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古代文言文叫什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1浏览:2收藏

女人古代文言文叫什么,第1张

1 古代文言里把男女叫什么

男子

子--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或美称,相当与现在的先生

夫子--古代对成年男子的敬称,语气比重于称`子`

父(读第三声)--古代对男子的美称或对老年人的尊称

父(读第四声)--父亲或男性长辈之称

甫--古代男子的美称

丈夫--古时称成年男子为丈夫,并不专指女子配偶

匹夫--本指一个人,古代多指平民中男子,或一般人

须眉--古代称男子为须眉古曾以男子须眉稠秀为美,故有此称

女子

妾--古代女子表谦卑的自称

母--古代对贵族女子的一种美称或泛指长辈女性

青衣--古代俾女的代称

裙衩--古时为妇女的代称

拙荆--一般人家丈夫对妻子的一种称谓

粉黛--古代美女代称

蛾眉--亦作`娥眉`,古代美女的代称

巾帼--古称妇女为巾帼

姥--古称老妇人为姥

妪--古对妇人,一般指年岁大者,亦有指少女者

媪--古对妇人或老妇人的称乎

娘--古代指母亲少女或泛指妇女

2 文言文中称女子伊人外还能叫什么

自古至今,中国女性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赢得了广泛的尊敬和爱戴。由此,在古籍诗文中出现了许许多多对她们的尊称、敬称,美称和雅称。

“女士”,源于《诗经》“厘尔女士”,孔颖达疏“女士,谓女而有士行者”,比喻女子有男子般的作为和才华,即对有知识、有修养女子的尊称。

“女流”,《儒林外史》第41回记载:“看她是个女流,倒有许多豪杰的光景。”这是对旧时女人的泛称。

“女郎”,古乐府《木兰辞》中有“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之句。寓有“女中之郎”的壮志之意,也是对年轻女子的代称。

“巾帼”,源自《晋书》,是古代妇女头上的装饰物,借以代表女性。当时诸葛亮伐魏,多次向司马懿挑战,对方不应战,诸葛亮便把妇女的头饰遗下,以此辱笑他不如一个女人。后来,人们常把妇女中的英雄豪杰称之为“巾帼英雄”。

“女史”,指古代有学问并当过掌管宫廷王后礼仪、典籍、文件工作官员的女子。

“裙衩”是古代妇女的衣着装饰,泛称女性。多在小说、戏剧中出现此词。《红楼梦》第1回:“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衩。”“淑女”,指温和善良美好的女子,文学作品中常见此称谓。《诗经

3 怎样用古代文言文来形容美女

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

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襛纤得衷,修短合度。

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

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联娟。

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瑰姿艳逸,仪静体闲。

柔情绰态,媚于语言。奇服旷世,骨像应图。

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

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微幽兰之芳蔼兮,步踟蹰于山隅。

于是忽焉纵体,以遨以嬉。左倚采旄,右荫桂旗。

壤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余情悦其淑美兮,心振荡而不怡。

无良媒以接欢兮,托微波而通辞。愿诚素之先达兮,解玉佩以要之。

嗟佳人之信修,羌习礼而明诗。抗琼珶以和予兮,指潜渊而为期。

执眷眷之款实兮,惧斯灵之我欺。感交甫之弃言兮,怅犹豫而狐疑。

收和颜而静志兮,申礼防以自持。于是洛灵感焉,徙倚彷徨,神光离合,乍阴乍阳。

竦轻躯以鹤立,若将飞而未翔。践椒涂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

超长吟以永慕兮,声哀厉而弥长。尔乃众灵杂遢,命俦啸侣,或戏清流,或翔神渚,或采明珠,或拾翠羽。

从南湘之二妃,携汉滨之游女。叹匏瓜之无匹兮,咏牵牛之独处。

扬轻袿之猗靡兮,翳修袖以延伫。休迅飞凫,飘忽若神,陵波微步,罗袜生尘。

动无常则,若危若安。进止难期,若往若还。

转眄流精,光润玉颜。含辞未吐,气若幽兰。

华容婀娜,令我忘餐。

4 古文中“女孩”怎么说

“女孩”在文言文中一般说“女子”,或用别称:佳人、红袖、青蛾、粉黛、佳丽、姝丽、碧玉

髫年、豆蔻、及笄等。这些对女人的称呼,大多是从容貌和服饰妆容等方面着眼的,如以下:

1、红袖。本指女子红色的衣袖,代指美女。如唐代白居易《对酒吟》:“今夜还先醉,应烦红袖扶。”(译文:今夜酒未醉人人自醉,还要美人来搀扶。)

2、红裙。本指妇女穿的裙,也指妇女。如唐代韩愈《醉赠诺书》:“长安众富儿,盘馔罗膻荤;不解文字饮,惟能醉红裙。”(译文:长安的那些富家子弟, 盘碗里摆满了各种腥荤。不懂得文人饮酒的雅趣, 只会醉倒在女人中。)

3、红粉。本指妇女化妆用的胭脂和白粉,也代指美女。如唐代李商隐《马嵬》:“冀马燕犀动地来,自埋红粉白成灰。”(译文:安禄山的兵马声势浩大 地来了,皇帝被迫赐死杨贵妃,并将她匆匆埋葬,没多久就化成尘埃了。这里的“红粉”指的是杨贵妃。)

4、粉黛。本指妇女涂在脸上的白粉和画眉用的青黑色颜料,喻指美女。如唐代白居易《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译文:回头一笑能迷住众多的人,六宫的妃子都失去了美色。)

5、蛾眉。本指女子细长而弯曲的眉毛,借为美人的代称。如唐代高适《塞下曲》:“荡子从军事征战,蛾眉蝉娟守空闺。”(译文:征夫从军长年征战在外,美丽的妻子天天独守闺房。)

6、红颜。本指妇女美丽的容颜,也代指美女。如清代吴伟业《圆圆曲》:“痛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译文:全军痛哭披上了缟素,哪知道将军冲冠一怒是为了红颜。)

7、裙钗。因妇女著裙插钗,因此称妇女为裙钗。如清代曹雪芹《红楼梦》:“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译文:想我堂堂一个男子汉,还不如你一个女子。)

扩展资料

古代女子各年龄段的叫法:

1、生小:指幼年的时候。东汉末年的建安时期《孔雀东南飞》中就有写道:“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译文:出生在小地方,从小在山野里长大)

2、总角:总,聚束;角,小髻,意为收发结之,即儿童的发髻向上分开的样子,俗称小丫角,因此称童年时代为"总角"。出自《诗经》中《诗·齐风·甫田》:“婉兮娈兮,总角丱兮。”(译文:漂亮孩子逗人怜,扎着小小羊角辫。)

3、髫年:在古代,女孩7岁称“髫年”。词语出自晋代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文: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

4、豆蔻:特指女孩子十三四岁。出自唐代杜牧的《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译文:美丽的少女身姿轻盈美好,芳龄十三有余;她像二月枝头含苞待放的豆蔻花,叶嫩花姣,随风颤袅,美艳无比。)

5、及笄:古代女子满15周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周岁为及笄。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出自出自周代《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译文:女子到了十五就需要把头发盘笄贯之,到了结婚的年龄。)

6、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出自南朝宋代作者范晔的《后汉书献穆曹皇后纪下》,原文:“操进三女宪、节、华为夫人,聘以束帛玄纁五万匹,小者待年于国。”“小者待年于国”。(译文:曹操把自己的三个亲生女儿 :曹宪、曹节和曹华一同嫁给汉献帝 刘协为夫人,以束帛玄纁五万匹为订婚的聘礼,年幼的女儿暂且留在封国,待年龄长到可以婚配的时候再送进宫。)

7、艾:指50岁。出自秦汉年间儒家学者《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译文:五十头发就像艾草一样白了。)

8、花甲(耳顺):指60岁,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出自唐代赵牧的《对酒》”手挼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译文:手摸着六十岁的胡子,反反复复的像玩珠子一样。)9、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出自《后汉书·吕强传》:“故太尉段颍,武勇冠世,习于边事,垂发服戎,功成皓首。”(译文:所以太尉段颖,英勇的名声在世,在边境坚守,头发不整理的应对羌族起义,头发白了才成功。)

10、耄耋:指八九十岁。语出《汉·曹操·对酒歌》:“人耄耋,皆得以寿终。恩泽广及草木昆虫。”(译文:说老人都能够只因为寿命到头而终结,大王您的遍施恩泽连草木虫鱼都能得到好处。)

5 古代女性生殖器叫什么

粗话乱飞中国古代汉语里的生殖器问题

跟现代人喜欢带话把不同,人们一直认为中国古人所说的文言文是文明和高雅的,其实这样的看法是不对的,跟现代人喜欢说“靠”、“操”、“鸟”、“ ”一样,文言文里也一样是生殖器乱飞。

“也”字是文言文里经常出现的一个字,“之、乎、者、也”几乎是文言文的代用语句,这个“也”字的最初意思,就是女性生殖器。许慎《说文解字》里说,“也,女阴也。从ㄟ象形,ㄟ亦声。”直译过来就是说“也”字是对女性生殖器的象形描述,而在金文小篆里“也”字接近于女阴的白描,用在现代汉语里“也”字就是俚语和粗话“ ”字。

“也”字是文言文里的女性生殖器,而“且”字则是文言文里的男性生殖器,在现代汉语里“且”字就是俚语和粗话“ 、鸟、 ”字。据郭沫若考证,“且”就是男性生殖器!《礼记檀弓上》说:“夫祖者,且也”。表示祭祀,源于男根崇拜,遥远的古代,男根是很多部落的图腾,男根崇拜就是生命和生殖的崇拜。

“也”字和“且”字是文言文里经常出现的标志性文字,不论是王侯贵族还是市斤百姓,不论是圣贤大儒还是乡里混混,都会将这两个字挂在口里,写在纸上。可见,即使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中国古人们说起话,写起文章来,也俚语和粗话乱飞,女性生殖器和男性生殖器群舞,爽得紧了!

6 古文诗词里对“女”字还有什么别称

在我国古代诗词中,对妇女有很多代称,这些代称大多是从妇女的容貌和服饰两方面着眼的,在此作简要介绍。

①红袖。本指女子红色的衣袖,代指美女。如唐代白居易《对酒吟》:“今夜还先醉,应烦红袖扶。”

②红裙。本指妇女穿的裙,也指妇女。如唐代韩愈《醉赠诺z书》:“长安众富儿,盘馔罗膻荤;不解文字饮,惟能醉红裙。”

③红粉。本指妇女化妆用的胭脂和白粉,也代指美女。如唐代李商隐《马嵬》:“冀马燕犀动地来,自埋红粉白成灰。”

④粉黛。本指妇女涂在脸上的白粉和画眉用的青黑色颜料,喻指美女。如唐代白居易《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⑤蛾眉。本指女子细长而弯曲的眉毛,借为美人的代称。如唐代高适《塞下曲》:“荡子从军事征战,蛾眉蝉娟守空闺。”

⑥红颜。本指妇女美丽的容颜,也代指美女。如清代吴伟业《圆圆曲》:“痛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⑦裙钗。因妇女著裙插钗,因此称妇女为裙钗。如清代曹雪芹《红楼梦》:“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

⑧巾帼。本指妇女的头巾和发饰,后成为妇女的代称。如清代湘灵子《轩亭冤?赏花》:“新世界,旧乾坤,巾帼英雄叫九阍。”

古诗词中美女的别称

佳人:《古诗十九首》:“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

丽人:杜甫《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玉人:谢枋得《蚕妇吟》:“不信楼头所柳月,玉人歌舞未曾归。”

仙子:白居易《长恨歌》:“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娇娘:李贺《唐儿歌》:“东家娇娘求对值,浓笑书空作唐字。”

妖娆:李商隐《碧瓦》:“他时未知意,重迭赠妖娆。”

姝丽:柳永《玉女摇仙佩》:“有得许多姝丽,拟把名花比。”

惊鸿:陆游《沈园》:“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碧玉:万楚《五日观妓》:“西游漫道浣春纱,碧玉今日斗丽华。”

蛾眉:白居易《王昭君》:“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

红颜:吴伟业《圆圆曲》:“痛哭六军皆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红袖:韩《边上看猎赠元戎》:“红袖拥门持烛炬,解劳今夜宴华堂。”

红粉:杜牧《兵部尚书席上作》:“偶发狂言惊满座,两行红粉一时稀。”

倾国:白居易《长恨歌》:“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倾城:李商隐《北齐》:“巧笑知堪敌万机,倾城最在著戎衣。”

楼上的太多了吧 我简单说一下

1杨贵妃:杨玄缴献给寿王,寿王一见其美貌便娶她为王妃,最后唐玄宗不顾寿王,便将她纳为妃子!!

2貂蝉:三国时司徒王允的义女,王允为了离间董卓与吕布便用貂蝉使美人计使猛将吕布诛杀国贼董卓。可怜貂蝉为了天下苍生献了身。

3王昭君:乃汉代的一名貌美如花的女子,匈奴几次领兵来犯,昭君为了大汉与匈奴和好便下嫁给匈奴单于!给大汉百姓带来了太平!

4西施:乃越国第一美女,越王为了讨好吴王便将美女西施献给了吴王!吴王每日与西施寻欢作乐,荒废国事,以后越王勾践便领兵打败了吴王。 西施从中有着很大的功劳

楼上的那个太难懂了。 我这个比较简单 希望对楼主有帮助!!

在说几个美女 呵呵

1妲己:商朝时期冀州侯苏护之女,有倾国的美貌,妖媚的笑容。被商纣王宠信,本来已有婚约,却被商纣王强行纳入后宫。妲己魅惑纣王,荒*无道。当上了王后之后,误导纣王鱼肉百姓。最后致使周武王姬发起义,攻破朝歌。纣王自焚,姜子牙便下令处斩妲己。 被神话故事封神榜里称为狐狸精!

2大乔:乃三国时期东郡乔玄之女,长的十分美丽,平日最善诗词歌赋。江东小霸王孙策领兵路过东郡借住乔玄府中时,对大乔一见钟情,次日便像乔玄提亲,迎娶了大乔,为孙策生了一女一子。

3小乔:乃三国时期东郡乔玄之次女,长的身份美丽。平日最善舞剑。江东周瑜随小霸王孙策来东郡拜访乔玄时,对小乔一见钟情。次日便向乔玄提亲,娶了小乔。

4虞姬:秦末人,乃西楚霸王项羽的爱姬。虞姬是个才貌双全的女子,不但长的美丽,而且舞姿也楚楚动人,还有她的剑,舞的也轻盈如水。

好了 楼主这下满意了吧!

1[东汉]班昭《女诫》

《女诫》是东汉班昭写作的一篇教导班家女性做人道理的私书,包括卑弱、夫妇、敬慎、妇行、专心、曲从和叔妹七章。

2[唐]长孙皇后《女则》

《女则》是长孙皇后采集古代妇女主要是历代后妃的事迹并加上自己的评注,用于时刻提醒自己如何做好皇后的一部评论集。宋以后,此书失传。

3[西汉]刘向《列女传》

《列女传》是一部介绍中国古代妇女行为的书,也有观点认为该书是一部妇女史。作者是西汉的儒家学者刘向,不过也有人认为该书不是刘向所做,因此,目前流行的有的版本作者一处会标注佚名。也有人为认为,现在流传的版本是后人在刘向所做版本之上又增加若干篇得来的。

4[明]明成祖徐皇后《内训》

5[唐]宋若莘的《女论语》

6[明]刘氏《女范捷录》

补充说明:

《女诫》是东汉班昭写作的一篇教导班家女性做人道理的私书,包括卑弱、夫妇、敬慎、妇行、专心、曲从和叔妹七章。与明成祖的徐皇后《内训》,唐宋若莘的《女论语》,明刘氏所作的《女范捷录》一起被称为女四书并流传至今。

  西施(沉鱼)

  春秋战国时期,越国有一个叫西施的,今浙江诸暨人,姓施名夷光

  别名西子,是个浣纱的女子,五官端正,粉面桃花,相貌过人。她在河边浣纱时,清澈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她显得更加美丽,这时,鱼儿看见她的倒影,忘记了游水,渐渐地沉到河底。从此,西施这个“沉鱼”的代称,在附近流传开来。 七夕节前浙江宁波绍兴地区的妇女有用荆树叶浸水洗头发的习俗,传说可以使头发滑润乌黑。相传春秋时期,吴国大败越国,越王勾践被俘作了人质,得赦回国后,选范蠡为相,卧薪尝胆,图谋报仇,复兴大业,范蠡深思熟虑之后,准备选取一才色兼备的女子送给吴王,使其溺情于声色,不理朝政,以便越国报灭国之恨。一天,范蠡遇见了西施。西施自幼聪慧,天姿国色,平常喜欢用荆叶浸水梳洗。越灭亡以后,她常在浣沙溪边自吟:“春色年年有,年年不见春,浣沙水清清,难洗亡国恨。

  ”范蠡见西施不但貌美,而且为亡国而哀痛,是个难得的好女子。在禀告越王勾践之后,范蠡带了印符护送西施到了吴国。西施委曲求全入吴,吴国灭亡后,范蠡便带了西施于七月七日隐姓埋名,泛舟于五湖之间,老百姓为了表示对西施的敬爱,于七月七日用荆树叶浸水洗发,以示纪念。

  王昭君(落雁)

  王昭君名嫱,西汉南郡(今兴山县)宝坪村人西汉元帝时期人氏,从小长得艳若桃花,聪明伶俐。清代诗人赞她:“飘飘秀色夺仙春,只恐丹青画不真”,“娥眉绝色不可寻,能使花羞在上林”。出神入化地活脱出昭君的美容与神采。 昭君有“落雁”之姿,传说昭君出塞时满腹愁怀,为抒解思乡之情,便在马背上弹起了琵琶。曲哀人艳,连南飞的大雁都为之倾倒,以至放弃飞行,落在昭君的周围。“落雁”故此而来。 范晔《后汉书》有如下记载:昭君字嫱,南郡人也。初,元帝时,以良家子选入掖庭。时呼韩邪来朝,帝敕以宫女五人赐之。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裴回,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

  貂蝉(闭月)

  貂蝉,任姓,小字红昌,出生在并州郡九原来县木耳村,15岁被选入宫中。汉末宫廷风云骤起时,貂蝉出宫被汉献帝的大臣司徒王允收为义女。当时,董卓专权,挟天子以令诸侯,大臣们敢怒而不敢言。王允的义女貂蝉在后花园拜月时,忽然轻风吹来,一块浮云将那皎洁的明月遮住。这时正好王允瞧见。王允为宣扬他的女儿长得如何漂亮,逢人就说,我的女儿和月亮比美,月亮比不过,赶紧躲在云彩后面,因此,貂蝉也就被人们称为“闭月”了。 《后汉书·吕布传》有这么一段记载:“卓以布为骑都尉,誓为父子,甚爱信之。尝小失意,卓拔手戟掷之,布拳捷得免,布由是阴怨于卓。卓又使布守中阁,而私与侍婢私通,益不自安。”从这一记载里,可以看到貂蝉的影子——董卓的一位侍妾,而董卓与吕布的怨隙,也是因女人而引起,《三国演义》“董太师大闹凤仪亭”的故事,就是因此生发出来的。在这里,“侍婢”仅仅是一个被污辱与被损害者,谈不上什么品格。后来,经过人民群众和许多艺术家的创造,这一“侍婢”才变成光彩夺目的貂蝉女形象。

  杨玉环(羞花)

  唐朝开元年间,有一美貌女儿叫杨玉环,被选进宫来。杨玉环进宫后,思念家乡。一天,她到花园赏花散心,看见盛开的牡丹、月季……想自己被关在宫内,虚度青春,不胜叹息,对着盛开的花说:“花呀,花呀!你年年岁岁还有盛开之时,我什么时候才 有出头之日?”声泪俱下,她刚一摸花。花瓣立即收缩,绿叶卷起低下。哪想到,她摸的是含羞草。这时,被一宫娥看见。宫娥到处说,杨玉环和花比美,花儿都含羞低下了头。“羞花”称号得来。 “羞花”这件事传到明皇耳朵里,便喜出望外,当即选杨玉环来见驾,杨玉环浓装艳抹,梳洗打扮后进见,明皇一见,果然美貌无比,便将杨玉环留在身旁侍候。由于杨善于献媚取宠,深得明皇欢心,不久就升为贵妃。杨贵妃得势后,其兄杨国忠仗势欺人,玩弄权术,陷害忠良。安史之乱发生以后,明皇携着贵妃和文武大臣西逃,安禄山率兵追赶,不仅要唐朝的江山。还要美女杨贵妃。途经马嵬坡,右龙武军将军陈玄礼等六军将士认为杨家祸国殃民,不肯前行,说是因为杨国忠通于胡人,而致有安禄山之反,唐玄宗为了稳定军心,乃杀杨国忠。左右羽林军和左右龙武军又不肯前行,说杨国忠为贵妃堂兄,堂兄有罪,堂妹亦难免,被迫将玉环赐死,死时38岁。虽说红颜祸水,但一个女人的命运怎能决定一个国家的衰败。无论是自尽还是被迫,都只是唐玄宗的替罪羔羊。

  编辑本段四大美人结局的最终境遇评议

  西施是四大美人结局幸福的,因为她最终还是能和心爱的才子范蠡共同度过余生; 王昭君是离家最远的、生活最平淡的,虽是远嫁异国,又是政治婚姻,并且先后嫁给父子二人,但毕竟曾经得到过爱,同时也在当时得到当地部族的礼遇,就算客死异乡,也不见得比呆在汉宫境遇差; 貂蝉是四大美人境遇最惨的,貂蝉从小孤苦,虽受王司徒的收留之恩,但毕竟王司徒还是有了利用之心,而貂蝉也只是出于报恩之心才做了一件当时今日均可称道之事,可结局呢?董卓被杀以后,她后来也多半是形式所逼,跟了吕布,一个女孩在那个年代清白已失,政治价值也荡然无存,除了投靠吕布还能投靠谁?最后吕布战败,被关羽所杀,被杀理由牵强之极(红颜祸水:太过美丽,不祥),其境遇和结局如此惨,实是四大美女中命运最为坎坷的一位…… 杨玉环是四大美人中最无辜也是最具争议的,有两种说法一是安史之乱为助唐玄宗顺利逃走,牺牲自己,吞金而亡,二是安史之乱唐玄宗为了稳定军心,被迫将其赐死,死时三十八岁。虽说红颜祸水,但一个女人怎能决定一个国家的衰败。无论是自尽还是被迫,都只是唐玄宗的替罪羔羊。

  编辑本段四大美人的缺陷与弥补

  传说西施耳朵生得较小,便请匠人制作了耳环,戴上后拉长了耳轮,弥补了缺陷。 王昭君溜肩,故发明了垫肩。 杨贵妃体有狐臭,因此尤爱沐浴,便命丫环从后花园中采来鲜花,加工制成香料拭擦全身,顿时芳香袭人,更加迷人了。 貂蝉走起路来步履沉重,鞋声咯咯,使人生厌,便在身上佩戴铜铃、玉器,姗姗行走时,金玉相撞,叮叮当当,别有风韵,刺耳的步履声消失在悦耳动听的金玉声中了。

  编辑本段历史典故

  貂蝉拜月

  貂蝉是东汉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国色天香,有倾国倾城之貌。见东汉王朝被奸臣董卓所操纵,於月下焚香祷告上天,愿为主人担忧。王允眼看董卓将篡夺东汉王朝,设下连环计。王允先把貂蝉暗地里许给吕布,在明把貂蝉献给董卓。吕布英雄年少,董卓老奸巨猾。为了拉拢吕布,董卓收吕布为义子。二人都是好色之人。从此以后,貂蝉周旋於此二人之间,送吕布於秋波,报董卓於妩媚。把二人撩拨得神魂颠倒。 吕布自董卓收貂蝉入府为姬之后,心怀不满。一日,吕布乘董卓上朝时,入董卓府探貂蝉,并邀凤仪亭相会,貂蝉见吕布,假意哭诉被董卓霸占之苦,吕布愤怒。这时董卓回府撞见,怒而抢过吕布的方天画戟直刺吕布,吕布飞身逃走,从此两人互相猜忌,王允便说服吕布,铲除了董卓。 京剧有《凤仪亭》就是叙述这段故事的。

  昭君出塞

  汉宣帝时匈奴贵族争夺权力,势渐衰落,五个单于分立,互相攻打不休。其中呼韩邪单于,被他的哥哥郅支(郅音zhi)单于打败。呼韩邪决心跟汉朝和好,亲自朝见汉宣帝。 呼韩邪是第一个到中原来朝见的单于,汉宣帝亲自到长安郊外去迎接他,为他举行了盛大的宴会。呼韩邪单于在长安住了一个多月。他要求汉宣帝帮助他回去。汉宣帝答应了,派了两个将军带领一万名骑兵护送他到了漠南。这时候,匈奴正缺少粮食,汉朝还送去三万四千斛粮食。 呼韩邪单于十分感激,一心和汉朝和好。西域各国听到匈奴和汉朝和好了,也都争先恐后地同汉朝打交道。汉宣帝死了后,他的儿子刘 (音shi)即位,就是汉元帝。匈奴的郅支单于侵犯西域各国,杀了汉朝派去的使者。汉朝派兵打到康居,杀郅支单于。郅支单于一死,呼韩邪单于的地位稳定了。西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再一次到长安,要求和亲。元帝许。汉朝和匈奴和亲,都得挑个公主或者宗室的女儿。这回,汉元帝决定挑个宫女给他,他吩咐人到后宫去传话:"谁愿意到匈奴去的,皇上就把她当公主看待。"后宫的宫女都是从民间选来的,她们一进了皇宫,就像鸟儿被关进笼里一样,都巴望有一天能把她们放出宫去。但是听说要离开本国到匈奴去,却又不乐意。有个宫女叫王嫱(音qiang),号昭君,长得美丽,有见识。自愿到匈奴去和亲。元帝逐择日让呼韩邪单于和王昭君在长安成亲。呼韩邪单于和王昭君向汉元帝谢恩的时候,汉元帝看到昭君又美丽又大方,使汉宫为之生色。 传说汉元帝回到内宫,越想越懊恼。他再叫人从宫女的画像中拿出昭君的像来看。模样虽有点像,但完全没有昭君本人那样可爱。原来宫女进宫后,一般都是见不到皇帝的,而是由画工画了像,送到皇帝那里去听候挑选。有个画工名叫毛延寿,给宫女画像的时候,宫女们送点礼物给他,他就画得美一点。王昭君不愿意送礼物,所以毛延寿没有把王昭君的美貌如实地画出来。汉元帝一气之下,把毛延寿杀了。 王昭君在汉朝和匈奴官员的护送下,离开了长安。她骑着马,冒着刺骨的寒风,千里迢迢地到了匈奴,做了呼韩邪单于的阏氏。封「宁胡阏氏」,希望她能为匈奴带来安宁和平,昭君远离自己的家乡,长期定居在匈奴。她劝呼韩邪单于不要去发动战争,还把中原的文化传给匈奴。打这以后,匈奴和汉朝和睦相处,有六十多年没有发生战争。难能可贵的是,当呼韩邪单于去世后,她又「从胡俗」,再嫁给呼韩邪单于的大阏氏的长子,虽然这和中原的伦理观念相抵触,但她从大局出发,珍惜汉与匈奴的友谊。王昭君在匈奴生一男二女。昭君的死年和死地,史书没有记载。

  贵妃醉酒

  719~756年,唐代蒲州永乐人(陕西华阴县人)。通晓音律,能歌善舞。最初为唐玄宗的第十八子寿王的王妃,唐玄宗见杨玉环的姿色后,欲纳入宫中,着为女道士,号太真。天宝四年(745)入宫,得唐玄宗宠幸,封为贵妃,(时玄宗年六十一,贵妃年二十七)父兄均因此而得以势倾天下。贵妃每次乘马,都有大宦官高力士亲至执鞭,贵妃的织绣工就有七百人,更有争献珍玩者。岭南经略史张九章,广陵长史王翼,因所献精美,二人均被升官。於是,百官竟相仿效。杨贵妃喜爱岭南荔枝,就有人千方百计急运新鲜荔枝到长安。 后安史之乱,唐玄宗逃离长安,途至马嵬坡,六军不肯前行,说是因为杨国忠(贵妃之堂兄)通於胡人,而致有安禄山之反,玄宗为息军心,乃杀杨国忠。六军又不肯前行,谓杨国忠为贵妃堂兄,堂兄有罪,堂妹亦难免,贵妃亦被缢死於路祠。安史治乱与杨贵妃无关,她成了唐玄宗的替罪羔羊。

  西施浣纱

  西施,名夷光,春秋战国时期出生於浙江诸暨苎萝村。天生丽质。时越国称臣於吴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谋复国。在国难当头之际,西施忍辱负重,以身许国,与郑旦一起由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成为吴王最宠爱的妃子。把吴王迷惑得众叛亲离,无心国事,为勾践的东山再起起了掩护的作用。表现了一个爱国女子的高尚思想情操。后吴国终被勾践所灭。传说吴被灭后,与范蠡泛舟五湖,不知所终。一直受到后人的怀念。西施与杨贵妃、王昭君、貂蝉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字。

据说,当年越国选美,西施名列榜首。在进京途中,行人争相围观,结果造成交通堵塞,寸步难行。护送西施的越国相国范蠡,见此盛况,心生一计,索性叫西施住进路旁旅社的一幢华丽小楼,而后四处张榜:欲见美女者,付金钱1文。

告示贴出,四下轰动。西施登上朱楼,凭栏而立,飘飘然似仙女下凡。观赏者排成长龙,为一睹西施芳容,慷慨解囊,有的竟付两三次之多,真是百看不厌。3天下来,范相国所得金钱无数。进京后,他把这些钱都交到国库。西施因此仰慕范蠡的才智和品德,两人遂结为生死之交。范蠡的举措,不折不扣地为后代的“美女经济”开了先河。 珍珠被人类利用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传说她是西施的化身。

西施本是月宫中嫦娥的掌上明珠,她奉玉帝之命,下凡来拯救吴越两国黎民百姓脱离连年战乱之苦,珍珠便是她的化身。

原来嫦娥仙子有一颗闪闪发光的大明珠,十分逗人喜爱,常常捧在掌中把玩,平时则命五彩金鸡日夜守护,唯恐丢失。而金鸡也久有把玩明珠的欲望,趁嫦娥不备,偷偷将明珠含在口中,躲到月宫的后面玩赏起来,将明珠抛上抛下,煞是好玩。但一不小心,明珠从月宫滚落下来,直飞人间。金鸡大惊失色,为逃避责罚,也随之向人间追去。

嫦娥得知此消息后,急命玉兔追赶金鸡。玉兔穿过九天云彩,直追至浙江诸暨浦阳江边上空。正在这一天,浦阳江边山下一施姓农家之妻正在浦阳江边浣纱,忽见水中有颗光彩耀眼的明珠,忙伸手去捞,明珠却像长了翅膀似的径直飞入她的口中,并钻进腹内。施妻从此似有了身孕。

一晃十六个月过去了,女子只觉得腹痛难忍,但就是不能分娩,急得她的丈夫跪地祷告上苍。忽一日只见五彩金鸡从天而降,停在屋顶,顿时屋内珠光万道。恰在这时,只听哇的一声,施妻生下一个光华美丽的女孩,取名为西施。故有“尝母浴帛于溪,明珠射体而孕。”之说。

西施长大后,化解了吴越两国的仇怨之后,就化作珍珠留在人间,为黎民百姓的健康长寿、养颜美容继续做出贡献。自此诸暨变成了世代养殖珍珠之乡而驰名中外,这一传说至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其一

貂蝉是这部以男性为人物主体的《三国》之中,出场的少数几位女子中最为光彩夺目的女性形象。可以这样说,正是由于貂蝉的出现,才有了王司徒巧施连环计的佳话,才有了吕奉先大闹凤仪亭的风波,才有了凶横无忌权倾一时的董卓宫门前的被戮,才有了儿女情长武功盖世吕布的白门楼上的殒命。貂蝉形象存在的意义就在于,在这个清一色男人争霸的世界里,成功地显示出了一个绝色女子的胆量与智慧,正是这种非凡胆量的展示与高度智慧的运用,加速了汉末军阀战乱时代的结束,促成了一代雄才曹操、刘备、孙权等人的崛起,从而使已经风雨飘摇的汉室江山得以继续延续。

然而,自从吕布白门楼殒命之后,这位胆色俱佳的奇女子便就此不见了踪迹。是随失败的吕布同赴了九泉?还是被胜利的曹操掳回了许昌?这个疑问从群雄争霸开始一直到归晋统一也没有解开,是作者无意间忽略了这样一个重要的人物,还是出于某种考虑有意识地避开不谈?我们无从考证。笔者不甘于就这样让一位令人敬慕的奇女子从此无迹可寻,于是参考翻阅了大量社会上流传的稗官小说、野史评话,终于寻找到了有关貂蝉身世、结局的一点蛛丝马迹,在此记录下列,权作对自己好奇心的一种交待。

关于貂蝉的出身,有野史这样交待:其人本姓霍,无名,山西人,与名将关羽为同乡。自幼人才出众,聪敏过人,因而被选入汉宫,任管理宫中头饰、冠冕的女官,故称‘貂蝉’官。因遭十常侍之乱,避难出宫,为司徒王允收留并认为义女,方才成就了离间董卓、吕布父子的壮举。关于貂蝉的结局,有评话这样叙述:吕布死后,貂蝉被曹操带回许昌,作为侍女留在丞相府中,关羽屯土山约三事暂时降曹之后,曹操为了笼络关羽之心,特赐美女十人,貂蝉便是其中一位,当关羽听到貂蝉报出姓名之后,感其胆识,撩髯称了一声“好”之后,闭目不言挥手令去,貂蝉听后,明白关羽全其名节之意,回房后遂自尽而亡。

其二

貂蝉作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古籍上虽没有记载,但文学作品中多有描述,其他方面的记载,貂蝉姓杜,原为吕布部将秦宜禄之妻,他们还有一个儿子名叫秦朗,字元明,三国演义上有出现过,三国志上也有记录为汉末三国魏国重要人物之一,因为吕布行为不正,爱抢别人的妻子,貂蝉被迫嫁予吕布,其子秦朗也跟随吕布,吕布覆灭后,秦朗追随曹操,后深受曹操喜爱,被曹操认干儿子。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对貂蝉作了进一步的描写和刻划,影响颇大,传说尤为动人,成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人中杰”、“女中英”。小说人物据学者孟繁仁先生考证:貂蝉,任姓,小字红昌,出生在并州郡九原县木耳村,15岁被选入宫中,执掌朝臣戴的貂蝉(汉代侍从官员的帽饰)冠,从此更名为貂蝉。汉末宫廷风云骤起,貂蝉出宫被司徒王允收为义女。不久董卓专权。王允利用董、吕好色,遂使貂蝉施“连环计”,终于促使吕布杀了董卓,立下功勋。之后,貂蝉为吕布之妾。白门楼吕布殒命,曹操重演“连环计”于桃园兄弟,遂赐予关羽。貂蝉为不祸及桃园兄弟,“引颈祈斩,”被关羽保护逃出,当了尼姑。曹操得知后抓捕貂蝉,貂蝉毅然扑剑身亡。

貂蝉故里在忻州市东南三公里的木芝村,位于从太原或忻州去禹王洞的途中。木芝村原盛产木耳,故名木耳村,后因村中槐树下发现一株千年灵芝,遂改名叫木芝村。村中传闻,早在貂蝉出生前三年村里的桃杏就不开花了,至今桃杏树依然难以成活,是说貂蝉有羞花之貌的缘故。

村中原有过街牌楼、前殿、后殿、王允街、貂蝉戏台和貂蝉墓。时过境迁,这些建筑都成了废墟,墓冢在浩劫中又夷为平地。遗址中常有古代砖、石构件、铜币、陶瓷残件出土,据说都与貂蝉有关。 旅游景点叫貂蝉陵园,是乡民在墓地原址上复原筑砌的。陵园位于村之西南,占地面积4000余平方米,四周围以红底黄瓦波浪式龙形围墙,在麦海茫茫中,光艳夺目。门檐上悬“貂蝉陵园”横匾,两侧有“闭月羞花堪为中国骄傲;忍辱步险实令须眉仰止”金文机联。陵区北院内建拜月亭和凤仪亭,后部建青石墓台,台前有貂蝉像碑,在飘带动态下,貂蝉步履闲雅,婀娜多姿,犹有“闭月羞花” 之貌。南院建仿古建筑20间,辟为“貂蝉彩塑馆”,反映貂蝉“不惜万金躯,何惧险象生”惊天动地的一生。

乡民传说,桃园三兄弟得势后,便把貂蝉送回故里,老死后就埋在这里。又说貂蝉扑剑自戕,关羽得知后将遗体护送回故乡安葬。所以后殿有关羽像,殿前有表示貂蝉演戏的戏台,都是报答关羽拒杀和护送之恩。另在定襄县东南的中霍村是吕布故里,有“霍清泉”、“智擒赤兔马”、“歪脖子树”等民间传说,都与吕布有关。所以民谚有“忻州没好女,定襄没好男”,是说因为有貂蝉和吕布之故,从此,忻州再也生不出好看的女人,定襄也生不出帅气的男人了。 有一种小巧玲珑的花卉,它的复叶酷似芙蓉枝,点点对称,宛如鸟羽。

植株上缀以数朵淡红色的小花,状若杨梅。人们用手一指,它那羽状小叶便很快闭合,叶柄也慢慢垂下,就象初涉人世的少女,因为纯洁和朴实,才那样忸怩、娇羞,所以人们都叫它“含羞草”。 传说杨玉环初入宫时,因见不到君王而终日愁眉不展。有一次,她和宫女们一起到宫苑赏花,无意中碰着了含羞草,草的叶子立即卷了起来。宫女们都说这是杨玉环的美貌,使得花草自惭形秽,羞得抬不起头来。唐玄宗听说宫中有个“羞花的美人”,立即召见,封为贵妃。从此以后,“羞花”也就成了杨贵妃的雅称了。含羞草“羞”于见人,是由于植物电的缘故。 含羞草的叶栖基部,有一个薄壁细胞组织叫做“叶褥”,平时里面充满了足够的水分。当叶片受到刺激时,薄壁细胞里的水分,在植物电的指令下,立即向上部与两侧流去。由于叶片的重量增加,就产生了叶片闭合,叶柄耷垂的现象。含羞草植株纤细娇弱,为了生存,它在长期的自然选择中,形成了这种适应环境的特殊本领。 唐玄宗的宠妃杨贵妃,有着倾城倾国之美,天生丽质,又精通音律,擅歌舞,并善弹琵琶。以致唐玄宗对她宠爱有加。

一骑红尘妃子笑

那位万人之上的大唐皇帝为了博得杨贵妃的欢心,每逢荔枝季节总要委派专人通过每五里、十里的驿站从四川(有的说从广东、福建)驰运带有露水的新鲜荔枝。宫中的享受又是极其奢侈,越是难得的山珍海味、希世奇宝越要进贡,除荔枝外,另有一美酒更是让唐玄宗封为宫廷御酒,其酿酒用的水是高山上的清晨甘露,此酒具得天独厚的四川兴农酿酒之地利优势,酿出来的美酒醇香芬芳,清而不淡,浓而不艳!

“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当时杨贵妃在华清宫里品尝荔枝时是怎样的一番动人情景,唐玄宗每每以此美酒与其对饮,杨贵妃在唐玄宗的心目中当然更是“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了。从此便有这历史上这著名的一笑。“华清笙歌霓裳醉,贵妃把酒露浓笑”!那作为贡品进入宫廷的美酒,也取名为:露浓笑。 她以“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而“三千宠爱在一身”,可她也曾

贵妃醉酒图

一时失宠而借酒消愁,醉后忘其所以,放浪形骸。[7]

唐玄宗先一日与杨贵妃约,命其设宴百花亭,同往赏花饮酒。至次日,杨贵妃遂先赴百花亭,备齐御筵候驾,孰意迟待移时,唐玄宗车驾竟不至。迟之久,迟之又久。乃忽报皇帝已幸江妃宫,杨贵妃闻讯,懊恼欲死。杨贵妃性本褊狭善妒,尤媚浪,且妇女于怨望之余,本最易生反应力。遂使万种情怀,一时竟难排遣,加以酒入愁肠,三杯亦醉,春情顿炽,忍俊不禁。于是竟忘其所以,放浪形骸,频频与高力士、裴力士二太监,作种种醉态,及求欢猥亵状,乃始倦极回宫。 秘术之一:摒弃浓妆艳抹,讲究淡妆轻扫,显示人体自然美。唐代美容物,以铅、汞为主要原料,长期使用,会慢性中毒,脸部留下褐斑,皮肤老化。杨玉环为女道士五六年间,远离浓妆艳抹,不受铅、汞危害,以后也摒弃浓妆,追求蛾眉轻扫的淡妆。

秘术之二:温泉沐浴和拍打之功。唐朝承袭北朝习俗,设温泉宫,华清池是最为有名的一处。相传温泉有祛除邪气,免除疫病的功效,常浴温泉,泉水中的硫磺等矿物质可以治疗皮肤病,已被今天医学界所公认。《长恨歌》写道:“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杨贵妃沐浴温泉时,常把牡丹丹皮、桑叶、荨麻等浸入水中,它们能镇静神经,促进肌肤再生,使之滑腻光洁。《红楼梦》中贾宝玉写诗说“出浴太真冰作影”。在沐浴时,杨贵妃施行拍打之功,用手轻拍全身,尤其是面部皮肤,使周身穴位受到刺激,促进血液循环,以达到强化肌肤机能的美容效果。

秘术之三:合牡丹丹皮、杏仁、滑石、轻粉制成杨太真红玉青。据说施之十日后,面色如红玉,是历代佳人美女川来美容的秘方之一,连后来的慈禧太后也天天使用。此方中杏仁有丰富的苦杏仁油,有滋润皮肤的特殊效果。轻粉抑菌,滑润利窍,它们“上能利毛腠之窍,下能利清溺之窍”。三药合用,具有去垢润肤,迫利毛窍的作川,彻底避免传统美容物中铅、汞的危害。

秘术之四:吃荔枝,服人参,保健美容邀君宠。杨贵妃喜食荔枝,人人皆知。杜牧有诗说:“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玄宗为投杨贵妃之好,下令各地驿站,快速转运闽、广荔枝进贡长安,耗去多少人力财力,仅为杨贵妃一人欢娱快乐。荔枝,为南方热带水果之一,内含丰富营养,性甘平无毒,久吃荔枝,益心脾、养肝血,益人颜色。 有一个疑问始终困扰着后世学人,那就是既然当时唐玄宗这么迷恋杨玉环,杨玉环却为什么一直是个贵妃,而没有成为皇后呢?

关于这个问题,史书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我们只能从有关记载中发现和挖掘线索,进行相关论证和推测。从史书记载中的蛛丝马迹来看,唐玄宗之所以没有册封杨玉环为皇后,很可能与他得到杨玉环的卑下手段有关。

根据《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史书记载,杨玉环原为唐玄宗的儿子寿王李瑁的王妃,唐玄宗是通过不正当的手段从儿子手中抢过来的。开元二十二年七月,李瑁与杨玉环一见钟情,在武惠妃(李瑁之母)的再三请求下,唐玄宗下诏册立杨玉环为寿王妃,婚后,两人甜美异常,而这时唐玄宗并没有见到杨玉环。

五年之后,唐玄宗才看见了杨玉环,并且一见之下便被杨玉环的姿色深深迷住了,而这时她已经嫁给寿王李瑁差不多五年了。但唐玄宗却不管这么多,他设计了一番表面文章,先是打着孝顺的旗号,说是要为自己的母亲窦太后荐福,便下诏令杨玉环出家做道士,并赐道号“太真”,命令杨玉环搬出了寿王府,住进了太真宫。然后,他将大臣韦昭训的女儿许配给寿王李瑁,并立为妃,以此来安抚寿王。五年之后杨玉环守戒期满,唐玄宗便下诏让杨玉环还俗,并接入宫中,正式册封为贵妃,自己养了起来。

这件事情自然给寿王李瑁以深重的伤害,但抢走爱妃的是自己的父皇,自己只能敢怒不敢言。对此,唐朝诗人李商隐曾在诗歌《骊山有感·咏杨妃》中写道:“骊岫飞泉泛暖香,九龙呵护玉莲房,平明每幸长生殿,不从金舆惟寿王。”此诗说明了当时唐玄宗抢走儿媳妇后,寿王李瑁的郁闷和唐玄宗的尴尬,然而杨玉环实在是太漂亮了,唐玄宗为了得到她这一切都不顾了,由此也可见杨贵妃的迷人之处。另外,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开放的朝代,采取了兼容并包的文化政策,各种外来风俗在大唐落地开花,封建伦理等级制度得到弱化,因此唐玄宗这样做并没有引来太大的反对。

但抢夺儿子王妃毕竟不是件光彩的事情,寿王李瑁虽然表面不敢说,暗地里肯定是耿耿于怀的,所以唐玄宗虽然极其宠爱杨贵妃,将所有的恩惠都施加到她身上,连她的亲戚朋友都提拔为重要官员,由朝廷俸禄包养起来,甚至于民间有了“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的风气,但却一直不肯加封她为皇后。一来是从儿子手中抢来的贵妃毕竟有违伦理,虽然其时风俗开化,但伦理长情的主体还是存在的,让这么得来的妇人做了皇后显然无法“母仪天下”。二来是如果封杨玉环为皇后,势必将寿王李瑁心中压抑的怒气激发出来,到时候发生政变也很有可能。其三是杨贵妃得宠后仙及鸡犬,她的兄妹亲戚都得到了朝廷的重用,已经发展成一股庞大的政治力量,如果再封她为皇后,必将引起大臣的反对和权力的倾斜,这对维护稳定是很不利的,所以唐玄宗一直不肯封杨贵妃为皇后。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让唐玄宗不能封杨贵妃为皇后,这就是杨贵妃跟随唐玄宗后一直没有子嗣。至于杨贵妃为什么没有生育我们无从得知,但没有儿子肯定是封她为皇后的一大障碍,因为古代册立皇后是件非常重要的大事,要君臣参与,诏示天下,册立的皇后必须是懿德懿容,能起到垂范万众、母仪天下的作用,她所生的儿子也将被立为太子,日后继承大统。因此皇后与太子一般应当是母以子显或是子以母显的,但当时太子已立多年,而且成长正常,杨贵妃又迟迟没能生个儿子出来,所以就没有理由封她为皇后。如果霸王硬上弓,立杨贵妃为皇后,很可能引起太子、寿王李瑁甚至朝廷大臣的反对,发生宫廷政变,那样就得不偿失了,唐玄宗断然不会去冒这个险。

杨贵妃虽然没有成为皇后,但她享受的待遇规格早就是皇后的标准了。她一入宫便集“三千宠爱在一身”,民间还有“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传说,可见杨贵妃地位之高,承运之深,宫中的仪体规制都是为她而设了。杨贵妃虽无皇后之名,但得皇后之实,而且比一般的皇后更受尊宠。杨贵妃也比较聪明,没有反复请求唐玄宗立自己为皇后。既然已经达到了一个女人所达到的极致,得到了天子的万千宠爱,何必还去在乎皇后的名号呢?她只需要发挥自己的美艳多才,把唐玄宗伺候得舒舒服服,便永远都是实际意义上的皇后。

中国历史上十位著名的女书法家

蔡文姬,字文姬。

东汉大文学家蔡邕的女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才女和文学家。

自幼熟读经史,博学有才辩,雅工书道,笔法得其父真传。

几经战乱,被曹操赎回后,并在其鼓励下,凭记忆用楷书和行书,书写古籍四百余卷,历称文姬归汉。

卫夫人,名铄。

东晋著名女书法家。

家族世代工书,卫铄师承钟繇,妙传其法,以为楷书订定笔划顺序而闻名。

她曾作诗论及草隶书体。

其字形为长方形,几条清秀平和,娴雅婉丽。

王羲之少时曾从其学书,卫夫人是“书圣”的启蒙老师。

薛涛(约768~832年) 唐代女诗人,女书法家,字洪度,长安人。

薛涛字无女子气,笔力峻激。

其行书妙处,颇得王羲之法,少加以学,亦卫夫人之流也。

每喜写己所作诗,语亦工,思致俊逸,法书警句,因而得名。

若公孙大娘舞“剑器”,黄四娘家花,托于杜甫而后有传也。

然涛字真迹今皆佚。

薛涛所书《陈思王美女篇》行书,笔势跌宕秀逸。

吴彩鸾,唐大和年间(823-825年)河南濮阳县人,吴猛之女,夫文箫。

家贫,以抄书为业。

此卷《刊谬补缺切韵》,元王恽《玉堂嘉话》卷二记为“吴彩鸾龙鳞楷韵”,《石渠宝笈·初编》著录为“唐吴彩鸾书唐韵”。

此外,史书中记在吴彩鸾名下的抄本韵书还有很多,如《切韵》、《玉篇》等。

其小楷字体遒丽,用笔圆润,笔法纯熟,书写极速且精。

武则天,人称“武媚娘”,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武则天尤其精于飞白书和行草书。

所谓“飞白”就是在笔画中具有丝丝露白,难度极大,却极为高雅。

而书写草书则书法婉约、遒劲得法。

武则天曾以飞白书写大臣的姓名来赐给他们,书法造诣于此可见一斑!武则天留下来的书法有《荐福寺碑》题额、为《崇福寺题额》,只有《升仙太子碑》是武则天亲自撰文并书丹镌刻的碑刻。

这块碑刻于武周圣历二年(公元699)六月立,现存于河南省偃师县缑山仙君庙。

共有行草书三十四行,每行六十六字。

有飞白书碑额。

碑阴刻有武则天《游仙篇》诗文,是武则天76岁时所作,碑阴书法为薛曜正书书丹。

明赵涵《石墨镌华》说:“碑首升仙太子之碑六个大字,飞白书,作鸟形,亦佳。

飞白书久不传于世,此其仅存者耳”。

碑阴还有薛稷、钟绍京等人的题名,其书法笔迹也皆艳丽,遒劲得法。

由于武则天爱好书法,善书就被列为入士的重要条件,在这样的政治形势下,迅速出现了许多书法家。

如陆柬之、贺知章、孙过庭、李邕、王知敬、薛曜、贾膺福、韩景阳、徐峤之、王绍宗、钟绍京等。

杨妹子是宋时宫中的另一位知名女书家。

杨妹子不但用“杨娃”印章题署自书,并且还时常代替宋宁宗作书。

《庚子消夏录》说:“余又有《女戒》一卷,为马麟画,相传为宁宗书,实杨妹子用'御书之印'耳”。

朱淑真,宋代女词人、女书法家。

所书小楷,端庄精劲,深得王羲之笔法。

其诗词多抒写个人爱情生活,早期笔调明快,后期则忧愁郁闷,后世人称之曰“红艳诗人”。

作品艺术上成就颇高,后世常与李清照相提并论。

朱淑真能画,通音律,有诗集《断肠集》,词集《断肠词》存世。

生于仕宦家庭,相传因婚嫁不满,抑郁而终。

此诗传说系其对其夫抛家弃妇心生愤懑而作,情真意切,一气呵成,共十句,巧的是每句暗合一字。

管道升,字仲姬,元代著名的女性书法家、画家、诗词创作家。

自幼聪慧,能诗善画,嫁赵孟頫。

其书法作品笔力扎实、体态修长,秀媚圆润,畅朗劲健。

元仁宗尝将赵孟頫、管道升及赵雍书法合装一卷轴,藏之秘书监,曰:“使后世知我朝有一家夫妇父子皆善书,亦奇事也。”管道升有一首著名的《我侬词》,据说赵孟頫50岁时想效仿当时的名士纳妾,又不好意思告诉老婆,老婆知道了,写下这首词,而赵孟頫在看了《我侬词》之后,不由得被深深地打动了,从此再没有提过纳妾之事。

《我侬词》全文如下:“你侬我侬,忒煞情多;情多处,热似火;把一块泥,捻一个你,塑一个我。

将咱两个一齐打破,用水调和;再捻一个你,再塑一个我。

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我与你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椁。”

邢慈静是明代书法家、文学家邢侗的八妹,自幼聪慧,悟性超群,工书法,善绘画,博学多才,深受世人的喜爱。

邢慈静青年时代受长兄邢侗影响学习书法绘画,晚年临摩《澄清堂帖》,深得右军神韵。

她诗书画俱称绝品,被誉为是继卫夫人、管夫人之后的又一书画名媛。

姜淑斋,清代女书法家,善书,精于行草,师法王羲之、王献之,尤得力于《十七帖》,圆融温雅中有遒劲之气,为时所重。

书法曾得朱彝尊的欣赏:“三真六草写朝云,仿佛卫夫人,问何似当年右军?” 以为笔力矫劲,不类女子。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