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陵楚墓的介绍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1浏览:1收藏

江陵楚墓的介绍,第1张

东周时期楚国墓葬。史籍记载江陵为楚国郢都所在地。今湖北省江陵县城北5公里处的纪南城即郢都故址。纪南城遗址周围分布有大量楚墓,其年代为从春秋早期到公元前 278年秦将白起攻占江陵。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湖北省博物馆、荆州市博物馆等单位在纪南城内及其外围的调查中,发现各类楚墓2800座以上,已发掘的有800余座,有多重棺椁的贵族墓和小型的平民墓。出土文物7000余件,为研究东周时期楚国的历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帝城所属重庆奉节县,在州郡一级中属于夔州;江陵隶属于湖北荆州。古时有不少文献记录谈到两地的距离。

北魏郦道元的著作《水经注》中说:“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也就是说,《水经注》认为白帝城到江陵的距离是1200里。据《唐代交通图考》第四卷记有夔州江陵的距离,从夔州“又东水路三百三十里至归州,又东微南水路二百里至峡州,又东微南水路三百三四十里至荆州江陵府。”

从这里的记载看,白帝城与江陵的距离是864里。由于古人的测量技术限制,各种文献资料记录的距离会有所不同。为此,笔者在地图上实测了两地的水路距离。经笔者测量,奉节白帝城风景区与荆州城区滨江公园之间的水路距离约为3454公里,约合691里。

从战国时期出土的文物就有风帆的图案,说明中国很早就出现了帆船。李白的诗歌中就有“孤帆远影碧空尽”、“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诗句,表明帆船在唐代应该是十分常见的水上交通工具。根据文献资料记载:唐代时,中国的帆船已能驶测向逆风,耐波性好,速度也很快,唐贞观年间,从今温州地到日本,仅需6天的时间。

笔者测量了一下温州到日本九州岛最南端的距离,大约为1000公里左右,经粗略计算,海上帆船的航行时速大约7公里左右。由于海上风急浪大,如果在风平浪静的江面上行驶,帆船时速在10公里到20公里之间,应该是比较合理的。如果借助顺风,船速还可以更快。

李白被赦后心情大好,天刚蒙蒙亮就乘船出发了,一边哼着小曲唱着歌,一边饮酒助兴,一路欣赏长江三峡的壮美景色,聆听两岸的猿声啼鸣,然后在半夜时分到达了江陵。

端午节,是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它不仅清晰地记录着先民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也积淀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端午节习俗众多,比如吃粽子、赛龙舟、拴五色丝线、饮蒲酒、雄黄酒、朱砂酒以及打午时水等。

1、吃粽子

粽子,又叫“角黍”、"粽籺"、“筒粽”。粽子由来已久,花样繁多。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就有粽子,当时人们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庆食品。

2、赛龙舟

赛龙舟历史悠久,已流传两千年以上,是中国民间传统水上体育娱乐项目。“龙舟”一词,最早见于先秦古书《穆天子传》卷五:“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

3、拴五色丝线

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五方五行的五种颜色"青、红、白、黑、黄"被视为吉祥色。在端午这一天,孩子们要在手腕脚腕上系上五色丝线以驱邪,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

4、饮蒲酒、雄黄酒、朱砂酒

在端午节,人们用菖蒲艾蓬等浸酒蘸洒于墙壁角落、门窗、床下等,再用酒涂小儿耳鼻、肚脐,以驱毒虫,求小儿平安。另外有的地区还用雄黄酒末在小孩额上画“王”字,使小孩带有虎的印记,以用虎辟邪。

5、打午时水

端午,是五月初五,“五”(午)是阳性,古人认为这一天的午时阳气最盛,端午午时驱邪最佳,所以端午当天有取“午时水”的说法,用来煮饭、烧水、煮汤,具有辟邪、净身、除障的效果。

端午节,我们北方老家习俗挺多,在我们老家几乎每家每户都会包粽子,然后还会把不同馅的粽子分享给亲戚朋友,我们老家一般吃黄米或者糯米的粽子,很少吃肉粽子,这个跟南方有点区别端午的时候大家相互品尝各式各样、各种味道的粽子,其乐融融。此外,一到端午节,家家户户都要打扫庭院,并把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用以驱瘴,这些风俗是我们老家常见的事,你们家乡端午还有啥不一样的风俗,大家相互交流哦

楚国的楚人有一部分是苗族的事情是真的。楚国是周朝时期华夏族在中国南方建立的一个诸侯国。楚人当时也是楚族,楚族是多元的,在黄河、长江流域远古先民的长期交往、争战与融合中,终于在荆楚地区形成有共同语言、共同经济生活、共同文化和共同心理素质的楚族。楚族就是以楚地而得名。

楚族的族源来自何方,或者原本就是楚地土生土长的民族,历来众说纷纭。胡厚宣在《楚民族源于东方考》一文中进一步提出“楚之始祖为祝融”。此外,许多学者认为楚人属于苗蛮族。周谷城在其《中国通史》指出,楚人之自称“蛮夷”。

扩展资料:

苗族的历史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和苗族口碑资料,苗族先民最先居住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其祖先是蚩尤,“三苗”时代又迁移至江汉平原,后又因战争等原因,逐渐向南、向西大迁徙,进入西南山区和云贵高原。自明、清以后,有一部分苗族移居东南亚各国,近代又从这些地方远徙欧美。

苗族在上古时代有“荆楚”、“荆蛮”、“南蛮”等的得名,便是如此。禹伐“三苗”的残酷战争以后,中原文献不再有“三苗”的记载。荆楚、楚荆、荆蛮、南蛮等不同的呼唤,都是泛指苗族人们的共同体,他的前身,还是三苗,历商、周至战国后期,三苗后裔在“荆”、“楚”、“蛮”的抽象掩盖下,又出现于史册 。这些称呼把苗和其他族称混同在一起。宋以后,苗才从若干混称的“蛮”中脱离出来,作为单一的民族名称。

——楚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