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哪些特色小吃?要有历史故事的,有材料!
1东坡肉
我国宋代大文学家苏试,因为写诗得罪了朝廷而被降职,下派到湖北黄州,到了黄州后,他自称为“东坡居士”。
“居士”是对那些住在家里的佛教徒的称呼。居士信佛,但可以不受佛教一些戒律的限制,所以自称“东坡居士”的苏轼虽然看破红尘进入佛门,但肉还是可以吃的。
当过大官的他,仍爱好美食,却没有心情去酒楼饭店,便亲自动手来烹调了,由此排遣寂寞与烦闷。
文人出身的苏东坡是个手不释卷酷爱书画的才子,他既要烹调美食,又要写写画画,为了兼顾,他采取用文火炖肉的办法,以便一边照看火候,一边写他的文章或者摆弄他的画笔。
在多次实践之后,他总结了一个最佳的烹调方案,使他享受了无穷的乐趣。
在黄州这段时间里,苏东坡还提笔写了一首“食猪肉”的诗歌,说明他当时的体会与心境:
黄州好猪肉,价钱如粪土。
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
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由于“苏东坡”这篇“食猪肉”诗歌的传播,他的这套独特的炖肉方法也被人们看好,老百姓使用他的名字命名,“东坡肉”也就流传下来,直到今天,仍然受到食客们的喜爱。
选自:《中国民间掌故精选》
参考资料:
2过桥米线
过桥米线的由来
传说很早以前,有一位书生在云南南湖的湖心亭苦读书,他的妻子每天都要过一座桥给这个书生送饭。有一天,妻子觉得丈夫很辛苦就炖了只鸡放进土罐里准备送给丈夫吃,可是中途有事便耽搁了,等回来才发现土罐里的鸡还是热的,打开一看,发现上面有一层厚厚的黄油,于是就用鸡油烫米线给丈夫吃,书生吃后赞不绝口。因为妻子每天送饭都要从南湖的桥上过,所以书生起名为“过桥米线”。
过桥米线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源于滇南蒙自。传说蒙自县城的南湖旧的风景优美,常有文墨客攻书读诗于此。有位杨秀才,经常去湖心亭内攻读,其妻每饭菜送往该处。秀才读书刻苦,往往学而忘食,以至常食冷饭凉菜,身体日渐不支。其妻焦虑心疼,思付之余把家中母鸡杀了,用砂锅炖熟,给他送去。待她再去收碗筷时,看见送去的食物原封未动,丈夫仍如痴如呆在一旁看书。只好将饭菜取回重热,当她拿砂锅时却发现还烫乎乎的,揭开盖子,原来汤表面覆盖着一层鸡油、加之陶土器皿传热不侍,把热量封存在汤内。以后其妻就用此法保温,另将一些米、蔬菜、肉片放在热鸡汤中烫熟,趁热给丈夫食用。后来不少都仿效她的这种创新烹制,烹调出来的米线确实鲜美可口,由于杨秀才从家到湖心亭要经过一座小桥,大家就把这种吃法称之"过桥米线"。
经过历代滇味厨师不断改进创新,"过桥米线"声誉日著,享誉海内外,成为滇南的一道著名小吃。
3桂林米粉
爆米花源于什么时期?爆米花的做法曾经出现在哪本古代典籍中?起源于数千年前的美洲印加帝国。
这看着简单,仔细想想知识含量却很丰富。为压紧锅盖,盖口有一个大弯头,其实是一个以与锅体的连接轴为支点的费力杠杆,锅口边上的小弯头施加阻力,中心螺旋施加动力;金属杆通过螺旋压锅盖是为了省力;为轻松旋紧螺旋,要在螺旋上的孔中插入加力管,通过加力管旋转螺旋,其实是一个省力轮轴。
小弯头也是一个杠杆,支点为与锅口边连接的转轴,大弯头的摩擦力是阻力,人推动小弯头的力是动力,为便于将小弯头推开,要将加力管上套在小弯头上再推,大大的增大了动力臂,操作时更省力。加热时,爆米花机放在支架上,支架上装有滚动轴承,通过用滚动代替滑动的方法减小摩擦,人转动起来较轻松。燃料燃烧化学能转化为内能,通过锅体内能转移给锅体内的空气和玉米。使空气内能增大,温度升高,压强增大。
使玉米中的水分温度升高,但由于气压的增大,水的沸点也升高,所以,玉米中的水分温度虽然很高,但达不到沸点不能沸腾。当将锅盖打开时锅内空气冲出锅外,气压急剧减小,水的沸点降低,玉米中水分的温度已远超沸点,会急剧汽化,体积急剧增大,将玉米粒胀大成玉米花,当然会将玉米胀破,玉米花中的水蒸气就会喷出,同时反作用于玉米花,使许多的玉米花从锅口喷出,如果没有收集玉米花的容器遮挡,大家就会欣赏到一幅天女散花的场景。
从高温的锅内飞出的爆米花,在飞行过程中,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内能减小,温度降低,大家立马将爆米花拿在手里含到嘴里里都不会有烫的感觉。锅内气体高速喷出,会引起机口处空气的剧烈振动,于是发出巨大的响声。锅中喷出的气体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空气会液化成小水滴,所以,伴随巨大的响声,还会冒出一团白色的烟雾,就是浮在空气中的小水滴。
东坡肉——苏东坡
贵妃鸡——借用杨贵妃酒醉百花亭的故事命名 上海川味名菜
西施舌——西施 杭州名点
昭君皮子——王昭君
太白鸭——李白
五柳草鱼——杜甫
年糕——伍子胥
粽子——屈原
汉宫藏娇——貂蝉
金华火腿——宗泽
涮羊肉——忽必烈
本文2023-08-21 21:21:02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651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