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筋汤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1浏览:1收藏

养筋汤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功能主治 4 养筋汤的用法用量 5 摘录 附: 1 古籍中的养筋汤 1 拼音

yǎng jīn tāng

2 处方

白芍30克 熟地30克 麦冬30克 炒枣仁9克 巴戟天9克

3 功能主治

补肾养心,滋肝舒筋。治肝肾不足,心阴亦虚,筋缩不伸,卧床 ,不能举步,遍身疼痛,手臂酸麻。

4 养筋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一剂筋少舒,四剂筋大舒,十剂疼痛、酸麻之症尽除。

5 摘录

《辨证录》卷八

古籍中的养筋汤 《辨证录》:[卷之八]虚损门(十三则)

心,肝木得肾之滋,枝叶条达,筋有不润者乎。方用养筋汤∶白芍(一两)熟地(一两)麦冬(一两)炒枣仁(

《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卷之二·诸伤门]伤风寒

。大恶寒者。表虚也。芍药甘草附子汤。表虚恶寒。而筋惕肉者。真武汤。外有太阴自利不渴。厥阴下利厥逆。

《重订通俗伤寒论》:[第二章·六经方药]第六节·滋补剂

煎代水秀按血虚生风者。非真有风也。实因血不养筋。筋脉拘挛。伸缩不能自如。故手足螈。类似风动。故

《疡科心得集》:[方汇]卷中

柴胡黄芩陈皮知母泽泻地骨皮贝母甘草姜(陈氏)和气养营汤治前证已成,不得内消者,宜此药托之。人参陈皮

《普济方》:[卷三十六胃腑门]胃反(附论)

目录 1 拼音 2 拼音名 3 筋藤的别名 4 来源 5 原形态 6 生境分布 7 化学成份 8 性味 9 功能主治 10 筋藤的用法用量 11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筋藤的方剂 2 用到中药筋藤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筋藤 1 拼音

jīn téng

2 拼音名

Jīn Ténɡ

3 筋藤的别名

三托藤、坎香藤、香藤、藤满山香、九牛藤、骚羊果

4 来源

药材基源:为夹竹桃科植物筋藤的全株。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lyxia levinei Merr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洗净,切片,晒干或鲜用。

5 原形态

攀援灌木。具乳汁,全株无毛;小枝与老枝均柔弱,老枝圆柱形,节间长约25cm,小枝直径15mm或更细,稍具棱角和条纹。叶对生或3叶轮生;叶柄长47mm;叶片嫩时膜质,老时纸质或近革质,椭圆形或长圆形,长58cm,宽23cm,先端钝或渐尖,基部急尖或稍渐尖。聚伞花序单生于叶腋内,花5数;花萼裂片长圆形,长约15mm;花冠白紫色,高脚碟状,花冠筒圆筒状,喉部紧缩;雄蕊着生于冠筒内面中部以上,花药内藏;无花盘;子房由2枚离生心皮组成,花柱丝状,柱头头状,先端2裂。核果椭圆形,长约9mm,连结成链珠状。花期38月,果期8月至翌年6月。

6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50400m的山地疏林下或山谷、水沟旁。

资源分布:分布于广东、广西等地。

7 化学成份

茎叶含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白桦脂醇(betulin), β谷甾醇D葡萄糖甙(βsitosterolDglucoside)。

8 性味

辛;微苦;性温

9 功能主治

祛风除湿;活血止痛。主风湿痹痛;腰痛;胃痛

10 筋藤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或浸酒。

11 摘录

《中华本草》

用到中药筋藤的方剂 桂龙药膏

大芦45g高山龙375g青藤45g五爪龙60g万筋藤10g首乌藤150g当归藤165g四方藤55g温

桂龙药酒

g大芦45g土甘草69g青藤45g五爪龙60g万筋藤10g首乌藤150g当归藤165g四方藤35g温

活血舒筋汤

、续断、甘草。功能主治:活血祛瘀,舒筋通络。主伤筋与筋错、筋挛,关节行动不舒,肿痛。用法用量:水煎

舒筋止痛洗药方

汉防己3钱,秦艽2钱,木瓜2钱。功效:活血止痛,侧重舒筋。主治:筋骨痛。用法用量:用水熬透,洗之。

养筋汤

克炒枣仁9克巴戟天9克功能主治:补肾养心,滋肝舒筋。治肝肾不足,心阴亦虚,筋缩不伸,卧床 ,不能

更多用到中药筋藤的方剂

用到中药筋藤的中成药 桂龙药膏

大芦45g高山龙375g青藤45g五爪龙60g万筋藤10g首乌藤150g当归藤165g四方藤55g温

桂龙药酒

g大芦45g土甘草69g青藤45g五爪龙60g万筋藤10g首乌藤150g当归藤165g四方藤35g温

骨筋丸胶囊

桂枝46g血竭27g马钱子(制)27g制法:同骨筋片项下,自始至取上清液与乙醇提取液合并,浓缩至稠

舒筋丸

魏氏家藏方》卷八之舒筋丸主治血弱气虚,风湿乘之,筋脉不舒,颈项紧痛,不能转侧,连耳皆痛。用法用量:

舒筋活血丸

治:舒筋通络,活血止痛。用于跌打损伤,闪腰岔气,筋断骨折,瘀血痛。用法与用量:黄酒或温开水送服。一

更多用到中药筋藤的中成药

古籍中的筋藤 《滇南本草》:[第三卷]接筋藤

接筋藤,形似皮条,有小叶,身上有毛,无花。气味甘,性平。主治跌打损伤,散血

《黄帝内经灵枢集注》:[卷二]经筋第十三

足太阳之筋。起于足小趾。上结于踝。邪上结于膝。其下循足外侧。结于踵。上循跟结于。其别者结于外。上中

《黄帝内经太素》:[卷第十三·身度]经筋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见《灵枢》卷四第十三《经筋》篇,又见《甲乙经》卷二第六《经筋》篇。足太阳之筋

《类经图翼》:[卷五经络(三)]诸部经络发明

喉口唇舌部颈肩部胸腹部背部胁肋部四肢部皮毛肌肉部筋骨血脉部脏腑部前后 〔头面部〕巅∶足太阳交巅。

《医经原旨》:[卷二]经络上第五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