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四大经典的金匮要略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13收藏

中医四大经典的金匮要略,第1张

东汉张仲景著述的《金匮要略》是中医经典古籍之一,撰于3世纪初作者原撰《伤寒杂病论》十六卷中的“杂病”部分经晋王叔和整理后,其古传本之一名《金匮玉函要略方》,共3卷上卷为辨伤寒,中卷则论杂病,下卷记在药方后北宋校正医书局林艺等人根据当时所存的蠹简文字重予编校,取其中以杂病为主的内容,仍厘订为3卷,改名《金匮要略方论》全书共25篇,方剂262首,列举病症六十余种所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兼有部分外科妇产科等病证

《金匮要略》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著,是仲景创造辨证理论的代表作。古今医家对此书推崇备至,称之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书名“金匮”,言其重要和珍贵之意,“要略”,言其简明扼要之意,表明本书内容精要,价值珍贵,应当慎重保藏和应用。

《金匮要略》被古今医家赞誉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 《伤寒论》、《金匮要略》不但在国内历代注家、研究著作有数百家之多,为历代研究、治疗急性热病的医学家所遵循,成为他们发展、发挥医学理论和医疗技术的基础、依据和教育后学的课本。在国外也有着广泛而深入的影响。例如日本,不但收藏和刻刊许多《伤寒论》之珍本,并由日本再传中国而发挥了巨在的影响,而且日本学者研究、注释《伤寒论》的著作,仅就先后传到中国而现存者也有60多家。再如《金匮要略》较好版本也有收藏于日本者,日刻本也不少,日本医学家之研究《金匮要略》而有专著流传至中国者,有10余种之多。关于将《伤寒论》《金匮要略》并作重编、方论者,日本名家之专著流传中国者有近20种,由此可见张仲景《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在日本的影响之广泛和深远。在日本现代医学昌盛的今天,日本学者仍给予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研究以特殊的重视,许多医学家在临床医疗中,仍然十分重视该书原方之应用,并取得很好效果,运用该书中成方制造的成药,也为日本医界所依赖。

《金匮要略》是祖国医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杂病学专著,它奠定了杂病的理论基础和临床规范,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对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有着重大贡献和深远影响,所以它属于祖国医学的四大经典著作之一,被历代推崇为方书之祖和治疗杂病的典范,林亿谓其“施之于人,其效若神。” 圭臬

《温病条辨》为吴瑭多年温病学术研究和临床总结的力作。全书以三焦辨证为主干,前后贯穿,释解温病全过程辨治,同时参以仲景六经辨证、刘河间温热病机、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及吴又可《温疫论》等诸说,析理至微,病机甚明,而治之有方。例如书中归纳温病清络、清营、育阴等治法,实是叶天士散存于医案中之清热养阴诸法的总结提高。而分银翘散作辛凉平剂、桑菊钦作辛凉轻剂、白虎汤为辛凉重剂,使气分病变遣方用药层次清晰、条理井然。叶天士之验方,在吴瑭手中一经化裁,便成桑菊饮、清宫汤、连梅汤等诸名方。足知吴瑭此书,不是仅仅为纂集而撰,实是经心用意,为学术理论升华之作。

个人建议哈……伤寒论 金匮要略 黄帝内经 神农本草经 还有楼上说的那些药性赋医学三字经啥的,不过最关键还是中医四大经典,学好中医,也是很苦的,也不能光背书,还要多接触临证,中医的临证意义很大,好多老中医没背过这些经典,但是一样可以治好病,这就是临证的经验

很多珍贵宋元医书孤本流落海外 专家呼吁应引起国人重视

  “近几个月来,已经有五六批来自国外的客商,向我提出收购中国古代医书的意向了,虽然价钱稍低,但需求的量非常大——几乎是凡精品必收。虽然古代医书在旧货市场中很常见,但这么大量地被外国人收购,我总觉得心里有点不是滋味。”近日,古旧书商刘先生向记者如是说。而著名中医文物收藏家张品超先生则向记者表示,近年来,很多外国藏家在华大量搜集中医文物,应该引起国人的重视。

  内幕

  德国藏家搜集800个古药瓶

  刘先生向记者表示,有一位日本人兼田先生,已经从他这里卖走近10万元的古医书了,大约100多本。而据他所知,与兼田做这种医书生意的不止自己一人,而自己同时也向其他四五批外国收藏家供货物。古医书收藏为何突然火热起来了?为何外国藏家要大量收购?记者请教了著名中医文物收藏家张品超先生。

  张品超透露,中医文物的收藏,在海外早已火热。外国藏家大量收购中医文物,是他们认识到了其中所蕴含的价值和商机,而这些是我们自己还没有意识到的。大约在10年以前,就有日本人、韩国人甚至是欧洲人,凭着他们在文化方面的敏感性——也可以说是前瞻性,早已开始了他们在中医史文物方面的搜求工作。譬如,德国有位文树德先生,这是他的中国名字,夫妇俩都是日耳曼民族。文先生先后在中国等地收集了800个古中药瓶,不但专门办了展览,而且编图出版。

  还有一次,大约在五六年前,在古玩城三楼某店有一套中医古籍,是手抄本医籍。书法精美,插图艳亮,可见当年的作者是下了大工夫的。古玩商也很重视,放在展柜正中显眼的地方。见到这么稀见的东西,当然想买下来丰富自己的收藏。一问价,对方答曰:“对不起,这是给韩国人留的。”

  三种途径广收中医文物

  就目前所知,现在颇有一些“外人”在这方面用心、下工夫。他们通常通过三种途径来收集中医文物。第一是自己亲购或委托洋人同胞;第二是通过中国国内专业人士;第三就是通过国内的文物贩子。在关系上,结为友好或盟友;在经济上互惠,你得钱我得东西。说来真使人心里难受,很多实力雄厚的外国藏家不问东西,不看质量,一年也罢,半载也罢,给国内的文物贩子留下个几万几十万的“小钱儿”,过一段时间来收取货物。只要是中医古籍、中医文物就行。

  藏界

  中医古籍不受重视

  长久以来,我国的藏书界一直不大关注医书的收藏。著名藏书家韦力表示,按照我国传统的藏书价值观来讲,医书的收藏价值并不大。1000多年来,我国藏书家关注的往往是子、经、史、集等书目,这些用今天的话来讲,是社会科学的范畴。而古代医书属于实用类的书籍,有的是医生看病的手记,有的是记载治病的药方或偏方,有的是中医理论著作。而医学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进步的,比如眼科,10年前研究眼科的著作,今天看起来就显得有些落后了——在中国古代也是一样。所以1000多年来,医书一直不受主流藏书界的重视。

  不过韦力透露,现在也有人专门收藏古代医书。比如天津一位陈姓藏家,就有不少珍贵的古代医书。这位陈先生本身是著名中医,他收藏医书的目的,是从中寻找古代秘方,并加以研究,运用到工作中去。不过像陈先生这种收藏家,在收藏界中实在是太少了,试问中国的收藏家有几个是深谙中医精髓的?从另一个角度讲,陈先生的收藏目的与一般藏家也有很大不同。

  珍贵中医古籍流失海外

  历史上,各朝各代都印了很多医籍,但由于战乱等原因,尤其帝国主义列强对旧中国的侵略瓜分,所以流传下来的东西不是太多,而且很多珍贵的中医古籍流失海外。美国国会图书馆、大英博物馆等海外著名博物馆都有收藏。张品超介绍,现在国内能见到的针灸明堂图(供悬挂),一般都是清代、民国时期的。但大英博物馆有一张残图,是唐代的,出自敦煌,堪称是举世无双的孤品。但是从全球整体来看,收藏中医古籍水平最高的是日本藏家,其整体质量胜过中国。很多珍贵的宋元版古籍大体都在日本,我们无法匹敌。比如像中医里不可或缺的《外台秘要》和《备急千金要方》,我们连明版的都很稀见,而宋元版在日本。其中南宋版的《备急千金要方》在20世纪末,日本人精印后,送每位驻日大使一部。中国前驻日大使符浩同志也得一部。

  张品超还透露,我国中医文化研究的著名权威李经纬老先生近日说,不管是中医、中药,包括中医古籍,的确到了非挽救不可的程度了。譬如说,宋元版的中医古籍大都在日本,那么明清这一块就一定要大力守住。中医科学院图书馆的明清医书已很少了。但民间及许多中医师还保有很大部分。现在不加以保护、抢救,未来我们研究自己老祖宗的文化还要到日本去“取经”吗?

  价值

  古医书记载中医传承史

  数千年来,我国的中医在施展医术时,多是以个体的形式出现。宋代出现了太医院,但它还不是中医药实施活动的主体形式。那么他们的学习、连接、交流、传续靠什么,是靠医籍图典。搞任何研究的人都知道

古代名中医非常的多,所以保留和流传下来的名医资料也是非常非常多的,像张仲景、扁鹊、李时珍等非常知名中医资料,还有些非常经典但不太有名的中医古籍那也是非常多的

这些古中医资料多出自图中右下角处,可以说各古名医书籍都有,且不下于十多万本的中医古籍资料

古名医书籍目录:

《中医治验经验合辑(42册)》

《中《医经典白话精解丛书(7册)》

《中医金方系列(共6卷)》(高清版)》

《中药成方制剂(全20册)》

《中国医著系列丛书(全6册)》

《中国医学大成-曹炳章(50册)》

《中国医术名家精华丛书(全4卷)》(扫描版)》

《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丛书(6册)》

《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33册)》

《中国名医验方汇编(9册)》

《中国《古今医案类编(15册)》

《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全112册)》

《张氏医通(1-4卷)》

《增广《医方口诀集(上中下卷)》

《增补万病回春(8卷)》

《增补古方药品考(1-5卷)》

《远西医方名物考(45卷)》

《医余(上中下卷)》

《医学至要抄(上下卷)》

《医书六种(12卷)》

《医林蒙求(上中下三卷)》

《医经溯洄集和语钞(1-10卷)》

《医经六书(全3册)》

《医经解惑论(上中下卷)》

《医家医案汇总(99册)》

《医籍考(1-80卷)》

《医方启蒙(一二卷)》

《医方类聚(全11册)》

《医方考绳愆(1-7卷)》

《医方精要系列丛书(全10册)》(高清版)》

《医方纪原(上中下卷)》

《医方集解(1-6卷)》

《医方大成论和语抄(8卷)》

《医方大成论钞(1-5卷)》

《医范提纲(3卷)》

《医断(2卷本)》

《医道二千年眼目编(1-13卷)》

《医便(3卷)》

《一本堂行余医言(1-22卷)》

《疡科秘录(10卷)》

《眼科锦囊(6卷)》

《颜德馨临床医学丛书(全8册)》

《薛氏四十二种(1-29卷)》

《续易简方论后集(1-5卷)》

《续易简方论(1-4卷)》

《续眼科锦囊(上下卷)》

《小青囊(10卷)》

《现代著名老《中医名著重刊丛书(70册)》

《现代临床医学进展丛书

《西医方选(2卷)》

《五方医话合集(5册)》

《瘟疫方论(上下卷)》

《温病学专著(6册)》

《外科新书(2卷)》

《外科精义(2卷)》

《唐王焘先生外台秘要方(40卷)》

《唐宋金元名医全书大成(20册)》

《泰西《外科全功(3卷)》

《泰西热病论(6卷)》

《上池秘录(5卷)》

《删补众方规矩(1-4卷)》

《删补药方(4卷)》

《痧胀玉衡书(1-5卷)》

《三部六病医学流派丛书(全5册)》

《日用食鉴(上中下卷)》

《青囊琐探(上下卷)》

《七新药(上中下卷)》

《普救类方(10卷 )

《朋百氏药论(一二卷)》

《女科筌蹄(2卷)》

《内科秘录(14卷)》

《内科视频59个859G

《明清名医全书大成(全30册)》

《名中医医案医论(15册)》

《名医遗珍系列丛书(4册)》

《名老《中《医方药心得丛书(5册)》

《名家方选(一二三卷)》

《民国名医著作精华丛书(21册)》

《秘传大人小儿卫生论(2卷)》

《霉疠新书(2卷)》

《霉疮约言(一二卷)》

《麻疹辑要方(2卷)》

《疗治茶谈(10卷)》

《经验医疗手引草(1-7卷)》

《经方名师 经方临床运用(2册)》

《近代《中医珍本集(12册)》

《解体发蒙(5卷)》

《脚气钩要(一二卷)》

《蕉窗方意解(2卷)》

《家方秘笈仙鼎方(上中下卷)》

《济生三方(上中下卷)》

《集验良方(1-6卷)》

《急救选方(2卷)》

《活幼心法附说(上下卷)》

《活人心法(2卷)》

《黄钟录(上下卷)》

《华氏日用新方(上中下卷)》

《护痘锦囊(上下卷)》

《湖湘名医典籍精华(8册)》

《胡希恕电子书全集(39册)》

《红杏秘录(上下卷)

《和兰医事问答(2卷)》

《和兰医话(上下卷)》

《国医大师验案良方合辑(7册)》

《国医大师临床经验实录丛书(全12册)》

《广惠济急方(上中下卷)》

《观聚方要补(2卷)》

《古书医言(1-4卷)》

《古今名医临证金鉴(30册)》

《古今名医类案(1-12卷)》

《古方翼(1-5卷)》

《古方条理(上下卷)》

《古方便览(2卷)》

《跟《中医大师学临床系列丛书(7册)》

《葛氏方(上中下卷)》

《格致余论谚解(1-7卷)》

《格致余论疏钞(8卷)》

《妇人良方(8卷)》

《方舆輗(17卷)》

《方技杂志(3卷)》

《多疾汇笺(上中下卷)》

《顿医抄(1-21卷)》

《断毒论(上下卷)》

《痘学真传(4卷)》

《痘科键私衡(6卷)》

《痘科键删正补注(1-6卷)》

《东垣十书(1-20卷)》

《订正东医宝鉴(25卷)》

《第五版《中医院校教材(26册)》

《当代中医世家经验辑要(10册)》

《当代中医皮肤科临床家丛书(13册)》

《当代名医临证精华(8册)》

《当代名医典型医案集(8册)》

《达生图说(3卷)》

《达生录(1-2卷)》

《丛桂亭医事小言(1—7卷)》

《疮症备考方(1-3卷)》

《赤水玄珠(1-51卷)》

《巢氏诸病源候论(1-10卷)》

《常见病中西医最新诊疗丛书(25册)》

《产育全书(5卷)》

《产论翼(一二卷)》

《产科指南(一二卷)》

《产科新论(3卷)》

《产科探颔图诀(2卷)》

《产科发蒙(4卷)》

《产宝(上下卷)》

《病因精义(8卷)》

《病因精义(10卷)》

《病名汇解(1-7卷)》

《病家须知(又名病家意得草)》(1-8卷)》

《病家须知(4卷)》

《辨证录(1-14卷)》

《辨医断(上下卷)》

《辨惑论(一二卷)》

《碥石集(十五位名《中《医经验传薪)》(8册)》

《本草《医方合编(1-6卷)》

《备急八药新论(1-3卷)》

《贝原先生《养生论》(1-5卷)》

《保婴须知(上下卷)》

《保婴全书(1-20卷)》

《保赤全书(上下卷)》

  2012年7月27日22时55分,被誉为“中医典籍全英译本第一人”的罗希文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67岁。罗希文有很多身份:中国著名中医典籍研究与英译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哲学史学会中医哲学专业委员会会长等等。不过,在罗希文的这些身份中,最为重要的身份应当是,搭建把中医介绍给世界的现代桥梁的人。

罗希文闻名于世是因为他独自翻译了中国的“士大夫家有之书”“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本草纲目》。罗希文翻译《本草纲目》的重要贡献可从几个参照系来识别。

日本政府拿出巨额投资,聘用了几十名学者,用了几十年的时间,才于20世纪70年代把《本草纲目》全文译成日文,冠名《国译本草纲目》出版。然而,罗希文以一己之力,借用几名打字员和资料员,把《本草纲目》译成英文,全书600万字。同时与《本草纲目》的原著者李时珍用30年时间著述这一皇皇巨著相比,罗希文似乎也是高效者,仅用了10年时间就译完了这一巨著,并由外文出版社于2004年出版。不过,如果算上前期准备工作的20多年,罗希文翻译《本草纲目》与李时珍著述《本草纲目》时间相当。

翻译《本草纲目》首先要有动机。罗希文的动机显然来自于对中医的认同和尊崇,后者又与他自己的个人生活密切相关。把《本草纲目》翻译成英文还需要专业条件,概括而言,需要英文、古汉语和中医根底。罗希文大学本科学的是英文,1968年从北京对外经贸学院英语系毕业。其后,由于热爱中医,拜伤寒大家陈慎吾为师,广读中医药学典籍,构筑了中医专业功底。罗希文在1979年至1982年就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专业期间又精研古汉语,并在那时就尝试翻译了中医的经典之一《伤寒论》。

无论罗希文翻译《本草纲目》及其他中医古典文献是否抱有达到费孝通先生所提出的目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心愿,但是,翻译的目的就是要搭起一道桥梁,让外国人学习和理解中医,甚而接纳并认同中医。

罗希文翻译《本草纲目》是否达到了这样的目的,现在很难说,但也不得不承认,当《本草纲目》这样的中医药学经典首先突破语言障碍介绍到西方后,对于外国人理解中医起到了重要作用。不过,了解中医是一回事,要认同和接纳中医,必须要遵循科学而非文化的原则,即能否在实践中检验中医药学的理论。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西方人会欣然接纳中医,反之则难以接纳甚而排斥中医。

中医药仍是“自美其美”

中医药走向世界实际上要完成三部曲,一是理论介绍,如罗希文等人的工作;二是按现代实验科学的一致性标准,即可重复性和可验证性来阐明和解释;三是中医的效果,如大量移居国外华人对中医临床治病的推广和外国人对中医的使用。

从历史的经度和世界各国的纬度观察,中医药在第一步上做的工作较多,成果也可观,如罗希文的工作,但是,在后两步上,做的工作和研究并不多,成果也有限,因而中医被世界认可步履蹒跚,最多也只是局限在海外的华人圈内。所以,中医药在世界上还达不到“美美与共”的境界,顶多不过是“自美其美”,中国人坚信和使用的居多。根本的原因是,中医药的很多内容现在难以用实验科学来验证和重复。

尽管罗希文先生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一直全身心地投入中医典籍的英译工作和致力于向海外传播,迄今已完成中医古籍医典四个阶段的代表作《黄帝内经》《伤寒论》《千金方》《本草纲目》的英译本,以及《金匮要略》《东医宝鉴》《医方类聚》《医心方》等多部中医经典著作的英译工作,总字数超过2000万字,但是,如同早期的华人把中医介绍到世界一样,中医其实是被很多国家禁止和弃用的。对此,日本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更深刻的历史解读。

尽管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把《本草纲目》全文译成日文,冠名《国译本草纲目》出版,但只是作为一种参考,而且在更早的历史时期,日本人早就做出了选择和认同西医,抛弃中医的选择,这种选择也与日本的复兴步骤一致。

17世纪以前,日本以中国为师,深受儒学和佛学的影响,儒家经典《论语》在公元405年传入日本,之后《黄帝内经》《伤寒论》等中医经典也传入日本。然而,由于“兰学”的兴起和发展,使得日本改变了学习的方向,其中包括医学的发展方向。1854年美国培里将军打开日本大门,迫使日本开放和接受西方文化与科技。但在此之前,也经过荷兰人和荷兰语把西方的一些学术传入日本,统称“兰学”。兰学传播最早的科学技术是西方医学,后来扩展到天文学、数学、地理学、物理学、化学、动植物学等自然科学。为何日本人最终选择了在中医之后传入日本的西医呢?答案比较简单,这种医学和其他科学以及后来政治文化大转向的选择,其实得益于现代科学的可重复性和可验证性。一个生动的小故事说明了一切。

1771年东京(当时称“江户”)的一个刑场处决犯人,日本兰学家杉田玄白等人感到这是一个观摩和了解人体结构的大好时机,便前往刑场,在处决犯人后观摩死刑犯的遗体并进行解剖研究。实体观察的结果让他们感到惊讶,犯人的人体构造与之前介绍到日本的汉医(中医)学说大相径庭,既没有发现经络,也没有发现气之类的物质。但是,他们又欣喜地发现,人体的解剖结构与从荷兰传入日本的德国人库鲁姆斯(JKulmus)编写的《解剖学图谱》一书的描绘丝毫不差。

两种科学和文化的比较让日本人感受到了空前的震撼,后来这些兰学研究人员决定把《解剖学图谱》翻译成日文,并取名为《解体新书》出版。也正是《解体新书》的翻译出版,使日本人通过实验科学的验证和比较看到了中医的缺陷,从而产生和加深了对中医的怀疑与批判,并促成了日本人抛弃中医,选择西医。这一事件也被视为日本医学革命的开端和现代实验科学在日本的兴起。西方的科技和文化后来进而向日本的社会和政治领域渗透,从而揭开了日本国家和民族现代复兴和崛起的序幕。

中医走向世界的出路

日本兰学家杉田玄白等人翻译介绍德国人库鲁姆斯的《解剖学图谱》,也许与罗希文把《本草纲目》翻译成英文,并希望介绍到西方和世界的情况相似,但是,两者有程序上的不同。杉田玄白等人是通过现代实验科学验证了人体解剖学符合实际情况和具有正确性后,才决定翻译此书。而罗希文以及此前的中医药学著作翻译和介绍到西方和世界其他国家,还需要他人通过科学的一致性标准来检验这些著作所描述的理论或假说,最后才能让人信服和接纳中医药。

然而,这后一步的工作十分艰巨、繁复和庞大,需要更多的研究人员用现代实验科学的可重复性和可验证性来阐明和解释中医药。尽管罗希文首先选择的是把科学性较强的《本草纲目》翻译成英文,但并不意味着《本草纲目》中介绍的中药的机理得到阐明。《本草纲目》更接近于博物学,描述的只是许多药物的分类、外貌、采集、炮制、用法和可治疗的疾病,但是,对于为什么某种药能治某种病并没有机理上的阐明,也没有动物实验和人体实验的描述,更没有从现代生物化学、药理学和药代动力学等方面对每种药物进行探索和验证。

这方面的工作则由现代的一些研究人员来完成。《本草纲目》里提到青蒿能“治疟疾寒热”。但是,只有经过药学家屠呦呦等人的动物实验才发现,青蒿抗疟疾的成分是青蒿素,而且沸点在60摄氏度下提取的乙醚制取青蒿提取物,对鼠疟、猴疟疟原虫的抑制率能达到100%。同时,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的周维善院士研究小组对青蒿素结构进行了测定和人工全合成,认定青蒿素是一个有15个碳原子、22个氢原子和5个氧原子组成的化合物。今天,才有以青蒿素为基础的抗疟药得到世界公认和走向世界。

尽管过去和现在有无数人像罗希文一样致力于把中医介绍到世界,但是,由于缺少大量科研人员从事的第二步工作,中医无法也不可能走向世界。例如,即便澳大利亚立法正式认可中医,但其实是管理的成分大于认可的成分。而且,中医在澳洲还是属于补充医学,并未进入主流医学体系。中医注册条件比较苛刻、审批过程冗长复杂,并且对中医药师的英语水平要求严格,中医师的雅思考试每科都必须达到6分,如果语言不过关,则需要在执业时聘请专业翻译。澳大利亚政府的这一举措,将使得近90%的中医难以在澳洲独立行医,而且所有注册中医师必须严格遵循职业规定。这种看似认可中医的利好政策,其实是澳洲为中医药行业套上了“紧箍咒”。

中医药要获得世界各国的认可和走向世界,必需纳入现代实验科学的体系,并以统一的科学标准来验证。罗希文等人介绍中医到世界只不过是走了第一步。如果没有后面的第二步、第三步和更多步,中医将难免陷入“自美其美”的境地,甚至会遭到被日本人抛弃那样的结局,更不会获得西医那种被世界各国人人接受的“美美与共”的境界。

有价值。中医学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学术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一位又一位名医,又一项宝贵的工作流传下来。大量中医古籍的流传,为我们研究和深化中医理论,学习和完善临床治疗经验,从而传承和弘扬中医悠久的历史文化提供了可靠的第一手资料。

特别是作为中医理论体系源头的《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包括《素文》和《灵枢》),不仅奠定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而且为后世中医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提供了可能。有人可能会问,这部形成于战国至西汉时期的作品,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是否有参考价值。毫不夸张地说,《内经》不仅是当时医学发展水平的最好证明,也是现代中医研究发展的可靠基石。

两千多年的医学实践证明,《黄帝内经》具有巨大的价值。它不仅受到历代中国医生的重视,也引起了许多国家医学科学家和科学史学家的关注。一些国际针灸组织甚至将其列为必读参考书。目前,《黄帝内经》的一部分已被翻译成日语、德语、英语、法语等多种语言,并在许多国家广泛流传。共18卷,162章,约14万字。它被称为“黄帝”,其实是许多古代医学科学家的工作成果,它是中国医学最宝贵、最光荣的遗产。

小编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小编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还有什么问题可以在评论区给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评论,如果哪里有不对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动交流,如果大家喜欢作者,大家也可以关注我哦,您的点赞是对我最大的帮助,谢谢大家了。分享就到这里了,喜欢我,就请关注我吧。如果大家有什么想法,可以在下面的评论中告诉我们。

呵呵,不要动不动就啃经典了。看中医古籍不似看文学作品。还需有深厚医学根底。

本人自命不凡,略作点自己的理解:锁阳,功能是:补阴助阳,善补阴血。能补阴血以助阳而治阴血亏虚所致之阳痿、尿血、腰膝酸冷、神经衰弱等。又能补阴血而通大便,用治阴血虚弱所致之便秘(多见于老年人)。

宜忌:1、《本草从新》:1、泄泻,好理解,本是通便,当然不好用于泄泻。2:"阳易举而精不固者" 从句子意思看,应该是早泄:阳易举(阳痿是阴痿不举),而精不固:从字面就可知其义。

2、《得配本草》:"火盛便秘"好理解,锁阳性温。“精不固,阳道易举”与前面解释同。

没有顺序,但是古代经典的学习最好还是建立在有中医学基础知识的前提下。

不知道阁下是否是学中医的,如果不是,你最起码要学过《中医基础理论》然后才能学习中医经典古籍。没有中医基础理论的话很多内容不能理解。再有就是要有医古文的基础,没有的话里面的表达你也很难懂。

不管你要看古代哪部经典,最起码的一部一定要看,《黄帝内经》。这就相当于中医的框架性的内容,非常重要的。其次我个人比较崇拜的是张仲景的《伤寒论》一定要看看。其他的嘛,看的越多越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