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书中的经络代表什么呢?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1浏览:2收藏

中医古书中的经络代表什么呢?,第1张

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

昔日黄帝40余岁自感身体日渐衰退,自感大业未成的他不免忧虑,于是向上天祈求延寿之法,梦中一天神让他拜师广成之。于是,他师承广成子经半年修炼,打通了任瞥二脉,又炼9年,打通了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并有了透视功能,能观察到人体内的365穴。后来,他把这些秘密写进了《黄帝内经》里。之后的周文王、老子、八仙、孙思邈、陈抟、张三丰都深谙经

络、穴位之奥秘。

到了明朝李时珍,在撰写《本草纲目》时,曾反复参阅《灵枢》、《素问》,却始终无法明白四千年前的黄帝是怎么知道人体有这些经络和穴位的,厂后有一道士传给他小周天功,经半年修炼,一日忽大叫“我的任督二脉通了”。惊喜之余,他把自己的亲身体会写进了《本草纲目》,并说:“关于经络腧穴,唯反观内照者得查之!”

1、十二经脉的名称分别为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2、联系脏腑、沟通内外。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组织器官,之所以能保持相对的协调与统一,完成正常的生理活动,是依靠经络系统的联络沟通而实现的。体表感受病邪和各种刺激,可传导于脏腑;脏腑的生理功能失常,亦可反映于体表。

3、运行气血、营养全身。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能将营养物质输布到全身各组织脏器,使脏腑组织得以营养,筋骨得以濡润,关节得以通利。

4、抗御病邪、保卫机体。营气行于脉中,卫气行于脉外。卫气充实于络脉,络脉散布于全身而密布于皮部,当外邪侵犯机体时,卫气首当其冲发挥其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的屏障作用。

1 连接脏腑器官

沟通表里上下,联络脏腑器官,将人体各部的组织器官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

2 调节气血运行

调节气血运行,运输应用物质,营养全身。由于经络能输布营养到周身,因而保证了全身各器官正常的功能活动。所以经络的气血运行,是保证全身各组织器官的营养供给,为各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

3 感应传导作用

由于经络在人体各部分的关系,如内脏有病时便可在相应的经脉循行部位出现不同的症状和体征。有时内脏疾患还在头面五官等部位出现反应。如心火上炎可致口舌生疮;肝火升腾可致耳目肿赤;肾气亏虚可使两耳听力下降等。

4 调节机能平衡

当人体发生疾病时,便会出现气血不和及阴阳偏盛偏衰的病理状态。用针灸,推拿,气功等治疗方法,在相关穴位上施以一定的刺激量,即可激发和增强经络的自动调节和控制功能,纠正气血阴阳的失调状态。

包括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也称为“正经”。

十二经脉具有运行气血、联接脏腑内外、沟通上下等功能,无论感受外邪或脏腑功能失调,都会引起经络的病变。因此,了解十二经脉的循行、功能和发病情况,对防病治病均有很大的意义。

长沙马王堆汉墓医书中的“十一脉”,其中甲种本,即《足臂十一脉灸经》所载“臂少阴温(脉)”之循行近于今之手少阴心经;而乙种本,即《阴阳十一脉灸经》所载“臂少阴脉(脉)”则近于今之手厥阴心包络经。《灵枢·经脉》才明确载全了十二经脉,沿用至今。

扩展资料:

经脉中医指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路。 经脉可分为正经和奇经两类。正经有十二,即手足三阴经和手足三阳经,合称“十二经脉”,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奇经有八条,即督、任、冲、带、阴跷、阳跷、阴维、阳维,合称“奇经八脉”,有统率、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的作用。十二经脉,是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主要是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经之间的联系,还由于它通达某些正经未循行到的器官与形体部位,因而能补正经之不足。

参考资料-经脉

-十二经脉

三阴三阳的强弱顺序如下:

一、十二经脉包括:

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

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

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

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

二、其流注次序是:

从手太阴肺经开始,依次传至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再回到手太阴肺经。

三、其走向和交接规律是:

手之三阴经从胸走手,在手指末端交手三阳经;手之三阳经从手走头,在头面部交足三阳经;足之三阳经从头走足,在足趾末端交足三阴经;足之三阴经从足走腹,在胸腹腔交手三阴经。

扩展资料:

一、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是。

手足三阴、三阳,通过经别和别络互相沟通,组成六对"表里相合"的关系。其中,足太阳与足少阴为表里,足少阳与足厥阴为表里,足阳明与足太阴为表里。手太阳与手少阴为表里,手少阳与手厥阴为表里,手阳明与手太阴为表里。

二、意义。

十二经脉具有运行气血、联接脏腑内外、沟通上下等功能,无论感受外邪或脏腑功能失调,都会引起经络的病变。因此,了解十二经脉的循行、功能和发病情况,对防病治病均有很大的意义。

十二经脉中,循行至心的经脉有4条,分别为: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脾经。

人体经络系统中的十二条经脉的合称。又称“十二经”或“十二正经”。包括:

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

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

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

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

扩展资料:

十二经脉具有运行气血、连接脏腑内外、沟通上下等功能,无论感受外邪或脏腑功能失调,都会引起经络的病变。因此,了解十二经脉的循行、功能和发病情况,对防病治病均有很大的意义。

长沙马王堆汉墓医书中的“十一脉”,其中甲种本,即《足臂十一脉灸经》所载“臂少阴温(脉)”之循行近于今之手少阴心经;而乙种本,即《阴阳十一脉灸经》所载“臂少阴脉(脉)”则近于今之手厥阴心包络经。《灵枢·经脉》才明确载全了十二经脉,沿用至今。

参考资料:

-十二经脉

说起经络,我们许多朋友首先想到的会是什么?

十二正经?奇经八脉?打通任督二脉真气游走全身立马成为武林高手?

小说中的桥段是否存在呢?

下面让我们探究一下经络的真像吧!

经络学说可谓是伴随着中医一起成长的,《黄帝内经》载:“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而经脉则“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并有“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的特点,故针灸“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令可传于后世”,由此可见,经络理论对指导中医各科实践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人体的经络怎么划分,都是什么名字?

或许大家多少知道点,下面我为大家一一列举人体中的十二正经:

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

手太阴肺经

手太阴肺经主要分布在上肢内侧前缘,其络脉、经别与之内外连接,经筋分布其外部。

手阳明大肠经

手阳明大肠经主要分布在上肢外侧前缘,其络脉、经别与之内外连接,经筋分布其外部。

足阳明胃经

足阳明胃经主要分布在头面、胸腹第二侧线及下肢外侧前缘,其络脉、经别与之内外连接,经筋分布其外部。

足太阴脾经

足太阴脾经主要分布在胸腹任脉旁开第二侧线及下肢内侧前缘, 其络脉、经别与之内外连接,经筋 分布其外部。

手少阴心经

手少阴心经主要分布在上肢内侧后缘,其络脉、经别与之内外连接,经筋分布其外部。

手太阳小肠经

手太阳小肠经主要分布在上肢外侧后缘,其络脉、经别与之内外连接,经筋分布其外部。

足太阳膀胱经

足太阳膀胱经主要分布在腰背第一、二侧线及下肢外侧后缘,其络脉、经别与之内外连接,经筋分 布其外部。

足少阴肾经

足少阴肾经主要分布在下肢内侧后缘及胸腹第一侧线,其络脉、经别与之内外连接,经筋分布其外 部。

手厥阴心包经

手厥阴心包经主要分布在上肢内侧中间,其络脉、经别与之内外连接,经筋分布其外部。

手少阳三焦经

手少阳三焦经主要分布在上肢 外侧中间,其络脉、经别与之内外连接,经筋分布其外部。

足少阳胆经

足少阳胆经主要分布在下肢的 外侧中间,其络脉、经别与之内外连接,经筋分布其外部。

足厥阴肝经

足厥阴肝经主要分布在下肢内 侧的中间,其络脉、经别与之内外连接,经筋分布其外部。

经络遍布全身,想要熟记也不是一时半会儿的事情,而在古时候,想要学医,这确实必不可少的,从小需要熟记,而后还需在铜人身上行针,万不可错一步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