盐花状析出来,覆盖在地面、墙脚,这就是所谓的地霜。

首先天然硝石主要见于碱土地区的干燥土壤中,矿泉、和洞穴壁上,由富含硝酸钾的水常年浸润生成。硝民专门扫取这种含硝的土块,置于桶内,加水浸泡。经过滤后,将滤液熬煮或晒干,就得到硝石结晶。东汉时成书的《神农本草经》上所记载的、“能化七十二种石”的“朴消”,根据它的“化石”性质,大概就是硝石。

简单来讲就是古人通过取含硝的土块,击碎后,置桶内,加水浸泡调匀,经多次滤过,取滤液澄清,置蒸发锅内加热蒸去水分,取出冷却,即析出硝石结晶。古文记载:凡硝,华夷皆生,中国则专产西北。所以在古代的中国,硝石主要产地是西北地区有直接出产的矿石。

我国现代硝石矿主要集中在新疆吐鲁番地区,在东疆地区钠销石矿资源量亿吨,与世界最大的钠硝石矿主产地智利的资源量持平。

扩展资料:

硝石的作用

1、工业上是制造火柴、烟火药、黑火药、玻璃的原料和食品防腐剂等。在智利等地经开采和富集可直接制得硝酸钾。属国家严控生产行业产品

2、硝石可用于配制孔雀绿釉,还可用作五彩、粉彩的颜料。

3、辟秽涤浊,攻坚破积,利水泻实,解毒消肿。主治暑日伤冷,寒热吐泻,瘕瘕痞块,颈项瘰疬,瘀血腹痛,黄疸黑疸,沙石淋痛,头痛,喉痹,目赤,疮疡肿毒。

搜狗百科-硝石

2 五句和化学有关的古诗词或古文 拜托各位大神了

描述化学性质的古诗词也有不少,

1李商隐的《无题》: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始干。"

这其中既有物理变化中的熔化过程,也有化学变化中的燃烧现象,蜡烛的成分是石蜡,属于饱和烃,在空气中燃烧放热可使固态石蜡熔化成液态的蜡泪。

2王安石的《元日》:

“爆炸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暧入屠苏。”

就是一个典型的化学变化,爆竹一般是用硫磺等物质制成的,引燃后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新物质二氧化硫等。

3刘琨的《重赠卢谌》:

“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素”,“百炼钢”其实就是对生铁的不断除杂致纯的过程。

4李白的《秋浦歌》: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这句诗描写的也是当时金属冶炼的场景。

5明朝于谦的《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出,列火焚烧若等闭。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千锤万凿出深山"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指的是物理变化,“烈火焚烧若等闲”在这句诗中,“烈火焚烧”是指煅烧石灰石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再加上“若等闲”"三个字,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煅烧石灰石,它还象征着志土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粉身碎骨”所体现的是物理变化,表达的是不怕牺牲的精神,“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直抒胸臆,立志要做纯渚清白的人。

于谦的另一首咏物诗《咏煤炭》:“凿开混沌得乌金,蓄阳和意最深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但愿苍生俱饱暧,不辞辛苦出山林”,作者把煤炭的形成、特征、性质和主要用途浓缩于整首诗中,并借助诗歌咏煤炭的功用和品质来抒发作者献身于造福人民事业的博大胸怀。

以上供参考。

3 那位能帮我翻译一下文言文

原文

《海内十洲记·聚窟洲》:沧海岛在北海中,地方三千里,去岸二十一万里。海四面绕岛,各广五千里。水皆苍色,仙人谓之沧海也。岛上俱是大山,积石至多。石象八石,石脑石桂,英流丹黄子石胆之辈百余种,皆生于岛。石服之神仙长生。岛中有紫石宫室,九老仙都所治,仙官数万人居焉。

《海内十洲记·方丈洲》:方丈洲在东海中心,西南东北岸正等,方丈方面各五千里。上专是群龙所聚,有金玉琉璃之宫,三天司命所治之处。群仙不欲升天者,皆往来此洲,受太玄生箓,仙家数十万。耕田种芝草,课计顷亩,如种稻状,亦有玉石泉,上有九源丈人宫主,领天下水神,及龙蛇巨鲸 水兽之辈。

注释

1、积石:指积聚在一起的石块。2、八石(dàn):古代道家炼丹所常用的朱砂、雄黄、雌黄、空青、云母、硫黄、戎盐、硝石八种石质原料。晋葛洪《抱朴子·勤求》:“飞八石,转九丹,冶黄白水。”3、石脑:石油。4、石桂:即莽草。宋沈括《梦溪补笔谈·药议》:“今莽草……襄、汉间渔人,竞采以捣饭饴鱼,皆翻上,乃捞取之。南人谓之石桂。”5、英流:玉石名。或即石英。6、丹黄子:即丹黄(丹砂和雌黄)。旧时点校书籍用朱笔书写,遇误字,涂以雌黄,故称点校文字的丹砂和雌黄为丹黄。7、九老:当只九位仙人。8、仙都:神话中仙人居住的地方。9、所治:即治所。古代地方长官的官署。《汉书·朱博传》:“使者行部还,诣治所。”颜师古注:“治所,刺史所止理事处。”10、三天:道教称清微天、禹馀天、大赤天为三天。11、司命:12、神名。掌管生命的神。13、往来:来去;往返。14、太玄:深奥玄妙的道理。15、生箓:或为法箓,道教用以记录有关天官功曹、十方神仙名属,召役神吏,施行法术的牒文。16、芝草:灵芝。菌属。古以为瑞草,服之能成仙。17、课计:计算。18、顷亩:顷和亩。泛指土地面积。19、宫主:谓道教宫观的主持者。20、 :当为动物名。

译文

沧海岛在北海中,土地方圆三千里,距离北海岸边有二十一万里。北海四面环岛,每一面的岛屿各自长宽五千里。海水都是苍青色的,所以仙人称之为沧海。岛上全是大山,积聚在一起的石块非常多。石头的样子像道家炼丹所常用的朱砂、雄黄、雌黄、空青、云母、硫黄、戎盐、硝石等八种石料,像石油、莽草、英流、丹砂、雌黄、石胆之类的石头一百多种,都产于这些岛屿。这些石头人吃了就会成为长生不死的神仙。岛上有一座紫石宫殿,是九老仙人住所的行政中心,有几万位仙官住在里面。

方丈洲在东海中心,向西南和向东北方向距东海岸边的距离都一般长短岸,方丈洲的每个方面都是五千里。洲上专们是群龙聚会的地方,有金玉琉璃修建的宫殿,是道教三天仙界掌管生命的神处理政事的地方。那些不想升入天界的群仙,都往返于这座洲,被授予深奥玄妙的法箓,因此成为神仙的有几十万。洲上的仙人也耕田种灵芝仙草,丈量计算土地面积,就像人间种稻的样子,也有玉石泉水,水上有九源丈人宫主,统领天下的水神,以及龙、蛇、巨鲸、 、水兽之类的动物。

4 中国古代的科学成就

中医中药,十进位值制 中国是数学古国,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九章算术》、《数术九章》是古代数学名著古代世界各国曾经有十、十二、二十、六十等多种进位值制,现在统一使用十进位值制王渝生说,中国是世界最早采用十进位值制的国家,在世界数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出土的殷商甲骨文中已经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和百、千、万等字的合文来记数,最大的记数有二万多,记录了战争中歼敌、俘虏人数,以及牛羊头数后来发展成筹算和珠算的逢十进一的十进位值制,是对记数和计算的革命性发明,其沿用至今 赤道坐标系 中国还是天文学古国,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有文字记载太阳黑子、哈雷彗星、超新星等天象的国家王渝生说,中国古代天文计算采用的赤道坐标已经为现代天文学所采用,中国成为领先世界采用赤道坐标的国家古代天文学家在进行天文计算时,分别依照地球自转的赤道平面和公转的黄道平面确定坐标系,中国古代天文计算采用的是赤道坐标,以赤道二十八宿为准研究日、月、五星的运动;西方则按黄道坐标,即所谓黄道十二宫,这是两种不同的坐标系现代天文学研究证明,赤道坐标优于黄道坐标,现代天文学已经用赤道坐标系统替代黄道坐标系统 雕版印刷术 活字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同样雕版印刷术也是中国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我国著名科技史家潘吉星证实,在韩国庆州发现的唐武周时期印刷的《无垢金刚经》印自中国长安,而且中国还有比此更早的印刷品因此,中国成为世界雕版印刷术当之无愧的先驱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之略说(包括四大发明) 1、中国古代科技成就—遥望苍穹(上) 神秘的天体,遥远的星空,千百年来一直是我们的祖先关注的对象月亮的圆缺代表了什么?太阳的运动轨迹有规律可寻吗?天上恒星有多少,它们的位置又在哪里?一代代的古天文学家们为此进行了不懈的探索,留下了无数的发现陨石,北极光这些天文现象很早就出现在古代的神话里,战国时期的石申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星表,汉代的史官司马迁写了《天官书》,这是对前代天象观测记录的一次总结 2、中国古代科技成就—遥望苍穹(下) 汉代以后,中国古代天象观测继续发展两晋时期的陈卓,建立了全新的星官体系,并用《玄象诗》将其记录下来;到了宋代,流传下来了一副石刻星图,在公元1054年的时候,观测到了一次罕见的超新星爆发,这对现代天体物理学的发展意义重大天象观测记录丰富,古代天文学人才辈出,使得中国古代天象观测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3、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历法的变迁 原始社会,人们发现天象的变化与四季交替存在可循的规律这个规律成为了古人天象观测的最实际的应用,历法便在百姓生存与贵族统治的双重需求下诞生了 4、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天象观测工具 古人在观测天象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制造工具的天赋,圭表、漏壶、浑仪、浑象,每一件都显示着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辉煌,尤其是到了宋元时期,中国天象观测仪器制造水平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非常遗憾的是,元朝以后,这些仪器的制造水平也停滞不前,随着西方入侵者的隆隆炮声,这些精美的仪器成为中国屈辱历史的见证 5、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地震档案 中国是一个地震多发国家,同时也是地震记录最丰富的国家打开古代地震档案会发现:有智者超前地发明仪器观测地震,也有勇者身处险境去记录分析地震,更有许多无名史官记录下两千多年的地震资料,让我们有可能分析研究脚下的大地何时会发脾气 6、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神农沧桑(上) 远古时期,人类靠打渔、捕猎采集着野果为生农业的产生让人类的脚步踏上了文明之路从此人类开始了定居、耕种、养殖的生活…… 7、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神农沧桑(中) 古老的育种技术……甚至皇帝都亲手做过富有创意的祖先……是怎样给农作物起名字?悠远的中国农业发展的历程,就近在一日三餐的变化 8、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神农沧桑(下) 这些我们祖先使用过的工具……是农具?或是武器?无数巧夺天工的农具……可能是一个很普通的老百姓发明的牛犁的出现……使人类的生产力有了第一次解放 9、中国古代科技成就—改变世界的发明:火药(上) 古代医药学家把硝石、硫磺入药治病,而炼丹家却用它来炼制长生不死的仙丹阴差阳错,仙丹没炼成,倒炼出了火药刚问世的火药因为各种原因被严格保密,但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有人开始用它作法行骗,也有人带者它投身军事,一个伟大的发明终于公诸于世 10、中国古代科技成就—改变世界的发明:火药(下) 火药让古老的“石包”发展为今天的“炮”,刀枪剑戟的冷兵器逐渐被各式各样的火药兵器所替代走上正轨的火药开始广泛介入军事和民用,与此同时,战争和和平贸易却带着它原离故土,向西行进 11、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东方之光:造纸术 一堆乱麻,一块破布,一张树皮,这些废料却能够造出洁白的纸,纸的发明是中国人最伟大的创造,它使文明可以传承,使知识可以传播千年来,纸的发展从没有停止过,一张普通的纸,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12、中国古代科技成就┈青铜时代 一个纷争的年代,。

目录 1 拼音 2 《辞典》:消石 21 出处 22 拼音名 23 消石的别名 24 来源 25 原形态 26 生境分布 27 制法 28 性状 29 化学成份 210 炮制 211 性味 212 归经 213 功能主治 214 消石的用法用量 215 注意 216 附方 217 各家论述 218 消石的临床应用 219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消石的方剂 2 用到中药消石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消石 1 拼音

xiāo shí

2 《辞典》:消石

21 出处

《本经》

22 拼音名

Xiāo Shí

23 消石的别名

芒消(《别录》),苦消(《药性论》)。化金石、水石(《石药尔雅》),焰消(《土宿本草》),火消(《纲目》)。

24 来源

为矿物硝石经加工炼制而成的结晶。

25 原形态

硝石(《本草蒙筌》)

斜力晶系,常呈针状或毛发状集合体。颜色为无色、白色或灰色等,条痕为白色。光泽玻璃状或绢丝状,微透明。断口贝壳状或参差状。硬度2。比重21~22。性脆。

26 生境分布

多产于污秽之地,亦常覆于地面、墙脚或巖石的表面。在石灰巖、盐沼地带及沙漠区域亦多见之。产于山东、江苏、湖南、湖北、四川、贵州等地。

27 制法

取含硝的土块,击碎后,置柄内,加水浸泡调匀,经多次过滤,取滤液澄清,置蒸发锅内加热蒸去水分,取出冷却,即析出硝石结晶。置阴凉干燥处,防火、防潮。

28 性状

为无色透明六角斜方形的柱状晶体,或为白色晶状粉末。质脆易断。气无,味咸且凉。易溶于水,微溶于酒精,水溶液呈中性反应。易熔融。烧时有爆炸性。

29 化学成份

主要成分为硝酸钾。因产地及提炼方法之不同,含硝酸钾量可以从半量乃至近于纯粹。普通所见的夹杂物,常为氯化钠、水等等。

210 炮制

消石:敲碎或研细用。制消石,有水制、火制两种,水制:消石加水与10%萝卜同煮,过滤,浓缩后,放置,待其结晶,即成。火制:将消石入锅中,微火炒成洁白色。炒时不可离人,以防火患。

①《抱朴子》:"消石,制之须用地莲子、猪牙皂角、苦参、南星、巴豆、汉防己、晚蚕砂。"

②《雷公炮炙论》:"凡使先研如粉,以瓷瓶子于五斤火中,煅令通赤,用鸡肠菜、柏子仁和作一处,分丸如小帝珠子许,待饼子赤时,投消石于瓶子内,其消石自然伏火,每四两消石,用鸡肠菜、柏子仁共十五个帝珠子,尽为度。"

③《日华子本草》:"消石,火上伏法,用柳枝汤煎三周时,如汤减少,即入热者,伏火即止。"

211 性味

苦咸,温,有毒。

①《本经》:"味苦,寒。"

②《吴普本草》:"扁鹊:甘。"

③《别录》:"辛,大寒,无毒。"

④《药性论》:"味咸,有小毒。"

⑤《纲目》:"辛苦微咸而大温,有小毒。"

⑥《本草从新》:"辛苦微咸,大热,毒烈。"

212 归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脾二经。"

②《本草撮要》:"入手太阴经。"

213 功能主治

破坚散积,利尿泻下,解毒消肿。治痧胀,心腹疼痛,吐泻。黄疸,淋病,便秘,目亦,喉痹,疔毒,痈肿。

①《本经》:"主五脏积热,胃胀闭,涤去蓄结饮食,推陈致新,除邪气。"

②《雷公炮炙论》:"头痛者,以消石作末,纳鼻中。"

③《别录》:"疗暴伤寒,腹中大热,止烦满消渴,利小便及瘘蚀疮。"

④《药性论》:"主项下瘰疬,泻得根出,破血,破积,散坚结,治腹胀。"

⑤《日华子本草》:"含之治喉闭。"

⑥《本草蒙筌》:"润燥软坚,泻实。"

⑦《纲目》:"治伏暑伤冷,霍乱吐利,五种淋疾,女劳黑疸,心肠疞痛,赤眼肿痛,牙痛。"

⑧《医学衷中参西录》:"与皂矾同用,善治内伤黄疸,消胆中结石、膀胱中结石及钩虫病。"

214 消石的用法用量

内服:入丸、散,05~1钱。外用:研末点目、吹喉或水化罨敷。

215 注意

体弱及孕妇均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萤火为之使。恶苦参、苦菜。畏女菀、粥。"

②《药性论》:"恶曾青。"

③《蜀本草》:"大黄为使。"

④《日华子本草》:"畏杏仁、竹叶。"

⑤《纲目》:"得陈皮性疏爽。"

216 附方

①治霍乱痧胀,山岚瘴疠及暑热秽恶诸邪直干包络,头目昏晕,不省人事,危急等症;并治口疮喉痛,点目去风热障翳,搐鼻辟时疫之气:西牛黄、当门子、真珠、梅片、硼砂各一钱,明雄黄(飞净)八钱,火硝三分,飞金二十页。八味,各研极细如扮,再合研匀,瓷瓶密收,以蜡封之。每服三、五分,凉开水调下。(《随息居重订霍乱论》行军散)

②治伏暑伤冷,二气交错,中脘痞闷或头痛恶心,并皆治之:硝石、硫黄各等分。为末,于银石器内,文武火上炒令鹅**,再研细,用糯米和丸,如梧子大。每服四十丸,新汲水下,不拘时候。(《济生方》二气丹)

③治中暑眩晕,昏不知人,或身热,恶寒,头痛,状如伤寒,或往来寒热,烦躁,渴甚,呕吐,泄泻:硫黄、消石各一两,雄黄(通明者)、滑石、白矾各半两,寒食面四两。上为末,滴水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丸至七丸,渐加至二十丸,新汲水下。昏塞不知人,则以水化开灌之。(《三因方》大黄龙丸)

④治饮食伤脾,心腹作痛,胸膈饱闷,四肢厥冷,又治伤寒阴证,女人血气刺痛,或攻小腹,或儿枕作痛及诸郁结之气:陈皮(去白)、青皮、大川附(制)、五灵脂各六两,消石,硫黄各三两。为末,蒸饼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汤下。(《扁鹊心书》来复丹)

⑤治诸心腹痛及腰腹诸痛:焰消、雄黄各一钱。研细末。每点少许入眦内。(《集玄方》火龙丹)

⑥治黄家日哺所发热而反恶寒,此为女劳得之,膀胱急,少腹满,身尽黄,额上黑、足下热,因作黑疸,其腹胀如水状,大便必黑,时溏,非水也,腹满者难治:消石、矾石(烧)等分。二味为散。以大麦粥汁和服方寸匕,日三服。病随大小便去,小便正黄,大便正黑,是其候也。(《金匮要略》消石矾石散)

⑦治劳淋、血淋、热淋、气淋、石淋及小便不通至甚者:消石一两。生研为细末。每服二钱。诸淋各依汤使如后:劳淋,葵子末煎汤下,通后须服补虚丸散;血淋、热淋,并用冷水调下;气淋,木通煎汤下;石淋,将药末先入铫内,隔纸,炒至纸焦为度,再研,用温水调下;小便不通,小麦汤下。(《灵菀方》透格散)

⑧治赤白痢,肠风脏毒,酒积下血便血:硝石一两,舶上硫黄一两,白明矾半两,滑石半两,飞面四两。为末极细,滴水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或五十丸,用新汲水送下。(《普济方》甘露丸)

⑨治眼赤痛,眼漠漠:消石研末,于眼四角各点一粟许,须臾,热泪出,便睡,睡觉,以浆水洗。(《近效方》)

⑩治风热喉痹及缠喉风:焰硝一两半,硼砂半两,脑子一字,白僵蚕一分。上为末,研匀。以竹管吹半钱许入喉中。(《三因方》玉钥匙)

⑾治恶寒啬啬,似欲发背,或已生疮肿隐疹:硝石三两。以暖水一斗和令消,待冷。取故青布叠三重,可似欲赤处方圆,湿布搨根,热即换之,频易瘥。(《近效方》)

⑿治重舌:竹沥浸焰硝点之。(《婴孩宝书》)

217 各家论述

①《本草衍义补遗》:"硝,善消化驱逐,而《经》言无毒,化七十二种石,不毒而化之乎。以之治病,以致其用,病退则已。"

②《纲目》:"朴消属水,味咸气寒。其性下走,不能上升,阴中之阴也,故惟荡涤肠胃积滞,折治三焦邪火。消石属火,味辛带苦微咸,而气大温。其性上升,水中之火也,故能破积散坚,泊诸热病,升散三焦火郁,调和脏腑虚寒。与硫黄同用则配类二气,均调阴阳,有升降水火之功,治冷热缓急之病。煅制礞石,则除积滞痰饮。盖硫黄之性暖而利,其性下行,消石之性暖而散,其性上行,礞石之性寒而下,消石之性暖而上。一升一降,一阴一阳,此制方之妙也。《雷公炮炙论·序》云,脑痛欲死,鼻投消末。是亦取其上升辛散,乃从治之义。《本经》言其寒,《别录》言其大寒,正与龙脑性寒之误相似。凡辛苦物未有大寒者。况此物得火则焰生,与樟脑、火酒之性同安有性寒大寒之理哉。"

③《本草述》:"消石之用,时珍谓其从火主升而散。若然,是主气分之邪热,不同于朴消入血也。其云升而散者,水中之火,自上升以为散也。审此义,则知消石之宜于何等证矣。据方书,中暑于来复丹中用之,治伏暑泄泻如水者。又二气丹同硫黄治中脘痞结,或呕或滞者。又同硫入大黄龙丸,治身热头疼,状如脾寒,或烦渴呕吐,昏闷不食者。合三证以参之,如二气丹所治,诚有升降水火之功,合于时珍所云,第尤切于伏暑伤冷,致二气交错以为病者,以暑之中,先于心包络,唯兹二味,一降阳而归之,一升阳而散之,乃为最切也。至于来复丹,因上盛下虚,里寒外热,则加元精石,以至阴和至阳,更入活血行气之味,俾上下之虚实合宜,寒热尽散,是法当参也。又如大黄龙丸之治身热头痛诸证,则加雄黄、白矾、滑石以除热清气,是又可参也。要皆以二味为主柄矣,此硫、消二味之等分者也。更头痛证之玉真丸,治肾水不足,气逆上行,苦头痛甚者,乃硫则倍于消。以下归补肾气为主,而上逆之阳,第以消石升散之。更入石膏以降火,半夏以散结,此义尤当参也。此硫、消二味之不等分者也。又消不同硫而同他味,如女劳黑疸,用矾石寒水之气以归阴,而即以燥湿同消石升水中之火以达阳,而并以化湿,此治湿热者之一则也。如喉痹症用消为主,佐硼砂以除痰热,僵蚕去风,而更合龙脑之开壅结,此治风热者之一端也。即数证而推类以尽其变,庶于消石可以悉其功,不致误投而罔济矣。"

218 消石的临床应用

治疗慢性肝炎、肝硬化:以等量消石、矾石研粉装胶囊内服。成人每日3次,每次3分。试治慢性肝炎5例,症状消失3例,无效1例,中止治疗1例;肝硬化5例,症状消失2例,减轻3例;另有1例肝硬化腹水,治后症状亦告消退。服药时间最短14天,最长5个月(肝硬化腹水)。初步观察,本药对黄疸消除、腹水消退、精神改善等有一定效果。一般服药后无不良反应,但食欲不佳的病人开始服药后稍见胸闷,有轻度泛恶,继续服药便逐渐消失。所有病人服后大便都呈黑色;有的初服时有轻度腹泻,但服用2、3天后即恢复正常。

219 摘录

《辞典》

用到中药消石的方剂 消石散

iāoshísǎn《圣惠》卷三十五:方名:消石散组成:消石半两,白矾半两,砒霜半两。主治:喉痹。热毒

消石矾石散

ísǎn别名:消石散(《圣济总录》卷六十),矾石散(《鸡峰普济方》卷九)。处方:消石矾石(烧)等分

大黄消石汤

ng《金匮要略》卷中:大黄消石汤:处方:大黄黄柏消石各12克栀子15枚功能主治:主黄疽腹满,小便不利

消石汤

xiāoshítāng《千金》卷四:方名:消石汤组成:消石3两,附子3两,虻虫3两,大黄1两,细辛1

大黄丸

二十引《古今录验》方之大黄丸:处方:大黄75克消石75克大戟75克(熬)甘遂75克(熬)芫花

更多用到中药消石的方剂

用到中药消石的中成药 消石丸

预防复发。《太平圣惠方》卷四十三之消石丸:处方:消石30克川大黄45克(锉碎,微炒)巴豆3~7枚(

琥珀消石颗粒

各项规定(附录IC)。功能与主治:清热利湿,通淋消石。用于石淋、血淋,也可用于泌尿系统结石属湿热瘀结

消石素

提取物的复方制剂。茜草与镁离子在一起可增加钙盐结石在尿中的溶解度。铃兰草等对易患结石患者具有利尿、

消石灵

肾脏及膀胱疾患;也适用于肾水肿、膀胱结石和肾脏结石;还适用于菌尿症。注意事项:不良反应较少,耐受性

紫雪散

之。制备方法:上切,以水3斗,煮取1斗,去滓,取消石4升(芒消亦可),用朴消10斤,投汁中,微火煎,

更多用到中药消石的中成药

古籍中的消石 《证治准绳·类方》:[第五册]疠风

西风入五脏,通彻骨髓,成患为疾。此之二风,与苦参消石酒饮之,除患最疾,热去其患即愈也。苦参消石酒方(

《医碥》:[卷之三·杂症]黄胆

腹满者,难治,(脾肾皆病矣,故难治。)消石矾石散主之。(消石咸寒除热,矾石除痼热在骨髓,大麦粥调服

《医学纲目》:[卷之二十五·脾胃部]积块瘕

取却稍和。试令按块痛甚,扪之高寸半,遂与《千金》消石丸,至四五次后,忽自言 黑且有汁,恐是孕。予曰

《杂病广要》:[内因类]黄瘅

伤挟瘀,结积不散所致,急乘元气尚可攻击时,用金匮消石矾石散兼桂苓丸之制以洗涤之,迟则难为力矣。汪氏有

《幼幼新书》:[卷第二十五]脑疳第五

18年9月,洛阳纱厂西路发掘一座西汉空心砖券大墓,出土了彩绘陶壶、铜大雁灯、“暖手炉”、青铜壶等文物,其中的一个青铜壶内盛有3500毫升的液体,据考古人员初期判断为美酒,引发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但是到底是不是美酒呢?还需要通过科学研究来最终确定。2019年3月1日,洛阳纱厂西路西汉墓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潘付生在2018年河南考古新发现论坛上公布了这一答案。

啥是“仙药”?潘付生解释,经过科学检测该铜器中的液体为矾石水,是硝石(主要成分为硝酸钾KNO3)和明矾石(主要成分为KAl3(SO4)2(HO)6)的水溶液,是古人用的一种仙药。

据西汉古籍《三十六水法》记载,古人用矾石和硝石制作神仙水;水法最初用于饮服成仙,后来用于炼丹,是我国现存年代最早的水法专著,被称为水法炼丹的先声之作。这部丹经是最全面的一部炼丹术著作,有不少学者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

通过科学的方法,结合古籍考证,研究人员最终为这些液体找到了名字。据了解,这是我国首次在汉代墓葬里发现“仙药”。专家认为,本次检测通过科学分析的方法首次确定了这次发现汉代的液体 是“仙药”,这为研究古代文明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证据,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018年9月,一座西汉空心砖券大墓在洛阳市西工区纱厂西路与棉麻路东北部一工地“现身”,古墓距今约有2000年。

该西汉空心砖墓形制较为特殊,由墓道、主墓室、侧室、廊道、耳室、坠室六部分组成,出土了大量的玉器和铜器。

该墓南北最长达15米,东西宽接近14米,总面积近210平方米。墓道正北向,主墓室位于墓道正南部,南北长52米、东西宽23米。墓主人的身份是县令到郡守级别。

为了对大墓进行更好地保护和研究,考古人员决定对其主墓室“打包”搬迁。2018年12月28日,主墓室“搬家”到关林实验室。

硝石。它是一种白色味苦的晶体,是矿产,喜欢呆在低温的墙脚下,颜色如霜,因此又被人称为“墙霜”。人们在无意中发现硝石溶解于水时会吸收大量热量,使水温降低,甚至结冰。于是很快有人利用硝石的这种特性,在夏季制作冰饮料,将糖和一点香料溶在水中,然后将水放入罐内;取一个大盘,在盘内盛上水,将罐置于盘水内,不断地在盘中加入硝石,结果罐内的水结成了冰。尝一口,又凉又甜,直冰到肚子里。  硝石的化学名称叫硝酸钾,它溶解于水时会吸热,温度降低,所以小盆里的水就会结成冰。在一个大盆里倒一些水,再放入一个小盆,小盆里也倒一盆水,然后在大盆里倒入硝石,小盆里的水就会结成冰。古代的宁波制冰厂都会用这种方法来制作冰块。  硝石溶入水后可以用降温结晶法或蒸发结晶发将硝石再提出来重复使用。建议用化学试剂商店出售的化学纯硝酸铵代替,效果更明显。  最早冰制冷饮起源于中国。唐朝末期,人们在生产火药时开采出大量硝石,从此人们可以在夏天制冰了。以后逐渐出现了做买卖的人,他们把糖加到冰里吸引顾客。宋代,商人们还在里面加上水果或果汁。元代的商人甚至在冰中加上果浆和牛奶,这和现代的冰淇淋已是十分相似了。  每到十一月三九、四九天,即有伐冰、藏冰之举,颇属盛事。清《会典》“工部都水清吏司藏冰”条云:“凡伐冰取诸御河……岁以冬至后半月,部委司官一人,募夫伐冰,取其明净坚厚者,以方尺有五寸为块……以供公廨……设暑汤之用。”民国时仍有此俗。  窖冰旧时传统岁时风俗。亦称“藏冰”。我国北方夏日暑热,冬日结冰,故有于冬季藏纳冰块于冰窖以供来夏使用的风习。此俗起源甚早。古代有专门管理此事的官吏,并建有窖冰的“冰井”。宋高承《事物纪原》云:“《周礼》有冰人,掌斩冰,淇凌。《魏志》云:建安十九年,魏王曹操造此台以藏冰,为凌室,故号冰井。清代冰窖分三种:官冰窖,府第冰窖,商民冰窖。

古人用硝石制冰制作方法:将水装在一个容器中,然后放置在装有水的大缸中,并不断地往大缸里加入硝石,容器内的水就会结成冰。

硝石溶于水后可以用降温结晶法,或蒸发结晶将硝石再提出来重复使用,至于配比可以多试验几次,如果未结冰可逐步增加量,硝石建议用化学试剂商店出售的化学纯硝酸铵代替,效果更明显。

硝石制冰的方法开始于唐朝,硝石这类矿产,主要成分是硝酸钾。由于硝酸钾易溶于水,且有吸热结冰的特性,唐朝开始便又把它用到了制冰行业里。

从周朝开始,采冰、储冰工作长期由宫廷包办。每年12月和1月,负责此事的人都要带领下属到江面、湖面上采冰,然后封存在冰窖里,配备树叶等隔热材料,以备夏季使用。

古代开水制冰的方法

关于这种方法,在秦朝以前便有所记载,《庄子》中就能找到出处。西汉《淮南子》就对这一方法进行了记载。在古人的记载之中,开水制冰需要用瓮来进行。而瓮,是我们古代特有的一种容器,其形状便是我们经常见到的各种坛子和老式的缸。

它们的特点都是“嘴巴小肚子大”。即坛子的开头很小,但是容量却很大。用大火烧装了一部分水的瓮,烧开之后也不要停,尽量让瓮里面充斥着水蒸气。差不多的时候在瓮的开口处用棉布一层层封好,然后将其放到深井里面去。

因为瓮还有一定热度,放入井中之后,瓮的内部就会产生很大的温差,于是瓮中的水蒸气便会逐渐液化。由于瓮是封闭状态,因此在水蒸气逐渐液化的过程中翁中的空气便会逐渐减少,呈现出真空的状态。

当打开瓮的时候,瓮内外的气压差和水压差导致瓮内的气温降低,最终有了冰的出现。然而这一成果并不是简单就能出现的。在科学家们的多次努力之中发现,这需要瓮足够大,瓮内的湿度足够小且瓮口进行绝对的密封,而井的温度足够低才能让冰成功出现。

-硝石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