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曾经在东巡中立了六块碑刻,下图为其中之一的《泰山石刻》,据传为当时大臣李斯所书。它的字体应是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1浏览:1收藏

秦始皇曾经在东巡中立了六块碑刻,下图为其中之一的《泰山石刻》,据传为当时大臣李斯所书。它的字体应是,第1张

B

试题分析: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把简化的字体小篆作为全国统一的文字,通令全国使用。所以《泰山石刻》的字体是篆书,选B。

点评: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总体趋势是由繁到简。

魏晋南北朝碑刻上《爨宝子碑》,字的大小错落,歪斜有致,被后人评为“如老翁携幼孙而行”。

《爨宝子碑》全称《晋故振威将军建宁太守爨府君墓碑》,此碑刻于东晋太亨四年,即义熙元年(公元405年)。清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出土于云南曲靖南70里扬旗田,后移至武侯祠,现存曲靖市第一中学“爨碑亭”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碑高190厘米,宽71厘米。

《爨宝子碑》共13行,每行30字。下部为立碑人名13行,每行4字。碑文记录了墓主人爨宝子的生平及对墓主的赞美之辞。

碑右下角刻有清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曲靖知府邓尔恒的隶书跋文6行。该碑字体属于隶书向楷书过渡的书体。全碑400余字,布局自然、左右顾盼、首尾呼应、气贯全篇、和谐统一、文彩飞扬。

《爨宝子碑》记录了碑主爨宝子的生平。爨宝子,建宁同乐人(今云南陆良人)。生于公元380年,卒于公元403年。时年19岁即就任建宁(今云南曲靖)太守,身处中原战事仍频,而爨氏统治南中(今云南、贵州和四川南部)的强盛时期。

南中最有势力的大姓为霍、爨、孟三姓,公元399年,霍、孟二姓火并同归于尽后,爨姓成为最强大的势力。

爨宝子虽为弱冠,但却极善于审时度势,一方面对中原王朝表示服从,一方面实行民族平等、团结政策,为政勤勉,人民安乐而各得其所。故而在他死后,官民皆悲恸不已,特意为他刻石立碑,寄托哀思与崇敬之情。

碑中提到的“太亨”是晋安帝壬寅年(公元402年)改的年号,次年又改称元兴,至乙巳(公元405年)又改号义熙。云南远在边陲,不知内地年号的更迭,故仍沿用。

村碑是为了记载重要事实,供后人铭记,所以,书写字体一定要大气、沉稳、庄重,还要经久耐用,个人觉得应该选用魏碑体来表现最好。次之的字体是黑体字(笔画较粗、也很规范),楷体因笔画较细,刻成碑文不太显眼,且不耐久(易风化),也不太好,最不好的是隶书,因为字体飘逸,不够庄重,只适合表现一些轻松、诙谐、玩乐的内容,所以不适合选作碑刻用字。因此,最佳选择还是魏碑体。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