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山海经的传说中的昆仑山的翻译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1浏览:2收藏

求山海经的传说中的昆仑山的翻译,第1张

                            

  原文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是实为帝之下都,神陆吾司之。其神状虎而九尾,人面而虎爪;是神也,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时。

  译文西南四百里处是一座昆仑山,此山是天帝在凡间的都城,神兽陆吾掌管着它。陆吾神貌与形态像虎却有九条尾巴,长着人类的面孔和老虎的爪子,这神兽,还掌管着天帝的九域之部界和他苑囿里的时节。

  注释昆仑,即昆仑山,又称昆仑虚、昆仑丘或玉山。地理观念上的昆仑山,指西起帕米尔高原东部,横贯新疆、西藏间,伸延至青海境内,全长约2500公里。古代神话的西方昆仑,是汉以前地理上的昆仑与传说中昆仑的结合。

有关昆仑奴的记载多出现在唐朝,因“昆仑”在古代除了指昆仑山之外还指黑色的东西,故唐朝以“昆仑奴”称皮肤黑色的人。《新唐书》卷二二二《南蛮传》曰:“盘盘,在南海曲······其臣曰勃郎索滥,曰昆仑帝也,曰昆仑勃和,曰昆仑勃谛索甘,示曰古龙。古龙者,昆仑声近耳。”慧琳的《一切经音义》卷八一中提到:“昆仑语,上音昆,下音仑,时俗语使亦作骨论,南海州岛中夷人也。”所以,古龙、骨仑、骨论等都指昆仑。

昆仑奴的长相与中原汉人有很大的不同。卷发、黑皮肤是昆仑奴的主要特征之一。《隋书》卷八二《南蛮传·真腊》:“人物小而色黑。妇人亦有白者。悉卷发黑身,性气捷劲。”昆仑奴的身体并不高大,但身体素质较好,力气大,性情温和。从出土的昆仑奴俑看当时的昆仑奴多赤裸上身或斜披帛带,穿短裤,社会地位并不高。当时的社会上层都以用昆仑奴来显示自己的身份地位,“昆仑奴,新罗婢”成为了社会上的流行趋势。

有关昆仑奴的来历,学界有诸多研究,主要的观点有三种:一为南洋的黑人,二为非洲黑人,三为两种黑人都有。从《旧唐书·南蛮传》和《新唐书·南蛮传》等书中都提到了昆仑来自真腊、林邑、扶南等南洋国家。如林邑在今越南中南部。该观点被西方学者接受。日本学者桑原鹭藏和中国的吴春晗也对该观点进行了论述,认为从体格差异和当时对运输条件来看,来自南洋更为合理,记载也更多。而我国也有学者持不同的看法,认为从唐朝之后,中国与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与非洲大陆的交通条件已经较为发达了,是有可能把非洲黑人带到中国的。唐朝有关于“僧祇奴”的记载,僧祇即“Zangi”,指桑给巴尔人,是唐朝的人对非洲黑人的称呼,这证明了当时有非洲黑人。(谢弗在《唐代的外来文明》)但也有人指出,当时应该是两种黑人都有了,只是中国人对两种黑人不会区分,所以统称为“昆仑奴”。(孙机在《唐俑中的昆仑与僧祇》)

早在先秦时期,有“僬侥”(矮黑人)的记载,可以看出当时已有黑人在中国境内。之后有关记载不多,但从印度的史书可以侧面印证中国一直有接收黑奴。大量的记载是在唐朝时,“昆仑奴”的说法出现,昆仑奴在上层社会流行一师。昆仑奴一是来自奴隶贸易,再者来自外国对中国的朝贡,还有一部分是作为战利品被掳掠到中国,也有少部分是跟随外国遣唐使到中国后留在中国。昆仑奴也多存在于中国经济、交通比较发达的地区。宋元时期,中国的海外贸易空前发达,所以境内依然存在有“昆仑奴”。但明清时期,随着“海禁”和“闭关锁国”的颁布实施,数量减少,渐渐销声匿迹。

昆仑山属于一个非常神奇的山脉,它被称为中国的第一神山。而我们在一些武侠剧或者说是一些修仙的这种剧中都听说过昆仑山,因为在古代的人们的认知中,尤其是神话传说中,昆仑山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是凡人不能靠近的地方,也是个神秘领域。

而在《山海经》中也提到过昆仑山,《山海经》是我们中国的一个志怪古籍。书中记载的很多东西都是我们现在没有办法用科学所解释的。所以说这是一本很神奇的书,那么在书中记载的昆仑山也是非常神奇的。

因为有传说是真实事件,说是很多考察队都去过昆仑山,但是死的都很离奇,于是昆仑山就禁止进入了,并且还派兵把守着这里。那很多人都认为昆仑山可能就是和神话传说中记载的事项差不多的,是人神混住的地方。

只不过人类的智慧发展得太快,并且人类也是非常聪明的生物,那么神仙感受到了威胁,为了保守自己的秘密,他们将臣类全部都赶出去,并且不让任何人在接近这个地方。

可能它属于是一个非常高海拔的地域,并且可能周围是仙雾缭绕的,那种让人有一种身入仙境的感觉,并且我们可以在各种武侠小说中看到,或者说是在一些修仙的电视剧中看到他们对于昆仑山拍摄的这种画面,就是让人觉得只有神仙才可以居住在这种地方一样。

就是将它神仙化了,并且让人认为昆仑山不在地球上,而是悬浮在半空中的,是一般人没有办法接近的,就像我们所知道的通往天庭的南天门一样,它是属于在空中的。

昆仑山区有100多种高等植物,但一般都是低矮的灌木类。野生动物都是高原特有的如藏羚羊、野牦牛、野驴等。新疆和田的昆仑山麓出产最高质量的美玉,从古代起就是中原地区玉石的主要来源,因此《千字文》提到“玉出昆岗”。

  人文历史

  [编辑本段]

  《史记·大宛传》中记载:“汉使穷河源,河源出于寘,其山多玉石,采来,天子案古图书,名河所出山曰昆仑云”。

  昆仑山在历史上曾是一座名山。中国古老的地理著作《山海经》《禹贡》和《水经注》对它都不只一次提到,其中大多记述都带有神奇的色彩。如说它是“天帝的下都”,方圆八百里,高七万尺。又说这里有西王母的瑶池,到处长着结有珍珠和美玉的仙树。有的书籍还说它是黄河的发源地,黄河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摇篮,因此昆仑山在古人的心目中一向被视为了不起的大山,起初人们并不知道它的确切位置,后来通过与西域交往,在新疆于田一带发现了玉石。皇帝根据古代的图书,错误地认为黄河发源于美玉产地昆仑山北麓,于是便把河源所出的山叫做昆仑山。

  古人尊昆仑山为“万山之宗”、“龙脉之祖”、“龙山”,因而编织出了许多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妇孺皆知的“嫦娥奔月”、“《西游记》”、“《白蛇传》”等都与昆仑山有关,是产生中华民族神话传说的摇篮。

  相传昆仑山的仙主是西王母,在众多古书中记载的“瑶池”,便是昆仑河源头的黑海,这里海拔4300米,湖水清瀛,鸟禽成群,野生动物出没,气象万千,在昆仑河中穿过的野牛沟,有珍贵的野牛沟岩画,距黑海不远处是传说中的姜太公修炼五行大道四十载之地。玉虚峰、玉珠峰经年银装素裹,山间云雾缭绕,位于昆仑河北岸的昆仑泉,是昆仑山中最大的不冻泉。形成昆仑六月雪奇观,水量大而稳定,传说是西王母用来酿制琼浆玉液的泉水,为优质矿泉水。发源于昆仑山的格尔木河中游,长期侵蚀千板岩,形成了峡谷绝壁相对,深几十米的一步天险奇观。奇峰婷婷玉立,传说是玉帝两个妹妹的化身。昆仑山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上有“万山之祖”的显赫地位。是明末道教混元派(昆仑派)道场所在地。是中国第一神山。

  玉珠峰、玉墟峰均为青海省对外开放的山峰,是朝圣和修炼的圣地,1990年推出昆仑山道教寻祖旅游线。1992年以后,来自世界各地登昆仑、寻根问祖、顶礼膜拜的炎黄子孙组成的寻根团多达上百个,有的台湾同胞连年在昆仑修炼,每年达数月之久。后又带家人进山朝拜,并投资兴建祭坛,十分虔诚。

  近年来,我国地质工作者在昆仑山中发现了面积达一万平方公里的岩溶地貌。这片岩溶东起莫诺马哈雪峰,西止阿奇格库勒湖,长350公里,宽20~30公里,岩溶地带山势峥嵘,形态多奇,有的石峰像祭天神坛,有的似群象、苍龙、卧虎,还有的溶沟形如甬道、走廊、长亭。其景色大可与云南石林、广西岩溶媲美。

  神话中的昆仑山

  槐江山向西南四百里的地方是昆仑山,是黄帝在下界的都邑。昆仑山由神陆吾主管,他还管理着天上九域。陆吾人面虎身,虎爪,九条尾巴。山中的土蝼,喜欢吃人。土蝼生有四只角,安静时像只大山羊。山中还生长着一种叫做钦原的大鸟,形状像马蜂,大小类似鸳鸯,钦原如果螫了其他鸟兽,这些鸟兽就会死掉,如果螫了树木,这些树木也会枯死,人遇上它凶多吉少。还有一种鹑鸟,它管理黄帝的各种器具和服饰。山上有一种名叫沙棠的树,形状同棠树相似,**花朵,红色果实,果实的味道像李子,但没有核。沙棠可以用来防御水灾,如果人们吃了它的果实就不会淹死。山中的薲草形状像葵,味道像葱味,吃了它可以解除疲劳。河水发源于此,向南流去,然后再向东流入无达。赤水也发源于此,向东南流去入汜天之水。洋水也发源于昆仑山,向西南流入于丑涂之水。黑水也从昆仑山中流出,向西南流入大杅。这里生长着很多奇异鸟兽。〔神陆吾,据郭璞注释,就是肩吾,庄周曾说:"肩吾得之,以处大山。"形体象虎一样的陆吾神,说就是《海内西经》中的开明兽。鹑鸟,是凤凰之属的鸟类,《海内西经》中说,昆仑开明西北皆有凤凰,就是指的这种鹑鸟,《禽经》中说:“赤凤谓之鹑。”〕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