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炉丹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1收藏

暖炉丹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医学正印》卷上 21 方名 22 组成 23 主治 24 暖炉丹的用法用量 25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暖炉丹 1 拼音

nuǎn lú dān

2 《医学正印》卷上 21 方名

暖炉丹

22 组成

潮脑(入碗升打3次如灰色)3钱,蛇床子5钱,牡蛎1钱,母丁香3钱,良姜1钱,紫梢花1钱。

23 主治

妇人子宫寒冷,不能生育。

24 暖炉丹的用法用量

每次1丸,用丝绵裹纳子户中,留滞在外,坐定片时便觉温热,1日1换。

2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津唾为丸,如樱桃大。

古籍中的暖炉丹 《幼科类萃》:[卷之六·诸热门]诸热治法

目录 1 拼音 2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中:浆水散 21 处方 22 制法 23 功能主治 24 浆水散的用法用量 25 摘录 3 《保命集》卷中 31 方名 32 浆水散的别名 33 组成 34 主治 35 浆水散的用法用量 36 制备方法 37 附注 附: 1 古籍中的浆水散 1 拼音

jiāng shuǐ sǎn

2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中:浆水散

21 处方

半夏60克(汤洗)附子15克(炮)干姜15克 良姜75克 桂枝15克 甘草15克(炙)

22 制法

上为细末。

23 功能主治

治暴泄如水,周身汗出,一身尽冷,脉微而弱,气少而不能语。

24 浆水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9~15克,用浆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和滓热服。甚者三四服,微者三服。

25 摘录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中

3 《保命集》卷中 31 方名

浆水散

32 浆水散的别名

浆水饮

33 组成

半夏2两(汤洗),附子半两(炮),干姜5钱,良姜2钱半,甘草5钱(炙),桂5钱。

34 主治

暴泄如水,周身汗出,一身尽冷,脉微而弱,气少不能语,甚至呕吐。

35 浆水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35钱,浆水2盏,煎至1盏。和滓热服,甚者34服,微者3服。

36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37 附注

浆水饮(《会约》卷十)。

古籍中的浆水散 《证治汇补》:[卷之八下窍门]泄泻

、益元散。有肾脾两虚。每朝五更洞泻。用四神丸、浆水散。有经年脾泻。用桂香丸、椒附丸。有痰积肺中。魄

《时病论》:[卷之四]备用成方

。古人用药,少而不漏,多而不乱,学人当细玩之。浆水散∶治中暑泄泻,多汗脉弱。炮姜附子炙甘草肉桂高良

《丹溪心法》:[卷二]痢九

,脉沉弱而腹痛,用姜附汤,加对五苓理中。又机要浆水散若青色者外贴大过,饮食伤脾,为脾泄,《机要》白

《丹溪手镜》:[卷之中]下利(二十五)

沉微,呕吐,虽里急后重,谓寒邪在内而气散也,可浆水散温之。溏为利,宜温之(结粪也),风邪内缩宜汗之

《医学纲目》:[卷之二十三·脾胃部]泄泻

僵蚕,中药名。为蚕蛾科昆虫家蚕Bombyx mori Linnaeus4~5龄的幼虫感染(或人工接种)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Bals)Vuillant而致死的干燥体。原动物我国大部分地区有饲养,为完全变态昆虫。

入药部位

家蚕4~5龄的幼虫感染(或人工接种)白僵菌而致死的干燥体。

临床用名有僵蚕、天虫、炒僵蚕、姜僵蚕。

性味、归经

味咸、辛,性平。归肝、肺、胃经。

功效

息风止痉,祛风止痛,化痰散结。

主治

用于肝风夹痰,惊痫抽搐,小儿急惊,破伤风,中风口㖞,风热头痛,目赤咽痛,风疹瘙痒,发颐痄腮。

相关配伍

1、治中风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白附子、僵蚕、全蝎各等分(并生用)。为细末。每服一钱,热酒调下,不拘时候。(《杨氏家藏方》牵正散)

2、治小儿惊风:僵蚕、蝎梢等分,天雄尖、附子尖共一钱(微炮过)。为细末。每服一字或半钱,以生姜温水调,灌之。(《本草衍义》)

3、治小儿撮口及发噤:白僵蚕二枚。为末。用蜜和,敷于小儿唇口内。(《小儿宫气方》)

4、治头风:白僵蚕(去丝、嘴)、良姜等分。为细末。每服半钱,白梅茶清调下,临发时服。(《百一选方》)

5、治缠喉风并急喉闭喉肿痛者:僵蚕一两(新瓦上炭火略炒微**)、天南星一两(炮裂,刮去粗皮,锉)。为细末。每服一字,用生姜自然汁少许调药末,以熟水投之,呷下,吐出涎痰即快,不时服之。(《魏氏家藏方》僵蚕散)

用法用量

5~10g。

禁忌

阴虚火旺者禁服。

中医古籍相关论述

《神农本草经》:味咸。主治小儿惊痫,夜啼,去三虫,灭黑癍,令人面色好,治男子阴疡病。

《名医别录》:味辛,平,无毒。主治女子崩中赤白,产后余痛,灭诸疮瘢痕。又末之,封丁肿,根当自出,极效。

《本草纲目》:僵蚕,蚕之病风者也。治风化痰,散结行经,所谓因其气相感,而以意使之者也。又人指甲软薄者,用此烧烟熏之则厚,亦是此义。盖厥阴、阳明之药,故又治诸血病、疟病、疳病也。

散风疾结核瘰疬,头风,风虫齿痛,皮肤风疮,丹毒作痒,痰疟症结,妇人乳汁不通,崩中下血,小儿疟蚀鳞体,一切金疮,疗月中风痔。

《本草思辨录》:蚕者,食桑之虫。桑能去风,蚕性故近之,且感风而僵,更于感风之病为宜。味辛气温而性燥,故治湿胜之风痰,而不治燥热之风痰。朱丹溪谓从治相火,散浊逆结滞之痰者正合。汪认庵删去从治字,而以为散相火逆结之痰,则其视僵蚕为何如药矣。

小儿惊痫夜啼,是肝热生风,又为痰湿所痼而阳得伸,是以入夜弥甚。僵蚕劫痰湿而散肝风,故主之。至男子阴疡、女子崩中赤白产后余痛,无非厥阴之风湿为患,无他奥义。邹氏谓蚕食桑而有津液留于中,又解之为释泥淖塞漏卮,不特于僵蚕燥湿去风之义背,据其所言,亦不名自相矛盾。

现代药理研究

1 僵蚕醇水提取液有催眠作用。

2 僵蚕有抗惊厥作用。

3 僵蚕有抗肿瘤作用,对小鼠肉瘤S180有抑制作用。

4 僵蚕对金**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有轻度抑制作用。

5 僵蚕煎剂对氨中毒可能有促进作用。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中药部颁标准 31 拼音名 32 标准编号 33 处方 34 制法 35 性状 36 鉴别 37 检查 38 功能与主治 39 用法与用量 310 规格 311 贮藏 4 《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 41 方名 42 组成 43 功效 44 主治 45 追风膏的用法用量 46 制备方法 47 用药禁忌 5 《医方易简》卷六 51 方名 52 组成 53 主治 54 追风膏的用法用量 55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追风膏 追风膏药品说明书 1 拼音

zhuī fēng gāo

2 英文参考

rheumatalgiarelieving plaster

3 中药部颁标准 31 拼音名

Zhuifeng GaO

32 标准编号

WS3B393998

33 处方

麻黄 525g 独活 525g 羌活 525g 藁本 525g 木瓜 525g 生川乌 525g 生草乌 525g 防风 525g 白芷 525g 荆芥 525g 当归 525g 川芎 525g 香加皮 525g 赤芍 525g 柴胡 525g 牛膝 525g 杜仲 525g 枳壳 525g 香附 525g 桂枝 525g 高良姜 525g 连翘 525g 陈皮 525g 地黄 525g 大黄 525g 小茴香 30g 肉桂 30g 木香 60g 乳香 60g 没药 60g

34 制法

以上三十味,除小茴香、肉桂、木香、乳香、没药分别粉碎成细粉外,其余麻黄等二十 五味,酌予碎断,用麻油 100800g同置锅内炸枯,去渣,滤过,炼至滴水成珠,每 1500g炼油加入红 丹 500g,搅匀,收膏,将膏浸泡于水中。取膏用文火熔化,将小茴香粉、木香粉、乳香粉、没药粉、 肉桂粉加入搅匀,分摊于布上,即得。

35 性状

本品为摊于布上的黑膏药。

36 鉴别

取本品2张,除去背衬,剪成小块,置索氏提取器中,加氯仿200ml,加热回流至完全, 残渣置显微镜下观察:石细胞类圆形或类长方形,壁一面菲薄。草酸钙簇晶细小,直径约5μm,一个 细胞含多个簇晶。

37 检查

应符合膏药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附录 I P)。

38 功能与主治

追风散寒,舒筋活血。用于受风受寒,筋骨疼痛,四肢麻木,腰酸腿软,手足拘 挛,肩背疼涌,行步艰难。

39 用法与用量

外用,加热软化,贴于患处。

310 规格

每张净重 21g

311 贮藏

密闭,置阴凉干燥处。

北京市药品检验所 起草

4 《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 41 方名

追风膏

42 组成

牛膝2两,桃仁2两,麻黄2两,当归2两,生草乌2两,良姜2两,独活2两,肉桂2两,赤芍2两,海风藤2两,红花2两,威灵仙2两,大戟2两,天麻2两,羌活2两,生山甲2两,细辛2两,乌药2两,蛇退5钱,苏木1两,蜈蚣5钱,生地1两,熟地1两,生川乌5钱,川断1两,白芷2两,五加皮5钱。

43 功效

舒筋活血,追风散寒。

44 主治

筋骨疼痛,四肢麻木,行步艰难,腰膝无力。

45 追风膏的用法用量

微火化开,贴患处。

46 制备方法

上切,用香油192两,文武火炸枯,去滓过滤,炼至滴水成珠,再入黄丹72两成膏,取出放入冷水中出火毒后,加热溶化,另兑细料丁香1钱,没药3钱,雄黄3钱,檀香3钱,血竭3钱,麝香1钱,乳香3钱,冰片1钱(研细和匀)。每大张重1两,小张5钱。

47 用药禁忌

孕妇忌贴腰腹部。

5 《医方易简》卷六 51 方名

追风膏

52 组成

生黄花椒子1两,苍耳子2两,生五月艾2两,豨签草叶2两,老姜1两,生薄荷2两,生耳艾2两,老干樟木3钱,紫苏叶2两,葱头2两(捣烂,晒干,研末),丁香5钱,木香5钱,胡椒5钱,苍术5钱,砂仁5钱,白芨5钱,半夏5钱,豆蔻5钱,南星5钱,石菖蒲5钱,蛇床子5钱,蓖麻子5钱,羌活3钱,萆薢1两。

53 主治

男女远年瘀痛,天将风雨,周身骨节酸软。

54 追风膏的用法用量

外用。

55 制备方法

将此药加跌打草药末2两和匀,芝麻油1斤煮老,滴水成珠,即抽锅离火。先下松香片4两,洋白松香1斤,搅匀溶透,再下各药末,若软,随时稍下飞黄丹,搅至合式,然后再上炉,文武火煎滚,搅匀,滴水试,合式为好,待冷,外用油纸摊开。

古籍中的追风膏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之一〔续添诸局经验秘方〕]追风散

芥(各二两)川乌(炮,去皮脐)防风(去芦、叉)石膏(研,各四两)川芎(三两)麝香(研,一两)上为细

《焦氏喉科枕秘》:[卷一]焦氏喉症图形针药秘传

日久不得消。千金内托。外敷金箍散。或以火针去脓。膏贴自愈。兜腮风毒因风热。左右腮边多肿结。口内肿甚

《外科十三方考》:[下编]疮

、平口。如疮不红活而现乌色,兼出腥水者,宜以除湿追风之剂主之∶赤芍防风荆芥白芷薄荷紫苏黄芩黄柏蒺藜苍

《本草纲目拾遗》:[卷九兽部]野狼脂

,而本草不录,亦一欠事。按∶周礼,冬献野狼,取其膏聚也。内则,食野狼去肠,古人以为食品;纲目兽部野

《寿世保元》:[卷九·外科诸症]癜风

目录 1 拼音 2 《全国中草药汇编》:狐肉 21 拼音名 22 狐肉的别名 23 来源 24 生境分布 25 性味 26 功能主治 27 狐肉的用法用量 28 摘录 3 《中华本草》:狐肉 31 出处 32 拼音名 33 英文名 34 来源 35 原形态 36 生境分布 37 性味 38 归经 39 功能主治 310 狐肉的用法用量 311 各家论述 312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狐肉的方剂 2 古籍中的狐肉 1 拼音

hú ròu

2 《全国中草药汇编》:狐肉

21 拼音名

Hú Ròu

22 狐肉的别名

南狐、狐、狐貍

23 来源

食肉目犬科狐Vulpes vulpes L,以肉入药。

24 生境分布

四川若尔盖、东北。

25 性味

甘、咸,温。

26 功能主治

补虚温中。主治水积黄种,疥疮不愈,蛊毒寒热。

27 狐肉的用法用量

4~7两,炖服。

28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3 《中华本草》:狐肉

31 出处

出自《唐本草》。

32 拼音名

Hú Ròu

33 英文名

Fox as food

34 来源

药材基源:为犬科动物狐貍、南狐的肌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Vulpes vulpes Linnaeus2Vulpes vulpes hoole Swinhoe

采收和储藏:捕杀后;剥皮取肉;鲜用或晾干。

35 原形态

1狐貍,体长约75cm,重75kg。颜面狭窄,吻尖。四肢短,尾粗长,超过体长的一半,且其毛蓬松,身上有特殊的狐骚味。头部棕灰色,吻端棕黑色,下颌污白色,耳背黑色或棕黑色。背部红棕色,体侧黄褐色,腹部黄白色。四肢棕色或浅褐色,前后肢外侧有一条黑纹。尾色同背部,尾端白色。毛色因个体而有差异。

2南狐,体形似狗,中等细长。重75kg左右,外形与上种类似,亦有腭臭。毛色变化较大,通常标准者,其头、躯、尾为赤褐色;深者赤色,浅者黄褐色。个体头部灰棕色;唇、下颏至前胸暗白色;颈、肩、体两侧稍**,背部红棕色;腹面白色或黄白色,尾尖白色。前后肢外侧的黑褐色带纹,其宽狭不等。

36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栖息于森林、丘陵、草原等地。穴居树洞,土穴中常抱尾而睡。和动敏捷,食物杂。

资源分布: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等地。

37 性味

味甘;性温

38 归经

心;脾;胃;肾经

39 功能主治

补虚暖中镇静安神;祛风;解毒。主虚劳赢瘦;寒积腹痛;癔病;惊痫;痛风;水肿;疥疮;小儿卵肿

310 狐肉的用法用量

内服:煮食或煎汤,120240g。

311 各家论述

1《唐本草》:作臛食之,主疥疮久不差者。

2盂诜:补虚,又主五脏邪气。

3《医学入门》:补虚,治健忘。

4《四川中药志》:治水积黄肿。

312 摘录

《中华本草》

用到中药狐肉的方剂 狐肉汤

拼音:húròutāng处方:狐肉5斤(汤洗净),草果5个,缩砂2钱,葱1握,陈皮1钱(去白),良姜

野狐肉方

ng《圣济总录》卷一八八:方名:野狐肉方组成:野狐肉1斤(及五脏料,治如食法)。主治:惊痫、风痫,神

狐肉羹

拼音:húròugēng处方:狐肉不以多少及五脏。功能主治:惊风,癫痫,神情恍惚,言语错谬,歌笑无度

更多用到中药狐肉的方剂

古籍中的狐肉 《本草品汇精要》:[卷之二十五兽部下品]毛虫

之阴臭腥主辟即活须腊月收者佳〔唐本注云〕狐肉及肠作食之治疥疮久不瘥者○肠及头尾治牛疫烧灰和水

《太平圣惠方》:[卷第九十六]食治风邪癫痫诸方

味食之。治风邪癫痫。或言语恍惚。脏腑虚冷。宜吃野狐肉及五脏作羹方。野狐肉(一斤及肠肚净洗)上以豉三合

《证类本草》:[卷第十八]狐

方∶及益州间。形似貍而黄,亦善能为魅。唐本注云∶狐肉及肠,作食之,主疥疮久不瘥者。肠主牛疫。烧灰和水

《医学入门》:[内集·卷二本草分类]食治门

血者,煮作羹,空心食之。蝎螫人痛不止,以屎涂之。狐肉狐肉补虚治健忘,更消冷积及恶疮,心肝生服治妖魅,

《本草纲目》:[兽部第五十一卷兽之二]狐

上一篇:厂甸庙会几点关门下一篇:黄芪简介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