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栾书缶的详细信息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1浏览:2收藏

战国栾书缶的详细信息,第1张

原文:正月季春元日己丑余畜孙书也择其吉金以作铸缶以祭我皇祖余以祈眉寿栾书之子孙万世是宝。

释文:正月季春中的正月表示夏正,而不是现在所说的一月;季春为三月;畜孙即孝孙;也为虚词,但不是句末语气词;栾书为作器者。

此器光素无纹,器颈至肩下有铭文5行40字,由左而右,字皆嵌金,为栾书子孙祭祀祖先而作,但多年来习称栾书缶。器盖上亦有铭文8字。栾书又称“栾武子”或“栾伯”,是春秋时晋国大夫,执政14年,于鲁成公四年(公元前587年)将中军,卒于公元前573年。器上错金铭文字形规整,至今熠熠生光。错金技法创于春秋中叶,但此缶无论从器形还是字体看,都属楚国作风,故实际是后来入于楚国的栾书子孙的遗物。

“栾书”青铜缶器形似壶,小口,短颈溜肩,圆腹,矮圈足,圈足外缘有三个等距离的小长方形片状饰向外侧伸出,底部作十字形凸起。盖顶弧形,盖面内沿有三个等距离的小长方形微凸的卡。盖上和腹侧各有四个对称的环形耳,耳上有阴线的云纹。缶盖与腹表均有铭文。盖铭2行8字:“正月季春元日己丑。”腹铭错金5行40字:“正月季春元日己丑,余畜孙书也择其吉金,以作铸缶。以祭我皇祖,虞(余)以祈眉寿。栾书之子孙,万世是宝。”

此器相传出土于河南辉县。1958年容庚、张维持的《殷周青铜器通论》将其定名为“栾书缶”,认为栾书即为栾武子,“栾书”青铜缶铸成在鲁成公十二年(公元前579年)。长期以来学术界一般将“栾书”青铜缶作为春秋中期晋国的器物来看待,视之为一件极具史料价值的珍贵文物。

20世纪90年代初,有学者根据新发掘的考古材料,对传世的“栾书”青铜缶的年代和产地有所质疑,指出该器应定为楚式器物,而不是晋器。作器时间,有的认为在鲁襄公二十一年(公元前552年)或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也有人认为应在战国时期。

1990年,欧燕先生撰写《栾书缶》,从考古类型学的角度,指出这件器物的年代不能早到春秋中期,缶应该为战国楚器。同时,王冠英先生也不同意为栾书之说。专门研究楚国青铜器的刘彬徽先生,作了更详密的论证,基本认定这件器物为战国楚式器物。

李学勤先生在《栾书缶释疑》中,推测此缶是春秋时居住在晋楚之间的蛮族部族。蛮族部族被灭后,流落到楚国的蛮族后裔,就做了这件缶了。

金银错工艺产生于春秋中期前后,其工艺程序是先在青铜器表面铸出浅凹的纹饰或铭文,如果是特别精细的纹饰,则是在器表用墨笔绘出纹饰,按纹饰用硬度较大的工具錾刻浅槽,然后在浅槽内嵌入细薄的金银片或金银丝,再进行打磨,使嵌入的金银片与铜器表面相平滑,最后在器表用木炭加清水进一步打磨,使器表增光发亮,从而利用金银与青铜的不同光泽映衬出各种色彩。这种工艺在初期时比较注重施于铭文,“栾书”青铜缶的铭文正是这种工艺最初兴起时的产品 。

1甲骨文

发现有大约15万片甲骨,4500多个单字。这些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商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不仅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内容,而且涉及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技术。

从甲骨文已识别的约1500个单字来看,它已具备了“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现了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中国商代和西周早期(约公元前16~前10世纪)以龟甲、兽骨为载体的文献。

2金文

是中国古汉字一种书体的名称。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铜器上铭文字体的总称。金文可略分为四种,即商朝金文(前1300年左右~前1046年左右)、西周金文(前1046年左右至前771年)、东周金文(前770年~前222年)和秦汉金文 (前221年~前219年)。

3小篆

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221年),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的六国文字,创制了统一文字的汉字书写形式。一直在中国流行到西汉末年(约公元8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

但由于其字体优美,始终被书法家所青睐。又因为其笔画复杂,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随意添加曲折,印章刻制上,尤其是需要防伪的官方印章,一直采用篆书,直到封建王朝复灭,近代新防伪技术出现。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 各国的汉字出现了简繁不一、一字多形的情况。

秦始皇灭六国后,下令以秦国的“小篆”作标准,统一全国文字。篆体,又称为“篆书”,是小篆、大篆的合称,因为习惯上把籀文称为大篆,故后人常把“篆文”专指小篆。

扩展资料:

甲骨文特点:

一、从甲骨上的文字看,它们已具备了中国书法的用笔、结字、章法三要素。其用笔线条严整瘦劲,曲直粗细均备,笔画多方折,对后世篆刻的用笔用刀产生了影响。从结构字体上看,文字不仅有变化,虽大小不一,但比较均衡对称,还显示了稳定的格局。

因此从章法上看,虽受骨片大小和形状的影响,仍表现了镌刻的技巧和书写的艺术特色。“甲骨书法”现今已在一些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中流行,就证明了它的魅力。

二、从用笔上看,甲骨文因用刀契刻在坚硬的龟甲或兽骨上,所以,刻时多用直线,曲线也是由短的直线接刻而成。其笔画粗细也多是均匀;由于起刀和收刀直落直起,故多数线条呈现出中间稍粗两端略细的特征,显得瘦劲坚实,挺拔爽利,并且富有立体感。

三、就结字而言,甲骨文外形并且多以长方形为主间或少数方形,具备了对称美或者一字多形的变化美。而且甲骨文在结字上还具有了方圆结合,开合辑让的结构形式,有的字还具有或多或少的象形图画的痕迹,具有文字最初发展阶段的稚拙和生动。

四、从章法上看,卜辞全篇行款清晰,文字大小错落有致。每行上下、左右、虽有疏密变化,但全篇能行气贯串、大小相依、左右相应、前后呼应的活泼局面。并且,字数多者,全篇安排紧凑,给人以茂密之感,字数少者又显得疏朗空灵,总之,都呈现出古朴而又烂漫的情趣。

金文的分类:

一、商朝金文

纵然商朝以前已有青铜器,金文之始,实在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西北)后。初时只有寥寥数字,及至周初,已达千二百余字。商末铸有金文之青铜器日多,然所述仍十分简略,多为铸者或其先祖之名讳。至商亡时,方有文章出现,然其时最长之文,仍仅有四十余字。

二、西周金文

及至周代商起,金文渐兴,天子之事,如昭王南巡,穆王西狩等,多有记述。

三、东周金文

自平王东迁以降,铁器渐见,钟等青铜乐亦渐多,且亦能铸文于青铜器外侧,故金文所录,已非如当初般,只为王公大臣之事,战功、音阶等,皆有铸录。此时金文被广泛使用,堪称全盛时期。

四、秦汉金文

秦始皇一统天下后,诏令书同文,并于四方立碑,所用之文字皆为小篆,且不再刻铭文于钟鼎之上,由是金文渐衰。及至汉代,民间多铸铭文于铁器之上,青铜之器,不复使用,金文自是不见于史。

小篆特点:

一、是长方形,以方楷一字半为度,一字为正体,半字为垂脚,大致比例为3:2左右。

二、是笔画横平竖直,圆劲均匀,粗细基本一致。所有横画和竖画等距平行,所有笔画以圆为主,圆起圆收,方中寓圆,圆中有方,使转圆活,富有奇趣。

三、是平衡对称,空间分割均衡与对称是篆书的独特魅力。对称不仅存在于左右对称,上下对称,而且还存在于字的局部对称,圆弧形笔画左右倾斜度的对称。

四、是上紧下松,小篆的大部分字主体部分在上大半部,下小半部是伸缩的垂脚。当然也有下无脚的字,主体笔画在下部,上部的笔画则可以耸起。

-汉字

殷商后期,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们逐渐掌握了冶炼和铸造技术。结果,产生了金、铁、锡和铜等金属物品,其中最著名的是青铜器。青铜器在当时不仅是一种珍贵的器皿,而且还被用来记录文字并流传后世。因此,青铜器也是最重要的古代历史书籍之一。青铜器有很多种,按其底形可分为圆底、平底和堞底。底部由三四只脚支撑。

这些容器由两部分组成,圆形、方形或矩形,有成形的把手、脚和盖子。按用途可分为彝器、乐器、兵器、度量衡、镜子、钱币、印章等。这些物件上常刻有文字,称为“金文”、“钟鼎文”和“铭文”。有些铭文是铸造的,有些是雕刻的。商周时期的铭文一般都是铸在器皿上,后来的铭文也是刻上去的。铭文演变成多种形式,俗称“钟鼎字”,在汉字中称为“剑”、“古文”或“大篆”。

青铜器铭文的字数从三百到四百不等。一般来说,商代的铭文比较简单,而西周的铭文比较多,但春秋战国时期趋于简单,秦汉时期很少发现铭文较长的青铜器。周初使用的铭文,无论是笔画还是结构,都与商代的甲骨文极为相似。周昭王之后,西周的金文逐渐成熟。他的代表作有赵周国王的《宗周钟》和周公国王的《墙盘》

此时金文书法的主要特点是:笔画由蝌蚪尾状逐渐圆润,起笔、转笔、收笔多为圆笔;与周初的青铜器铭文相比,具象更扁平、更紧密、更稳定、更规则。在作文方面,我们开始注意纵横字间距和行距。有边界格的碑文构图比较严谨,而字距和行距较大的碑文构图非常稀疏开阔。目前最古老的碑文是周宣王西周晚期的《毛公鼎》,共497字。它的长度相当于一个《尚书》,被称为“一本历史书”。

中山王铁足铜鼎战国中山王“错”墓出土九鼎中的首鼎。铜身,铁足。外壁刻有铭文 77行469字,是目前所见铭文最长的一件战国铜器。铭文记载了中山国相邦司马赒率师伐燕、扩大疆土的功绩,告诫后代吸取历史教训,警惕周边诸国的进攻,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关于西周时期史料记载不多我想是由于以几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一、社会文化的发展比较落后

在西周之前社会文化的发展还发展还比较落后,文化只掌握在极少数的奴隶主贵族之手,大多数人没人文化,即使一些诸侯王也不懂文字。虽然西周王室设置有史官,但记寻的内容主要为周王室所发生的大事。那时候很多诸侯国还没有记史的习惯,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发现的史料都得少。

我国有明确的纪年是从“共和元年”开始,即公元前841年,因为那一年发生了“国人暴动”,将周厉王赶跑了,周朝开始由周定公和召穆公共同执政,因此称为“周召共和”。从这一年之后我国有了明确的纪年,在此之前没有纪年。因此以前即使有史料也不能确定发生的年份,而从共和元年到周平王东迁的公元前770年只有110年。

二、文字记载工具不发达

商朝使用的是甲骨文,是刻在兽骨龟甲上,现在发现的甲骨主要是占卜用,没有系统的史册。西周主要是金文,是铭在青铜器上的,我们现在发现西周的许多史料很多都是从青铜器上的铭文中得到。这样的文字记载工具制作起来都非常难,所以留下的肯定不多。

竹木简的最早使用可能在商朝,因为在甲骨文中发了“册”字,推猜是竹木简册,但到目前为止尚未发现西周以前的竹木简出土。

三、战乱毁灭

西周未年周幽王失政,公子臼被废太子之位,他的舅舅申侯联合缯国,勾结西夷犬戎进攻镐京,周幽王、郑恒公被杀,犬戎在镐京大肆抢劫、杀人放火,昔繁华的都城成了一片废墟。犬戎是野蛮民族,只抢女人和财宝,剩下的东西能烧的全部烧了,所以有关西周的史料也都焚烧殆尽。现在发现的西周史料很多都是在成周洛阳留存下来的。

公子臼继位后面对破败的镐京和不断骚扰的犬戎,只好东迁洛阳,把关中留给了秦人。犬戎在关中为祸很多年,等致秦人驱逐犬戎称霸关中时,镐京已成粟谷地了。

而西周时期的诸侯国都很小,有很多方圆不过百里,相互之间也吞并的厉害,到东周时有许多被大国吞并掉了,因此也没留下什么史料。

四、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史料突然多了起来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文化有了进一步发展,掌握文化的人多了起来,加上东周王室衰弱,对各诸侯国控制力下降,各国也开始有了自己的史官记史。同时竹木简也使用的多起来,人们开始著书立说、传道授业,思想也开始大解放,儒、法、墨、道等思想学派相序出现,到春秋末期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各国都设有史官,记录下来的历史就多,最著名的有鲁国史官左丘明写的《左传》、孔子写的《春秋》,还有晋代出土的魏国史书《竹书纪年》等。同时各国留存下来的文物也多,特别是战国七雄,都已早已称王,国家建设也按照王国规格来建,各种礼制都远远超过西周时期,所以留下的史料就非常丰富。

一、青铜器的介绍

青铜器最早出现在距今约6000年前的两河流域,在这里诞生了人类文明的青铜时代,是世界性的文明象征。青铜器石是由红铜和锡的合金制作成的器具,它的铜锈是呈现青绿色。青铜器主要的铸造范围饮具、食具、酒具、水具等,同时也有大型的青铜器,比若说中国古代的三足两耳鼎,还有三星堆文化等,都属于大型的青铜器。而在青铜器的制造中,中国制造的青铜器是享誉世界的,因为中国制造的青铜器是比其他国家更加精美的,在当时有着极高的声誉和艺术价值。

二、周朝的介绍

周朝建国自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共统治791年,周朝是封建社会的开端,是中国社会制度转变的重要时期。周朝是由周武王姬发创建的;周武王时期实施分封制、宗法制和井田制维持社会秩序,后历经犬戎之祸,西周灭亡;平王东迁建立东周,又称为“春秋战国”,最后被秦统一。

三、对历史研究的帮助

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比之前朝更加的繁荣昌盛,常见的有鼎、鬲、瓿、壶、盘、盂、钫、鉴等 ,还有属于兵器类的矛和戈,属于乐器的钟铙 ,纹饰更加的繁杂在早期多见云雷纹、饕餮纹、夔龙纹、凤鸟纹、蝉纹、蚕纹等到了后期蟠离纹、环带纹等等,纹饰的造型风格早期多奇幻谲诡显得严肃神秘,后期则逐渐变为精巧、简练、手法细致并且渐趋写实,这都反映了不同历史时代和社会条件所形成的思想意识,审美观点和对于自然现象的不同理念。而从山西周朝贵族墓中出土的带有铭文铜器有近50套,这这些铭文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代表着那个历史时期的思想,人们的审美以及人们对当时大自然的认识理念,有利于考古学家去研究,让我们了解关于周朝更多的历史文化,从而借鉴古人的思想,融入现代的发展理念中去,推动社会的发展。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