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的寓意和象征是什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1浏览:2收藏

太极的寓意和象征是什么?,第1张

太极的寓意和象征是阴阳调和,平衡。

太极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术语,意为派生万物的本源。太极图形象化地表达了它阴阳轮转,相反相成是万物生成变化根源的哲理。

太极图形展现了一种互相转化,相对统一的形式美。它以后又发展成中国民族图案所特有的“美”的结构。如“喜相逢”、“鸾凤和鸣”、“龙凤呈祥”等都是这种以一上一下、一正一反的形式组成生动优美的吉祥图案,极受民间喜爱。

太极的意义:

太极是阴阳的统一体,用立体圆来体现:阴阳是在圆的统一体中互相转化,互相发展,“太”是比大还大的称之为“太”。“极”是无边、无尽之意。换句话讲(换个角度讲):“太极”是包含、包容之意。“太极”是哲学名词。是中国古代朴素唯物辩证法表示物质运动变化的规律。

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称之“太极”。“太极”通俗讲:就是天地万物变化的规律。“太极”即指事物运动变化普通规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太极”“太乙”·太一 5 经穴别名·太一 51 太一的别名 52 出处 53 穴名解 54 所属部位 55 太乙穴的定位 56 取法 57 穴位解剖 571 层次解剖 572 穴区神经、血管 58 太乙穴的功效与作用 59 主治病症 510 刺灸法 5101 刺法 5102 灸法 511 配伍 512 文献摘要 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太一 1 拼音

tài yī

2 英文参考

integration of double taili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太一:1“太极”“太乙”;2太乙穴。[1]

4 “太极”“太乙”·太一

太一即“太极”“太乙”。原指天地阴阳未分时的混沌状态,是古人对宇宙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的朴素认识。在天象上用于指紫微垣,或为北斗星头杓所指的方位。后引伸指人体先天之气。[1]

5 经穴别名·太一

太一即太乙穴[1]。

穴位 太乙 汉语拼音 Taiyi 罗马拼音 Taiyi 美国英译名 Great Yi 各

号 中国 ST23 日本 23 法

国 莫兰特氏 E23 富耶氏 E23 德国 M23 英国 S23 美国 St23

太乙为经穴名(Tàiyǐ ST23)[1]。出《针灸甲乙经》。《备急千金要方》作太一[2]。属足阳明胃经[1]。太即甚大,乙为十天于之一,太乙即《河图》里的中宫,脾土居中,喻腹中央为太乙,穴在胃脘下部,约当腹中央,故名太乙[1]。主治腹痛,腹胀,心烦,癫狂,呕吐呃逆,胃脘疼痛,食欲不振,腹胀肠鸣,肠疝,脚气,遗尿,胃痉挛,急慢性胃炎,胃痛,急性胃炎,消化不良,肠鸣,泄泻,心烦不宁,吐舌,癔病,癫痫,精神病等。

51 太一的别名

太一(《备急千金要方》),泰一[3],泰乙[3]。

52 出处

《针灸甲乙经》:太乙,在关门下一寸,足阳明脉气所发。

53 穴名解

太即甚大,乙为十天于之一,太乙即《河图》里的中宫,脾土居中,喻腹中央为太乙,穴在胃脘下部,约当腹中央,故名太乙[1]。

古“太”与“大”通,“乙”与“一”同[3]。

此穴在“下脘”穴之旁2寸,此处近胃,下连于肠,其状如“乙”字,而主治神志病,故名太乙[3]。

太乙穴平于下脘,穴底挨近脾脏并胰而言,内应小肠。小肠多曲,以及横结肠两曲端,亦太乙曲屈之象也。穴名曰“乙”,即喻肠道多曲也。汇此诸意,故名之为“太乙”。乙指一言,宇宙万物赖一以生,吾人赖脾胃而生,因名太乙。[3]

54 所属部位

上腹[4]

55 太乙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太乙在上腹部,当脐中上2寸,距前正中线2寸[5][6]。

太乙位于上腹部,脐中上2寸,旁开前正中线2寸处。仰卧取之[1]。

太乙位于腹部,脐上2寸,旁开2寸处(《针灸甲乙经》又云去任脉3寸)[2]。

太乙穴在足阳明胃经中的位置

太乙穴的位置

太乙穴的位置(足阳明胃经)

太乙穴的位置(肌肉)

太乙穴的位置(内脏)

56 取法

太乙位于上腹部,脐中上2寸,旁开前正中线2寸处。仰卧取之[1]。

仰卧位,当胸剑联合至脐中连线的下1/4与上3/4交点处,旁开中线2寸处取穴,横平内侧的商曲、下脘[7]。

仰卧位,在脐上2寸,下脘穴(任脉)旁开2寸处取穴。

57 穴位解剖

太乙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层、腹直肌、腹直肌鞘后层、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有第八、九肋间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下动、静脉分支。分布著第八、九肋间神经分支。皮肤由第8、9、10肋间神经的前皮支分布。腹腔内相对应器官为大网膜和小肠。

57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壁→腹直肌[1]。

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壁→腹直肌→腹直肌鞘后壁[8]。

57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肋间神经前皮支和胸腹壁静脉分布;深层有肋阅神经、动脉和腹壁上动脉分布[8]。

布有第八、九肋间神经分支,并有第八、九肋间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下动、静脉分支通过[2]。

58 太乙穴的功效与作用

太乙有涤痰开窍,镇惊安神的作用。

太乙有和中化滞的作用[1]。

古“太”与“大”通,此穴在“下脘”穴之旁2寸,此处近胃,下连于肠,其状如“乙”字。《礼记》“鱼馁必自乙。”注:“鱼去乙则不肥。”大肠俗名肥肠。“太乙门”即是“大肠门”。其所治症,除肠疾吐泻而外,如癫疾狂走、心烦,正合中医之阳明腑证,弃衣登高谵语等证。正与中枢神志有关,所谓脏燥则狂者,由于大肠结热。而大肠结热,又当在迂曲弯转之处,故治取此穴有效。[3]

59 主治病症

太乙穴主治腹痛,腹胀,心烦,癫狂,呕吐呃逆,胃脘疼痛,食欲不振,腹胀肠鸣,肠疝,脚气,遗尿,胃痉挛,急慢性胃炎,胃痛,急性胃炎,消化不良,肠鸣,泄泻,心烦不宁,吐舌,癔病,癫痫,精神病等。

太乙穴主治腹痛、腹胀、心烦、癫狂[6]。

太乙主要用于治疗脾胃、肠腑等疾患:如呕吐呃逆、胃脘疼痛、食欲不振、腹胀肠鸣、烦心、癫狂、脚气、遗尿等[1]。

现代多用太乙治疗胃痉挛、急慢性胃炎、肠疝等[1]。

太乙主治胃痛,腹胀,心烦,癫狂等[2]。

太乙穴主治胃痛,消化不良,腹胀,肠鸣,泄泻;心烦不宁,吐舌,癫狂[7]。

消化系统疾病:急性胃炎,消化不良,肠鸣,腹胀;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癔病,癫痫,精神病;

其它:遗尿。

510 刺灸法 5101 刺法

直刺05~08寸[6]。

一般直刺10~15寸[1]。

直刺08~12寸[2][7],局部有酸胀沉重感[7]。

5102 灸法

艾炷灸5~7壮,艾卷灸10~15分钟[1]。

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2]。

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511 配伍

太乙配足三里、脾俞,治消化不良[7]。

太乙配足三里,脾俞、胃俞,有健脾消食的作用,主治消化不良。

太乙配梁门、中脘,治胃痛[7]。

太乙配滑肉门,有清心化痰宁神的作用,主治癫狂,吐舌。

512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狂癫疾,吐舌,太乙及滑肉门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癫疾,心烦吐舌。

《针灸大成》:治癫疾狂走,心烦吐舌。

太极即为天地未开、混沌未分阴阳之前的状;八卦即乾、坤、震、巽、坎、离、艮、兑,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

太极八卦即是阐明宇宙从无极而太极,以至万物化生的过程。其中的太极即为天地未开、混沌未分阴阳之前的状态。八卦,用“-”和“--”符号组成。名称是:乾、坤、震、巽、坎、离、艮、兑。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以推测自然和社会的变化。

太极和八卦组合成了太极八卦图,它又为以后的道教所利用。道家认为,太极八卦意为神通广大,镇慑邪恶。

科学太极八卦图,描绘了《易经》阴阳理论中阴阳交感生万物的道理;质能互相转化原理阐述了能量平衡创生物质的原理。二者经过比照辉映确是惊人的契合乃至完全一致,也充分证明了同是真理必然产生殊途同归的结果。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