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织金县走出去的丁宝桢死后为何远葬济南而不落叶归根?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1浏览:4收藏

从织金县走出去的丁宝桢死后为何远葬济南而不落叶归根?,第1张

丁宝桢像

国人有落叶归根的思想,不管漂泊多远,在百年之后葬回故里是每一个国人的愿望。是的,受千百年来的传统观念影响,一个人,在外或为官宦,或经商,还是做苦力不分生前生后,对家乡都有着深深的眷念。而死后,落叶归根更是每个国人最大的愿望,总希望在外漂泊半生后死后能魂归故里。而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个人,无论对国家,对民族,对朝廷都有着巨大贡献,在死后却是千里迢迢,跋山涉水葬到了远离家乡贵州织金县千里之外的泉城济南。他,就是晚晴重臣丁宝桢丁宫保大人。

贵州平远古城(织金)

据相关史料记载:丁宝桢(1820年-1886年),字稚璜,贵州平远(今织金)人。咸丰三年(1853年),33岁的他考中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自此步入仕途,后任翰林院编修。丁宝桢是洋务运动的重要成员,官至四川总督,曾诛杀骄纵不法的大太监安德海。丁宝桢做事重大义,知变通,重实效,为政清廉,在世时以勇于任事、吏治严整闻名于世,他创办了四川近代第一座机器制造工厂“四川机器局”,还先后治理黄河和四川都江堰,被称作古代水利专家。主要作品有《四川盐法志》、《丁文诚公奏稿》等。

丁宝桢陈列馆

在清朝中兴重臣名单中,丁宝桢是与左宗棠、张之洞、李鸿章等人并列的,由此可见其对国家的贡献有多大。

关于丁宝桢丁大人的那些清正廉洁、秉公执法的记载很多很多,网上一收索就可谓铺天盖地,在这里不做赘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收索了解。

丁宝桢塑像

丁公于1876年由山东巡抚任上调升四川总督,1886年四月二十一日死于成都任上。四川与贵州相邻,死后葬回家乡织金县更为方便也符合中国人的落叶归根的观念,离任山东十年之久,为何他的灵柩要长途跋涉从成都运抵济南呢?带着这个疑问,笔者在网上收索,最后发现了一篇记者采访丁宝桢五代孙丁健的报道,终于知道了丁宝桢丁大人远葬济南的原因所在。

丁宝桢奏议

据丁宝桢五世孙丁健介绍:其高祖(丁宝桢)之所以葬在山东,一是因为他是文人出身,从小就景仰孔孟之乡,在山东为官十余年后,更把这里当成了第二故乡;二是因为他已经无家可归。在他中进士后,因母亲病故回家居丧,此时贵州平远一代正闹“匪患”,他毅然变卖了所有家产,招募乡勇保卫家乡,自此开始戎马生涯,后因战功卓著,被调任山东。

凤西书院,丁宝桢曾在此讲学

丁健说:按清朝的规矩,易地做官者是不能把家安在任职之地的,而丁宝桢是携家眷及兄弟族人一起来山东后,妻子谌氏和二哥等人都先他而去世,又不能将亲人归葬原籍,于是向朝廷请旨,在济南购置了十亩土地,位于祝甸附近的丁家林子和旧军门巷的丁家大院应该是在这种情况下获得的朝廷特批。丁宝桢去世后,朝廷下旨,灵柩归葬济南,可一路直行,遇水搭桥,逢屋拆屋。丁氏后人唯恐扰民,于是舍近取远,选择走水路回济南,因此路上走了近一年半。

丁宝桢陈列馆

丁健说,其高祖丁宝桢膝下有五子五女,五子均有官衔,其曾祖丁体常是长子,先后任署大同知府、特授潞安知府、甘肃按察使、广东布政使、广西护理巡抚等职;丁体常膝下有两个儿子,长子丁道周是丁健的祖父,在国民政府时期曾任财政部造币局副局长。日伪时期,丁道周因不愿出头为日本人做事,避居天津租界,致使家境拮据。1942年去世后,丁家大院在那个时候被迫卖给了巨商孟洛川的后人,作为女儿的嫁妆,继而成为孟洛川的女婿沈家的房产。丁家在卖房后继续租用其中的花园院居住,直到1948年才搬离。丁道周妻曲阜孔氏,膝下有五子五女,小时候都生活在丁家大院。丁道周的长子丁泽霆是丁健的父亲,建国后他一直在济南工作。丁健五十出头,有个女儿正在济南大学读书,如此算起来,丁宝桢的后人在济南已经生活了六代。

文:纳雍赵远鸿

版权声明:资料和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在此深表感谢!

快来领取支付宝跨年红包!1月1日起还有机会额外获得专享红包哦!复制此消息,打开最新版支付宝就能领取!e33nlR72dR

  位于城中心的财神庙,始建于清初,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重建,为木结构建筑,四重檐歇山顶,十八个翼角起翘,四层楼逐渐缩小为宝塔状,侧面构成三个重叠的三角形。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单士元看后评价说:“织金财神庙是特殊建筑,在国内还没有见过,只有日本的天寿阁与此类似。”八景之一的“云洞天开”位于城东15公里处的三甲乡,两峰相合,形成天然拱洞,高数十丈,其中空阔,上露天光,日夜仰视,日月在天。洞内原塑有观音像,洞口匾额曰:“赤云洞”,依山建造有观音阁、保安寺、关帝庙等,均系道光年间建筑。“云洞天开”四字乃当时名流孙行雅墨迹。北京建筑设计院院长、工程师张开济看后说:“保安寺很了不起,与山洞结合得非常巧妙。”中国博物馆副研究员施力行说:“这个保安寺真是妙不可言,这个建筑例子,在清华大学上课的时候,是一个很好的教材。”此外,织金八景之一的“三潭映月”收入《中国名胜大词典》。神秘奇幻的“日落碑现”胜景令人心驰神往,迷惑不解。城北黛山之中,每当红日西沉,翘首东顾,可见一地白色石碑巍然屹立,轮廓分明,走近却荡然无存。这是阳光折射之故,即是奇妙的“日落碑现”景观。

  织金财神庙是全国罕见的古建筑,与日本大阪的天寿阁相似,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城东文昌阁为木结构建筑,阁为三层,一层高于一层,一层窄于一层,三重飞檐,建筑巧妙,气势恢宏,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清初的凤西书院,结构与文昌阁相类。文昌阁下乃“双潭对镜”景观,约4亩许的一方形碧潭,名曰“双堰塘”,此潭原系两潭,中有石梁相隔。60多年前潭水上涨,淹没石梁合二而一,潭水清澈,宛若明镜,其冷暖相间。此处乃垂钓、憩息、游泳之佳地。

  鱼山,位于城东北隅,因形似木鱼而得名。其山四周悬崖绝壁,山脚一径通顶,有石阶108级,岩壁上有石刻数帧,多为德政碑、去思碑之类。山上建有黑神庙,碧琉璃精舍,藏书楼、济赈亭、且住亭,还有鱼池、花圃。据《鱼山记》载:“余山,即古之吾山也。上有神女智琼祠。祠前有一松一桂,邑人常会于此。会前歌《迎神曲》,会后歌《送神曲》。明太子曾隐于此,嗣驾飞车朝峨嵋,一去不返。”位于城东的东山,拔地而起,雄奇壮观。此山为大理石山,它和南面古佛山、西面的西灵山、北部的鱼山,合称织金四大名山。其三面为绝壁,唯西面有曲径达山顶。此山有三层洞,上曰“慈云洞”,中为“打拳洞”,下为溶洞群。山上古木森森,林荫蔽日,树皆生长于岩缝石隙之中。古建有东山寺、梵帝宫、后殿、读书楼、钟鼓楼、观音阁等,岩壁有摩崖石刻16帧,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赵达庵驻军于此时所题“佩剑披云”,四个大字遒劲清秀。1982年以来,省、地、县拨款,已将鱼山、文昌阁、财神庙修葺一新,使这些古建筑重放光彩,以其瑰丽的风姿吸引着省内外游客观光旅游。

人口:约93万人

人口密度:324人/km2

织金县辖11个镇、13个乡、8个民族乡:城关镇、桂果镇、牛场镇、猫场镇、化起镇、龙场镇、八步镇、以那镇、三塘镇、阿弓镇、珠藏镇、三甲白族苗族乡、自强苗族乡、大平苗族彝族乡、官寨苗族乡、茶店布依族苗族彝族乡、金龙苗族彝族布依族乡、后寨苗族乡、鸡场苗族彝族布依族乡、中寨乡、绮陌乡、普翁乡、实兴乡、马场乡、上坪寨乡、营合乡、纳雍乡、板桥乡、白泥乡、少普乡、熊家场乡、黑土乡。

地理位置

织金县位于贵州中部偏西,毕节地区之东南。地处乌江上游六冲河与三岔河交汇的三角地带县城东至贵阳约151公里,南距安顺约95公里,北距毕节约129公里;境内东西长825公里,南北宽66公里,总面积2868平方公里。东邻平坝、清镇;南邻普定、安顺;西接纳雍、六枝;北接大方、黔西;有较好的区位优势。 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

地理环境

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岩溶发育,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最高海拔2262米,最低最低海拔860米,县城海拔1310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47℃,年平均降雨量9384毫米,全年日照1172小时,无霜期327天。

民族构成

县内居住着汉、苗、彝、回、布衣等23个民族,少数民族(含未定民族穿青人)占4802%。全县除汉族外,还有苗、彝、布依、白等少数民族。

经济概况

2008年,全县财政总收入68,999万元,完成年初预算的1198%,比上年增收19,433万元,增长392%。

县境岩溶地貌发育,多峰林、溶洞、暗河。全县水能资源丰富,现有小水电站8个,年发电量800万千瓦时;洪家渡电站是西部大开发拉开序幕的标志性工程,装机容量60万千,计划年发电量1559亿千瓦时;引子渡电站装机容量36万千瓦,计划年发电量10亿千瓦时,也是国家实施西电东输的主要工程之一。 

城市建设步伐不断加快,由重庆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所作高品味、高起点的县城总规修编通过省级评审,所辖八镇被列为全国百个重点建设集镇之一,有18个乡(镇)进行了科学的集镇规划建设。

资源

生物资源:水稻、玉米、小麦、洋芋、大豆、烤烟、油茶、苡仁米、茶叶等农作物110多种;有杉、松、油桐、生漆、核桃、剌梨、猕猴桃、杜仲、天麻、黄柏、党参、半夏等植物90多个种类; 有各种家畜家禽和野生动物50多个种类。烤烟是目前的主要经济支柱,年产量万吨左右,为全国烤烟生产基地县之一。苡仁米的营养和药用价值较高,远销日本、香港、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

生物资源亦很丰富,县内盛产的清香型红托竹狲,被誉为“真菌皇后“;现有人工和天然优质草场70万亩,加上年种植30余万亩优质绿肥及其转化利用,经逐步引进和改良大量优良畜禽品种,畜牧产业发展潜力较大。 竹笋产量大,销往深圳、香港等地。近年来室内砂锅栽种竹笋及室外栽种已形成规模生产。

矿产资源:全县已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有20多种,其中:无烟煤总储量129亿吨,可开采量107亿吨,是待开发的大型无烟煤基地;磷矿储量1398亿吨,占全省储量的554%,是贵州三大磷矿集中区之一;大理石储量191亿立方米,有“晶墨”、“残雪”等品种;重晶石储量近7000万吨,含硫酸钡95%。此外,硫铁、铝土、铅锌、硅石、方解石等,储量亦丰,均有开发价值。

境内矿产资源丰富,储蓄大,品位高的有煤、磷、重晶石、铁矿、铝钒士等26种。其中优质无烟煤储量达129亿吨,占贵州省总储量的2%以上,可开采量达1045亿吨,磷矿储量1374占贵州总储量的544%;、铝矾土储量967万吨。其他各种矿产品储量也极为丰富,具有极高的开采和综合利用价值,开发潜力巨大。

特产

织金县城东门,有一条长约八百米的古老小街,小街大多属于民国时期建筑物,俗称“砂锅街”。闻名中外的织金砂锅、砂器就产自这里。

织金砂锅、砂器历史久远,据说宋朝时就已传入这里,早在清朝初年,织金砂锅、砂器就己非常盛行,最盛极一时的是在清朝未年至上世纪末,产品除本地销售外,还远销云南、四川、广东及美国、法国、日本及东南亚国家和地区。

织金砂锅、砂器最盛行时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曾有手工作坊270余家从事砂锅、砂器生产,该县从事砂锅砂器生产的专业户大都集中于此。他们中有的是祖辈从事砂锅、砂器生产,代代相传至今,有的是受街坊亲朋影响,拜师学会的。由于织金砂锅、砂器大部分出自这里,因此,织金砂锅街也名声远扬。织金砂器以造型别致,经久耐用、保温性能良好而闻名中外,种类有砂缸、沙灶、鼎罐、茶罐、火锅、茶锅、烘饼平底锅、圆底锅、香炉、蒸鸡钵等近百余个品种及美术砂器,几乎囊括了人们日常所需生活器皿。

织金砂锅、砂器以出自于织金的优质无烟煤砂和粘土泥为原料,有许多优点,所盛食物不易变质变坏;保温性能好,保鲜、无害、不变味、变色;炖鸡、肉等食物其味鲜美无比、用于沏茶煎药效果尤佳。织金砂锅、砂器制作非常复杂,从原料选择到烧制成型,仅砂锅制作就需七十二道工序。织金砂锅砂器成型后自然干燥或烘干。然后在地炉中煅烧5、6分钟出炉,用柴火烟熏,呈光亮,古朴浑厚。它不同于其他陶器,具有非常高的环保效果。作为釉料的白泥,烧成后与砂器本色融为一体,略带呈亮铅白金属光色,显得饱满含蓄。最早以前的织金砂器是不上釉的。据说很早以前,有个叫陈春心的艺人用白泥浆衣服时,将浆衣服的白泥水滴下一滴在晒在院内锅坯上,此锅烧成后滴有白泥浆的地方发出光泽。从此,砂器、砂锅始有独特的釉色装饰。砂器美术品作为案头欣赏品、旅游纪念品,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以独特的面貌受到中外人士欢迎。

然而,由于受资源环境和人为因素的影响,织金砂锅已渐入末路之途。是以,为了不使砂锅失传于世,仅存的十五户砂锅艺人家庭,组建‘东升砂锅厂’,以传承民族技艺,弘扬砂锅文化为本,努力挽救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

历史文化

织金,历史悠久,文物古迹甚丰,山、水、洞俱佳,1991年被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据清道光进士谌厚光编纂《平远州志》记载:“织金秦属巴郡;汉属__郡;为仡佬族世居;晋以后彝族入主;宋、元、明为毗喇郡;清代为平远州;民国3年(1914年)1月以平远州城东有织金街、织金关得名而改为今织金县。”

织金城文物古迹有74处,其中颇为著名的有“四庵”、“四阁”、“四寺”、“四祠”、“八大庙”,多系清代乾隆盛世建筑,即观音庵、紫竹庵、白衣庵、回龙庵;玉皇阁、斗姥阁、文昌阁、文腾阁;隆兴寺、地藏寺、东山寺、寿福寺;武侯祠、忠烈祠、丁公祠、雹神祠;财神庙、文昌庙、关帝庙、龙王庙、马王庙、炎帝庙、黑神庙、城隍庙。儒、释、道,应有尽有,融各家文化为一体。

旅游

织金山水,灵秀天成,引人入胜。县城群山环绕,山石形成的自然景观达20余处。秀水穿城,清泉流布。从南至北贯城河把县城分为东西二城,现在的织金河又将开发城区分为南北两半。城东为文化、风景旅游区,城西为政治、经济开发区,横跨东西的日升桥、太平桥、回龙桥、月华桥和重新桥把两城连接起来。织金县城号称“泉城”也名不虚传,城内就有七十二泉,均分布在贯城河两岸。城西“响水洞”处有相对两个山洞,泉水自洞中涌出,二水交流,一响一应,如琴如瑟,名曰“双流激浪”。城北方向被称为“高原明珠”的天然湖,堪与草海、红枫湖媲美。

位于城中心的财神庙,始建于清初,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重建,为木结构建筑,四重檐歇山顶,十八个翼角起翘,四层楼逐渐缩小为宝塔状,侧面构成三个重叠的三角形。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单士元看后评价说:“织金财神庙是特殊建筑,在国内还没有见过,只有日本的天寿阁与此类似。”八景之一的“云洞天开”位于城东15公里处的三甲乡,两峰相合,形成天然拱洞,高数十丈,其中空阔,上露天光,日夜仰视,日月在天。洞内原塑有观音像,洞口匾额曰:“赤云洞”,依山建造有观音阁、保安寺、关帝庙等,均系道光年间建筑。“云洞天开”四字乃当时名流孙行雅墨迹。北京建筑设计院院长、工程师张开济看后说:“保安寺很了不起,与山洞结合得非常巧妙。”中国博物馆副研究员施力行说:“这个保安寺真是妙不可言,这个建筑例子,在清华大学上课的时候,是一个很好的教材。”此外,织金八景之一的“三潭映月”收入《中国名胜大词典》。神秘奇幻的“日落碑现”胜景令人心驰神往,迷惑不解。城北黛山之中,每当红日西沉,翘首东顾,可见一地白色石碑巍然屹立,轮廓分明,走近却荡然无存。这是阳光折射之故,即是奇妙的“日落碑现”景观。

织金财神庙是全国罕见的古建筑,与日本大阪的天寿阁相似,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城东文昌阁为木结构建筑,阁为三层,一层高于一层,一层窄于一层,三重飞檐,建筑巧妙,气势恢宏,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清初的凤西书院,结构与文昌阁相类。文昌阁下乃“双潭对镜”景观,约4亩许的一方形碧潭,名曰“双堰塘”,此潭原系两潭,中有石梁相隔。60多年前潭水上涨,淹没石梁合二而一,潭水清澈,宛若明镜,其冷暖相间。此处乃垂钓、憩息、游泳之佳地。

鱼山,位于城东北隅,因形似木鱼而得名。其山四周悬崖绝壁,山脚一径通顶,有石阶108级,岩壁上有石刻数帧,多为德政碑、去思碑之类。山上建有黑神庙,碧琉璃精舍,藏书楼、济赈亭、且住亭,还有鱼池、花圃。据《鱼山记》载:“余山,即古之吾山也。上有神女智琼祠。祠前有一松一桂,邑人常会于此。会前歌《迎神曲》,会后歌《送神曲》。明太子曾隐于此,嗣驾飞车朝峨嵋,一去不返。”位于城东的东山,拔地而起,雄奇壮观。此山为大理石山,它和南面古佛山、西面的西灵山、北部的鱼山,合称织金四大名山。其三面为绝壁,唯西面有曲径达山顶。此山有三层洞,上曰“慈云洞”,中为“打拳洞”,下为溶洞群。山上古木森森,林荫蔽日,树皆生长于岩缝石隙之中。古建有东山寺、梵帝宫、后殿、读书楼、钟鼓楼、观音阁等,岩壁有摩崖石刻16帧,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赵达庵驻军于此时所题“佩剑披云”,四个大字遒劲清秀。1982年以来,省、地、县拨款,已将鱼山、文昌阁、财神庙修葺一新,使这些古建筑重放光彩,以其瑰丽的风姿吸引着省内外游客观光旅游。

织金洞风景区位于贵州织金县境内,原名“打鸡洞”,面积约为307平方公里,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全景区分为织金古城、织金洞、结河峡谷、洪家渡等四大部分。

织金洞是该景区的精华,它是中国目前发现的一座规模宏伟、造型奇特的洞穴资源宝库。洞深10余千米,两壁最宽处173米,最高达50米。洞内空间开阔,岩质复杂拥有40多种岩溶堆积形态,包括世界溶洞中主要的形态类别,被称为“岩溶博物馆”。洞外还有布依、苗、彝等少数民族村寨。

织金洞囊括了当今世界溶洞中的各种沉积形态,它既是一座地下艺术宝库,又是一座岩溶博物馆,堪称“世界奇观”。走入织金洞,就等于进入了一个神奇的童话世界,眼望着满洞的奇珍异宝,游人禁不住惊叹连连。著名作家冯牧曾题诗赞叹:黄山归来不看岳,织金洞外无洞天。琅环胜地瑶池景,始信天宫在人间。织金洞引来的游客越来越多,其名气也越来越大。

门票:120元(含导游服务费)

位置:位于贵州织金县境内

面积:约为307万平方公里

洞中遍布石笋、石柱、石塔、石鼓、石盾、石花、石芽、钟旗、卷曲石、月乃石、鸡血石、葡萄石、蛇皮石、松子石、晶芽、云盘、云碟、穴罐、谷针田、梅花田、珍珠田、边石坝等四十多种堆积物,形成千姿百态的岩溶景观。洞道纵横交错,石峰四布,流水、间歇水塘、地下湖错置其间。高大的石幔、石帷如从天上垂下,颜色各异。地下烟河烟雾缥缈,深邃莫测。被誉为“岩溶瑰宝”、“溶洞奇观”。因其岩溶景观如传说中的天宫,又称“织金天宫”。

洞口位于山腰,高约十五米,宽约二十米,状如虎口。按其岩溶景观组合特征、自然形成的界限和岩溶物分布情况,目前分为十个景区,即迎宾厅、讲经堂、塔林洞、万寿宫、望山湖、江南泽国、雪香宫、灵宵殿、广寒宫、十万大山。

迎宾厅。长二百余米。由于洞口阳光照射,厅内长满苔藓。岩溶堆积物如巨狮、玉蟾、岩松。厅顶有直径约十米的圆形天窗,阳光可直射洞底;窗沿串串滴落的水珠,在阳光的照耀下,仿佛撒下千千万万个金钱,称“圆光一洞天”,又名“落钱洞”。侧壁旁一小厅,中有一棵十余米高的钟乳石,形如核弹爆炸后冉冉升起的蘑菇云,名“蘑菇云厅”。厅内还有直径约四米的圆形水塘,站立塘边,可观看塘中如林石笋和洞窗倒影,名“影泉”。

讲经堂。长约二百米,宽五十米。因岩溶堆积物如罗汉讲经得名。中间有一面积三百平方米的水潭,被钟乳石间隔为二,名“日月潭”,系全洞最低点。潭中岩溶物高二十余米,底部围大十余米,形如三层宝塔,顶端坐一佛,如聚神讲经。东侧半圆形石台上众多罗汉齐集谛听,有的手捧经卷,有的托腮凝思,有的问讯于邻,有的低头默想。洞壁如七色俱备的天然壁画,呈山峦、林海、田野诸景。潭北为陡坡,石径盘旋而上,伸手可触顶棚,名“摩天岭”。左侧有九根石柱,毗邻成排,形如蟠龙,从洞底直抵顶棚,我“九龙撑天”,是全洞洞顶最矮处。

塔林洞,又称“金塔城”。面积一万六千余平方米,有石塔一百余座,呈金**,熠熠闪光,最高的达三十余米,底部围二十余米。群塔将景区分为十一个厅堂,其间遍布石笋、石柱、石帷、钟旗,形态各异,气象万千。“蘑菇潭”潭水清澈,中有无数朵石蘑菇,影随波动;潭前石花成片。“石鼓”面平中空,水点滴在鼓上,咚咚作响。“塔松厅”内有相对两株石松;一株黑褐色、高五米,酷似针叶的钟乳石聚成片状凝结在主干上,下大上小,呈塔形;另一株高近二十米,层层叶面上如覆白雪,名“雪压青松”。

万寿宫。远古时洞顶塌落的巨石堆积如山,称“万寿山”。后来山上又覆满岩溶堆积物。上有珍奇的“穴罐”,呈椭圆形。旁有“鸡血石”,晶莹绯红,酷似“孔雀开屏”。有三尊“寿星”,高十至二十米。洞顶和厅壁由黄、白、红、蓝、褐诸色构成美丽的图案。

望山洞。为长一百七十米,宽四十余米的地下湖。这里是洞中枢纽,可通往各大景区。湖边钟乳石呈黑色,其中最大的一棵高达十米,形如铁树,树身布满千万颗黑色石珠,上端右侧呈白色,如雪花被覆,称“铁树银花”。湖东北岸是一陡峭斜坡,路歧出:一条缘十八盘,绕二十七拐,登四百四十一石级进“南天门”,入“灵宵殿”;另一条经四百二十二石级进“北天门”,入“广寒宫”。

江南泽国。全长一点一公里,面积五万多平方米。分为漫谷长廊、北海陇、宴会大厅、江南泽国四部分。“漫谷长廊”,洞廊深长、壁间钟乳石奇异多姿。“宴会大厅”,面积一万多平方米,洞内平坦干燥,是游览途中理想的休息、进餐和活动场所。“北海陇”,数条游龙似的边石坝蜿蜒伸展,钟乳石林立。中有一深潭,潭中有九根石笋,称“清潭九笋”。“江南泽国”,流水、湖泊、水塘、水田交错,流水潺潺,田水如镜。

雪香宫。全长三百余米,面积六千余平方米。岩溶堆积物如茫茫雪原。注柱四立,玉帷高挂,俨然一派北国风光。其间,有自然形成的二十多块谷针田、珍珠田、梅花田;有二十余个大小不一的石盾;有数十面红色透明的钟旗,扣之

如钟声;有百余株石竹形成的“竹苑”,如丛篁密_,意趣横生。“卷曲石洞”,在二百余米的洞厅顶棚上,布满数万颗晶莹透亮的卷曲石,中空含水,弯曲横生,甚至向上生长。

灵宵殿。高四十余米,面积五千多平方米,两壁垂下百尺石帘,五彩斑斓,俨然天宫帷幕。正中有一棵石柱拔地而起,直抵顶棚,称“攀天柱”。柱后有面积约二十平方米的水池,石莲飘浮出水面,称“瑶池”。

广寒宫。长四百余米,宽一百余米,高七十余米,面积五万多平方米。群山耸列,陡峭险峻。两山间为开阔平地,地下湖横陈其间。有六十余米高的“梭罗树”,长满成千上万朵石灵芝;有十七米高的“霸王盔”,酷似古时武士头盔;有五十米高的石佛,巍然屹立;有十七米高的“银雨树”,亭亭玉立,洁白有光。

十万大山。面积七万多平方米,最宽处达一百七十五米,最高处一百五_主。洞内地势起伏,石峰丛立,如重峦叠嶂,山间常有云雾缭绕。有金色塔山、成林玉树,还有螺旋状的高大石柱“螺旋树”。洞内还有“珍珠厅”,石珍珠晶莹闪光;有古溶洞河道遗迹,长六面余米,宽四至八米。

乘贵昆铁路线火车至安顺,转乘长途汽车至织金洞。另外,贵阳、安顺都有旅游车直接去织金洞。

2021年1月,2020年乡村振兴传播影响力县区排名发布,织金县位列第400名。

2020年11月12日,2020中国县域旅游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市名单揭晓,织金县榜上有名。

2020年,织金县入选2019中国县域旅游竞争力百强县市,代表景点为织金洞、古建筑群。

2019年3月15日,织金县上榜2018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名单。

2018年9月,2018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名单出炉,织金县在列。

在织金县城,有一座凤西书院,就位于沿河路旁,这里青砖石瓦间透着古色古香的韵味。 织金古城在悠久的文化历史中孕育了很多杰出的人才,而其中最知名的便要属清朝洋务运动的重要成员丁宝桢了。 丁宝桢(1820年-1886年),字稚璜,贵州平远(今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牛场镇人,晚清名臣。咸丰三年(1853年),33岁的丁宝桢考中进士,此后历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岳州知府、长沙知府,山东巡抚、四川总督。 科举出生的丁宝桢,从小就收到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在走上了仕途之后也是严格按照我国儒家传统的思想「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自己的一言一行,他在山东做巡抚其间,曾因智斩安德海一事震惊了朝廷,当时的安德海虽然只是一个六品的蓝翎太监,却因为办事机敏,能察言观色而深得当朝慈禧太后的喜欢,持宠而娇的他甚至连当朝的大臣也不放在眼里,朝廷的很多官员都很痛恨他,在同治八年(1869年),安德海想出宫游玩并借机敛财,美其名曰为同治帝办婚礼用,在他的再三请求下,慈禧太后同意了他去江南置办龙袍,来预备宫中婚礼所需,可是到了山东境内之后,就被当时的山东巡抚丁宝桢用巧计就地正法,当时这一件事震惊了整个朝廷,就连曾国藩也赞叹丁宝桢为「 ”豪杰士”,智斩安德海不仅让整个朝廷大快人心,丁宝桢也获得了「 ”丁青天”的美誉。 凤西书院为木结构建筑,两重飞檐,建筑巧妙,气势恢宏,正门楼屋檐上的垂脊设计为中间分段,高低错落,以加重建筑的构造。凤西书院占地1800平方米,三开间的门楼,大门位于正中位置,中间门楼高度、进深,都远大于两侧耳房。大门门扉附着的混凝柱处,是典型的木头大门。 坐落于织金县城贯城河边的凤西书院,始建于清朝初年,是县内最早的办学场所之一,培育了许多织金名士豪杰,丁宝桢曾在此讲学。书院占地1800余平方米,主殿便是丁宝桢陈列馆。 人来人往的凤西书院,很多游客慕名而来只为向先辈致敬,这是大家学习的楷模。

(一)

“宫保鸡丁”,一道闻名遐迩的中华传统名菜。选以新鲜鸡脯肉为主料,佐以花生米、黄瓜、辣椒等烹制而成,香辣味浓、肉质滑脆。神州大地,乃至海外华埠,举凡餐馆食肆,皆为必备菜肴。这“宫保”二字,还常常被误写为“宫爆”,实为谬传。提起此菜由来,须从山东济南府讲起:明洪武年间,太祖朱元璋第七子朱榑受封齐王,就藩济南,于城南建齐王府。至大清朝,此处成为山东巡抚衙署,府中各处,仍沿袭旧名,其中二堂与上房分界之处,叫做“宫门口”。因此,“宫保”一词,几乎成为山东巡抚专用的别称。虽然朝廷恩赏的“太子少保”亦可称为“宫保”,但总不如山东巡抚来得贴切。同治初年,素有“清刚勤敏”之誉的名臣丁宝桢,经曾国藩、阎敬铭保举,由山东按察使升任巡抚。案牍之余,他将鲁菜中的“酱爆鸡丁”与家乡贵州的“辣子鸡丁”相结合,改良发扬而形成了一道新菜式,引来交口称赞,人皆以“宫保鸡丁”名之,流传至今。

(二)

丁宝桢(1820年-1886年),字稚璜,贵州省平远州(今织金县)牛场乡人。五岁启蒙,读《周易》、《诗经》,八岁时,即有《风筝》诗传世:“忽地因风起,高明仰太空。纸鸢频作伴,画虎俨称雄”。咸丰三年(1853年)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后因母丧,回乡丁忧。期间恰逢苗民与白莲教举事,席卷黔境,经贵州巡抚蒋霨远“奏留”,朝廷特旨授丁宝桢为翰林院编修,留军效命。丁宝桢遂变卖家产,召募乡勇参与镇压,一度募兵至四千人,先后收复平越(今福泉县)、独山等数城。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率军攻略湖南,全湘震动,丁宝桢奉命奔赴沅陵、芷江、辰溪一带募勇防剿,勉力支撑九个多月,卓有勋劳,因功授为岳州(今岳阳市)知府,开始了疆臣之途。

当时,湖北南岸十二州县尽陷于太平军,一江之隔的岳州城也已先后失陷四次。丁宝桢到任时,城内居民四散,府库空虚。于是他首先稽查户口,年四十以下十五以上者编列成营,以兵法约束,得兵勇八十余营,分驻凤凰山及府城各要隘。并于城内文庙掘地,得吴三桂所铸大炮数百尊,皆可用。又组织洞庭湖渔民五六千户,均以营制部署,配以火枪、铜锣、旗帜,驻防城陵矶等地,日夜巡守。一番举措之后,军民一心,都有了固守城池之志。太平军见此地防御甚严,不得已回师江西,岳州全境得获保全。

咸丰十一年十月,湖南巡抚毛鸿宾暨湖广总督官文,联折上奏朝廷,保荐丁宝桢升任长沙知府。称:“该员联络团绅,周历要隘,布置井井,市民信服……勇于任事,明干有为,实为知府中出色之员”。消息传来,岳州绅民箪食壶浆、陈情攀留,拖延了一月有余,丁宝桢才得以动身赴任,饯行的百姓犹依依不舍。

(三)

同治二年(1863年),43岁的丁宝桢擢任山东按察使。当时的直、鲁、豫一带,捻军纵横往来,频频威胁京师。清廷令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率军追剿,颇有斩获。僧王贵胄勋臣,性情倨傲,接见各地司道以下官员概不设座。丁宝桢赴任途中,路过其驻营地淄川,照例投帖拜见。在得知了僧王的“规矩”后,便对门吏言道:“同役国事,坐则见、否则罢”,左右都大吃一惊。僧王接报,对丁宝桢的耿介大加佩服,于是“改容加礼”,出门相迎。此事很快传遍山东,巡抚阎敬铭闻之,不禁对这位新到任的按察使刮目相看,亲自到郊外迎接。此后“事无大小,皆咨宝桢而后行”。

同治四年(1865年)五月,僧格林沁在山东菏泽中了捻军的埋伏,全军覆没。僧王麾下的蒙古骑兵,乃是清廷倚为干城的精锐,东征西讨,功业彪炳。如今兵败身殒,朝野震惶。按例,山东各级官吏均被连坐问责。丁宝桢也未能幸免,被交“部议”处分,所幸其政绩卓著,有口皆碑,又有曾国藩等为其辩诬,得恩旨留任。此时,巡抚阎敬铭上表乞休,并向朝廷举荐丁宝桢自代,获准。于是,47岁的丁宝桢成为山东巡抚,一品封疆。

(四)

当时的山东,当务之急有两件:一是剿捻,二是治河。僧王败亡,朝廷令李鸿章督率淮军入鲁,继续追剿。丁-李二人在征讨方略上多有龃龉,两军各自为战,缺乏协调配合。捻军则因势利导,采用“官东我西、官南我北”的短促游击战术,频频得手。剿局不利,丁-李则互相攻讦,多次被朝廷严谴。后来,官军改用筑圩、围河战术,逐步收缩捻军活动区域,形势才稍显缓和。同治七年,丁宝桢上书,指出捻军在鲁豫两省奔突日蹙的情形下,很可能会掉头北窜,威胁京畿。他在提醒朝廷注意京城防卫的同时,还针对可能出现的情势做出了相应的部署。没过多久,捻军果然从河北定州北犯,近畿震动。早有准备的丁宝桢,闻警后立即率领山东劲旅数千,赍五日粮,自东昌府星夜驰援。激战旬月,捻军溃败。这一战,沿线各地守军都被朝廷降旨谴责,惟有山东巡抚丁宝桢“独以一军猝出寇前,转战雄、任、深、祁、高、肃间,复饶阳,功最盛,数降敕褒嘉,加太子少保”。丁宫保威名,传布天下。而捻军经此大挫,胆气尽失,在各路官军合力围剿之下,终被聚歼于山东,历时十八年的“捻乱”,就此平定。

同治八年(1869年),正是息兵弭乱的太平时节,上上下下都有了一些“同治中兴”的意味。这年七月,慈禧太后最宠信的太监安德海无旨出京,宣称“采办龙衣”,沿运河一路招摇南下。途经山东泰安时,被巡抚丁宝桢派遣总兵王心安、知县何毓福擒拿,并押解至济南关押。五日后,军机处六百里加急批复:“著丁宝桢……严密查拿,令随从人等指证确实,毋庸审讯,即行就地正法”。当晚,一代权阉安德海被处斩于济南。此事一出,不啻晴天霹雳,震动朝野。安德海在辛酉政变中曾为慈禧-恭王立过大功,此后恃宠而骄,贪财擅权,连小皇帝同治也不放在眼里,朝中清流无不切齿痛恨而欲除之。此番得意忘形,竟不顾“太监不得私自出京”的祖制,恣意妄行,正好落在刚严耿介的丁宫保手上,也算是命中劫数。安德海伏诛的消息传来,朝野交口称颂。李鸿章“矍然起,传示幕客,字呼丁公曰:稚璜成名矣!”,曾国藩也对幕友薛福成说:“吾目疾已数月,闻是事,积翳为之一开。稚璜,豪杰士也!”。慈禧太后虽然心头窝火,但丁宝桢行事缜严,无懈可击,安德海罪证确凿,再加之满朝文武的支持,也就只好顺水推舟了。

战乱方敉,接下来便是治河。1855年(咸丰五年)8月,黄河于河南省兰阳县铜瓦厢决口,豫、鲁、直三省顿成泽国,百万生灵涂炭。河道“神龙摆尾”,由南甩到北,自山东寿张、东阿之间冲断运河,最后夺大清河入海。泥沙淤塞、久疏治理之下,下游的山东受害最深,河患不断。1871年,郓城侯家林段决口,“灾民田庐漂没,资粮悉已无存,荡析离居,极为可悯”。正在病假修养的丁宝桢,闻讯急赴决口处视察。他一面上奏朝廷,截留运河漕粮四万三千石以赈济灾民,一面拟定封堵方案,组织人工昼夜施工,并亲赴工地督办,“与役夫同艰苦,人情和乐,争先趋事”。在巡抚大人的躬亲之下,决口仅耗时二十五天即提前合龙。原拟用银三十六万两,实际只用三十二万八千两,所余悉数归还藩库。在颟顸腐败的晚清官场,如此勤励清廉的治河工程,实属难能可贵。顺利竣工之后,朝廷对丁宝桢的功绩予以表彰,称其“艰巨独任、功成迅速、给予优叙”。侯家林堵口,是近代山东第一次大规模的黄河堵口工程,为后来的黄河治理提供了许多重要的参照和经验。

1873年(同治十二年),铜瓦厢河道再次决口,导致下游山东东明一带河段亦被冲决。此次灾情比两年前的侯家林决口严重数倍,巨野、济宁、嘉祥等州县悉数被淹,微山湖、南阳湖等湖泽被连成一片,水面宽至数百里,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地。此时的丁宝桢,正在老家贵州平远扫墓省亲,获悉后立即星夜兼程赶回山东。目睹惨重的灾情后,丁宝桢寝食难安,自责道:“千百万民生之颠连不为补救,抚心何以自安?”。在他的多方统筹下,治堵工程排除种种艰难,得以在光绪元年开始。已过了知命之年的丁宝桢,亲自审查制定了“堵合决口、引归旧河”的施工方略,并昼夜驻守在工地督导抢修,历时四个多月,工程终告完工,水患逐渐褪却,百姓回还家园。原先预计需银98万两,实际只用了54万两。初登大位的光绪皇帝,对此极为欣慰,颁旨称赞丁宝桢“力任巨艰,督牵有方”。

两次治河功成、两次得到上谕褒奖,这在清代治河史上是少有的。丁宝桢“清刚勤敏”的官声,称誉四海。

(五)

同光年间,列强再启边衅。同治九年,天津教案;十三年,日本犯台湾;光绪元年(1875年),英国侵云南,英法两国军舰进犯烟台港;身处海防前哨的山东巡抚丁宝桢一面整顿山东水师,积极防御,一面在烟台、威海、登州等处构筑炮台,加强海防建设。同年,他致函北洋大臣李鸿章,提议筹建“山东机器局”,兴办军事工业,抵御外侮。此议得到李鸿章的赞同并由丁宝桢全力负责实施。同年十月初一,山东机器局正式挂牌成立。共招收各级技工250人,由徐建寅任总办、薛福辰为会办、曾昭吉总管机器设计和生产业务,上述三人均亲身参与过安庆军械所、江南制造局、天津制造局等中国最早的近代工厂建设,是当时不可多得的俊才。对他们的任用,充分体现了丁宝桢“练兵必先利器,制造尤贵得人”的不凡见识。

山东机器局历经变革,一直不断发展,于1953年改称为山东化工总厂,2002年,改制为山东北方现代化学工业公司,延续生产至今。

(六)

光绪二年(1876年),太子少保、山东巡抚丁宝桢署理四川总督(后改实授),授头品顶戴、挂兵部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衔。进京面圣期间,光绪帝颇加慰勉,赐“紫禁城骑马”,慈禧太后亦优礼相待,并为之题写“国之宝桢”字幅。看起来,七年前的那桩惊天公案,似乎已经被倚重之情所消解。

当时的四川,吏治腐败,百姓困苦。古来“天府之国”,却因都江堰年久失修,逢雨必涝;盐务积弊丛生,导致财赋收入锐减;交通蔽塞,无任何近代工业可言;丁宝桢不仅要解决这一系列棘手问题,还要面对四川官场存在已久的排外心理。不禁让人浩叹:蜀道难,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丁宫保任重道远。

新官上任,首先是整顿吏治、改革弊政,他查验四川各级官员的账目,惩治了一批贪官污吏,并裁撤了营私剥民、用度奢侈的“夫马局”,这些改革初步震动了四川官场的贪风劣习,使人看到了新总督的雷厉风行。随后要解决的,便是治水。因经费短绌,都江堰工程已失修百余年,“江底愈淤愈髙,水涨辄多泛滥”。已经在两度治黄中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的丁宝桢,到任之日立即启动了大修工程。他提出“外江之淤宜淘,内江之漕宜垫”的主张,保证“内六外四”的传统分水定则不受影响。大修工程从光绪二年十二月开始,于第二年四月竣工。在施工期间,丁宝桢不仅“轻骑减从,躬冒霜雪,沿江督率”,还创造性的使用了“易笼为石”的修堰方法:即将原来由石竹笼构成的堰堤改为条石砌切,以桐油石灰塞缝,再用铁链加固。这样一来,堰堤的坚固性大大增强。此外,在坚持深挖淤塞之余,他还否决了要将“大鱼嘴”退缩的提议,坚持保留了原有的形态。整个工程施工里程达70余里,挖土40余万方。竣工之后,当年即遇特大洪水,新建各鱼嘴完好,仅人字堤等几段堤身被冲垮37丈,后又及时修复。再以后,岷江之水“晏然顺轨各堰,层层消纳,但有灌溉之利,绝无泛滥之患”。天府之土,重又恢复了沃野千里的生机。如此福泽后世的大型工程,仅耗银十二万两,丁宝桢无愧“能臣”、“廉吏”的美名。

功成之日,丁宝桢喜不自胜,随兴赋诗咏怀:

龙门凿后大河通,告锡元圭报德崇。

别导江流分内外,全将地力遍西东。

蜀人庙祀由来久,秦代山川尚此同。

善创何人能善述,兴怀救弊恨无穷。

经过此番治理,都江堰灌区的范围从原有的十个县扩至十六个州县,奠定了此后一百多年灌区面积的基本格局。后人在离堆公园的“堰功道”上,塑起了丁宝桢的雕像,以表达纪念之情。当时的石砌河岸和鱼嘴,一直沿用至今,被称为“丁公鱼嘴”。

改制很快就见到了成效,盐业的产销和课税体制得以理顺,史称“开办官运以来,民皆食贱,商皆获利,私贩稀少,实无稍害”,实现了民间减负、府库增收的双赢,盐税岁增百余万两,川省财政收入数倍于前,一举扭转了多年的亏空且有盈余。此后的北洋海防、滇边军务、山东机器局等,都曾得到过四川盐税的支持。光绪八年,丁宝桢结合盐改的经验,颁布刊行了《四川盐法志》,从制度和理论上对盐制进行了完善。

厘清水利和财税这两件大事的同时,丁宝桢决心移植山东的成功经验,着手创办四川省第一家近代工业企业------四川机器局。当时川省舆情,对西式工业诸多排斥,时任按察使方浚颐,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一,他曾著有《机器论》一文,道:“制枪、制炮、制火轮船,旷日持久,以技艺夺造化,则干天之怒”云云,其看法代表了很大一部分官员的心声。丁宝桢必须以实效来回击这种指责。光绪三年(1877年)十月,机器局在一片质疑声中于成都东门外下莲花池开始建设,原山东机器局总管曾昭吉担任总办。随后一年多的时间,共生产水轮机器及各种机器共25部,未合成机器等项共12069件,已合成后膛枪共148杆,未合成洋枪161杆。耗银73000两,较之其它机器局所费仅为十分之一。饶是如此,依然招来了台谏的弹劾,机器局一度被迫停办。随后,丁宝桢多次上奏朝廷,强调机器局存在的必要性和取得的成效。在他的据理力争下,朝廷终于明令“设法兴办,毋使废堕”,机器局得以复工。此后一直稳定生产,成为中国西南最大的军工企业,为四川的民族工业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丁宝桢督蜀十年,励精图治,四川的经济社会得以迅速发展。光绪十一年,英国侵占缅甸,图谋滇、藏,丁宝桢四方奔走,加紧筹划西南防务,不久病倒。在病榻之上,闻知中法军队在台湾对峙,他又派出五营川军兼程驰援,成为全国增援台湾的第一支部队,一时传为美谈。李鸿章在书信中说“窃念时局多艰,西陲一隅,全赖大才挹拄”,对丁宝桢的艰劳予以高度评价。

(七)

光绪十二年(1886年)6月6日,勋勤懋著的丁宝桢在成都任所辞世。光绪帝“遽闻溘逝,悼惜殊深”,下旨追赠太子太保,入祀贤良祠,谥号“文诚”。讣闻传来,山东父老联名具奏朝廷,请求将他的灵柩运回安葬。朝廷下旨:“准葬山东,予山东、四川、贵州建祠”。丁宝桢一生为政清廉,两袖清风,俸禄常用于济困助教,《清史稿》载:“丧归,僚属集赙,始克成行”。次年秋,灵柩归葬于济南历城丁家林地。士绅百姓“郊野祭吊,军民悼哭”,并建“丁公祠”于趵突泉畔祭之。阎敬铭作《丁文诚公墓志铭》云:“凡有兴革,不避怨嫌……其知有国而不知有身,其天性然也”。

丁宝桢为官一生,清廉刚正,十分注重自身修养,今存《丁文诚公家信》,涵盖修身、治家、爱民、廉洁等各方面的内容。其中“至做官一事,原是讲求做事”、“以爱民养民为第一要事”、“持心须公正,操守须廉洁”等语,今日仍可镜鉴。他主持兴办的织金凤西书院、济南尚志堂书局,如今都已修葺如新。一代中兴名臣,遗泽尚在人间。

惟公之生,其气英英;

惟公之没,其光烈烈;

熟黔之西,熟鲁之北;

其精在天,是安其魄。

位于: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

织金县辖11个镇、13个乡、8个民族乡:城关镇、桂果镇、牛场镇、猫场镇、化起镇、龙场镇、八步镇、以那镇、三塘镇、阿弓镇、珠藏镇、三甲白族苗族乡、自强苗族乡、大平苗族彝族乡、官寨苗族乡、茶店布依族苗族彝族乡、金龙苗族彝族布依族乡、后寨苗族乡、鸡场苗族彝族布依族乡、中寨乡、绮陌乡、普翁乡、实兴乡、马场乡、上坪寨乡、营合乡、纳雍乡、板桥乡、白泥乡、少普乡、熊家场乡、黑土乡。

地理位置

织金县位于贵州中部偏西,毕节地区之东南。地处乌江上游六冲河与三岔河交汇的三角地带县城东至贵阳约151公里,南距安顺约95公里,北距毕节约129公里;境内东西长825公里,南北宽66公里,总面积2868平方公里。东邻平坝、清镇;南邻普定、安顺;西接纳雍、六枝;北接大方、黔西;有较好的区位优势。 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

地理环境

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岩溶发育,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最高海拔2262米,最低最低海拔860米,县城海拔1310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47℃,年平均降雨量9384毫米,全年日照1172小时,无霜期327天。

民族构成

县内居住着汉、苗、彝、回、布衣等23个民族,少数民族(含未定民族穿青人)占4802%。全县除汉族外,还有苗、彝、布依、白等少数民族。

经济概况

2008年,全县财政总收入68,999万元,完成年初预算的1198%,比上年增收19,433万元,增长392%。

县境岩溶地貌发育,多峰林、溶洞、暗河。全县水能资源丰富,现有小水电站8个,年发电量800万千瓦时;洪家渡电站是西部大开发拉开序幕的标志性工程,装机容量60万千,计划年发电量1559亿千瓦时;引子渡电站装机容量36万千瓦,计划年发电量10亿千瓦时,也是国家实施西电东输的主要工程之一。 

城市建设步伐不断加快,由重庆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所作高品味、高起点的县城总规修编通过省级评审,所辖八镇被列为全国百个重点建设集镇之一,有18个乡(镇)进行了科学的集镇规划建设。

资源

生物资源:水稻、玉米、小麦、洋芋、大豆、烤烟、油茶、苡仁米、茶叶等农作物110多种;有杉、松、油桐、生漆、核桃、剌梨、猕猴桃、杜仲、天麻、黄柏、党参、半夏等植物90多个种类; 有各种家畜家禽和野生动物50多个种类。烤烟是目前的主要经济支柱,年产量万吨左右,为全国烤烟生产基地县之一。苡仁米的营养和药用价值较高,远销日本、香港、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

生物资源亦很丰富,县内盛产的清香型红托竹狲,被誉为“真菌皇后“;现有人工和天然优质草场70万亩,加上年种植30余万亩优质绿肥及其转化利用,经逐步引进和改良大量优良畜禽品种,畜牧产业发展潜力较大。 竹笋产量大,销往深圳、香港等地。近年来室内砂锅栽种竹笋及室外栽种已形成规模生产。

矿产资源:全县已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有20多种,其中:无烟煤总储量129亿吨,可开采量107亿吨,是待开发的大型无烟煤基地;磷矿储量1398亿吨,占全省储量的554%,是贵州三大磷矿集中区之一;大理石储量191亿立方米,有“晶墨”、“残雪”等品种;重晶石储量近7000万吨,含硫酸钡95%。此外,硫铁、铝土、铅锌、硅石、方解石等,储量亦丰,均有开发价值。

境内矿产资源丰富,储蓄大,品位高的有煤、磷、重晶石、铁矿、铝钒士等26种。其中优质无烟煤储量达129亿吨,占贵州省总储量的2%以上,可开采量达1045亿吨,磷矿储量1374占贵州总储量的544%;、铝矾土储量967万吨。其他各种矿产品储量也极为丰富,具有极高的开采和综合利用价值,开发潜力巨大。

特产

织金县城东门,有一条长约八百米的古老小街,小街大多属于民国时期建筑物,俗称“砂锅街”。闻名中外的织金砂锅、砂器就产自这里。

织金砂锅、砂器历史久远,据说宋朝时就已传入这里,早在清朝初年,织金砂锅、砂器就己非常盛行,最盛极一时的是在清朝未年至上世纪末,产品除本地销售外,还远销云南、四川、广东及美国、法国、日本及东南亚国家和地区。

织金砂锅、砂器最盛行时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曾有手工作坊270余家从事砂锅、砂器生产,该县从事砂锅砂器生产的专业户大都集中于此。他们中有的是祖辈从事砂锅、砂器生产,代代相传至今,有的是受街坊亲朋影响,拜师学会的。由于织金砂锅、砂器大部分出自这里,因此,织金砂锅街也名声远扬。织金砂器以造型别致,经久耐用、保温性能良好而闻名中外,种类有砂缸、沙灶、鼎罐、茶罐、火锅、茶锅、烘饼平底锅、圆底锅、香炉、蒸鸡钵等近百余个品种及美术砂器,几乎囊括了人们日常所需生活器皿。

织金砂锅、砂器以出自于织金的优质无烟煤砂和粘土泥为原料,有许多优点,所盛食物不易变质变坏;保温性能好,保鲜、无害、不变味、变色;炖鸡、肉等食物其味鲜美无比、用于沏茶煎药效果尤佳。织金砂锅、砂器制作非常复杂,从原料选择到烧制成型,仅砂锅制作就需七十二道工序。织金砂锅砂器成型后自然干燥或烘干。然后在地炉中煅烧5、6分钟出炉,用柴火烟熏,呈光亮,古朴浑厚。它不同于其他陶器,具有非常高的环保效果。作为釉料的白泥,烧成后与砂器本色融为一体,略带呈亮铅白金属光色,显得饱满含蓄。最早以前的织金砂器是不上釉的。据说很早以前,有个叫陈春心的艺人用白泥浆衣服时,将浆衣服的白泥水滴下一滴在晒在院内锅坯上,此锅烧成后滴有白泥浆的地方发出光泽。从此,砂器、砂锅始有独特的釉色装饰。砂器美术品作为案头欣赏品、旅游纪念品,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以独特的面貌受到中外人士欢迎。

然而,由于受资源环境和人为因素的影响,织金砂锅已渐入末路之途。是以,为了不使砂锅失传于世,仅存的十五户砂锅艺人家庭,组建‘东升砂锅厂’,以传承民族技艺,弘扬砂锅文化为本,努力挽救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

历史文化

织金,历史悠久,文物古迹甚丰,山、水、洞俱佳,1991年被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据清道光进士谌厚光编纂《平远州志》记载:“织金秦属巴郡;汉属__郡;为仡佬族世居;晋以后彝族入主;宋、元、明为毗喇郡;清代为平远州;民国3年(1914年)1月以平远州城东有织金街、织金关得名而改为今织金县。”

织金城文物古迹有74处,其中颇为著名的有“四庵”、“四阁”、“四寺”、“四祠”、“八大庙”,多系清代乾隆盛世建筑,即观音庵、紫竹庵、白衣庵、回龙庵;玉皇阁、斗姥阁、文昌阁、文腾阁;隆兴寺、地藏寺、东山寺、寿福寺;武侯祠、忠烈祠、丁公祠、雹神祠;财神庙、文昌庙、关帝庙、龙王庙、马王庙、炎帝庙、黑神庙、城隍庙。儒、释、道,应有尽有,融各家文化为一体。

旅游

织金山水,灵秀天成,引人入胜。县城群山环绕,山石形成的自然景观达20余处。秀水穿城,清泉流布。从南至北贯城河把县城分为东西二城,现在的织金河又将开发城区分为南北两半。城东为文化、风景旅游区,城西为政治、经济开发区,横跨东西的日升桥、太平桥、回龙桥、月华桥和重新桥把两城连接起来。织金县城号称“泉城”也名不虚传,城内就有七十二泉,均分布在贯城河两岸。城西“响水洞”处有相对两个山洞,泉水自洞中涌出,二水交流,一响一应,如琴如瑟,名曰“双流激浪”。城北方向被称为“高原明珠”的天然湖,堪与草海、红枫湖媲美。

位于城中心的财神庙,始建于清初,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重建,为木结构建筑,四重檐歇山顶,十八个翼角起翘,四层楼逐渐缩小为宝塔状,侧面构成三个重叠的三角形。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单士元看后评价说:“织金财神庙是特殊建筑,在国内还没有见过,只有日本的天寿阁与此类似。”八景之一的“云洞天开”位于城东15公里处的三甲乡,两峰相合,形成天然拱洞,高数十丈,其中空阔,上露天光,日夜仰视,日月在天。洞内原塑有观音像,洞口匾额曰:“赤云洞”,依山建造有观音阁、保安寺、关帝庙等,均系道光年间建筑。“云洞天开”四字乃当时名流孙行雅墨迹。北京建筑设计院院长、工程师张开济看后说:“保安寺很了不起,与山洞结合得非常巧妙。”中国博物馆副研究员施力行说:“这个保安寺真是妙不可言,这个建筑例子,在清华大学上课的时候,是一个很好的教材。”此外,织金八景之一的“三潭映月”收入《中国名胜大词典》。神秘奇幻的“日落碑现”胜景令人心驰神往,迷惑不解。城北黛山之中,每当红日西沉,翘首东顾,可见一地白色石碑巍然屹立,轮廓分明,走近却荡然无存。这是阳光折射之故,即是奇妙的“日落碑现”景观。

织金财神庙是全国罕见的古建筑,与日本大阪的天寿阁相似,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城东文昌阁为木结构建筑,阁为三层,一层高于一层,一层窄于一层,三重飞檐,建筑巧妙,气势恢宏,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清初的凤西书院,结构与文昌阁相类。文昌阁下乃“双潭对镜”景观,约4亩许的一方形碧潭,名曰“双堰塘”,此潭原系两潭,中有石梁相隔。60多年前潭水上涨,淹没石梁合二而一,潭水清澈,宛若明镜,其冷暖相间。此处乃垂钓、憩息、游泳之佳地。

鱼山,位于城东北隅,因形似木鱼而得名。其山四周悬崖绝壁,山脚一径通顶,有石阶108级,岩壁上有石刻数帧,多为德政碑、去思碑之类。山上建有黑神庙,碧琉璃精舍,藏书楼、济赈亭、且住亭,还有鱼池、花圃。据《鱼山记》载:“余山,即古之吾山也。上有神女智琼祠。祠前有一松一桂,邑人常会于此。会前歌《迎神曲》,会后歌《送神曲》。明太子曾隐于此,嗣驾飞车朝峨嵋,一去不返。”位于城东的东山,拔地而起,雄奇壮观。此山为大理石山,它和南面古佛山、西面的西灵山、北部的鱼山,合称织金四大名山。其三面为绝壁,唯西面有曲径达山顶。此山有三层洞,上曰“慈云洞”,中为“打拳洞”,下为溶洞群。山上古木森森,林荫蔽日,树皆生长于岩缝石隙之中。古建有东山寺、梵帝宫、后殿、读书楼、钟鼓楼、观音阁等,岩壁有摩崖石刻16帧,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赵达庵驻军于此时所题“佩剑披云”,四个大字遒劲清秀。1982年以来,省、地、县拨款,已将鱼山、文昌阁、财神庙修葺一新,使这些古建筑重放光彩,以其瑰丽的风姿吸引着省内外游客观光旅游。

织金洞风景区位于贵州织金县境内,原名“打鸡洞”,面积约为307平方公里,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全景区分为织金古城、织金洞、结河峡谷、洪家渡等四大部分。

织金洞是该景区的精华,它是中国目前发现的一座规模宏伟、造型奇特的洞穴资源宝库。洞深10余千米,两壁最宽处173米,最高达50米。洞内空间开阔,岩质复杂拥有40多种岩溶堆积形态,包括世界溶洞中主要的形态类别,被称为“岩溶博物馆”。洞外还有布依、苗、彝等少数民族村寨。

织金洞囊括了当今世界溶洞中的各种沉积形态,它既是一座地下艺术宝库,又是一座岩溶博物馆,堪称“世界奇观”。走入织金洞,就等于进入了一个神奇的童话世界,眼望着满洞的奇珍异宝,游人禁不住惊叹连连。著名作家冯牧曾题诗赞叹:黄山归来不看岳,织金洞外无洞天。琅环胜地瑶池景,始信天宫在人间。织金洞引来的游客越来越多,其名气也越来越大。

门票:120元(含导游服务费)

位置:位于贵州织金县境内

面积:约为307万平方公里

洞中遍布石笋、石柱、石塔、石鼓、石盾、石花、石芽、钟旗、卷曲石、月乃石、鸡血石、葡萄石、蛇皮石、松子石、晶芽、云盘、云碟、穴罐、谷针田、梅花田、珍珠田、边石坝等四十多种堆积物,形成千姿百态的岩溶景观。洞道纵横交错,石峰四布,流水、间歇水塘、地下湖错置其间。高大的石幔、石帷如从天上垂下,颜色各异。地下烟河烟雾缥缈,深邃莫测。被誉为“岩溶瑰宝”、“溶洞奇观”。因其岩溶景观如传说中的天宫,又称“织金天宫”。

洞口位于山腰,高约十五米,宽约二十米,状如虎口。按其岩溶景观组合特征、自然形成的界限和岩溶物分布情况,目前分为十个景区,即迎宾厅、讲经堂、塔林洞、万寿宫、望山湖、江南泽国、雪香宫、灵宵殿、广寒宫、十万大山。

迎宾厅。长二百余米。由于洞口阳光照射,厅内长满苔藓。岩溶堆积物如巨狮、玉蟾、岩松。厅顶有直径约十米的圆形天窗,阳光可直射洞底;窗沿串串滴落的水珠,在阳光的照耀下,仿佛撒下千千万万个金钱,称“圆光一洞天”,又名“落钱洞”。侧壁旁一小厅,中有一棵十余米高的钟乳石,形如核弹爆炸后冉冉升起的蘑菇云,名“蘑菇云厅”。厅内还有直径约四米的圆形水塘,站立塘边,可观看塘中如林石笋和洞窗倒影,名“影泉”。

讲经堂。长约二百米,宽五十米。因岩溶堆积物如罗汉讲经得名。中间有一面积三百平方米的水潭,被钟乳石间隔为二,名“日月潭”,系全洞最低点。潭中岩溶物高二十余米,底部围大十余米,形如三层宝塔,顶端坐一佛,如聚神讲经。东侧半圆形石台上众多罗汉齐集谛听,有的手捧经卷,有的托腮凝思,有的问讯于邻,有的低头默想。洞壁如七色俱备的天然壁画,呈山峦、林海、田野诸景。潭北为陡坡,石径盘旋而上,伸手可触顶棚,名“摩天岭”。左侧有九根石柱,毗邻成排,形如蟠龙,从洞底直抵顶棚,我“九龙撑天”,是全洞洞顶最矮处。

塔林洞,又称“金塔城”。面积一万六千余平方米,有石塔一百余座,呈金**,熠熠闪光,最高的达三十余米,底部围二十余米。群塔将景区分为十一个厅堂,其间遍布石笋、石柱、石帷、钟旗,形态各异,气象万千。“蘑菇潭”潭水清澈,中有无数朵石蘑菇,影随波动;潭前石花成片。“石鼓”面平中空,水点滴在鼓上,咚咚作响。“塔松厅”内有相对两株石松;一株黑褐色、高五米,酷似针叶的钟乳石聚成片状凝结在主干上,下大上小,呈塔形;另一株高近二十米,层层叶面上如覆白雪,名“雪压青松”。

万寿宫。远古时洞顶塌落的巨石堆积如山,称“万寿山”。后来山上又覆满岩溶堆积物。上有珍奇的“穴罐”,呈椭圆形。旁有“鸡血石”,晶莹绯红,酷似“孔雀开屏”。有三尊“寿星”,高十至二十米。洞顶和厅壁由黄、白、红、蓝、褐诸色构成美丽的图案。

望山洞。为长一百七十米,宽四十余米的地下湖。这里是洞中枢纽,可通往各大景区。湖边钟乳石呈黑色,其中最大的一棵高达十米,形如铁树,树身布满千万颗黑色石珠,上端右侧呈白色,如雪花被覆,称“铁树银花”。湖东北岸是一陡峭斜坡,路歧出:一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