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中医典籍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1浏览:1收藏

推荐中医典籍,第1张

一、《医学三字经》

  这是过去绝大多数中医教徒弟推荐的入门书。医学入门的《医学三字经》,就相当于幼童启蒙读的《三字经》,它勾勒了中医理论和实践的基本轮廓,而且朗朗上口,易于记诵。为清朝医家陈修园著,并附有他自己的注解,阅读时候宜先把歌诀读熟,再结合陈修园自己的注解去理解。

可注意看此回答中左上角或者右下角的标记,所有中医书籍都可在其内找到电子版

  二、《濒湖脉学》

  明朝医家李时珍著。是关于脉学的口诀,对脉象的描述生动、形象、准确,易于理解背诵。是脉学入门之书,学习把脉的必读之书。宜先熟读,并尽量在实践中去体会。若无人实践,可以先从摸自己的脉开始:细心体会自己一年四季、一天昼夜早晚、喜怒哀乐之时脉象的异同。

  三、《药性赋》

  为中药启蒙书。将248种常用中药分为寒、热、温、平四大类,用赋的形式,生动优美地呈现出来,言简意赅,朗朗上口。其对药性的概括,准确而实用。宜熟读。

  四、《医方集解》

  清朝新安医家汪昂著。收录方剂 800余首,列为21门。每方论述包括适应症、药物组成、方义、服法及加减等。切于实用,故流传甚广,为学习中医方剂的中药书籍。

  上四种,是中医的“入门经典”,特点是通俗易懂,切于实用。能够让你迅速走进中医,熟悉常规临床,培养起中医的思维。

  五、《素问》

  为《黄帝内经》的上半部,全面阐述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其内容范围很广,包括天文、地理、人事、节气、养生、脏腑、经络、病因、病机、诊断、治则等,堪称中医最根本的经典。值得一生反复研读,结合临床反复琢磨,悟其精义。

  六、《灵枢》

  为《黄帝内经》的下半部,阐释中医的基本理论,尤其偏重于经络方面的理论和应用。《灵枢》与《素问》具有同等价值和意义,尤其是有志于在针灸方面有所建树的医者,更应该在此书上多下功夫, 细读深思。

  七、《难经》

  用问答的形式写成,列八十一个问题,并给出回答。是对《黄帝内经》所存在的一些疑难问题的解释和补充。内容涉及脉学、经络、脏腑、腧穴、针法等。宜反复研读。

  八、《神农本草经》

  这是学习中药的根本经典,全书列中药三百六十种,以应一年三百六十日,又将其分为上、中、下三品,每品一百二十味,列其性味主治,言简意赅,值得反复品味。

  九、《伤寒论》

  为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一部分。《伤寒论》从外感病出发,创立了六经辨证体系,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其中的113个基本方剂,至今仍在临床广为运用。宜先熟读原文,再结合诸家注解学习。

  十、《金匮要略》

  为《伤寒杂病论》中关于杂病的部分。重点论述常见内科病症的起因、变化、辨证、方药,奠定了中医脏腑辨证的基础,与《伤寒论》一脉相承,同等重要。

  上六种,是中医的“根本经典”。须反复读,熟读精思。医学水平的提高,一靠临床实践,二靠体悟经典。体悟经典,医学思想才能不断提升境界。读经典,宜心存敬畏。若有所心得,千万不能将其作为攻击他人的工具,或自高自大的资本。否则,便堕魔道!

  十一、《温热论》

  清朝大医叶天士于舟中口述,其弟子整理而成。为温病学奠基之作,创立了卫气营血的辨证体系。篇幅不长,见解大异于前人,开创了中医的新一重境界。

  十二、《温病条辨》

  清朝医家吴鞠通著。系统地构架了了温病的基本体系。全书以三焦辨证为主干,分条论述风温、温毒、暑温、湿温等病证的治疗,条理分明,与叶天士的学问一脉相承。

十三、「敖氏伤寒金镜录」,舌诊入门。

十四、「人身通考」,身体各部分名称在中医体系中究竟指什么,代表什么,有何内涵,非常有趣。

十五、「运气辩与临证录」,关于运气学说的临床应用,应该有很多人都感兴趣吧。

十六、「灸绳」,周楣声老先生的著作,研习灸法必读。周老先生的「针灸穴名释义」也很有趣。

十七、「中国刺血疗法大全」,研习刺血疗法必读,业界良心,纯正干货。

十八「医林掇英」,名医柯雪帆的所著小说一本,寓教于乐,有益身心。

十九、「本经疏证」、「本草问答」,了解药性的难得好书。

二十、「增订伪药条辨」,如题所言,如何辨别药物真伪,非常有趣,可以做睡前读物。

二十一、「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写在最后,往往是最重要的。熟悉「伤寒」的诸位都知道,医圣曾提到一本重要的参考文献「汤液经法」,此书已佚,但「辅行诀」中摘录了大量「汤液经法」的内容。这本书的篇幅不大,反复研读,收获颇深。个人认为,这还是一本学习五行理论的好书。不过,最有趣的是,学习了它之后,你就可以尝试真正的“食疗”了。

二十二、「中藏经」,到底是不是华佗所著还有待考证,但它是一本非常有趣的书却是事实。这本书篇幅不大,只有上、中、下三卷。有趣的地方,在下以为有三点:首先是谈了许多“四时变化对人体的影响”,这是“天人合一”观念非常好的体现;其次是这本书对于脏腑辨证谈论多且细;第三这本书中有大量非常有名的方剂。

二十三、「针灸甲乙经」,这本书亦是对于「内经」的分类整理,而且自这本书之后,才算有了真正意义上的针灸学。此书还有一个重要意义,便是摘录了部分「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的内容,这本书现在已佚,但我们可以通过「甲乙经」来了解它。

二十四、「千金方」,药王孙思邈所著,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叫做「备急千金要方」,后一部分叫做「千金翼方」。这本书对于临床的帮助非常大,而且非常有趣的是,里面有许多涉及“房肿木”的内容。

  《中医古籍大全》

  这是一套从网络上搜集的中医古籍大全一共699本全都是TXT格式的这样方便大家从电脑,手机,甚至是PSP上观看里面的内容从古代经典到各类医家对经典的诠释,医案的等等著作都有,同时也包括:内,外,骨,妇,儿,方剂,针灸,本草,医案等书籍,是一套很全面的医书集成可供同道们和中医爱好者们阅读学习

  说到中医古书,个人认为这才是中华传统医学的统宗!以中国古代哲学方法论为统,以两经一论为宗,以辨证论治为标,以理法方药为榜这样才能真正的体会到中国古代医学的精髓

  当然或许有很多人会说有些古人的书籍里有许多令人质疑的东西在,可能在现代的学习和研究当中在已经被抹杀掉了,干嘛还要去看呢我想也许正是如此,中医也才这么磕磕绊绊的发展到了今天,也正是因为人们在对中医理论不断的质疑与研究,中医学才取得了十分辉煌,丰硕的成果我们看古书不仅仅是学习历代医家的精彩论述,更要学习他们那种敢于质疑,敢于探索的治学态度相对于今人对于学习中医学的态度,或者一些所谓"名家",学术上的沽名钓誉者,深感悲忧不知道照这样下去,中华医学在当今的混乱环境下还能走多久

  在此,希望各位同道以及中医爱好者们积极努力,学好中医理论,可以更好的在应用临床上,发挥出中医学应有的疗效,以修身利人!

  注意:如果直接用"记事本打开txt文档会出现排版错误或者乱码请用写字板,WORD,WPS或者其他txt阅读软件打开在手机和PSP中一切正常

  特别是584-《医学衷中参西录》清---张锡纯著。集《黄帝内经》和《伤寒论》之精华。此书辩症精准,用药简单,而又大胆,突破了传统中医书籍的只有药方,而没有实例病案,方便读者可对症而用药。

  现代中医师有高达70%受此书深远影响。

  张锡纯中国医学家。中西汇通派代表人物之一。字寿甫。河北盐山人,是近现代中国中医学界的医学泰斗。

  目录:

  000-神农本草经txt

  001-吴普本草txt

  002-本草经集注txt

  003-新修本草txt

  004-食疗本草txt

  005-海药本草txt

  006-本草图经txt

  007-本草衍义txt

  008-汤液本草txt

  009-饮膳正要txt

  010-滇南本草txt

  011-本草品汇精要txt

  012-本草蒙筌txt

  013-本草纲目txt

  014-本草乘雅半偈txt

  015-本草征要txt

  016-本草易读txt

  017-本草新编txt

  018-本草备要txt

  019-本经逢原txt

  020-本草经解txt

  021-本草从新txt

  022-神农本草经百种录txt

  023-本草纲目拾遗txt

  024-本草崇原txt

  025-本草求真txt

  026-神农本草经读txt

  027-本草述钩元txt

  028-食鉴本草txt

  029-本草思辨录txt

  030-本草纲目别名录txt

  031-本草便读txt

  032-本草撮要txt

  033-本草问答txt

  034-神农本草经赞txt

  035-本草择要纲目txt

  036-得配本草txt

  037-本草害利txt

  038-本草分经txt

  039-雷公炮炙论txt

  040-炮炙全书txt

  041-炮炙大法txt

  042-雷公炮制药性解txt

  043-濒湖炮炙法txt

  044-要药分剂txt

  045-珍珠囊补遗药性赋txt

  046-药鉴txt

  047-药征txt

  049-五十二病方txt

  050-名医别录txt

  051-千金翼方txt

  052-孙真人海上方txt

  053-外台秘要txt

  054-医心方txt

  055-太平圣惠方txt

  056-苏沈良方txt

  057-博济方txt

  058-史载之方txt

  059-太平惠民和剂局方txt

  060-圣济总录txt

  061-鸡峰普济方txt

  062-洪氏集验方txt

  063-杨氏家藏方txt

  064-千金宝要txt

  065-卫生易简方txt

  066-全生指迷方txt

  067-仁斋直指方论(附补遗)txt

  068-瑞竹堂经验方txt

  069-世医得效方txt

  070-奇效良方txt

  071-医方集宜txt

  072-医方考txt

  073-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txt

  074-普济方txt

  075-肘后备急方txt

  076-普济本事方txt

  077-严氏济生方txt

  078-药征续编txt

  079-仁术便览txt

  081-祖剂txt

  082-古今名医方论txt

  083-种福堂公选良方txt

  084-汤头歌诀txt

  085-急救便方txt

  086-奇方类编txt

  087-医方集解txt

  088-绛雪园古方选注txt

  089-医方论txt

  090-串雅内外编txt

  091-成方切用txt

  092-时方妙用txt

  093-时方歌括txt

  094-长沙方歌括txt

  095-金匮方歌括txt

  096-医方证治汇编歌诀txt

  097-验方新编txt

  098-十剂表txt

  099-经验丹方汇编txt

  101-药性切用txt

  102-退思集类方歌注txt

  103-华佗神方txt

  104-集验方txt

  105-大小诸证方论txt

  106-奇效简便良方txt

  107-神仙济世良方txt

  108-是斋百一选方txt

  109-小品方txt

  110-惠直堂经验方txt

  111-绛囊撮要txt

  112-经验奇方txt

  113-古方汇精txt

  114-外治寿世方txt

  115-文堂集验方txt

  116-回生集txt

  117-本草简要方txt

  118-增订医方歌诀txt

  119-济世神验良方txt

  121-医方歌括txt

  122-医方简义txt

  123-女科切要txt

  124-傅青主女科歌括txt

  125-产宝txt

  126-女科百问txt

  127-钱氏秘传产科方书名试验录txt

  128-妇人良方大全

  129-沈氏女科辑要txt

  130-济生集txt

  131-婴童百问txt

  132-女科证治准绳txt

  133-小儿药证直诀txt

  134-幼科切要txt

  135-婴儿论txt

  136-活幼心书txt

  137-儿科要略txt

  138-儿科萃精txt

  139-痧疹辑要txt

  140-小儿推拿广意txt

  141-幼科证治准绳txt

  142-女科旨要txt

  143-女科折衷纂要txt

  144-女科指要txt

  145-女科指掌txt

  146-女科要旨txt

  147-女科秘旨txt

  148-女科秘要txt

  149-女科经纶txt

  150-女科精要txt

  151-女科撮要txt

  152-小儿痘疹方论txt

  153-小儿卫生总微论方txt

  154-内府秘传经验女科txt

  155-幼幼集成txt

  156-幼幼新书txt

  157-幼科心法要诀txt

  158-幼科折衷txt

  159-幼科指南txt

  160-幼科推拿秘书txt

  161-幼科发挥txt

  162-幼科概论txt

  163-幼科类萃txt

  164-幼科铁镜txt

  165-竹泉生女科集要txt

  166-儿科醒txt

  167-保幼新编txt

  168-保婴撮要txt

  169-活幼口议txt

  170-胎产心法txt

  171-胎产指南txt

  172-胎产秘书txt

  173-家传女科经验摘奇txt

  174-妇人规txt

  175-妇科心法要诀txt

  176-妇科秘方txt

  177-妇科秘书txt

  178-妇科问答txt

  179-专治麻痧初编txt

  180-张氏妇科txt

  181-产鉴txt

  182-陈氏幼科秘诀txt

  183-麻科活人全书txt

  184-麻疹备要方论txt

  185-麻疹阐注txt

  186-痘疹心法要诀txt

  187-评注产科心法txt

  188-慈幼便览txt

  189-慈幼新书txt

  190-毓麟验方txt

  191-经验麻科txt

  192-达生编txt

  193-盘珠集胎产症治txt

  194-竹林女科证治txt

  195-原要论txt

  196-产后十八论txt

  197-脚气治法总要txt

  198-济阴纲目txt

  199-卫生家宝产科备要txt

  200-邯郸遗稿txt

  201-鬻婴提要说txt

  202-颅囟经txt

  203-婴童类萃txt

  204-医林改错txt

  205-金匮翼txt

  206-养老奉亲书txt

  207-医门法律txt

  208-笔花医镜txt

  209-血证论txt

  210-外科精义txt

  211-立斋外科发挥txt

  212-外科枢要txt

  213-杂病心法要诀txt

  214-跌损妙方txt

  215-杂病广要txt

  216-江氏伤科学txt

  217-伤科大成txt

  218-跌打秘方txt

  219-跌打损伤方txt

  220-外科集验方txt

  222-跌打损伤回生集txt

  223-疡医大全txt

  224-傅青主男科重编考释txt

  225-疡科心得集txt

  226-外科大成txt

  227-阴证略例txt

  228-发背对口治诀论txt

  229-集验背疽方txt

  230-外科正宗txt

  231-中风论txt

  232-内外伤辨txt

  233-内科摘要txt

  234-少林真传伤科秘方txt

  235-仙授理伤续断秘方txt

  236-外科十三方考txt

  237-外科心法要诀txt

  238-外科方外奇方txt

  239-外科全生集txt

  240-外科启玄txt

  241-外科理例txt

  242-外科传薪集txt

  243-外科精要txt

  244-外科选要txt

  245-外科医镜txt

  246-正骨心法要旨txt

  247-正体类要txt

  248-何氏虚劳心传txt

  249-周慎斋遗书txt

  250-奇经八脉考txt

  251-金疮秘传禁方txt

  252-金疮跌打接骨药性秘书txt

  253-青囊秘诀txt

  254-急救良方txt

  255-急救广生集txt

  256-订正太素脉秘诀txt

  257-症因脉治txt

  258-秘传外科方txt

  259-秘传刘伯温家藏接骨金疮禁方txt

  260-脉症治方txt

  261-脉确txt

  262-接骨手法txt

  263-救伤秘旨txt

  264-理虚元鉴txt

  265-虚损启微txt

  266-诊脉三十二辨txt

  267-伤科方书txt

  268-伤科汇纂txt

  269-伤科补要txt

  270-慎柔五书txt

  271-杨成博先生遗留穴道秘书txt

  272-痰火点雪txt

  273-万氏秘传外科心法txt

  274-解围元薮txt

  275-刘涓子鬼遗方txt

  276-疯门全书txt

  278-增订十药神书txt

  279-疠疡机要txt

  280-医学从众录txt

  281-疡科纲要txt

  282-医门补要txt

  284-仙传外科集验方txt

  285-外科十法txt

  286-脉诀乳海txt

  287-脉诀考证txt

  288-痰疠法门txt

  289-证治汇补txt

  290-外科证治全书txt

  291-眼科秘诀txt

  292-银海精微txt

  293-审视瑶函txt

  294-目经大成txt

  295-针灸大全txt

  296-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txt

  297-针灸易学txt

  298-针灸聚英txt

  299-针灸大成txt

  300-针灸逢源txt

  301-针灸甲乙经txt

  302-针经节要txt

  304-杨敬斋针灸全书txt

  305-宋本备急灸法txt

  306-刺灸心法要诀txt

  307-一草亭目科全书txt

  308-口齿类要txt

  309-子午流注针经txt

  310-子午流注说难txt

  311-尤氏喉科秘书txt

  312-尤氏喉症指南txt

  313-白喉全生集txt

  314-白喉条辨txt

  315-银海指南txt

  316-普济方·针灸txt

  317-灸法秘传txt

  318-走马急疳真方txt

  319-明目至宝txt

  320-金针秘传txt

  322-重订囊秘喉书txt

  323-重楼玉钥txt

  324-重楼玉钥续编txt

  325-原机启微txt

  326-神灸经纶txt

  327-神应经txt

  328-秘传眼科龙木论txt

  329-针灸神书txt

  330-针灸素难要旨txt

  331-针灸问对txt

  332-针灸集成txt

  333-针灸资生经txt

  334-针经指南txt

  335-巢氏病源补养宣导法txt

  336-推拿抉微txt

  337-理瀹骈文txt

  338-异授眼科txt

  339-眼科心法要诀txt

  340-眼科阐微txt

  341-喉舌备要秘旨txt

  342-喉科指掌txt

  343-喉科秘诀txt

  344-喉科集腋txt

  345-焦氏喉科枕秘txt

  346-黄帝明堂灸经txt

  347-经穴汇解txt

  348-经络全书txt

  349-经络考txt

  350-经络汇编txt

  351-包氏喉证家宝txt

  352-炙膏肓腧穴法txt

  353-凌门传授铜人指穴txt

  354-厘正按摩要术txt

  355-灵枢经脉翼txt

  356-广嗣要语txt

  358-西方子明堂灸经txt

  359-友渔斋医话txt

  360-徐批叶天士晚年方案真本txt

  361-吴鞠通医案txt

  362-冷庐医话txt

  363-柳洲医话txt

  364-医贯txt

  365-古今医案按txt

  366-侣山堂类辩txt

  367-临证指南医案txt

  368-存存斋医话稿txt

  369-丹溪治法心要txt

  370-医经溯洄集txt

  371-叶天士医案精华txt

  372-一得集txt

  373-丁甘仁医案txt

  374-三家医案合刻txt

  375-上池杂说txt

  376-也是山人医案txt

  377-客尘医话txt

  378-王氏医案绎注txt

  379-市隐庐医学杂着txt

  380-未刻本叶氏医案txt

  381-先哲医话txt

  382-回春录txt

  383-何澹安医案txt

  384-吴医汇讲txt

  385-奇症汇txt

  386-知医必辨txt

  387-肯堂医论txt

  388-花韵楼医案txt

  389-证治心传txt

  391-眉寿堂方案选存txt

  392-研经言txt

  393-重订灵兰要览txt

  394-重庆堂随笔txt

  395-凌临灵方txt

  396-孙文垣医案txt

  397-塘医话txt

  398-马培之医案txt

  399-张聿青医案txt

  400-张畹香医案txt

  401-曹仁伯医案论txt

  403-寓意草txt

  404-程杏轩医案txt

  405-慎疾刍言txt

  406-叶选医衡txt

  407-对山医话txt

  408-质疑录txt

  409-丛桂草堂医案txt

  410-归砚录txt

  411-医原txt

  412-医暇卮言txt

  413-医学课儿策txt

  414-医学读书记txt

  415-医医医txt

  416-续名医类案txt

  417-读医随笔txt

  418-医学源流论txt

  419-王旭高临证医案txt

  420-邵兰荪医案txt

  421-八十一难经txt

  422-内经博议txt

  423-素问六气玄珠密语txt

  424-医经读txt

  425-医经原旨txt

  426-素问玄机原病式txt

  427-类经txt

  428-类经图翼txt

  429-内经知要txt

  430-黄帝内经素问集注txt

  431-黄帝内经灵枢集注txt

  432-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txt

  433-六因条辨txt

  434-素问灵枢类纂约注txt

  435-黄帝素问直解txt

  436-素问经注节解txt

  437-黄帝内经素问txt

  438-黄帝内经素问校义txt

  439-黄帝内经太素txt

  440-中西汇通医经精义txt

  441-内经评文txt

  442-内经药瀹txt

  443-医效秘传txt

  444-读素问钞txt

  445-灵素节注类编txt

  446-古本难经阐注txt

  447-难经正义txt

  448-素问识txt

  449-灵枢识txt

  450-难经经释txt

  451-黄帝内经素问遗篇txt

  452-素问要旨论txt

  453-黄帝素问宣明论方txt

  454-难经集注txt

  455-难经古义txt

  456-万氏秘传片玉心书txt

  457-伤寒论txt

  458-伤寒捷诀txt

  459-伤寒总病论txt

  460-类证活人书txt

  461-注解伤寒论txt

  462-伤寒九十论txt

  463-伤寒百证歌txt

  464-伤寒发微论txt

  465-伤寒明理论txt

  466-仲景伤寒补亡论txt

  467-伤寒寻源txt

  468-伤寒直格txt

  469-伤寒标本心法类萃txt

  470-伤寒六书txt

  471-伤寒论条辨txt

  472-张卿子伤寒论txt

  473-伤寒证治准绳txt

  474-伤寒论注txt

  475-重订通俗伤寒论txt

  476-伤寒溯源集txt

  477-伤寒括要txt

  478-伤寒缵论txt

  479-伤寒贯珠集txt

  480-伤寒法祖txt

  481-伤寒大白txt

  482-伤寒悬解txt

  483-伤寒论类方txt

  484-伤寒论辩证广注txt

  485-伤寒论辑义txt

  486-伤寒医诀串解txt

  487-伤寒审证表txt

  488-伤寒补例txt

  489-敖氏伤寒金镜录txt

  490-伤寒舌鉴txt

  491-增订叶评伤暑全书txt

  492-伤寒论翼txt

  493-伤寒附翼txt

  494-伤寒指掌txt

  495-中寒论辩证广注txt

  496-河间伤寒心要txt

  497-刘河间伤寒医鉴txt

  498-金匮要略浅注txt

  499-金匮要略方论txt

  500-金匮要略心典txt

  501-金匮玉函经二注txt

  502-金匮玉函要略述义txt

  503-脉诀txt

  504-脉经txt

  505-诊家枢要txt

  506-濒湖脉学txt

  507-诊家正眼txt

  508-三指禅txt

  510-形色外诊简摩txt

  511-金匮玉函要略辑义txt

  512-脉理求真txt

  513-脉诀刊误txt

  514-脉诀汇辨txt

  515-高注金匮要略txt

  516-临症验舌法txt

  517-望诊遵经txt

  518-诊宗三昧txt

  519-医灯续焰txt

  520-察病指南txt

  521-察舌辨症新法txt

  522-温疫论txt

  523-千金食治txt

  524-温热暑疫全书txt

  525-疫疹一得txt

  526-温病条辨txt

  527-温热逢源txt

  528-时病论txt

  529-温病指南txt

  530-女丹合编选注txt

  531-运气要诀txt

  532-备急千金要方txt

  533-食疗方txt

  534-心医集txt

  535-西池集txt

  536-性命要旨txt

  537-松峰说疫txt

  538-寿世传真txt

  539-陆地仙经txt

  540-宁坤秘笈txt

  541-温病正宗txt

  542-寿世保元txt

  543-温热经纬txt

  544-温热论txt

  545-达摩洗髓易筋经txt

  546-广瘟疫论txt

  547-养生秘旨txt

  548-养生导引法txt

  549-重订广温热论txt

  550-养生导引秘籍txt

  551-随息居重订霍乱论txt

  552-修昆仑证验txt

  553-寿世青编txt

  554-养生类要txt

  555-饮食须知txt

  556-瘴疟指南txt

  557-华氏中藏经txt

  558-三因极一病证方论txt

  559-扁鹊心书txt

  560-玉机微义txt

  561-明医指掌txt

  562-明医杂着txt

  563-此事难知txt

  564-金匮钩玄txt

  565-卫生宝鉴txt

  566-校注医醇剩义txt

  567-脉因证治txt

  568-杂病治例txt

  569-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txt

  570-丹溪心法txt

  571-诸病源候论txt

  572-儒门事亲txt

  573-古今医鉴txt

  574-医说txt

  575-医宗金鉴txt

  576-医经国小txt

  577-医学入门txt

  578-医学启源txt

  579-医学纲目txt

  580-医垒元戎txt

  581-兰室秘藏txt

  582-韩氏医通txt

  583-医学正传txt

  584-医学衷中参西录txt

  585-卫济宝书txt

  586-三消论txt

  587-石室秘录txt

  588-丹溪手镜txt

  589-古今名医汇粹txt

  590-轩岐救正论txt

  591-痧胀玉衡txt

  592-医学三字经txt

  593-辨证录txt

  594-医学指归txt

  595-医学实在易txt

  596-医学摘粹txt

  597-冯氏锦囊秘录txt

  598-简明医彀txt

  599-医述txt

  600-辨症玉函txt

  601-医学心悟txt

  602-类证治裁txt

  603-医碥txt

  604-医学真传txt

  605-张氏医通txt

  606-中国医籍考txt

  607-脉象统类txt

  608-丹台玉案txt

  609-伤寒论纲目txt

  610-幼科释谜txt

  611-妇科玉尺txt

  612-古今医彻txt

  613-药症忌宜txt

  614-脾胃论txt

  616-洗冤集录txt

  617-古今医统大全txt

  618-格致余论txt

  620-推求师意txt

  621-褚氏遗书txt

  622-诸病主病诗txt

  623-医旨绪余txt

  624-医宗己任编txt

  625-医学妙谛txt

  626-医学见能txt

  627-顾松园医镜txt

  628-医医小草txt

  630-医学传灯txt

  632-证治准绳·类方txt

如有需要请及时留言,24小时内发送,谢谢

中国古代著名医书有以下这些:

1《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作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约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

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

2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杂病诊治的专书,原名《金匮要略方论》。“金匮”是存放古代帝王圣训和实录的地方,意指本书内容之珍贵。

3《肘后备急方》

《肘后备急方》,古代中医方剂著作。是中国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中医治疗学专著。8卷,70篇。东晋时期葛洪著。原名《肘后救卒方》,简称《肘后方》。系作者将其原著《玉函方》(共100卷),摘录其中可供急救医疗、实用有效的单验方及简要灸法汇编而成。

4《脉经》

脉学著作,西晋·王叔和撰于公元3世纪,10卷。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选录《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及扁鹊、华佗等有关脉学之论说,阐析脉理、脉法,结合临床实际,详辨脉象及其主病。

《脉经》系我国现存较早的脉学专书,首次系统归纳了24种脉象,对其性状作出具体描述,初步肯定了有关三部脉的定位诊断,为后世脉学发展奠定基础,并有指导临床实践之意义。同时《脉经》还保存了大量古代中医文献资料。

5《针灸甲乙经》

《针灸甲乙经》,又称《黄帝甲乙经》《黄帝三部针经》《黄帝针灸甲乙经》。西晋·皇甫谧撰,12卷,128篇,成书于公元282年。前六卷论述基础理论,后六卷记录各种疾病的临床治疗,包括病因、病机、症状、诊断、取穴、治法和预后等。

采用分部和按经分类法,厘定了腧穴,详述了各部穴位的适应证和禁忌、针刺深度与灸的壮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理论联系实际的针灸学专著。

参考资料1:_神农本草经

参考资料2:_金匮要略

参考资料3:_肘后备急方

参考资料4:_脉经

参考资料5:_针灸甲乙经

目录 1 拼音 2 皂荚丸的别名 3 处方 4 制法 5 功能主治 6 皂荚丸的用法用量 7 摘录 8 《圣惠》卷六十 81 方名 82 组成 83 主治 84 皂荚丸的用法用量 85 制备方法 9 《圣济总录》卷十三 91 方名 92 组成 93 主治 94 皂荚丸的用法用量 95 制备方法 10 《杂病源流犀烛》卷一 101 方名 102 组成 103 主治 104 皂荚丸的用法用量 11 《圣济总录》卷一○○ 111 方名 112 组成 113 主治 114 皂荚丸的用法用量 115 制备方法 12 《圣济总录》卷八十七 121 方名 122 组成 123 主治 124 皂荚丸的用法用量 125 制备方法 13 《圣济总录》卷七十三 131 方名 132 组成 133 功效 134 主治 135 皂荚丸的用法用量 136 制备方法 14 《圣惠》卷六十六 141 方名 142 组成 143 主治 144 皂荚丸的用法用量 145 制备方法 15 《圣惠》卷四十六 151 方名 152 组成 153 主治 154 皂荚丸的用法用量 155 制备方法 16 《圣惠》卷二十四 161 方名 162 皂荚丸的别名 163 组成 164 功效 165 主治 166 皂荚丸的用法用量 167 制备方法 168 附注 17 《圣济总录》卷六十五 171 方名 172 组成 173 主治 174 皂荚丸的用法用量 175 制备方法 18 《圣济总录》卷五十六 181 方名 182 组成 183 主治 184 皂荚丸的用法用量 185 制备方法 19 《圣济总录》卷二十九 191 方名 192 组成 193 主治 194 皂荚丸的用法用量 195 制备方法 20 《圣惠》卷九十 201 方名 202 组成 203 主治 204 皂荚丸的用法用量 205 制备方法 21 《圣惠》卷七十 211 方名 212 组成 213 主治 214 皂荚丸的用法用量 215 制备方法 22 《圣惠》卷二十三 221 方名 222 组成 223 主治 224 皂荚丸的用法用量 225 制备方法 23 《圣惠》卷十七 231 方名 232 组成 233 主治 234 皂荚丸的用法用量 235 制备方法 24 《圣惠》卷十二 241 方名 242 组成 243 主治 244 皂荚丸的用法用量 245 制备方法 25 《金匮》卷上 251 方名 252 组成 253 主治 254 皂荚丸的用法用量 255 制备方法 256 皂荚丸的临床应用 257 各家论述 258 附注 26 《圣惠》卷三十四 261 方名 262 组成 263 主治 264 皂荚丸的用法用量 265 制备方法 27 《圣惠》卷三十一 271 方名 272 组成 273 主治 274 皂荚丸的用法用量 275 制备方法 28 《圣济总录》卷一二七 281 方名 282 组成 283 主治 284 皂荚丸的用法用量 285 制备方法 29 《圣济总录》卷一六四 291 方名 292 组成 293 主治 294 皂荚丸的用法用量 295 制备方法 30 《普济方》卷三二一 301 方名 302 组成 303 主治 304 皂荚丸的用法用量 305 制备方法 31 《张氏医通》卷十五 311 方名 312 组成 313 主治 314 皂荚丸的用法用量 315 制备方法 32 《圣济总录》卷七十一 321 方名 322 组成 323 主治 324 皂荚丸的用法用量 325 制备方法 33 《圣惠》卷四十九 331 方名 332 皂荚丸的别名 333 组成 334 主治 335 皂荚丸的用法用量 336 制备方法 337 附注 34 方出《圣惠》卷四十六,名见《普济方》卷一八四 341 方名 342 组成 343 主治 344 皂荚丸的用法用量 345 制备方法 35 《圣济总录》卷六十六 351 方名 352 组成 353 主治 354 皂荚丸的用法用量 355 制备方法 36 《圣济总录》卷十二 361 方名 362 组成 363 功效 364 主治 365 皂荚丸的用法用量 366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皂荚丸 1 拼音

zào jiá wán

2 皂荚丸的别名

皂角丸(《医方集解》)。

3 处方

皂荚112克(刮去皮,酥炙)

4 制法

上一味,研末,蜜和为丸,如梧桐子大。

5 功能主治

治痰浊壅肺,咳逆上气,时时吐浊,但坐不得眠。

6 皂荚丸的用法用量

以枣膏和汤服3丸,日三夜一服。

7 摘录

《金匮要略》卷上

8 《圣惠》卷六十 81 方名

皂荚丸

82 组成

皂荚10梃(不蛀、肥长1尺者,汤浸,去皮,涂酥,炙令黄焦,去子),黄耆(锉)1两,枳壳1两(麸炒微黄,去瓤),麝香半两(细研入),当归1两(锉,微炒),桂心1两,槐耳1两(微炒),槐子1两(微炒),附子2两(炮裂,去皮脐),白矾2两半(烧灰),猬皮1两(炙令黄焦),乌蛇2两(酒浸,去皮骨,炙微黄),槟榔1两,鳖甲1两(涂醋炙令黄,去裙),川大黄1两(锉碎,微炒)。

83 主治

痔疾,肛边生鼠乳,及大腹疼痛,坐卧不得。

84 皂荚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30丸,空心及晚食前以温粥饮送下。

85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9 《圣济总录》卷十三 91 方名

皂荚丸

92 组成

皂荚木白皮(去粗皮,酥炙令黄)1两,天南星(炮)1两,白附子(炮)1两,半夏(汤洗去滑7遍,焙)1两,白矾(细研,熬令汁尽)1两。

93 主治

劳风,心脾宴滞,痰诞多,喉内隘塞,吐逆,不思饮食,或时昏愦。

94 皂荚丸的用法用量

以温水下10丸,不拘时候。

95 制备方法

上为末,以姜外煮面糊丸,如梧桐子大。

10 《杂病源流犀烛》卷一 101 方名

皂荚丸

102 组成

皂荚(去皮子弦,蜜炙)2钱,明矾1钱,杏仁1钱,白丑(头未)1钱,紫菀2钱,炙甘草2钱,桑皮2钱,石菖蒲2钱,半夏2钱,胆星1钱半。

103 主治

久哮。

104 皂荚丸的用法用量

百部1两2钱煎膏,丸前药。

11 《圣济总录》卷一○○ 111 方名

皂荚丸

112 组成

猪牙皂荚(去黑皮,酥炙,研)2钱,白马夜眼(炒令黑色,研)2钱,安息香(炒令黑色,研)2钱,斑蝥(以糯米炒令米黑色,去米并翅足不用,余即研之)2钱,蜈蚣1条(炙令**),蛇蜕1条(炒令黑焦,研),粉霜2钱(面2钱,水滴和为饼子,煨令**,研),雄黄(研)1钱,丹砂(研)1钱,硇砂(研)1钱,牛黄(研)1钱,犀角屑1钱,胡黄连1钱。

113 主治

诸注。

114 皂荚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50丸,四更尽,以桃仁煎汤送下。

115 制备方法

上为末,令匀,以黄狗胆汁为丸,如梧桐子大,别以丹砂为衣。

12 《圣济总录》卷八十七 121 方名

皂荚丸

122 组成

猪牙皂荚(去皮子)1两,虾蟆1个(要青**,胁畔有斑纹如金色者,去肛肠,阴干,炙,为末),麝香(研)1钱。

123 主治

急劳。

124 皂荚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12丸,空心熟水送下。服讫,盖衣被,良久泻出血,并汗出愈,即去衣被将息。

125 制备方法

上为末,拌匀,用大羊肠盛药末令尽,两头系定,于碗内用大麦麸衬,安饭甑内,蒸一炊久,取出研细为丸,约分作200余粒。

13 《圣济总录》卷七十三 131 方名

皂荚丸

132 组成

皂荚(不蛀者,去黑皮并子,涂酥炙)1两,肉苁蓉(酒浸1宿,薄切,焙干)1两,白芷1两,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

133 功效

进食化痰,解风秘。

134 主治

寒癖虚冷,久积成块;关格,服暖药不得者。

135 皂荚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20丸,空心、食前温酒熟水任下。

136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14 《圣惠》卷六十六 141 方名

皂荚丸

142 组成

皂荚4两(去黑皮,涂醋炙黄焦,去子),干蝎半两(微炒),干薄荷4两,白僵蚕半两(微炒),天麻半两,牛黄半两,(细研),夜明砂1两(微炒),鹁鸽粪2两(微炒),蓬莪术1两,麝香1分(细研)。

143 主治

风毒气盛,项边生瘰疬,结硬或赤肿疼痛。

144 皂荚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30丸,空心及夜临卧时以薄荷汤送下。

145 制备方法

上为末,入麝香、牛黄同研令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15 《圣惠》卷四十六 151 方名

皂荚丸

152 组成

皂荚3梃(长大者,去黑皮,涂酥,炙令焦黄,去子),旋覆花1两,杏仁1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研如膏)。

153 主治

咳嗽上气,痰唾稠粘,坐卧不得。

154 皂荚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10丸,食后煮枣粥饮送下。

155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16 《圣惠》卷二十四 161 方名

皂荚丸

162 皂荚丸的别名

皂角丸

163 组成

皂荚20梃。

164 功效

宣泻。

165 主治

大风疾。

166 皂荚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20丸,空心以温酒送下。得利后,方可别服治大风丸散。

167 制备方法

上药以10梃去黑皮,涂酥炙令黄焦,去子,捣罗为末;10梃去皮子,捶碎,以水5升,煎碎皂荚至1升后,以生布裹,挼滤去滓,重煎成膏,和入皂角末,丸如梧桐子大。

168 附注

皂角丸(《直指》卷二十四)。《直指》本方用法:将二十条皂角先炙透,去皮弦核,多用酒,慢火煎稠粘,滤出清稠者,候冷,入雪糕,杵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不饥不饱时,用酒送下。

17 《圣济总录》卷六十五 171 方名

皂荚丸

172 组成

皂荚(不蛀者,去黑皮)1两,半夏1两,甜葶苈(炒)1两,杏仁(去皮尖双仁)半两(以上4味,用醋1升煮干,慢火炒令焦,为末),巴豆21个(去皮心腹,用醋1盏煮令紫黑色,水洗,焙干,细研),槟榔半两(为细末)。

173 主治

三焦咳,腹满不欲饮食。

174 皂荚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12丸,腊茶送下;生姜汤亦得。

17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18 《圣济总录》卷五十六 181 方名

皂荚丸

182 组成

皂荚(炙黄,去皮子)1两,杏仁(去皮尖双仁,研)1两。

183 主治

心痛如虫咬。

184 皂荚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7丸,发时以粥饮送下。

185 制备方法

上先将皂荚为末,次与杏仁相和,捣为丸,如小豆大。

19 《圣济总录》卷二十九 191 方名

皂荚丸

192 组成

皂荚2梃(去皮子,慢火炙黑),大黄半两(生用),槟榔(锉)1分,木香1分。

193 主治

伤寒,发汗下利不解,心中躁闷,复发壮热,大肠不通,咽中干痛,变成狐惑。

194 皂荚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20丸,1日2次,生姜茶清送下,不拘时候。

195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20 《圣惠》卷九十 201 方名

皂荚丸

202 组成

皂荚8两(不蛀者,水浸1宿,去黑皮,涂酥,炙令黄焦),薄荷5两,荆芥5两,雄黄半两(细研),麝香1分(细研)。

203 主治

小儿瘰疬难消。

204 皂荚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10丸,以薄荷汤送下。

205 制备方法

上为末,都研令匀,用白羊肉4两,去筋膜,细切,以炼蜜为丸,如绿豆大。

21 《圣惠》卷七十 211 方名

皂荚丸

212 组成

皂荚1两(去皮子,涂酥,炙令焦黄),五灵脂1两,蜀桑根1两(以上为细末),甜葶苈1两半(隔纸炒令紫色,别捣如膏),杏仁1两半(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别研如膏)。

213 主治

妇人咳嗽久不止。

214 皂荚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10丸,食后以紫苏子汤送下。

215 制备方法

上药相和,以枣肉及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22 《圣惠》卷二十三 221 方名

皂荚丸

222 组成

皂荚10梃(去黑皮,涂酥,炙令黄,去子),羌活2两,防风3两(去芦头),桂心3两,附子2两,干薄荷4两。

223 主治

中风,偏枯不遂,行立艰难。

224 皂荚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20丸,以温酒、或薄荷酒送下,日3次。常于患处有汗为效。

225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23 《圣惠》卷十七 231 方名

皂荚丸

232 组成

皂荚1两半(去黑皮,涂酥,炙微黄),郁李仁3分(汤浸,去皮尖,研如膏),甘草3分(炙微赤,锉),麻黄3分(去根节),甜葶苈1两(熬令黑,捣如泥)。

233 主治

热病,肺壅喘急。

234 皂荚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10丸,以粥饮送下,不拘时候。

235 制备方法

上为末,入郁李仁、葶苈,同研令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24 《圣惠》卷十二 241 方名

皂荚丸

242 组成

百合1两,皂荚5梃(去黑皮,涂酥炙令黄焦,去子),贝母1两(煨令微黄),甘草1两(炙微赤,锉),杏仁1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皂荚半斤(不蛀者,以童便3升浸3日,挼汁去滓,于银器中熬如膏)。

243 主治

伤寒,气壅咳嗽,咽喉胸膈不利,喘息急。

244 皂荚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20丸,以清粥饮送下,不拘时候。

245 制备方法

上为末,用皂荚膏为丸,如梧桐子大。

25 《金匮》卷上 251 方名

皂荚丸

252 组成

皂荚8两(刮去皮,用酥炙)。

253 主治

咳逆上气,时时吐浊,但坐不得眠。

254 皂荚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3丸,以枣膏和汤送下,日3夜1服。

255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256 皂荚丸的临床应用

哮喘:患者女,50岁,1976年10月6日初诊。患支气管哮喘40余年,入冬即发,咳嗽气急,咯痰色白粘稠,咳不畅,夜不能平卧,听诊两肺哮鸣音蜜布,脉细滑,舌苔白腻,用红枣500g隔水蒸熟,去皮,核捣成泥,炙皂荚90g研细末,和入作丸绿豆大,焙干。日服三次,每次3g,温开水送服。一周后哮喘渐平,咳痰均减,3个月服完2料后诸症皆除。随访2年未复发。

257 各家论述

1《金匮玉函经二注》:皂荚性能驱浊,其刺又能攻坚,且得直达患处,用意神巧。

2《金匮要略释义》:方中皂荚以涤痰去垢,佐以蜜丸枣青兼顾脾胃,使痰除而不过伤正气。

258 附注

本方方名,《医方集解》引作“皂角丸”。

26 《圣惠》卷三十四 261 方名

皂荚丸

262 组成

猪牙皂荚3枚(去皮子),汉椒7个(去目),莽草半两。

263 主治

齿风痛,或虫痛不可忍,根下有孔。

264 皂荚丸的用法用量

每用1丸,纳蛀孔中。有涎即吐却。

265 制备方法

上为末,以枣肉为丸,如芥子大。

27 《圣惠》卷三十一 271 方名

皂荚丸

272 组成

皂荚57片,皂荚树白皮棘刺57片。

273 主治

骨蒸,传尸鬼气。

274 皂荚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7丸,空心以温酒送下。泻下劳虫即愈。如未利,即加丸服之,以利为度。

275 制备方法

上药各烧为灰,水淋取汁,将汁更于灰上再淋,如此35遍,即煎成霜,取2两,入麝香3分,同细研,用软饭为丸,如小豆大。

28 《圣济总录》卷一二七 281 方名

皂荚丸

282 组成

皂荚5梃(去皮,用酥2两旋涂炙),干薄荷叶2两,大黄(锉)2两,防葵2两,腻粉(研)少许,鸡子2个(煮熟用黄)。

283 主治

瘰疬。

284 皂荚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10丸,1日2次,食前米饮送下。

285 制备方法

上为末,别将皂荚5梃,生捶碎,以水1斗,揉取汁,羯羊肉半斤,去筋膜,以皂荚水熬成膏,和药末为丸,如梧桐子大。

29 《圣济总录》卷一六四 291 方名

皂荚丸

292 组成

皂荚7梃(不蛀者,水浸,挼取汁,滤去滓),丁香半两,桂(去粗皮)半两,诃黎勒(炮,取皮)10个,杏仁80个(去皮尖双仁,炒)。

293 主治

产后咳嗽痰盛,头目不利。

294 皂荚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10丸,乌梅汤送下,不拘时候。

295 制备方法

上五味,将四味捣为细末,以皂荚水就银石铫内煎如膏,即将药搜和为丸,如梧桐子大。

30 《普济方》卷三二一 301 方名

皂荚丸

302 组成

皂荚子300个(破作片子,慢火燥甚,即入酸枣大,又炒燥,又入醋,至焦黑)。

303 主治

风入脚气,虚人老人大便或秘或利。

304 皂荚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30丸,空心以蒺藜、酸枣仁汤送下。两时久未利,再进1服,渐加至100丸不妨,以通为度。

305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31 《张氏医通》卷十五 311 方名

皂荚丸

312 组成

蛇蜕(酥炙)7条,蝉蜕两半,元精石两半,穿山甲(炮)两半,当归两半,白术(生)两半,茯苓两半,谷精草两半,木贼两半,白菊花两半,刺猬皮(蛤粉炒)两半,龙胆草两半,赤芍两半,连翘两半,獖猪爪30个(蛤粉炒),人参1两,川芎半两。

313 主治

目内外一切障膜,翳嫩不宜针拨者。

314 皂荚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1钱5分,空心、食前杏仁汤送下。一半入仙灵脾1两,每服3钱,用猪肝3片,劈开夹药煎熟,临卧细嚼,用原汁送下。此丸与生熟地黄丸并进。

31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一半入牙皂12梃,烧存性和匀,炼白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人体体表面积计算器 BMI指数计算及评价 女性安全期计算器 预产期计算器 孕期体重增长正常值 孕期用药安全性分级(FDA) 五行八字 成人血压评价 体温水平评价 糖尿病饮食建议 临床生化常用单位换算 基础代谢率计算 补钠计算器 补铁计算器 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速查 药代动力学常用符号速查 有效血浆渗透压计算器 乙醇摄入量计算器

医学百科,马上计算!

32 《圣济总录》卷七十一 321 方名

皂荚丸

322 组成

皂荚2梃(不蛀者,酥炙,去皮子,锉),桂(去粗皮)、干姜(炮)、贝母(去心)各等分。

323 主治

肺积息贲,上气。

324 皂荚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15丸,加至20丸,空心、日午用生姜汤送下。

325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33 《圣惠》卷四十九 331 方名

皂荚丸

332 皂荚丸的别名

消癖丸

333 组成

猪牙皂荚4两(去黑皮,涂酥,炙令焦黄,去子),巴豆1分(去皮心,研,纸裹压去油),硼砂半两(用酒1盏浸,火熬成膏)。

334 主治

癖气结硬不消,胸胁胀闷。

335 皂荚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3丸,食前以粥饮送下。

336 制备方法

上为末,入巴豆研令匀,用硼砂膏为丸,如梧桐子大。

337 附注

消癖丸(《圣济总录》卷七十三)。

34 方出《圣惠》卷四十六,名见《普济方》卷一八四 341 方名

皂荚丸

342 组成

肥皂荚2梃(锉,去黑皮),好酥1两。

343 主治

咳嗽喘急,喉中作呀呷声。

344 皂荚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10丸,以粥饮送下,不拘时候。

345 制备方法

将皂荚于慢火上炙,以好酥细细涂之,数数翻覆,以酥尽为度,炙令焦黄,捣罗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35 《圣济总录》卷六十六 351 方名

皂荚丸

352 组成

皂荚(如猪牙者,去黑皮,涂酥炙)1两,防己1两,葶苈(隔纸微炒)1分。

353 主治

肺气喘急,面目浮肿。

354 皂荚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1520丸,煎桑根白皮汤送下,不拘时候。

355 制备方法

上为末,用枣肉为丸,如梧桐子大。

36 《圣济总录》卷十二 361 方名

皂荚丸

362 组成

皂荚(实肥者)半斤,甘草1两(于罐器内,同皂荚烧,不令烟出),芎4两,恶实(微炒)2两,蒺藜子(炒去角)2两,菊花(微炒)4两,马牙消(研)4两,玄参(晒干)1两,甘松(去土)1两,藿香叶1两,零陵香1两,龙脑(研)1钱。

363 功效

凉心膈,润肺脏。

364 主治

风热痰壅,面发热,皮肤痛。

365 皂荚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1丸,嚼破,食后临卧茶酒任下。

366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樱桃大。

古籍中的皂荚丸 《张氏医通》:[卷八七窍门上]内障

嫩不可拨者。只与用药。治法纵各不同。大意不出乎皂荚丸、生熟地黄丸。其间虚实寒热。轻重随证出入。活法

《张氏医通》:[卷八七窍门上]外障

羚羊角散。翳尽。至其年月日期复发者。有留积也。皂荚丸。倪仲贤云。风热不制之病曰翳。如云雾。如丝缕。

《高注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一也。十三条咳逆上气。时时唾浊。但坐。不得眠。皂荚丸主之。皂荚丸方皂荚(八两、刮去皮、用酥炙)上一

《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卷二]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第七

今未有之奇矣。咳逆上气,时时唾浊,但坐不得眠,皂荚丸主之。注咳逆上气,喉中有水鸡声者,是寒饮冲

《金匮玉函要略辑义》:[卷二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论三首、脉证四条、方十五首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