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古籍中的典故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1浏览:1收藏

中药古籍中的典故,第1张

你是否已经初中毕业了还是还没有上初中呢?初中毕业的你们已经学习了不少的古诗文吧?你还记得多少呢?在你的脑海中是否还记得《神仙传董奉》《闲坐忆乐天经诗问酒熟未》《孟子梁惠王上》《左传定公三十年》这一系列的文言文呢?你还记得这些文言文里面所讲的一些内容吗?如果你忘记了,那么我们就再来温习一遍吧!而那些还没有上初中的朋友们,你也来先预习一遍吧!

《神仙传董奉》云:奉,居山不种田,日为人治病,亦不取钱,重病愈者,使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数年,提十万余株,郁然成林。典故典制和掌故,《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专》: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医学典故常常困扰我们对文章的理解,医书常有典故命名者,现将常见的典故收录如下:

《神仙传董奉》云:奉,居山不种田,日为人治病,亦不取钱,重病愈者,使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数年,提十万余株,郁然成林。后世把杏林作为医学或医术之誉称。杏苑与杏林同义,以此命名者有清代张启倬《杏林碎锦》,清代宋钧衡《杏苑丛谭》等。

《神仙传苏仙公》云,苏仙公得道仙去时,谓其母曰:明年天下疾疫,庭中井水,檐边橘树,可以代养。井水一升,橘叶一枚,可疗一人。翌年果疫疾,远近求治者悉活。后遂以橘井为良药之典。以此命名者有明代王章祖的《橘井元珠》。

唐刘禹锡《闲坐忆乐天经诗问酒熟未》云:案头开缥帙,肘后检青囊。唯有达生理,应无治老方。后遂将青囊喻医书。以此命名者有明代邵以正的《青囊杂纂》、清代赵濂的《青囊秘效方》。

《孟子梁惠王上》云:无伤也,是乃仁术。孟子所谓的仁,本于孔子爱人之说。后世遂以医术比之仁术。《论语雍也》:知者乐,仁者寿。《汉书董仲舒传》:尧舜行德则民仁寿。此故将仁寿比之医术。以此命名者,如明代张洁的《仁术便览》、清代孟葑的《仁寿镜》。

折肱:喻指良医。《左传定公三十年》曰:三折肱知为良医。《楚辞九章》曰:九折臂而成医兮,吾至今乃知其信然。朱熹集注:人九折臂,更历方药,乃成良医,故吾于今,乃知作忠造怨之语,为诚然也。《左传》曰:三折肱为良医。亦此意也。后遂以三折肱、九折臂以喻良医。以此命名者,如明代吴承昊《折肱漫录》。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扁鹊少时为人舍长,舍客长桑君常谨遇之,出入十余年,乃呼扁鹊私坐,间与语曰:我有禁方,年老,欲传与公,公毋泄。扁鹊曰:敬诺。乃出其怀中药予扁鹊:饮是以上池之水三十日,当知物矣。扁鹊以其言,饮药三十日,视见垣一方人。以此视病,尽见五脏症结,特以诊脉为名耳。后遂以上池、窥垣以喻医术高明。以此命名者有明代马时可的《上池杂说》,清代陈养晦的《伤寒五法》附《伤寒论》,康熙六年刊本又名《窥垣秘术》。

通过温习以上的这些文言文,你是否想起来了呢?内容一定有所充实吧?好了,如果还没有记住的,快来再和我们一起来复习一遍吧!争取把这些古籍典故全记住哦!

出自于东汉范晔等《后汉书·光武帝纪上》:

光武诛王郎,收文书,得吏人与郎交关谤毁者数千章。光武不省,会诸将烧之,曰:“令反侧子自安!”

宋桂阳王休范举兵浔阳,萧道成击斩之。而众贼不知,尚破台军而进。宫中传言休范已在新亭,士庶惶惑,诣垒投名者以千数。及至,乃道成也。

道成随得辄烧之,登城谓曰:“刘休范父子已戮死,尸在南冈下,我是萧平南,汝等名字,皆已焚烧,勿惧也!”亦是祖光武之智。

翻译:

汉光武帝处死王郎之后,收集有关的文书,得到数千份官吏们与王郎交往的信函。光武帝一件也没有查看,而是把手下诸将集合起来,下令将所有信件当众烧毁,他说:“让原来反对过我的人可以安枕无忧!”

南朝宋时,桂阳王刘休范在浔阳城起兵谋反,被萧道成击破杀死。刘休范的兵众不知道情况,还在向官军进攻。宫中传说刘休范叛军已到达新亭,士大夫和百姓都惶恐不已,到叛军军营报名投降的有上千人。等到大军抵达,众人才知道是萧道成。

萧道成接到投降名册就烧掉了,并登上城对他们说:“刘休范父子已经被杀,尸体在南山下,我是萧平南,你们中投降的名字都已经烧了,不必害怕。”这大概也是效法光武帝安定人心的智计吧?

扩展资料:

成语故事:

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率军围攻邯郸城,攻破邯郸后,杀死守将王郎。在收到的各种文书中,其中有许多与王郎交往密切的官吏上书毁谤的文书数千篇。光武帝很不高兴,就率手下大将将这些文书全部烧掉,并说:“令反侧子自安。”

刘玄到了洛阳,需派一员亲近大将代表朝廷去河北一带,宣示朝廷旨意,要那里的郡国遵守朝廷的诏命。经过一番争议,选定了刘秀。刘秀就以更始政权大司马的身份巡视河北。

刘秀在河北,每到一处,考察官吏,按其能力升降去取;平反冤狱,释放囚徒;废除王莽苛政,恢复汉朝的官吏名称。所做之事,均都顺应民心,因而官民喜悦。王朗是当时河北势力最大的一支力量,他自称是刘邦的后代,号召力很大,结果很快被刘秀消灭。

消灭王朗以后,在清理缴获的文书档案时,发现官吏与王朗勾结一起毁谤刘秀的材料有几千份。如果追究起来,会引起一大批人逃跑或造反。刘秀根本连看也不看,把官吏们召集起来,当面一把火烧掉,真正起到了“令反侧者自安”的效果,使那些惴惴不安的人下定决心跟刘秀到底。

-反侧自安

1 战战兢兢

解释: 战战:恐惧的样子;兢兢:小心谨慎的样子。形容非常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也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

出处: 《诗经·小雅·小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2求之不得

解释: 想找都找不到。原指急切企求,但不能得到。后多形容迫切希望得到。

出处: 《诗·周南·关雎》:“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3辗转反侧

解释: 辗转:翻来复去;反侧:反复。翻来复去,睡不着觉。形容心里有所思念或心事重重。

出处: 《诗经·周南·关雎》:“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4窈窕淑女

解释: 窈窕:美好的样子。美好的女子。

出处: 《诗经·周南·关睢》:“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5君子好逑

解释: 逑,通“仇”。仇:配偶。原指君子的佳偶。后遂用为男子追求佳偶之套语。

出处: 《诗经·周南·关睢》:“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李商隐《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典故: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中间四句各用一个典故。第三句用《庄子·齐物论》中庄生梦蝶的故事,庄生,即庄子,战国时哲学家,据说他曾梦见自己变成蝴蝶,逍遥自在地飞翔,醒后竟不辨己蝶。第四句用《华阳国志》中杜鹃啼血的故事,望帝,古代蜀国国君杜宇,国亡身死,魂魄化为杜鹃,每到春天便悲啼不止、直至出血。第五句用《博物志》里海中鲛人(神话中的人鱼)泣泪成珠的故事。传说珍珠是由海里鲛人的眼泪变的。《新唐书·狄仁杰传》以“沧海遗珠”比喻人才被埋没。第六句源自南北朝干宝《搜神记》。传说春秋时,吴王夫差的小女儿紫玉爱慕韩重,并想嫁给他,但没有成功,因此郁闷而死。韩重从外地游学回来,前往她的墓上哀悼。忽然紫玉现出原形,赠送明珠给韩重,并对他唱歌。韩重想抱住她,紫玉却像轻烟一般不见了。唐戴叔伦以“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形容可望而不可即的诗景(见司空图《与极浦书》)。四个典故,每个典故一个意象,潜蕴着作者对自己今生今世爱情、事业、理想、追求的痛苦反思。庄生晓梦迷蝴蝶,抱负成虚;望帝春心托杜鹃,理想幻灭。玲珑剔透的沧海明珠,本为稀世珍宝,如今却只是在明月映照之下,成盈盈之“珠泪”,独自被遗弃在沧海;自己追求的对象,如同蓝田日暖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

背景:

李商隐是一个极重感情的人。据说,他早年曾苦恋过一个女道士,并且可能有其他的恋爱经历,但都没有结果;婚后,他与妻子感情极好,然而妻子又在他三十九岁时去世。因此,在他的心灵中,爱情带来的痛苦也是极深的。

政治上的失意潦倒,生活经历中爱而不得和得而复失的悲哀,使李商隐常被一种感伤抑郁的情绪纠结包裹。为排遣愁绪,原本对佛老倾情的李商隐与佛教的缘分更深。所谓“三年已来,丧失家道。平居忽忽不乐,始克意事佛。方愿打钟扫地,为清凉山行者”(《樊南乙集序》)。这种感情基调深深地影响了他的审美情趣,使得他的诗作内容更多取向内心体验,逐渐形成一种悲哀伤感、典丽精工、迷惘虚幻、抽象朦胧、禅悟自适的诗风。《锦瑟》就是极具代表性的一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①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②。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③。想当年④,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⑤,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⑥,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⑦,一片神鸦社鼓⑧!凭谁问,廉颇老矣⑨,尚能饭否?

〔注释〕

①、京口:江苏镇江市因临京岘山、长江口而得名。

②、孙仲谋:三国时的吴王孙权,字仲谋,曾建都京口。

③、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

④、“想当年”三句:刘裕曾两次帅晋军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

⑤、“元嘉草草”句:元嘉是刘裕子刘义隆年号。草草:轻率。是说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以至惨败。

⑥、“四十三年”句:作者于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南归,到写该词时正好为四十三年。

⑦、佛狸祠:魏太武帝拓拔焘小名佛狸。他曾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

⑧、神鸦:指在庙里吃祭品的乌鸦。社鼓:祭祀时的鼓声。

⑨、廉颇:战国时赵国名将。

〔译文〕

大好江山永久地存在着,却无处去找孙权那样的英雄了。当年的歌舞楼台,繁华景象,英雄业迹都被历史的风雨吹打而随时光流逝了。夕阳照着那草木杂乱、偏僻荒凉的普通街巷,人们说这就是寄奴曾住过的地方。回想当时啊,刘裕率兵北伐,武器竖利,配备精良,气势好象猛虎一样,把盘踞中原的敌人一下子都赶回北方去了。

南朝宋文帝(刘裕的儿子)元嘉年间兴兵北伐,想要再封狼居胥山,建功立业,由于草率从事,结果只落得自己回顾追兵,便仓皇失措。四十三年过去了,向北遥望,还记得当年扬州一带遍地烽火。往事真不堪回想,在敌占区里后魏皇帝佛狸的庙前,香烟缭绕,充满一片神鸦的叫声的社日的鼓声!谁还来问:谦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这是辛弃疾于开禧元年(1205)六十六年岁,任镇江知府时,登上京口北固亭后所写。词人面对锦绣河山,怀古喻今,抒发志不得伸、不被重用的忧愤情怀,全词放射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

上片怀念孙权、刘裕。孙权坐镇东南,击退强敌;刘裕金戈铁马,战功赫赫,收复失地,气吞万里。对历史人物的赞扬,也就是对主战派的期望和对南宋朝廷苟安求和者的讽刺和谴责。

下片引用南朝刘义隆冒险北伐,招致大败妁历史事实,忠告朝郯胄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草率从事,接着用四十三年来抗金形势的变化,表示词人收复中原的决心不变,结尾三句,借廉颇自比,表示出词人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和对宋室不能进用人才的慨叹。

全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词中用典贴切自然,紧扣题旨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意境美。杨慎在《词品》中说:“辛词当以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为第一”,评价是中肯的。

本词运用了五个典故。

孙仲谋——怀念英雄,表达收复失地的理想。

寄奴——怀念古人,表现北伐决心。

佛狸祠——今昔对照,不堪回首。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借古讽今,批归纳全诗。

廉颇——自发感慨,不忘为国效力

1、投笔:《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如辛弃疾《水调歌头》: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

2、长城:长城:南宋将领檀道济自称为“万里长城”,后以此称能抵御敌人入侵的英雄人物。宋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3、楼兰:《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如:如: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疆域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4、折腰:《宋书•隐逸传》载,陶渊明曾作彭泽县令,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弃官归隐。“折腰”意为躬身拜揖,后来喻指屈身事人,而诗人常反其义用之。如李白《梦游天姥岭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5、化碧:《庄子外物》载,苌弘是周朝的贤臣,无辜获罪而被流放蜀地。他在蜀地自杀后,当地人用玉匣把他的血藏起来,三年后血变成了碧玉。后来人们就常用“化碧”形容刚直中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顾况《露青竹杖歌》:“玉润犹沾玉垒雪,碧鲜似染苌弘血。”温庭筠《马嵬诗》:“返魂无验青烟灭,埋血空成碧草愁。”

6、鸿雁:《汉书•苏武传》,匈奴单于欺骗汉使,陈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汉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雁,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单于只好放了苏武。后来就用“红雁”“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音讯。如晏殊《清贫乐》:“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红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7、尺素: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尺素”就用作书信的代称。如秦观《踏莎行》:“驿寄梅花,鱼传尺索,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8、青鸾:《仙海经》载,西王母每次出行,都先让一只青鸾报信。后人便用“青鸾”“青鸟”借指传递书信的人。如李商隐《无题》:“彭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9、双鲤;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双鲤”就用作书信的代称。如李商隐《寄令狐郎中》;“蒿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

10、刘郎、阮郎:相传东汉明帝永平五年刘晨、阮肇入山采药,迷不得出,遇二女子,邀至家留居半年才还,后人以此典喻艳遇。此后“刘郎”和“阮郎”就成了“情郎”的代名词。也比喻““成仙而去”。“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11、双鲤:古人寄信,将信结成双鲤形状。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后因此将其比作书信。唐李商隐《寄令狐郎中》:“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双鱼”同义。唐李白《赠汉阳辅录事》:“汉口双鱼白锦鳞,令传尺素报情人。”

12、青鸟:传说汉武帝七月七日在永华殿祭祀,忽有一只青鸟从西方飞来,东方朔说这是因为西王母要来了。后以此为传信的使者。隋薛道衡《豫章行》:“愿作王母三青鸟,飞来飞去传消息。”唐李商隐《无题》:“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3、五柳: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载:宅边有五柳树,因以号为焉。后来“五柳”就成了隐者的代称。如: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负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14、东山高卧:东晋谢安辞官隐居东山,后指隐居。唐李白《梁园吟》:“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末应晚。”

15、东篱: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来多用“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娴雅的情致。如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16、三径: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句子,后来“三径”就用来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如白居易《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

17、劳歌:本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劳劳亭旧址在南京,是古代著名的送别之地。“劳歌”后来成为送别歌的代称。

18、长亭:古代驿站路上约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和送别。后来“长亭”成为送别地的代名词。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19、南浦:屈原《楚辞•河伯》:“送美人兮南浦。“南浦”指南面的水滨,古人常在南浦送别亲友,后来常用来指称送别地。白居易《南浦别》:“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20、斑竹:湘妃竹。舜的妃子娥皇和女英,舜死后在湘水上啼哭,眼泪洒在竹子上,竹竿上都生了斑纹。唐刘禹锡《泰娘歌》:“如何将此千行泪,更洒湘江斑竹枝。”

21、比翼鸟:传说中鹣鹣只有一只眼、一只翅膀,所以一定要两只鸟在一起才能飞。比喻夫妻。唐白居易《长恨歌》:“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22、碧血:常与“丹心”连用,歌颂为国捐躯者的忠贞。元郑元佑《张御史死节歌》:“孤忠既是明丹心,三年犹须化碧血。”

23、采薇:殷朝末年,周武王伐殷,孤竹国国君的儿子伯夷、叔齐认为这是以臣弑君,就拦马谏阻。殷之后,两人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终饿死。后以此喻隐居避世。唐王绩《野望》:“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24、登高:重阳节有登高习俗。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5、杜康:传说杜康(字仲宁)发明了酒,后以此作为酒的代称。三国魏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26、东篱:语出东晋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多以“东篱”表现归隐之后的田园生活或闲雅的情致。宋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27、寒食:节日名,清明节前一天或两天。传说晋国介子推隐居山中,晋文公用烧山之法逼他出来做官,介子推不出被烧死。晋文公为纪念介予推,在其死亡之日禁止举火,只吃冷食。该节由此而来。唐韩翃《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28、汗青:古时字写在竹简上,先用火烧竹简,使其干燥,叫“杀青”;因烘时竹简出水如汗,故又叫“汗青”。后指书稿、史书。宋文天样《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9、红豆:南方的一种植物,又叫“相思子”。古人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唐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唐温庭筠《新添声杨柳枝词》之二:“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30、画眉:西汉张敞夫妻恩爱,曾为其妻画眉。后以此形容夫妻相爱。唐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31、金乌:传说太阳里有三足乌。后以“金乌”作为太阳的代称。唐韩愈《李花赠张十一署》:“金乌海底初飞来,朱辉散射青霞开。”

32、连理枝:连生在一起的两棵树的树枝,比喻恩爱夫妻。唐白居易《长恨歌》:“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33、劳歌: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劳劳亭旧址在南京,是古代著名的送别之地。唐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34、梦蝶:也称“化蝶”。战国时庄子有一次做梦,自己变成了蝴蝶。后比喻做梦、梦幻。宋陆游《闲游》之三:“困卧幽窗身化蝶,醉题素壁字栖鸦。”

35、三径:西汉末,王莽专权,刺史蒋诩辞官隐居,在园里竹阴下“开三径”,只和羊仲、求仲两人相交。后以此代指隐士居住的地方。东晋陶潜《归去来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唐白居易《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

36、桑榆:传说太阳落在崦嵫,日影照在桑榆树上。以此比日暮,后比喻人的晚年。唐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唐王勃《滕王阁序》:“东榆已失,桑榆非晚。”

37、射天狼:天狼,星名。古人以为主侵掠。后以“射天狼”比喻打击入侵的异族。宋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38、黍离:语出《诗经•黍离》,东周大夫路经西周故都,见其满地禾黍,遂有宫室宗庙毁坏之叹。后以此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唐许浑《登洛阳故城》:“禾黍离离半野蒿,昔人城此岂知劳?”

39、商女:语出唐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商女即歌女。后以此为不顾国家兴亡而醉生梦死的典故。宋王安石《桂枝香》:“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40、阳关:阳关,古关名,今甘肃敦煌西南。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后谱成送别之曲,名《阳关曲》。唐李商隐《饮席戏赠同舍》:“唱尽阳关无限叠,半杯松叶冻颇黎。”

41、折柳:汉代京城习俗,凡送远客,都要送到长安东面的霸桥,并折柳枝相赠。后指送别。唐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五百余年间的作品。它奠定了我国诗歌的优良传统,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诗人,是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一个光辉的起点。其中一些诗句,更是成为广为流传的典故,穿梭于后代的诗词之中。

一、甘棠/讼棠

诗词《同乐天送令狐相公赴东都留守》唐刘禹锡

尚书剑履出明光,居守旌旗赴洛阳。

世上功名兼将相,人间声价是文章。

衙门晓辟分天仗,宾幕初开辟省郎。

从发坡头向东望,春风处处有甘棠。

典故甘棠

出处《诗经召南甘棠》

蔽芾(fi)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b)。

蔽芾甘棠,勿翦勿败,召伯所憩。

蔽芾甘棠,勿翦勿拜,召伯所说。

释义《甘棠》这首诗写的是召伯坐在甘棠树下处理政务的事情。召伯是周文王的儿子,因为封邑在召地,故而称之为召公。召公非常勤政爱民,他每到一处,来不及入室休息,就在路边的树旁坐下来为百姓解决困难。人民感念于此,怀棠树而不敢伐,作此诗歌咏。后人以甘棠或召公棠颂扬官吏治理有方,政绩卓著。刘禹锡在诗中用这个典故,就是说令狐楚到东都去会如召公一般行惠政。

二、匪席/匪石

诗词《河西太守杜公挽歌四首》(其四)唐岑参

漫漫澄波阔,沉沉大厦深。秉心常匪席,行义每挥金。

汲引窥兰室,招携入翰林。多君有令子,犹注世人心。

典故匪席

出处《诗经邶风柏舟》(节选)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威仪棣棣,不可选也。

释义这句话的意思是:我的心不像石头,哪能任人去转移。我的心不像席子,哪能打开又卷起。仪容闲静品行端,哪能退让任人欺。后人以匪石或匪席比喻心志坚定。岑参在此就是用匪席来形容杜太守持心方正。

三、脊令/鹡鸰

诗词《洗然弟竹亭》唐孟浩然

吾与二三子,平生结交深。

俱怀鸿鹄志,昔有鹡鸰心。

逸气假毫翰,清风在竹林。

达是酒中趣,琴上偶然音。

典故鹡鸰

出处《诗经小雅常棣》(节选)

常棣之华,鄂不韡韡(wěi)。

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死丧之威,兄弟孔怀。

原隰(x)裒(pu)矣,兄弟求矣。

脊令在原,兄弟急难。

释义《常棣》是一首宴请兄弟的诗,歌唱了兄弟情义。脊令在原,兄弟急难。这一句意思是脊令流落在高原,兄弟着急来救难。脊令,即鹡鸰,水鸟名。这种鸟作为水鸟,当居于水,如今在高原之上,是失其常处,比喻人如今在急难之中。鹡鸰失其常处,飞则鸣,行则摇动其身,不能自舍,古人就以此比喻兄弟相救于急难,也是不能自舍。后来就用脊令/鹡鸰比喻兄弟友爱,急难相顾。孟浩然在诗中用这个典故,正是表达自己与弟弟们兄弟情深。

四、生刍

诗词《赠周兴嗣诗四首》(其一)南朝吴均

孺子贱而贫,且非席上珍。唯安莱芜甑,兼慕林宗巾。

百年逢缱绻,千里遇殷勤。愿持江南蕙,以赠生刍人。

典故生刍

出处《诗经小雅白驹》

皎皎白驹,在彼空谷。生刍一束,其人如玉。毋金玉尔音,而有遐心。

释义《白驹》是一首别友思贤的诗。生刍是指青草,喂马吃的草料。在这里诗人说,皎洁的白马在山谷中跑,青草一捆,等待友人的来到。别后音书莫吝啬,心存疏远非知交。在这里白驹代指贤人、友人,而生刍可养白驹,因此后来就用生刍比喻礼贤敬贤,或直接代指贤人,也用来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周兴嗣是吴均的友人,吴均在这首诗里,用生刍代指贤人,也就是周兴嗣。

五、蝇营

诗词《江南行》(节选)明唐寅

铸鼎铭钟封爵邑,功名让与英雄立。

浮生聚散是浮萍,何须日夜苦蝇营。

典故蝇营

出处《诗经小雅青蝇》

营营青蝇,止于樊。岂弟君子,无信谗言。

营营青蝇,止于棘。谗人罔极,交乱四国。

营营青蝇,止于榛。谗人罔极,构我二人。

释义《青蝇》是一首斥责馋人、劝戒君子别听信谗言的诗。在这首诗里青蝇也就是苍蝇,营营是苍蝇来回飞的声音。后来也就用青蝇来比喻那些说谗言的小人,用蝇营比喻为追求名利、钻营小利而劳碌不休。唐寅在诗中用这个典故,则是表达自己看淡功名利禄之心。

南柯梦

每每说起梦,总是情不由衷地要先想到《红楼梦》。

其实无论怎么去解读这部经典之作,都应该弄明白作者的最初意图,只是想借助于小说的传播,来达到醒世劝人的。

不管你信还是不信,我都会这么认为。

瞧,端午节一到,大观园又极度热闹了起来。众人在老祖宗的带领下,都前往“清虚观”去看戏。贾珍禀报于贾母,刚在神前拈了三部戏,分别为:《白蛇记》、《满床笏》和《南柯梦》。

《白蛇记》的内容,并非是我们熟知的白素贞与许仙那动人的爱情故事,而是有关汉高祖刘邦当初斩蛇起家的传说。《满床笏》描叙的是唐朝名将郭子仪六十寿辰那天,他家里儿孙满堂,宾客如云的热闹情形。最后重点要说的,是第三部戏——《南柯梦》。

书里头说当贾母听到这出戏后,当即不再言语了。贾母为何会这样?想解开这个谜,还是让我们先来了解《南柯梦》这个典故吧。

很多人都知道,“临川四梦”是汤显祖非常有名的四部戏。其中《南柯记》的题材,是来自于唐代小说家李公佐的《唐代传奇——南柯太守传》。

故事说的是唐德宗时期,广陵(今江苏扬州)有一个叫淳于棼的人。他本是淮南节度使部下的一名副将,因嗜酒后冒犯上司,被炒了鱿鱼回到家中。

这天是他生日,他邀来了几位朋友一起饮酒,结果喝得个大醉。醉眼朦胧之中,忽见两个紫衣使者前来把他扶上马车,朝门前大槐树下的一个树洞奔去。进得洞后,来到了一个名曰“大槐安国”的国家。

槐安国的国君把女儿——金枝公主许配给了淳于棼,不久便委任他为“南柯郡太守”一职。二十年间,他官位显赫,家庭美满,育有五子二女。

不料时有一“檀萝”国入侵,淳于棼虽率军奋力抗敌,结果还是兵败如山倒。恰在这期间,金枝公主又不幸染病身亡。最后,国君不但罢免了他的太守职务,还命那两名紫衣使者把他重新送回了家。

淳于棼从梦中惊醒过来,发现自己只不过是睡在自家的廊下。他喊来朋友,把这个奇怪的梦讲给了他们听。朋友们听后也很惊讶,就和他一起来到大槐树下挖掘。不一会,就掘出个很大的蚂蚁洞。

众人大悟,这就是他梦中所谓的“南柯郡”和“槐安国”。而南柯的意思,则指的是槐树的南枝上。

从贾珍随意拈得的三部戏的表面上看去,它们之间似乎毫无联系。可把三部戏连接起来再看,恰是暗喻了贾府将会一路从兴盛,渐渐转至衰败的过程。

一出好戏,一场美梦,却隐含了一个简单而深刻的人生哲理:盛极必衰,乐极生悲。难怪贾母听到这出戏后,会表现出沉默不语甚至有点子不开心了。

这个典故,还和另一个叫“审雨堂”的典故紧密关联。

《太平广记》引用了《穷神秘苑》的一则故事,说的是南北朝的后魏时期,夏阳人卢汾和友人夜宴于书斋,他们意外地受到邀请来到了“审雨堂”中,与几位妖艳绝色的女子一起饮酒作欢,好不快活。谁知没多久,外面忽吹来一阵风,也落了一些雨。于是乎房梁倾倒,美人也都散去了,良辰美景竟如同虚设。

“审雨堂”和“南柯梦”本是两则不同的故事,但因它们都和蚂蚁洞穴有关,也不知何时,人们居然将两者合成同一个典故了:

梦里空惊岁月长,觉时追忆始堪伤。

十年烜赫南柯守,竟日欢娱审雨堂。

这是宋朝诗人张嵲读到这篇故事后,有感而发写下的一首七言绝句。梦里的光阴固然有几十年,可醒来后照样还不是一切空空如也。

后世的更多文人,在诗词中引用这个典故来形容一场大梦,或比喻一场空欢喜与虚幻之事。其别名颇多:

一枕南柯、一觉庭槐、南柯一觉、南柯太守、梦中槐蚁、柯下梦、槐中蚁、槐梦、槐安国、槐安梦、柯下梦、槐中蚁、槐安国、槐根蚁等。

梦里曾作南柯守,少时元是东陵侯。

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这是陆游写的一首《杂赋》的诗。纵观他一生,也和绝大多数命运坎坷的文人一样。平生仕途不畅,即便任职也无非是些闲职冷差。他有过太多的失意和怅然,也有过太多的郁闷与寂寥。也许有一天,他终会明白:功名利禄,只是过眼烟云。

若有幸觅得闲暇之际,头枕清风而眠。酣然睡足期待已久的一场美梦后,再微笑淡然归去,这何尝又不是一种惬意快乐的人生呢?宋朝诗人范成大,就以他一颗超然脱俗的心,赢来了较多人的喜爱:

一枕清风梦绿萝,人间随处是南柯。

也知睡足当归去,不奈溪山留客何。

在《全唐诗》中,还有这么一首《临刑诗》,诗中引用了这个典故,读来具有很深的教育意义:

积玉堆金官又崇,祸来倏忽变成空。

五年荣贵今何在?不异南柯一梦中。

这首诗的作者,据说是唐朝宿州太守(一说是宋朝)陈璠临死前写下的绝笔诗。陈璠在任职五年内,大肆敛财,贪赃枉法。后东窗事发,被判处以极刑。临刑之际,他留下了这么一首对人生充满悔意的诗作。

他固然是醒悟了,可他在人生这场大梦里,醒得实在是太晚了。

这首诗,告诫了人们切不可急功近利,也奉劝着那些谋得一官半职的人,更不要飘飘然而忘乎所以。不然,指不定哪日,陈璠还真就成为你的前车之鉴。

不忍岁月的流逝,也无法面对人世的沧桑。人生太多美好的事物,只轻轻一个转身,便都成为了昨日的水流花开。

曾经拥有的,总是转瞬即逝,正恰如南柯一梦。请问,到头来谁又不是,落得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呢?

后来的文人,多用此典来比喻虚幻的事和不能实现的欲望。它的别名和南柯梦相比,更是犹过之而无不及:一枕梦黄粱、一枕黄粱、黄粱再现、一甑黄粱、半炊、吕公枕、梦游清枕、梦邯郸、客舍黄粱、未熟黄粱、枕中梦、炊黄粱、卢生眠、邯郸梦、邯郸枕、邯郸道。。。。。。

哲宗绍圣元年,将近六十岁的苏轼,本在河北定州(今河北定县)任知州一职,突然一纸圣书传来,要将他贬去英州(今广东英德)为职。南下途中,他感叹世事的多变,仕途的举步维艰,写下了这首《被命南迁途中寄定武同僚》:

人事千头及万头,得时何喜失时忧。

只知紫绶三公贵,不觉黄粱一梦游。

适见恩纶临定武,忽遭分职赴英州。

南行若到江干侧,休宿浔阳旧酒楼。

世人都说做官好,可谁又真正领悟,这黄粱美梦一场空的滋味?他说,这次若是经过浔阳江边,自己一定不会去夜宿那座酒楼的。因为,那里曾经是司马青衫——白居易曾贬官的地方。透过诗句,我们完全可以感受得到在那个宠辱不定福祸难料的年代,诗人心中的那份辛酸与凄恻。

金代诗人元好问,曾路过邯郸怀古凭吊,题诗有《过邯郸四绝。题卢生庙》:

死去生来不一身,定知谁妄复谁真。

邯郸今日题诗者,犹是黄粱梦里人。

有一阙词牌,名为《燕归梁》。元代时,有人将它更名为《悟黄梁》了。此人不是别人,正是《神雕英雄传》中所提到的全真七子之首——马钰道长。

历史中,马钰确实为全真道教的第二任掌门人。他道学精深无比,但并非武功高强。他写的一首《悟黄粱。本名燕归梁》,虽说文辞泛泛,但语句有几分朴质,几分有趣:

词名本是燕归梁,无理趣忒寻常。马风思忆祖纯阳,故更易《悟黄粱》。

百年一梦暂时光,如省悟弃家乡。常清常净处真常,累功行赴蓬庄。

不过,“黄粱”一词有时也并非全是指美梦的`,它还另含有“黄泉”之意。有诗词为证,如文天祥那首催人泪下的《六歌》:

我生我生何不辰,孤根不识桃李春。

天寒日短重愁人,北风随我铁马尘。

初怜骨肉钟奇祸,而今骨肉相怜我。

汝在北兮婴我怀,我死谁当收我骸。

人生百年何丑好,黄粱得丧俱草草。

呜呼六歌兮勿复道,出门一笑天地老。

再看《红楼梦》中,那首关于迎春的判词:

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

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

由于南柯梦和黄粱梦故事形成的时间,都大约出现在唐宪宗时期。因此我们在李白杜甫他们的诗中,是无法见到这两个典故出现的。

红尘纷扰多,世间喧嚣久。一枕黄粱梦,千古空悠悠。一抹衰草,掩尽了古今多少风流?

人生如戏亦如梦。只是很可惜,一出再热闹的戏,它会曲终人散。一场再华丽的黄粱美梦,也还是要醒来。

黄粱梦

唐朝沈既济写的《唐代传奇。枕中记》,对后世文学作品以及戏曲的创作,可以说产生过非常深远的影响。

“洞宾呵,你得了人可便早些儿回话,若迟呵,错叫人留恨碧桃花。”这是宝玉过生日那天,宝钗命伶人芳官唱一支曲子,结果芳官就选了一支——《赏花时》。

芳官的这段唱词,唱的就是汤显祖著名的昆曲《邯郸记》中的一折戏。而《邯郸记》的故事,说的就是黄粱梦。

吕洞宾和何仙姑,因急着要赶去参加王母娘娘在瑶池举行的蟠桃宴会,又担心离开后,天门外缺了位扫花的人。于是,何仙姑就烦请吕洞宾下凡去寻一位有缘人,好度他上天来替代自己的扫花之役。临行之际,何仙姑劝他早去速回。要是真错过了这几千年难得一次的蟠桃盛宴,自己定会“留恨碧桃花”的。

吕洞宾来到了邯郸(今属河北省)一家客店,遇上一名叫卢英的书生。在与他的一番交谈中,见卢英抱怨自己是如何贫穷又怎样的不得志,真想考取功名后得到人生的荣华富贵。吕洞宾微微笑道:“你不就是想要一场富贵吗?这有何难?”边说边递给他一个枕头:“年轻人,安心的睡上一觉吧,人生的功名富贵你马上就都会拥有了。”

卢英半信半疑,枕上仙枕不一会就睡着了。梦中,他娶了一位崔姓的美丽女子。不久便中了举人,还任职做了一名节度使。后又杀敌有功,官至丞相。他总共生有五个儿子,得孙十余人,并一直活到八十高寿。

既然是梦,当然就会醒。卢英忽然醒来,却发现睡之前店里煮的黄粱米饭还都没有煮熟哩。想想这场短暂的美梦,卢英带着遗憾和不解,问道:“这怎么只是一场梦啊!?”吕洞宾笑答:“人世之事亦犹是矣。”意思就是劝导他,人的一生,也正如这场梦罢了。卢英果然开悟,决心放弃对功名利禄的追求,跟随吕洞宾上天而去。

  史记 武则天

  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卧薪尝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一个苦胆,后来终于灭掉吴国。

  老马识途: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负荆请罪: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

  纸上谈兵: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

  三令五申:孙武流寓于吴,吴王想试试孙武的军事才能,就将180名年轻宫女交给孙武操练。孙武将宫女分作两队,让吴王的宠姬当队长。孙武向宫女们交代了口令之后击鼓传令,宫女们一阵哄笑,队伍乱成一片。孙武再一次下达命令,宫女们只觉得好玩,根本不听命令。孙武说号令既然已经明白又不听令,这是头领之罪,下令将两名队长处死。吴王急忙叫人传令不能斩杀王妃,孙武仍然杀了两个王妃。然后,孙武重新操练宫女,这回没人敢不听号令了。

  围魏救赵:战国时,魏军围困赵国京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赵。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赵国的邯郸,孙膑主张引兵去围攻魏国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这样,不但能解除赵国的围困,还能使魏军疲劳不堪。田忌采纳了孙膑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魏军闻讯急忙撤回围攻邯郸的部队,星夜回军援救大梁。走到桂陵,齐军以逸待劳迎击魏军。魏军大败,几乎全军覆没。

  胡服骑射:战国时,赵国国君武灵王决心变革图强。武灵王见胡人(少数民族)身着窄袖短褂便服,骑着战马,边跑边射箭,行动迅疾,十分灵活,便决定向胡人学习,改革士兵服装,发展骑兵。不到一年功夫,赵国拥有一支强大的骑兵,经过南征北战,赵国成了当时有数的强国之一。

  窃符救赵:战国时,秦国派兵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向魏国求救,魏国派兵前去救赵。秦国听说魏国派兵救赵一事,派人去魏国威胁魏王,魏王屈服于秦国,下令让前去救赵的魏兵按兵不动。赵王向魏国公子信陵君写信求救。信陵君曾为魏王的宠妃如姬报了杀父之仇,信陵君请求如姬从魏王那里盗出了兵符,从而夺取了兵权,率领几万精兵,奔赴邯郸,打败了秦军,解了邯郸之围。

  乐不思蜀

  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建立蜀国。他死后,儿子刘禅继位,又称刘阿斗。刘禅昏庸无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后,公元263年,蜀国就被魏所灭。刘禅投降后,魏王曹髦(máo)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京都许昌居住。

  魏王自己也无实权,掌大权的是司马昭。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刘禅随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非常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他一点儿也不想念蜀国。

  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乐不思蜀”这个成语,来形容有些人安于现状,乐而忘返。还形容有些人乐而忘本。

  南柯一梦

  这个成语来源于公元九世纪中国唐代作家李公佐的小说《南柯太守传》。

  有一个叫淳于棼的人,平时喜欢喝酒。他家的院中有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槐树,盛夏之夜,月明星稀,晚风习习,树影婆娑,是一个乘凉的好地方。

  淳于棼过生日的那天,亲朋好友都来祝寿,他一时高兴,多喝了几杯酒。夜晚,亲友们都回去了,淳于棼带着几分醉意在大槐树下歇凉,不知不觉间睡着了。

  梦中,淳于棼被两个使臣邀去,进入一个树洞。洞内晴天丽日,别有世界,号称大槐国。正赶上京城举行选拔官员考试,他也报名。考了三场,文章写得十分顺手。等到公布考试结果时,他名列第一名。紧接着皇帝进行面试。皇帝见淳于棼长得很帅,又很有才气,非常喜爱,就亲笔点为头名状元,并把公主嫁给他为妻。状元郎成了驸马郎,一时京城传为美谈。

  婚后,夫妻感情十分美满。不久,淳于棼被皇帝派往南柯郡任太守。淳于棼勤政爱民,经常到属地内调查研究,检查部下的工作,各地的行政都非常廉洁有效,当地百姓大为称赞。三十年过去了,淳于棼的政绩已是全国有名,他自己也有了五男二女七个孩子,生活非常得意。皇帝几次想把淳于棼调回京城升迁,当地百姓听说后,都纷纷涌上街头,挡住太守的马车,强行挽留他在南柯继任。淳于棼为百姓的爱戴所感动,只好留下来,并上表皇帝说明情况。皇帝欣赏他的政绩,就赏给他许多金银财宝,以示奖励。

  有一年,擅萝国派兵侵犯大槐国,大槐国的将军们奉命迎敌,不料几次都被敌兵打得大败。败报传到京城,皇帝震动,急忙召集文武官员们商议对策。大臣们听说前线军事屡屡失利,敌人逼近京城,凶猛异常,一个个吓得面如土色,你看我,我看你,都束手无策。

  皇帝看了大臣的样子,非常生气地说:“你们平时养尊处优,享尽荣华,一旦国家有事,却都成了没嘴的葫芦,胆小怯阵,要你们有什么用?”

  这时宰相想起了政绩突出的南柯太守淳于棼,于是向皇帝推荐。皇帝立刻下令,调淳于棼统率全国的精锐兵力与敌军作战。

  淳于棼接到皇帝的命令,立即统兵出征。可是他对兵法一无所知,与敌军刚一交战,就被打得一败涂地,手下兵马损失惨重,他自己也险些当了俘虏。皇帝得知消息,非常失望,下令撤掉淳于棼的一切职务,贬为平民,遣送回老家。淳于棼想想自己一世英名毁于一旦,羞愤难当,大叫一声,从梦中惊醒。他按梦境寻找大槐国,原来就是大槐树下的一个蚂蚁洞,一群蚂蚁正居住在那里。

  “南柯一梦”有时也指人生如梦,富贵权势虚无缥缈

  要采纳哦!O(∩_∩)O谢谢

《史记·郑世家》

二十二年,郑缪公卒,子夷立,是为灵公。

灵公元年春,楚献鼋於灵公。子家、子公将朝灵公,子公之食指动,谓子家曰:“佗日指动,必食异物。”及入,见灵公进鼋羹,子公笑曰:“果然!”灵公问其笑故,具告灵公。灵公召之,独弗予羹。子公怒,染其指,尝之而出。公怒,欲杀子公。子公与子家谋先。夏,弑灵公。郑人欲立灵公弟去疾,去疾让曰:“必以贤,则去疾不肖;必以顺,则公子坚长。”坚者,灵公庶弟,去疾之兄也。於是乃立子坚,是为襄公。

《左传·宣公四年》

斋楚人献鼋于郑灵公。公子宋与子家将见。子公之食指动,以示子家,曰:“他日我如此,必尝异味。”及入,宰夫将解鼋,相视而笑。公问之,子家以告,及食大夫鼋,召子公而弗与也。子公怒,梁指于鼎,尝之而出。公怒,欲杀子公。子公与子家谋先。子家曰:“畜老,犹惮杀之,而况君乎?”反谮子家,子家惧而従之。夏,弑灵公。书曰:“郑公子归生弑其君夷。”权不足也。君子曰:“仁而不武,无能达也。”凡弑君,称君,君无道也;称臣,臣之罪也。 公子归生字子家,公子宋字子公,二人皆郑国贵戚之卿有一天,公子宋和子家去见郑灵公。将进宫门公子宋忽然停住脚步,抬起右手,笑眯眯地对子家说:“你看!”

子家莫名其妙地看着公子宋的手,只见他的食指一动一动的,不禁摇了摇头,也伸出自己的右手,动了动食指,说:“这谁不会!”公子宋哈哈大笑,说:“你以为是我让食指抖动的吗? 不!这是它自己在动。不信你再仔细看看!”子家认真地观察了一会儿,再动了动自己的食指。果然,公子宋的食指的抖动与自己食指抖动的状态不一样。公子宋得意地晃着脑袋说:“看样子,今天有好吃的在等我们哪!以往每当我这食指动起来以后,总能尝到新奇的美味!”

子家将信将疑。两人进宫,发现厨子正在把一只已经煮熟了的甲鱼切成块儿。这只甲鱼特别大,是一个楚国人进献给郑灵公的。郑灵公见这只甲鱼很大,可以分给好多人吃,决定把它分赐给大夫们尝尝、子家忍不住朝公子宋翘了翘大拇指。公子宋笑着晃起了脑袋。郑灵公见这两人这么没规矩,不禁皱了皱眉头,问:“你们在笑什么?”子家就把刚才宫门外的情况讲了一遍,郑灵公听了,含含糊糊地说了句:“喔,真有这么灵验?”便不再说什么。

过了一会儿,大夫们到齐了。那只已经切成块儿的大甲鱼入在鼎(当时用来煮食物的青铜炊具)内由厨子装进盆子,先给郑灵公,然后给各位大夫。郑灵公先尝了一口,称赞道:“味道不错!”命人赐鼋羹一鼎,象著一双,自下席派起,至于上席。恰到第一第二席,止剩得一鼎。而都没分到甲鱼。灵公曰:“赐子家。”宰夫将羹致归生之前。到了大家便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但是,公子宋却呆呆地坐着。原来,他面前的桌案上什么也没有。

公子宋窘迫不堪,脸上红一阵,白一阵。他看着郑灵公,郑灵公正吃得很香,一边和大夫们说笑,似乎根本没有注意到他。他又看看子家,见子家也吃得起劲,一边还朝他扮鬼脸。公子宋再也忍不住了,忽地站起来,走到大鼎面前,伸出指头往里蘸了一下,尝了尝味道,然后,大摇大摆地走了出去。 灵公因此大怒,后来酿成一场内乱,此是后话,不提。而“染指”一词即出于此。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