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给我介绍几部关于草原的电影···本人比较向往草原···一直想去草原看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1浏览:3收藏

谁能给我介绍几部关于草原的电影···本人比较向往草原···一直想去草原看看···,第1张

草原三部曲**,导演和演员基本上都是蒙古人,麦丽丝与塞夫联合导演的《骑士风云》、《东归英雄传》、《悲情布鲁克》。

比较老的草原题材的** 肩抗着中华健康文艺的大旗,涤荡着天上人间的污秽。草原系列影视佳作,为中华各族人民送来民族的团结、精神的鼓舞、文化的启迪、生态的呼唤。

《内蒙人民的胜利》:东北**制片厂1950年出品(黑白片)。

《牧人之子》:长春**制片厂1957年出品。编剧:广布道尔基、特·达木林 导演:朱文顺、广布道尔基(黑白片)。

《草原晨曲》:长春**制片厂、内蒙古**制片厂1959年出品,编剧:玛拉沁夫、珠兰琪琪格 导演:朱文顺、珠兰琪琪柯(插曲:《草原晨曲》) (黑白片)。

《草原上的人们》(插曲:《敖包相会》)。

《绿色的原野》(插曲: 《草原之夜》)。

《圣地额济纳》:2009年出品。导演:蒙古族(女)麦丽丝。

《塞上风云》蒙古族抗战影片,1938年出品。

《东归英雄》30集电视剧导演:蒙古族女导演麦丽丝,出品1999年。

成长Cheng Zhang(2006)

导演:

卢宏义 Hongyi Lu

主演:

张永达 Yongda Zhang

姚馨茜 Xinqian Yao

剧情

蒙古族青年布赫因家庭变故,使得原本幼稚贪玩的他思想迅速成熟起来。他确立了自身目标,还在朋友陈倩等人的帮助下完成父亲的夙愿,实现了个人价值,也为家乡的建设作出了一份贡献。

驼峰上的爱Camel Love(1985)

导演:

于洋 Yang Yu

德日格尔玛 Geerma Deri

主演:

斯琴高娃 Siqin gaowa

哈斯高娃 Gaowa Hasi

崔岱 Dai Cui

蒙古族牧民苏尼特一家三口生活本来十分美满富裕,但近来夫妇经常吵闹,互不相让。妻子伊里娜美丽,能歌善舞,就是性格有些倔强。苏尼特有几次看到妻子在舞会上受宠,一种说不清的嫉妒和猜疑使他变得越来越暴躁。伊里娜实在受不了,一气之下离家出走。可怜的孩子只好留在爸爸身边生活。夫妻俩僵持了好久,后来他们的女儿因为救家里卖掉的骆驼阿赛,误入了干旱的无水地带,差点死掉。这时伊里娜和苏尼特再也顾不上斗气,看见阿赛就了女儿,不禁悔恨交加。

红石敖包(2000)

导演:

于人 Ren Yu

主演:

侯勇 Yong Hou

本片根据桑苗小说《尿祸》改编。

“敖包”是蒙古族人用作路标、界标的土堆,多用石、土、草等堆成,旧时曾把敖包当作神灵的住地来祭祀。

一望无际的沙海,远处传来悠扬的驼铃声。由额日巴拉、苏日布、巴根三人组成的驼队,从科什克腾草原向浑尼图旗运送骆驼。就在快到达目的地的时候,发现了一直跟踪其后的索丽娅姑娘。原来,索丽娅丢了马匹、迷失了方向,只好一路跟随他们。

日本人深知“敖包”在蒙古族人心目中的神圣地位,为了在精神上打击当地百姓,他们故意将纪念一个日本军人的石碑建立在敖包上。

驼队送走了索利娅,几个人在敖包前烤野兔,却熏黑了石碑。胆小的巴根告发是额日巴拉所为。面对日本兵的枪支,额日巴拉只有用手指屈辱地擦洗着石碑。

索丽娅的父亲那森是蒙古人的“巴特儿(英雄)”,他带领蒙古骑兵队破坏了日本人的纪念活动,不料被叛徒出卖入狱。为了杀一儆百,日军头目岛村三郎在石碑前烧死了那森。从此,这个建立在敖包上的石碑成为人们的一道伤疤。

看到英雄英勇就义、又深受耻辱的额日巴拉一直伺机报复。他抓住了岛村太太,考虑到好男不和女斗,就把她放了。苏日布、巴根放逐马群以帮助额日巴拉,三个人合力将石碑从敖包上拔掉。在日本兵的围追堵截下,三人来到索丽娅的蒙古包。聪明的索丽娅用羊粪和草堆成功地掩护了他们、蒙骗了鬼子。一番庆祝后,他们才知道美丽的索丽娅就是英雄的女儿。而额日巴拉与索丽娅也开始彼此倾诉爱意。

就在大家各奔东西的时候,日本兵悄无声息地围攻过来,四人被捕……岛村太太送给他们牢房钥匙,在逃跑中,苏日布、索丽娅不幸中弹身亡。

敖包前,额日巴拉、巴根即将被斩首。大义凛然的两位蒙古族英雄拉开手榴弹拴,同石碑,还有日本兵同归于尽。

绿草地Mongolian Pingpong(2005)

导演:

宁浩 Hao Ning

在内蒙古边境处生活的人们,从不关心生活应该怎样变化,但是生活依然悄悄的变化着。一颗原本平淡无奇的白色乒乓球,顺着水面漂到了蒙古孩子毕力格的面前。

毕力格的奶奶告诉毕力格那是上天赐与的夜明珠,毕力格坚信奶奶的说法,叫上自己最好的两个朋友——只会骑摩托不会骑马的二锅头和个子虽小但从不肯付软的达瓦,去草原守了一夜。孩子们不但没有看到“夜明珠”发光,倒是回到家里挨了大人的打。不是夜明珠又是什么呢?孩子们去问草原上知道最多的喇嘛,依然得不到答案。

一年一度的那达慕开始了,**荧幕上的高尔夫球被孩子们误认为就是毕力格的夜明珠,放映员告诉毕力格那是一个乒乓球,不是什么宝贝。毕力格受到了巴特和其他孩子的嘲笑,失望的把球丢进了老鼠洞里。回到家里,毕力格藏起了奶奶天天拿在手里的羊毛卷子,自己也不开心。

达瓦的爸爸喝啤酒,中奖得了一台电视机;毕力格的爸爸看见孟克拿来的杂志上有漂亮的房子,自己也想盖一个;毕力格的姐姐乌日娜羡慕乌兰牧旗跳舞的姑娘,想要去报考,爸爸乔桑让她用套圈的方式作决定,姐姐熟练的套中了爸爸一直套不上的啤酒瓶,兴奋的搭上了去旗里的车。

毕力格他们聚集在达瓦家看电视,他们立起了高高的天线,却只能收到声音。电视机里正在播放乒乓球赛,伴着乒乒乓乓的声音,解说员告诉大家,乒乓球是中国的国球。孩子们为此兴奋不已,到老鼠洞里找回了乒乓球,并且决定将“国球”送还给“国家”“北京”。

孩子们背着家长出发了,以为一天就能到。天色渐晚,二锅头的摩托快没有油了,二锅头想不到“北京”那么远,打算回家,毕力格和达瓦却不愿意放弃,骑着马继续向东走。二锅头往回走了很远,才发现三个人的粮食都在自己的摩托车上,他急忙掉转车头,想要叫回两个人。天色越来越暗,草原上漆黑一片。这时,一辆草原巡逻车远远经过,二锅头呼喊着追了过去。并且带着草原巡警找到了迷路后筋疲力尽的毕力格和达瓦……

小黄狗的窝The Cave of the Yellow Dog(2005)

导演:

Byambasuren Davaa

主演:

Babbayar Batchuluun

Nansal Batchuluun

Nansalmaa Batchuluun

剧情

剧情温馨感人的《小黄狗的窝》,叙述一个游牧家庭的小女孩娜莎捡到了一只小狗,爸妈却因小狗的来路不明,怕引来狼群攻击他们所畜牧的羊群,而不愿意让她养。没想到这只小狗后来却意外成为了他们的恩人…

此次,蒙古女导演戴娃不仅要带领观众奔向风光绮丽的蒙古高原,在“风吹草低见牛羊”里,感受游牧家庭和狗狗浓得化不开的亲密情感。同时,她也将透过她幽雅又幽默的镜头,展现正徘徊在传统与文明之间的游牧生活……

从50年代开始,蒙古民族**事业日趋发展。**制片厂在1961年和1978年经过两次扩建,年产能力可达故事片 7部、新闻片24期、短片80余本、译制片40部。

50年代以来,蒙古较重要的历史题材影片有觉醒(1957,导演C甘登)、《人民使者》(1959,导演.吉格吉德)、《被抛弃的姑娘》(1961,导演 奇米道索尔)、《洪水》(1966,导演吉格吉德)、《清澈的塔米尔河》(1970~1973,导演P道尔吉帕拉木,根据文学作品改编)、《日蚀年》(1975,导演木·崩塔尔)、《大路开端》(1978,导演苏木胡)等。较突出的反映现实生活的影片有《什么阻碍我们》(1959,导演P道尔吉帕拉木)、《给我一匹马》(1959,导演P道尔吉帕拉木)、《我的爸爸在乌兰巴托》(1961,导演吉格吉德)、《女婿》(1970,导演吉格吉德)、《马达声声》(1973,导演苏木胡)、《相逢》(1974,导演H尼亚木达瓦)、《翻过一山又一山》(1977,导演木崩塔尔)、《天晴了》(1978,导演P道尔吉帕拉木)、《布希胡的故事》(1980,导演胡克卓勒)、《五指连心》(1983,导演尼亚木达瓦与巴勒金尼亚木)等。

1984年全国有**院26座,固定放映点33个、流动放映院 494个。70年代初成立蒙古艺术工作者协会。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