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真正的后天八卦
真正后天八卦并不是传统的后天八卦图,而是太乙八卦图,方位与传统的后天八卦图相同,但是卦数却不同。太乙八卦是《太乙式》所使用的八卦图,《太乙式》是我国古代术数学中的三大秘术之一。《太乙式》、《奇门式》、《六壬式》同称“三式”,而《太乙式》又为“三式”之首。《史记日者列传》所载术者七家,太乙家居其一。《汉书五行志》载有《太乙阴阳》二十三卷,当为太乙家之书。由此可见,《太乙式》由来已久。真正后天八卦图如下:传统后天八卦数与太乙八卦数是有区别的,传统后天八卦数为:“坎一、坤二、震三、巽四、中五、乾六、七兑、八艮、离九。”而太乙八卦数为:“乾一、离二、艮三、震四、中五、兑六、坤七、坎八、巽九。”见下图:太乙宫位与洛书宫位有明显的传承关系,而太乙宫位与洛书宫位为什么相差一位呢?历来说法不一。西晋郭璞在《太乙灵曜经》中说:“地缺东南,宫数多者,无出于九,故差九以填之。”郭璞认为,天倾西北,地缺东南,所以用最大的宫数九去填补。东晋乐产说:“太乙经天道,明人事,王侯得之,以一统天下,故差一宫以就乾。”王希明说:“太乙统人事,而知未来之道,故圣人特差一宫,以明先知之义也。”其理论如下:先看下图此图的八卦是由六个阳爻和四个阴爻组成,按自然规律排列组成构成的八卦,由上到下依次为乾卦、离卦、艮卦、震卦,再由下到上依次为兑卦、坤卦、坎卦、巽卦。形成了一个“U”字形规律。这个八卦图虽然与我们常见的先后天八卦排列的形式不同,但它确实是一个完整的八卦图,而且排列组合的顺序与太乙九宫数完全一样,足见太乙九宫的排列顺序并不是随意安排的,而是有其来源的。这种八卦图立体分布,规律性极强,没有重复组合的地方。所以,这个十爻立体八卦可以应用到描述事物立体规律的地方,为我们日常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又提供了一个新思路。不会再象以前一样,一遇到问题就想用先后天八卦解决。事实上解决问题的方法决不是只有一种,应该有好多种我们还没有发现的好方法,我们不知道,不表示没有这种方法存在。另外,还有一个八卦图可以说明:此八爻八卦图与上面的十爻八卦图同一原理,只不过形式不同而已。这个八卦是由四个阳爻和四个阴爻组成的八卦,由左到右依次是乾一、离二、艮三、震四、中五、兑六、坤七、坎八、巽九。此顺序与太乙九宫数完全一致,而且左边的乾一、离二、震三、巽四与右边的兑六、坤七、坎八、巽九形成了一个“S”形太极图形。这个“S”规律与外八卦的“S”规律有相似之处,都符合太极原理。八爻八卦图可以应用到研究事物平面规律内部关系的地方,在某些事情上,八爻八卦图表示事物内部之间的关系时比用其它的八卦图要严密得多。后天八卦也符合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规律。见下图:后天八卦的生成图也是有规律可循的,乾、离、艮、震四卦的上爻是三个阳爻一个阴爻;兑、坤、坎、巽四卦的上爻是三个阴爻一个阳爻。左右两边的阴阳爻保持着相对平衡稳定的状态。乾、离、艮、震四卦的中爻是一个阳爻三个阴爻;兑、坤、坎、巽四卦的中爻是三个阳爻一个阴爻。左右的阴阳爻也处在一个相对平衡稳定的状态。乾、离、艮、震四卦的下爻是三个阳爻一个阴爻;兑、坤、坎、巽四卦的下爻是一个阳爻三个阴爻。同样保持着一个相对平衡稳定的状态。乾、离、艮、震四卦的上、中、下三爻总的看是阳多、阴多、阳多;兑、坤、坎、巽四卦上、中、下三爻总的看是阴多、阳多、阴多。左边四卦阳多为阳,右边四卦阴多为阴。同样是一阳、一阴两仪之意。也是一个相对平衡稳定的系统。如果把它们统一起来看“乾、离、艮、震”四卦可以看成离卦(阳、阴、阳);兑、坤、坎、巽四卦可以看成坎卦(阴、阳、阴)。离为日,坎为月,这种暗藏的玄机表明内八卦是在讲日月运行的规律,引申为太阳系的规律和人类生存环境的规律。先天八卦表示天地定位,乾上坤下;而后天八卦表示日月运行,离上坎下。由此可以推测出后天八卦的方位是根据日月运行来确定的了,因为后天八卦所代表的是人类能见到的物质世界的规律,所以才如此确定方位的。也许,太乙八卦数才是古人所说的真正的后天八卦数。也只有太乙八卦数才符合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原理,传统的后天八卦数并不符合这一原理。而且,通过太乙八卦数找到了其中暗藏的玄机,就是太乙八卦是一个描述日月运行规律的图案。同理,先天八卦就是描述天地定位的一个图案。后天八卦和先天八卦合在一处,就是天、地、日、月四大象的运行规律的缩影图。另外,如果用前面的“八爻八卦”来解释后天八卦的话,则后天八卦之间是靠中爻互相联系在一起的。由“八爻八卦”图的上部开始,顺时针旋转先是一个阳爻,然后依次是三个阴爻,再是一个阳爻,一个阴爻和两个阳爻。这个次序正好是后天八卦排列顺序的中爻排列顺序,由此可见后天八卦的排列规律并不是人为地排列在一起的,而是有根据的排列。所以说后天八卦可以表示事物的内部规律和局部规律。后天八卦的卦数配在人体上也很奇妙,比如:“乾为一,乾代表头在上面所以为一;离为二,离为眼睛,仅次于头顶的位置所以为二;艮为三,艮为鼻子在眼睛的下边所以为三;震为四,震为雷、为声音很大的意思,引申为耳朵,用耳朵听四面八方的声音,所以震为四;中为五,鼻子下面是人中穴,人的中心位置,在卦上正好是中五之数,可能人中的名字就是由这里来的,所以中宫为五;兑为六,兑为口,人中下面是口,所以兑为六;坤为七,坤为腹部,口下面就是腹部,所以坤为七;坎为八,坎为肾、为生殖器部位,腹部下面是肾和生殖器,所以坎为八;巽为九,巽为股部,肾下面是大腿、股部,所以巽为九。”后天八卦可以把人的身体从上到下逐一描述下来,这表明后天八卦还是一个人体规律的缩影图。后天八卦既可以说明日月运行的规律,又可以说明人体的规律,正可谓“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1、《黄帝八十一难经》 (据说上古神医扁鹊著,至今医学的飞速发展也没有超越它。)
2、《阴阳十一脉灸经》 (马王堆出土帛书,春秋?)
《足臂十一脉灸经》 (马王堆出土帛书,春秋?)
《黄帝针经》 (战国?)
3、《黄帝明堂灸经》 (唐?)
4、《灸膏肓俞穴法》 (北宋医学家 庄绰。)
《针灸资生经》 (南宋针灸学家 王执中)
《备急灸法 》 (南宋针灸学家 闻人耆年)
《子午流注针经》 (金代针灸学家 何若愚)
《针经指南》 (金元时期针灸家 窦默)
《针灸四书》 (元代针灸家 窦桂芳)
《针经摘英集》 (元代医家 杜思敬)
《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 (元·王国瑞)
《金兰循经取穴图解》 (元·忽公泰)
5、《针灸大全》 (明代针灸学家 徐 凤)
《奇经八脉考》 (明·李时珍)
《针灸聚英》 (明代针灸医家 高 武)
《针炙节要聚英 》 (明·高 武)
《经络全书》 (明·徐曾)
《针灸问对》 (明·汪 机)
《针灸集成》 (明·作者不详 廖润鸿刊)
6、《针灸逢源》 (清代针灸学家 李学川)
《太乙神针心法》 (清初针灸医家 韩贻丰)
《灸法秘传》 (清·金冶田传 雷少逸编)
《绘图针灸易学(图说)》(清代针灸学家 李守先)
7、《针灸传真》 (民国针灸医家 赵熙 孙秉彝)
《针灸真传》 (民国针灸医家 赵熙 )
先秦:《神农本草经》神农氏 《皇帝内经》
汉代:马王堆汉墓医书 《黄帝内经素问》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张仲景《金匮要略》
唐代:孙思邈,《千金方》,明代:王叔和的《脉经》、皇甫谧《针灸甲乙经》、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葛洪《肘后备急方》、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苏敬《新修本草》 、王焘《外台秘要》、元丹贡布《四部医典》、《太平圣惠方》、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北宋:宋慈《洗冤集录》
回回药方 忽思慧《饮膳正要》、许国祯《御药院方》 、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张子和《儒门事亲》、朱丹溪《格致余论》、李东垣《脾胃论》、李时珍与《本草纲目》、刘文泰《本草品汇精要》、吴又可《温疫论》、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吴鞠通《温病条辨》、王孟英《温热经纬》、薛生白《湿热条辨》、王清任《医林改错》、《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圣济总录
《说文解字》在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已基本完稿,但许慎并没有急着定稿,而是继续查遗补漏,又连续修订十年,直到汉安帝建光元年才由交由许慎之子许冲进献给新帝。一个古文字学家,修订一本书,就用了十年,足见《说文解字》的份量。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是由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编著的语文工具书著作。《说文解字》是中国最早的系统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语文辞书,也是世界上很早的字典之一。
《说文解字》内容共十五卷,其中前十四卷为文字解说,字头以小篆书写。此书编著时首次对“六书”做出了具体的解释,逐字解释字体来源;第十五卷为叙目,记录汉字的产生、发展、功用、结构等方面的问题,以及作者创作的目的。《说文解字》是最早的按部首编排的汉语字典。全书共分540个部首,收字9353个,另有“重文”(即异体字)1163个,共10516字。
《说文解字》原书作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到安帝建光元年(121年)。宋太宗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命徐铉、句中正、葛湍、王惟恭等同校《说文解字》,分成上下共三十卷,奉敕雕版流布,后代研究《说文》多以此版为蓝本,如清代段玉裁注释本即用此版《说文》为底稿而加以注释。
《说文解字》内容共十五卷,以小篆为研究对象,同时参照小篆以外的古文、籀文,其中一至十四卷为文字解说,十五卷为叙目,每卷都分上下两篇,实为三十卷。共收字头9353个,重文(古文、异体等)1163个,字头以小篆为准,兼有古文、籀文等异体。
1、《说文解字》书名的来历
《说文解字》之名包括两层意思:一是“说文”,一是“解字”,“文”与“字”不是同一概念,许慎对此的解释是:仓颉开始造文字时,大概是按照万物的形状临摹,所以这种图画似的符号叫做“文”,这以后,那形与形,形与声结合的符号便叫“字”。“文”,就是描绘事物本来的形状,“字”的含义是说滋生,繁衍。
“字”是后起的,秦代以前,文字只称“文”或“书”,不叫“字”,“文”和“字”反映了汉字发展的两个阶段,即图画符号阶段和概念符号阶段,古文字学家称独体的字为“文”,称合体的字为“字”,独体的“文”因为不能再分解,故说明之,即“说文”之义;合体的“字”由两三个不同的“文”构成,故剖解之,即“解字”之义,上述两层意思合在一起,可作《说文解字》之名的含义。
2、《说文解字》首创汉字部首
《说文解字》首创汉字部首,顺应了统一规范汉字的时代要求,根据“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同牵条属,共理相贯,杂而不越,据形系联”的原则,以字形为纲,因形立训,将汉字中相同的形旁作为分类的基准,分540个部首排列,从“一”部开始到“亥”部结束,同部字的第一个字就是部首,并用“凡某之属皆从某”标明。凡同从一个偏旁的字都列在一起,讨原以纳流,执要以说详,措意于揭示词语的内在规律和词义系统。
《说文解字》正文部分重点在字形的分析,以周秦书面语言为训释对象,从字形出发,阐明篆体文字结构,追溯造字源流,以形为经,以义为纬,探求与字形结构相合的本义,阐述形音义三方面的关系,在以形归类的表象下,旨在寻求义类的确立,即通过一个个形类的分辨达到一个个义类的聚合。释义主要采用同义词或近义词解释被释词,或标示义界作定义式的诠释,或阐述语源。每一个字的说解,一般先分析探求其本义,再根据“六书”理论剖析形体结构,说明词义,用形声字声符或“读若”说明读音,解释字形与字义或字音之间的关系,用“一曰、或曰、又曰”分列义项。《说文》征引的经书古籍中不仅有《诗》《书》《礼》《易》《春秋》,还有《老子》《墨子》《韩非子》《国语》《逸周书》《楚辞》《史篇》《山海经》《司马法》《太乙经》等,涉及天地、鬼神、山川、草木、鸟兽、昆虫、杂物、奇怪、王制、礼仪等不同学科的知识。
3、重要意义
有人把《说文解字》称作一部字典。其实,它的意义和作用岂正是一部字典!它不仅为我们系统地贮存了经过秦代书同文规范了的小篆和一部分曾与小篆有密切关系的大篆和古文,贮存了经先秦经典验证过的古代文献词义;更重要的是,它通过对上万个汉字的形体逐个的分析,证实了早期汉字因义构形的特点,确立了以形索义的词义分析方法;它通过独特的体例,总结出小篆构形的总体规律,描写出小篆构形的完整系统,使一个个零散的汉字如网如络地呈现在我们面前;由它所显示的小篆构形系统,由于顺应汉字的发展趋势,又由于切合汉字的实际,还因为符合汉字优化的原则,所以,强有力地影响了后代的隶书和楷书,起到了促进汉字健康发展的积极的作用,在解释汉字的形义上一直具有很高的权威性。
4、作者介绍
许慎(约58年—约147年),活了90多岁哟!字叔重,东汉汝南召陵(今河南召陵区)人,由郡功曹举孝廉,再迁,除洨长,入为太尉南阁祭酒。尝从贾逵受古学,博通经籍,时人为之语曰“五经无双许叔重”。著《说文解字》十四卷并叙目共十五卷,为中国第一部系统的分析字形和考究字源的专著。所著除《说文解字》外,还有《五经异义》《淮南鸿烈解诂》等书,今皆散佚。清陈寿祺辑有《五经异义疏证》,辑注较备。
对于各种慢性病患者尤其是过敏性疾病效果明显的外用治疗方子——太乙真人薰脐法。
脐疗是祖国医学的瑰宝,源于古代,在历史的中医文献中有大量的散见记载,并在民间广泛流传,至今已有数千所的历史。根据有关书籍的记载,早在商殷时间的彭祖和太乙真人就创有彭祖蒸脐法和太乙真人熏脐法以防病延年,现存在最早的中医书籍《马王堆古医书》中。
太乙真人薰脐法制作方法:乳香、没药、附子、肉桂、小茴香、公丁香。每样药材用半两,磨成细细的粉末装到瓷瓶里密封,用的时候把要粉放到肚脐中,在要粉上盖一块生姜片,然后再生姜上用艾条熏。熏到印堂微微发热,四肢微微出汗就可以停止。使用时间为一周一次,连用九周,也就是两个月零一周的时间。因为乳香有活血止通、消肿生肌的作用,主治跌打损伤以及风湿骨痛和女性月经期腹痛。没药主要是对多种致病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同时还有降血脂、防止血栓斑块形成的作用。附子有温补脾肾、散出体内寒气的作用,用于宫冷、腰膝冷痛、作喘、眩晕、目赤咽痛、心腹冷痛、虚寒吐泻、闭经、痛经等症状。小茴香有不同程度的抗菌作用,主要治疗疝气、皮肤癣、呕吐、痢疾、胃病等症状。同时配合其他几种药材针灸或热敷,可以加强温热作用、促进药物吸收、加强药物与穴位的双重作用,所以坚持使用对各种慢性疾病,如心脑血管、骨关节疾病、胃肠道疾病和肝胆疾病都有很好的疗效。
霞灵济孤
功说文;法是道中玄,惠光照九泉。
寻声来救苦,霞灵早升仙。
风交雪;天尊说经醮,接引与浮生。
勤修学无为,悟真道自成。
举;三尊应化天尊
说文;伏以,青华长乐界,本无声无色之天,
东极妙严宫,有大慈大悲之主,
历浩劫以度人,遍十方而救苦,
天人仰赖,凡圣皈依,传香有偈,
宝号称扬。
提纲;霞衣童子站两厢,黄冠羽士诵灵章。
慈悲真人来接引,霞灵从此反仙乡。
吊挂;种种无名是苦根,苦根除尽善根存。
但凭慧剑威神力,跳出轮回五苦门。
道以无心度有情,一切方便是修真。
若皈圣智园通地,便是生天得道人。
香供养;太乙救苦天尊
说文;伏以,云散天光无影,风来水面拂尘,人生
幻化自古今,皆因情欲所困,奉劝真
灵速醒,须向道前寻真,承此经功道
力深,好把轮回朵尽,羽众慈悲,称
扬宝号。
提纲;太乙天尊下紫庭,九幽长夜放光明。
千愆只念天尊号,万罪全消一卷经。
柳枝雨;柳枝雨遍洒法筵中,慈云永在霄汉中,
幽魂咽喉悉润通,九头狮子下九重,
青华境真人,来显炼度功。
伏以 ;雨露吹青草,春风动北萍。
孤燕空中叫,警醒梦中魂。
宝箓符:太上救苦生天宝箓
度人不死之神度,南极长生之君度,
度世司马大神度,好生韩君仗度,
南昌司命司录君度,延寿益算度厄君度,
回骸起死之君度,无量度人之君度,
离旨火,天尊胜,唵吽吒利,玄神君,
日月星,太乙寻声救苦天尊。日月轮回西复东,明来暗去古今同。常言人静何曾静,说到真空果真空。夜间才闻三擂鼓,返身又听五更钟。闲时静坐思量老,好似南柯一梦中
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虚危室壁,奎娄胃昴毕觜参,井鬼柳星张翼轸。
右符告下
三元九府,一百二十曹,五帝考官,六宫掾吏,阎罗诸司,五岳灵山,重阴九垒,城隍社令,各属冥司,一切主者,周秦吴魏鲁汉梁,尽宋齐燕在那方。荆棘林中藏五帝,蓬蒿科下掩三皇。屈原为什投江死,介子因何抱柳亡。累朝公卿与承相,世上那个不无常咸尊符命。拔度亡过 一位真性形魂,速与消除罪簿,落灭恶根,不得拘留,时刻升迁,庶使玉眸炼质,黄华荡形,名书紫府,受炼更生,符命奉行,早上南宫。黄箓院生天案,拔度亡者,早得超升,一如诰命,风火驿传。
岁次 年 月 日 告下
志心皈命礼;青化长乐界,东极妙严宫,七宝芳骞林,九色莲花坐,万真环拱内,百亿瑞光中,玉清灵宝尊,应化玄元始,浩劫垂慈济,大千甘露门,妙道真身,紫金瑞相,随机赴感,誓愿无边,大圣大慈,大悲大愿,十方化号,普渡众生,亿亿劫中,度人无量,寻声赴感,太乙救苦天尊,青玄上帝。,
志心皈命礼;化玄元应化,五曲分真,垂念我等众生,有相脱生,父母怀躭十月,乳哺三年,辛苦百千,殷勤寸念,怜我父母,日渐衰朽,我今持念平等,悉灭险峻贪嗔,礼帝为师,祈恩报本,愿我现在父母,福寿增延,过去宗祖,早得超升,大圣大慈,大仁大孝,八十二,报恩教主,佑圣真武,治世福神,玉虚师相,玄天上帝,金阙化身,终劫济苦天尊。
说文;伏以,太乙天尊下降,万朵金莲足踏,身骑九头青狮子,五色祥云捧驾,来到升仙台上,浮空而座说法,追荐霞灵升天霞,早赴蓬莱会下。
叹文;伏以,一灵真性,本无去以无来。四大幻生,乃有生而有死。其生也,月明秋水。其死也,蝉蜕寒林,欲求解之门,须仗玄元之教,以今举扬灵幡,用召阳魂阴魄。夫幡者,按法合符,式遵明劵,聿不太微,回黄之字,凭歌无音,命令之章,符使匆匆扣夜局,而开通道路,神魂冉冉依灵乡,以齐赴席仪。渐拔性根,顿明心地,休向梦中说梦,好与身外见身,华幡即是主人翁,聿明已付,大道是为慈父,正好皈依,无劳他念身心,认取本来面目,既闻命矣,惠然肯来,随我华幡,用伸摄召。香花召请望来临,华幡召请望来临。
说文;伏以,太阳东出西转,江河水向东流,东流西转几时休,万古千秋依旧,福贵还想茂盛,为官指望封侯,劝君得过莫强求,生死谁知前后。
救苦天尊誓愿深,甘露洒开地狱门。
若要道门常清静,道众回坛称天尊。
起小赞;道宝法筵开,妙用奇哉,亡灵今霄免三灾,今仗宝号资渡汝,超上天台。
诸葛子陵《古代四柱八字命理典籍》《金不换骨髓歌断》简介
稍微整理古籍的书名、作者与时代,特发布如下,供参考和补充。大致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有不对之处希望高人更正相教为是。
1,五行大义,隋,萧吉,江苏常州武进人。此人经历了四朝十五帝,贵族官员。这本书是五行干支四柱八字的基础知识汇编。
2,李虚中命书,出自“宋史--艺文志”,后来不停的加注什么的,从开始的一卷本、二卷本搞成了三卷本。里面有多少李虚中的意思就不好说了,肯定是继承发扬了不少的。作者就众多了,而且都没有留下什么名。李虚中,761-813,字常容,河北大名人,祖籍甘肃陇西(有说陇西南的),进士,官至殿中侍御史,李虚中病逝后, 李贺邀请韩愈为李虚中撰写墓志铭:《殿中侍御史李君墓志铭》。
3,玉照定真经,张颙,祖籍金陵,北宋,1008-1086,字仲孚,湖南桃源人。仁宗庆历六年(一○四六)进士(明嘉靖《常德府志》卷一六)。嘉祐六年(一○六一),为江南东路转运使(《沈氏三先生文集·长兴集》卷二一《万春圩图记》)。神宗熙宁三年(一○七○),以湖南路转运使知鄂州(《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一五),中散大夫、致仕上轻车都尉、南阳开国伯、食邑八百户赐紫金鱼袋。是徐子平稍后时代人士。
4,五行精纪,廖中(礼伯)于1228年完成,引用了当时的52种文献,书中共有108个命例,南宋,应该不是平常人士。
5,三命指迷赋,岳珂(1183-1243),岳飞之孙,南宋,出生于湖北,浙江嘉兴人氏,祖籍河南汤阴,官至户部侍郎、淮东总领兼制置使,曾经为廖中的“五行经纪”作序
6,渊海子平,徐大升,又名徐升、徐彦升,号东齐,南宋末年浙江钱塘人氏。大致传承路线是五代至北宋公元960年间的江苏东海徐居易(字子平)---()---宋孝宗淳熙年间(1174-1189)安徽中部淮旬(有说淮南)的冲虚子---僧道洪(不知道是和尚还是姓僧,个人认为倘若是和尚应该叫释道洪或僧道洪法师,但是现在似乎都认为他是和尚)---浙江钱塘的徐大升。在僧道洪以前都是师徒秘传的,道洪到钱塘以后广为传播,很开放的一个和尚啊。徐大升于宋理宗宝佑年间(1253-1258)写就“渊海”与“渊源”二书公开子平术,此时离南宋灭亡1279年已经不远了。有称徐大升为元人的,说明他很可能活到了1279年以后。“渊海”与“渊源”似乎是简称,全名应该是“子平渊海”与“子平渊源”,传至韩国的版本就是“子平渊源”,并且在序里面说的是“子平三命通变渊源序”。从徐子平到徐大升花了300多年,所以说徐大升继承了多少徐子平的东西都是不好说的,况且中间有不知名的传承或断档,而且我们现在看到的“渊海子平”的最早版本已经是明朝、公元1548年大学士杨淙编,由钦天监李钦增补,未署原著者,只是“渊海”。此时离徐大升已经又300多年了。1600年唐锦池聘请精通命理者增补署徐升编,同时把“渊海”与“渊源”二书合二为一就是唐锦池的功劳。1634年重版加引(序),已经是明末了,清兵1644也就是10年后就入关了。所以现在一些针对徐大升与徐子平的无端指责实在是苛求古人了。有宋一朝不得不指出当时的子平术影响并不大,当时流行的是李虚中流传下来的算命术,3、4、5就完全是宋朝当时的时人名著。
7,珞碌子三命消息赋,著于唐咸通860-874、唐昭宗869-904年间,首先由徐大升注解以后,浙江嘉兴人释昙莹邀集他的两个朋友王廷光、李仝一起注解,这几个人在历史上都是有记载的主,不是无名之辈,也可见当时的命理火啊,已经进入社会主流了,不是在江湖沦落的。
徐子平(公元907-960年),名居易,五代末北宋初人。史书记载,徐子平曾和当时的易学大师陈抟、道教高人吕洞宾一起隐居华山,所以对于其生平事迹,外人不得而知。他精研命理学,著有《徐氏珞琭子赋注》二卷。
这是在一个位置搜到的,还有说他和陈抟、麻衣道人一起在华山什么洞隐居的,个人认为是瞎掰,那几位怎么可能和他交流呢,明显的拿他们来抬高徐子平的,徐子平曾经有人怀疑他就是徐大升的,至今还有人这么认为,搞不好他很可能不是五代末宋初的人,可能就是南宋时期的人,为了神话其技故意推前还绑架名人作陪的,因为据考证有说陈抟隐居华山就是个传说,那么这个故事更是后人编造的了
徐子平相关事迹辨证
《五行精纪》共引用了当时流行的52种算命文献,这52种古籍分别是:《王氏注珞王录子赋》、《莹和尚注珞王录子赋》、《赵氏新注珞碌子赋》、《珞王录子贵贱格局》、《鬼谷子遗文》、《鬼谷子要诀》、《鬼谷子命格》、《李虚中命书》、《五行要论》、《直道歌》、《神白经》、《烛神经》、《林开五命》、《阎东叟书》、《玉霄宝鉴》、《三命指掌》、《宰公要诀》、《广信集》、《樵夫论》、《壶中子赋》、《隐迷赋》、《指迷赋》、《理愚歌》、《金书命诀》、《八字金书》、《悟玄子命书》、《天元变化书》、《孙子才书》、《希尹命书》、《太乙统纪书》、《太乙妙旨》、《三命提要》、《三命钤》、《三命纂局》、《紫虚先生局》、《紫微太乙局》、《源髓歌》、《天实经》、《通玄集》、《玉门关集》、《寸珠尺璧》、《洞微经》、《灵台经》、《穿珠指掌》、《五星捷论》、《百忌历》,《三历会同》、《马子才命格》、《预知子贵格》、《太乙经》、《太乙降诞实经》、《化成书》。上述这些书籍中,有的著录于《宋史·艺文志》、《郡斋读书志》、《通志·艺文略》、《直斋书录解题》及后来的一些公私图书目录中,有的则从来不为后人所知。这些书的时代大部分均完成于宋代。该书在一定程度上向我们展示了南宋中期算命学说的面貌,是我们了解宋代算命学说状况的一部重要典籍。
可是在这部南宋时代的重要算命文献中,我们同样也找不到任何与徐子平有关的记载。《五行精纪》所引文献已见上引,其中没有任何一种与徐子平有关。不仅如此,在这50多种文献多达二十万字的丰富引文中,也没有任何提及徐子平的相关内容。如果徐子平真是在算命学说史上至关重要的人物,这样一种情形也是很不可思议的。这更进一步说明,关于五代至宋初的徐子平及其在算命学说史上的地位确实出自后人的编造。
第四,现存的相传为徐子平的著作时代偏晚,不太可能是五代或宋初的作品。现存的相传为徐子平所作的命理书籍,主要是《渊海子平》和《珞碌子三命消息赋注》,《珞碌子三命消息赋注》是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其内容系对《珞碌子三命消息赋》加以诠释,《珞碌子三命消息赋》又称《珞王录子赋》,是唐宋时期的一篇著名赋文,它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的禄命之学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禄命家以为本经”。但是关于这篇赋文的时代及其作者,长期以来未有定论。北宋以来,这篇赋文才在社会上盛行,注解该赋的学者颇多,如王廷光、释昙莹、李仝等人均有注文存世。这些注解在廖中的《五行精纪》中均有大量引用,另外《五行精纪》还引用了不少赵寔对《珞碌子》的注文,赵寔所作书名是《赵氏新注珞碌子赋》,该书在所有的图书目录中均失载,是一种我们过去不知道的宋代对《珞碌子赋》的注释之书,可见廖中当时搜集之富。然而在廖中搜集的这些《珞碌子赋》注释中,却未见到有这种由徐子平注释的《珞碌子三命消息赋注》,廖中也从未提及该书的存在,加上宋代图书目录全未著录,令人不由得怀疑该书晚出。至于《渊海子平》,其晚出的痕迹更加明显,《渊海子平》中引用了《壶中子赋》、《理愚歌》等书,这些著作都不会早于宋代,因此其作者不可能是五代末至宋初的徐子平。
关于徐子平的情况,从我们目前所掌握的文献来看,最早提到徐子平一名的是元代学者。如舒峏在《贞素斋集》卷二《赠星者房景星序》中载,房景星自称“于星也,发躔度之妙;于数也,阐河洛之秘;于五行也,而徐子平之玄旨,尤究心焉”。元代还出现了李钦夫所撰的《子平三命渊源注》,可见当时徐子平已为算命术士们所耳熟能详。到了明清时代,徐子平已经俨然是算命学说的一个重要建树者,如宋濂在《禄命辨》一文中称:“虚中之后,唯徐子平尤造其阃奥”,而到了四库馆臣那里,他们更是一再地强调徐子平在算命理论演进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实际上从种种迹象来看。元人所说的徐子平,应该是南宋末年的徐彦升,这一点前人早已指出,如明代徐火勃在《徐氏笔精》卷八中言:“今之推子平者祖宋末徐彦升,实非子平也”。本文想进一步说明的是,命理学家们关于五代末宋初的徐子平的追述实际上只是一个假象,当时并没有徐子平这样一个人物,更没有所谓的徐子平把算命理论由三柱发展为四柱的史实。关于徐子平的事迹及地位的传说本身是一个“层累地造成”的学术谎言,这就是本文的结论。
子平术初创时,徐子平因以五行生克法推算,故不用命宫、胎元、小运、纳音、神煞,以五行均衡为贵,以五行相胜者为其人所本。据《濯缨笔记》云:“子平殁后,宋孝宗淳熙时,有淮南术士号冲虚子者,精于此术,当世重之。时有僧道洪者,密受其传,后入钱墉传布其学,世俗不知其所由来,直言子平耳。后道洪传之徐大升,今世所传,如《三命渊源》、《定真论》等皆其所著。以是本书变易矣!”
从徐子平到徐大升已历三百余年,这三百年间,子平术不知几经变化。子平术初创时是不用命宫、胎元、小运、纳音、神煞的,但当时社会上还流传着其他禄命术,子平术在后来的发展中,也渐渐融合了其他非子平术的内容,从而形成了不同时代甚至同一时代的不同命学家,在子平术之六事,即“日主、五行、人元、格局、喜忌、神煞”以及其他局部内容等方面,立场有所不同。徐大升在这六事上的认识与徐子平的认识有所不同。在徐大升之后,还有许多命学家对徐大升的子平术进行了阐发,并编撰了实用口诀,不知何人,将这些杂说及口诀集在一起,成为《渊海》一书,后世多把《渊海》一书也作为徐大升所著。
灸法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但这指的直接灸法,艾卷灸法的历史可没那么长。
普通艾条和太乙神针、雷火神针等到底有什么区别?很多初学者分不清,我参考诸多文献,整理一小篇仅供参考。
艾卷灸法:从现存的古代文献来看,艾卷灸法大约始于明初。明初朱权《寿域神方》记载:灸阴证“用纸实卷艾,以纸隔之点穴,于隔纸上用力实按之,待腹内觉热,汗出即差。”
当时的艾卷只是单纯地用艾绒制作,并无掺药。灸法很像后世的雷火神针、太乙神针的施灸方法。
雷火神针:1539年,明德堂刊的《神农皇帝真传针灸图》一书里,第一次提到了掺入药料的艾卷灸法,名曰火雷针,又名神圣针,又名庸火针。
万历间,李时珍《本草纲目》于“神针火”条也载有雷火神针,处方不同十《神农皇帝真传针灸图》。
//////////////////////
《本草纲目》:“雷火神针法:用熟蕲艾末一两,乳香、没药、穿山甲、硫黄、雄黄草乌头、川乌头、桃树皮末各一钱,麝香五分为末,拌艾。以厚纸裁成条,铺药艾于内,紧卷如指大,长三四寸,收贮瓶内,埋地中七七日,取出。用时于灯上点着,吹灭,隔纸十层,乘热针于患处,热气直入病处。”
//////////////////////
这种灸法之所以称为“针”,是因为操作时,实按于穴位之上,类似针法之故。雷火针法,在其他明清医藉诸如《针灸大成》、《外科正宗》、《种福堂公选良方》等都有记载,但其配方用药各有差异。
太乙神针:是至清代才出现的一种掺药艾卷灸法,用法与雷火神针相同,但在处方中不用毒性较大的药品,药性平和,适应症也比雷火神针广泛。脉脉艾灸提醒您最早记载太乙神针的古医书,是清·韩贻丰撰于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的《太乙神针心法》一书。
//////////////////////
韩贻丰:浙江慈溪人,康熙癸未科(1703年)中进士,戊子(1708年)夏,作客杭州,寓吴山道院,于紫阳山遇一无名老人,授以太乙神针之法。1716年春,途经甘肃东部之腔桐山,又遇以前之无名老人,授以《铜人穴道图》十四幅,同年夏,因母丧而离任,回浙东。次年撰成《太乙神针心法》,本书分为上下二卷。//////////////////////
自清代迄今各种版本的太乙神针之法,应该都是从清初的韩贻丰传出来的。传授韩贻丰神针之法的无名老人,史上并无记载,无名老人之前也无可考,很可能就是无名老人将雷火神针改为太乙神针的。针以“太乙”为名,显然出自道教,而无名老人正是一位修炼有素、针灸功底深厚的道者。
所以,太乙神针应是雷火神针的改良版,参入的药料不同,但是灸法相同,都被列入灸法中的“实按灸”。
最后,我分享一下太乙神针和雷火神针的配方,仅供参考,不同文献资料记载的药方略有差异。
太乙针:人参150克,穿山甲250克,山羊血90克,千年健500克,钻地风300克,肉桂500克,小茴香500克,苍术500克,甘草1000克,防风2000克,麝香少许,共为细末,取药末24克掺入150克艾绒内,平铺在40厘米见方的桑皮纸上,紧卷成爆竹状,外用蛋清封固,阴干后备用。
雷火针:其制作方法与“太乙针”相同,惟药物处方有异。方用纯净细软的艾绒125克,沉香、木香、乳香、羌活、干姜、穿山甲各9克,共为细末,麝香少许。
实按方法:将卷好的艾条一端烧着,用七层布包裹其燃着的一端,立即紧按于应灸的腧穴或患处,进行灸熨,针冷再燃再熨。如此反复灸熨7~10次为度。此法治疗风寒湿痹、顽麻、痿弱无力、半身不遂等均有效。
1、手少阴经:输出和商选 5臂力,肉选 5根骨。这个经脉推荐每个玩家们都弄一下比较好,五点根骨的收益其实不大,但是五点臂力的收益还是非常高的,如果你肉可以提升输出,不管什么位置都顺通,推荐大家去用。
2、手厥阴经:输出和商选破甲,肉选 3%免伤。如果你是输出就顺通,如果你是肉就逆通,不管是输出还是防御角色都是可以用的,天赋用酷爱兵器和穿甲就可以了。
3、手太阴经:输出和商选 15臂力,肉选 15内息。顺通是比较好的,不管是输出还肉角色都不要去逆通。
4、手少阳经:狂风剑选 5身法,其他人 5内息。内息的收益不高,开局要大招或是想在个回合大招可以顺通,如果用就点逆通,搭配狂风的话一定要选择逆通哦。
5、手阳明经:阅历 10%。建议选择顺通,其他的直接点逆通,总的来说并没有特别好的效果,大家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来用。
6、手太阳经:狂风剑选 15身法,其他人 15根骨。你要是输出就点逆通,如果肉就点顺通,当然输出也可以用顺通。
7、足少阴经:全部选 5内元,前排可以用 5%回血。比较推荐选择逆通。
8、足厥阴经:全部选 10内元,前排可以用 10%回血。还是比较推荐选择逆通。
9、足太阴经:太乙剑 15内元,其他人选聚气 1。过武道可以点顺通,平时过副本逆通顺通都可以。
本文2023-08-21 20:46:07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650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