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出土朱元璋爱子墓,刘伯温亲自为其选墓址,墓中发现九旒冕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1浏览:3收藏

山东出土朱元璋爱子墓,刘伯温亲自为其选墓址,墓中发现九旒冕,第1张

1969年,山东省邹城市中心店镇尚寨村 ,一群鬼鬼祟祟的人来到了村子附近 九龙山南麓 盗掘古墓。动静如此之大自然引起了相关部门的注意,专家勘探得知:这儿居然是一座 明代藩王 的陵墓。墓主人是 朱元璋的爱子 墓中出土了唯一一件亲王用的冠冕类实物

对考古有所了解的朋友肯定知道,咱们国家历来是 不主张主动发掘古代墓葬的 。文物在地下埋藏的时间太长了,早就适应了地底的环境,一旦离开原有的环境对文物的 损坏是不可估量 的,看着 精 美文 物 在自己眼前变得 面目全非 ,考古人员也是相当惋惜的。

1955年,郭沫若 申请挖掘朱棣陵,没有发现皇陵的入口只能放弃了,最终 郭沫若 选择挖掘 万历皇帝的定陵 。由于当时的 经验技术不到位 ,墓中存放的 精美字画、丝绸文物瞬间就灰飞烟灭了

1965年时,郭沫若 建议 周总理 挖掘始皇陵 回忆起 定陵挖掘 的惨痛代价, 周总理 非常生气说:“ 想都别想,十年之内不准再提这件事!

1974年 ,村民在 打井时偶然发现了兵马俑 。在之后的发掘过程中,考古人员发现 兵马俑原本表层都是鲜艳的彩绘 ,哪曾想出土后 兵俑身上的彩绘被氧气氧化,颜色不到十秒钟就消失了 ,只有个别兵佣还残留着彩绘的痕迹。此后 国家就不主张主动发掘古代墓葬了

眼下这座 明代藩王 的古墓已经被盗挖了, 失去了原有的保存条件 ,没办法只能请考古专家带队过来进行抢救式的发掘了。 村民挖掘的这座古墓位于 邹城 东北部, 九龙山的南端 ,墓葬依山而建,坐北朝南是风水绝佳之地。

古人极其重视陵墓的选址 ,据说 武则天的乾陵 就是 袁天罡 李淳风 两位风水大师一块选出来的。古人啊极其的迷信,他们坚信死后葬于风水绝佳之地,能为自己的后代带来好运。 邹城 历史 文化底蕴深厚, 孟子 的诞生地,素有 孔孟桑梓之邦 的美誉。

考古专家来到了发掘现场,看见了一个特大号的 盗洞,这洞有5米宽,10米深 。听当地的村民说他们 挖了1个多月 了, 才挖了8、9米 长。经过研究专家决定,沿着原有盗洞由 南向北继续推进 ;为保证工作人员的安全,大家将5米宽的盗洞改成了现在的 1米宽

通道被设计成 弧形券顶 更好地避免通道塌方 。洞的 两壁垂直于地面 ,将 顶部封土的重量 均匀地传到两壁 。尽管如此,考古人员工作之时,顶部不时会有土块掉落,更恐怖的是通道竟然 还出现了小面积的塌方

为保证工作人员的安全,塌方停止后工作人员进洞观察发现他们打开的通道,在门楼的上方。通道是否会继续塌方水也不敢确定, 万般无奈之下,考古工作只能暂停了

考古工作被搁置后,工作人员也没闲着,查墓主人的身份去了。明代万历二十四年 《兖州府志》 卷二十三里记载: 皇明鲁荒王园,在县东北二十五里,九龙山

康熙 五十四年的《 邹县志》 记载: 明鲁荒王园在九龙山 。根据现有资料判断这座墓的主人是明代的 鲁荒王 朱元璋 的十儿子 朱檀

朱元璋 称帝后 定都南京,改国号为明,年号洪武 。老爸登基做皇帝了,儿子们自然也能捞个藩王当了。 朱元璋 将自己长子,幼子除外的24子封到各地方担任藩王。 朱元璋 的十子 朱檀 被封为 鲁王 ,封地在 山东兖州 ,包括现在的 邹城 地区。

至于荒字是 朱元璋 后来加上去的。 朱檀 生于 明洪武三年 ,据 《明史》 记载 朱檀 自幼聪明过人, 十五岁到兖州府,就任藩王 。哪成想他就任藩王后, 沉迷研究长生不老之术 服用金丹过量导致毒发身亡 十九岁便命丧黄泉 。得到消息的 朱元璋 恼怒至极,赐 朱檀为鲁荒王

得到消息的 朱元璋 恼怒至极,赐 朱檀为鲁荒王 。考古专家走访得知,这座墓西侧60米处,有座古墓出土了墓志铭,墓志铭明确记载了墓主人就是鲁荒王的妃子戈氏。

因塌方搁置的考古工作继续着,为确保人员安全,考古专家决定在地面上开方, 做垂直发掘 ,以门楼为中心,往四边画一个 25米乘25米 的大土方,从上往下发掘。那曾想上面的封土夯得太结实了,花费了 1个多月终于挖了15米深

按理说 门楼 应该看见了,工作人员决定放炮,炮声过后 门楼 终于露出来了,考古专家一看这 门楼 前面还有一堵高1米厚一米的青砖墙。拆除这堵墙又花费了一个月的时间,终于露出了一堵 带着大锁的墓门

考古人员 小心翼翼地把墓门上的锁锯开,专家一推这墓门还是打不开。考古人员仔细观察才发现墓门之所以打不开,是因为 封土下沉将墓门给堵上了 。无奈之下只能将 东扇门卸出一个角 ,为安全起见考古人员决定 不动西扇门,让它充当顶梁柱

打开上面的缺口墓室内部的情况一目了然。首先看见的是 万年灯大缸 ,又称 长明灯 ,用来 消耗墓室内的氧气 ,让墓室内的东西更好地保存。地面上积满了厚厚淤泥,淤泥中有 木雕仪仗俑

进入墓室后考古专家在供桌上发现了一个 贴金花纹的木匣 ,打开一看里面放着一个写着“ 鲁王之宝 ”的木印。这也印证了专家之前的推测这的确是 鲁王朱檀的墓

专家在墓室的东扇门后面发现了 两把铁质的钥匙 ,专家一想这两把钥匙应该是墓门上面的钥匙,大伙儿拿着钥匙来到了后室墓门,只听咔嚓一声响,沉寂多年的墓门终于被开启了。 后室有券顶承重封土没有下沉,墓门轻松打开了

明代大型墓葬 中, 文物 相对集中在棺椁所在的 后室之中 ,你说这专家如何能不激动呢?果不其然,后室里有这大量的 积水 棺椁 早已不在棺床之上了,它正 斜靠在一边 ,棺不在椁里面,棺早已被水泡的发涨,从椁中涨了出来。

棺床东侧的地面上 ,发现了一个 朱漆木箱 ,木箱中竟然放置着 九旒冕 ,主体部分保存完整。 相传冕制起 源于黄帝 ,冕是 黄帝 大臣胡曹 制作的礼冠,之后在有 虞氏时期称为"皇 ", 夏代称为"收" 商代称为"冔" 周代再称为"冕"

是帝王、王公、卿大夫在 参加祭典 等典礼活动时所戴的 等级最高的礼冠 。是我国古代 隆重和正式的冠饰 ,也是 冕服 当中的 首服 冕冠 主要由延、旒、帽卷、玉笄、武、缨、纩、紞等部分组成。

周朝 礼仪规定, 戴冕冠者都要身着冕服 ,冕冠的基本样式以及这套 冕冠制度也一直被后代所沿用 唐代进行改制 ,使用二十四铢。 明朝规定 天子 之冕,前后分别垂着 十二道 旒 。每道缝上有赤黄、青白、黑共 十二颗玉珠 太子用十一流十一珠, 亲王用九旒九珠

朱檀属于亲王 按制使用 九旒冕 ,前后共垂着九道 旒,每道 上都有九颗五彩的玉珠。这也和墓主人亲王的身份对应上了,鲁荒王朱檀墓发现的 九旒冕是全国发现的唯一一件 亲王用的冠冕类实物

后室东部的地面 上还发现了,散落的 玉带、玉杯、梳妆用具 等等器物。梳妆用具被装在纱布袋里面,里面还有 铜镜、金耳挖勺、金牙签、金簪 等等生活用品,由此可见这 鲁荒王朱檀 对日常生活也是十分讲究的。

古代人们讲究事死如事生,人们生前享乐的,死后也要一起埋入地下,看来此言不虚啊!棺盖打开里面散发出难闻的气味,熏得专家眼睛都睁不开了,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

朱檀 的尸骨头朝北仰着身子,直着四肢,两腋之下各有一个 小金块 ,尸骨被棉被和袍服紧紧地包裹着。外层穿着金缎 四团龙袍 ,腰上系着 白玉带 ,头两侧枕着丝带,发髻非常完好,上头插着 金簪

明代初期,政治清廉 ,历经乱世的 朱元璋 有感于帝王大墓因厚葬容易遭到盗墓贼的叨扰,留下明确遗训“ 丧祭仪物,毋用金玉 ”。1991年湖北省武汉市发现的朱元璋第六个儿子 楚昭王朱桢 的墓中仅出土了百余件陪葬品,价值不是很高。

再看看这 朱檀 的墓和“清廉”没关系啊甚至可以说是奢靡啊!考古专家查阅大量史料后得出结论:一、 朱檀是明代第一位去世的亲王 ,身份比其他亲王更加尊贵。《 明太祖实录 》记载:这座墓葬是由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刘伯温 亲自选定的,工期历时四个月,工程浩大。

二、 朱元璋对这个儿子寄予厚望,十分疼爱 。朱元璋因为器重儿子才会把他封到兖州。哪成想这儿子最后痴迷金石之术,谥号鲁荒王亦有恨铁不成钢的意味儿。 朱檀的墓 是已知明代亲王墓园中面积最大,陪葬品最多、最精致的墓。

本期的文章到此结束,我们下期再见!

纪王女城俗名玉女城,古城来历不详。又传与唐太宗少子李慎封纪王有关。

明万历版《滕县志 古迹》载“纪王女城,在东莲青山上,即玉女城。”

该志《山川志》还载“东莲青山,形颇臃肿岿然如屯云,上有九十九顶。前有玉女池,俗传记(盖是纪)王女修道于此,故名。纪王因修城居之,故亦名为玉女城也。后有水帘洞、天麻港、钻天沟、马蜂崖,南有瓦家峪,东有桃花峪,峪遍是桃花。每春水出涧,浮叶落花宛然桃源仙境也。”

古人云:皇城地势三山加一头,御桥二龙交须游,不出王就出侯。据传,周敬王为春秋战国时期周国国王,周敬王之女文静公主与大将耶律元达相爱并私定终身,周敬王与大将有隙,故不赐婚。为了纯真的爱情,文静公主不恋权贵,不畏父威,和耶氏带领重兵私奔到莲青山,看到莲青山险峻而优美,建起了“纪王女城”。

不过,耶律元达极大可能是辽金时人物,西周、春秋时期少数民族无有姓氏。虽然莲青山多附会民间故事、传说而已,绝大多不足为史可据,但是这些传说故事也为这一片本来就美轮美奂的自然景观,增添了无穷的魅力和吸引力。 摩天岭前的山坳,后殿山前有明王陵,也称为皇城古墓,不知何王葬之。一说未及葬因明末动乱而废。古墓分男女两室,占地50平方米左右,墓室内有盗墓贼盗过的明显痕迹。

明王陵,具有明显的明代诸王的墓葬风格,其宝城布局与风格,同其他明王陵的宝城完全相似。皆按皇宫的格局,建有外城墙、内城墙、三宫门、御桥、前殿、大殿、后殿、祭台(俗称“点将台”)等,并在莲青山四周设立了五营、四哨等防设,形成了宝城的独特风景。虽然这些遗迹受到了严重破坏,但是残存的墓圹、陵前的祠堂庙宇的到处散落的石础、大小数十斤重的城砖依然存在着。

因为明万历版《滕县志 古迹志》独载有“纪王女城”,其不是应“明王陵”,王陵应该晚于前者。明志的编著者王元彬先生在当时不会不很清楚的。所以“纪王女城”不应混淆“明王陵”。 明万历十三年《滕县志 卷五 古迹志》载:“白马关 在东、西莲青山之间,今废。”

金时的“滕州”,曾设置许多关隘与军事重镇。金代“滕州”辖县三,镇一:滕县、沛县、邹县三县和陶阳镇。陶阳镇在羊庄镇薛河南陶山,时为军事重镇。

在东莲青山、西莲青山之间的夹谷山梁上,窄窄的山口处设置过关隘,为军队把守之地,这就是莲青山白马关。

沿着滕州市东郭镇东瓦峪村后那条曲折幽深的羊肠山道北行三里许,到达山道最高处,即至。

白马关前有拦马沟、后有饮马泉。拦马沟依存,饮马泉依然清冽,时有甘美泉水溢出。

此处山势险峻,景致奇绝。

举目四望,山口如门,关隘两侧有数层平坦的土台,东西有垂拔高耸、直插云霄的二峰,相向对峙。莺歌秋秋,鸮鸣呜呜,回荡山谷,响彻于耳,悠扬不绝。通过山道南望,两侧峰峦叠嶂,植被茂盛,树木葱茏,黄峰吐翠,顽石流霞,村藏绿中里,极远诸景,消入云霾;站在山梁北眺,视野开阔,景收眼底,湖映日辉,银光点点,水波淼淼,山影倒立,旖旎秀丽。

白马关,需从石羊山西行至马庄北拐,穿过王李庄、瓦峪村、东瓦峪村,沿山道向北行而至。此即为邹滕分界线,北为邹,南为滕。 在清理发掘过程中,考古人员发现该墓已多次被盗,共有新、旧盗洞7处,墓室内没有棺椁和尸骨,仅存一个陶罐和3片红漆涂金木条,墓门上方盗洞处发现几个明代服饰的陪葬陶俑。

考古专家在此次发掘中也发现了诸多疑点和谜团,如该墓先后曾有过两次砌筑痕迹;回填土层中有叠压和打破关系;前墓有圹无葬,后墓使用了前墓的墓矿和建筑材料;在两墓及陵园遗址中没有找到任何圹志和碑文;在当地各种文献、方志中也查不到对莲青山古墓的任何记载。但从陵墓的建筑规格、占地面积、使用材料、丧葬用品推断,墓主至少是明代亲王一级的皇室成员!如此浩大的工程,在短时间内难以建成,但却又被破坏成一片废墟,考古专家推测,显然是出于政治原因的人为破坏!

莲青山大墓墓主是谁?为什么经历了两次埋葬?是谁建造了如此浩大的“皇陵”工程?又是谁把陵园毁坏得如此彻底?一系列的谜团吸引着考古工作者作进一步的研究和考证。

滕州莲青山发现明代皇室大墓的消息被公诸于世后,引起了各方的反响。滕州市文化部门邀集省、市考古专家及滕州市的历史爱好者们举行了莲青山大墓发掘研讨座谈会,通报了前一阶段的发掘情况,展出了出土的文物, 就莲青山古墓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广泛的座谈和讨论。

综合专家意见,大致形成了有关莲青山古墓的几项共识:第一,历史上有着种种传说的莲青山“皇城”是陵墓;第二,它是明代的陵墓;第三,是明朝皇室至少是“郡王”以上级别的朱姓王陵;第四,墓主有可能是明代兖州“鲁王”世系的某一位分封王;第五,该墓在历史上曾遭到大规模的人为破坏!

莲青山大墓,在偏僻寂静的山间沉睡了几百年之后,而今又裹着重重的面纱半遮半掩地展现在了世人的面前!人们原想通过发掘来破译古“皇城”的谜团,待打开墓门后却发现谜团比发掘前更多了!原来只有一个古“皇城”的疑问,现在莲青山大墓的每一个细节都成了一连串的问号:大墓何时所建?为谁而修?为什么找不到碑文墓志?为什么古籍史书上没有任何记载?墓主究竟是谁?又是谁破坏了规模宏伟的享殿建筑?墓圹中为什么有两次建筑?墓室中为什么无棺无尸?整个陵园建筑废墟上为什么没有覆顶的瓦片?莲青山大墓是否是未完工的工程?传说了多年的“皇城”、“纪王女城”是否就是指明墓陵园?

如今,墓前“御桥”西侧两尊残缺的龙头,在桥下流水的喧嚣中无声地沉默着,迎着夕阳山影,浴着雾雨风岚,缄默无语地守望了数百年!察看桥基,这座“御桥”当年初建时竟宽达30多米,整座陵园面积竟是其他同等诸王陵园的数倍!什么样地位的皇亲国戚、王公贵族配得起这等仪仗神道和如此规模的陵园建筑呢?

莲青山大墓被发掘以后,焦点落在了墓主人是谁上。由于该墓先后经历过两次建筑,因此也不排除同一圹墓坑中先后曾葬过两人的可能!抑或是一个墓主曾被二次埋葬。考古人员在墓室外的墓门上方发现了几尊约20厘米高的陪葬陶俑,从陶俑的服装打扮,特别是其中一尊陶俑所戴的明代特有的官帽上判定出了该墓的朝代——这是莲青山古墓截止到目前所透露出来的最确切最有价值的信息!

莲青山明代大墓,让我们把目光投向了那个已消失了四百多年的大明王朝!

明朝自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朱明王朝开始,到1644年明崇祯皇帝朱由检吊死煤(景)山止,历275年,共有17任16人当皇帝。按明朝制度,朱元璋的后代除皇太子以外的其他皇子皆封为“亲王”,分封到全国各地各自为“王”。亲王以下为“郡王”、“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等,世袭相传,编织成朱姓王朝“家天下”的统治网络。朱元璋生有26个儿子,长子朱标立为太子,四子燕王朱棣(明成祖),七子齐王朱缚,十子鲁王朱檀等,分别被分封到北京、山东青州、兖州等地,世代世袭成为明朝皇族的同姓诸王。

朱元璋第十个儿子朱檀被分封到兖州为“鲁王”,鲁王世系共传10代13王。第一代鲁王朱檀两个月大时受封,长到15岁才就藩来到兖州,因迷信成仙服用丹药瞎了眼睛,只活到19岁而亡。《明史》记载:“帝(朱元璋)恶之,(洪武)二十二年薨(1389年),谥曰‘荒’”。这就是“鲁荒王”的由来,今邹城东北的“荒王陵”即是朱檀的墓地。

1988年,笔者在邹城参加孟子学术研讨会时,曾随发掘过荒王陵的已故邹城文管所所长王轩先生到荒王陵实地考察,听王所长谈到1972年的发掘情况:在发掘出朱檀的尸骸后,当时的“革命群众”把朱檀当作“封建地主”批斗一番后就随便扔掉了,这让王所长遗憾不已。因为根据后来的头骨复原技术,完全可以恢复朱檀的面貌,由此可以推测朱檀的生父、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容貌,进而破解历史上所争论的朱元璋外貌是否很丑的问题!可惜这么一个考古发现的契机,竟被“文革”的荒唐给毁坏掉了!

2003年,滕州城东南10公里处的上营村出土了明朝鲁荒王重孙、兖州第四代鲁王朱阳铸(谥鲁庄王)的墓志,这是明代皇室大墓在滕州的第一次发现!笔者前往抄下《鲁庄王圹志》的碑文并实地考察陵墓,墓志碑文全文如下:

“王讳阳铸,乃鲁惠王之子,母惠王妃赵氏,正统十三年二月初六日生,成化十二年四月初三日袭封鲁王,嘉靖二年十一月初五日次疾薨,享年七十七岁。妃张氏先卒,子十人女八人,嫡长子当纵,次当吡,第三当滋,第四当忽,第五当云(姓名第三字皆有三点水旁)。纵受封鲁世子,于弘治十八年十月初三日以疾卒,谥怀简。生有嫡孙健弋(从木字旁),受封鲁世孙,以祖年高,于正德九年七月初二日奏准代理府事,于正德十五年八月二十九日亦卒。卒后月余,弋夫人孔氏生遗腹子,乃鲁世曾孙,奏闻御赐名观啶(从火字旁)。嫡次妣受封东欧王,滋郯城王,忽馆陶王,云翼城王。庶五子长当渍,次当昔,第三当眉,第四当互,第五当烀(皆从水旁)。以嘉靖四年四月二十日葬于兖州府滕县湖山之原。呜呼,王次宗室至亲,享有大国令誉,选播藩屏,光荣寿考,令终五福具备,亦可以无憾矣!”

据当地曾进过墓室的村民讲,该墓在过去就已被盗空,今地下尚存两个砖砌墓室,地面依稀可见当年墓园的布局,其陵墓选址简直就是风水地穴的样本,完全符合中国古代风水学的要求!司元礼先生曾以《滕州明代鲁庄王陵》为题在《滕州日报》上介绍该墓的有关情况,由此我们知道了明代兖州13个“鲁王”中有一个“鲁庄王”葬在了滕州。

上营村的鲁庄王陵与莲青山明代王陵是什么关系?莲青山大墓与明代兖州鲁王家族有什么关系吗?北京十三陵《长陵神功圣德碑》及《滕县志》上提到的明代“滕王”朱瞻垲(明宣德皇帝朱瞻基之弟)被葬到了哪里?

历史,总和后人捉着迷藏!前人留下了一个又一个的历史谜团,吸引着后人去探秘去破解去求索去考证。悠久的滕州历史文化更是吸引着一批业余的历史爱好者们孜孜以求,从另一个途径探索着滕州的过去。有一位退休返乡的医生陈藩先生,自己骑自行车四处奔走查访鲁庄王的资料,自费打长途电话到云南询问有关明代滕王的线索,戴着放大镜般的老花镜到书店里翻阅密密麻麻的《二十五史》!还有一位致力于古滕文化研究的退休工程师高建民先生,竟与老伴千里驱弛到四川阆中寻觅唐代滕王李元婴的踪迹。

古装剧《尚食》被指抄袭《大长今》服饰,再掀中韩网友骂战,结果被狠狠打脸,这次力挺于正!

于正执导古装剧《尚食》前段时间上线,这部剧由许凯和吴谨言再次搭档主演,一上线热度就非常高。

该剧讲述了大明永乐年间,由吴谨言饰演的姚子衿入选尚食宫女后,在深宫内过关升级一路成长,并不断追求传统美食烹饪技术,将中华传统美食文化发扬光大的励志爱情故事。

抛开剧情和演技不讲,《尚食》这部剧在道具方面确实下了很大功夫。剧里呈现了几百道中华传统美食,其中涵盖川菜、鲁菜、京菜、粤菜、闽菜等传统菜系,可以说很大程度还原了永乐年间的中华美食。其次,《尚食》的服饰比较考究,还原度高得惊人,无论是主角还是宫女侍卫,仿佛是从明代画中人走了出来。

但万万没想到,该剧播出之后却给韩国网友给气炸了,原因韩国网友认为《尚食》抄袭了《大长今》的服饰,并发帖嘲讽吐槽我们抄袭韩国传统的文化,中国网友据理力争寸步不让。

随着中韩两国网友骂战愈演愈烈,制片人于正发文回怼:这妥妥是明朝汉服,不能因为当时作为大明属国的高丽沿用了,就被没文化的说成“韩服”,哪有宗主国窃取臣子国服饰的道理。

剧中许凯饰演的朱瞻基戴的大帽是中国的传统服饰,有山东省博物馆收藏的鲁荒王墓出土明代大帽文物实物为证。

要知道《大长今》这部剧发生的年代属于韩国历史上的李氏朝鲜时期,这个时期也就是我国明朝武宗正德元年到嘉靖二十三年。

历史上李氏朝鲜时期的服饰本身就全面效仿大明王朝的服饰,于正说得没错,怎么会有抄袭这一说法,明明是韩国抄袭我们的传统文化。

而且《大长今》这部剧里还提到了“满汉全席”,真是抄都没抄明白,满汉全席兴于中国清朝时期宫廷的一道中华大宴。但在剧中,崔尚宫却要为明朝的使臣做“满汉全席”。

证据确凿,韩国网友啪啪打脸。这些年韩国频频“碰瓷”中国文化,其中包括服饰、饮食、中国结、中医、汉字、孔子等。

2021年1月9日,李子柒在油管上发布一个视频,名字叫“萝卜的一生”。视频上传之后,评论区就被韩国网友占领了,韩国网友说“泡菜是韩国的传统食物,指责李子柒的手艺抄袭了他们文化”。

全世界都知道韩国喜欢吃泡菜,但不能代表泡菜就是你们国家的专属,其他国家也有吃泡菜的饮食习惯。众所周知,中国早在古代就有吃泡菜的传统,甚至我们的泡菜更为丰富,不同地区都有不同种类的泡菜。

现如今,韩国人一日三餐所吃的泡菜有8成都来自于中国山东仁兆镇,韩国每年要大量从中国进口大白菜。

不过我们也要理解韩国人这种抢夺他国文化的表现,毕竟几千年都是我们的附属国,在文化方面一直都是保持着极端的自卑与自信。

山东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有:亚丑钺、蛋壳黑陶杯、颂簋、红陶兽形壶、鲁荒王九旒冕、西汉兵法竹简、鲁国大玉璧、东平汉墓壁画、文甲骨、《双松图》。

1、亚丑钺

亚丑钺,又称亚丑钺,商代青铜钺,1965年出土青州苏埠屯1号商墓,现藏山东省博物馆。亚丑钺共出士两件(另一件大钺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此件通长327厘米,刃宽345厘米,钺正反两面铭“亚丑”二字,故得此名。

2、蛋壳黑陶杯

该器制作工艺复杂,器型规整匀称,薄脆如蛋壳,保存完整,实属罕见,是山东新石器时代考古最重要的发现之一,也是典型龙山文化的特征性器物,代表了中国远古时期制陶工艺的最高水平,在世界范围内也是绝无仅有的,为国宝级文物,山东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3、颂簋

颂簋,西周时期的青铜器。高301厘米、口径242厘米。敛口,鼓腹,圈足下另有三小足;口上有高隆盖,盖与器母子合口,盖顶有圈状捉手;腹部两侧有兽首半环耳并垂珥。

在装饰上,颂簋的器口和盖沿各饰一周兽目交连纹(或称窃曲纹),中间像眼,两侧各连接一回勾状曲线。这种纹饰是从动物形象,确切地说是从一种卷曲的龙纹变化而来的,主要流行于西周中晚期,也是当时青铜器上的主要纹饰之一。

4、红陶兽形壶

红陶兽形壶,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陶器,1959年出土于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现藏于山东省博物馆。红陶兽形壶高216厘米,夹砂红陶,通体磨光,遍施红色陶衣,光润亮泽。

器型呈猪形,圆面耸耳,拱鼻,张口,四足,短尾上翘,耳穿小孔,背装弧形提手,尾根一筒形注水口,可受水,嘴可注水,体肥壮。

5、鲁荒王九旒冕

鲁荒王九旒冕,1971年出土于山东省济宁市邹县(今邹城市)尚寨村明鲁荒王朱檀墓,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山东博物馆。旒冕,是帝王的礼帽,只有皇帝、太子、封王才能佩戴。

6、西汉兵法竹简

西汉兵法竹简,1972年出土于山东省临沂市银雀山西汉墓,现藏山东博物馆。银雀山汉墓出土的简牍包括四类书,第一类是兵书,第二类是论政论兵之书,第三类是数术书,其余归入其它类。

7、鲁国大玉璧

鲁国大玉璧,战国时期玉璧,1977年出土于山东省济宁曲阜市鲁国故城遗址,现藏于山东博物馆。玉璧在古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中最主要的功能之一是殓葬,这件鲁国大玉璧即为殓葬玉璧。

8、东平汉墓壁画

此壁画出土于东平汉墓,墓葬内壁画内容丰富,布局匀称合理。其所绘内容有红日、三足乌、对饮图、仕女图、升仙导引图、拜谒图、武士图、乐舞杂技以及方相氏驱疫仪式等。

9、文甲骨

文甲骨指刻在龟甲或兽骨之上的文字,它是中国目前已知最早的成体系文字,被称为中国汉字的起源,为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

10、《双松图》

此图纵201厘米,横101厘米,纸本墨笔,是郑板桥中进士第一年送给好友肃翁的作品。图绘水墨双松,一主一辅,一浓一淡。两棵松树意寓同学品格高洁,树下有几杆修竹,怪石兰草,更是板桥擅长之笔。

山东省博物馆简介

山东省博物馆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第一座省级综合性地志博物馆,成立于1954年。当时的馆址分为东西两院,东院位于济南市广智院街广智院旧址,系1904年英国浸礼教会牧师怀恩光创建,原是中国境内最早的博物馆之一。

西院位于济南市上新街世界红万字会济南母院旧址,原是一处融道、佛、儒、基督、伊斯兰五教合一的宗教团体驻地,1942年建成。

1、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邹城市峄山风景旅游区;2、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孟庙孟府;3、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子朱檀的陵墓区——明鲁荒王陵;4、明鲁王朱檀墓;5、护驾山。

邹城周边的自驾游景点品鉴:一、邹城市峄山风景旅游区 

岱南奇观----峄(yì)山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孟子尽心上》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东山,即指峄山。它雄峙于孔孟之乡邹城市东南10公里处,104国道及京沪铁路东侧,自然景观优美奇特,素有岱南奇观、邹鲁秀灵之美誉。峄山位于山东邹城东南,方圆10余公里,海拔582米。山上奇峰怪石,陡峭峻拔,岩洞幽深,且多松柏清泉。循盘道登山,沿途荞麦石、虎皮石、左龟石、试剑石、卧虎石、思亲石、探海石等千姿百态,嶙峋兀立。白云洞、居龙洞、盘龙洞、隐仙洞、石鼓洞、妙光洞等层门穴,各有掌故传说,益增神秘玄奥之感。白云宫是峄山自然和人文景观最为集中的地方,是峄山的中峰。白云宫在过去曾是峄山-古建筑之首。它利用一个天然石洞,盖上宫殿之后,就变为宫内有洞,宫里出云,因此就显得格外幽深与神秘。在这里首先遇到的舍身台。舍身台是面向东山的一个绝壁悬崖。在舍身台上望东山,茂密的松林从山底直到山顶。舍身台下面是万丈深渊。舍身台上有一座小小的石殿,叫浑石殿。浑石殿上有石刻楹联。站在舍身台往南看,在百米左右的山腰里,有一堆如花瓣一样的石头挤靠在一起,称插花石,是峄山一绝。

二、邹城孟庙孟府

邹城孟庙孟府,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邹城市区南部。104国道、京福高速公路、京沪铁路从景区附近经过。是国内历史久远、保存完整的古建筑群之一,也是我国古建筑经典作品。始建于北宋景祐四年(公元1037年),后经历代维修与扩建,形成现有规模。孟庙坐落于山东省邹县的南关。孟庙又称“亚圣庙”,是祭祖战国著名思想家孟子的祠庙。

三、明鲁荒王陵

明鲁荒王陵,是安葬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子朱檀的陵墓区。陵园原占地面积七万多平方米,地宫封土面积约为一万多平方米,规模宏-严,建筑典雅富丽,是一处典型的明代亲王陵园,也是山东省解放后发掘最完整,出土文物最丰富的一座明代墓葬。鲁王朱檀系明太祖第十子,生于公元1370年,十五岁时就藩兖州。朱檀本来谦恭下士,博学多识,甚为朱元璋所喜爱。其妃戈氏,以良家子入侍亲藩。洪武二十三年封为鲁荒王妃,子一人肇辉。但他后来走入邪路,信奉道教,终日烧炼“仙丹”以求不老之药,结果毒发伤目只活到十九岁。朱元璋得知后非常恼怒,认为他的行为荒唐,故谥曰“荒王”。

四、明鲁王朱檀墓

明鲁王朱檀墓位于邹城市城东北10公里九龙山南麓,墓室坐北朝南,按古代“四神方位”定穴,东、西分别与卧虎山、玉皇山邻近,南与朱雀山遥对。朱檀墓依山凿石开圹于地表以下26米。前为长80多米的斜坡墓道,墓道后紧接高82米、绿琉璃瓦覆顶、敷红色墙皮的金刚墙。金刚墙下部正中有墓门,前后2墓室均有双扉枢轴式石门,每扇重约2吨。墓室南北长206米,东西宽82米,高55米。墓室规模宏大,为山东省内最大的一座地下宫殿。 朱檀棺椁位于后室正中,置砖雕棺床之上,棺椁系楠木所制,坚实厚重。朱檀身着龙袍,腰束玉带,头贯金簪,身铺19枚金币。墓内各类随葬品共2000多件,有冠服、琴棋书画、葬仪、家具等,保存基本完好。其主要文物珍品有织锦缎龙袍、冕、皮弁、“鲁王之宝”印、金镶玉透雕玉带、梅花形羊脂玉环、宋代“天风海涛”琴、宋代高宗赵构题诗扇面、元代钱选白莲手轴、元版古籍、元青花云龙纹罐等。墓内432个彩绘俑色彩鲜艳,比例匀称,雕刻精细,形象逼真。

!五、护驾山

!

护驾山位于城东南25公里,唐王湖公园东,海拔2157米。相传隋唐交替时,李世民当年被敌军追杀路过邹城之地,眼看敌军就要追上,突然李世民身后平地而起一座大山,挡住了追兵去路,于是捡回一条命。后李世民当了皇帝,赐名‘护驾’山,以示护驾有功。山前山后各有一个泉眼,泉水流下山,自东往西流入唐王湖,被当地人戏称为:圣人门前倒流水。护驾山嵌入邹城市区东南一隅,与唐王河、唐王湖相映成景,为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平添了几分秀丽。

中国有着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地下埋藏着无数的宝藏。近几十年,很多国宝都是不经意间被人们发现的,像三星堆遗址砖厂被工人无意挖出,后母戊鼎被老农一锄头挖出,有的人甚至走在路上都能捡到宝物,比如西汉的皇后之玺。

西汉,“皇后之玺”,玉,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今天要跟大家讲的就是一位老农挖洞无意间挖出来的国宝。

三十多年前的一天,山东邹城一老农在自家山后挖防空洞,无意间挖出了一处古墓。老农第一时间将此事上报当地文物部门。专家听说后连夜赶到,经研究发现,墓主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个儿子朱檀

1>>>荒唐的鲁王<<<

朱檀生前深受朱元璋的喜爱,出生仅2个月就被朱元璋封为鲁王。长大后的朱檀更是博学多识、礼贤下士,15岁就藩兖州,辖兖州府4州23县,老朱对他更是赞赏有加。

但遗憾的是,随着朱檀慢慢长大,他的人生轨迹,就开始走跑偏儿了。

前途光明的朱檀年纪轻轻突然迷上了长生不老之术,终日焚香诵经,疯狂地吃丹药,最后“金石药,毒发伤目”,不久便离开了人世,年仅19岁。

鲁荒王乌纱折上巾(山东博物馆藏)

鲁荒王乌纱折上巾(山东博物馆藏)

朱元璋得知此事后既痛心又恼怒,认为朱檀的行为荒唐至极,因此给了他一个恶谥,名叫“荒王”。

鲁荒王皮弁(山东博物馆藏)

园檐高顶红漆帽

但毕竟是自己的亲儿子,朱元璋还是将其厚葬。于是鲁王朱檀的墓就成为了明朝皇室的第一个墓。

木翣(音厦)

仪仗俑群

仪仗俑群

随着明朝的灭亡,这座陵墓也被人们逐渐淡忘,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末,被山东城老农意外挖出。

青白釉云龙纹梅瓶

2>>>墓中重器<<<

在政府的支持和村民的见证下,1970年春至1971年初间,文物部门考古工作者对朱檀墓进行了有计划的发掘,经过清理,共出土遗物1100余件(组)。

元青花云龙罐

“天风海涛”琴

这位短命的亲王虽然荒诞不经,为了所谓的长生不老丹而白白葬送了一生,但他居孔孟之乡,深受礼仪之邦文化的熏染,喜爱诗书礼乐,与笔墨纸砚、琴棋书画相伴,常常颂诗读书、对弈弹琴,文人气质浓郁,因而墓葬里的陪葬品都是冕冠佩饰、家具服装、笔墨纸砚、琴棋书画、彩绘木俑等一类,品位颇为高雅。

青白釉云龙纹盘

金玉带

许多随葬品具有明显元末明初时代特征,是明代“藩王级”文物的最早代表。

描金云龙纹朱漆圭函

描金云龙纹白玉佩

所有发掘出的文物中,最最重要的一件,就是下面这顶帽子。

看到这顶帽子的第一眼,很多人会觉得非常熟悉。它叫“冕冠”,古画里出现过很多,电视剧中也常能看见↓

揭秘古代击打类兵器-锤的由来

锤古称“椎",由铜质或铁质的锤头、短柄组成。锤在明清时期尺寸一般在50厘米左右,重量5千克以下可以近距离内发挥威力。为有效的格挡对方的刀剑,有些锤俩上还加装了刀一般的护手用于防卫。历史上有不少关于用锤的记载,如早了在《史记》中就记载了朱亥”袖四十斤铁锤“占杀晋鄙的故事。战斧,战锤这类兵器特别适合北方游牧民族骑战的使用。

游牧骑士所用战锤,是一种头部很小的短柄锤,外观看起来更像有头的棍棒。其锤头直径为6厘米8厘米,呈星形或蒺藜形,中有粗大的銎孔用于安装木柄,柄上不设置护手,单手执握、可以在马背上挥击自如,并借助战马前冲之势发挥巨大威力。这样的锤头在鄂尔多斯地区经常发现,年代相当于东周时期。它不仅挥击便利,也易于制造,对于冶炼技术落后、原材料较贫乏的草原游牧民族来说,用这种武器来武装部队是一种很好的选择。从战斗性能上看,战锤对付身披重铠的中原步骑兵十分有效。

唐宋以来,受北方游牧民族的影响,中原军队也装备了锤,斧。李筌《太白阴经》记载有唐代马军配备”啄锤斧钺“,但中原骑兵作战还是以长枪和佩刀为主,骨朵在汉军中一直居于从属地位,列为杂兵之一。北宋《武经总要》中叙述了两种骨朵,分别为蒺藜形和蒜头形。到明清时期,又出现了长柄单锤、短柄双锤及练子锤等,锤柄也由木质变为金属质,锤头较宋代骨朵增大,其外形似当时人们根据锤头与锤柄横或竖的连接方式,称其为“立瓜”或“卧瓜”,当时的持锤者也多被后人称作“执瓜武士”。锤头除圆球形、四方形以外还有六棱、八棱等多种形制。

除用于防卫,锤另一重要的作用是礼仪。从宋代开始,骨朵就多用于仪卫,并按其数量的多少来显示主人的身份地位。如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六记载的正月十四日天子驾幸五岳观:“亲从官,皆顶毯头大帽,簪花,红锦团答戏狮子衫,金镀天王腰带,数重骨朵”。明清时期仪战也盛用大瓜锤,因外表常涂有金色也被称为“金瓜”。

20世纪70年代初在山东邹城地区发掘的明鲁荒王朱檀墓出土木质仪卫俑,就有手执这种“金瓜”者,其锤头硕大,外部漆金,锤头与锤杆交接处多置有龙吞,多数锤杆甚至超出人身高约1/3,这样长度根本不利于上阵搏杀,只能适用于礼仪。

"金瓜"材质以金属为主,用它击打头顶,不会血溅当堂,使人脑受内伤而死,由于据说当年很多犯上大臣即被皇帝以“金瓜击顶”方式处死在大殿上,就是这个原因吧。被击中后,即使没有毙命,伤者也会因锤头猛烈撞击而需忍受巨大疼痛。因此,锤在古代多用于行刑。这样,会让受刑者遭受更剧烈、更持久的痛苦,以使其铭记惩罚。

始于明代,士兵着重甲作战的情况日渐减少,锤的破甲功能也渐无用武之地,数量随之减少。到了清代,军队中除个别善使者自备锤外,战场上几乎见不到锤类武器的影子。一些小型锤类(包括链子锤、流星锤等)因便干隐藏、携带,且又不易置人于死地,收到部分习武者的喜爱,作为防身之用,并流传至今。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